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97863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解析》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解析》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解析》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解析》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解析》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解析》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解析》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解析》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解析》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解析》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解析》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解析》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解析》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解析》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解析》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解析》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解析》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解析》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解析》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解析》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5页
《解析》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5页
《解析》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5页
《解析》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5页
《解析》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语文试卷第一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所谓文化自信就是一种文化主体对自身所处文化形态力量的准确评价和坚定自信,确信该种文化能够成功地应对文化主体面临的时代问题。所以,文化自信就是要解决我们自近代以来,对传统文化不自信的文化心理问题,摆脱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面临的困境。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立身之根,是我们的庇护之所和 精神家园。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大一部分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是为当时的统治者服务的。自近代以来,这部分思想文化已经与时代逐渐拉开了距

2、离,在新的时代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传统文化中的相当一部分,在解决我们所面临的文化变局和疑 难问题方而,表现得无能为力;在与日益东渐的西方文化侵袭的抗衡中,表现得左支右细。在文化主体中,甚至出现了“全盘西化”的激进主义和“固守传统”的保守主义之间的文化撕裂,这种文化撕裂一直延伸到今天。这表明,传统文化在不同时代之间存在一种“文化堕距”(指社会变迁过程中,文化集丛中的一部分落后于其他部分而呈现呆滞的现象),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已经陷入一种文化危机之中。无疑,文化危机既可以导致一种文化形态的衰落,也可以导向一种文化传统的创新。就像哲学家麦金太尔所说的那样,每一种传统都有一些“边缘性”的“从属性”理

3、论,也有一些“核心性”理论。在遇到危机时,其对传统的冲击是从“边缘问题”到“核心问题”的。在每一次冲击中,文化传统的主体都会“思考是否不同的对立的传统有可能提供的资源,以充分地描述和解释自己传统的失误或缺陷”。文化传统由于运用了对立面文化传统的资源补充自己,比对方更有利于解决危机,文化传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发展。可见,文化危机原本具有两面性:它是陈旧文化的衰落,是文化新内涵生长的契机。没有 文化新内涵的生长,文化危机就会成为文化衰落的起点;而没有陈旧文化的衰落,文化新内涵的 生长就会窒息。正是在文化传统新旧内容的连续性和中断性的统一中,文化实现了它的生长性。可见,文化危机是文化传统发展的重要契

4、机。这正是文化自信的理论和现实根据。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才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不自信甚至文化自卑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只看到文化危机中消极的一面,而 没有看到积极的一面,没有看到文化危机会成为文化发展创新的契机。正是由于没有辩证地看待文化危机,文化主体对这些困境和危机产生了过激的心理反应,特别是在那些原来或多或少有些文化自大感的文化主体身上,形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于 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不自信甚至自卑的文化心理。这种文化心理,与中华民族的重新崛 起是不相匹配的。所以,文化自信首先要克服这种文化心理,把传统文化的困境当作文化发展的契机,通过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

5、性发展”,使传统文化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思想文化基础,同时,增强文化软实力,发扬和光大中国传统文化。(摘编自丁立群我们为何要文化自信)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全盘西化”的激进主义和“固守传统”的保守主义其实都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B. 当前中国传统文化陷入了文化危机之中,主要是因为一些“从属性”理论受到冲击。C. 文化可以利用危机的两面性,从传统新旧内容的连续性和中断性的统一中找到生长点。D. 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离不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的是A. 第段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6、,剖析了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B. 第段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和现实状况,认为传统文化存在“文化堕距” 现象。C. 文章辩证地分析了文化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强调了要看到文化危机积极面带来的契机。D. 文章在论述文化传统可以通过对立面文化传统发展自己的观点时运用了引用论证和对 比论证。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文化主体面对困境和危机出现过激的心理反应,主要是因为没有辩证地看待文化危机。B. 当前我国传统文化虽然出现危机,但由于运用了对立面文化传统补充自己,得到了新的 发展。C. 当出现文化困境和危机时,那些自卑感强的文化主体更容易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D. 中国传

7、统文化只要克服不自信甚至自卑的文化心理,定能克服西方文化侵袭带来的 困难。【答案】1. B 2. D 3.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主要是因为一些从属性理论受到冲击”分析错误,由原文“在遇到危机时,其对传统的冲击是从边缘问题到“核心问题的”可知,受到冲击的到了“核心问题”,所以不再是“从属性”理论,而是“主要”理论。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

8、握文章思路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文章在论述文化传统可以通过对立面文化传统发展自己的观点时运用了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表述错误,没有运用对比论证。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

9、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项,“但由于运用了对立面文化传统补充自己,得到了新发展”错误,由原文“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才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知,中国传统文化还没有得到新的发展。C项,“那些自卑感强的文化主体更容易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错误,由原文“文化主体对这些困境和危机产生了过激的心理反应,特别是在那些原来或多或少有些文化自大感的文化主体身上,形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可知,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的是“有些

10、文化自大者”,而不是文化自卑者。D项,“中国传统文化只要克服不自信甚至自卑的文化心理”错误,由原文“所以,文化自信首先要克服这种文化心理,把传统文化的困境当作文化发展的契机,通过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传统文化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基础,同时,增强文化软实力,发扬和光大中国传统文化”可知,是“首先”要克服这种文化心理,还需要“把传统文化的困境当作文化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发扬和光大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只要”克服不自信甚至自卑的文化心理。故选A。【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11、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

12、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

13、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本报讯中国银联昨天发布了2018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分析报告。据统计,当前我国手机支付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5.7亿,去

