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时间:45 分钟一、选择题1“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这种耕作方式开始被取代是在()A商代B西周C春秋战国D西汉C2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墓葬中,河北兴县一次出土铁范 87 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 300 余件,其中农具范占 60%以上,出土铁农具 200 多件,占全部铁器的 5%。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晚期()A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B铁农具的使用已很普遍C铁器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铁器开始用
2、于农业生产是在春秋时期,A 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中没有反映“牛耕”,C 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铁农具技术臻于成熟的标志是唐代曲辕犁的出现,排除 D;B 项表述准确,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3“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该诗中所咏工具()A是农业播种技术的革新B有利于增加汉代的粮食产量C利用水力提高灌溉效率D标志着犁耕技术的成熟C解析:从“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可知,该工具是非人力的灌溉工具筒车,从而提高了水力灌溉效率,故选 C。4它在唐朝已经使用,“是古代中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其优点是深浅
3、自如、轻便省力”。该“耕作农具”是()D解析:隋唐时期出现的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D 项是曲辕犁,符合题意;A 项是耒耜的耕作方式,排除;B、C 两项反映的是牛耕方式,但还没有形成曲辕犁,均排除。5周礼曾经这样记述西周时期的某项土地制度,“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下列有关材料中土地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B受封者要向皇帝缴纳贡赋C农民在土地上集体耕作D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和转让A6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
4、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B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B7下表为乾隆元年安徽休宁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那此可知,当时该地()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自耕农经济较盛行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D土地租佃现象普遍B解析:材料信息中 110 亩农户占 43.6%,1020 亩的农户占 41.5%,这说明当地一家一户的自耕农经济较盛行,故 B 项正确;20 亩以上的占 12.6%,说明土地兼并现象相对来说不太严重,故 A 项错误;数据信息是土地占有情况,没有涉及农业生产效率,也不能体现租佃关系,故 C、D 两项错误。8宋太祖的指导思想是“藏富于民”,
5、不管土地兼并者如何富有,只要在大宋国土之内,通过赋税,最终会归国家所有。该政策()A导致自耕农经济衰退B阻碍雇佣关系发展C造成了中央集权强化D导致北宋的贫弱A解析:根据材料“不管土地兼并者如何富有,只要在大宋国土之内,通过赋税,最终会归国家所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言论体现了宋太祖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势必引发土地兼并,而导致自耕农经济衰退,A 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B、C、D 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 A。9为了抗旱防涝,我国北方人民发明了畎亩法,在地势高的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这叫作“上田弃亩”。在地势低的田里,将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这就叫“下田弃畎
6、”。这些现象表明当时()A耕作技术在实践中改进B传统农业受自然条件限制C北方农业技术领先于南方D实行土地轮耕以保证肥力A解析:据材料提到“为了抗旱防涝在地势高的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在地势低的田里,将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古代中国农民的耕作技术在实践中改进,故 A 项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传统农业受自然条件限制,故 B 项排除。材料不能说明北方农业技术领先于南方,故 C 项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土地轮耕以保证肥力的目的,故 D 项排除。10汉初曾经规定,入关灭秦的关东人愿意留在关中为民的,免徭役十二年,回关东的免徭役六年。原先因逃避战乱流亡的民众回到原籍,
7、重新成为编籍内的民户,恢复他们的爵位、田地、住宅,以从事农业生产,不准官吏虐待。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防止土地兼并B巩固统治秩序C增加赋税收益D开发关中地区B解析:根据材料“关东人愿意留在关中为民的,免徭役十二年,回关东的免徭役六年”“因逃避战乱流亡的民众回到原籍,恢复他们的爵位、田地、住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这些措施使农民在和平安定环境中获得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可以稳定统治秩序,故 B 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没有体现出土地兼并,故 A 项排除;C 项包含在 B 项之中,D 项比较片面,材料中的措施不仅开发了关中地区,而且还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故 C、D 两项排除。11雍正年间官
8、方记载:江苏查出隐漏田亩十六万亩,官方追回六万亩;广东“田亩之欺隐颇多,富户之悭吝更甚”,“种百亩之地,不过报数亩之田”。这些记载反映了官方()A鼓励农业生产B关心粮食供应C重视政府税收D促进边地开垦C解析:政府依据田亩数征税,隐漏的田亩多,则政府的税收损失较大,因此政府查隐漏田亩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加政府税收。故答案为 C 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12战国末年,秦在关中开渠以沟通泾、洛二水,渠长 150多公里,灌溉关中平原。渠两岸的“泽卤之地四万余顷”,变成“收皆亩一锤”。该渠是指()A郑国渠B灵渠C都江堰D坎儿井A解析:材料“战国末年”“秦在关中开渠以沟通泾、洛二水”“收皆亩一锤”中可
9、以分析出,该渠是战国末年秦用韩国水工郑国在关中开渠以沟通泾、洛二水即所谓郑国渠,故 A 项正确;灵渠是秦朝时凿通的,沟通了湘江、漓江,位于广西,故 B 项排除;都江堰是秦国时在四川地区修建的,是四川盆地变为“天府之国”,故 C 项排除;坎儿井是西汉时期新疆地区修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故 D 项排除。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观察下列图片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贾谊论积贮疏材料三: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相辅相成,而非求以相病
10、,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宋陈亮四弊(1)结合材料一说明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主要的耕作方式是什么?(2)材料二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关系?形成了什么样的经济政策?该政策有何影响?(3)材料三反映的经济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答案:(1)铁犁牛耕。(2)关系:认为农业和商业是矛盾的,农业为本,商业为末。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影响:“重农抑商”政策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但这一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
11、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3)观点:农商并重,相辅相成。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经济观念受到一定冲击;农商并重,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农商并重可以达到国家治理的最好状态。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殷商时,土地归商王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所有,西周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春秋以来,周天子失去了对土地的控制能力,土地所有权下移,土地归诸侯、卿大夫支配使用。直到战国前期,在各国范围的土地的最高所有权仍属于诸侯。诸侯用分封、赏赐、授田的方式,把土地分给封君、功臣。“从土地和权力的关系看,春秋一代与西周相比,土地占有关系并无本质的突破,只是在多级占有关系中主导地位
12、与非主导地位升降”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是在战国中叶以后到秦汉时期,这个时期突破了一元性的多级占有形式,而逐渐出现了土地占有形式多样化的局面。摘编自张云樵、曹东方试论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转化及其特点材料二:古代社会的井田制为先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保障,但这种制度是以静态社会为前提而与社会发展的开放性、动态性相矛盾。抛开其他原因不讲,在随后的发展中,中国地主土地私有制从秦汉时的不完全、不自由状态,到唐宋时的相对完全、相对自由,再到明清时的土地市场发达和土地买卖交易活跃,中小地主和土地私有制在宽松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显而易见,从开放包容的视角看,中国的土地制度的确朝着让百姓享有越来越充分的自由的方向发
13、展对传统农业社会的中国来说,由于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也是财富之母、财富之源,历史上的有为之君都善于处理土地利益分配关系,从中筹集财政收入。摘编自郭雪剑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特点和规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中叶以后土地所有制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趋势,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封建统治者调整土地制度的认识。答案:(1)原因:铁农具、牛耕的使用与推广;私田大量开垦,井田制瓦解;各诸侯国为增加赋税进行变法,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2)演变趋势:土地私有制逐步深化;对土地私有制由诸多限制变为认可和放任,国家干预渐趋减弱;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认识:封建统治者往往运用政权力量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调整,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增加政府收入;但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并不可避免,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与发展的必然产物,封建统治者对土地制度的调整无法解决这一社会问题。(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