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95318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8页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8页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8页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8页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8页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8页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8页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座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方言对于人类文明来说具有长远意义,如同物种意义上的不可再生性。我们今天仅用短视的眼光看待方言,可能看不到它实在的价值,但如果因此忽略它,任其消失,则是不可还原的。

2、方言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方言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比如湖南花鼓戏,以其特色与影响带给人们独有的艺术享受;第二,我们用传统方式做训诂研究,解释古代文献词义、句字,需要借助方言;第三,语言的多样性是丰富人类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只有用自己最熟悉的母语,才能精确表达人们心灵最深处、最复杂的情感。没有乡音,无以慰藉乡愁。任何一种方言都是一种知识体系,都是特定的族群在特定的地域生活多年之后文化风貌的呈现。一个多元的社会,应该允许人们用方言来表达情感。方言能极大增强同一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对社区营造和谐宜居的优良环境有很好的助推力。在现有的交通通讯、信息

3、化的背景下,方言差异性减少、普通话影响扩大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个现实。考虑到方言的价值,我们希望方言不要以这么快的速度退出社会生活,希望方言在更长的时间里能以一定形式得到传承。据统计,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都使用不止一种语言。因此,我国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没必要将方言保存保护与普通话推广对立起来,双语双言、多语多言应是社会之常态。社会要逐步养成双语双言、多语多言的状态,并习以为常我们在完成不同的社会交际功能、适应不同交际场合时,完全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进行。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多言多语应是比较理想的状态,这实际也是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常态。中国南方地区多言环境情况较多,尤其像广西这样的

4、地方,一个人往往会说几种方言,比如西南官话、粤语、客家话,有的还会说壮语。这是百姓自然而然掌握的,并不存在学得多就学不好的情况。因此,在目前环境之下,城市的家长不用担心孩子以后普通话说不好,要让孩子从小有机会说方言,与普通话同时接触。研究表明,实际从小处在多语状态的人,脑部神经系统的发育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双语多语环境下的孩子在智力发展过程中,并不会吃亏,反而还更有优势。不过,方言毕竟是触动人们敏感认同神经的因素,因此在多语多言的社会里,使用不同方言的人,要有语言使用文明的意识。这种文明意识,其实就是要兼顾对方的心理,并成为一种习惯。在交际的现场,方言的使用要掌握好度,要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这

5、种文明意识不是短时间能形成的,但我们在进行方言传承和保护时,也要把这种意识传播出去。我们并不鼓吹方言独大,而是主张构建一种和谐的语言生活环境。(摘自保护方言与推广普通话并不对立,人民网)材料二:苏州历来重视对苏州话的保护和传承。2008年,苏州市区、昆山市、常熟市成为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首批试点地区,选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发音人,采录了昆曲、苏州评弹、苏剧等地方口头文化语料。2012年,苏州市语委办启动苏州话保护工程。截至目前,苏州市语委办已连续举办了十届中小学生普通话、苏州话、英语口语比赛;苏州市语委办已举办了五期苏州话辅导师培训班,培育了四百多名苏州话辅导师;苏州市教育局、市语委办、市广

6、电总台已举办了三届苏州童谣比赛。另外,本地新闻媒体推出了一批关于苏州话的节目;二十多条公交线路同时使用普通话、苏州话报站;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相关条款也对苏州话保护做出了相关规定。从2017年开始,网师巷社区把苏州话辅导师请到社区,通过童谣、情景短剧等形式在孩子中推广苏州话。苏州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推出“说苏哉”微信公众号,成立“说苏哉”协会,通过微信公众号和沙龙活动推广苏州话和地方传统文化。(摘自保护传承吴侬软语,方言文化能不能“嗨”起来?苏州新闻网2019.5.30)材料三:早在2012年,科大讯飞就以粤语为突破口开展方言识别技术攻关。2017年科大讯飞又发起“方言保护计划”,3年来

7、已收集方言语音超过86万条,支持23种方言语音输入,实现包括粤语、四川话、湖南话等11种方言的语音合成;微信小程序“我AI说方言”方便公众随时随地上传方言,建设中国方言库。“方言保护计划”发起人之一李强军介绍,方言语料的采集、记录和归纳是方言识别的基础。以前,这项工作很大程度依赖于调查者主观感知,而归纳完整的语音变化、进行句法和语义分析等工作难以单靠人力完成,所以有必要建立分属不同方言的数据库,利用人工智能系统对方言文字、发音等进行整理。其实,外语语音识别与方言识别的人工智能训练方法是相通的。随着技术进步,可用统一的语音识别模型,导入各地方言等不同语料进行无监督训练。我国语言学界将现代汉语方言

