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选择题(2011年安徽文综)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下图表示我国19782005年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完成下题。1当前能缩小能源生产重心与能源消费重心东西间距的是()A西电东送 B西气东输C陕西煤炭资源开发 D东海油气资源开发解析:东海油气资源基地较原来能源基地位置偏东南,离消费地更近。开发能使能源生产重心东移,从而缩小能源生产与消费重心的间距。故选D。答案:D(2012年常州模拟)读我国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初步走向示意图,回答24题。2二线管道与一线管道两线分界点地名和二线管道到达的最南城市分别是()A兰州、上海 B靖边、广州
2、C鄯善、南宁 D中卫、南宁解析:由图中可以直接读出。答案:D3二线工程的天然气主要从国外输入,下列国家或地区最有可能成为主气源地的是()A中亚 B俄罗斯C西亚 D乌克兰解析:二线工程的天然气主要利用的是中亚地区的气源。答案:A4该工程建设对于东部沿海地区的环境意义是()A缓解能源紧缺 B改善水体质量C促进减排降污 D保证能源安全解析:从西部地区输送来的天然气,可以部分替代煤炭,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起到减排降污的作用。答案:C阅读图文资料,回答58题。材料一2011年1月10日,海关总署公布了2010年全国外贸数据。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进口原油2.39亿吨,同比去年的2.04亿吨增
3、长17.5%。全年原油对外依存度再次超过50%警戒线。中国工程院院士童晓光则预测:“2015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2020年达到65%。”材料二2011年1月1日,中俄原油管道正式投入商业运行。中俄原油管道起自俄罗斯远东原油管道斯科沃罗季诺,穿越漠河县边境,途经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的13个县市区,到达南端终点站大庆。今后20年,俄罗斯将通过该管道每年向中国出口3亿吨石油,这将有利于提高国内能源安全供给水平。材料三2010年9月1日,川气东送工程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被视为等同于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的这条绿色能源大动脉,总投资626.76亿元,从普光气田出发,到达上海
4、,辐射近2亿人口。5关于中俄原油管道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困难,说法正确的是()永冻土分布广林区线路长高寒缺氧冬季时间长A BC D解析:中俄原油管道经过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地区和中国的东北地区,所经地区纬度高,气候寒冷,冻土广布,植被主要是亚寒带针叶林。答案:C6影响“川气东送”图中线路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类型 B地形C城市布局 D河流解析:由图可知,该线路沿线有众多的城市,城市为天然气的使用提供广阔的市场,故城市布局为影响图中川气东输线路分布的主要因素。答案:C7川气东送工程被称为国内在建难度最大的管道工程,原因是()A横跨中部、东部八省市,地势起伏较大B因数次穿越长江,管道运输的连续性无法保
5、障C需要翻越鄂西渝东的崇山峻岭,隧道工程量巨大D沿线城市众多,人口密集,工程拆迁量大解析:川气东送难度大,最主要的原因是管径大,途经地区地形复杂,如穿越巴山蜀水,干线五次穿过长江,但建成后可以保障管道运输的连续性,管道走地下,经过城市时拆迁量小。答案:C8西气东输对西部和东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有()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开发及相关工业的发展有利于西部农业的发展,增加土壤肥力减轻东部能源压力,调整能源消费结构西气东输主干管道沿线酸雨会增多拉动西气东输主干管道沿线相关产业,经济优势进一步发展A BC D解析:天然气的开发和土壤肥力无关;天然气输气管道是密闭的。酸雨的产生需酸性气体和降水两方面;西气东输
6、经过沿线,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答案:C(2012年大同模拟)下图是“我国的资源跨地区调配示意图”,根据要求完成910题。9箭头和的运输方式中具有共性的是()A高压输电B管道运输C水陆联运D利用地势的自然落差自行输送解析:我国西电东送的北部线路和南部线路的运输方式中具有共性的是高压输电。答案:A10工程对于我国能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是()A缓解我国由于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所带来的环境压力B改变我国的能源结构,以气代煤C为提高我国能源供应安全性发挥重要作用D彻底解决沿线地区及长江三角洲能源供应紧张问题解析: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西气东输工程为提高我国能源供应安全性发挥重要作用。答案:C(20
7、12年安徽卷)美国某州盛产蔬菜和水果,该州通过“北水南调”工程和“水银行”(调剂州内水资源余缺的管理机构)运作,较好地解决了州内水资源供需矛盾。下图为该州“北水南调”工程示意图,下表为该州“水银行”交易统计表。完成1112题。年份“水银行”买入“水银行”卖出价格(美元/m3)水量(亿m3)价格(美元/m3)水量(亿m3)19910.1010.120.148.7519920.042.340.061.9719930019940.042.720.062.0911.该州实施“北水南调”的地理背景是()自北向南地势逐渐升高北部地区湿润多雨农业用地多集中在中部和南部中部和南部聚落较密集A BC D解析:由
