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语文附加题综合练习二命题:成美勤 审核:蔡桂忠班级 姓名 学号 一、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横 素 波 而 傍 流 干 青 云 而 直 上 语 时 事 则 指 而 可 想 论 怀 抱 则 旷 而 且 真 自 非 大 贤 笃 志 与 道 污 隆 孰 能 如 此 乎!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节选自萧统序)2.萧统主持编纂的诗文总集是什么?(2分)3.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作者敬慕陶渊明的原因,不超过10个字。(2分)二、名著阅读题(
2、15分)4.下列有关红楼梦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宝玉的妹妹探春把大家邀约在一起,创建了“海棠诗社”,贾母的内侄孙女湘云首先做东,邀请家中的长辈和诗社的成员赏菊吃螃蟹,然后做菊花诗。黛玉作得最好,得到公认。B贾宝玉把他的热情和理想寄托在那些被侮辱、被伤害的女子身上。他认为“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写渣滓浊物而已”这在那个时代却是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的大胆挑战。C史湘云要开社做东,王熙凤怕她花费太大引起大家抱怨,便资助她办了螃蟹宴。对于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家境贫寒的邢岫烟,甚至是人见人厌的赵姨娘,她都能予以关照。这有反映了凤姐泼辣、大胆背后的细心和体贴
3、。D“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垄中,女儿薄命!”这句话出自芙蓉女儿诔,句中的“公子”“女儿”分别指贾宝玉和林黛玉。E第二次葬花时,黛玉独自一人在幽僻处葬花吟诗,被宝玉遇着,宝玉赶上去作了“既有今日,何必当初”的沉痛倾诉,才化解了这一场误会。5.简答题(10分)(1)红楼梦中,第二十三回合第二十七回两次写到黛玉葬花,结合相关情节分析黛玉两次葬花的不同心境。 (2)“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支曲子是大观园里众多女子悲剧命运的概括。其中“为官的”“富贵的”“有恩的”“
4、无情的”“欠命的”“欠泪的”分别是指哪些女子?“为官的” ,“富贵的” ,“有恩的” “无情的” ,“欠命的” , “欠泪的”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阴 野黑 陶 暮色时分,我们走进了村庄。桥口石桥旁突然显现的这株数百年的老桂,令我肃然而惊。桂树的枝叶深绿、浓密,像古代遗存在此刻空间的一个漫漶不清的巨大墨字。墨迹斑斑,只在某些树枝空隙处,透漏过丝缕光亮。阴!野!山地间聚结已久的阴郁与寂野之气,在这株有着怪异的勃勃生机的桂树身上,强烈散发开来。 树的近侧,石木结构的昔年华屋已经颓败。村巷中随处可见房屋的残骸那些已经裸露在天光中的粱、柱,以及近于腐朽的酥松砖块。整座村庄少有人迹,只偶尔有一二
5、孩子鲜黄鲜红的身影,在满布苔痕的迷宫般的苍黑巷角处,一闪而过。 树,我目睹到的,是它比建筑和村庄更为久远的生命力! 深色的桂树恣意生长。在我的视听里,分明感觉到整座村庄的生命体液,正竭尽全力地输送于它,然后,化作了眼前墨迹般浓密、深绿的团团枝叶。 一座接近死亡的村庄。一株恣意生长的树。 我站着,近距离凝视它。有着怪异的勃勃生机的这株阴野桂树,在废墟般的暮色村庄上,给了我,关于恐惧的提醒。6.文章为什么要写村庄里的孩子?(3分)7.作者为什么“分明感觉到整座村庄的生命体液,正竭尽全力地输送于它”?(5分)8.如何理解文章最后的“恐惧的提醒”?(7分)高三语文附加题综合练习二参考答案一、1.横素波
6、而傍流 / 干青云而直上 /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 / 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 自非大贤笃志 / 与道污隆 / 孰能如此乎2.文选(或昭明文选)3.文章不群,大贤笃志。(前一点也可答“辞采精拔”,后一点也可答“与道污隆”。)【参考译文】有人责怪陶渊明的诗歌篇篇都有酒字,在我看来,他的本意并不在酒,只是把自己的心迹寄托在酒上。他的文章卓而不群,文辞精美突出。(他的文章)像宽广的白色水波顺流而下,(气势磅礴)直冲云霄,扶摇直上。议论时事则有所指且可使人深思,谈论抱负则旷达而且率真。如果不是圣贤和专心一意之人,(那么),和“道”一起盛衰、兴亡,谁能像他这样呢?我非常喜欢他的诗文,爱不释手,又推崇思慕他的品
7、德,遗憾自己没有和他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二、4.C、D【C. 资助的应该是薛宝钗,不是王熙凤;D.不是林黛玉而是晴雯。】5.(1)第一次葬花发生在宝黛共读西厢的过程中,黛玉虽伤感于春光流逝,但更多的是从西厢记中得到的启发,对爱情开始觉醒,并且听到宝玉的第一次表白,心中十分欣喜;第二次葬花时前一天黛玉去怡红院吃了闭门羹,又听到宝玉宝钗在里面说笑,于是产生误解,心中十分伤感。第二天葬花并作葬花词,感叹寄人篱下的身世和痛苦无望的爱情。完全沉浸在悲剧的气氛中,是宝黛爱情悲剧结局的一个预兆。(2)史湘云,薛宝钗,贾巧姐,妙玉,贾迎春,林黛玉。三、6.以孩子鲜黄鲜红的身影反衬村庄的阴暗和年代久远。7.因为眼前的村庄似乎接近死亡,而那株数百年的老桂却依然恣意生长,强烈的对比让作者有了这种感觉。 8.“恐惧”源于眼前勃勃生机的桂树和废墟般村庄的强烈对比,“恐惧”的实质是时间流逝带来的巨大变化,作者正是借此“提醒”自己要珍视时间和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