8、分为十大方言区,方言识别难度有所不同,落实到输入法产品中,识别准确率也略有差异。适配不同的方言识别,对整体语音识别技术会是一种促进和优化,还有助于设计出更贴合消费者需求的智能语音交互产品。美国“风险投资节奏”网站数据显示,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语音市场,2019年第一季度智能音箱出货量占全球总出货量一半以上。国外智能语音产品厂商也在努力开发能识别各种英语口音的版本。独具中国特色的“方言版”语音识别产品有助于中国企业开展差异化竞争。(摘自人工智能助力保护“多彩乡音”,新华网2019.8.29)1. 下列对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方言之于人类文明,如同物种之于自

9、然,具有长远的意义,不能让它轻易消失。B. 方言既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地方特定族群表达情感的载体。C. 方言是为进行不同社会交际、适应不同交际场合而存在的,现代社会不可或缺。D. 使用方言要有文明使用语言的意识,说话时要分场合、看对象,不能随心所欲。2. 根据相关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材料一:多言多语是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常态,所以我国的家长不用担心孩子的普通话,要鼓励孩子从小大胆说方言。B. 材料一: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环境,就是需要每一个人既能说普通话,也能说方言,普通话与方言能够和谐相处。C. 材料二:在保护和传承方言方面,苏州采取了多种有效举措,他们的经验无疑

10、是最有效的,值得其他地方借鉴和推广。D. 材料三: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中国方言数据库,可以帮助企业开发各种方言版语音识别产品,利于企业差异化竞争。3. 材料一、二强调方言保护,下列说法中“有利于方言保护和推广”的一项是A. 流动人口普遍渴望获得身份的转变与认同,为了能够尽快地适应流入地的社会文化生活,他们会积极主动地熟悉、学习流入地的方言。B. 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0%,而伴随这一趋势,中国农村的地方文化将更加支离破碎,方言的文化自信也渐趋于无。C. 很多家长认为说方言会影响普通话发音,别的小朋友都说“高大上”的普通话,自家孩子如果突然冒出一句方言,会被嘲笑,甚至孤立。D. 民革

11、苏州市委的调查显示,近四分之三的学生在与同学交流中使用普通话,70%的人会羡慕别人能讲苏州话,却没有学习苏州话的愿望。4. 材料一侧重论述的内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5. 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方言保护?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 C 2. D 3. A 4. (1)侧重论述了方言的价值、作用,以及多言多语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2)运用了引证法。第3段引用联合国“只有用自己最熟悉的母语,才能精确表达人们心灵最深处、最复杂的情感”,表明了母语方言对人们表达情感的作用。运用了例证法(事实论证)。如第2段用“湖南花鼓戏”来印证方言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以“用传统方式做训

12、诂研究,解释古代文献词义、句字”来表明方言的作用;第6段举出了中国多地方言,以表明方言存在的常态化特征。运用了因果论证法。如第5段用“因此”来论证世界上使用不止一种语言;第6段用“因此”来论证多言多语对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第7段用“因此”来论述使用方言要有文明的意识。 5. 公众方面。人们要有对方言重视意识,正确对待、使用方言。政府方面。相关部门应出台保护方言的相关规定,推动方言保护工作的开展;举办相关活动,培训方言教师,积极推动方言的使用。社会方面。社会组织应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推动方言的传播和运用。企业方面。应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方言数据库,对方言进行采集、记录、归纳和整理;发展语音识别技

13、术,支持方言语音输入,为方言的使用提供条件。【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C项,材料一第5段表明方言可以“完成不同的社会交际功能、适应不同交际场合”,但并不是出于选项中所说的“方言是为进行不同的社会交际、适应不同的交际场合而存在的”这个目的。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

14、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A项, 强加因果。“我国家长不用担心孩子的普通话”的原因并非是“多言多语是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常态”。 扩大范围。原文为“城市的家长”而非“我国的家长”。 B项,“要每一个人既能说普通话,也能说方言”理解错误。材料一第5段表明“没必要将方言保存保护与普通话推广对立起来,双语双言、多语多言应是社会之常态”,第6段表明“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多言多语应是比较理想的状态”,所以和谐的语言环境指在多语多言的社会里,每一个人可以说方言,也可以说普通话,而不是要每一个人都既能说普通话,也能说方言。C项,看法应从材料二找根据,从整体来看,材料二并没有“苏州的经验无疑是最有效的”

