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1 ,大小:159KB ,
资源ID:702617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0261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唐山一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 历史试卷命题人:张梦芬 审核人:王凤春说明:1.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2.将卷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将卷答案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上。卷(选择题 共70分)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 分,计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先秦时期的中国将对图腾的崇拜转化为对祖先的崇拜,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而后又发展为对祖宗的崇拜。该变化有利于A. 弱化神权的影响B. 中央集权制的建立C. 宗族观念的强化D. 土地私有制的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是生产力发展

2、的产物,材料“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说明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秦朝时期建立中央集权制,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对祖宗的崇拜”可知有利于强化宗族观念,故C项正确;土地私有制的建立时间是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2.西周初年,周王对殷王的祖先神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神与任何族姓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而是整个天下的保护神。周王此举有利于A. 强化血缘宗法B. 维护尊卑关系C. 凸显宗教信仰D. 加强文化认同【答案】D【解析】材料中把殷王的祖先神,改造成了整个天下的保护神,加强了不同族群之间的联系与认同,有利于强化文化认同,维护周朝的统

3、治,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中“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观点无关,故排除。维护尊卑关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宗教信仰不是周王此举的目的,故排除C项。3.据史载,周代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但西周中后期的一些青铜器,如卫益、五礼卫鼎、九年卫鼎等铭文上,却出现了反映贵族间土地买卖、转让等情形。下列对此解释较为合理的是A. 关于周代的历史记载有误B. 西周时期地权逐渐发生转移C. 青铜器的价值有待于考证D. 土地国有只存在于西周前期【答案】B【解析】【详解】周代实行土地国有制,但在西周中后期确实存在贵族间土地买卖、转让等情形,这些现象的出现,虽然还不能说已经出现了以土地买卖为标志的土地私有制,但

4、却意味着传统“田里不鬻”的局面开始动摇,地权逐渐开始由王下移到各级贵族、平民,这可表明西周时期地权逐渐发生转移,B项正确。历史记载有其特殊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历史史实,A项错误;出土文物相对于文献记载更具有历史价值,C项错误;仅从材料说明土地国有制度只存在于西周前期过于绝对,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先秦经济。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信息的解读和对相关知识的准确掌握。本题是中档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4.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时期,在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A. 高转筒车的发明B. 铁犁牛耕的出现C.

5、 耦犁技术的普及D. 曲辕犁的推广【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农业【详解】高转筒车是唐朝时期出现,故A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说明是当时生产力发展重要体现,故B项正确;耦犁技术是汉代出现,故C错误;曲辕犁是唐代江东地区发明,故D错误。【点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小农经济;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5.钱穆认为:“正因为土地私有,耕者有其田,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才使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一观点A. 揭示了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B. 反对实行“耕者有其田”

6、C. 提出了土地兼并的解决办法D. 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正因为土地私有”“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可知材料强调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A正确;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材料并没有提出解决土地兼并的方法,排除C;材料也不能体现对农民的同情,排除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正因为土地私有”“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才使贫者无立锥之地”即可解答。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这说明秦帝国统

7、一文字A. 有利于秦中央集权建立B.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 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D. 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可知,秦帝国统一文字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C项正确;统一文字和秦中央集权的建立是秦帝国统治的措施,两者并无关联,排除A;秦帝国统一文字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但是与材料强调后世的作用不符,排除B;统一文字是在秦朝实现国家统一之后,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7.历史学家吕思勉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封建的四次反动”应

8、包括A. 秦朝的焚书坑儒B. 明朝的特务统治C. 唐朝设置节度使D. 汉初分封同姓王【答案】D【解析】“封建的四次反动” 分别是第一次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材料中的封建应该是分封建邦,封建的反动是指诸侯王国对抗中央政权,D符合题意;A属于加强思想控制;B属于加强监察管理;C不属于封建的内涵。8.汉初儒学知识分子积极主动地寻求与统治者合作,力图实现学术为社会服务的政治构想使儒学成为建立在中国传统宗法伦理之上的严密哲学体系。材料说明汉初儒学知识分子A. 继承了先秦儒学并使之上升为官方哲学B. 顺应

