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3.39MB ,
资源ID:695890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9589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课后作业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课后作业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

1、课后作业(二十六)一、选择题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集中体现,虽然经历过曲折,但它仍然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面旗帜。这是因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B是一种最好的政权组织形式C奠定了民族独立发展的基础D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解析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大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贯彻落实,故选D。我国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社会主义革命的,排除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政权组织形式,排除B;1949年新中国成立奠定了民族独立发展的基础,排除C。答案D21954年宪法起草工

2、作刚刚启动,毛泽东亲自担任宪法起草委员会主席并要求中央委员抽时间阅读:(1)1936年苏联宪法及斯大林报告;(2)1918年苏俄宪法;(3)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4)1913年天坛宪法草案,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5)法国1946年宪法。以上材料表明,1954年宪法()A是对旧中国宪法的继承和发展B以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为主要原则C主要是学习苏联的制宪经验D具有广阔的世界视野和历史的眼光解析材料反映了1954年宪法的制定除了借鉴苏联宪法外还借鉴了东欧、法国、德国及中国近代宪法,具有横向的中西结合和纵向的历史比较,即具有历史眼光和世界视野,故D正确。材料中各国的

3、宪法都有,并不是对旧中国宪法的继承和发展,A错误。材料是讲借鉴各国法律,没有体现以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为主要原则,故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1954年宪法借鉴了其他国家和中国之前的法律,并不是主要学习苏联的经验,C错误。答案D3如图是1953年由西安市选举委员会印发的一张选民证,其历史背景应是()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即将召开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起来C政治协商制度逐渐建立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解析依据材料及图片中“1953年”等时间结合所学可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1954年召开的,所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即将召开是该选民证颁发的背景,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

4、制度的建立是在195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政治协商制度逐渐建立是在1954年后,与题干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是在194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答案A4一部纪录片对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的作用曾有如下评述:“周恩来及时地折衷了有关国家的意见,提出了解决老挝和柬埔寨问题的方案,得到了广泛的赞同在解决如何划分越南交战双方的集结问题上,周恩来总理进一步协调了与会国家的看法,打破了在划分集结问题上的僵局,扫除了会议达成协议的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个障碍。”这次会议是()A联合国大会B日内瓦会议C万隆会议D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解析由材料信息

5、“提出了解决老挝和柬埔寨问题的方案”、“在解决如何划分越南交战双方的集结问题上”可知会议讨论了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这是日内瓦会议讨论的主题,故B正确;联合国大会不符合“在解决如何划分越南交战双方的集结问题上,周恩来总理进一步协调了与会国家的看法”,排除A;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参加的会议,没有涉及“老挝和柬埔寨问题”,排除C;中国没有参加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排除D。答案B5“作为新中国一项重要的外交原则,它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这一原则的核心是

6、()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C不结盟 D独立自主解析根据材料“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可以判断出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举措超越了意识形态限制,故B项正确;求同存异是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有非洲国家参与,材料未涉及,故A项排除;不结盟政策,属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不符合题干时间,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独立自主,故D项排除。答案B61955年8月,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后在华沙)举行,至1970年会谈共进行了136次。中方代表是驻波兰大使王炳南,美方代表

7、是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约翰逊,双方就彼此关注的问题进行接触和交换意见。中美大使级谈判()A反映国际形势逐步缓和B标志中国外交政策改变C体现中国外交的灵活性D为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础解析中美大使级会谈由驻波兰大使王炳南和美国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约翰逊负责,在两大阵营对峙的背景下,这说明了中国外交的灵活性,故C项正确;此时的国际形势既紧张又缓和,故A项错误;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直没有改变,故B项错误;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为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础,故D项错误。答案C71949年6月25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指出,人民政府在政策上对严格遵守政府法令的外商企业加以保护。但从1950年12月开始,陆续对包括

8、美国在内的某些西方国家在华企业之一切财产加以军事管制或冻结。人民政府对外企政策的变化()A说明国民经济已经得到恢复B源于中苏结成经济军事同盟C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D是亚太地区局势紧张的反映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49年中国仍对遵法的外商企业进行保护,但在1950年12月之后对西方国家的在华企业进行管制,结合所学,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亚太地区的局势渐趋紧张,故选择D选项;国民经济恢复在1952年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选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与管制西方国家在华企业无关,故排除B选项;对在华企业态度的变化与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无关,故排除C选项。答案D8毛泽东在中共八大政治报

9、告中提出:“为了和平和建设的利益,我们愿意和世界上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建立友好关系。”1956年提出此外交政策的背景是()A“另起炉灶”方针的提出B“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C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解析依据材料“和世界上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建立友好关系”可知,这显然已经超过意识形态的范围,说明我国外交方针逐渐成熟,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影响,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另起炉灶”是不承认国民政府的屈辱外交,与材料无关;B选项错误,“一五”计划的完成是在195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是在1956年底“三大改造