15、的意思。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项,流动人口学习流入地的方言,有利于流入地的方言推广。B项中的时代环境,C项中的家长的观念,D项中的调查结论反映的现状等,这些都不利于方言的保护与推广。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论证内容的概括以及对论证方法的判断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概括时要注意利用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划分层次,抓住关键句子概括;分析论证方法要注意平时对各种论证方法的总结,把握住特点。材料一中的关键句有

16、“方言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方言能极大增强同一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对社区营造和谐宜居的优良环境有很好的助推力”等,据此概括出材料一的内容,侧重论述了方言的价值、作用,以及多言多语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用到的论证方法有引证法、例证法和因果论证法。考生各自举出一两个例子即可。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只有用自己最熟悉的母语,才能精确表达人们心灵最深处、最复杂的情感”是引证,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话具有权威性,能有力地证明方言的价值;“比如湖南花鼓戏,以其特色与影响带给人们独有的艺术享受”,运用例证法,证明了方言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比如“不过,方言毕竟是触动人们敏感认同神经的

17、因素,因此在多语多言的社会里,使用不同方言的人,要有语言使用文明的意识”,运用因果论证论述使用方言要有文明的意识。【5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根据材料一“在目前环境之下,城市的家长不用担心孩子以后普通话

18、说不好,要让孩子从小有机会说方言,与普通话同时接触。研究表明,实际从小处在多语状态的人,脑部神经系统的发育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双语多语环境下的孩子在智力发展过程中,并不会吃亏,反而还更有优势”可概括出答案;根据材料二“2008年,苏州市区、昆山市、常熟市成为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首批试点地区,选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发音人,采录了昆曲、苏州评弹、苏剧等地方口头文化语料。2012年,苏州市语委办启动苏州话保护工程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相关条款也对苏州话保护做出了相关规定”可概括出答案;根据材料二“从2017年开始,网师巷社区把苏州话辅导师请到社区,通过童谣、情景短剧等形式在孩子中推广苏州话

19、。苏州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推出说苏哉微信公众号,成立说苏哉协会,通过微信公众号和沙龙活动推广苏州话和地方传统文化”可概括出答案;根据材料三“2017年科大讯飞又发起方言保护计划,3年来已收集方言语音超过86万条,支持23种方言语音输入,实现包括粤语、四川话、湖南话等11种方言的语音合成;微信小程序我AI说方言方便公众随时随地上传方言,建设中国方言库”可概括出答案。【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

20、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立春陈世旭何引弟的事是个挠头事。何引弟的父亲何良材靠做木匠的手艺和人脉在镇上开了家装修店,接着跟何引弟母亲离了婚,找了个新女人做老板娘。何引弟跟何良材去镇上,无疑就是失学。

21、“你能不能保证她不失学?”何来庆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担心。“你这叫咸吃萝卜淡操心,狗捉老鼠多管闲事,鄱阳湖打篱笆管得宽。”何良材伶牙俐齿,就是不肯正面回答。“何引弟是未成年人,有未成年人的权利。你是她家长,有责任保障她的权利。”“那又怎样?要不,照老话讲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干脆让她去你家,你养她!”何来庆噎住了。大不了就是不走了,大不了就是一辈子不讨老婆了,发个狠就真把何引弟领养了!他发得了那个狠吗?拿起粉笔,何来庆忽然想起都德的最后一课。他本想在黑板上写下这几个字,还是放弃了。要跟下面这几个小学二年级的毛孩子讲清个子丑寅卯,还真不是件容易事。又有什么必要往这么阳光的地方添堵?真要讲清了,留下

22、的阴影也未免太过凝重了。他们都明白,这是何引弟的最后一课。临上船前何引弟听见何来庆吹的上课哨子,忽然在跳板上站住,说:“我想去,就一堂课。”她直直地看着还站在跳板下的何良材,口气很绝。何良材的心里一动,说:“那你去吧。” “今天我们复习上一课,”何来庆说,“默写唐诗赠汪伦,大家默写得出来吗?”“默得出来”何来庆一本一本地看过后,说:“好,都写得好!”只有何引弟静静地坐着,眼睛里噙着泪水。何来庆赶紧把视线从她脸上移开。何良材出现在窗子外面,勾着手指敲窗玻璃:“来庆你能不能快些下课啊?”何来庆不搭理,只对自己的学生说话:“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了,引弟同学今天马上就要离开我们。我们现在不写了,一起来背

