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44.50KB ,
资源ID:696908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9690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4年高二历史教案: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教版必修3).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4年高二历史教案: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教版必修3).doc

1、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程标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历史史实:阅读理解概念: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德先生、赛先生、科学精神、白话文。蔡元培、陈独秀、鲁迅、胡适。阅读理解概念:李大钊、“问题与主义之争”。理解记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理解记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历史解释:结合政治、经济模块相关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得以发生的历史因素,进一步探讨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分析新文化运动对公民素质的理解与培养(新民培养),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结合政治、经济模

2、块相关知识,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为先进中国人接受的原因。设置问题:在后续的学习中,根据事实,逐步探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课程提纲 一、新青年的诞生 (一)背景:1、政治方面: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2、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人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步发展。3、思想方面: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却梦想恢复帝制。他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还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奋起反击,力图“根本之救

3、亡”。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历史纵横1915年8月,袁世凯授意拼凑起所谓的“公民请愿团”,要求改共和制为君主立宪制。此后,袁世凯加快复辟帝制的步伐。面对严酷的现实,陈独秀认为,“吾人于共和国体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他把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二)诞生:1、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2、代表人物: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锐意改革,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

4、化运动的发展。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纷纷到北大任教,北大学术思想空前繁荣。同时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3、主要阵地:这样,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二、新文化运动(一)内容:1、“德先生”与“赛先生”( 民主与科学)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民主:新文化人士宣传的民主思想,涵盖的范围较广,不仅指人民享有主权、政府由人民投票选举产生、权力制衡等政治民主,也包括

5、反专制反特权的共和、宪政、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理念。李大钊发表民彝与政治一文,指出:“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生则自由亡。”科学:新文化人士认为科学与民主同等重要,必须以科学来反对迷信,启迪民智,使民众成为现代有智识的国民。当时提倡的科学,主要指与迷信、蒙昧无知相对立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以及具体的科学技术与科学知识,同时还包括反对迷信、反对偶像崇拜,宣传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等内容。随着影响的扩大,科学知识逐渐得到普及,崇尚科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2、“打倒孔家店”与批判旧礼教(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批判旧礼教: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

6、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的同时,对以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维护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发动了猛烈的攻击,树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以及其他帝制余孽的例行逆施,都打着尊孔的旗号来蛊惑人心。新文化运动要反对专制,就必然要批判作为其精神支柱的孔干之道。代表:陈独秀:连续发表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等文章,指出“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非独不能以孔教为国教,定入未来之宪法,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 鲁迅: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抨击最为猛烈,他主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利用文学作品深刻地揭露专制制度和纲常礼教的黑暗。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

7、白话小说,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同时又是一篇声讨旧势力的战斗檄文。鲁迅借“狂人”之口揭露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宇: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还发表了我之节烈观一文,揭露“忠、孝、节”伦理道德的危害性。陈独秀也撰文批判传统的贞节观念,指出这种观念与资产阶级的人格独立观根本对立。在新文化运动潮流的冲击下,传统的贞节观念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怀疑,有的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阴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为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

8、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实质:“打倒孔家店”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全面清算。3、胡适与白话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彻底清算旧文化的思想革命,其锋芒必然指向旧文学及其文体文言文。新文化、新思想需要借助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中去。于是,新派人士开始做语言文字的改造工作,力倡白话文,开展文学革命。代表:胡适: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了活力;中国文学要适应社会,就必须革新语体。为此,他系统地提出了文学改革的主张,即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

9、,反对旧文学。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不仅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还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从而使文学革命的旗帜更加鲜明。4、文化平民化通俗教育和社会教育初步发展:民国初年,这些教育活动主要是针对城市中下层民众,提高其知识水平,改良其道德习惯,进而改进社会风气。随后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形成了平民教育思潮。1919年3月,北京大学学生邓中夏(18941933)等发起成立平民教育讲演团,以“增进平民知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为宗旨。讲演团讲演的题目主要有:“平民教育之意义”、“如何求幸福”、“赌博之害”、“改良家庭”、“戒烟”、“交友之益”、“

10、念书的利益”、“家庭与社会”、“利己与利他”等。这些讲题具有贴近群众日常生活、通俗易懂的特点,还包含一定的民主思想,易于被广大平民接受。白话小说、散文大量涌现:这些白话文作品反映了当时流行的社会改造、妇女解放、劳工神圣、风土人情等内容;在形式上,出现了政论、杂文、随笔、游记、寓言、短评等体裁,体现出崭新的时代特色。在“诗体解放”的口号下,胡适、刘半农、周作人等积极尝试创作白话诗,这种新体诗摆脱了旧体诗的束缚,既注重内容的革新,反映现实生活,也注意形式创新,“自由成幸而没有一定的格律,切自然的音节而不必拘音韵,贵质朴而不讲雕琢,以白话入行而不尚典雅”。从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胡适的孔丘,可以一窥白

11、话诗的风格。历史纵横 与袁世凯尊孔复古的倒行逆施相配合,鬼神迷信思想也甚嚣尘上。那时候,有人在上海成力灵学会,设立圣德坛,把中国传统鬼神信仰与西方的灵学相结合,大搞迷信活动。祭天、请神、祀鬼、扶乩,盛行一时。名目繁多的迷信团体纷纷出笼。当时,政客黎元洪、废帝傅仪的英籍老师庄士敦,甚至连受过系统西方科学教育的严复,都出来为迷信活动进行辩护和鼓吹。那时候,披上西方科学外衣的鬼神迷信思想更具有欺骗性。(二)意义:1、积极: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

12、巨大的作用,成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它促使人们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白话文的使用就是最显著的一个例子。1920 年,国内的中小学都开始使用白话文语文教材。这场文化革新,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2、局限: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一定的片面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倾向。他们把一切中国文化都看做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当做封建文化加以否定,而把一切西方文化都看做是进步的

13、。这种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一)背景:1、国内:当新文化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2、国际: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二)表现1、五四运动前:代表: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指出: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之上的革命”,“是20世纪中世界革命之先声”。“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他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非把知识阶级同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他号召知识分子到工农群众中去做宣传和组织工作,培植革命力量。意义:在中国,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2、五四运动后:发展:19

14、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理论:这一年,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刊登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文章。其中,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组织:随后,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如北京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湖南的“俄罗斯研究会”等。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同革命,并建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实践:这些组织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还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深受工人欢迎。(三)影响:1、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19

15、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学思之窗工人的运动,就是比黄河水还利害还迅速的潮流。将来的社会,要使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世界。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我们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 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思 考 这个宣言说明了什么?答案提示:这个宣言说明,马克思主义已经传入中国,中国将会走上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按照马克思主义指明的方向,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本课要旨青年杂志创刊,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w.w.w.k.s.5.u.c.o.m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