8、图可知,“北水南调”工程分布在美国西部沿海地区,由图中河流的流向可知该地地势总的趋势是“北高南低”,自北向南地势逐渐降低,水可自流。北部地区主要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相对丰富。南部主要是地中海气候,中部和南部地形以平原为主,农业用地、人口、聚落相对密集。答案:B121993年该州“水银行”没有运作,是因为当年中南部地区()A节水技术改进,用水效率提高B产业结构调整,用水量减少C水价过高,需水方难以承受D降水量增加,水资源充足解析:表格中1993年“水银行”输入水量和输出水量都为0,主要是中南部地区在1993年降水量比正常年份增加,水资源相对充足。答案:D读我国“北水南调”工程规划示意图,完成1
9、315题。13图示地区的南部需要从北部调水的主要原因是()河流域内降水量不大,蒸发较强河流域为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而河流域以沼泽为主河中下游地区人口较稠密,重工业较多,需水量大河含沙量较大,水质较差A、 B、C、 D、解析:从图中看,北水南调是把松花江、嫩江的水调往辽河流域,东北地区北部与南部相比,南部蒸发较强,而辽河下游人口稠密、重工业较多,需水量大,供需矛盾突出。答案:B14该工程建设的有利条件是()A地势北高南低,可以自流引水B经过地区主要是沼泽等荒地,占用耕地少C输水线路短,线路里程不到300千米D输水干线经过地区以平原为主解析:从河流的流向看,该工程北部地势南高北低,不能自流;该工程
10、主要沿河分布、耕地占用较多;该工程跨纬度5左右,线路长度500千米左右;该输水线路沿河构筑,以平原地形为主。答案:D15该工程建成后,对哈尔滨的有利影响主要是()A缓解其水资源紧张状况B有利于该城市地域结构的调整C改善其航运条件D减小洪水危害解析:该工程从北向南引水,使供水区水量减少,因而有利于减小洪水危害。答案:D二、综合题16我国的新世纪四大工程,在促进西部大开发、资源大调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读“四大工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填写四大工程名称:属于水资源跨流域调配的是_工程,属于能源调配的是_工程,属于交通设施建设的是_工程。(2)四大工程中,沿线气候变化最显著的是_工程,所经过
11、的地区全部位于同一地形区的是_工程。(3)四大工程的建设有利于我国东西互补、南北相济、资源共享。请写出我国水资源、能源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水资源分布的南北差异:_;能源供需的东西差异:_;经济发展水平的东西差异:_。(4)四大工程中,对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积极影响的工程是_,_;它们对上海的积极影响是_。解析:该题侧重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题,图例已明确了四大工程的作用,结合具体线路可知具体工程的名称。第(2)题,西气东输工程自西向东依次穿过我国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沿线气候变化最显著,青藏铁路二期工程从格尔木至拉萨全部位于青藏高原上。第(3)
12、题,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兴建了南水北调工程,分为东、中、西三条线路;西部能源丰富,消费量小,兴建西气东输工程和西电东送工程;为促进青藏地区经济发展建设了青藏铁路。第(4)题,西气东输对上海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答案:(1)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西气东输(2)西气东输青藏铁路(3)水资源南部多,北部少西部地区能源供大于求,东部地区能源供不应求东部经济比较发达,西部经济相对落后(4)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有利于环境保护17(2012年皖南联考)中国正在编织一张“超级”网络,以获取一种国内越来越渴望的物资。它就是天然气,有望与石油“平起平坐”的能
13、源,也是本世纪消费量增长最快的能源。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中亚三国指的是同时濒临里海和咸海的_、只濒临咸海的_、只濒临里海的_。(2)2008年全线开工的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西起霍尔果斯,经西安、南昌、往东到上海,往南到广州,将中亚天然气输送到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同时实现_盆地、_盆地、吐哈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的天然气资源联网。(3)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建设对中亚和我国各有什么重要意义?解析:首先应注意审清题意,找出题目关键词,例如:“濒临里海和咸海”“中亚和我国”等。其次要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联系教材知识归纳概括。答案:(1)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2)准噶尔塔里木(3)对中亚:有利于将中亚国家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我国:有利于改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保障天然气供应,促进节能减排,推动国际能源合作互利共赢;沿线城市可用清洁燃料取代煤炭等,将有效改善大气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观点合理即可)高考资源网()来源: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 s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