23、诵赠汪伦送她,好不好?”“好!”“李白乘舟乘舟踏歌踏歌声深千尺深千尺不及汪伦情情”一出教室,节奏就乱了,何来庆不纠正,就任它那样杂乱着,他抓着何引弟瘦小的手,想说什么,又什么也说不出。何良材没好意思跟大家走在一堆,快跑几步先上了船。何来庆等何引弟上了跳板,拉着的手快够不着了,才不得不放开。这回的寒潮还没有过去,半上午,湖上的风煞气很重,直往骨头缝里钻。近岸的水里,经过冬天的芦苇稀疏了很多,但毕竟立春了,苇丛里不时响起低低的鱼跃声,芦苇跟着摆动。几只水鸟被惊动,咝咝地鸣叫起来,拍着翅膀,从苇尖上掠过,消失在阴沉沉的天空。冬天才过,水还枯着,湖湾浅,船抽了跳板之后,一直靠篙子撑着湖岸缓缓向湾子的出

24、口移动。何来庆领着几个学生也就一直在岸上跟着。“老师,莫让引弟走!”何宝盆忽然揪着何来庆的裤腿尖叫了一声,几个孩子都跟着喊起来:“老师,莫让引弟走!”看何来庆没有反应,他们又一齐转身,对着快要荡出湖湾的船大喊:“引弟,你莫走!”何引弟从走出教室后就再没有出声,在跳板上也没有回过头。篙子也收起了,响起如丝如缕的橹的欸乃声。出了湖湾的船,船头对准了茫茫水天。湾口的水大多了,一阵一阵细细的涌浪噜噜地上了滩,又噜噜地下了滩,听起来就像叹息。船渐行渐远,后面留下一湾豆绿的、澄澈的湖水。篙子提起的一刹那,何来庆记起一个关于篙子的谜语:曾经绿叶婆娑,而今青少黄多。莫提起,提起泪满江河。何引弟从走出教室后就再

25、没有出声,在跳板上也没有回过头。 “引弟”几个孩子跳着脚哭喊起来。“停停!”何来庆一把按住他们。“何老师”何引弟突然开了口,清脆的凄厉的声音,在风中颤抖。何来庆三下两下把自己扒得只剩了一条短裤,说:“我去带引弟回来。你们莫乱动,就在这里等我,宝盆你负责!”然后一头扎进湖水。(有删改)【注】20世纪80年代,很多人不重视子女的教育。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的标题“立春”意蕴丰富,极具时令特色的节气既指故事发生的时节,又指何引弟命运的转机,还喻指社会环境的变化。B. 小说中何良材

26、与何来庆的争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也主要是为揭示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变,而农村经济依然落后的社会现实。C. 何来庆本想上最后一课,却改为复习上节课内容,让学生背赠汪伦,暗示出他的复杂心情,强化了对何引弟失学的伤感。D. 何良材是核心事件的制造者,通过他与何来庆的对比,既衬托何来庆的形象,又能从他身上看出那个时代乡村人思想认识的落后。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描写凄冷萧条又渐显生机的景象,营造了阴冷却不乏“春意”的氛围: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暗示何引弟命运的转机。B. 小说以何来庆一头扎进湖水结尾,既呼应上文大家跟在岸边送行的内容,又有凸显人物

27、、暗示主题的作用,同时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C. 全文对何引弟的形象塑造,主要是通过其语言、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来实现的。借助这些正面描写,可以充分表现其内心的悲伤之情。D. 小说语言上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与鲜明的地域特点,作者借此将社会剧烈转型过程中,我国某些农村地区的教育现状描写得别有特点。8. 小说后半部分写到,“篱子提起的一刹那,何庆来记起一个关于篙子的谜语”,这句话与谜语内容的文字可否删掉?为什么?9. 小说将事件放在特定环境与特殊背景下,传递出作者的多种情感或思考,请结合文本做简要分析。【答案】6. B 7. D 8. 不可以删掉。理由是:(1)这句话交代了情节发展过程并引出下文关

