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3 求索真理的历程核心考点 深剖细析 命题热点 权威解读 栏目导航 高考真题 集中研究 考纲展示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课前八分钟记忆填一填,背一背,想一想考点一 实践抓教材夯基础自主扫描1实践的概念和特点(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温
2、馨提示(1)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的本能活动不是实践。(2)实践不是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如学生的学习不是实践。(3)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活动,范围不能扩大或缩小。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4)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
3、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能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所在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坚持实践的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社会历史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在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
4、段上,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贯彻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联系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3)实践的基本形式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直接经验和间接
5、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温馨提示 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个人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温馨提示 不能认为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
6、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温馨提示 认识的根本目的不是获得真理,而获得真理的目的是服务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抓重点析难点互动探究问 题 实践与认识(重难问题 师生共研)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上述材料表明了什么?尝试解答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总结提升
7、1区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表现表现侧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无到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重视科学理论、真理
8、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练题组链热点直通高考题组一 实践的特点1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其明显特征是增长动力实现转换,经济结构实现再平衡。认识不到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不仅难以适应新常态,更难以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材料从哲学上提醒我们()要认识到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 要认识到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要认识到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ABCD解析:本题考查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认识具有无限性。材料强调,现在我们做好经济工作必须面对经济新常态这一新变化、新条件,故符合题意。与题意不符。故选 C。答案:C2随着机关事业单位全面完成基本工资标准的
9、调整,养老金并轨启动。目前,山东、上海等一些地区陆续公布了当地的养老金并轨实施意见和办法,明确了个人缴费工资基数。由此在我国存在了近 20 年的养老金“双轨制”将成为历史。这表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有用性的标准 具有直接现实性 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具有社会历史性ABCD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而不是检验认识有用性的标准,观点错误;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错误;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 D 项。答案:D题组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求真务实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仍在我们生活中熠熠生辉。“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和“博学而不穷
10、,笃行而不倦”所体现的认识论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认识能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的开展 认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ABCD解析:材料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正确;不符合题干要求;说法错误,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的开展,故选 B 项。答案:B方法技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四个方面的区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旨在强调认识作为一种反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进行并获得的结果。(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说明实践为认识发展提出要求并提供可能性,包括人认识能力的发
11、展和认识工具的完善。(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表明实践这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为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提供唯一的判别尺度。(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沙河市地处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境内资源众多,储量丰富,已发现的矿藏资源就有四十余种。早在 20 世纪改革开放初期,沙河市就提出了“挖出地下聚宝盆,培植地上摇钱树”的经济转型思路,历届市委、市政府都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近年来,在对市情进行再认识、再分析、再把握后,该市决策者深刻地认识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
12、实现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向开放创新转变。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道理的?答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通过改革开放,沙河市提出了“挖出地下聚宝盆,培植地上摇钱树”的经济转型思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在对市情进行再认识、再分析、再把握后深刻地认识到必须进行经济转型。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该市认识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该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题组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2018 年 3 月 11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3、修正案。这次修改宪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大法。四个多月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在了党的旗帜上,现在又载入国家根本大法宪法之中,成为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它将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旗帜下,凝聚“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共同信念,焕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奋斗精神。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党的这一最新理论创新成果作为国家指导思想载入了宪法。此举的意义在于()
14、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完善我国的法律上层建筑以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通过立法实践去检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性ABCD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特点等知识。将党的这一最新理论创新成果载入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对于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意义重大,有利于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正确;并非此举的目的,排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被
