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宁夏育才中学学益学区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考试历史试卷(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为 100 分钟)出卷人:试卷说明:本试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第卷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1.阅读下表分析,引起1957年国民收入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952年与1957年国民收入比重变化表年份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公私合营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1952年19%1.5%0.7%72%7%1957年33%56%8%3%7%A. 新中国的成立B. 优先发展重工业C. 苏联的支援D.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19531956年对生产资料私
2、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的基本建立,故选D。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新民主主义经济,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排除A;优先发展重工业只会导致我国重工业的超常发展,与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调整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苏联的援助与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调整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2. 据统计,19491960年中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64%迅速上升至666%,19611966这一比值降至51%。这一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 “八字方针”的实施B. 文革的破坏C.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行D. 自然灾害的发生【答案】A【解
3、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60年推行八字方针,调整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故A符合题意;B时间上不符;C、D是出现经济困难的原因,不合题意。故应选A。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经济建设的曲折3.20世纪七八十年代,首先在农村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吹响了新时期农村包围城市的建设之路,它以川皖为试点进而推广全国,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也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在这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是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C. 国家实行减免农业税政策D. 鼓励个体、独
4、资和“三资”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B正确;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是发展农业经济,没有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排除A;2006年国家实行减免农业税政策,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并不是在农村推行的措施,不符合“农村包围城市的建设之路”,排除D。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新时期农村包围城市的建设之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结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知识分析。4.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城乡差距最小的年份出现的原因是A. 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B.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影
5、响着企业的发展C. 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即将建立【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由图片中的信息可知:城乡差距最小的年份出现于1981年,此时农村已全面展开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刚起步,故选A项;B项发生于2001年、C、D两项均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81年”,故排除。5.1988年,在全民经商潮背景下,中国计划经济下的流通体制彻底崩溃,物价失控。其后三年的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理论界有人提出“将物价等权力收到省一级的政府中”。理论界的这一言论A. 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B. 表明经济体制改革势
6、在必行C. 说明政府应不断强化计划职能D. 指出了市场经济的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将物价等权力收到省一级的政府中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故A错误。在计划经济受挫、国民经济陷于停滞之际,理论界有人畏于眼前的困难,提出要彻底倒退回更为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中,由省政府来定制物价,这说明当时社会人们对改革前途的迷茫,体现现行经济体制的弊端,深刻暴露出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故B正确。强化政府的计划职能不符合改革的潮流和方向,故C错误。由政府来定制物价是一种典型的计划经济思维,与市场经济无关,故D项错误。6.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编制的。该
7、表反映出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平均增长率A.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D.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答案】B【解析】【详解】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时间不符,排除A;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高于城市,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故选B;从材料也无法判断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否启动,排除C;从表格数据可以得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低于农村,但无法得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的结论,排除D。7.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
8、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B. 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C. 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D. 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抓住“1992年”这一关键信息,华而诚的讲述是指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故选B。A项是在1978年;C项是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D项说的是对外开放,与材料无关。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经济体制改革8.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由农村向城市、由计划经