28、于篙子的谜语的具体内容;(2)谜语相关的文字,在内容上表现悲凉气氛揭示人物痛苦心情,结构上照应上文何引弟舍不得离开的复杂心情,又引出下文孩子们哭喊、挽留的情节,表达上丰富文本内容,增强了文采、地域特色,更具有感染力、吸引性。回答可以删掉也可以。理由依然是内容、结构、表达三方面,言之成理即可。 9. (1)何良材是文中核心事件的制造者,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思想认识的落后现状,作者对其持有批评否定态度。(2)与何良材形成鲜明对比的何来庆,代表农村进步思想,他对教育重视,希望改变落后状况,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作者对其大爱无私的责任和担当精神进行赞扬。(3)通过“立春”这个背景和节令

29、暗示主题,即何引弟命运必然转变。(4)作者通过写作本文启发读者思考社会现状,提醒告诫家长不要剥夺孩子们受教育的权利,更希望孩子们珍惜读书的机会。【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作品的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B项,“也主要是为揭示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变,而农村经济依然落后的社会现实”错误。应该是反映了他们对待教育的不同态度,点明了何来庆的顾虑。选项解读无中生有,过度拔高。

30、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选项涉及方面有:词语的理解、句子大意的揣悟、段落内容的概括、主旨情感的把握、结构思路的分析、手法或语言特色的判断等等。要仔细审读,耐心对照、灵活理解、准确选择。D项,“作者借此将社会剧烈转型过程中,我国某些农村地区的教育现状描写得别有特点”错误。无中生有,“何引弟的事是个挠头事” “你这叫咸吃萝卜淡操心,狗捉老鼠多管闲事,鄱阳湖打篱笆管得宽。”“何良材没好意思跟大家走在一堆”“何宝盆忽然揪着何来庆的裤腿尖叫了一声,几个孩子都跟着喊起来:老师,莫让引弟走!”“看何来庆没有反应,他们又一齐转身,对着快要荡出湖湾的船大喊:引弟,你莫走!”“莫乱动

31、”等语句表现了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但看不出“社会剧烈转型过程中,我国某些农村地区的教育现状”。选项曲解文意,于文无据。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结构安排的理解分析能力。题干为“小说后半部分写到,篱子提起的一刹那,何庆来记起一个关于篙子的谜语,这句话与谜语内容的文字可否删掉?为什么?”可以归类为段落作用题。根据题干问法也考查了个性化阅读及探究思考能力。解题模式为:首先明确观点看法(可以删掉或者不能删掉),然后从内容、结构、手法等三方面说明可以删掉或者不可以删掉的理由。首先找到答题区间:“篙子提起的一刹那,何来庆记起一个关于篙子的谜语:曾经绿叶婆娑,而今青少黄多。莫提起,提起泪满江河”。但具体

32、作答时一定要扩展范围,关照上下文。其次明确观点:可以删除或者不可以删除。根据段落特点看回答不删除更合理,也容易解答。然后从内容、结构、表达三方面作答:注意题干中相关内容为两部分,即理解句子和段落作用。(1)从“篙子提起的一刹那,何来庆记起一个关于篙子的谜语”句子作用而言,不可以删除的理由是:写人物的动作行为及心理,突出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位富有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好老师,对于学生的辍学万般不舍,表现了关爱之心,结构上承上“船渐行渐远,后面留下一湾豆绿的、澄澈的湖水”启下“谜语的具体内容”。(2)从篙子相关的谜语而言:“曾经绿叶婆娑,而今青少黄多”环境描写渲染凄凉气氛,“莫提起,提起泪满江河”,以诗

33、意的语言揭示悲伤的心情;结构上照应上文“何引弟从走出教室后就再没有出声,在跳板上也没有回过头”,以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何引弟的痛苦,又引出下文“引弟几个孩子跳着脚哭喊起来”,孩子们的依依不舍。表达上既委婉含蓄地表现了人物情感,又丰富了文化底蕴,增强了可读性。【9题详解】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主旨思想的能力。题干为“小说将事件放在特定环境与特殊背景下,传递出作者的多种情感或思考,请结合文本做简要分析”,即结合环境描写和背景思考作者的思想感情。首先提取出相关内容,然后深入思考,重点在于句子背后的深层含义。可以使用多角度多侧面找答案的方法,明确对象找寻答题视角,比如:何引弟、何良材、所处社会、读者等。首先解

