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 )A. 蛋白质B. 糖原C. 脱氧核糖核酸D. 核糖核酸【答案】A【解析】【分析】1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单糖: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动植物均有)、果糖(植物)、半乳糖(动物); 二糖:蔗糖、麦芽糖(植物);乳糖(动物);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糖原(动物);2细胞质中主要的核酸是RNA,细胞核中主要的核酸是DNA。3.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详解】A、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A正确; B、糖原是人和动物特有的多糖,是能源物质,B错误; C、脱
2、氧核糖核酸是核酸的一种,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C错误; D、核糖核酸是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D错误。故选A。2.某蛋白质分子由126个单体脱水缩合而成,共有17个游离羧基,其中有15个位于R基上。由此可知,该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链数和肽键数依次为( )A. 15、111B. 2、124C. 1、125D. 17、109【答案】B【解析】【分析】蛋白质的有关计算:(1)由N个氨基酸形成的一条肽链围成环状蛋白质时,产生水=肽键= N 个; (2)N个氨基酸形成一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 =N1 个; (3)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 =NM 个; (4)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时,每个氨基酸
3、的平均分子量为,那么由此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 N(NM)18【详解】该蛋白质中,游离羧基的总数是17,R基中的羧基数目是15,说明该蛋白质是由两条肽链组成的,又知该蛋白质由126个氨基酸组成,则脱水缩合时能形成的肽键和水分子=氨基酸数-链数=126-2=124个,即B正确。故选B。3.科学家用红、绿两种荧光染料分别标记人和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之后诱导两种细胞融合。刚融合时,融合细胞一半发红色荧光,一半发绿色荧光。在37下经过40min后,两种荧光染料在融合细胞表面均匀分布。这一实验现象支持的结论是( )A. 膜蛋白可以作为载体蛋白B. 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C. 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具有流动
4、性D. 蛋白质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答案】C【解析】【分析】19世纪末,欧文顿对细胞膜结构的研究结论是:膜是由脂质构成的。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倍,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1959年,罗伯特森利用电镜观察细胞膜的结构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详解】荧光染料与细胞膜组成成分蛋白质结合,随着该组成成分的移动而移动,细胞膜上荧光物质的移动表明了细胞膜组成成分的
5、移动,可推知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具有流动性,即C正确。故选C。4.生物细胞都具有( )A. 细胞核B. 染色体C. 细胞膜D. 分裂能力【答案】C【解析】【分析】真原核细胞的区别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大小较小较大本质区别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真正的细胞核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植物:纤维素和果胶;真菌:几丁质;动物细胞无细胞壁细胞核有拟核,无核膜、核仁,DNA不与蛋白质结合有核膜和核仁,DNA与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细胞质仅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有核糖体线粒体等复杂的细胞器遗传物质DNA举例蓝藻、细菌等真菌,动、植物【详解】A、细胞核是真核细胞具有的结构,不是所有细胞具有的结构,A错误; B、
6、染色体是真核细胞具有的结构,不是所有细胞具有的结构,B错误; C、细胞膜是所有细胞都具有的结构,C正确; D、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有分裂能力,不是所有的细胞都具有分裂能力,D错误。故选C。5.许多油料植物种子以油质体储存脂肪,油质体是一种由内质网衍生而来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内质网是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B. 脂肪可被苏丹染液染为橘黄色C. 种子内的脂肪不是良好的储能物质D. 脂肪积累在油质体的两层磷脂分子之间【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体内三种有机物的鉴定原理试剂 成分实验现象常用材料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A: 0.1g/mL NaOH 紫色 大豆 、蛋清B: 0.01g/