15、实践检验了的真理性认识,表述错误。答案:C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6、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说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及其重大现实意义。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推动了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充分证明新时代
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科学真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考点二 真理与认识过程抓教材夯基础自主扫描1真理(1)真理的含义: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特征理解要求客观性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
18、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而真理是相对的。真理的具体性与条件性表明,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温馨提示(1)真理的具体性是真理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强调纵向的变化。而真理的条件性是相对于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来说的,强调横向的变化。(2)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二者有着严格的界限,不容混淆。2认识过程内涵原因方法论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19、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上升性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温馨提示 在认识过程中反对两种错误观点:一是“直线论”,此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直线式的前进
20、;二是“循环论”,此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抓重点析难点互动探究问 题 认识过程(重难问题 师生共研)纵观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过去更多的是根据区域地理位置优势和产业特色制定发展规划,常局限于单一行政区划范围内。“一带一路”战略跨区域发展,表明国家更加重视从更大的区域探索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全局性、冲突性矛盾和问题,统筹大区域内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发生重大转变的哲学依据。尝试解答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目的。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转变,是要从更大的区域探索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全局性、冲突性矛盾和问题。认识具有反
21、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区域发展战略由单一行政区划到跨区域发展,是我们开拓创新,在实践中发展真理的表现。总结提升 正确区分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图示: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图示:上升性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图示:练题组链热点直通高考题组一 真理的基本特征1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 200 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 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
22、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打破。这启示我们()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解析:“200 多年时间里”“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 世纪初”“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等,表明真理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真理,因而 A 项符合题意。B、D 两项是对真理的错误认识;题干表明随着时空等客观条件的变化,人们的认识发生变化,因而 C 项与题意不符。答案:A2为了让对华贸易战“师出有名”,美国不停抛出 301 调查报告,将其作为向中国开枪的佐证,污蔑中方在中美经贸往来中
23、“实行不公平做法、占了便宜”。这些精挑的数据与政策逻辑链条,看上去颇具迷惑性,能蒙住那些不明就里的人。但是,谎言重复千遍也成不了真相。这是因为()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真理是对客现对象的正确认识ABCD解析:为了让对华贸易战“师出有名”,美国歪曲事实,编造谎言。但是,谎言重复千遍也成不了真相,这是因为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其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和谬误有着严格的界限,正确;与题意构不成因果关系,排除。答案:B题组二 认识过程3在一次重复前人的实验中,德国物理学家伦琴用黑色硬纸板和锡箔把阴极射线管严密地套封起
24、来,接上高压电源后,他意外地发现前方的荧光屏上出现了微弱的闪光。经过反复试验,他确信这是一种还未被认识的新射线,取名为“X 射线”。今天,X 射线被广泛应用于常规透视检查。X 射线的发现过程进一步印证了()新的认识是在主体和客体不断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获得新的认识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目的 在反复实践中改变客观条件总会使人们发现新的认识 实践中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的认识器官从而促进认识发展ABCD解析: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 X 射线的过程进一步印证了新的认识是在主体和客体不断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实践中的认识工具促进了认识发展,正确;说法错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中的“改变客观条件”说法错误。故选 C。答
25、案:C4张弥曼是蜚声世界的古鱼类学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她“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她长期从事比较形态学、古地理学、古生态学及生物进化论的研究,在泥盆纪总鳍鱼类、肺鱼和陆生脊椎动物间关系领域的创新性研究结果,对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这进一步佐证了()张弥曼水生脊椎动物向陆地演化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其真理性认识是在长期探索中发现的 人的认识可以突破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而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ABCD解析:材料中,张弥曼长期从事比较形态学、古地理学、古生态学及生物进化论的研究,提出创新性研究成果,并对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这表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
26、历史性,也说明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正确;真理与谬误有严格的界限,真理并不包含谬误的成分,错误;人们的认识具有反复性,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而不能突破这些条件,错误。答案:C题组三“工匠精神”三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 2016 年至 2018 年,“工匠精神”四字三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本届两会上,“工匠精神”再次引发热议。代表委员纷纷指出,没有工匠精神,中国制造就少了赶超的内在动力;缺失工匠精神,产业工人队伍就缺少了主心骨。弘扬工匠精神,离不开社会各界关注,更需要一线职工自己发力。5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我们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大国工匠,他们“执着专注、作风
27、严谨、精益求精、敬业守信、推陈出新”的精神令人敬佩。这种工匠精神启示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实践获得真理 要敢于面对困难,永远在接近真理的道路上前行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地追求真理 适应实践的需要,真理在不断超越和推翻自身中向前发展ABCD解析:大国工匠执着专注、作风严谨、精益求精、敬业守信、推陈出新的精神,启示我们应立足实践,获得真理,还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追求真理,正确;人们可以获得真理性的认识,而不仅仅是接近真理,错误;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而不是不断被推翻,错误。答案:A6古往今来,“工匠精神”一直都在改变着世界,热衷于技术与发明创造的“工匠精神”是每个国家活力的源泉,中国的
28、创新驱动发展正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周礼考工记有言,“匠人营国”。中国自古就有追求“精确”的传统,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说法。中国是一个并不缺乏工匠的国家,古代四大发明的发明者,都是了不起的工匠。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他们持之以恒,甘于为一项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奉献毕生才智和精力。在“互联网”的风口上,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制造业更需要踏实专注、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谈谈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对人们探索真理的启示。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出真知,要立足于社会实践。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随着过程的推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