14、年三季度,银行业处理移动支付业务的笔数,同比增幅高达7成多,移动支付已经成为餐饮、便利店、网购、交通、医疗、外卖等日常消费中,最常用的支付手段之一。调查显示,受调查人群去年使用移动支付每月平均消费了2600元。其中,创业人群月消费金额最高,超过3000元;全职主妇、IT从业人员每月消费也都超过2800元;学生群体每月消费金额为1952元,但他们每支出5元,就有2元是通过移动支付方式花出去的。调查还显示,实体零售店、网购、公共交通、外卖、购买火车票机票,是使用移动支付最多的5种场景。从地域来看,上海、浙江、江苏三地使用移动支付的人群最多。在支付方式上,二维码支付占据移动支付主流地位,占比超过八成

15、。移动支付使用方便,但它所面临的风险也比传统支付方式更多。指纹支付等生物识别方式普及很快,在35岁以下男性中,生物识别已经成为使用率最高的验证方式。中国银联风险控制部高级主管王宇表示,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既简化了用户的一些交互环节,同时也在安全的认证技术上有所提升,让持卡人在移动消费当中,更方便、更快捷,也更安全。(摘编自孙奇茹调查显示:去年移动支付人均月消费2600元,北京日报2019年01月24日)材料二内地游客洪小姐来到香港,放下行李第一件事是去找“网红”牛腩店。尴尬的是,她忘了换港币,而小店老板娘只收现金。洪小姐举着手机找了十几家小店,最后沮丧地发现,街头小店只收现金。最后,她只有无奈

16、地回酒店换钱。在深圳河两岸,移动支付的使用有天壤之别。对此感受深刻的,不只是内地游客,一向以金融科技领先为傲的香港特区政府官员,更急于改变这一现状。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是金融科技的积极推动者。他直言,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必须有一个世界级的金融基建尤其是支付系统去支撑,才能成功。近年来,香港推动移动支付的步伐明显加快。但与内地城市覆盖达九成以上的移动支付相比,时至今日,香港移动支付比例仍不到两成,活跃用户更少,移动支付的使用场景也有些寥落。有些人费解,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为什么对于金融科技创新的接纳速度如此之慢?成熟支付社会养成的习惯是最大阻碍。香港移动支付虽然尚不普及,但“非现金”支付却已运

17、行20多年。香港市民惯用的“八达通”卡于1997年面世,这张集交通、餐饮、购物、服务、门禁等功能于一体的卡片,发行已超过3500万张,已经覆盖香港市面逾1.5万家服务商的2.4万个零售场所,几乎满足了市民所有日常消费的支付需求。据统计,香港信用卡支付占比53%,超过95%的市民则经常用“八达通”和现金。香港市民对个人信息的安全顾虑,特别是移动支付需要绑定银行卡和获取用户资料,让谨慎的香港人望而却步。“从微信香港钱包的运行经验来看,香港市民对于隐私、数据的敏感是推行移动支付的难点之一。”腾讯金融科技部副总裁陈起儒说。至于很多小店只收现金,则是因为生存不易需精打细算,接受信用卡需要安装设备,还要收

18、手续费,只能婉拒。(摘编自王旭、张欢移动支付,香港急起直追,人民网2019年01月11日)材料三20142020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统计及增长情况(数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018年1月2日)材料四如今,移动支付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和生活方式,也逐渐改变了民俗习惯。当线上支付成习惯,实体红包被线上红包替代,“年味儿”正在被科技重新定义。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春节期间,除了贴对联、买年货、包饺子、看春晚等传统习俗外,抢红包、扫“福”字等活动逐渐成为新习俗。春节期间的线上红包为人们创造了新的感情沟通方式,通过参与抢红包等活动增进与亲人朋友的沟通,让春节更有“味道”。有专家说:“社会

19、的发展变化使过去的年味儿有所削弱,但新媒体通过流量构建新的民俗,让人们参与狂欢,从而获得春节新的仪式感。”与此同时,业内人士提示,在参与春节抢红包等活动的同时,用户应注意个人信息安全,不要贪图小利、因小失大。春节期间,有不法分子借此机会制作虚假的二维码或分享链接,一旦用户扫描或点击链接,有可能被盗取个人信息甚至被盗取钱财。开心过春节、幸福领红包的同时,也要擦亮眼睛,不要误入陷阱。(摘编自刘峣、刘奇春节“红包大战”硝烟再起,人民网2019年02月01日)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2018年受调查者使用移动支付时,创业人群月消费金额超过3000元,学生群体则不足200

20、0元,人们移动支付占支出的40%。B.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移动支付的使用却远远不如大陆,主要原因是香港人一时难以改变成熟支付社会养成的支付习惯。C.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的数据显示,20142020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持续增长,增速呈下降上升再到不断下降的趋势。D.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线上抢红包已经成为春节期间人们感情沟通的新方式,这是随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产生的新年俗。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调查显示,在中国大陆,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地方,移动支付使用越多,长江三角洲地区移动支付使用的人群最多。B. 香港移动支付不普及,是因为香港“非现金”支付已

21、经非常成熟,基本满足了市民支付需求,没必要再用移动支付来代替。C. 预计2020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增长速度下降,是因为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已经十分巨大,增速下降属正常现象。D. 业内人士提示,在参与春节抢红包等活动时不能见红包就抢,见链接就点,还是需要仔细辨认,防止误入诈骗陷阱。6. 移动支付给人们生活带来哪些积极影响?存在的最大隐患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4. A 5. B 6. 积极影响: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催生了新的产业,为网络购物等提供了必要条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让生活更方便快捷。改变了民俗习惯,出现了线上抢红包、扫“福”字等新的习俗。最大隐患:安全问题。一是个人

22、信息安全,二是资金安全。【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A项,“人们移动支付占支出的40%”错误。由材料一第二段“学生群体每月消费金额为1952元,但他们每支出5元,就有2元是通过移动支付方式花出去的”可知,选项范围扩大,应该是“学生群体”,并非“人们”。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做这种题,通常

23、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B项,“没必要再用移动支付来代替”错误。选项表述绝对化,由材料二第三段“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是金融科技的积极推动者香港推动移动支付的步伐明显加快”可知,在香港推行动移动支付有一定意义的,并非“没必要”。故选B。【6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

