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检测卷(四)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这一材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D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带来的社会变化答案C解析材料的关键信息是“阴阳合历”,而阳历就是中华民国规定的公元纪年。21876年葛元熙沪游杂记中提到:“新交因狐裘而订,不问出身。旧友以鹑结而疏,视同陌路。遂令舆台隶卒辉煌而上友,官绅寒士贫儒蓝缕而自惭形秽。”材料表明当时上海()A传统乡土社会结构的深刻巨变B受到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冲击C民众服饰样式及功用发生变化D社会交往商业化特征日益
2、显著答案D解析在开埠通商后的上海,商人发财致富,地位上升,成为人们所羡慕的对象,因而形成人争趋商之风。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更看重人是否有钱,是否有赚钱的能力及赚钱的机会与资源,而不再看重以往所注重的社会身份、出身门第、官衔名分以及血缘亲情、师友故旧等关系,而出现了贵贱颠倒、尊卑失序之风及以钱衡人之风。在此风气之下,人们交友不问出身,不念故旧,全以衣冠取人,故D是对材料的正确理解。3观察下图,图片内容反映出当时我国() A物质供应较为紧张B与苏联的关系更为密切C女性缺乏审美情趣D社会生活带有政治色彩答案D解析从图片可以看到“革命友谊”四个字,明显带有政治色彩,手中拿着“红宝书”,也说明我国当时社会生
3、活具有政治色彩。4下列图片所反映生活样式的出现没有受到西方生活风格影响的是()答案C解析本题是逆向型选择题。中山装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国服装的特点设计而成的,排除A;旗袍是接触西式服装,人们审美观发生变化后女性服装开始发展变化的产物,排除B;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C符合题旨;D 图反映的是西式婚礼。5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泥塑金身,三寸金莲。民国成立以后,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为娘娘祝寿。这主要表明()A尊孔复古思想开始盛行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D废止妇女缠足得到认可答案D解析东岳娘娘“三寸金
4、莲”的塑像,说明妇女缠足;民国成立以后朝拜者自制大脚锦鞋,说明废止妇女缠足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故选D项。6“有个小东门岗警,将发辫盘于帽内,掩人耳目,却被商团窥出破绽,将该巡士的油发大辫揪住,要带他剪去,经该巡士再三恳求,请宽假一天,准予次日自行剪去,众始散去。”材料反映了()A复辟帝制逆流开始抬头B官绅小吏对于剪辫持观望态度C政府严格推行剪辫的措施D下层劳动人民对剪辫非常支持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岗警是既想留着辫子,又怕被别人看到发现,是一种矛盾心情的体现,因此不难判断出他是在观望剪辫子这一事件。7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别离
5、:“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B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D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答案A解析根据诗所反映的内容是有关送别的,容易得出。8下图反映的是20世纪初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状况,该状况主要体现了()A清朝政府全盘引进西方技术B中国交通近代化与西方同步C国人无法接受西方先进技术D西方文明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由图片中的马车和汽车并存即可排除A、C两项;近代中国的交通工具从西方引进,故B项中“与西方同步”的说法错误;中国从
6、西方引进汽车并使用,说明了西方文明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故本题应选D项。9在中国各种传统礼教规范中,“男女授受不亲”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而在清末流行的诗词中却有这样的描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说明自古以来的“男女之大防”在近代被打开了一个缺口。而与材料有关的突破口是()A交通工具 B社交场合C男女合校 D男女合演答案A解析从材料反映了乘坐近代交通工具出行的情景,这种现象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101881年12月花图新报载:“中国之设电线(电报线)也,始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由上海达吴淞至中国自设之电线,则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其经费出自中国
7、,操持仍属西国。后因台湾有事,力筹防御,电线公司请于闽督光绪七年,将造电之物料,运至台湾。自台湾府城直达大高(地名),约百里,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得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有()有线电报进入近代中国最早是在上海中国最初架设电报线时主要依赖外国中国自主创办的有线电报最早出现在台湾台湾架设电报线最早是出于军事目的A BC D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同治十二年(1873年),由上海达吴淞”可以判断正确。由材料中“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判断正确。由材料中“自台湾府城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可以判断正确。由材料中“后因台湾有事,力筹防御”可以判断正确。故选A。11英国人皮萨尔1871年来华,
8、五年后又回到自己的祖国。五年间,他最有可能听到的时事新闻是()A. 中国人开始自办有线电报B. 上海创办了轮船招商局C中国结束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D朋友在中国创办的自行车厂上班答案B解析他在中国的五年是18711876年。中国人开始自办有线电报是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排除A;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排除C;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才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厂,排除D。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的时间是1872年,所以正确答案为B。12为配合王府井消夏购物节,王府井邮局曾专门仿制一座大清蟠龙邮筒,放置在甘雨胡同西口,并设有专栏介绍大清蟠龙邮筒的来历。同时,王府井邮
