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宜兴市张渚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1、考古资料表明, 西周时期, 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鼓地区, 但是其青铜等器物, 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 这主要说明当时A礼乐制度日渐受各诸侯的冲击 B手工业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C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 D华夷观念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2、东汉尚书令左雄“请自孝廉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版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
2、得到顺帝旨准。此次改革A. 保证了吏治的廉洁清明 B. 促成了官僚队伍年轻化C. 提升了察举制的合理性 D. 提供了选官的法律保障3、唐太宗时常给品级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武则天时期,中书省开始直接参与政务处理。上述调整使得A中书省地位最高 B行政效率不断提高C相权被剥夺殆尽 D皇帝权力得到加强4、图一为伦敦新闻画报曾刊登的“一张奇怪的关于英国军舰的中国画”,画中是一位中国画家所画的一艘刚刚抵达香港的英国军舰,当时中国人称之为“火妖怪”,认为“必有邪教善术伏其内”。这表明A关注奇闻趣事是报刊选材重点 B英国政府较关注中国人的反应C将对手妖魔化便于战争的宣传 D华人受战争影响
3、但仍愚昧落后5、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仓惶西逃,档案不见记载。时为怀来县知县的吴永被慈禧任命为前路粮台会办,随扈西行,得以见闻朝廷内外许多事件,深知“西狩”内情。清朝灭亡后,刘治襄亲闻吴永口述,将其记录,写成庚子西狩丛谈,描述了许多细节,书后也有一段刘自己写的评论。这说明A口述史料与学术研究结合才能确证史实B口述史料掺杂了个人情感,细节不足信C合理利用回忆录,可以弥补档案之不足D历史档案往往比回忆录的史料价值更高 6、“五四事件”以后不久,上海商业区的52条街道的商人和居民组建了52个街道联合会。不久,他们又组建了“上海马路联合会总会”的中心组织,成为了上海最有影响的社会组织之一。后
4、来,它领导了上海居民要求民权的一些运动。这反映了五四运动A. 发展了劳工组织 B. 传播了社会主义 C. 团结了社会力量 D. 扩大了民权运动7、民国二十六年十月,国民党122师参谋长赵渭滨在参加某次会战时曾写下家书,信中说:“红军之善战,红军之努力,真使东北军、晋绥军、陕军愧死!”“红军”的善战、努力A实现战略大转移,打开中国革命新局面B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C取得华北战场中国军队主动歼敌的首捷D破袭日军交通线,成为全国抗战的主力8、 它经过民主程序最终完成了国家建构的过程。它的里程碑作用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法治制度,是国家长治久安,蓬
5、勃发展的重要保证。据此判断,“它”A. 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B. 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C. 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D. 是中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9、1954年10月,周恩来在接见日本议员访华使团时明确指出:“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以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这反映当时中国A外交更多地体现了对国家利益的考虑 B借中日关系改善之机促中美关系缓和C“另起炉灶”,愿与各国建立新型外交 D消除意识形态影响,开始务实的外交10、1971年7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将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8月,尼克松宣布美国放弃金本位,准许美元随其他货
6、币汇率浮动。日本称这两件事为“尼克松震撼”。“尼克松震撼”直接A促使美国经济走出了“滞胀” B推动了日本对华政策转向C致使日美同盟关系逐步解体 D遏制了日本谋求大国地位11、18371901年是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时期,也是英国的鼎盛时期,被称之为“维多利亚时代”。在英国所有的国王中,她享有盛誉,这不是因为她做了什么,而是因为她什么都没做。这反映了当时英国A奉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B内阁权力的不断扩张C政党之间权力斗争的激烈D立宪政体的日趋完善12、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成为影响2020年春季美国总统选举的一大议题。沃伦等民主党总统参选人抨击政府的抗疫行动不力,而身为总统的共和党人特朗普则抨击沃伦行为是“
7、政治闹剧”。材料中两大政党互相攻击A源于其政治利益的争夺B损害了美国的国家根本利益C加剧了美国的政治危机D导致美国政府管理效能低下13、“自由党人、社会主义者、商人、将军、贵族都策划着推翻它。然而,四天之内把这个政权摧毁的彼得格勒骚动,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有组织的反对派促成的。极度的饥荒把要求面包的长列队伍变为反政府的示威游行。”材料中的“彼得格勒骚动”A.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 结束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C. 使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D. 开创用和平手段夺权的先例14、印度政治理论家梅达断定:“每个民族的社会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支离破碎的印度社会不能以西方的面貌重新创造。印度必须找到