24、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次,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本题为综合筛选,学生需浏览题目,确定关键词为“移动支付”“生活”“积极影响”,然后从文本中梳理出相关信息,再从分析这些信息入手,进行分析概括,注意分点作答。由材料一第一段“据统计,当前我国手机支付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5.7亿,去年三季度,银行业处理移动支付业务的笔数,同比增幅高达7成多,移动支付已经成为餐饮、便利店、网购、交通、医疗、外卖等日常消费中,最常用的

25、支付手段之一”可知,移动支付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由材料一第二段“实体零售店、网购、公共交通、外卖、购买火车票机票,是使用移动支付最多的5种场景”可知,移动支付催生了新的产业,为网络购物等提供了必要条件,让生活更方便快捷。由材料四第二段“抢红包、扫福字等活动逐渐成为新习俗”可知,移动支付改变了民俗习惯,出现新的习俗。存在的最大隐患:由材料二第五段“香港市民对个人信息的安全顾虑,特别是移动支付需要绑定银行卡和获取用户资料,让谨慎的香港人望而却步”可知,移动支付的最大隐患包括安全问题。由材料四第五段“春节期间,有不法分子借此机会制作虚假的二维码或分享链接,一旦用户扫描或点击链接,有可能被盗取个人信

26、息甚至被盗取钱财”可知,移动支付的最大隐患包括资金安全。【点睛】阅读题目设干扰项的方法有:1故意将“未然”表述或推断为“已然”。2故意将“主要的”(主要矛盾、主要方面、主要原因)和“次要的”(次要矛盾、次要方面、次要原因)倒置。3故意将“部分”(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整体”(对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4故意将“前期”和“后期”顺序颠倒。5故意将“选择”(具备其中一个原因或条件即可)表述为“兼备”(必须同时具备多个原因或条件)。6故意将“肯定”和“否定”颠倒。7故意将“原因”和“结果”颠倒,或强加因果。8故意将“此”和“彼”颠倒。9故意凭空捏造,将“无据”表述成“有据”。10

27、故意将客观的内容进行夸大。夸大其功能和效用。以上“十个注意”要在具体的阅读训练中多加留意。(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禁 指斯继东好像是北京奥运会之后吧,来看曾先生的人忽然多了起来。除了弹琴的弄音乐的,还有搞书画的,自称作家的,报社电视台的,后来甚至还来了当官做生意的。各种回绝。曾先生有点烦。我宽解他,别人喜欢琴,你应该高兴啊!你看他们是真心喜欢琴吗?一个个穿戴得今不今古不古,三不像六样生。曾先生说。还有,我什么时候变成大师了?一夜之间我怎么就生出这么多的徒子徒孙啊?还不是拉虎皮扯大旗,行坑蒙拐骗之实?曾先生说。一只手明明有五个指头,为什么要立一个

28、禁指,他们知道吗?曾先生说。为什么啊?我问,我也好奇。我只知道禁指就是小手指,曾先生从来不让它碰琴弦。说文上讲,琴者,禁也。立一禁指,就是告诫世人,要有所为,更要有所不为。曾先生说。生气归生气,人来了,曾先生照例还是客客气气。这其中,小余于曾先生是个例外。曾先生在上海时,读大学的小余是琴听得最多的一个。小余每年中秋过年两节必到,平时来也从不空手。小余来曾先生都留饭,我得加一荤一素,曾先生也会多喝一汤碗黄酒。一老一小端着酒碗,不聊别的,就聊琴。讲得最多的是文王操。曾先生这些年翻来覆去在打的古谱就是文王操。据曾先生讲,古籍中就有周文王渭水之滨访吕尚而作文王操和孔子向师襄学弹此曲的记载,之后历朝历代

29、文士琴人的诗作琴论中每有提及。重奏此三百多年前的绝响,一直是近世琴人的梦想。但文王操有据可考的曲谱有十多种,各种版本曲名不一、段数不同、曲调相异、或有辞或无辞。这中间的甄别、择选和糅合,远非简单的打谱所能一言道尽。面对这块无处下嘴的硬骨头,诸多琴人不是望而却步便是半道折返。这抱憾的琴人中,就有曾先生时时念叨的自己的古琴老师张先生。曾先生总说自己是在混吃等死,要说有什么心事未了,那大概就是文王操了。某一日,曾先生终于把文王操打好了。同一年的秋天,还发生了另外一些事。我陪曾先生去体检,曾先生说一带两便,让我也做做。曾先生执意,做做就做做。过几天去拿体检结论,曾先生没事,倒是我查出了问题。曾先生拿了

30、我的化验单去问主任医生,问了很长时间。出来曾先生只说有几个指标不太好。小医院靠不住,我们去上海看看。曾先生说。我会吃会睏上好贴通一个人,空劳劳去什么上海啊?我不答应了。我带你去嬉嬉外滩,看看东方明珠塔。曾先生说,顺便查一查,放心些。曾先生平时不太用手机。这次找出电话本打了不少电话。送到医院,一切就都由不得我了。曾先生托了熟人,住院部住下来后,胸透CT、核磁共振、生化全套、胃镜切片一样一样做。我虽然字眼少,阵势还是看得出。是癌吧?我问曾先生。曾先生倒也不瞒我,问题出在胃里,好在发现得早。我请了上海最好的医生给你做手术,侬勿要怕,胃跟韭菜差不多,割了就长。临了大事,曾先生照旧泰悠悠,不慌不张。手术

