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形成性评价(五)(7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猴面包树是非洲稀树草原上一种非常奇特的常绿树种。读图,完成1、2题。1.图示树木属于()A.乔木B.灌木C.草本植物D.藤本植物2.不属于热带草原特征的是()A.草本植物发达B.星散分布着旱生乔木C.乔木树枝较少D.湿季葱绿【解析】1选A,2选C。第1题,猴面包树是非洲热带草原上一种常绿乔木,高大,粗壮。第2题,热带草原上乔木由于旱季的影响,树干多分枝。紫云英分布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生长于海拔4003 000米的山坡、溪边及潮湿处。紫云英是一种重要的绿肥作物,其固氮能力强,利用效率高,在植株腐解时可以大量激发土壤氮素。
2、作绿肥的紫云英在晚稻生长后期播种,盛花期收割,就地砍碎经晾晒后翻犁入土,一般在早稻插秧前半个月翻压最为合适。据此回答3、4题。3.紫云英的生长习性最可能是()A.耐旱B.喜暖湿C.耐寒D.喜光热4.稻农种植紫云英的直接目的是()A.增加经济收入B.提高晚稻产量C.提升土壤肥力D.避免杂草生长【解析】3选B,4选C。第3题,由材料可知,紫云英分布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生长于溪边及潮湿处,因此,紫云英的生长习性最可能是喜暖湿。第4题,由材料可知,紫云英固氮能力强,在植株腐解时可以大量激发土壤氮素,因此可以提升土壤肥力。台湾岛上森林资源丰富,其中樟树是特色树种,其叶片具有革质特征。樟树喜温暖湿润的气
3、候,抗寒能力不强。下图为“台湾岛植被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5、6题。5.图中台湾岛森林分布特征的主要成因是()A.受海洋影响显著B.南北纬度跨度大C.受林业发展区划影响显著D.受地形影响显著6.樟树叶片具有革质特征,该特征有利于()A.减少水分蒸腾B.抗寒C.减轻病虫危害D.增强光合作用【解析】5选D,6选B。第5题,根据植被的分布规律可知,针叶林一般分布于高山或较高纬度地区。台湾岛中东部地势较高,水热条件符合针叶林的生长环境,因此台湾岛的森林分布受地形影响显著。第6题,樟树叶片的革质特征,不能减轻病虫危害,不能增强光合作用。樟树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台湾岛降水丰富,叶片特征与减少水分蒸腾无关。樟
4、树抗寒能力不强,叶片的革质特征主要起抗寒作用。长白山北坡拥有较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其上部还分布有独特的岳桦林带。下图示意长白山天池北部地形及植被分布。据此完成79题。7.图中甲、乙处的植被分别为()A.针叶林、高山苔原B.针阔混交林、针叶林C.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D.落叶阔叶林、高山灌丛8.图中海拔1 8002 000米的岳桦林上部呈匍匐状生长,根系发达,其原因是该地()A.干旱、寒冷、大风B.坡度大,易被流水侵蚀C.寒冷、贫瘠、大风D.海拔高,光照弱,生长期短9.研究发现,近年来图中岳桦林带的树龄随海拔升高而减小。该现象表明()A.植被演替停止B.苔原带下侵C.岳桦林带下侵D.岳桦林带上侵
5、【解析】7选A,8选C,9选D。第7题,由材料分析可知,“北坡拥有较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其上部还分布有独特的岳桦林带”,且长白山位于东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山地的基带应该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甲地位于1 800米以上,应为落叶阔叶林之上的植被即针叶林,乙以上为高寒荒漠,而高寒荒漠带应该位于苔原带之上。第8题,“呈匍匐状生长,根系发达”说明植被抗风且土壤贫瘠,必须扎根深处才可以获得足够的营养,该区域纬度高、海拔高,气候寒冷。第9题,“岳桦林带的树龄随海拔升高而减小”说明海拔低处先出现岳桦林,海拔高处后出现岳桦林,这说明岳桦林带不断向高处迁移。水稻土是水田中肥沃的土壤。下图是某山区梯田示意图。据此
6、完成10、11题。10.影响水稻土形成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B.气候C.生物D.人类活动11.随着海拔升高,梯田中水稻土()A.厚度增加 B.养分减少C.物质迁移加快 D.化学过程强度变弱【解析】10选D,11选D。第10题,从图中看地形崎岖,坡度较大,靠自然力量很难形成水稻土,人类修建梯田是关键,所以影响水稻土形成的主导因素是人类活动。第11题,随着海拔升高,侵蚀作用越强,梯田中水稻土厚度越薄;土壤中养分主要来自水稻秸秆和人工施肥,海拔高度影响小;修建梯田,地面都是相对平坦,迁移速度差不多;海拔高,气温低,化学过程强度变弱。(2021天津高一检测)读下图“土壤剖面示意图”,完成12、13题
7、。12.土壤形成的原始物质基础是()A.母质层 B.淀积层C.腐殖质层D.枯枝层13.影响岩石风化强度大小和速度快慢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 B.气候C.地貌D.人类活动【解析】12选A,13选B。第12题,母质因素在土壤形成上具有极重要的作用。因为,一方面它是构成土壤矿物质部分的基本材料,另一方面又是植物矿质养分元素的来源,所以土壤形成的原始物质基础是母质层;淀积层、腐殖质层、枯枝层不是土壤形成的原始物质基础。第13题,风化作用的速度主要取决于自然地理条件和组成岩石的矿物性质。地形影响气候,间接影响风化作用;影响岩石风化强度大小和速度快慢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地貌、人类活动对岩石风化也有一定影响