8、适合自身特殊情况的发展和国家建设的战略”。此种观点A坚持独立发展拒绝东西交往 B倡导经济全球化深入亚非拉C过分夸大了意识形态的对立 D坚持民族主义维护国家权益15、下面部分章节目录出自于剑桥冷战史。据此可知,该书A. 将冷战置于更广阔的时空中考察 B. 忽视了美苏在冷战中的主导作用C. 认为冷战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D. 对冷战起源的研究更加接近事实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16题16分,第17题13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共55分。16、(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隋炀帝开始设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经过唐代的发展,使科举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
9、,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再由吏部试以“言、身、书、判”,然后授以官职。科举选士制度虽然得以确立,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入仕途径。当时还保存着其他一些选官的途径,诸如恩荫、从军、流外铨、荐举、捐纳等选官方式依然占有相当的比重。隋唐五代宋时期虽然确立了科举入仕制度,但它并不能取代其他以地位、权势、功勋、金钱为依据的入仕门径。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君主立宪制确立后,政府管理事务增加,机构人员屡屡增添。国王和权贵借机行使带有封建特权色彩的职薪恩赐权(patronage),在政府中安插售卖亲近,力图以此影响控制下院。议会一再抗议,并借通过王位继承法任职法案之机作出专门
10、规定,禁止领受职薪者进入议会,参加政治活动。渐渐地,政府官员大致归为两类:一类是高级官员;一类为中低级官吏即文官,专事政策贯彻和行政官吏。至此,文官制略具雏形。 18811914年间,文官总数增加了5倍多;二战期间增加了30余万人。二战后,文官队伍庞大、办事效率低下、通才和专才的矛盾等问题突出。据此,文官事务调查委员会提出针对性很强的改革报告,要求:压缩高级文官编制,确定两类文官比例;强化公开竞争考试;二类文官增加外语和速记两种考试科目。报告得到政府重视,取得了明显效果。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7分
11、)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并概括二战后文官制度改革的特点。(9分)17、(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多种信息。比较两幅地图,提取有关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历史变迁的一个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点,持论有据,表达清晰。)18、(14分)新中国的重大对外战略决策与冷战进程存在同步,日益灵活务实,不断走向成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共中央选择“一边倒”,站在苏联阵营一边和与美国对抗,是中共领导人当时在两极对抗的国际格局中做出的反应,结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伊始,便加入苏联阵营并与苏联结成军事同盟,并因此而进入冷战的两极
12、体系和对抗之中,这是不争的事实。 牛军冷战时代的中国战略决策材料二 在美苏争霸过程中,形成了苏攻美守的局面,苏联对中国安全的威胁日益加剧。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摆脱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中国外交战略进行了新的调整,提出了“一条线”的思想,其主旨是团结包括美国在内的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霸权主义。至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总体得到改善。摘编自黄庆、王巧荣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不再“以苏划线”、“共同制苏”,而是提出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尤其是反对美国、苏联的霸权主义,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改变过去与美国建立针对苏联的“战略关系”,适
13、当拉开距离,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中国实行真正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经受住了苏联东欧剧变的冲击,坚守了社会主义阵地,取得了内外工作的重大胜利。摘编自吴恩远等著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中共中央确立“一边倒”战略时的国际格局。结合建国初期的历史,简述中国“站在苏联阵营一边和与美国对抗”的事实。(3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战略的变化及重大外交成就。(5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对外交往政策的内涵,归纳这一政策对世纪之交的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并说明制约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因素。(6分)19、 (12
