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分层作业(五)基础运用层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B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C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D卒起不意,尽失其度BA项,“振”通“震”,惊恐、害怕;C项,“反”通“返”,回来;D项,“卒”通“猝”,突然。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敢与忤视忤:逆。意思是迎着目光看B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表被动关系C愿足下更虑之 更:改变D士皆瞋目 瞋目:形容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B“被”在这里是动词,意思是“受”。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函封,燕王拜送于庭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B又前而
2、为歌C皆白衣冠以送之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DA项和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B项是方位名词作动词。C项是名词作动词。D项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4下列加点词语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B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C持千金之资币物D太子丹恐惧DA项, “穷困”,古义:走投无路,处境困难;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B项,“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C项,“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5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见燕使者咸阳宫B取之百金C父母宗族,皆为戮没D嘉为先言于秦王曰CC项是被动句,A、B、D三项都是省略句。A项,“咸阳宫”前省略介词
3、“于”,在;B项,“百金”前省略介词“以”,用;D项,“为”后省略宾语“之”,代指荆轲。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陛下”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后来就成了与帝王或太子面对面应对时对他们的敬称。B“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C“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种礼仪,由九名宾相(迎宾赞礼人员)立于殿廷,接引宾客上殿。D“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A“陛下”是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的敬称。对太子的敬称是“殿下”。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4、个字。“荆轲刺秦”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个故事。_:司马迁、陶渊明赞扬他忠肝义胆,不畏强暴,视死如归,是个真英雄;司马光、柳宗元批评他愚忠自大,匹夫之勇,浅见寡谋,不足道哉。其实,_。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环境。荆轲偏处孱弱小国,面对强秦难有别的选择,只能采取铤而走险的方式去行事,加之太子丹对他有收容知遇之恩,燕国有难,太子催逼,他岂能置身事外?从某种角度看,_,这不是愚,乃义也!_解析第一个空和后两句是总分关系,第二个空又与前文构成转折关系,最后一个空是对全段的总结,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答案后世对荆轲其人褒贬不一这两种观点未免极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8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选择一位名人
5、另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看法。荆轲失败了,然而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他反抗强秦的壮烈行动,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的仁人志士为反抗强权、推翻黑暗统治而英勇斗争。_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除注意句式保持一致外,还应注意人物的选择,突出人物的悲剧命运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如屈原、项羽、岳飞等都可以考虑。答案屈原自杀了,然而我们不能因他的选择而否定他,他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千百年来感召着无数中华儿女为国家民族的利益而奋斗献身。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
6、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跪地逢迎,却行为道,跪地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
7、“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烈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注】道:导,引导。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
8、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B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C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D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A“欲自杀以激荆轲”,“以”表目的,前后联系紧密,不能断开,排除B、C两项。“言光已死”,意为“就说田光已死”,“光已死”为“言”的内容,此处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A项。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傅”是古代官职名,为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B“跪”是古代礼仪的一种,两膝着地,
9、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C“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D“足下”属称对方的敬辞,在古代,下称谓上,用“足下”,意为“您”;同辈相称不可以用“足下”。D“同辈相称”也可以用“足下”。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着重描写了太子丹力图国事,亲自去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动人故事。B鞫武向太子举荐田光,田光向太子举荐荆轲,鞫武和田光都举荐别人,但原因并不完全相同。C文段中的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疑心的人物。D田光自杀不全是因为太子的叮嘱“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A“亲自去拜访”错
10、,是通过别人找来,并非亲自去拜访。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译文:_(2)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译文:_答案(1)为何因在秦受凌辱的怨恨,就想去招惹他发怒呢?(2)现在太子听到的是壮年时的田光,不知道我的身体已经跟不上了,有幸教导我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有好主意。”【参考译文】燕国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逃回燕国。眼看秦就要吞灭六国,大兵已临近易水,恐怕灾祸将至,太子丹很忧愁。对太傅鞫武说:“燕与秦势不两立,望太傅能够图谋良策。”鞫武回答说:“秦国地盘遍布天下,威胁着韩、魏、赵三国,
11、然而易水以北,局势还不一定。为何因在秦受凌辱的怨恨,就想去招惹他发怒呢?”太子说:“那么,怎样才好呢?”太傅说:“请太子进去休息,容我好好想一想。”鞫武说:“燕国有一位田光先生,他智谋深邃,勇敢沉着,可以跟他商议。”太子说:“希望通过太傅来结交田先生,可以吗?”鞫武说:“可以。”太傅去见田光,传太子丹的话说:“有国事愿与先生相商。”田光说:“我恭敬地接受命令。”于是来到太子的住所拜访。太子跪着迎接,退着行走为(他)引导,跪在地上抹拭座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没有人,太子起身请教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有好主意。”田光说:“臣听说骏马盛壮之时,一日而行千里。到它衰老,劣马也能超过它。现在太子听
12、到的是壮年时的田光,不知我的精力已经消失了。即使这样,我也不敢因此怠慢国事。与我交好的荆轲,可以任用。”太子说:“希望通过田先生来结交荆轲,可以吗?”田光说:“可以。”(田光)立即起身,快步而出。太子送他到门前,嘱咐说:“我所告知的,(对)先生所说的那些话,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田光低头一笑说:“好的。”田光弯腰而行见荆轲,说:“我和你交好,燕国无人不知。现在太子听到的是壮年时的田光,不知道我的身体已经跟不上了,有幸教导我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有好主意。我私下里觉得不应该对你见外,向太子推荐了你,希望你到宫中去见一见太子。”荆轲说:“我恭敬地接受命令。”田光说:“我听说长者的言行,不让人怀疑,如今太子叮嘱我说:所说的那些话,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这是太子怀疑我。立身行事使人怀疑,不是节烈的侠士。”想用自杀来激励荆轲,说:“希望你赶紧到太子那里,就说田光已死,以表明保守机密。”于是自杀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