9、了中央集权加强的社会发展趋势C. 使儒学思想根植于悠久的传统文化中D. 形成了三纲五常的传统宗法伦理哲学观【答案】B【解析】【详解】汉武帝接受的是被改造后的新儒学,排除A;随着汉初六十多年休养生息政策带来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汉武帝时期儒学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是由于汉初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故选B;汉初儒学知识分子使儒学适应时代需要,排除C;D项是为巩固君权的需要,排除。9.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内容的变化表。据此可知西汉皇帝州刺史权力内容汉武帝“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督查郡国,巡视吏治”汉昭帝、宣帝增

10、加“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汉平帝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A. 王国问题死灰复燃B. 刺史逐步丧失监察职能C. 社会问题不断暴露D. 州已成为地方行政区划【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可知,西汉时期刺史的职能不断增加,这表明当时的社会问题较多,不断暴露,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使王国问题得以解决;B选项错误,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刺史的监察权力是在增加,没有丧失其监察职能;D选项错误,州成为地方行政区划是在东汉。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0.两汉的察举与考试相辅而行,察举贤良方正时,便有对策之试。如石林燕语载:“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

11、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对上述两汉用人政策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 以德取人的录用原则B. 德才兼备的取仕倾向C. 考试人仕的选才标准D. 唯才录用的用人理念【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两汉的察举与考试相辅而行,察举贤良方正时,便有对策之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可知汉代选官标准是“孝廉”和才学,故B正确;选项A、D表述片面,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出现才出现考试入仕的选才标准,故C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中“两汉的察举与考试相辅而行,察举贤良方正时,便有对策之试”的解读,即汉代的选拔方式既考察德行,又考查才学。11.北宋官员郑

12、至道提出:“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取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穡;工勤于技艺,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这一观点可以佐证,宋代时期A. 传统经济观念发生转变B. 尊卑等级秩序逐步弱化C. 社会平等意识显著增强D. 商人逐利意识逐步淡化【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得出官员提出士农工商都是国家根本,与原来的重农抑商思想不同,说明已经有了“工商皆本”的先进理念,表示传统经济观念发生转变,答案为A。材料没有体现尊卑等级观念,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平等意识,C错误。商人的目标就是获利,材料体现商人的作用就是“积财货”不是商人逐利意识淡化,D错

13、误。12.黄宗羲曾赞颂古代学者著书立说:“大者以治天下,小者以为民用,盖未有空言无事实者也。”这说明黄宗羲A. 反对儒家思想B. 倡导经世致用C. 坚持以民为本D. 批判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详解】“大者以治天下,小者以为民用,盖未有空言无事实者也”意思是古代学者著书立说从大的方面来说是用于治理天下的,从小的方面来说是民用的,并没有空洞无用的言论。反映黄宗羲对古代学者的肯定,并未反映反对儒家思想,故A错误;根据题中“大者以治天下,小者以为民用,盖未有空言无事实者也”反映了黄宗羲对古代学者著书立说的实用价值的赞颂,反对空洞无用的学说,体现了倡导经世致用思想,故B正确;根据题中“大者以治天下

14、,小者以为民用”可以看出黄宗羲认为民用的书籍价值低于“治天下”的书籍,并未反映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错误;根据题中“大者以治天下,小者以为民用,盖未有空言无事实者也”可知黄宗羲赞颂的是古代学者著书立说中的实用价值,并未反映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故D错误。13.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曾实行“物勒工名(将器物制造者的名字刻在器物上)”制,“物勒工名,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请”。这一制度A. 有利于生产技术的创新B. 阻碍了民间手工业发展C. 强化了工匠的生产责任D 保证了政府对市场垄断【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请”可知,“物勒工名”制强化了工匠的生产责任,故选C。“物勒