9、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从1985年到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这说明了A. 我国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B. 企业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D. 私营工商业逐渐恢复和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我国指令性计划减少、计划管理减少,而指令性计划减少、计划管理减少意味着企业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985年到1987年我国尚未放弃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尚未建立,只是指令性计划减少而已,所以选项A、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未涉
10、及到私营工商业逐渐恢复和发展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9. 下图中数据的变化从实质上表明( )A. 产业结构调整趋向合理化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立C. 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D. 公有制经济不再占主导地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 观察图中数据可知多种所有制并存,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故B项正确;题中数据只涉及到所有制比重的变化,未涉及产业结构的变化,故A项错误;C项是现象而非实质,故排除;图中集体工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的比重仍占较大的比重,故D项错误。10. 浦东开发开放后,中央政府先后于1990年、1992年和1995年3次比较集中地赋予一系列特殊
11、政策,给予上海更大的资金支持和自主审批权。这些政策充分体现了A.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形成B. 浦东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地区C. 中国完全融入了全球化大潮D. 改革开放中的先行先试特点【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强调的是对外开放,并非对内改革,故A项错误;中国最早开放的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故B项错误;中国完全融入全球化大潮是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题干以浦东为例强调了“先后”“3次”“给予特权”体现了先行先试的特点,故D项正确。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11.布拉吉本是前苏联女子的日常服装,上世纪50年代流传至
12、中国。此阶段,在中国大众的视野中,多是苏联画报、期刊和电影,那里面人物的着装和专门开辟的时装专栏间接地影响着中国大众。对此评论不妥的是A. 当时的服装没有美化功能B. 服装亦可表达政治倾向C. 反映了当时中苏关系友好D. 反映当时社会主义国际阵容较为稳定【答案】A【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50年代中国流行苏联的服装文化,并不能说明当时的服装没有美化功能,故A错误,符合题意;50年代中国流行苏联的服装文化体现了当时中苏关系友好,表达了一定的政治倾向,故BC正确,不符合题意;当时中苏结盟,社会主义阵营较为稳定,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12.19世纪末申报报道:“(洋人在中国开矿时)惟是中
13、国之人惑于风水者众矣,倘有开矿之举动,则日是山也,或有关乎某处之来龙,是川也,或有碍于某处之地脉,多方阻挠,不使其兴工。”该现象反映出A. 盲目排外成为社会主流B. 风水理论成为反洋工具C. 民族工业步履维艰D. 中西文明激烈碰撞【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惟是中国之人惑于风水者众矣多方阻挠,不使其兴工”可知,材料所体现的是中国的风水观念,是一种愚昧的表现,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中西方文明碰撞,所以答案选D。材料并没有体现A、B、C。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中国风水观念13.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约占88%,
14、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这折射了当时中国A. 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B. 政治变革备受关注C. 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D.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体现的是政论性报刊的比重大,反映不出列强侵略阻碍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政治变革报刊所占比重,可知报刊关注政治变革,故B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放弃实业救国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共和观念,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名师点睛】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历经了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领域的近代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15、,由西方到苏俄。1895年,随着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开始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如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和孙中山的辛亥革命思想。从此时开始,民主思想开始被更多的人关注。1911年辛亥革命后,则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1915年亦是如此。1917年之后,人们开始逐渐关注马克思主义。在此,我们需要了解中国近代化的进程。14.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这一趋势深刻反映了A. 经济结构变动诱发民众生活嬗变B. 辛亥革命促使民众生活习惯转变C. 新式交
16、通引发民众时间观念转变D. 西方科技文化导致民众观念西化【答案】C【解析】材料中“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减弱”“多元化”等基本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经济发展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观念发生变化,故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新式交通工具,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故排除B项;西方科技文化在材料中体现得不明显,材料也没有讲到“西方科技文化”和“民众观念西化”的关系,故排除D项。15.1900年前后的上海、天津、汉口等租界区域,一些中下层人士热衷于“紧身窄袖半洋装”和“马夹密门绸纽扣”;知识分子与买办阶层则青睐于“金丝眼镜雕毛扇,窄袖衣衫阔领头。品海香烟龙角嘴,包
17、车钻戒诩风流。”这表明当时A. 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B. 阶层等级观念逐渐淡化C. 开放程度影响消费观念D. 国人服饰发生根本变化【答案】C【解析】1900年由于列强入侵导致中国被迫开放,材料中不同阶层消费方式的变化表明与开放程度有关,C正确;A中开始变化说法不符材料时间;B中逐渐淡化错误;D中根本变化不符合事实。1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工厂中工人的生产率却猛增了55%。据此分析,导致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是A. 股票投机过度B. 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加剧C.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D.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
