1、第二框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361苏联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了伟大成就,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与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3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雇佣劳动制度已被消灭,因此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发展不会导致资本主义。4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计划与市场都是配置资源、调节经济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36苏联经济建设与五十年代初的争论1苏联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其意义(1)成就: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从1925年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此过程中,先实现了工业化,后实现了农业
2、集体化。1936年宣布苏联建成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2)意义:苏联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医治了战争带来的创伤,增强了苏联的经济实力,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的发表斯大林先后四次就政治经济学问题发表意见。这些意见被汇编成册,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为书名于当年公开发表。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理论成果主要集中在这本书中。针对20世纪50年代初经济学界的争论,从1952年2月1日到9月28日,斯大林先后四次就政治经济学问题发表意见。这些意见被汇编成册,以_为
3、书名于当年公开发表。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理论成果主要集中在这本书中。()A政治经济学教科书B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C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问题D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解析:针对当时经济学界的种种错误观点,从1952年2月1日到9月28日,斯大林先后四次就政治经济学问题发表意见。这些意见被汇编成册,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为书名于当年公开发表。答案:D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识记探究层级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与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2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产生的条件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规律,是作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规律的对
4、立物而产生的,是当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失去效力以后,在生产资料公有化的基础上产生的。3对“社”“资”基本经济规律的概括(1)最适合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这个概念的,是剩余价值规律,即资本主义利润的产生和增殖的规律。(2)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可以大致表述如下: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理解应用层级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的优缺点优点(1)斯大林指出经济规律是客观的(2)斯大林明确指出:最适合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这个概念的,是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是,用在
5、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缺点满足社会的需要应该是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未能正确处理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的关系前苏联理论界有人认为:由于历史赋予了苏维埃国家特殊的作用,它的领导人能够依靠政权的力量废除现存的政治经济学规律,制定、创造新的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就是苏维埃政权创造出来的。这种观点()A看到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B看到了苏联经济成就的取得与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之间的关系,但否认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C看到了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就是苏维埃政权创造出来的D看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6、,否认了国民经济的有计划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否定规律的客观性的唯意志论观点。此观点看到了苏联经济成就的取得与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之间的关系,但严重夸大了领导人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实质是主张经济规律可以创造的观点,否认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唯意志论的表现。故选B项。答案:B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识记探究层级1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其原因在于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雇佣劳动制度已被消灭。2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性(1)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是建立在生产资
7、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没有资本家参加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生产。(2)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范围只限于个人消费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3关于价值规律的作用斯大林认为存在两种情形:其一是在商品流通领域,主要是在个人消费品流通领域中,价值规律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其二是在生产领域,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生产有影响,但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者。理解应用层级误区: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经济会导致资本主义警示:斯大林并不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经济会导致资本主义”。相反,他认为不能把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混为一谈。只有存在着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只有国内存在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制度,商品生产才会导致资