15、工名”制不利于技术创新,创新都是在不断试错的基础上形成的,排除A;材料只能反映对从事官营的手工业者的严格管理,无法看出其对民营手工业的影响,排除B;官营手工业是满足官府和贵族的需要,没有进入流通市场,排除D。【点睛】本题以“物勒工名”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学生只需抓住材料“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请”的描述即可迅速作出判断。14.唐朝以前,皇帝曾把外戚引入宫廷辅政,尤其是皇帝幼小之时,因而出现外戚专权现象,两汉尤甚。北宋以后则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这种做法反映了中国古代A. 专制君主的权力日益衰微B. 政治统治日益走向腐朽C. 官僚政治呈

16、现理性化倾向D. 君主专制摆脱人治困扰【答案】C【解析】【详解】唐朝以前因为外戚的引入导致外戚专权现象的产生,宋朝以后吸取历史教训,摒弃了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更是有意挑选寒微之家,由此可知,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故选C。材料中的做法是专制君主权力日益加强的表现,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为防止外戚专权现象产生的而采取的具体措施,并不能得出政治统治日益腐朽的结论,排除B;君主专制始终还是人治,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君主权力强化的过程,解体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三个时间的比对,然后把握其中的因果关系。15.宋代读书人无论在位与在野都敢于品评朝政,力争“正君心”“得君行道”,但明代知识分子很少议论时

17、政,王阳明就要求门人恪守“君子之思不出其位”。这主要由于明代A. 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B. 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C. 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D. 政治环境的逐渐恶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政治命运联系在一起,故而敢于批评时政;明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对读书人采取八股取士等文化专制等政策,使得知识分子失去了以往儒家的进取精神,不得不采取独善其身的办法,故D项正确。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是在清朝,A项不符合基本史实,排除;BC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6.明代监察御使的品级仅为七品、从七品,甚至更低,且选拔极其严

18、格,1439年明政府颁布了名为宪纲条例的专门监察法规。但监察官员不受任何行政管辖只对皇帝个人负责,可单独奏事,上可纠劾阁臣,下可巡察地方,因而其职备受推崇。这反映出当时A. 官僚体制走向成熟B. 内阁地位日渐衰落C. 皇帝权力不断加强D. 政治风气较为清明【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但监察官员不受任何行政管辖只对皇帝个人负责,可单独奏事,上可纠劾阁臣,下可巡察地方,因而其职备受推崇”体现出监察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是明朝皇权强化的表现。故C正确。官僚体制走向成熟时在唐朝,排除A。材料中没有涉及内阁,排除B。材料不能全面反映明朝的政治风气较为清明,D错误。17.下表是清朝人口与耕地变化情况该表

19、表明清朝时期A. 南北人口结构趋向平衡B. 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受到破坏C. 国家赋税收入日趋减少D. 人口增长给社会带来巨大压力【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表格数据可知,这一时期清朝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土地增长速度,导致人均耕地数量下降,由此可知,当时人口增长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表格数据体现的是全国人口数量,不能体现南北人口分布情况;B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受到破坏。结合所学可知,人地矛盾更加突出使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得到传承和发展;C选项错误,人口和土地数量的增长一定程度上会增加财政收入。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8.从乾隆中期开始,清廷相继制定了

20、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从历史发展趋势看,这种做法A. 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B 以法律和行政命令干预经济C. 阻碍新经济因素的发展D. 有利于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海禁政策的表现,而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资本主义的发展,闭关锁国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即“阻碍新经济因素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海禁政策,而不是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以法律和行政命令干预经济是后来凯恩斯主义的内容,不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排除B项;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限制, D项排除。19.孟森在清代

21、史中写到“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落后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材料说明了A.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半殖民地化B. 战争的主要败因是社会的整体落后C. 清朝统治者试图维护传统外交体制D. 战争失败是因为满洲贵族缺乏人才【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科学落后”“无世界知识”“无一成才”集中说明了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整体落后,,故B符合题意。材料只说明鸦片战争的败因,并没有说明战争标志中国主权半殖民地化,A不符合题意;清朝统治者试图维护传统外交体制,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C不符合题意,D是其中一个方面的原因,不能概括整体,故D不符合