18、生产力迅速发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原因。由题干材料可知,19291933年之间,资本主义企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但工人的工资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这就导致工人购买力严重不足,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日益加剧,终于导致了危机的发生。所以选B。考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原因17.材料一:1929年,胡佛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拒绝稳定股市的建议,否决国会的救济方案。材料二:1932年,胡佛决定成立复兴金融公司,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实行通货紧缩政策,反对联邦政府进行救济。对比上述材料,说明胡佛总统A. 是坚定的自由放任主义者
19、B. 是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忠实践行者C. 在没有稳定思路下随意调整政策D. 在自由放任前提下实施有限干预【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1929年,胡佛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拒绝稳定股市的建议,否决国会的救济方案”说明胡佛主张自由放任,“1932年,胡佛决定成立复兴金融公司,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实行通货紧缩政策”,材料说明胡佛对运用国家力量干预经济,排除A,因此选择D。凯恩斯经济理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不符合题意,排除。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胡佛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18.从罗斯福以“新政”为口号竞选总统,到“新政”的整个实施过程,美国国内有学者
20、认为,“罗斯福新政抛弃了美国传统的、至为宝贵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上了一种类似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最终会使美国走上政治非民主化道路。”该观点主要说明了A. 新政完全放弃传统的自由经济发展模式B. 新政试图引导美国走社会主义道路C. 美国国内在摆脱危机的道路选择上有分歧D. 新政有使美国陷入极权政治的危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信息:题干反映的是在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的过程中,国内有学者对罗斯福新政有不同的看法,存在分歧,即认为美国的新政是对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否定,而且认为会对美国的民主政
21、治构成冲击。分析选项,可知,C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选C;其余ABD三项不正确。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在国内的反响19.沃尔特拉菲伯在美国世纪中写道:“政府用他的手掌管着美国经济汽车的方向盘,需要时则用他的脚踩下它的制动器或加速器。”这体现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是A. 实行自由放任政策B. 强化国家干预经济C. 建立福利国家制度D. 扩张政府行政权力【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政府用他的手掌管着美国经济汽车的方向盘”中可以看出,国家在干预经济。所以答案选B。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22、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国家干预经济20. 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时表示,世界各国要紧密合作应对金融危机,保护主义无助于克服困难。然而,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正是美国带头大幅度提高关税,从而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其直接影响是A. 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B. 资本主义各国政坛丑闻频出C. 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D. 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信誉扫地【答案】A【解析】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为转嫁经济危机的损失,各国纷纷大幅度提高关税,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从而导致了世界局势的紧张。BCD三项是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不是对国际关系的影响。21
23、.“我们不仅要使失业者的肉体免受饥寒,而且要维护他们的自尊心、自力更生的意志和他们的勇气决心”。为此,罗斯福A. 恢复银行信用B. 实施以工代赈C. 推进劳资谈判D. 调整农业生产【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实施“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了就业机会,不仅使“失业者的肉体免受饥寒”,而且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心、自力更生的意志和他们的勇气决心”。“恢复银行信用”增加了民众对银行的自信心,“推动劳资谈判”保障了工人的利益,“调整农业生产”则保障了农民的利益,但这三项都没有维护“他们的自尊心、自力更生的意志和他们的勇气决心”。故答案选B。22.罗斯福在1935年提交的年度国会咨文
24、中宣称:“我们发现我们的人民正在经受着陈腐的不平等的煎熬”,“尽管我们付出了话语和行动的努力,但是特权阶层尚未铲除、社会下层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救助。”为此,罗斯福推动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联邦紧急救济法,规定政府实行大规模救济社会保险法,致力于建设养老金和保险制度全国劳工关系法,重申工人应该享有的权利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时间“1935年”,罗斯福认为:“人民正在经受着陈腐的不平等的煎熬”、“社会下层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救助”,为此,罗斯福签署了“社会保险法”,为失业者和老年人提供救济金和养老金;还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自
25、己的工会。是新政前期采取的措施,故选C。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新政的内容23. 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是为了A. 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B. 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C. 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D. 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所给信息“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判断是70年代经济危机后的措施。24.下面为美国1970、1979年就业人口结构表。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 第三产业在战后蓬勃兴起B. 第三产业就
