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案3 学案 3 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本学案栏目开关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学案3 学习探究区 一、儒学兴起的背景 1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2魏晋时期:道教和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3唐代韩愈和李翱的复兴儒学主张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4北宋士大夫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理学在这一运动中孕育而生。佛教儒家本学案栏目开关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学案3 学习探究区 关键点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只是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其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但并未失去。“三教合一”的主张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
2、“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融合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本学案栏目开关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学案3 学习探究区 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主要成就地位及影响 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是理学的开创者。他们将忠、节、义提升到“”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又称新儒学邵雍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张载开创了理学中的“”一派,是理学中的杰出代表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其核心是“”太极图气学唯物主义天理仁天理孝本学案栏目开关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学案3 学习探究区 概念阐释“格物致知”释义:格物致知是花工夫,讲方法,深刻
3、探究万事万物的本质,以掌握天下之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进而认识人伦世故、道德文章,以明道德之善。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本学案栏目开关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学案3 学习探究区 概念阐释“格物致知”和我们通常所说的“实践出真知”意思不同。“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即“真知”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本学案栏目开关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学案3 学习探究区 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1主张和成就(1)理气论:主张理先于气,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
4、之理终归为一。(2)修养论:仁者境界在于强调获得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精神本学案栏目开关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学案3 学习探究区 道的价值内涵是“”,只有达到仁者境界才算得道。儒家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干预政治的关键在于“”。(4)著作: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并为之注解,从此四书成为的经典。(3)社会政治理论三纲五常正君心理学本学案栏目开关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学案3 学习探究区【教材资料解读】河南程氏遗书引文解读:程颐的观点是说唐代因有“夷狄(少数民族)之风”、“三纲不正”(不重视儒学的纲常伦理)至使后期出现“藩镇割据”局面,以至形成“五代之乱”。教
5、材引用此文,意在说明儒学复兴的必要性。2影响: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本学案栏目开关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学案3 学习探究区【深化探究】探究点 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材料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子文集思考(1)从材料看,“理”体现在人身上是什么?体现在社会上又是什么?(2)朱熹是如何看待“天理”和“人欲”的?其根本目的是什么?本学案栏目开关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学案3 学习探究区 答案(1)人性。儒家伦理道德,即“三纲五
6、常”。(2)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纲常伦纪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专制统治。本学案栏目开关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学案3 学习探究区 深度点拨程朱理学被官方化的原因。从根本上讲是因为程朱理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程朱理学是一种以佛、道、儒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它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首位,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有利于封建统治者巩固其统治秩序。本学案栏目开关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学案3 学习探究区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1陆九渊心学(1)主张:提出“”,意思是本心即天理;认为应扫除“
7、物欲”“意见”等人心之弊。(2)评价:他是的开创者,其思想言论强烈冲击了当时的思想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心即理也心学本学案栏目开关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学案3 学习探究区 2王守仁心学(1)主张: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就是天理、本心、良知;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2)评价:王守仁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灵明本学案栏目开关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学案3 学习探究区 3意义: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概念阐释“致良知”释义:这是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良知”即天理,是指人的道德意识。他认为良知 人人具有,是一
8、种不借助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儒家信仰教材互补王守仁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岳麓版)本学案栏目开关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学案3 学习探究区【深化探究】探究点 陆王心学材料一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王阳明答顾东桥书材料二 王守仁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本学案栏目开关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学案3 学
9、习探究区 思考(1)材料一体现出王守仁思想的核心是什么?“阳明心学”具有怎样的特点?(2)材料二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么?王守仁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1)核心:“致良知”。特点:将一切事物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以内在的主体性取代外在的客体性。(2)镇压农民起义容易,去掉人心中的私欲很难。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本学案栏目开关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学案3 学习探究区 历史评价如何评价宋明理学?(1)积极方面:宋明理学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具有和谐意识、忧患意识;注重气节,崇尚道德,重义轻利;重视主观意志力量。(2)消极方面:维
10、护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观念、重礼轻法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等观念应该加以摒弃。本学案栏目开关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学案3 学习探究区 课堂小结比较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宇宙观“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理在心外“心即理也”,理在心中认识论格物致知反省内心、致良知不同点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主张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同属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实质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相同点地位影响 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学案栏目开关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学案3 反馈训练区 1.右图一团和气图乍一看好似一位
11、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而细观之弥勒佛左耳处有一道冠老者,右耳处有一方巾儒士,弥勒佛手搭两人肩上,借用道者与儒士的五官,合成一张正面像,它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对这一思潮表述正确的是()A隋唐时期初露端倪B推动了新儒学体系的诞生C“三教合归佛”为其核心D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本学案栏目开关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学案3 反馈训练区 解析 图片体现的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趋势,在宋代发展为理学,理学在宋元时期成为官方哲学,故选 B 项。三教并立出现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 A 项;儒学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在西汉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但当时儒家是融合了法家、道家
12、及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排除 D 项。答案 B图片中所示“佛、道、儒三教的人物于一图之中”并不能反映出“三教合归佛”为其核心,排除 C 项;本学案栏目开关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学案3 反馈训练区 2自宋初开始,众多学者掀起了一场儒学复兴运动,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北宋中期的“二程”认为宇宙的本原就是()A道理B天理C本心D良知B解析“二程”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创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本学案栏目开关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学案3 反馈训练区 3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
13、天人感应”理论C解析“理学”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想,可排除 A、B;D 项“天人感应”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本学案栏目开关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学案3 反馈训练区 4据史料记载,宋代女子吴妙静新婚之日,未婚夫在迎亲时溺水身亡,她遂出资在溺水处建造一座五孔石桥,并终身守节。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A董仲舒B朱熹C陆九渊D王守仁B解析 理学集大成的思想家朱熹,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教的观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始源的“理”,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理学家对妇女“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极端强调由此而发。故 B 项正确。本学案栏目开关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学案3 反馈训练区 5据说,昼夜苦思的王守仁,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从侧面说明王守仁“求理”的途径是()A圣人托梦B内心自省C行万里路D读万卷书本学案栏目开关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学案3 反馈训练区 解析 材料“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即每个人在成为圣人的过程中,只需向内心、本体寻找力量即可,无需外求,从外部事物中求取道德之理是错误的。即“求理”的途径是“内心自省”,故选 B。其它三项均与信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符。答案 B本学案栏目开关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