8、,但不是主要影响因素。(2021德州高一检测)下列为我国某山地丘陵区土壤材料,该地全年降水量在600700 mm,主要集中在6月中旬至9月上旬。据此完成1416题。14.该山地丘陵区最可能位于()A.四川盆地 B.珠江三角洲C.长江中下游平原 D.华北平原15.影响该地土壤厚度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与坡度呈正相关B.与植被呈正相关C.与坡面光照呈正相关D.与降水量呈正相关16.造成阳坡与阴坡土壤厚度不同的原因是()A.阴坡的水分蒸发量较少B.阳坡植被生长状况好C.阳坡土壤水分状况好D.阴坡坡度更大【解析】14选D,15选B,16选A。第14题,结合该地全年降水量在600700 mm,主要集
9、中在6月中旬至9月上旬,判断该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第15题,图b基本反映土壤厚度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图c反映与坡度基本呈负相关。第16题,结合图a可知,图中基本呈现出土壤厚度在阴坡较阳坡厚,这主要是阴坡与阳坡相比,接受的太阳辐射少, 蒸发量少, 所以阴坡水分条件优于阳坡;阴坡土壤比阳坡厚, 而土壤厚度与植被覆盖率呈正相关, 说明阴坡植被生长状况较好;土壤厚度与坡度基本呈负相关,阴坡土壤比阳坡厚,则可能阴坡坡度较小。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读下面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1)写出图甲、乙两景观所代表的植被类型的名称:甲,乙。(2)甲植物生长在环境中,该植物的生态特点是什么?(3
10、)乙植物生长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是,这种植被的生态特征是什么?【解析】图甲为生长在荒漠地区的骆驼刺,图乙为亚寒带地区的针叶林。由于水分、热量条件的不同,耐寒针叶林和旱生植物骆驼刺的个体形态有很大差别。答案:(1)荒漠亚寒带针叶林(2)沙漠(干旱)叶子变成细刺,根系很发达(3)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而寒冷树叶缩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18.读世界森林植被分布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14分)(1)概括图中亚寒带针叶林的分布特征。(2)指出热带雨林的三大分布地区。(3)指出甲、乙两地植被的显著区别。(4)与常绿阔叶林相比,热带雨林的显著特征是什么?【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亚寒带针叶林分布在北半球中
11、高纬度;横贯大陆东西,如亚欧大陆北部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呈带状东西延伸。第(2)题,热带雨林主要集中东南亚地区、刚果河流域和亚马孙河流域。第(3)题,甲地位于我国北方,植被为落叶阔叶林,冬季落叶;乙地位于我国南方,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冬季树木常青。第(4)题,与常绿阔叶林相比,热带雨林垂直结构复杂,树木高大茂盛,具有附生植物,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植物种类多。答案:(1)北半球中高纬度;横贯大陆东西,如亚欧大陆北部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呈带状东西延伸。(2)东南亚地区,刚果河流域和亚马孙河流域。(3)甲地植被为落叶阔叶林,冬季落叶;乙地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冬季树木常青。(4)垂直结构复杂,树木高大茂盛,
12、具有附生植物,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植物种类多。19.(2021潍坊高一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2019年8月,亚马孙热带雨林发生严重火灾,起火次数7.3万次。雨林植被垂直结构复杂,物种繁多,但土壤贫瘠。过火之后,原生林植被基本全部死亡,经过漫长的演替,会形成次生林,土壤肥力随之发生变化。下图示意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1)绘制火灾前后该区域雨林土壤肥力的变化曲线示意图。(2)说明热带雨林植被垂直结构复杂的原因。(3)据图分析热带雨林地区土壤贫瘠的原因。【解析】第(1)题,雨林地区土壤贫瘠,过火之后,前期植被焚烧后土壤的肥力增加,后期随着流水侵蚀,淋溶作用强,导致土壤
13、肥力下降。第(2)题,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类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第(3)题,土壤贫瘠主要是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同时降水多,淋溶作用强,导致土壤养分流失快,土壤循环快。答案:(1)(2)气候高温多雨,植被高大,植物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需要不同的环境,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形成复杂的垂直结构。(3)气温高,枯枝落叶等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降水多,土壤淋溶作用强烈,大量养分流失,地表径流也带走部分养分;雨林植物高大茂密,养分循环旺盛,大部分养分储存在植物体内,土壤养分补充少。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