31、前后,曾先生一步勿脱守在床边,怕不周到,还请了个陪护。虽然请了陪护,事情曾先生还是抢着做。原来曾先生也不是只会弹弹琴。“这倒好,变成你服侍我了。”我对曾先生说。曾先生把手上的书放下来,笑眯眯回对我:“不着慌不着慌,等你病好了,还让你原模原样服侍我。”“这么久没摸琴,你郁屈煞了吧?”我问曾先生。曾先生呆得呆,说:“还好还好。”前前后后住了一个多月院。曾先生没食言,出院后当真带我去嬉了外滩,爬了东方明珠塔。在塔前,我俩还合了个影,是曾先生提议的。我后来才知道,其实曾先生也是第一次爬东方明珠塔。归到家的那个晚上,曾先生破例没有弹琴。第二日一早掸尘时我才发现,搁庋上的琴不见了。我慌急慌忙喊曾先生。曾先

32、生关了门在卫生间冲澡。洗得干干净净出来,曾先生无事似地答了句:“你住院期间,我托小余把晦庵卖了。”什么?我杵在那里。“秀琴啊”曾先生喊我一声,“人也好,琴也好,总有一天是要脱手的。”我的眼泪水又一次不争气地蹿了出来。那天早晨,曾先生又跟我提起了张先生。他说张先生惜物却又不恋物,“文革”初期,前明陈圆圆的琵琶被砸,“虎啸龙吟”被盗。别人问起来,张先生淡然一笑:“这天下都今天你明天他的,一张琵琶一床琴又算什么?”曾先生说,张先生的书房里挂有马一浮先生持赠的一幅字,其中有两句他近年总会时不时想起。我问哪两句。曾先生破例用普通话吟了出来他日移居山溪里,取琴为我召阳春。之后,一直到过背,曾先生的手指再也

33、没有碰过琴弦。(有删改)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琴是本文的线索,将“我”和曾先生连接起来,无论是曾先生和“我”谈琴,还是因为“我”住院卖琴,都与“琴”相关联。B. 小说使用了不少方言,不仅没有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反而富有鲜明的地域色彩,生活气息浓郁,给人以雅俗共赏之美。C. 小说由第一人称“我”来讲述,语调沉静,既把古琴文化叙述得合情合理,又把具体而丰富的日常生活叙述得富有传奇色彩。D. 文章将笔下的人物放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最后曾先生卖掉心爱的古琴“晦庵”,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人间温情,令人感叹。8. 小说着意写曾先生打古谱文王操有什么作用?请

34、结合作品简要分析。9. “禁指”作为小说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答案】7. C 8. 使小说情节更丰富,结构更完整,内容更充实。表现了曾先生仰慕圣贤、致敬先贤的态度,也体现了曾先生追求艺术、传承文化的执着。引出张先生的故事,为卖琴埋下伏笔。 9. “禁指”指“小手指”,弹琴时不会用到;告诫世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曾先生淡泊名利,以彬彬有礼的态度拒世俗于千里之外,这是有所不为。惜物不恋物,当需要时可以卖掉师传名琴,表达曾先生对“我”的真诚与善意,这是有所为。【解析】【7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C项,“传奇色彩”错误,无中生有,作者所写为

35、日常之事无传奇色彩。故选C。【8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本中段落作用的能力。在解答时应注意与文本内容相结合。“曾先生这些年翻来覆去在打的古谱就是文王操。据曾先生讲,古籍中就有周文王渭水之滨访吕尚而作文王操和孔子向师襄学弹此曲的记载,之后历朝历代文士琴人的诗作琴论中每有提及”,可知小说着意写曾先生打古谱文王操使小说情节更丰富,结构更完整,内容更充实。文中“古籍中就有周文王渭水之滨访吕尚而作文王操和孔子向师襄学弹此曲的记载,之后历朝历代文士琴人的诗作琴论中每有提及。重奏此三百多年前的绝响,一直是近世琴人的梦想”“对这块无处下嘴的硬骨头,诸多琴人不是望而却步便是半道折返。这抱憾的琴人中,就有曾先生时时

36、念叨的自己的古琴老师张先生。曾先生总说自己是在混吃等死,要说有什么心事未了,那大概就是文王操了。”体现出曾先生仰慕圣贤、致敬先贤的态度,也体现了曾先生追求艺术、传承文化的执着;“那天早晨,曾先生又跟我提起了张先生。他说张先生惜物却又不恋物”,文王操的存在引起了后文,引出张先生的故事,为卖琴埋下伏笔。【9题详解】此题考查标题含义及个性化阅读探究的能力。文章标题含义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去理解,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从“我只知道禁指就是小手指,曾先生从来不让它碰琴弦”“说文上讲,琴者,禁也。立一禁指,就是告诫世人,要有所为,更要有所不为。曾先生说”可知,“禁指

37、”指“小手指”,弹琴时不会用到,以此告诫世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还有,我什么时候变成大师了?一夜之间我怎么就生出这么多的徒子徒孙啊?还不是拉虎皮扯大旗,行坑蒙拐骗之实?曾先生说”,而从引申义看,“禁指”主要写的是曾先生的处事态度,结合前文各种人来拜访时“各种回绝。曾先生有点烦”和后文为给“我”治病卖琴可以概括出曾先生的“所不为“与”所为”。“同一年的秋天,还发生另外一些事体”,可以看出惜物不恋物,当需要时可以卖掉师传名琴,表达曾先生对“我”的真诚与善意,这是有所为。小说通过标题的双重含义更深刻地塑造了人物形象,突出曾先生的淡泊、真诚、善良。【点睛】关于小说阅读需要: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

38、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

39、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李珏,字待价,幼孤,事母以孝闻。甫冠,举平答。李绛为华州刺史,见之,曰:“日角珠廷,非庸人相。明经 碌碌,非子所宜。”乃更举进士高第。河阳乌重胤表o以拔萃补渭南尉,擢右拾遗。穆宗即位,荒酒色,景 陵始复土,即召李光颜于邠宁,李想于徐州,期九月九日大宴群臣。珏与宇文鼎等同进曰:“道路皆言陛下追光 颜等,将与百官高会。且个珂未改,陵土新复,三年之制,天下通丧。今同轨之会适去,远夷之使未还,遏密弛 禁,本为齐人,钟鼓合飨,不施禁内。夫王者之举为天下法不可不慎且光颜憩忠劳之臣方盛秋屯边如令访谋猷 付疆事召之可也岂以酒食之欢为厚邪帝虽置其言,然厚加劳遣。