22、题意。20.鸦片战争后,中国东南沿海出现用洋纱替代土纱织布的现象。19世纪70年代末期,这一现象逐步扩展到华北和内地各省,19世纪80年代,云贵、四川、东北等省也日益成为洋纱的重要市场。这表明当时中国A. 民间纺织水平急剧下降B. 通商口岸深入内地C. 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D. 传统经济逐渐解体【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可知,洋纱代替土纱织布的现象反映了外国商品对自然经济的冲击,说明传统经济结构逐渐解体,答案为D。材料并没有反映民间纺织水平下降,故A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已经开始深入内地,与材料时间不符,B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C错误。21.山西票号,又称“汇

23、兑庄”,是我国商品生产和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从1853年至1863年,汉口、扬州、南京等地的票号相继撤庄。该现象反映A. 社会动荡阻碍南方经济发展B. 银行制度取代传统汇兑模式C.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D. 清朝政府压制商品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南方大地上的一场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运动。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853年至1863年,汉口、扬州、南京等地的票号相继撤庄”可以判断出是社会动荡的现实阻碍了南方经济的发展,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银行制度的出现,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对南方经济的影响,B选项排除;民族资本主义

24、的初步发展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C选项排除;清朝政府压制商品经济发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22.1871年,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时获得了从上海至天津随漕运货进口税2成的优待:上海机器织布局在筹建过程中获得产品在本地销售“免抽厘金”,这一举措A. 保证了近代企业稳步健康发展B. 摆脱了列强对近代企业的控制C. 利于政府对近代企业加强管理D. 提高了民族工业产品的竞争力【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洋务企业创办后,清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企业货物的税率,这有利于提高民族工业产品的竞争力,故D正确。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色社会,中国民族工业一直缺少稳步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25、,排除A;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未发生改变,不可能摆脱列强对近代企业的影响,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政府放松对部分企业的管理,排除C。23.1872年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得到清政府的资金、政策扶持和民间商人集资入股,在长江航运业竞争中击败英美航运公司,发展迅速;1884年,李鸿章在坚决反对轮船招商局众董事提出的民营化主张后,将上海轮船招商局实行了国有化,此后它在“中国水域轮船航运业的统治地位很快消失了”。这表明A. 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B. 轮船招商局改变中国航运业的落后面貌C. 清政府应该加强对航运业的全面控制D. 洋务企业的发展受观念更新滞后的制约【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

26、查洋务运动【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企业,故A错误;根据材料“中国水域轮船航运业的统治地位很快消失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轮船招商局并没有改变中国航运业的落后面貌,故B错误;根据材料“李鸿章在坚决反对轮船招商局众董事提出的民营化主张后,将上海轮船招商局实行了国有化,此后它在“中国水域轮船航运业的统治地位很快消失了”可知轮船招商局失去统治地位的原因是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政府官员的控制,故C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轮船招商局失去统治地位的原因是“李鸿章在坚决反对轮船招商局众董事提出的民营化主张后,将上海轮船招商局实行了国有化”,表明洋务企业的发展受李鸿章等洋务派观念更新滞后的制约,故D正确。【

27、点睛】洋务运动,又称同治维新、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指导思想是:“师夷制夷”和 “ 中体西用”,“师夷制夷”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 中体西用” ,表明洋务运动与本国封建主义传统文化的关系,表明中学与西学各自在洋务运动中的地位,即以中学为主体,西学为辅用。24.19世纪晚期,山东开埠各港口腹地农作物的种植更加倾向于花生、棉花、烟草、水果等经济作物,“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A. 农业经济的衰退B. 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C. 小

