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选择题1在人类追索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它们在相互辩难中围绕_分成_两大阵营。()A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可知论和不可知论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C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解析:选D。本题考查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等知识。正是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被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故本题选D。2根据国家天文台太阳活动预报中心的观测,2013年11月19日到30日内将会有太阳耀斑以及黑子事件发生,同时还会有中等短波通讯衰退,同时提醒有关部门密切关注未来
2、两周内的太阳活动和有关预报,做好应对预案。这与古时人们对其现象与本质不能认识形成鲜明对比,这体现了哲学基本问题上的()A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B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D.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统一解析:选A。人类对于天象的预报是思维正确反映存在的表现,是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有力实证,A项入选。其他各项均与题意不符。3英国哲学家乔治贝克莱提出“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了悬崖”,从哲学上看是()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唯物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解析:选D。“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了悬崖”这一观点是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当成了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依赖于
3、自己的主观意愿,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A正确,当选。4下列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正确的是()都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对物质概念的理解是相同的都对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指导意义都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A BC D解析:选B。三者作为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都认为物质是本原;作为正确的世界观,都对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指导意义;入选;三者对物质概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排除。5(2014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素质测试)1964年,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发表了一篇学术理论文章,预言
4、一种能吸引其他粒子进而产生质量的玻色子的存在,这种理论中的粒子后来被称为“上帝粒子”。当其他粒子相继被发现时,“上帝粒子”始终遁形。2012年7月4日,欧洲核研究组织宣布发现一种与“上帝粒子”一致的亚原子粒子。这一成果证明了()A人们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B科学实验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C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D认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改造自然界解析:选C。本题考查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根据题意,题中对粒子的认识,是对自然界的认识,而不是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故排除A。B选项观点错误,科学实验不仅仅是对环境的适应,故排除。人类思维首先设想,而后科学实验证实,说明了
5、人的思维可以正确认识存在,二者具有同一性,故C入选。D选项与题意不相符,本题涉及的是认识世界,不是改造世界,故排除D。6(2014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下列观点不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是()A苟利于民,不必法古B. 物是观念的集合C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D万物在运动,但在概念中运动解析:选B。辩证法是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A意思是政策只要有利于人民,不必照抄以前的办法,体现了发展的观点,包含辩证法思想;B认为人的观念是世界的本原,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不包含辩证法思想;C强调河流是运动的,D万物在运动,两个选项都包含辩证法思想。该题是反向选择题,故选B。7(201
6、4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高三基础知识调研)“防微杜渐”与“微不足道”两个成语的内涵是对立的,在哲学上表现为()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B联系观点与静止观点的对立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解析:选C。“防微杜渐”体现了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发质变,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体现了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微不足道”则忽视了量变在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所以本题选C。其余三项不合题意。8(2014山西省曲沃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柏拉图认为,一切感官所得都属于现象,宇宙的根本是绝对理念。王夫之却认为,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
7、他物。柏拉图、王夫之两个人的观点分别属于()A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C一元论和二元论D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解析:选D。柏拉图的观点认为绝对理念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王夫之则认为阴阳二气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二者的观点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所以本题选D。其余三项不合题意。9(2014郑州市第47中学高三月考)一位哲学家说,“没有幸福就没有德行。如果没有条件取得幸福,那就缺乏条件维持德行。德行和身体一样,需要饮食、衣服、阳光、空气和住居。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这一观点中()把幸福建立在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
8、,是不可取的和不现实的强调了生活上的必需品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有唯物主义倾向把物质生活条件和维持德行的条件划上等号,是形而上学观点夸大了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A BC D解析:选C。本题以某位哲学家的话为背景,考查不同哲学派别的观点。该哲学家认为“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看到了物质条件对幸福的决定作用,坚持了唯物主义方向,但是没有看到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又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题肢认识正确,答案选C。10下列选项与漫画观点不一致的是()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D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解析:选B。本题
9、考查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漫画中的人在烧香拜佛,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现。“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故选B;A、C、D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不选。11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同工作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群众路线。官僚主义则相反,其显著特征是凭感觉、凭经验办事;脱离群众,脱离基层,脱离实际,独断专行瞎指挥,情况不明决心大,胸中无数点子多。这反映了()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解析:选A。本题考查考生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区别的正确认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0、意思是说从群众的实践中总结出方法、对策,再运用到群众的实践中去,这是唯物主义的工作方法;而官僚主义的做法则属于唯心主义的工作方法,所以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不符。12哲学家休谟认为,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上帝)的存在。康德承认物自体的存在,但是又认为刺激人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物自体的本来面貌是不可认识的。由此可见()A休谟与康德都属于唯心主义者B休谟与康德都属于不可知论者C休谟是不可知论者,康德是可知论者D休谟是可知论者,康德是不可知论者解析:选B。本题考查考生对不可知论的理解。由题干可以看出,休谟与康德都认为人不能认识客观事物,因此都属于不可
11、知论者,B正确。二、非选择题13甲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水构成的”; 乙认为“自然是绝对理念的外化,社会是绝对精神的体现”。(1)甲、乙两人的观点分别属于哪两种哲学阵营?(2)乙所在的哲学阵营可以划分为哪两种形态?基本观点各是什么?(3)它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难度较小。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书本知识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熟练掌握课本基础知识是关键。本题甲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水构成的”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是唯物主义观点。乙认为“自然是绝对理念的外化,社会是绝对精神的体现”。认为绝对理念、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
12、原,是唯心主义观点。把握这一基本知识,结合课本知识回答三个问题即可。答案:(1)甲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乙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2)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感觉、意志、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3)分歧是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14材料一下图显示的是某地区公民人文素质调查中认为图中说法是唯心主义命题的人所占的比例。材料二王充订鬼篇: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
13、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致之何由?由于疾病。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凡人不病则不畏惧。故得病寝衽,畏惧鬼至。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2)材料一中部分人认为世界上确实存在鬼,这和材料二中对鬼的认识有什么本质区别?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解答第(1)问,首先要识别图中唯心主义命题分别属于哪个基本派别,然后依据所占比例总结调查中反映出的现象;解答第(2)问,首先要识别材料一中部分人认为世界上确实存在鬼,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材料二对鬼的认识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然后说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本质区别。答案:(1)多数公民知道什么是唯心主义,表明公民的科学认识水平尚可。公民识别客观唯心主义的能力较高,而识别主观唯心主义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2)材料一显示有部分人认为世界上确实存在鬼神,这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材料二分析了产生鬼的原因,认为人们产生鬼的幻觉是由于疾病引起的,即是由具体的物质原因引起的,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这是典型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材料一和材料二对鬼的认识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世界观的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