14、一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中的碳元素即为土壤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含量既与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质多少有关,也与以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物质的损失有关。当土壤水位较低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比较明显,因此也导致了土壤有机物的损失。材料二湿地系统因为处于常年积水或者季节性积水状态,积累了更多的土壤易分解有机碳,使湿地土壤碳库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调查研究表明,位于黑河中游(河西走廊中段)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为2.2829.55克/千克,较洞庭湖湿地(19.6350.20克/千克)和三江平原湿地(96184克/千克)表层土壤有机
15、碳含量低。材料三下图为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与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下表为黑河中游湿地植被类型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关系表。土层深度/厘米土壤有机碳含量/(克千克-1)高草植被低草植被01014.8010.35112011.938.2321408.256.44(1)描述黑河中游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原因。(2)洞庭湖湿地和三江平原湿地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黑河中游湿地。试从气候角度分别指出洞庭湖湿地和三江平原湿地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黑河中游湿地的原因。(3)根据土壤有机碳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分析湿地退化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的原理和趋势。【解析】第(1)题,从表中可看出土层越深
16、有机碳含量越小,高草植被有机碳含量高于低草植被;由材料“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可知,高草植被生物残体输入多于低草植被,土层越浅,获得的生物残体量就越多,土壤有机碳在土壤中的含量就越多。第(2)题,气候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来分析;三江平原纬度高,是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温凉湿润,冬季漫长严寒,低温的条件使微生物分解有机碳速率减慢,形成大量积累。洞庭湖湿地纬度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更多,气候更为温暖湿润,植物可以终年生长,输入生物残体更多,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多。第(3)题,湿地退化后,微生物分解有机碳量增加,有机碳含量减少,大气中的
17、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湿地退化会导致积累的有机碳被分解并以二氧化碳形式释放到大气中,从而使气候变暖。答案:(1)分布特征:高草植被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低草植被;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原因:高草植被生物残体输入多于低草植被;土层越浅,获得的生物残体量就越多,土壤有机碳在土壤中的含量就越多。(2)与黑河中游湿地相比,洞庭湖湿地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纬度更低,降水更多,气候更为温暖湿润,植物可以终年生长,通过输入更多生物残体来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三江平原湿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纬度更高,夏季温凉湿润,冬季漫长严寒,低温的条件使微生物分解有机碳速率减慢,大量积累有机碳。(3)原理:碳汇聚的过程可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微生物分解有机碳,则会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趋势:湿地退化会导致积累的有机碳被分解并以二氧化碳形式释放到大气中,从而使气候变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