40、开成中,杨嗣复得君,引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与李固言皆善。三人者居中秉权,乃与郑覃、陈夷行等更持议。一好恶,相影和,朋党益炽矣。珏数辞位,不许。 帝尝自谓:“临天下十四年,虽未至治,然视今日承平亦希矣!”珏曰:“为国者如治身,及身康宁,调适以自助,如 恃安而忽,则疾生。天下当无事,思所阙,祸乱可至哉? ”始,庄恪太子薨,帝意属陈王。既而帝崩,中人引宰相议 所当立,珏曰:“帝既命陈王矣!”已而武宗即位,人皆为危之。珏曰“臣下知奉所言,安与禁中事?”帝新听政, 珏数称道无逸篇以劝。宣宗立,内徙郴、舒二州,以本亍寒专分司东都。迁河阳节度使,罢横赋宿逋百余万。 以吏部尚书召,珏去镇,而府库十倍于初。俄

41、署淮南节度使。江淮旱,发仓廩赈流民,以军羡储杀半价与人。 卒,年六十九,赠司空,谥曰贞穆。(节选自新唐书李珏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夫王者之举/为天下/法不可不慎/且光颜/恕忠劳之臣/方盛秋屯边/如令访谋猷/付疆事召之/可也/岂以 酒食之欢为厚邪/B. 夫王者之举/为天下法/不可不慎/且光颜/想忠劳之臣/方盛秋屯边/如令访谋猷/付疆事/召之可也/岂以 酒食之欢为厚邪/C. 夫王者之举/为天下法/不可不慎/且光颜/懇忠劳之臣/方盛秋屯边/如令访谋猷/付疆事召之/可也/岂以 酒食之欢为厚邪/D. 夫王者之举/为天下/法不可不慎/且光颜/恕忠劳之臣/方盛秋屯边/如

42、令访谋猷/付疆事/召之可也/岂以 酒食之欢为厚邪/11.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明经,在唐代,明经是考试科目,主要考查传统经书的内容,与进士科是并列科目。B. 幕府,本指将帅在外的营帐,后亦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被召入幕府的人士称幕僚。C. 元朔,旧历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日。文中的“元朔未改”指的是还没改年号。D. 太子宾客,是居东宫的太子延请的一批陪同自己从事游赏、宴饮、作诗活动的客人。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李珏相貌非凡,深被赏识。他尚未成年,参加明经科考试,华州刺史李绛认为他额角宽阔,天庭饱满,应该 参加进士科考试,

43、将来一定能有所作为。B. 李珏劝谏新君,晓以情理。刚登基的穆宗打算将一些地方要员请入朝中宴饮,李珏认为先君去世不久,坟 土尚新,大宴群臣违背丧制,是不应该的。C. 李珏请辞要职,远离朋党。深得新君信任的杨嗣复将李珏安排在权力的核心位置,与政敌郑覃、陈夷行等 人形成对立,李珏几次辞职,但未被批准。D. 李珏为政一方,体恤百姓。他任河阳节度使时,停止征收额外和拖欠的赋税;任淮南节度使时遇旱灾,他 开仓济民,还将多余的粮食折价卖给百姓。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临天下十四年,虽未至治,然视今日承平亦希矣!(2)帝新听政,珏数称道无逸篇以劝。【答案】10. B 11. D 12.

44、 A 13. (1)治理天下十四年,虽然没有达到最好的治理,不过看今日天下太平也是少见的呀!(2)皇帝刚刚临朝听政,李珏多次称扬无逸篇来勉励。【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帝王的举动,都是天下人学习的榜样,不可不慎重。再说李光颜、李想是忠诚有功的大臣,正值深秋戍守边疆,如果向他们询问计策,托付边疆大事,召他们回朝是可以的,怎么能把吃喝之乐看作是对他们的优待

45、呢?”“夫王者之举”“为天下法”“法”在语境中属于动词,“学习”的意思,作“举”的谓语,故应在“法”与“不”之间断开,排除A、D两项;“可也”是对“召之”的评价,二者不可断开,排除A、C两项。故选B。【11题详解】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D项,“是居东宫的太子延请的一批陪同自己从事游赏、宴饮、作诗活动的客人”错误,太子宾客,官名,唐代始置,为太子东宫属官,掌调护侍从规谏等。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

46、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A项,“尚未成年”错误,“甫冠”是“刚成年”的意思。故选A。【13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

47、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临”,治理;“至治”,最好的治理;“承平”,天下太平;“希”,少。(2)“新”,刚刚;“听政”,临政;“称道”,称扬;“劝”,勉励。【点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参考译文:李珏,字待价,幼年成为孤儿,因为孝顺母亲而闻名。刚成年,参加明经科考试。李绛任华州刺史,见到李珏,说:“你额

48、角宽阔,天庭饱满,不是一般人的相貌。参加明经科考试不会有什么作为,不是你该做的事情。”于是李珏改考进士科目,最后高中。河阳乌重胤上表将李珏安排在自己幕府。李珏因才能出众补任渭南尉,又升任右拾遗。唐穆宗即位,耽于酒色,景陵唐宪宗的陵墓刚刚建好,就将在邠宁的李光颜和在徐州的李想召回朝中,约定九月九日大宴群臣。李珏与宇文鼎等一同进谏道:“人们都说陛下召李光颜等回朝.将同百官宴集。况且还没有改年号.先皇刚刚入葬,服丧三年的制度,是天下普遍的丧制。如今前来送葬的各方镇节帅刚走,外国来吊唁的使者还没有离开,放宽了皇帝死后停止举乐的规定,本来是为了方便百姓,鸣钟击鼓大宴宾客,不应该在宫内举行。帝王的举动,都