7、mL CuSO4脂肪 苏丹 橘黄色花生 苏丹红色还原糖 菲林试剂、班氏(加热)甲: 0.1g/mL NaOH 砖红色沉淀苹果、梨、白萝卜 乙: 0.05g/mL CuSO4 淀粉 碘液蓝色马铃薯 【详解】A、内质网是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与脂质的合成有关,A错误; B、脂肪可被苏丹染液染为红色,B错误;C、种子内的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C错误; D、由图可知,油质体中的油在两层磷脂分子之间积累,D正确。故选D。6.合成下列哪种物质不需要供给磷元素( )A. 核糖核苷酸B. ATPC. 脱氧核糖核酸D. 血红蛋白【答案】D【解析】【分析】元素组成 C、H、O、N、P分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双链)
8、核糖核酸(RNA单链)单体脱氧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成分 磷酸五碳糖碱基H3PO4 脱氧核糖核糖A、G、C、TA、G、C、U 功能 主要的遗传物质,编码、复制遗传信息,并决定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将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蛋白质。 存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少量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甲基绿)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吡罗红)【详解】A、核糖核苷酸的合成需要供给磷元素,与题意不符,A错误; B、ATP的合成需要供给磷元素,与题意不符,B错误; C、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需要供给磷元素,与题意不符,C错误; D、血红蛋白中不含有磷元素,故其合成不需要供给磷元素,与题意相符,D正确。故选D。7.血浆中的抗体是浆细胞产生的
9、分泌蛋白,如图所示为浆细胞结构示意图。下表列出的抗体合成与抗体加工的场所,正确的是( ) 选项抗体合成抗体加工ABCD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分析】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题图分析:表示囊泡;表示线粒体;表示高尔基体;表示游离的核糖体;表示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表示内质网;表示细胞膜。【详解】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其分泌过程为:(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
10、形成囊泡细胞膜。由此可见,抗体的合成场所为核糖体,即图中的,加工场所为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即图中的,C正确。故选C。,8.蚕豆细胞能利用质子泵所产生的H浓度梯度推动蔗糖的吸收,这种蔗糖吸收是利用H势能逆浓度梯度进行,其方式如下图所示。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质子泵转运H、蚕豆细胞吸收蔗糖的方式均为主动运输B. H蔗糖共转运的蛋白质在转运蔗糖过程中需要消耗ATPC. 若降低外界溶液的pH,会使细胞对蔗糖的吸收量减少D. 若提高外界溶液的蔗糖浓度,会使细胞对蔗糖的吸收量减少【答案】A【解析】【分析】据图分析,质子泵以ATP为能源主动将H+运输出细胞,H+浓度梯度产生的势能,推动蔗糖的吸收。【详解
11、】A、质子泵转运H、蚕豆细胞吸收蔗糖的方式均为耗能过程,故属于主动运输,A正确;B、H蔗糖共转运的蛋白质在转运蔗糖过程中没有消耗ATP,而是利用H+浓度梯度产生的势能实现了对蔗糖的转运,B错误;C、若降低外界溶液的pH,意味着胞外液体的H+的含量升高,会使细胞对蔗糖的吸收量增加,C错误;D、若提高外界溶液的蔗糖浓度,会使细胞对蔗糖的吸收量增加,D错误。故选A9.下图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概念图,分别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的某种方式。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一定为顺浓度梯度运输B. 只有需要载体蛋白协助C. 方式不需要消耗能量D. 方式需要能量不需要载体【答案】A【解析】【分析】特点、举例被动运输主
12、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运输方向(逆、顺浓度梯度)高浓度低浓度高浓度低浓度低浓度高浓度是否需要载体不需要不需要需要是否消耗细胞的代谢的能量不需要不需要需要代表例子水、氧气、二氧化碳、甘油、乙醇等葡萄糖通过红细胞等Na+、K+等离子通过细胞膜;葡萄糖、氨基酸通过小肠上皮细胞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为胞吐和胞吞,该方式的发生需要耗能。题图分析,表示的物质跨膜运输分别为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胞吐和胞吞、协助扩散。【详解】A、为被动运输,一定为顺浓度梯度运输,A正确; B、和的运输方式都需要载体蛋白协助,B错误;C、方式为胞吐或胞吞,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 D、方式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D错误。故
13、选A。【点睛】本题考查物质运输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运用所学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解释现象的能力。10.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置于30%的蔗糖溶液中,10min后,显微镜下的观察结果如图所示,紫色分布的区域和处的液体是( )A. ,水B. ,蔗糖溶液C. ,水D. ,蔗糖溶液【答案】B【解析】【分析】液泡内的细胞液中溶解着多种物质,储存着糖分、色素等多种物质调节细胞的内环境,充盈的液泡还可以使细胞保持一定的渗透压,与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有关。题图分析,图示状态为质壁分离状态。细胞膜和液泡膜之间的细胞质;表示细胞液;其内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包括糖、色素、水、无机盐、蛋白