29、和完善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敢于面对困难,在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中探求真理。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有关“认识论”的高考常考点一、析热点,做到学考对接热点材料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全面从严治党的一项战略安排,是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关键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强力反腐,以霹雳手段重拳出击,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记录。但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形成不敢腐只是反腐第一步,要实现不能腐、不愿腐尚需严密的制度体系和完备的法治保障。为此,党中央决定于 2016 年下半年开始,在北
30、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监察体制改革试点,为在全国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积累经验。2017 年 10 月,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整合行政监察和检察院查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及预防职务犯罪等工作力量,集中行使监察权,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2018 年 3 月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与监察体制改革相关的众多决议:将设立监察委员会及其职权等内容写入了新修订的宪法,审议通过了监察法,选举和任命了国家监察委员会的主要领导干部。获取信息材料中有什么处体现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处体
31、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处体现了实践具有能动性。材料中考什么,怎样答学会运用需要的知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入推进反腐,是以实践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的。请结合材料并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对此加以说明。答案:(1)实践具有能动性。党对监察体制改革进行顶层设计,不断推动反腐制度化、法治化。(2)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监察体制改革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全面从严治党的一项战略安排,是顺应我国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的需要。(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深化监察体制改革是对我国法治反腐思想建设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同时,改革的先行先试、探索实践,为在全国推开积累经验,经过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
32、过程。二、理要点,做到触类旁通全悉考情高考还可能这样考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相关知识时,往往将实践决定认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等知识结合起来综合考查,要求能够综合调动和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通常的考查方式有:说明(体现)类、依据类、认识类、措施类等。涉及的角度有“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说明)”“运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知识评价”“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说明”“蕴含的认识论道理”等。怎样答 背牢术语1.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1)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与谬误不容混淆。(2)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
33、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真理才能得到发展。(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正确与错误往往相伴而行。(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永无止境。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体现(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1.(2018高考全国卷)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34、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认识论看,提出上述创新性重大论断表明()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 改革发展的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可以超越具体条件的限制 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用新认识否定、代替已有认识的过程ABCD解析:本题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创新性论断为材料,考查考生对认识论的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说明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改
35、革发展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符合题意;规律具有客观性,中“超越具体条件的限制”表述错误;真理具有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中“不断用新认识否定、代替已有认识”表述错误。故选 A。答案:A2(2018天津卷)霍金以其“黑洞理论”闻名于世,但他并未因此获诺贝尔奖。有诺贝尔奖评委员会委员认为,原因在于霍金这一理论还没有得到验证;霍金也承认是因为他的黑洞蒸发还没有被观测或者被实验所证实。这说明()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认识的真理性必须由实践检验D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霍金以其“黑洞理论”闻名于世,但他并未因此获诺贝尔奖,原因在于霍
36、金这一理论还没有得到验证,这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 正确且符合题意;其他选项正确但都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答案:C3(2018高考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杂交水稻研发团队长期不懈奋斗,持续创造,不断挖掘水稻高产的潜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和世界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几十年来,研发团队奔走在试验田和实验室,解决了杂交水稻育种的一系列关键性难题。1973 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育种;1989 年,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获得成功;1997 年,开启了第三代超级杂交稻育种研
37、究,兼顾了三系法和两系法育种的优点;2017 年,创造了亩产 1 149.02 千克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纪录。为助力国家水稻产业升级,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稻米的需求,团队进一步确立了培育“量质齐升”稻种的攻关目标并取得了新的突破,培育的适宜盐碱地种植的“海水稻”试验品种已经适应了 5盐度的海水灌溉。作为水稻育种专家的杰出代表,袁隆平院士将全部精力倾注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他主持举办国际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 50 多期,培训来自亚、非、拉美 30 多个国家的 2 000 多名学员,并多次到国外指导杂交水稻研究与生产。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38、答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发展。立足社会需要选择课题,开拓创新,在实践、认识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发展、完善育种技术,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的培育不断取得突破。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应用推广优质杂交水稻,为我国和世界粮食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考题感悟 1实践的基本特征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高考的常考点,多以漫画、名言警句、人类发明创造的热点事例为背景,设置选择题,重点围绕实践的基本特征展开测试,并常常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过程等结合起来进行考查,材料灵活多变,对考生理解能力要求较高。2真理是高频考点,高考中多以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为背景材料设题,考查真理是客观的,不会因为人们的认识不同而不同。以国家制度、政策的变更为背景材料,考查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高考中会设置一些干扰选项,如“推翻原有真理,获得新的真理”等,做题时要注意排除。3认识的过程是全国新课标卷中的重中之重,每年在此处都会设计选择题和非选择题,试题多以对一些科学发现、实验、当前的社会问题或者中国共产党对治党治国理论的认识提升为背景材料,考查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在复习备考时要系统把握认识过程的相关知识,并注意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真理以及发展的观点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