26、业人数超过了第一、第二产业C. 是“新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D. 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产业结构【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选项。结合所学,“服务信息业”是第三产业,从表中不难看出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的发展状况,ABD表述都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新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C表述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C。25.1921年春,农村和城市的饥荒表明国民经济已面临崩溃的边缘,经济危机引起的社会动荡积聚着对苏维埃政权的不满情绪,最终导致了反苏维埃政权的骚乱和暴动。这一状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 自然灾害导致农业歉收B. 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C. 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D. 同盟国对苏俄
27、武装干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苏俄严重的自然灾害是反苏维埃政权骚乱和暴动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苏俄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是在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之后,晚于题干时间,故B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后期苏俄政权没有及时调整,忽略工农群众的切身利益,导致苏俄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是反苏维埃政权骚乱和暴动的主要原因,故C项正 确;1920年底,同盟国对苏俄政权的武装斗争基本结束,早于题干时间,故D项错误。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26.苏俄某经济政策公布后在党和共青团中引起了反对。一位俄共领导人抱怨说,经济政策中已没有留
28、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列宁解释说,政策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用非共产党员的手来建设共产主义”。该政策是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农业集体化政策D. 大规模工业化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时期实行的特殊政策,完全摒弃了市场和资本主义因素,排除A;1921年,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由“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并结合所学内容,该政策应为新经济政策,故选B;农业集体化和大规模的工业化政策是斯大林时期采取的措施,故排除C、
29、D。27.据统计,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1931年苏联购买的美国机器设备约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这反映了A. 新经济政策实际上并未停止实行B. 斯大林模式下苏联机械工业落后C. 经济危机促使美苏从对立到和解D. 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发展工业【答案】D【解析】1929-1933年年美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为此罗斯福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所以苏联能在这一时期购买到廉价优质的机器,故选D;苏联于1928年停止新经济政策,A项排除;苏联在1937年实现了工业化,B项排除;美苏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排
30、除C。28.1934年,一个叫维尔斯的美国作家第二次来到苏联。他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现在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维尔斯的看法发生转变的原因不包括A. 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B. 西方世界正经历着严重的经济危机C. 从苏联建设中看到了“计划”的力量D. 斯大林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实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的是马克思而非斯大林,“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西方世界正经历着严重经
31、济危机、从苏联建设中看到了“计划”的力量”均属于维尔斯的看法发生转变的原因。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维尔斯的看法发生转变的原因 【名师点睛】在历史选择题中,命题者常常有意设置一些说法正确、但和题干无关的题肢做干扰,考生如果不对照题干仔细辨析,就会误选,经常出现“答非所问”的错误,即回答的并非所问的问题,例如本题中的“斯大林实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本身既是错误的又是非所问的问题。29.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下列选项能表明其“一只脚跨进
32、了新时代”的是( )A. 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地方权力B. 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摆脱个人崇拜泥淖C. 推行“新经济体制”,企业获得独立自主地位D. 推行“加速发展战略”,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赫鲁晓夫改革。依据所学可知,“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表明赫鲁晓夫推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 式;“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指改革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桎梏。分析选项,A符合题意; B项错误,赫鲁晓夫也陷入个人崇拜泥淖;C项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举措;D项为戈尔巴 乔夫改革的内容。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30.197
33、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 鼓励私营企业发展B. 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C. 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D. 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题干中的“1971年”可知此时苏联正处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虽触及斯大林体制,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仍然存在,这一点为五年计划报告内容所证实,其中“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体现了触及原有体制,“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是对原
34、有体制坚守的体现,ACD三项与材料明显不符,B项正确。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名师点睛】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点:(1)相同点: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2)不同点:赫氏改革侧重农业,勃氏改革侧重重工业,戈氏侧重从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后者虽然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31.下表