14、质等;表示外界溶液,这里指的是30%蔗糖溶液。【详解】洋葱表皮细胞置于30%的蔗糖溶液中,细胞渗透失水,逐渐发生质壁分离,液泡中色素浓度变大,颜色变深,色素分布在细胞液中,即图中的,为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充满的液体,由于细胞壁为全透性,所以在质壁分离的情况下,这里充满的液体是30%蔗糖溶液,即B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11.下列实验中,有关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置,正确的是( )选项实验名称实验组对照组A探究酶具有高效性过氧化氢溶液+肝脏研磨液过氧化氢溶液90
15、水浴加热B验证酶具有催化作用过氧化氢溶液+肝脏研磨液过氧化氢溶液+FeCl3溶液C验证酶的专一性蔗糖溶液+蔗糖酶淀粉溶液+淀粉酶D验证某种酶是蛋白质待测酶溶液+双缩脲试剂标准蛋白质溶液+双缩脉试剂A. AB. BC. CD. D【答案】D【解析】【分析】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分组编号设置对照实验(给与不同的处理)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注意保证无关变量的一致性)得出结论。实验设计的原则有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平行重复原则和科学性原则,其中前三个原则是考查较多的原则。【详解】A、在探究酶具有高效性的实验中,实验组的处理是在过氧化氢溶液加入肝脏研磨液,对照组的处理是过氧化氢溶液加入FeCl3
16、溶液,A错误;B、在验证酶具有催化作用的实验中,实验组的处理是在过氧化氢溶液加入肝脏研磨液,对照组的处理是过氧化氢溶液加入等量的蒸馏水,B错误;C、在验证酶的专一性的实验中,实验组的处理是蔗糖溶液加入适量的淀粉酶,对照组的处理是蔗糖溶液加入蔗糖酶,C错误;D、在验证某种酶是蛋白质的实验中,实验组的处理是待测酶溶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对照组的处理是在标准蛋白质溶液加入等量的双缩脉试剂,D正确。故选D。12.下图是某种植物在光照等环境因素影响下光合速率变化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t2t3,光反应速率限制了光合作用速率B t1t2,O2释放量增多而CO2吸收量不变C. t4后短暂时间内,
17、叶绿体中C5含量下降D. t3t4,光合速率的提高仅是暗反应增强的结果【答案】C【解析】【分析】t1时光照增强,光反应增强,叶绿体类囊体膜上的色素吸收光能增加,同时膜中水光解加快、O2释放增多;t2时由于CO2含量限制,使光合速率较低;t3时补充了CO2,光合速率上升;t4时无光,光合速率下降,但由于有前一阶段积累的光反应产物,可以进行一段时间的碳反应。【详解】A、t2t3,暗反应速率限制了光合作用速率,A错误;B、t1t2,光合作用速率增强,所以O2释放量增多,CO2吸收增多,B错误;C、t4后短暂时间内,由于光照停止,导致H和ATP的量减少,C3还原量减少,进而叶绿体中C5含量下降,C正确
18、; D、t3t4,光合速率的提高是暗反应和光反应都增强的结果,D错误。故选C。13.人类对光合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历程,下列说法有误的是A. 普利斯特利通过蜡烛燃烧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需要光照B. 萨克斯利用叶片曝光遮光的实验,证明了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C. 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全部来自水D. 卡尔文用14C标记的14CO2探明了碳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转移途径【答案】A【解析】【分析】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1.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但不知道更新何种气体。2.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证明: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光下才能成功,即光合
19、作用条件需要光 。3.1785年,随着空气组成成分的发现,人们才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和吸收的气体分别是O2和CO2。4.1864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的实验证实: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5.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6.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卡尔文,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最终探明了CO2 中的碳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转移途径。【详解】A、普利斯特利通过蜡烛燃烧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更新空气,A错误;B、萨克斯利用叶片曝光遮光的实验,证明了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B正确;C、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C正确;D
20、、卡尔文用14C标记的14CO2探明了碳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转移途径,D正确。故选A。14.关于“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 研磨叶片时,加入二氧化硅的目的是防止色素被破坏B. 提取色素时,可用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代替无水乙醇C. 实验结束后,滤纸条上会出现四条相同的色素带D. 分离色素的原理是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答案】D【解析】【分析】1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石英砂(使研磨更充分)和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