34、读题目“立春”:小说的标题“立春”意蕴丰富,极具时令特色的节气既指故事发生的时节,又指何引弟命运的转机,还喻指社会环境的变化。其次看开头段“何引弟的事是个挠头事。何引弟的父亲何良材靠做木匠的手艺和人脉在镇上开了家装修店,接着跟何引弟母亲离了婚,找了个新女人做老板娘。何引弟跟何良材去镇上,无疑就是失学”以及何老师对何良材的劝阻“何引弟是未成年人,有未成年人的权利。你是她家长,有责任保障她的权利”,可见经济发展了,农民富裕了,但对教育的忽视,而孩子们拥有受教育的权利。批评欠缺责任感思想落后的父亲,赞扬肯定富有责任感和爱心的老师。然后看划线句子“这回的寒潮还没有过去,半上午,湖上的风煞气很重,直往骨

35、头缝里钻。近岸的水里,经过冬天的芦苇稀疏了很多,但毕竟立春了,苇丛里不时响起低低的鱼跃声,芦苇跟着摆动。几只水鸟被惊动,咝咝地鸣叫起来,拍着翅膀,从苇尖上掠过,消失在阴沉沉的天空”此处描写的是寒潮尚未过去,但鱼跃鸟飞,生机萌动,暗示有新的转机。再看谜语相关的信息“曾经绿叶婆娑,而今青少黄多”和结尾“清脆的凄厉的声音,在风中颤抖”“然后一头扎进湖水”,农村的落后令人伤感,但又不乏渐趋改善的希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盖闻武帝之时,同日而俱拜三子为王:封一子于齐,一子于广陵,一子于燕。各因子才力智能,及土地之刚柔,人民之轻重

36、,作策以申戒之。谓三王曰:“世为汉藩辅,保国治民,可不敬与!汝其戒之。”夫贤主所作,固非浅闻者所能知,非博闻强记君子者所不能究竟其意。至其次序之分绝,文字之上下,简之参差长短,皆有意,人莫之能知。王夫人者,赵人也,与卫夫人并幸武帝,而生子闳。闳且立为王时,其母病,武帝自临问之。曰:“子当为王,欲安所置之?”王夫人曰:“陛下在,妾又何等可言者。”帝曰:“虽然,意所欲,欲于何所王之?”王夫人曰:“愿置之洛阳。”武帝曰:“洛阳有武库敖仓,天下冲厄,汉国之大都也。先帝以来,无子王于洛阳者。去洛阳,余尽可。”王夫人不应。武帝曰:“关东之国无大于齐者。齐东负海而城郭大,古时独临淄中十万户,天下膏腴地莫盛于

37、齐者矣。”王夫人以手击头,谢曰:“幸甚。”王夫人死而帝痛之,使使者祭拜之曰:“皇帝谨使使太中大夫明奉璧一,赐夫人为齐王太后。”子闳王齐,年少,无有子立,不幸早死,国绝而为郡。天下称齐不宜王云。春秋大传曰:“天子之国有泰社。”诸侯王始封者必受土于天子之泰社,归立之以为国社,以岁时祠之,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方黄, 故将封于东方者取青土,封于南方者取赤土,封于西方者取白土,封于北方者取黑土,封于上方者取黄土。各取其色物,裹以白茅,归,封以为国社。此始受封于天子者也。此之为主土。主土者,立社而奉之也。齐地多变诈,不习于礼义,故武帝戒之曰:恭朕之诏唯命不可为常人之好德能明显光不图于义使君子

38、怠慢有过不善乃凶于而国而害于若身齐王之国,左右维持以礼义,不幸中年早夭。然全身无过,如其策意。(节选自史记三王世家略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恭朕之诏/唯命不可为常/人之好德/能明显光/不图于义/使君子怠慢/有过不善/乃凶于而国/而害于若身/B. 恭朕之诏/唯命不可为常/人之好德能/明显光/不图于义/使君子怠慢有过/不善/乃凶于而国/而害于若身/C. 恭联之诏唯/命不可为常/人之好德/能明显光/不图于义/使君子怠慢有过/不善/乃凶于而国/而害于若身/D. 恭朕之诏唯/命不可为常/人之好德能/明显光/不图于义/使君子怠慢/有过不善/乃凶于而国/而害于若