35、为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情况一览表。下列四个选项是有人从表格数据中得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一项是A.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国民经济逐年下降B. 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因而取得了巨大成就C. 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缓慢,最终制约了工业的发展D. 与美国军备竞赛,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A选项无论从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和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都能看出,排除。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勃列日涅夫虽然发展重工业但是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却逐年下降,因此B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B ;勃列日涅夫改革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缓慢,最终反
36、过来制约了工业的发展,排除C;D选项是当时的政治大背景,排除D。32.戈尔巴乔夫在其著作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因此,我承认改革是同赫鲁晓夫所做的事有一定联系的。这说明A. 二者的改革意图有相似之处B. 二者的改革都突破了苏联的关键问题C. 后者的改革是对前者的改革的深化D. 后者对前者的改革措施进行了模仿【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赫鲁晓夫改革都没有突破了苏联的关键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对政治领域进行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是对经济领域改革,二者改革的领域是不同的,故BCD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
37、革和赫鲁晓夫改革的意图都是想改变斯大林模式,故A项正确。33.美国“怀特计划”强调,国际货币基金由会员国按规定的份额缴纳,份额的多少根据会员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及国民收入等因素决定;而英国“凯恩斯计划”则坚持多边自由汇兑。两者的主张实质上反映出英美A. 争夺国际金融霸权B. 要求稳定资本主义经济体系C. 经济实力差距巨大D. 力争建立相对独立的金融体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英国“凯恩斯计划”则坚持多边自由汇兑,由此可见并不能体现英国的金融霸权,故A项错误;二者都是站在自己的国家利益的角度提出的主张,因此真正的目的不是要求稳定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故B项错误;怀特主
38、张份额的多少根据会员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及国民收入等因素决定等,而英国“凯恩斯计划”则坚持多边自由汇兑,由此可见英国与美国的经济实力差距很大,故C项正确;依据材料“怀特计划强调,国际货币基金由会员国按规定的份额缴纳,份额的多少根据会员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及国民收入等因素决定等;而英国凯恩斯计划则坚持多边自由汇兑。“可以看出二者要求建立的是稳定的国际汇兑而非相对独立的金融体系,故D项错误。34.二战后某国际文件规定:“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一般只能在法定汇率上下各1%的幅度内波动。若市场汇率超过法定汇率1%的波动幅度,各国政府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以维持汇率的稳定。”上述规定产
39、生的最主要影响是A. 统一了战后全球货币核心地位关系B. 稳定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秩序C. 确立了各国货币与黄金直接挂钩制度D. 确立美国干涉各国货币汇率先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目明确说到“若市场汇率超过法定汇率1%的波动幅度,各国政府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以维持汇率的稳定”,所以上述规定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B。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35.2009年,国际某金融机构宣布向巴西长期贷款13亿美元,以资助其保护亚马孙雨林和其他生态系统,从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机构是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 世界银行C. 世界贸易组织D
40、. 亚太经合组织【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世界银行可以为成员国经济发展提供长期贷款,B项正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管理各国之间的汇率,并且向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而材料中明显需要的是长期贷款,排除A。世贸组织主要协调国际贸易,不为成员国提供贷款,排除C。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松散的国际合作组织,不向任何成员国提供贷款,排除D。36.事实上,从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的发展来看,尚无一个缔约方和成员方因为加入该组织后而引起该国经济的衰退,反而是加快了其经济的发展。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A. 顺应全球化对各国经济发展有益无害B. 世贸组织成为当今最大的区域经济组织C. 加入国际经济组织必然有利于经济发展
41、D. 闭关保守整体上不利于一国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材料不能说明顺应全球化对各国经济发展有益无害,且有益无害说法过于绝对,故A 项错误;世贸组织属于经济全球化组织而非区域经济组织,故B项错误;必然有利于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据材料“尚无一个缔约方和成员方因为加入该组织后而引起该国经济的衰退,反而是加快了其经济的发展”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闭关保守整体上不利于一国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37.1987年欧共体根据签订的单一欧洲法,着手建立内部统一大市场。对此,美国商务部副部长莫尔说:“如果欧洲共同体的计划成为保护主义的产物,美国最大的海外市场将危在旦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美国即将失
42、去海外市场B.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裂C. 欧洲力图摆脱美国控制D. 西欧成为美国的经济竞争对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欧共体的相关内容。A项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中的话是站在美国的立场上说的,只能代表美国在面临欧洲着手建立内部统一大市场时的危机感,但并不是事实,排除。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联合才促成了欧共体的成立,材料中的话只是说明美国与欧共体在经济方面的竞争关系,不能说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裂,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材料中美国商务部长说“如果欧洲共同体的计划成为保护主义的产物,美国最大的海外市场将危在旦夕”,说明欧共体建立起内部统一大市场之后,会成为美国经济
43、竞争的对手,威胁美国的海外利益,故D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欧共体38.随着世界金融领域的逐渐开放,各国的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等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巨大交易网络1992年,国际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对英镑发起攻击,结果,英国损失惨重,而他本人却收获了10亿多美元。1997年,他又冲击东南亚金融市场,使东南亚经济一夜之间回到起飞前。材料主要反映了A.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加强B.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C. 经济全球化由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D. 经济全球化威胁到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