9、局刻制了一枚大清邮政开办纪念戳,供集邮者和游人免费加盖。纪念戳从2010年7月23日启用,至8月15日停用。该纪念戳下面制有大清邮政的迄止时间,该纪念戳上的时间应是()A18951911 B18961911C18951912 D18961913答案B解析大清邮政局于1896正式成立,所以首先排除A、C;1911年武昌起义使清政府土崩瓦解,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2月清帝退位。所以排除D,B项正确。13中文月刊遐迩贯珍在1854年第12号的开篇说:“西方之国,狃卖招贴,商客及货丝等皆借此而白其货物于众,是以尽沾其利,苟中华能效此法,其获益必矣。”其意在说明报纸具有()A信息速递功能
10、 B娱乐教化价值C政府喉舌功能 D商业广告价值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遐迩贯珍月刊认为,西方商家借报纸向大众宣传其货物,从中获利,中国如果能仿效,也能够从中受益。可见,材料信息说明报纸具有商业广告价值。故选D。14某报的出版使广大官员和知识分子“渐知新法之益”,为改良派政治团体的建立和改良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对该报的评述正确的是()A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B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C宣扬驱除鞑虏,创立民国D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答案D解析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的是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排除A;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序幕的是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所拉开的,排除B
11、;宣扬驱除鞑虏,创立民国的应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而材料中“为改良派政治团体的建立和改良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可知该报是维新运动中推进变法、开启民智的重要舆论工具。改良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所以D正确。15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该剧摄制于19世纪末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C民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D世界电影开始进入有声时代答案B解析从题干中可知定军山是京剧,同时又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京剧是中国传统戏剧,用西方电影形式来呈现,显然是中西合璧。定军山摄制于1905年,故A错误。C、D两项与题干无关。二、非选择题(
12、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15分,第17题25分,共40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周积明最初的纪元(1)观察材料一,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6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9分)答案(1)交通运输更为便捷;牵引动力发生变化;更有利于国计民生(或速度更快;运力更大
13、;费用更低廉)等。(2)积极影响:进一步打破了封闭式的自然经济的束缚;加强了各地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与交流;促进了先进观念、知识技术等传播;推动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中国近现代化进程。17辫发虽系清代男人的形象标志,但却是满族习俗同化汉族的结果,在外国人面前,却又成为中国人的民族标志了。民国的成立更带来了短发的普及。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南方都市报记者陈晓勤:你觉得,对于满清来说,辫子意味着什么? 当代中国知名知识分子傅国涌:女真人是马上的民族,以打猎捕鱼为生,前头剃发脑后结辫,是为了穿山越岭枝藤不刮发,射箭瞄准眼前无乱发遮挡,白天盘在头上便于生产劳动,晚上解下来可当枕头。从宋以来,
14、一直都是这样下来的。但汉族人没有留辫子的传统,清兵入关后,建立起满清政权,清廷才强迫汉人学女真人的样子留辫,这样才表示忠于满清。刚开始汉人当然不愿意,但当时有一句很恐怖的话,叫“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血腥镇压后,留辫子慢慢变成了中国人的常态,不留辫子反而成了异端。从1644年清兵入关算起,中国人一共留了267年的辫子。材料二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于起义或独立后下达剪辫令。江苏地区光复后,一场剪辫浪潮迅速从上海、南京等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发展。沭阳一带广泛流传“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的民谣。材料三苏州光复后,军政府多次发布剪辫通令,但数月后军警界仍有六
15、七成未剪辫,普通群众留辫者更多。1912年1月,江苏新任都督庄蕴宽再次发布剪辫告示:“中华光复,百事更新。惟此发辫,起自满清,既碍工作,且害卫生。昔呼鞑子,编入戏文,今称猪尾,惹笑四邻。为此出示,劝告我民,不论老少,农工商人,速速自剪,切勿因循。本都督府,不日出令,限期剪辫,一律实行。到期未剪,定予严惩,赶早剪去,体面保存。今先晓谕,军警人等,暂勿干涉,其各禀遵。”并限令所有军警在十日之内一律剪辫,否则撤职斥退。但剪辫效果并不理想,并因此酿成多次冲突。1912年4月21日,申报以“无锡强迫剪辫”为题报道了军人在街头强行剪辫千余条,乡民惊惶万状,手执辫子狂奔回乡,军队从后追赶,有人逃避不及竟跳入
16、河中。各处开往无锡的船只闻讯后纷纷中途折回,水陆交通中断,致使无锡商贸活动深受影响。材料四辛亥革命之后,除了剪辫子外,中国社会还出现了如下形式上的改变:(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影响女真人留辫子的基本原因是什么?试用一句话归纳傅国涌对陈晓勤所提问题的解答。(5分)(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4分)(3)材料三中江苏新任都督的告示是通过什么具体方式和措施来推行剪辫的?当时引发多起“剪辫风潮”体现了哪些重要信息(表层和深层信息)?(6分)(4)你认为剪辫、易帜、改历在当时的重大意义是什么?(10分)答案(1)原因:女真人留辫子的习惯主要受其生活方式的影响。归纳:辫子意味着汉族对满族的臣服(或:男子剃
17、发蓄辫成为满清统治中国的重要象征)。(2)20世纪初,随着清朝统治逐步衰败,革命党人以剪辫子为手段激发民众的反清意识,推翻清廷统治,剪辫与否成为赞同革命的一个政治标志。(3)方式:指出留辫的危害;宣传劝告自行剪辫;限期剪辫与违令严惩;军警先行。(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信息:表层信息有不少前清遗老和普通劳动群众或对辫子早已习惯、或畏惧于权力斗争抗拒剪辫。深层信息传统陋习根深蒂固,更新观念和革除陋习任重道远。(4)剪辫标志着满人统治的结束,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符号;易帜是朝代更迭,是政治性的改变;农历在中国使用了几千年,适应的是中国农业社会的时间,那么现在开始使用阳历,就跟西方的时间概念接轨了。三者都是从一个王朝时代向一个新的共和时代转型的细节上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