49、是天下人学习的榜样,不可不慎重。再说李光颜、李想是忠诚有功的大臣,正值深秋戍守边疆,如果向他们询问计策,托付边疆大事,召他们回朝是可以的,怎么能把吃喝之乐看作是对他们的优待呢?”皇帝虽然没有听从他的话,但大加慰劳。开成年间,杨嗣复得到君主的信任,引荐李珏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俩与李固言关系都友好。三个人居官朝中执掌大权,于是与郑覃、陈夷行等人相互争执议论。三个人统一好恶,互相应和,结党的气氛更盛了。李珏多次辞职,没有得到批准。皇帝曾经自称:“治理天下十四年,虽然没有达到最好的治理,不过看今日天下太平也是少见的呀!”李珏说:“治国如同治身,当身体健康的时候,也应当自己调养,如果仗恃健康而有所忽

50、视,那么病就会乘虚而入。当天下无事时,想想有没有缺失,祸患能来吗?”当初,庄恪太子逝世时,皇帝倾向于立陈王为太子。不久,皇帝逝世,宦官召来宰相商议册立谁为皇帝,李珏说:“皇帝已经遗命立陈王了!”不久武宗即位,人们都为他捏一把汗。李珏说:“臣下只知道奉行皇帝的遗言,怎能知道宫中的事?”皇帝刚刚临朝听政,李珏多次称扬无逸篇来勉励。宣宗即位,内移郴、舒二州刺史,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在东都任职。升任河阳节度使,停止征收额外的和拖欠的赋税一百多万口召回朝任吏部尚书,李珏离开军镇时,府库里的积蓄比当初增加了十倍。不久任淮南节度使。江淮发生旱灾,李珏打开粮仓赈济逃荒的百姓,将仓库中多余的储备粮折半价卖给百姓。去

51、世,终年六十九岁,追赠司空,谥号贞穆。(二)古代诗歌阅读诗歌(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拟古(其七)陶渊明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仿拟同类题材的古诗而创作的诗歌,本诗承袭了从屈原到古诗十九首,再到曹植所形成的借“美人”来抒写自己情感的文学传统。B. 开头两句写春天日暮时分的景象,天空明净澄澈,春风轻柔温和,勾画出一幅自然春意融融、人物心旷神怡的沐春图,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C. 在这美好的清夜,一位佳人一边饮酒一

52、边唱歌,直到天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并具,写足了“信可乐也”的情绪,也为后篇的抒情蓄势。D. 五、六两句乐极悲来,写佳人唱完歌后发出长长的叹息,善感的心中洒出种种复杂的思绪;如此的美丽春夜又能存在几时?自己的芳华又能保持多久?15. 最后四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析。【答案】14. B 15. 作者通过佳人之口,表达了对美景易逝、盛年难再的感慨。前两句借“云间月”、“叶中华”两种自然景物,形象地表明世间美好的事物不会永驻;后两句直抒胸臆,用“岂无”“当如何”等词语,表现诗人对岁月不待、人生易老的无限感慨。【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B项,“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的说法

53、不恰当,全诗的情感有先乐后哀的明显转变。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拟古日暮天无云是魏晋诗人陶渊明的一首五言诗,拟的是古代那些表现“美人迟暮”的作品。作者代佳人说出心中的苦悲,这里是以佳人之口自传心曲,益显意深情婉。题干问的是“最后四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是考查情感。“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竟”者歌终也,“持此”犹得此、对此之意。大凡人们面对美好的事物,常常是爱之又惟恐失之,如此春夜,真叫人喜不自胜,但转念一想,它又能存在几时?佳人还会想到:自己的芳华又能保持多久?芳颜清歌又能否得到世人的赏识?这就是“持此感人多”的种种复杂意绪,“此”即良辰美景之谓也。下面四句

54、或谓即佳人歌唱之辞,而理解为歌竟时的自言自语(即叹息之词)似更贴切。状“月”前用“皎皎”,又以云来烘托;状“华(花)”用“灼灼”形容,又衬以绿叶。这是多么美好,真是花月交辉啊。春夜越美,春夜在她的印象中越好,就越能反跌出她的惶恐、她的失意、她的焦虑。“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话语似不甚峻切,内在的情感份量是不轻的。曹植“南国有佳人”后幅是:“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作者代佳人说出心中的苦悲,这里是以佳人之口自传心曲,益显意深情婉。【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

55、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一文中,阐述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都会有疑惑的观点的句子是:_,孰能无惑。(2)诗经氓中“_,_”体现了女主人公自嫁氓为妻后,多年来一直早起晚睡,忙碌操劳。(3)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寄蜉蝣于天地,_。(4)

56、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中借助比喻抒写离愁名句是:“剪不断,理还乱,_,_。”【答案】 (1). 人非生而知之者 (2). 夙兴夜寐 (3). 靡有朝矣 (4). 渺沧海之一粟 (5). 是离愁 (6).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夙”“寐”“靡”“渺”“粟”的书写。【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

57、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书法的精神美有赖于我们的自觉修为,所以我把它叫作书法艺术的铸魂工程。( )。精神美是需要通过感受来体悟的。所以我们在欣赏一件作品的时候,眼睛看到、传入大脑的是形式、技巧上的表现,让我们有一个审美上的认知,深一层就是心灵的感受和体悟。这种感受是精神上的共鸣。对一幅作品所蕴含的气息、情调、意境产生感受,与作者的心灵沟通。但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精神美必须依