21、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详解】A、研磨叶片时,加入二氧化硅的目的是为了研磨充分,A错误;B、提取色素时,不可用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代替无水乙醇,B错误;C、实验结束后,滤纸条上会出现四条不同颜色的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C错误;D、分离色素的原理是根据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进而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率不同,从而实现了色素的分离,D正确。故选D。【点睛】熟知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的原理和步骤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目的是考查学生的实验与探究
22、能力。15.某同学在一个锥形瓶中加入含有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并绘制曲线图,如下图所示。不符合事实的是( )A. 中一段时间后产生酒精是因为瓶中氧气不足B. 中曲线能够真实的反映瓶中酵母菌的数量变化C. 中葡萄糖的消耗来自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D. 中pH的变化与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有关【答案】B【解析】【分析】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是异养兼性厌氧生物,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随着氧气的减少,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所以在图中的培养过程中,酒精逐渐增多,直到葡萄糖消耗完,酒精不再增多;在这一过程中酵母菌数量逐渐增多,随后稳定而后下降;葡萄糖的浓度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被消
23、耗完;溶液酸碱度因为酵母菌呼吸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增多而逐渐降低。【详解】A、中一段时间后产生酒精是因为瓶中氧气不足无氧呼吸所致,A正确;B、因葡萄糖的量一定,酵母菌的数量变化不会无限增加,故中曲线不能够真实的反映瓶中酵母菌的数量变化,B错误;C、中葡萄糖的消耗来是酵母菌通过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共同消耗的结果,C正确;D、由于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溶于水后形成碳酸,故溶液的酸碱度持续降低,所以中pH的变化与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有关,D正确。故选B。16.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操作及目的不正确的是( )选项操作目的A用盐酸和酒精混合液( 1:1 )解离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开B
24、在清水中漂洗进一步促进解离C制片时用拇指轻轻的按压载玻片使细胞分散开利于观察D观察时要先找到呈正方形、排列紧密的细胞找到根尖分生区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分析】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详解】A、用盐酸和酒精混合液( 1:1 )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开,A正确;B、在清水中漂洗的目的是洗去解离液,B错误;C、 制片时用拇指轻轻的按
25、压载玻片进行压片的目的是使细胞分散成单层利于观察,C正确;D、观察时首先找到分生区细胞,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故要首先找到正方形、排列紧密的细胞,而后换高倍镜进一步观察,D正确。故选B。17.最新研究表明甘露糖可以抑制肿瘤生长,使用甘露糖会极大降低癌细胞对葡萄糖的代谢,从而将其“饿死”。关于癌细胞叙述正确的是( )A. 癌症的出现是原癌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B. 一般为球形,且细胞膜表面糖蛋白数量增加C. 只要不接触致癌因子,体内就不会出现癌细胞D. 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分裂不受机体控制【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无
26、限增殖;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细胞易扩散转移。【详解】A、癌症的出现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A错误;B、癌细胞的形态发生改变,一般为球形,且细胞膜表面糖蛋白数量减少,B错误;C、基因突变自然状态也会发生,故不接触致癌因子,体内未必就不出现癌细胞,C错误;D、癌变的本质是基因突变的结果,故可推测癌变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成了分裂不受机体控制的恶性增殖的细胞,D正确。故选D。18.下列叙述不属于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差异的是( )A. 中心粒在分裂间期倍增成为两组B. 中心体在分裂期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C.
