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青岛第十七中学2021届高三10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95355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青岛第十七中学2021届高三10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东省青岛第十七中学2021届高三10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东省青岛第十七中学2021届高三10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山东省青岛第十七中学2021届高三10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山东省青岛第十七中学2021届高三10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山东省青岛第十七中学2021届高三10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山东省青岛第十七中学2021届高三10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山东省青岛第十七中学2021届高三10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山东省青岛第十七中学2021届高三10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山东省青岛第十七中学2021届高三10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山东省青岛第十七中学2021届高三10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山东省青岛第十七中学2021届高三10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青岛十七中学2021届高三10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1. 庄子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口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庄子意在说明A. “道”是万物本源B. “道”没有形状C. 应当“无为而治”D. “道”十分神秘【答案】A【解析】“道”是真实而又确凿可信的,然而它又是无为和无形的;“道”可以感知却不可以口授,可以领悟却不可以面见;“道”自身就是本、就是根,还未出现天地的远古时代“道”就已经存在;故选A。2. 西汉以前,以室中西南隅为族中尊长所居,故皇(王)宫多设在都城西南隅,坐

2、西(南)朝东为尊;东汉以后,天子定在都城南郊祭天,表明“承天”而治理天下,故皇宫位于都城正中央,以坐北朝南为尊。这一变化反映了A. 宗法族群观念受到重视B. 统治疆域由东向南扩展C. 君臣政治关系得到强化D. 帝王宫殿模式基本定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故皇(王)宫多设在都城西南隅”到“皇宫位于都城正中央,以坐北朝南为尊”,说明天子地位的提高,即君臣关系的强化,故答案为C项;宗族关系强调的是血缘,材料中未涉及,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的是皇宫的位置,不是统治疆域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的是皇宫的位置,不是宫殿模式,排除D项。3. 据南宋洪迈容斋续笔卷十六记载,“士大夫发迹垄亩,贵

3、为公卿,谓父祖旧庐为不可居,而更新其宅者多矣。复以医药弗便,饮膳难得,自村疃而迁于邑,自邑而迁于郡者亦多矣”。材料所述“地主城居”现象A. 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衰落B. 导致了坊市界限的瓦解C. 推动了市镇经济的繁荣D. 密切了城乡经济的联系【答案】D【解析】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农村的生活环境差,宋朝的农民稍微有点儿余钱,都会翻修翻修自己的房子,如果有更多的余钱,他们还会离开村庄,搬到县城里住,甚至从县城搬到省城里住,这种“地主城居”密切了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A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城市坊市界限瓦解,故B项错误;市镇经济繁荣是明清时期,故C项错误。4. 下面

4、为不同史籍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一)“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领官兵数万人,海船百余艘抵于西域忽鲁谟斯等三十余国。”出自刘家港天妃宫通番事迹碑(二)“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通等昭告于佛世尊曰:仰惟慈尊布施锡兰山立佛等寺供养”出自布施锡兰山佛寺碑(三)“两奉敕驾海舶入西洋封诸夷国人称三宝太监踪迹建文。”出自明书(四)“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赀。”出自明史A.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B. 郑和的航海活动造成国库空虚C. 郑和远航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D. 郑和奉皇帝之

5、命远航海外诸国【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四则材料体现的共同之处都是郑和在皇帝的支持之下,下西洋,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郑和下西洋的目的,A选项排除。只有第四则材料提到了下西洋的花费,B选项排除。中外文化交流材料都没有涉及,C选项排除。5.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海关税很低,但是官吏所加的陋规极其繁重,连正税也要收货价的20%,且外国人每次纳税都经过一种讲价式的交涉。此现象说明A. 国人对列强有着高度的警惕B. 传统体制不能适应当时社会剧变C. 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抵抗力D. 低关税有利于列强商品在华畅销【答案】B【解析】“传统体制”即封建专制及其“陋规”,不能适应世界近代的工业化

6、、贸易自由化、关税透明化等趋势,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国人的民族意识才开始逐渐觉醒的,故A项错误;“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抵抗力”是指对外国商品倾销的抵制作用,材料没有涉及,故C错误;低关税出现在鸦片战争后,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高度关注材料的时间信息“鸦片战争前夕”,由此结合所学知识排除即可。6. “时装”是近代社会才出现的概念,其最大特点是流动性和随意性。“时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人们可以不受某种人为的限制,随意选择。“时装”概念的出现,从根本上体现了A. 近代社会变迁B. 思想观念的变化C. 西方文化的影响D. 制衣技术的进步【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时装是近代社会才出现