28、农经济开始解体D. 社会动荡粮食需求减少【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山东地区主要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粮食作物种植减少,这主要是满足资本主义列强对原料的需求,说明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故B正确。虽然人们倾向于种植花生、棉花、烟草、水果等经济作物,但这还是属于农业经济的范畴,故不能得出农业经济衰退的结论,排除A;小农经济是指以个体家庭为生产、生活为主要单位的经营方式,材料并不能反映这一特征遭到破坏,排除C;农民种植经济作物取代粮食作物,主要是以获得利润为目的,且社会动荡粮食需求并不会减少,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解答本题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沿海通商口岸地区农作

29、物种植的改变主要是为了适应资本主义与需求,需要学生具备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以及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25.“战争重组了新的东亚国际关系大清国原始制度被震撼,大中华汉民族为中心的一代有识者,毅然投身角逐乱世的政治舞台。”上述材料中的“战争”指A. 鸦片战争B. 太平天国运动C. 中日甲午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C【解析】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日本胜利,在东亚确立了新的格局,确立了新的东亚国际关系,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鸦片战争未确立新的东亚国际关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太平天国运动和新的东亚国际关系无关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也未在东亚确立了新的格局,选项D不符

30、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甲午战争改变了东亚的国际关系。26.张謇自称兴办实业可谓是“幸而利,幸而成”,却又“至于钝,几于败”,感叹自己“不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时代”。造成张謇不幸的根源是A.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C. 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D. 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答案】A【解析】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遭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压榨和阻挠,这是由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不符合题干中“根源”的要求,排除B、C、D项。27.鲁迅先生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

31、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以下“鞭子”与“动弹”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A. 鸦片战争洋务运动B. 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C. 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新文化运动【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鞭子”象征着列强侵华引发的民族危机;“动弹”象征着先进中国人的抗争与探索。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才是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之一,A项与题干“鞭子”与“动弹”的关系不符,排除。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激化,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故B项与题干“鞭子”与“动弹”的关系不符,排除。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为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故C项符合

32、“鞭子”与“动弹”的关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挽救危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D项与题干“鞭子”与“动弹”的关系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28.观察下图漫画,它A. 揭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序幕B. 反映了英法争夺中国的尖锐矛盾C. 刺激晚清朝廷掀起了洋务运动D. 促进了以救亡为主题的民族觉醒【答案】D【解析】材料中给出一幅漫画,这幅漫画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被称为“时局图”,这幅漫画体现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瓜分中国的形势,也促进了近代化的发展,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揭开序幕的是鸦片战争;B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C选项时间错误,洋务运动是在第二

33、次鸦片战争后兴起的。点睛:解答本题不仅仅要读懂漫画,更重要的是联系所学知识。学习这幅漫画的时候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所以材料体现的是时期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的中国,因此可以排除A、D选项,因此答案就很明朗了。29. 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A. 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B. 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C. 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D. 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是马关条约,材料与清政府如何对待义和团无关,材料所述为美国的

34、门户开放政策,其影响为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侵略权益,所以A、B、D说法错误,所以选C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美国门户开放政策30. 19世纪60年代,democracy传入中国,时人便译为“民主”,后有人觉得不妥, 便译作“民政”,(注:“民政”在古代中国是“为民之政”之意,由司空、司徒等部门和官职负责),1903年,梁启超又改译作“民主”。中国人对democracy概念理解的演变说明了A. 对西方认识有一个深化过程B. 外语翻译水平大幅度提高C. 中国古代已有民主共和观念D. 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性【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35、近代思想观念的变化。从题干的内容可知,中国人对“民主”翻译的变化,折射出近代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在不断发生变化。分析选项,A项符合题意;B与题意关系不大;C说法错误;D项不如A项更准确。所以应选A。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近代思想观念的变化认识31.清朝是一个与辫发纠缠在一起的朝代,从清初入关推行“剃发留辫”到太平天国“留须蓄发”再到民国初年“剪辫易服”以及后来的“保辫会”,该变化过程A. 体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B. 推动了历史的不断进步C. 反映了激烈的政治斗争D. 有利于加强民族间融合【答案】C【解析】【详解】清初入关推行“剃发留辫”是要奴化汉民。太平天国的“留须蓄发”是汉族反对满族贵族统