27、染色体的着丝点在分裂中期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D. 细胞膜在分裂末期从细胞中部凹陷并缢裂成两部分【答案】C【解析】【分析】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前期形成纺锤体的方式不同,动物细胞是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而植物细胞是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形成的纺锤体。末期产生子细胞的方式不同,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有中间向内凹陷最后缢裂成两个子细胞,植物细胞是在赤道板的部位形成细胞板并由中央向四周扩展形成细胞壁,进而形成了两个子细胞。【详解】A、高等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无中心体复制,动物细胞的中心粒在分裂间期倍增成为两组,A正确;B、动物细胞的中心体在分裂期的前期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B正确;C、染色体的着丝点在
28、分裂中期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是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共有的特点,C错误;D、细胞膜在分裂末期从细胞中部凹陷并缢裂成两部分这是动物细胞分裂成子细胞的方式,植物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的方式是在细胞中央赤道板的部位形成细胞板进而形成细胞壁,D正确。故选C。19.图示一个细胞周期,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的ba完成了DNA的复制B. 从ab,染色体数目增加了一倍C. 图中aba可表示一个细胞周期D. 在有丝分裂装片中多数细胞处于ba【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结束所经历的全过程,分为间期与分裂期两个阶段,其中间期的行为变化是进
29、行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在细胞周期中的占比为9095%,分裂期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题图分析,ab表示分裂间期,ba表示分裂期,aba表示一个细胞周期。【详解】A、图中的ba表示分裂期,完成了细胞分裂,A错误; B、ab表示分裂间期,间期进行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此时DNA数目增加了一倍,染色体数目并未增加,B错误;C、图中aba可表示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了间期和分裂期,C正确; D、在一个细胞周期中,由于分裂间期持续的时间长,故在有丝分裂装片中多数细胞处于间期,即ab过程,D错误。故选C。20.关于细胞呼吸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表述错误的是( )A. 在储藏农产品时尽量
30、要保证通风以提供充足的氧气B. 夜晚适当降低大棚温度是为了减少植物有机物的消耗C. 医用创可贴通气性很好是为了避免厌氧病原菌繁殖D. 植物种植时定期松土的目的是促进根部有氧呼吸【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1.用透气纱布或“创可贴”包扎伤口:增加通气量,抑制致病菌的无氧呼吸;2.酿酒时:早期通气的目的是促进酵母菌有氧呼吸,利于菌种繁殖,后期密封发酵罐-促进酵母菌无氧呼吸,利于产生酒精;3.食醋、味精制作:向发酵罐中通入无菌空气,促进醋酸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进行有氧呼吸;4.土壤松土,促进根细胞呼吸作用,有利于主动运输,为矿质元素吸收供应能量;5.稻田定期排水:促进水稻根细胞有氧
31、呼吸;6.提倡慢跑:促进肌细胞有氧呼吸,防止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肌肉酸胀。【详解】A、在储藏农产品时尽量要保证低氧,高二氧化碳的环境,以抑制细胞呼吸,A错误;B、夜晚适当降低大棚温度是为了降低呼吸作用以减少植物有机物的消耗,B正确;C、医用创可贴通气性很好是为了抑制厌氧型细菌的繁殖,C正确;D. 植物种植时定期松土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根细胞呼吸作用,有利于主动运输,为矿质元素吸收供应能量,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21.下列关于细胞全能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壁虎断尾后
32、可以重新长出可说明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B. 干细胞诱导分化成各种组织体现了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C. 可以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证明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D.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一般不具有全能性【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细胞包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目前实验证明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详解】A、壁虎断尾后可以重新长出可说明动物细胞能够分裂分化,产生新的组织,A错误;B、干细胞诱导分化成各种组织体现了动物细胞的分裂、分化能力,B错误;C、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故证明植物细胞具有全
33、能性,C正确;D、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一般具有全能性,D错误。故选C。22.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在密闭环境中研究不同条件下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速率,得到图甲和乙。关于曲线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甲A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等B. 图甲A点积累有机物最快C. 图乙B点时刻开始进行光合作用D. 图乙C点时刻不再积累有机物【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分析,甲图中A点的含义是二氧化碳的吸收量等于释放量,表示净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真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的二倍,乙图中B、C是拐点,代表的都是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详解】A、光照下CO2的吸收量反映净光合速率,在A点净光合速率不为零,所