7、的概念”“不受某种人为的限制,随意选择”体现了时装时代性特点,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近代社会发生巨变,A项正确;思想观念的变化是近代社会变迁的表现之一,排除B;西方文化影响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制衣技术的进步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所以选A7. 下图是据杜恂诚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整理的“晚清时期生丝出口销售渠道”。这表明当时的中国注释:“洋行”指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的商行A. 逐渐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 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动C. 生丝生产行业出现近代生产D. 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答案】C【解析】材料没有体现“逐渐沦为”的过程信息,排除A;材料

8、表明存在洋行和缫丝厂,但结合所学,自然经济依然占统治地位,排除B;由缫丝厂的存在来看,说明生丝生产行业出现近代生产,故选C;材料没有反映自然经济的信息,排除D。8. 下表摘编自清代外债史论,据该表可知借款次数总额经建借款额及占总额百分比铁路借款额及占经建借款额百分比晚清政府20813.1亿两(白银)3.7亿两;282%2.8亿两;76%北京政府64615.7亿元(银元)4.5亿元;286%3.2亿元;71%南京政府10845.0亿元(银元)6.0亿元;133%2.2亿元;37%A. 政治民主运动推动经济独立发展B. 近代中国政府比较重视铁路建设C. 经济建设是政府借款的主要目的D. 中国社会的

9、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答案】B【解析】从表格反映的铁路借款额及占经建借款额百分比在不同历史时期数额均较大可以看出,近代中国政府比较重视铁路建设,对外借款有较大部分用于铁路建设。故答案为B项。“政治民主运动”和“经济独立”材料均不能反映,排除A项;从表格数据看,不能反映经济建设是政府借款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化过程已经完成,排除D项。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从铁路借款额及占经建借款额百分比在不同历史时期数额均较大这一关键信息来确定答案。9. 1929年,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兴国土地法中:把“没收一切土地归政府所有,交农民使用”,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

10、阶级土地”;1931年,苏区中央局发布通告指出,农民“不仅要取得土地使用权,主要还是要取得土地所有权”。这表明当时A. 军事的失利推动了中共调整土地政策B. 土地革命不利于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C. 农村生产关系调整在实践中不断完善D. 土地革命受到“左”倾错误严重误导【答案】C【解析】1929年4月,兴国土地法规定只“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1930年又“改土地归工农民主政府所有为归农民自己所有”,确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这些变化表明了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在不断调整完善,同时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C项正确,B项错误;A项错误,1931年不是军事失利;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左倾”错误

11、的影响严重。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没收一切土地归政府所有,交农民使用”“改土地归工农民主政府所有为归农民自己所有”,并结合国共十年对峙的时代背景分析解答。10. 1940年4月,日本华北方面军制定华北思想战指导要纲附属书,特别列出“讨伐行动当以重点指向共产军匪,对其游击队作彻底地扫荡覆灭”。这说明A. 日本开始全面收缩侵华战线B. 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C. 中共发挥抗战中流砥柱作用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名存实亡【答案】C【解析】【详解】1940年4月的华北思想战指导要纲附属书把进攻重点放到了抗日根据地,这说明中共的抗日活动极大的牵制了日军的行动,中共逐渐发挥抗战的中流砥柱作用,故C正确;材料体

12、现不出日本开始全面收缩侵华战线,故A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国民党抗日政策,故B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名存实亡”不符合此时的史实,故D错误。11. 1952年1月-10月,党和政府在资本主义工商业者中开展了“五反”运动。通过这场运动,一方面开始建立工人监督生产、参与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资本家们不敢再进行违法活动,大多实际上已丧失了控制其企业的权力。这场运动A. 确保了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B. 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C. 为一五计划指明前进的方向D. 沉重打击了建国初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1953年-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1

13、952年末的“五反”运动为三大改造创造了条件,故选B;材料与土地革命无关,排除A;材料中并未涉及一五计划,排除C;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12. 古代雅典公民对于城邦戏剧活动非常热心,据说每年都有一千多雅典公民参加戏剧演出。演出的经费由城邦来负责,各项剧目在城邦的有序组织下进行。上述城邦集体活动A. 凸显了雅典各阶层的政治权利B. 增强了雅典公民的公民意识C. 成为传播人文思想的舞台D. 意在培养雅典人的艺术素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代雅典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古代雅典公民积极参与城邦的戏剧活动,而戏剧演出的经费是由城邦负责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雅典为鼓励公民积极参

14、政,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增强城邦凝聚力并向观赏戏剧的公民发放津贴,以此来增强雅典公民的公民意识,故本题答案选B项。雅典各阶层的政治权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旨在强调公民意识的强化,CD两项与本题主旨无关,排除。13. 在18世纪中叶前,英国议会通过的圈地法案还并不多,半个世纪中才达到100多项。但18世纪中叶后,议会通过的地法案迅猛增长:70年代为642项,90年代为506项;19世纪最初十年达到空前的906项。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 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造成了粮食需求的增加B. 土地产权及经营模式的变革阻碍了农业发展C. 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有利于英国社会经济转型D. 农民收入增加扩大了国