36、治的体现,而“剪辫易服”、“保辫会”的出现,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国近代民主力量与封建残余势力的较量,所以题干中的变化实际上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C符合题意;材料“留须蓄发”“保辫会”没有反映西方文化的影响,故A不符合题意;辫发之争反映了政治斗争的曲折性,并非推动历史进步,故B不符合题意;辫发之争侧面反映国内不同民族之间的隔阂,不利于民族融合,故D不符合题意。32.1877年,清政府派出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位驻外公使到达伦敦,清廷只是按照传统方式给其谕旨,为此郭嵩焘不得不要求清廷“补版国书,充当公使”,英国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这反映出当时A. 传统“理藩”理念依然存在

37、B. 清政府不具备近代外交理念C. 清朝依然处于闭关锁国状态D. 英国政策出发点是国际惯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清廷只是按照传统方式给其“谕旨”足以证明传统的“理藩”理念是依然存在的,在做本题时一定要注意“谕旨”二字,一方面要认识到清政府已经具备了近代外交的理念,但是传统“理藩”理念却是依然存在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而非其他的选项。考点:近代中国的外交晚晴外交传统“理藩”理念依然存在33.“朕今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数万口,孰若大张挺伐,一决雄雄。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

38、万人。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清朝颁布的宣战诏书针对的是A. 英国武力占领香港岛B.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C. 日军袭击清军运兵船D.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答案】D【解析】【详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主要发生在京津地区,符合材料中“近畿及山东等省”,且“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也符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义和团的抗争史实,故答案为D项。根据材料中的“近畿及山东等省”可以看出战争发生在北方,香港岛在地理位置上不符合,排除A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与义和团运动无关,排除B项;日军袭击清军运兵船发生在朝鲜海域的丰岛海战,并非在中国境内,也不符合“五尺童子”参战的史

39、实,排除C项。34.自1840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据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这里的“原始动力”是指A. 师夷长技B. 变法图强C. 民主共和D. 救亡图存【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自1840年以来,中国备受列强的侵略,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这时开始,救亡图存就成为近代中国人的主要历史任务。也成为国人不断探索前进的动力,D正确。师夷长技和民主共和是学习西方方法,A和C项错误。变法图强不是原动力,是目的和手段,故B项错误。35.“余平日历查西人立国之本,体用兼备,育才于书院,论政于议院,君

40、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事,此其用”。该观点A. 反思洋务运动B. 高举民主科学大旗C. 依然停留在器物层次D. 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余平日历查西人立国之本,体用兼备,育才于书院,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认为西方强大的本源在于君主立宪制,这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是对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思想的反思,A选项符合题意;B选项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排除;材料认为西方的本源是君主立宪制,说明对西方的学习已经上升到制度层面,C选项排除;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D选项排除。卷(非选择题 共30分)二非选择题

41、(共2小题)36.官员的任用与管理,是我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呈现出理性行政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唐代强调发挥中央各官僚机构的作用,运用政治体制来保证决策和政令的正确制定。宋代中枢部门的分立,基本上是以“依事系任”为原则,按照所处理政务的范围民政、军政、财政进行分工,而不取决于或出令、或审覆、或执行的程序环节分工。材料二 宋廷对在任官员的考核是对官员品德操守及才干绩效的综合评定。其中,“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位置。而“才干”的核验要求官员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考核制度施行过程中,日渐发展起程式化的倾向。较之规矩呆板的常规考核,监察制度的实施相对

42、活跃而有针对性。对于官吏的考察通过多条途径进行:常规考课与特诏巡查并行、中央业务部门对地方相应机构考核与内部稽查并行、诸司、诸州互查互申、朝廷专使考察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以上材料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唐宋中枢权力制衡方式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中枢运行机制的积极影响。(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对官员的考察机制的特点。(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官员管理机制蕴含的政治智慧。【答案】(1)不同:唐代程序分工;宋代依事系任。优点: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三省相互制约,防范宰相专权;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是古代政治制度