34、以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A错误;B、图甲A点并未处于光照下CO2的吸收量曲线变化的最高点,故此时积累的有机物速率不是最快,B错误;C、图乙中,B点是CO2含量变化的转折点,此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光合作用在B点之前已经开始,C错误;D、图乙中,C点是CO2含量变化的转折点,此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此时是一天中有机物积累最大的点,C点之后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植物不能再积累有机物,D正确。故选D。【点睛】主要考查环境因素影响光合作用强度以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曲线分析能力,从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23.下列关于细胞分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通常情况
35、下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B. 动物体内存在细胞分化现象而植物体内没有C.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和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不同是细胞分化的结果D. 细胞由于分化形成的功能差异本质上是所含遗传物质不同所致【答案】A【解析】【分析】1细胞分化: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1)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2)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3)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详解】A、由分析可知,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A正确;B、动、植物体内都存在细胞分化现象,B错误;C、人的口腔上皮
36、细胞和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的不同是遗传物质控制不同导致的,C错误;D、分化形成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其内的遗传物质并未改变,D错误。故选A。24.李白在诗中说道:“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从细胞层次分析,此过程不会出现( )A. 细胞内水分减少,体积变小B. 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体积减小C. 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下降D. 细胞内多种酶活性降低,新陈代谢速率减慢【答案】B【解析】【分析】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
37、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详解】A、衰老的细胞水分减少,体积变小,A正确; B、衰老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体积变大,B错误;C、衰老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下降,C正确; D、衰老细胞内多种酶活性降低,新陈代谢速率减慢,D正确。故选B。25.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离不开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同样离不开细胞的衰老凋亡,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的衰老就是个体的衰老B. 年幼的个体体内不存在细胞凋亡现象C.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D. 细胞凋亡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细胞正常代谢受损
38、或中断引起的死亡【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是细胞和生物体的正常的生命现象,对生物体是有积极意义的,而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细胞正常代谢受损或中断引起的死亡,对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有害的。【详解】A、对于单细胞生物来讲,细胞的衰老就是个体的衰老,而对于多细胞生物来讲,个体的衰老意味着个体内细胞的普遍衰老,A错误;B、年幼的个体体内也有细胞的自然更新过程,故可知年幼的个体内也存在细胞凋亡现象,B错误;C、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这对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是有积极意义的,C正确;D、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
39、素影响下,细胞正常代谢受损或中断引起的死亡,D错误。故选C。二、非选择题26.下图甲乙表示生物体内常见的两种物质。据图回答问题:(1)物质甲是_,是生物大分子_的基本单位,这类生物大分子在结构上具有多样性,原因是_。(2)图乙是生物大分子_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判断依据是_。不同个体物质乙的_各有特点,故物质乙常用于刑事侦破工作,且侦破的准确率非常高。(3)真核细胞中,物质乙主要分布于_中,可用_染色剂染色后观察其在细胞内的分布状况。【答案】 (1). 氨基酸 (2). 蛋白质 (3). 在细胞内每种氨基酸的数目成百上千,氨基酸形成肽链时不同种类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
40、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4). DNA (5). 该物质中有含氮碱基T (6). 脱氧核苷酸序列 (7). 细胞核 (8). 吡罗红甲基绿【解析】【分析】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因为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次序不同,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具有多样性。2.DNA分子能够储存足够量的遗传信息,进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