8、本主义。他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已被消灭,是没有资本家参加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生产,因此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发展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争论中,斯大林改变了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他认为保持商品生产、发展商品交换,是使社会主义获得胜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他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是()A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分工B多种经济成分和社会分工的存在C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D价值规律的存在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这一知识点。回答本题的关键是扎实地掌握课本基础知识。A项属于商品经济出现的两个
9、条件,B项是我国处于商品经济阶段的两个条件,D项中价值规律的存在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存在不能构成因果关系。故本题应选C项。答案:C斯大林对计划与赢利之间关系的认识识记探究层级1计划的好处社会主义国家根据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制定、执行科学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避免破坏国民经济并给社会带来巨大物质损害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保证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2计划与赢利的关系国民经济的计划化,固然可能造成某些企业、某些部门的生产赢利减少,甚至没有,但从整个社会来看,从长期来看,国家获得的生产赢利更多。高级赢利的产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3对计划的评
10、价一味地强调计划的作用,完全否定市场的作用,会使经济失去活力。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计划与市场都是配置社会资源、调节经济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30多年来,我国经济运行机制,由传统计划经济逐渐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调节的范围不断扩大,推动了中国经济生动蓬勃地向前发展。现在商品流通总额中,市场调节的部分已经占到90%以上。前几年有人估计,中国市场经济在整体上完成程度已经达到70%左右。所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上述材料说明什么经济学常识的道理?提示(1)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果显示了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
11、程中计划与市场调节的完美结合。(2)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也需要科学的宏观调控。理解应用层级全面理解斯大林对国民经济计划化优越性的认识(1)社会主义国家根据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制定、执行科学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避免破坏国民经济并给社会带来巨大物质损害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保证了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因此,国民经济的计划化,固然可能造成某些企业、某些部门的生产赢利减少,甚至没有,但从整个社会来看,从长期来看,我们获得的生产赢利更多。高级赢利的产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实践证明,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计划
12、与市场都是配置社会资源、调节经济的必不可少的手段。而斯大林的观点忽视了市场的调节作用,在他的理论中并没有把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统一起来,从本质上说,他还是把商品经济看作是与社会主义不相融的。斯大林的这一思想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反映,同时也影响了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几十年的实践。斯大林认为:“情形正好相反。如果不从个别企业和个别生产部门的角度,不从一年的时间来考察赢利,而是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从十年到十五年的时间来考察赢利,那么个别企业或个别生产部门暂时的不牢固的赢利,就决不能与牢固的经久的高级赢利形式相比拟,这种高级赢利形式是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这一规律的作用及国民经济
13、的计划化所提供给我们的。”斯大林的这一观点的局限性是()A只看到了高级赢利,而没有兼顾低级赢利B过分地强调了计划的作用C否认了市场对配置社会资源、调节经济的作用D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对计划与赢利之间关系的认识的局限性。从题干看,斯大林认为计划化是产生高级赢利的根本原因,过分强调了计划的作用,故应选B项。A、C、D三项不符合题意。答案:B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39例1斯大林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争论中,改变了原来的经济观点。属于争论后的斯大林的观点有()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商品生产保持商品生产、商品交换,是社会主义获得胜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
14、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不仅包括个人消费品,也包括生产资料ABC D解析此题考查斯大林的理论观点。斯大林的观点包括三方面:对经济规律、商品生产、国家计划的认识。是其原来的观点;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只限于个人消费品,不包括生产资料,体现了观点的缺陷,故不选。答案C例2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商品经济的问题,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自从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上出现以后,各国共产党人都在探讨这个最基本的问题。(1)在苏联20世纪50年代的争论中,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有哪些基本观点?(2)关于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斯大林与列宁的观点有何不
15、同?解析本题以人民网上的材料为背景,考查苏联时期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认识。第(1)问从两个方面回答,一种认为应当消灭商品生产,另一种认为不论在什么条件下,商品生产都会引向资本主义。第(2)问斯大林关于商品生产存在原因的认识,应该从斯大林对商品生产认识的变化角度去回答。答案(1)在苏联20世纪50年代的争论中,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基本观点有:一是在生产资料收归国有以后,就应当消除商品生产、商品交换;二是商品生产不论在什么条件下都会将社会引导到资本主义。(2)斯大林与列宁一样,曾经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不再存在商品生产,以后改变了自己看法,他认为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
16、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他进一步指出,保持商品生产、发展商品交换,是使社会主义获得胜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78一、选择题1“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生产,自然也不存在价值规律。”这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社会上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A认为价值规律是主观的,是唯意志论的表现B没有认识到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国家要服从于国家的经济计划C认识到无产阶级国家要摆脱价值规律的影响D没有正确地认识到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解析:题中观点否定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其错误在于没有认清当时苏联的生产力水平是其存在的决定性因素,所以D项正确。答案:D220世纪50年代初,联共