44、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金融大鳄的攻击不仅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经济也受到损失,甚至影响全世界,因此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B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说法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主旨。故选A。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影响39.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全球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有学者认为此时的全球化只是“半球化”,只有到八九十年代的经济全球化浪潮才真正具有全球性。导致“半球化”的主要原因是A. 两种经济体制的差异B. 两极对峙格局的存在C. 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D. 经
45、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关键信息的获取能力。做好本题,关键抓住时间“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个时期美苏争霸的高潮时期,两大阵营的对峙,制约着全球化的进展。所以答案选B。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两极对峙格局的存在40.印尼雅加达邮报称,“一带一路”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肯定与支持;德国全球新闻网称,“一带一路”项目贯穿欧亚大陆,影响沿线44亿人口,而欧洲也愿意搭乘中国快车。“一带一路”战略能够赢得世界范围内的肯定与支持,主要是因为A. “一带一路”适应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B. “一带一路”为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C. “一带
46、一路”提升了中国的影响力D. “一带一路”推动了中欧贸易的快速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一带一路项目贯穿欧亚大陆,将影响沿线44亿人口”说明其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可,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特别点明是为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故B项错误;材料中是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一带一路”的看法,并不是因为其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排除C;材料中仅仅说明“一带一路”得到了肯定,并未涉及其实施效果,故D项错误。第卷非选择题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521957年我国工业比重图材料二 目前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是小生产小私有者的生产关系,即所谓小农经济。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
47、,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在现在的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主要是牲畜、农具、肥料、种子等。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虫灾等。3.帮助农民逐步改进生产技术,如耕作法、施肥法等。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1953年(1)根据材料一说明19521957年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的重大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党中央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答案】(1)变化: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原因:“一五”
48、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的基础。(2)制约因素:生产资料的缺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薄弱、生产技术的落后。措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影响: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图示可以看出,从1952年到1957年,我国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图示中的时间可知,原因是我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三小问,结合所学,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胜利完成,开始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
49、步基础。这是我们国家的建国根本和基础,为后来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铺垫。(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生产资料的困难,主要是牲畜、农具、肥料、种子等”“减少自然灾害”“改进生产技术”可知,因素是生产资料的缺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薄弱、生产技术的落后。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的时间“1953年”,结合所学可知,措施从农业进社会主义改造归纳。第三小问,结合所学,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欧洲合众国是欧洲人对历史向他
50、们发出的挑战所能作出的唯一回答。建立欧洲联邦实际上就是对未来的呼唤和回答,这种呼唤要求欧洲各国人民变成一个单一的欧洲人民。【意】斯皮内利欧洲联邦主义者宣言(1957年)材料二 欧洲一体化进程部分大事记: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2002年1月欧元正式在欧盟12国流通。2003年5月1日欧盟成员国扩大到25个。2005年法国和荷兰全民公决否决了欧盟宪法条约,一体化进程陷入僵局。2007年12月13日,再次扩大后的27个成员国领导人签署了里斯本条约,2009年里斯本条约的生效为欧盟重启一体化进程提供了法律保障。2009年11月19日欧盟选举赫尔曼范龙佩担任欧洲理事会主席,凯瑟琳阿什顿女士被任命为欧盟
51、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皮内利呼唤建立“欧洲合众国”的政治、经济背景。西欧国家在20世纪50、60年代是怎样回答这一呼唤的?(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知识概括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特点。【答案】(1)两极格局形成,欧洲经济恢复发展。建立欧洲煤钢联营、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或是欧洲共同体成立。(2)从经济一体化到政治一体化;欧洲一体化在困难和挑战中前进;持续时间长;规模逐渐扩大;建立超国家权力机构。【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所学,背景是随着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恢复发展经济。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罗列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联合的具体表现即可,如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联营,1958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1967年成立欧洲共同体成立。(2)结合所学,欧洲的联合,首先是经济领域,后来涉及政治、军事和外交。由材料“2005年法国和荷兰全民公决否决了欧盟宪法条约,一体化进程陷入僵局”,可见欧洲一体化在困难和挑战中前进。从时间来看,欧洲的联合可以追溯到1951年的欧洲煤钢联营,而到1993年欧洲联盟,之后还不断发展,可见时间跨度大。由材料“2007年12月13日,再次扩大后的27个成员国”,可见规模逐渐扩大;由材料“ 欧洲理事会主席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可见建立超国家权力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