58、托于形式本体的表现,依赖于艺术美而存在,艺术美的深层内蕴是精神美,这要通过作者的自觉修为而实现。从人识字以后,逐步读一些经典的诗文,读哲学、伦理等各个方面的著作,转变为自己做人处世的准则、规范,接受书中的思想理念。所以我们说书法的精神美是由作者的自觉修为渗透到笔墨中去,通过书法的气、势和用笔、结体、章法、墨法的表现产生的韵味显露出来。17.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我们可以观察到直观的艺术美B. 艺术美是直观的,可以观察到的C. 直观的艺术美是可以观察到的D. 直观的是艺术美,可以观察到的18.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

59、 盲目的“外教崇拜”,会让一些素质不高,甚至在国外劣迹斑斑难以谋生的外籍人士在我国获得赚钱良机。B. 这都足以表明,支撑中国外贸稳中向好的积极因素正在集聚,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贸易运行的“稳定器”。C. 跨国引渡犯罪嫌疑人,挤压了不法分子的生存空间,提高了违法犯罪活动的成本,也释放出“虽远必诛”的强烈讯号。D. 为了宣传即将到来的红米Note7pro,卢伟冰“语不惊人死不休”,再惹网友冷嘲热讽。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从人识字以后,逐步读一些经典的诗文,读哲学、伦理等各个方面的著作,接受书中的思想理念,转化为自己做人处世的准则、规范。B. 人从识字以后,逐步读一

60、些经典的诗文,读哲学、伦理等各个方面的著作,转变为自己做人处世的准则、规范,接受书中的思想理念。C. 人从识字以后,逐步读一些经典的诗文,读哲学、伦理等各个方面的著作,转化为自己做人处世的准则、规范,接受书中的思想理念。D. 人从识字以后,逐步读一些经典的诗文,读哲学、伦理等各个方面的著作,接受书中的思想理念,转化为自己做人处世的准则、规范。【答案】17. B 18. C 19. D【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句子顺序是否合理,话题是否一致,前后是否照应,格式是否一致,音节是否和谐等。根据上句“书法的精神美有赖于我们的自觉修为,所以我把它叫作书

61、法艺术的铸魂工程”与下句“精神美是需要通过感受来体悟的”可以确定补写句子的主语是“艺术美”更合适。语境中,所填句子和下一句“精神美是需要通过感受来体悟的”形成对举照应,只有B项的句式和其一致。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引号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引号的作用。双引号的作用:1.表示直接引用(引语指行文中引用他人的话或成语、格言、诗词等,也包括拟声词、音译词);2.表示特定称谓(特定称谓指具有某些特点的名称、简称、专用术语以及纪念日等);3.表示讽刺和否定(又称“反语讽刺”) ;4.表示特殊含义(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词语在其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5.表示突出强调,引起注意。本

62、题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引号作用,表示直接引用。A项,盲目的“外教崇拜”的引号作用,表示强调;B项,“稳定器”的引号作用,表示特殊含义;C项,“虽远必诛”的引号作用,表示直接引用;D项,卢伟冰“语不惊人死不休” 的引号作用,表示讽刺;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画线句子存在三处语病,“从人识字以后”淹没了主语“人”,应该改成“人从识字以后”

63、,排除A;“转变为自己做人处世的准则、规范,接受书中的思想理念”中两个动词短语语序颠倒,应该是先“接受书中的思想理念”,再“转化为自己做人处世的准则、规范”,排除BC;“转变”用词不当,排除B。故选D。20. 下面是五种实用文的部分摘录,请根据实用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每句的不当之处并作修改。校团委会决定11月10日下午第二节课后,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篮球赛。欢迎各位同学莅临现场,积极参加。(校团委会通知)我来拜访您,您不在。我把拙作读词小札放在府上,请您工作之暇拜读并给予修改,不吝赐教。(留言条)昨天下午放学后,我骑车回家,不慎跌倒,扭伤足踝,不能到校学习,需请假三天,务必批准。(某学生请假条

64、)有位同学于11月7日上午拾得皮包一个,内有人民币500元、公交卡、手机、钥匙等,请失主到政教处找李主任认领。(招领启事)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梵净山参观红云金顶,我是导游小张,我将鼎力为大家服务。(解说词)【答案】“莅临现场”改“踊跃报名”。“拜读”改为“费心一读”。 “务必”改为“请予”。“500元”修改为“若干”。 “鼎力”改为“全力”。【解析】【详解】此题考查把握语言得体的能力。“莅临”,书面语,多用于欢迎贵宾。用于表示对“各位同学”的欢迎,不合适,可将“莅临现场”改为“踊跃报名”。“拜读”,是用于自己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辞。句中使用对象为别人,不合适,可将“拜读”改为“费心一读”。“务

65、必”是一种强制的要求,带有命令的语气,此处不应该用这个词语,应该改为“请予”。招领启事中如果涉及钱币,尽量不要详写,以便核对是否为失主本人,避免错领。“500元”修改为“若干”。“鼎力”是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改为“全力”。21. 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我国已经生效八年了,但目前仍存在烟草企业不积极履行公约相关内容的行为。北京市消费者协会近日发布了“在知道吸烟会引发多种疾病的前提下,是否还会吸烟”的调查数据。请把下面的图表写成一段话,要求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答案】吸烟易引发肺癌、肺气肿、心脏病、口腔癌等多种疾病,在得知吸烟的这些危害后,被调查者有将近六成人

66、表示不会吸烟,但仍有四成以上的人选择吸烟。【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题,可根据图文项目内容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进行对比,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简要说明。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四、写作(60分)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亚洲国家生长着一种毛竹。最初5年里,它以一种不易被人发觉的方式向地下生根,在5年时间伸展出长达几公里的根系,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发展变化。第六年雨季到来时,毛竹终于钻出地面,而后像施了魔法一样,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生长,迅速到达30米的高度。神奇的成长速度,让人惊叹不已。 上面的文字,引