15、内工业品的销售市场【答案】C【解析】据材料时间信息“18世纪中叶以后,议会通过的圈地法案迅猛增长”可以得出英国圈地运动的发展,符合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转型,即工业革命的展开,C符合题意;A与材料无关;圈地运动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农村,促进农业的发展,B不正确;圈地运动是农民丧失了土地,而不是收入增加,D不正确。14. 随着西方宗教文化的衰落,西方服饰背后的文化内涵不再是体现人与神之间的宗教关系,服饰的目的只剩下服务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这一变化A. 适应了工业革命的需要B. 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开展C. 体现了科技革命成就D. 是文艺复兴运动的

16、产物【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分析,西方服饰经历了从体现宗教关系到日益突出功能性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实现、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了西方服饰的这种变化,故A项正确,CD项错误;宗教改革仍然以宗教为信仰,故B项错误。【点睛】材料“服饰的目的只剩下服务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反映出服饰的改变为了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15. 下侧漫画旨在说明 A. 两极格局被多极格局取代B. 美国企图建立“单边世界”C. 朝鲜与美国矛盾不可调和D. 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漫画,漫画中提到的使山姆大叔忙坏了的事有反对恐怖主义、朝鲜核问题、伊拉克战争等等

17、,这都属于地区冲突或者全球性问题,代表着山姆大叔的“美国”,到处充当国际警察的做法,实质是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故B项正确;到目前为止世界处于多极化的趋势中,多极化格局并未形成,故A项错误;C项“无法调和”表述错误,排除;材料漫画无法体现当今世界格局的“一超多强”,故D项错误。故选B。二、材料题 16.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作出多项开发西北的决议,包括移民屯垦,发展农工牧业、矿业、水利、交通等。1932年,西北问题研究会成立,西北问题季刊等杂志涌现。行政院与中国农民银行、中央银行等联合成立办事处,并设立各级分支机构。1933年,西安集成三酸厂(硫酸、盐酸、硝酸)成

18、立,带动了制革、印染、矿冶、火柴、造纸等工业的发展。1934年,陇海铁路开通至西安,从西安通往西北各地的公路也相继通车。1936年,商办大华纺织厂成立。全面抗战爆发后,蒋介石提出“西北是建国的根据地”。1938年,内迁陕西的企业以面粉加工、棉毛纺织、火柴制造等为主。1941年,西北经济研究所成立,一批学者提出物资调节和优化物价统制等办法,还对各种经济门类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有的还注意到要协调各行业发展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如西北土地的利用,土地的改良等。 摘编自王红岩抗日战争时期西北经济开发述评等资料 围绕材料中抗战时期西北地区开发,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答案】论题:抗

19、日战争和西北地区开发相互促进和支持。阐述:“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作出多项开发西北的决议,在国民政府的主导下,主导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同时成立“西北问题研究会”、“西北经济研究所”,使科研舆论为经济发展建言献策,这使得重化工业与民生工业均有发展,同时协调了各行发展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这些措施成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有力地支援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人口与技术大量西迁,为大西北社会经济发展与各民族的融合创造了条件,有力地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发展。 所以,随着抗日战争的进行,西北地区得到了开发,同时西北的开发也有力地支持了抗日战争的进行。【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

20、首先根据材料的信息,围绕材料中抗战时期西北地区开发的相关史实,自拟出论题,如:抗日战争和西北地区开发的相互促进和支持,然后根据材料和所学的抗日战争中西北地区开放的相关的史实进行详细的阐述,注意列举事实中要从“相互支持”的角度来进行说明即可,言之成理即可得分。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历史示意图包含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幅示意图。比较图甲和图乙,读取有关西方和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信息。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观点及评分示例阐述及评分示例标准观点明确,观点比较明确2

21、,观点含糊0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还清晰7,史实较准确、史论结合较紧密、表述比较清晰4,史实不准确、史论没能很好结合、表述一般0示例一西方内源性近代化是比较平稳的阶梯式推进,中国的近代化是极不稳定的波折式推进。新航路开辟前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由此推动近代化逐步展开,后来随着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逐步输立,政治近代化稳步推进,使近代化更加全面和深入。故西方内源近代化是比较平稳的阶梯式推进。反观中国,洋务运动开启的近代化之路比较曲折,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折艰难,百日维新昙花一现,辛亥革命后显然建立了中华民国,却很快名存实亡。总之,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曲折复杂,是极不稳定的波折式推进。示例二西方内