14、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移风易俗,后世褒贬不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 战国策魏策三 材料二 商鞅说:“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为男女之别,大筑冀阙,营如鲁卫矣。”秦人务实而好利,但这种价值观仅限于个人层面。商鞅在顺应这种价值观的基础上,把它进一步提升为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并以此价值观为基本原则,完成了各项变法改革措施的制定商鞅之法中,个人私斗是明令禁止的,并且还会受到惩罚;而在战争中勇敢杀敌并取得敌首者,则会受到厚赏。商鞅这一利禄官爵皆出于兵(战争)的政策无疑起到规范
15、人民行为的作用,增强了国家的战斗力。 摘自邱忠来商鞅变法与秦文化革新 材料三 商鞅在风俗方面的革新曾受到一些人的诟病,特别是汉代学者的批评。其中,汉初儒生贾谊的上疏最为有名:“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数。”(汉书贾谊传)他认为改革后,秦国风俗日渐变坏,表现为富裕家庭中的男性成年后就各自分家,穷苦人家的儿子只能入赘到富人家,这就使得儒家所向往的几代同堂、父慈子孝的氛围不复存在。 摘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国民风特点。(3分) (2)材料二中,为提升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商鞅采取了哪些举措改变旧俗的?有什么积极作用?(5分)
16、(3)材料三中贾谊对商鞅变法的态度是什么?并说明其持此态度的主要依据。(4分)高二历史期中答案一、 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CCDDCCCBABDABDA16、 (16分)(1)变化:由荐举制度改为科举取士。(2分)评价: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改变了按门第选官的标准;将人才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庶族地主可以通过考试进入统治集团,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促进了民间向学风气。(5分) (2)背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君主立宪制确立;政府事务增加,机构增员需要;国王、权贵拥有职薪恩赐权引起议会立法抗议;经济发展需要专业管理人才。(
17、6分,任答3点)特点:政府重视改革;针对性强;具有公开性,竞争性;增加考试科目;效果显著。(3分,任答3点)17、(13分)示例1:信息:革命中心发生转移,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主要分布区域从南方转移到北方。(3分)说明:1927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武装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2分);此后红军和南方根据地不断发展,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2分)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6年红军主力在陕北会师,完成了革命中心的转移;(2分)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华北大部地区沦陷。(2分)中国共产党深入沦陷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
18、的前线。(2分)示例2:信息: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从阶级矛盾为主转变为民族矛盾为主。(3分)说明:在一系列城市武装起义失败后,中共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2分)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十分恐慌,蒋介石发动了对根据地大规模“围剿”。(2分)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开展游击战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革命根据地得到发展。(2分)日本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面对共同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分)八路军、新四军进入敌后,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2分)示例3:
19、信息:国共两党关系发生变化,由相互对峙发展为团结合作抗日。(3分)说明:理由与示例2类似18、(14分)(1)国际格局:美苏两极格局。(1分)事实:加入社会主义阵营;中苏结盟;抗美援朝。(任答2点得2分)(2)变化:与美苏两国同时对抗到联美抗苏。(2分)成就: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3分)(3) 内涵: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实行全方位的独立自主。(2分)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迅速;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2分)核心因素:国家利益(2分)19、 (12分)(1)特点:尚武(强悍);轻义重利;缺乏诚信。(3分) (2)措施: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小家庭政策;禁止私斗;奖励军功。(任答两点得2分)积极作用:有利于增加赋税;发展了小家庭制;起到规范人民行为的作用;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任答3点得3分) (3) 态度:批评(否定)。(2分)依据:舍弃礼仪;破坏了风俗;破坏了家庭伦理关系。(任答两点得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