43、的重大创造;为历代所沿袭。(2)特点:考核和检查相结合;注重对德才的综合考核;重视文档资料;考核走向程式化;监察形式多样化;考察结果力求公开公正。(3)政治智慧:制度设计要务实有效;不断完善官员考察机制。【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政治制度【详解】(1)第一问,根据材料“唐代强调正确制定。 ”可知唐代程序分工;根据材料宋代“ 基本上是以“依事系任”为原则”可知宋代依事系任; 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析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即可。(2)根据材料“宋廷对在任官员的考核是对官员品德操守及才干绩效的综合评定 ”“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日渐发展起程式化的倾向”“监察制

44、度的实施相对活跃而有针对性”“官吏的考察通过多条途径进行”“考察结果相互印证”可以分析得出宋代考察制度的特点。(3)根据材料从制度设计务实有效和完善官员考察机制分析。【点睛】提取历史材料关键信息需走出的几个误区:一是不能分辨史料信息的正误、 真伪。要注意记录者的阶级立场、时代局限剔除或批判虚伪、错误的信息保存或阐发正确、真实的史实或观点。二是不能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甄别有效或无效信息。必须要对材料反映的信息进行取舍,把无关的、无效的信息删除保存有价值的信息:或把繁杂的内容加以精炼选取最能符台题目要求的信息。三是不能深入理解材料信息的本质。要注意系统地、深层次地对材料加以认识和理解,否则难以认清历

45、史的本质。四是不能将材料信息加以迁移、灵活运用。 要有扎实的历史知识将所获取的信息做题内迁移,进行对比分析。37.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苏州为水陆冲要之区,凡南北舟车、外洋商贩莫不毕集于此。上海开埠后,内外贸易日渐繁盛,各地绸庄亦在上海设立推销机构,1860年太平军发兵苏州,上海局势则显得相对平稳,江浙地区携带厚资的地主、官僚和富商来到上海,使它成为“通省子女玉帛之所聚”,浙江宁波等地商人也将其经营重心移至上海,从而加速了上海取代苏州成为江南经济中心城市的进程。材料二 宝山县罗门镇出棉花纱布,上海开埠前,装载船只动以百计,上海开埠后,利为洋布所攘,市面调零,同一时期的吴淞镇,因地扼中外船只入港要

46、口,备受各方青睐,昔不过三里之市场,今则自镇以南马路日增,毗邻内河港区的曹家渡,先前地甚荒僻,绝少行人;自内河轮运开通,面临吴淞江,帆樯云集,富商巨贾莫不挟重资设厂经商,除缫丝、面粉两厂外,若洋纱厂、织布厂、鸡毛厂、牛皮厂、榨油厂、电灯厂,不数年问相继成立,市面大为发达,烟火万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取代苏州成为江南经济中心城市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海开埠后江南城镇经济发生的变化。【答案】(1)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对外贸易发展。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上海环境相对安定。太平军进攻苏州,破坏了当地经济。江浙商人地主迁至上海,壮大了上海经济力量。

47、(2)变化:小农经济瓦解;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出现近代工业。【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上海开埠后,内外贸易日渐繁盛”“1860年,太平军发兵苏州江浙地区携带厚资的地主、官僚和富商来到上海”“浙江宁波等地商人也将其经营重心移至上海,从而加速了上海取代苏州成为江南经济中心城市的进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上海取代苏州成为江南经济中心城市的原因有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对外贸易发展;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上海环境(租界受列强保护)相对安定;江浙商人地主迁至上海,壮大了上海经济力量;太平军进攻苏州,破坏了当地经济。(2)根据材料“今则自镇以南马路日增。毗邻内河港区的曹家渡,先前地甚荒僻,绝少行人;自内河轮运开通,面临吴淞江,帆樯云集”“富商巨贾莫不挟重资设厂经商,除缫丝、面粉两厂外,若洋纱厂,不数年问相继成立,市面大为发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开埠后江南城镇格局的变化是商品结构由农产品交换到与外国工业品交换;港口城镇由内向型到外向型;出现了近代工业。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