67、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注意】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答案】【范文】厚积薄发因一时机遇而成功的人,是否会成为人生最终的赢家?也许有人的答案是肯定的。殊不知,机缘终难使人成就大业。每个人取得的成就如何,取决于一点一滴的日常积累。薄发,需要厚积。非洲草原有一种草,旱季的一百多天的日子里它只有寸许,而雨水到来时它迅疾地窜到一两米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雨水到来前的六个月里,它一直在扎根,根居然达28米长。它就是被称为“草原之王”的尖毛草。默默努力的它,当机

68、遇到来的时候,就绽放了自己夺目的光彩。所以,厚积,才能薄发。把握机遇,需要厚积。姜子牙大半生庸碌无为,八十岁方出山辅佐周王。然而,他巩固了周朝的江山,成就了大业。如果姜子牙没有用大半生的时间来丰富学识,即便得到周王重用,又如何建功立业?所以,丰富的积淀是把握机遇的重要保障。成就霸业,需要厚积。楚庄王继位后三年不理朝政,每日饮酒作乐,醉心声色犬马。国内人人叹息忧虑,但他却是以此麻痹奸臣,暗中洞察政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三年积累,楚庄王成功地扫清奸邪,辨识忠良。厚积让他有能力任贤执政,带领楚国崛起,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鹏鸟能一飞冲天,正是因为苦练三年。扬名立身,需要

69、厚积。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时已年过八十,在此之前,知道她寥寥无几。这个普通的科学工作者多少年和同事一起研究,多少个日子里在实验室度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让她有了惊喜的收获,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屠呦呦的名字在一夜之间,传遍千家万户。当根扎得足够深,便会有奇迹出现。神童王思涵的人生经过了太多的跳跃和跨步,十岁考上中学,十四岁考上大学,正因没有沉淀和积累,他的心灵内在远远达不到成人的成熟,填鸭式的教育使得他心智极其脆弱,他在大学四年拒绝与人交流,在亲人离世时,深陷痛苦无法自拔。在大学毕业之即,更是被学校从成绩糟糕为由责令退学。为什么一个神童会落得如此下场,是因为他的前进太过于迅速,使得他远远达不到他

70、所处地方应有的心智。巴尔扎克说:“不幸,是天才成功的阶梯,信徒的洗礼之水,弱者的无底深渊。”无论遇到怎样恶劣的环境,怎样严峻的考验,人都应该像尖毛草那样默默扎根,积蓄力量,等待命运的转机。厚积,是成功的基石,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所以,在机遇来敲门之前,我们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行,一路披荆斩棘,成功就在不远处。【解析】【详解】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审题】材料中,说毛竹前四年只长3厘米但却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几公里,抓住这个特点,不难看出毛竹生长过程可谓大自然中厚积薄发的智慧典型,既能耐得住当下的寂寞又怀揣梦想,有着向地下扎根的源源动力和向上拔节的清晰目标

71、。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即使拼了命去努力也看不到成果或者即使不被人知道也坚持到底。当我们看到他们的时候,也许会认为他们很不幸或认为他们是傻子,但他们并不是不成长,而是在扎根,很深很深很结实的根。等到时机成熟,他们会登上别人遥不可及的巅峰。也许你现在做的事情看不到成果,但不要害怕-你并不是没有成长,而是在扎根。可论述厚积薄发,蓄势,量变引起质变,根底深厚才能枝繁叶茂以及积淀、积累的重要性等。【立意】厚积薄发,超越之道;人生如竹,沉潜内修,方可拔节而出;耐得住寂寞,才能撑得起才华;夯实基础,耐住寂寞,终能厚积薄发。【素材】1.花朵的一生是无言的,直到花开的刹那,人们才惊讶于它骇世的美丽。火山爆发的

72、瞬间是惊人的,但为了这短暂的瞬间,它在地下沉默了何止千年万年。毛竹用五年的时间默默地壮大自己,不断积蓄力量,最终以惊人的速度创造了自己的神话。花朵、火山、毛竹它们都在用自己的神话警示我们:要想一鸣惊人,首先必须在沉默中壮大自己,默默地充实自己。2.在青霉素被发现以前,弗莱明是沉默的,他默默地去观察,去研究。直到青霉素被发现的那一瞬,弗莱明“一鸣惊人”。而这“一鸣惊人”的强大后盾,就是多年的“沉默”。司马迁在完成史记之前,因为李陵事件而惨遭宫刑,受人非议,然而他忍辱负重,潜心写作,他是沉默的。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曾经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高度评价。正如一个

73、人要想写出优秀的文章,就必须有足够的文学功底和人生阅历一样,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努力充实自己。3.李时珍走遍千山万水,亲自尝试各种药草,历经数十年,才最终完成本草纲目的著述。李白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鹏之所以能够大风吹起之时,乘风飞翔,是因为它有强壮的翅膀,能够挡得住狂风暴雨的袭击。不要希望能随随便便成功,要知道不经风雨无法见到彩虹。要想成功,就必须带着自己的汗水,勇往直前。不要埋怨自己总是怀才不遇,只要你能在沉默中不断壮大自己,总有一天,人们会发现你惊世骇俗的“美丽”。拿破仑是从炮兵做起的,卓别林是从“跑龙套”开始的,曽宪梓是从卖纽扣起家的。假设他们当初不是在沉默中壮大自己,默默地积蓄实力,会有日后的成功吗?【结构】标题切合题意厚积薄发。首段引出观点“薄发,需要厚积”。第二段联系材料,得出结论“所以,厚积,才能薄发”。第三段用姜子牙事例说明“把握机遇,需要厚积”;第四段用楚庄王事例说明“成就霸业,需要厚积”;第五段用屠呦呦事例说明“扬名立身,需要厚积”;第六段回扣主题,“无论遇到怎样恶劣的环境,怎样严峻的考验,人都应该像尖毛草那样默默扎根,积蓄力量,等待命运的转机”。最后一段强调“所以,在机遇来敲门之前,我们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