17、(布)中央为了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指示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讨论该书书稿时,苏联经济学界在_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歧。()A是否存在经济规律B是否存在价值规律C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以及是否保留商品生产等一系列经济理论D是否存在剩余价值规律解析:20世纪50年代初的苏联,经济学界存在分歧的问题比较多,但具体到编写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的分歧,C项符合题意。答案:C3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下列属于其理论成果的是()A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存在商品生产B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范围,只限于个人消费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C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切领域都要发挥价值规律的调
18、节作用D指出经济规律是客观的解析: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商品生产,A项说法错误;B项是斯大林的观点,但这种观点错误,不能成为他的理论成果;他认为只有在商品流通领域,主要是在个人消费品流通领域中,价值规律才起调节作用,所以C项的说法错误。斯大林批判了唯意志论,指出经济规律是客观的,所以D项正确。答案:D4斯大林在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发展中指出,使社会主义获得胜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是()A限制商品生产及商品交换B保持商品生产、发展商品交换C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实行计划经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应选B。答案:B5在斯大林看来,国民经济的计划化,固然可能造成某些企业、某些部门的生
19、产赢利减少,甚至没有,但从整个社会来看,从长期来看,国家获得的生产赢利更多,这就是高级赢利形式。斯大林的高级赢利观意在说明()A国民经济的计划化会使高级赢利产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B国民经济的计划化会使经济失去活力C国民经济的计划化不符合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规律D国民经济的计划化会消灭生产赢利的原则解析:B、C、D三项都否定了国民经济计划化的优越性,故选A。答案:A6“商品生产不论在什么条件下都会将社会引导到资本主义。”对此,斯大林认为()A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也会催生私有制,导致资本主义B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不会导致资本主义C商品生产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D国
20、内存在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制度,商品生产会导致资本主义解析: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商品生产,斯大林指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性,认为不会导致资本主义,所以B项正确。答案:B二、非选择题7斯大林指出:“在有商品和商品生产的地方,是不能没有价值规律的。”“在我国,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首先是包括商品流通,包括通过买卖的商品交换,包括主要是个人消费的商品的交换。在这里,在这个领域中,价值规律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当然,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他还进一步指出:“价值规律的作用,并不限于商品流通的范围,同时还扩展到生产方面。诚然,价值规律在我国社会主义生产中,并没有调节的意义,可是它总还影响生
21、产,这在领导生产时是不能不考虑的。”阅读上述材料,说说你对上述观点的认识。解析:解答此题应审清题中观点,既要分析出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合理的一面,又要分析出其局限性。组织答案也应从这两方面作答。答案:(1)斯大林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正确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第一,斯大林正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商品生产。第二,斯大林还看到,价值规律是客观的,要自觉利用价值规律。但认为价值规律发挥作用,存在两种情形:其一是在商品流通领域,主要是在个人消费品流通领域中,价值规律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其二是在生产领域,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生产有影响,但
22、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者。(2)斯大林对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经济运行理论有了很大的突破,为进一步探索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但他认为苏联的商品生产“并不是通常的商品生产,而是特种的商品生产”,“它的活动范围仅限于个人消费品”。这就造成了忽视商品经济发展、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状况,在实践中产生了瞎指挥、限制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以及高投入、低产出的种种弊端,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8材料一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材料二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材料一与材料二各有什么背景?(2)材料一与材料二有哪些相似之处?解析:此题把斯大林和邓小平对商品经济的理论
23、进行了比较,看出观点的一致性,但是二者观点提出的时代背景是不一样的,结合本课内容和经济学常识作答即可。答案:(1)斯大林与列宁一样,曾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不再存在商品生产。但在20世纪50年代初,他改变了原来的看法,认为保持商品生产、发展商品交换,是使社会主义获得胜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由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性,即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没有资本家参加,是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生产,因而不会导致资本主义。这种观点有利于苏联经济建设从实际出发,促进发展。邓小平在领导我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中,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配置社会资源的手段,不是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主张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就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2)无论在看待商品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上,斯大林和邓小平都没有在不相容的对立两极中思考问题,都未将它们作为社会制度的范畴,都把它们的性质与其相联系的社会制度统一起来,因而都取得理论上的突破,发展了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