41、分子的特异性: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DNA分子上分布着多个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3. 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的原理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大部分存在于细胞质中。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人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详解】(1)物质甲是生物大分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由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
42、成百上千,氨基酸形成肽链时不同种类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而导致了蛋白质在结构上的多样性,进而实现了其作为生命活动承担者的功能。(2)图乙结构中有含氮碱基T,故可推知乙是生物大分子DNA的局部结构。由于不同个体DNA中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具有特异性,因此DNA常用于刑事侦破工作,且侦破的准确率非常高。(3)通过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对真核细胞染色后发现,细胞核呈绿色,而细胞质呈红色,据此可知真核细胞中,物质乙,即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点睛】熟知DNA和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以及结构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熟知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剂的使用原理是解答本题
43、的另一关键!27.下图1、2是自然界两类生物的细胞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1)图1所示细胞属于_(填“原核细胞”或“真核细胞”),判断依据是_。(2)图2所示的细胞属于_(填“动物”或“植物”)细胞,判断依据是该细胞具有_(填序号)。(3)写出图中下列结构的名称:1_;7_;10_。【答案】 (1). 原核细胞 (2).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3). 植物 (4). 6、11、12 (5). 拟核 (6). 高尔基体 (7). 核糖体【解析】【分析】真原核细胞的区别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大小较小较大本质区别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真正的细胞核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植物:纤维素和
44、果胶;真菌:几丁质;动物细胞无细胞壁细胞核有拟核,无核膜、核仁,DNA不与蛋白质结合有核膜和核仁,DNA与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细胞质仅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有核糖体线粒体等复杂的细胞器遗传物质DNA举例蓝藻、细菌等真菌,动、植物图1为蓝藻细胞模式图,图2为高等植物细胞模式图;图中1为拟核;2为细胞质;3为细胞膜;4为细胞壁;5为核糖体;6为叶绿体;7为高尔基体;8为线粒体;9为细胞核;10为核糖体;11为液泡;12为细胞壁。【详解】(1)图1所示细胞中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故属于原核细胞。(2)图2所示的细胞结构中有叶绿体、液泡和细胞壁,即图中的6、11、12,可知该细胞为植物细胞。(3)由分析可
45、知,图中1为拟核;7为高尔基体;10为核糖体。【点睛】熟知真、原核细胞的区别是正确解题的关键!能够正确判断细胞中各部分结构的名称是解答本题的首要条件。28.下图表示某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代表各种物质,甲、乙代表两种细胞器。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和代表的物质分别是_、_。(2)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_(填序号)。(3)在甲的_上生成,在乙的_上消耗。(4)葡萄糖氧化分解时,首先分解成为_,此过程_(填“会”或“不会”)发生在乙中。(5)植物被水淹时,导致根部受损原因是_(写出相关反应式即可)。【答案】 (1). H (2). C5(五碳化合物) (3). (4). 类囊体薄膜
46、 (5). 内膜 (6). 丙酮酸 (7). 不会 (8). 【解析】【分析】1.有氧呼吸的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 2ATP)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反应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2. 光合作用的具体的过程:光反应阶段:场所是类囊体薄膜a水的光解:2H2O4H+O2 bATP的生成:ADP+PiATP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
47、体基质aCO2的固定:CO2 +C52C3 b三碳化合物的还原:2C3 (CH2O)+C5+H2O题图分析,表示水;表示H;表示ATP;表示ADP和Pi;表示C3三碳化合物;表示C5(五碳化合物);表示氧气;甲为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乙为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详解】(1)由分析可知,图中和代表的物质分别是H、C5(五碳化合物)。(2)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H和ATP,即图中,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和Pi。(3)表示氧气,是光反应的产物,光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在线粒体(乙)的内膜上被消耗。(4)葡萄糖氧化分解时,首先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为
48、丙酮酸,此过程不会发生在线粒体(乙)中。(5)植物被水淹时,根部由于缺少氧气会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酒精会导致根部受损,根部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为:。【点睛】熟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葡萄糖进行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的场所是本题的易错点。29.霍山石斛是我国濒临灭绝的珍稀中药材,研究人员对它的栽培条件进行了相关研究,实验结果如下。处理L1L2L3W1W2W3W1W2W3W1W2W3T1T2T1T2T1T2T1T2T1T2T1T2T1T2T1T2T1T2干重/g1.912.912.483.431.412.311.582.582.893.79