10、”基本完成后,在中共八大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答案D9建国初期,围绕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党内出现了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优先进行生产关系的改造,一种观点则侧重于优先工业化,最终形成了“一化三改,同时并举”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但在实践中,却出现了“一化滞后,三改超前”的状况。这说明()A工业化道路应服从于所有制改造B经济建设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C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与曲折性D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脱节解析生产关系的变革应该适应生产力的变革,“工业化”是发展生产力,“所有制改革”是变革生产关系,应该是所有制改造应服从于工业化道路,故A错误;虽然材料中提到“三

11、改超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完成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并没有出现“左”倾错误,故B错误;根据材料“围绕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党内出现了不同观点”“但在实践中,却出现了一化滞后,三改超前的状况”说明社会主义建设是复杂的,党内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有分歧,而且在具体实践中出现理论偏差情况,故C正确;材料不仅体现了理论与实践脱节,而且在理论形成过程中也是曲折的,党内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有分歧,因此D对于材料的分析不够全面,排除D。答案C10下面的表格是中国与美国、印度的工业生产比较,为解决表格中的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中国(1952年产量)美国

12、(1950年产量)印度(1950年产量)钢产量2.37公斤538.3公斤4公斤发电量2.76千瓦时2949千瓦时10.9千瓦时A.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B实施了“一五”计划C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D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解析表格数据主要反映了建国之初我国重工业发展十分落后的现实。1953年起,我国开始执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故B项正确;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在195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A错误;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是1953年,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与题意不符,C错误;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D错误。答案B11阅读下面工农业总产值指数表(1952年指数为100)。由

13、此可知,当时中国()年份农业总产值轻工业总产值重工业总产值1953103.1126.7136.91956120.5173.3262.31957124.8183.3310.7A.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B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模式C经济建设出现急躁冒进倾向D国民经济比例出现严重失调解析依据所学,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重工业增长速度较快,与材料相符,故B项正确;由材料得知,当时农业、轻工业增长缓慢,重工业增长较快,综合来看经济增长速度在合理区间,故C项错误;材料提供的只是农、轻、重各业生产分别增长的数据,属于纵向比较

14、,缺乏它们之间的横向对比,不能看出国民经济比例出现失调的结论,故D项错误。答案B12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说,“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直接因素是()A三大改造的完成 B人民公社的建立C“一五”计划的实施 D土地改革的进行解析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私营企业被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部分,直接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故A正确;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时,私营企业早已消亡,故B错误;“一五”计划包括工业化和三大改造,不够准确,故C错误;土地改革进行的时间是1950年,时间与题

15、目不符,故D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包括个体手工业的产量。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1958年统计出版社出版)材料二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材料三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的调整重工业和农业

16、、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1)根据材料一,说明建国初期工业化面临怎样的问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3)根据材料三,分析在农、轻、重关系的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了怎样的设想?在其后的实践过程中又有何偏差?(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你有何认识?解析(1)问题:依据材料一的表格可以看出建国初期重工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还有轻重工业比例不协调。(2)战略:依据材料二的时间“1953年”,结合所学可知,战略

17、是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国际因素:结合“一五”计划的背景可知,国际因素是美国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遏制和孤立”,斯大林模式的影响。(3)设想:依据材料三“就是还要适当的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可以得出设想是农、轻、重协调发展。偏差:依据材料三的时间“1956年”,结合所学可知,偏差是发动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4)认识:依据三则材料及其回答可以看出工业化应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符合本国国情。答案(1)问题:重工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轻重工业比例不协调。(2)战略: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国际因素:美国

18、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遏制和孤立”,苏联对中国的影响。(3)设想:农、轻、重协调发展。偏差:发动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4)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符合本国国情。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材料二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

19、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从解除殖民主义的痛苦和灾难中找到共同基础,我们就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猜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补充发言(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实行的外交方针。(2)材料二是周恩来在哪个会议上的发言?在这次会议之前,中国还参加了哪次重要的国际会议?概括指出材料二中“同”和“异”的含义?(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国家外交活动的主要因素。解析(1)方针:依据材料一“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可知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2)会议:依据材料二“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可知是亚非会议;依据所学可知是1954年参加的日内瓦会议。依据材料二和所学可知求同存异中的“同”是指大多数国家曾遭受过殖民主义奴役以及解除殖民主义的痛苦和灾难。“异”是指各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3)依据材料和所学从国家利益、国际形势、综合国力以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回答。答案(1)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2)会议:亚非会议(或万隆会议);日内瓦会议。“同”:大多数国家曾遭受过殖民主义奴役;解除殖民主义的痛苦和灾难。“异”:各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3)国家利益、国际形势、综合国力、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