22、源性近代化的动力主要来自内部,而中国近代化的动力主要来自外部。资本主义在西欧最早萌芽,由此推动西队近代化的展开。17世纪上半叶,随着西欧一些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和思想解放运动不断推进,进而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运动,并逐步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由此可见,西方近代化主要是内部力量的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是在西方列强入侵的背景下艰难起步的,一定程度上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外来资本主义入侵和自然经济瓦解前提下产生,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中国的政治民主化也深受西方政治制度及思想的影响。所以说,中国近代化的动力主要来自外部。示例三综合示例一和示例二的观点综合示倒一和示例二

23、的观点,结合史实说明。示例四考生如有其它答案,比如以英法、美等国近代化推进的史实为例说明西方内源近代化,并与近代化推史实进行比较,观点明确、育之有理有据,即可按示例评分标准评分。【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可以进行开放性回答,需要注意的是左图属于西方近代化示意图,从曲线图来看说明了西方近代是比较平稳的阶梯式推进,右图才是中国近代化示意图,突出极不稳定的波折式推进的特征,然后分别解释各自特征的成因即可。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外不平等条约关系的建立,某些原有的国内涉外法规,为条约规定所取代,大清律例不得不进行相应修改。例如鸦片战争后,

24、美、法通过条约为其在华侨民取得在通商口岸的习教权,同治九年清朝删除 律例 中天主教治罪条例,规定奉教之人礼拜诵经等事“概听其便,皆免查禁”。经过甲午战争和庚子事变的创巨痛深,清政府由被动走向主动,开始借鉴和吸收西方法律,改变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传统法制架构,逐步建立诸法并重、诸法分立的近代法律体系。例如,区分实体法和程序法,制订刑法、民法暨诉讼法,以及其他部门法,与世界法律相衔接。但“中外通行”方针侧重于“外”,如1907年开始起草的 大清民律草案,强调“采用各国新制”,没有很好地容纳本国民事习惯,当时便遭到猛烈抨击。民国初年,最终成为废案。摘编自李育民中外条约关系与晚清法律的变化 根据材料并

25、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法律改革进评述。【答案】评述:晚清法律改革是在条约关系的刺激下被迫启动的;清政府态度由被动转向主动;以西方法律为指导;强调诸法并重、诸法分立。它推动中国法制由传统向近代转型;与世界潮流相融合,促进中国近代化;晚清法律改革是不平等条约关系刺激下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部分法案脱离实际现实,不具有可行性。【解析】【详解】依据材料“随着中外不平等条约关系的建立,传统单一的法律体制局面被打破,打乱了清王朝的法律体系。大清律例 不得不进行修改”、“清政府由被动走向主动,开始借鉴和吸收西方法律,改变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传统架构,建立诸法并重、诸法分立的近代法律体系,与世界法律相

26、衔接”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特点有:在条约关系的刺激下被迫启动;清政府态度由被动转向主动;以西方法律为指导;强调诸法并重、诸法分立。依据材料“尽管作过民事调查,却没有很好地容纳本国民事习惯,当时便遭到猛烈抨击,民国初年最终被废弃”等结合上述特点“评价” 归纳如下:推动中国法制由传统向近代转型;与世界潮流相融合,促进中国近代化;晚清法律改革是不平等条约关系刺激下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部分法案脱离实际现实,不具有可行性。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在肯尼迪总统的“新边疆”政策体系中,有一项举措颇为引人注目,即向第三世界国家派遣以技术人员、教师为主的和平队计划。对肯尼迪及美国文化而言,第三世界

27、是亟待探索的“新边疆”的象征。这项重大举措是美国与苏联进行冷战中的重要手段。和平队计划不仅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与第三世界发展新型关系的标志,更是与苏联争夺广阔的“中间地带”的、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措施。根据肯尼迪的设想,美国应采取的重大举措之一就是向第三世界国家派遣技术人员、教师、医生、护士为主的和平队。当时的国际环境,以及美国决策者的冷战思维,使得美国对外政策的任何重大措施都包含有冷战的考虑,派遣和平队也不例外。 摘编自刘国柱和平队与肯尼迪政府的冷战战略 围绕材料中和平队计划,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答案】论题:美国“和平队计划”与美国的冷战阐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

28、苏关系破裂,逐渐形成了两极格局,在两极格局下,冷战形势加剧,而美国意图与第三世界发展新型关系,借此与苏联争夺广阔的“中间地带”,这项重大举措是美国与苏联进行冷战中的重要手段,在此计划下,美苏争夺更加剧烈,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状态,同时加剧了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文化渗透,但客观上有利于第三世界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所以,美国“和平队计划”是美国冷战的重要表现,通过此计划,美苏冷战加剧,促使了国际格局的变化。【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根据材料对“和平队计划”的相关信息,拟定出论题,如:美国“和平队计划”与美国的冷战,然后根据所学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和相关史实,从此计划实行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同冷战的关系等方面来进行论述即可。要注意史论的结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