49、1.872.860.931.931.342.341.482.41注:1L1、L2和L3分别代表光照强度为360、240和120 mol/(m2s)。2W1、W2和W3分别代表基质含水量为基质最大持水量的100%、70%和40%。3T1、T2分别代表气温为10和25。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研究了基质含水量、_、_对霍山石斛光合作用的影响。(2)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由于影响了_的活性,导致霍山石斛的产量较低。(3)据表分析,霍山石斛在_(填字母)条件下的生长状况最好。(4)为保证霍山石斛的产量,请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在强光条件下的栽培建议:_、_。(5)除以上控制条件外,我们还可以适当增加环境中_
50、来促进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从而提高产量。【答案】 (1). 光照强度 (2). 温度 (3).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4). L2、W2、T2 (5). 适当遮阳 (6). 将基质含水量控制在70%左右 (7). CO2的浓度【解析】【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3.光照强度
51、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强度、基质含水量和温度,因变量为有机物的积累量。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据此分析作答。【详解】(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基质含水量、温度、光照强度,因变量是霍山石斛光合速率,由此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含水量、温度、光照强度对霍山石斛光合速率的影响。(2)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由于温度影响了酶活性,导致霍山石斛的光合速率下降,进而导致产量较低。(3)据表分析,铁皮石斛在光照强度为L2,基质含水量为W2,气温为T 2条件下干重最多,所
52、以生长状况最好。(4)由于随着基质含水量的增加,干重先增加后降低;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干重也先增加后降低,为保证铁皮石斛的产量,结合表中结果,可知在强光条件下栽培时,适当遮阴,并将基质含水量控制在70%左右较有利,温度控制在25C左右最好。(5)除以上控制条件外,通过提高CO 2浓度来促进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从而提高产量。【点睛】熟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的影响机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熟知光合作用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30.图甲为某生物体细胞有丝分裂示意图,图乙表示该生物在一个细胞周期中的细胞核内DNA含量的变化曲线。请据图作答:(1)图甲所示为有丝分裂的_期,相当于图乙_段。(2)图甲细胞
53、中共含有_条染色单体,该细胞进入下一个分裂时期的主要特点是_。(3)图乙中AB段发生了_。(4)画出与图乙对应的染色体变化曲线。_【答案】 (1). 中 (2). CD (3). 8 (4).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由纺锤丝牵引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5). 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6). 【解析】【分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病均匀的移向两级;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题图分析:A
54、B表示间期DNA分子复制时期;BC段表示分裂前期;CD段表示中期;DE段表示后期;EF段表示末期。【详解】(1)由分析可知,图甲表示有丝分裂中期图像,相当于图乙CD段。(2)图甲细胞中共有4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染色单体,所以共有8条染色单体,该细胞的下一个分裂时期为后期,该期的主要特点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分开的子染色体由纺锤丝牵引分别移向细胞两极。(3)图乙中AB段处于有丝分裂间期,该期细胞内发生了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4)图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DNA的变化,与之对应的染色体变化曲线为:【点睛】熟知有丝分裂的过程以及各期的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
55、键!能够辨析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31.某课外活动小组以淀粉酶为实验材料,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请回答相关问题:(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因变量是_,以_作为检测因变量的指标。(2)图示实验结果中,pH为1条件下的酶活性大于pH为3条件下的酶活性,与预期结果不符。于是活动小组又进行_(填“对照”“对比”或“重复”)实验,得到与上图无显著差异的结果。查阅资料后发现,盐酸能催化淀粉水解,因此推测,该实验中淀粉可能是在_和_的共同作用下分解的。(3)pH为13时,该酶_(填“有”或“没有”)活性,判断依据是_。(4)据图示结果,欲更准确地确
56、定该酶的最适pH,简要的实验思路是_。【答案】 (1). pH值 (2). 淀粉酶活性 (3). 1 h后淀粉剩余量 (4). 重复 (5). 淀粉酶 (6). 盐酸 (7). 没有 (8). 淀粉未分解 (9). 在pH值为59的范围内.降低pH值梯度重复上述实验【解析】【分析】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pH值等,过酸、过碱、高温都会破坏酶分子结构。低温也会影响酶的活性,但不破坏酶的分子结构。据图示实验结果可知,横坐标为不同的pH,纵坐标为淀粉剩余量,故该实验的自变量是pH的不同,因变量是酶活性的变化,可测指标为lh后淀粉剩余量。【详解】(1)由分析可知,横坐标为不同的pH,纵坐标为淀粉剩
57、余量,故该实验的自变量是pH的不同,因变量是淀粉酶活性,本题以lh后淀粉剩余量为检测指标。实验的无关变量包括温度、酶浓度、淀粉的初始量等。(2)图示实验结果中,pH为1条件下的酶活性大于pH为3条件下的酶活性,与预期结果不符。故需要进行重复实验,结果依然与上图无显著差异。查阅资料后发现,盐酸能催化淀粉水解,因此推测,该实验中淀粉可能是在盐酸和淀粉酶的共同作用下分解的。(3)pH为13时,实验结果显示淀粉未分解,故可推测此时该酶没有活性。(4)据图示结果,欲更准确地确定该酶的最适pH,需要缩小浓度梯度进一步重复实验,结合实验结果可知需要在pH值为59的范围内缩小pH值梯度重复上述实验,以便获得更准确的结果。【点睛】本题结合实验,考查酶的概念以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