39、身/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右,以西为左,因此关东又称“关右”,文中所说的齐国就在关右。其都城临淄是唯一超过十万户的城市。B. 太后,对国君或皇帝母亲尊称,始于秦昭王时。皇帝母亲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正妻称皇后。汉代,皇太后及其家族在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C. 国,在周代指诸侯国,汉代侯王的封地也称国。文中武帝之子刘闳受封齐国后不幸早夭,齐国就失去独立存在的可能,便变成汉朝廷下辖的一个郡。D. 世家,是史记五体之一,共三十篇,用来记述主要侯王的兴衰历史。但孔子和秦末的陈涉,虽不是王侯,也被列入世家,是例外。12

4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武帝在一天里同时封他三个儿子为王,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这其中的深谋远虑作者认为见识浅陋的人难以领悟。B. 武帝不同意封刘闳到洛阳为王,他认为洛阳是天下险要的交通要冲、国家的大都市,并且汉室没有皇子在此封王的先例。C. 齐地人口众多,物产丰饶,历代帝王非常看重此地,都想牢牢控制,所以天下人都认为这里适合“为郡”,不适合“为国”。D. 受天子分封到不同地方的侯王,要取相应颜色的土,再用白茅包裹起来,前往自己的封地。因此齐王刘闳应该取青土奉祀。13. 把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世为汉藩辅,保国治民,可不敬与!汝其戒之。(2

41、)诸侯王始封者必受土于天子之泰社,归立之以为国社,以岁时祠之。14. 齐王封国后,什么能“全身无过”?请简要说明。【答案】10. A 11. A 12. C 13. (1)世代为汉的藩属辅臣,保护国家,养护人民,能不敬慎吗!诸王一定要戒慎。(2)诸侯王开始受封时,一定受土于天子祭祀土神的地方,回到封国再建立自己的国社,每年祭祀它。 14. 遵照了天子给他的策文的告诫;左右大臣能以礼义维系护持。【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

42、断开。 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句子的含义是:敬受朕的诏令,要想到天命是固定不变的。人能爱好善德,才能昭显光明。若不图道义,则使辅臣懈怠。如有邪曲不善,就会伤害你的国家,伤害你自身。“唯”是句首副词,其前断开,排除CD;“能”是能愿动词,与“明显光”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项,“以东为右,以西为左”错

43、,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关东又称“关左”,文中所说的齐国就在关左。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C项,“天下人都认为这里适合为郡,不适合为国”错,原文的意思是,皇子刘闳立为齐王以后,不幸早死,封国废绝,变为郡。世人说齐地不宜封王。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

44、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得分点有:(1)藩辅,藩属辅臣;保国治民,敬,敬慎;其,一定。(2)泰社,祭祀土神的地方;立,建立;以,按照;祠,祭祀。【14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此题的答题步骤为:认真审题,弄清楚问的是什么;根据问题筛选相应的答题范围;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合并组合或归纳概括;根据题目要求,对整合的信息,用自己的话组织成答案。本题要求概括齐王封国后,能“全身无过”的原因,答题区间在最后一段,主要写的

45、是天子给齐王的策文的告诫,关键信息有:“齐王之国,左右维持以礼义”意思是,齐王到了封国,左右大臣能以礼义维系护持;“然全身无过,如其策意”意思是,然而他一生无过失,遵照了给他的策文之意。据此分两条概括即可。【点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根据文意断句。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

46、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参考译文:听说孝武帝的时候,同一天拜封三子为王:封一个皇子在齐,一个皇子在广陵,一个皇子在燕。各自按皇子才力智能,及土地的贫瘠和肥沃,人民的轻浮和庄重,为之作策文来告诫他们:“世代为汉的藩属辅臣,保护国家,养护人民,能不敬慎吗!诸王一定要戒慎。”一个贤明的国君的所做所为,本来就不是孤陋寡闻之人所能理解的,如果不是博闻强记,君子是不能透彻理解他的深意的。至于诏书的次序分段,语言的上下行文,策文的参差长短,都有深意,别人是不能理解的。王夫人是赵国人,与卫夫人同受武帝的宠幸,而生了刘闳。刘闳将立为王时,他的母亲生病,武帝亲自前去探问。问

47、道:“儿子应当封王,你想把他封在哪里?”王夫人说:“有陛下在,我又有什么可说的呢。”武帝说:“虽然如此,就你的愿望来说,想封他到什么地方为王?”王夫人说:“希望封在洛阳。”武帝说:“洛阳有武库敖仓,是天下要冲之地,是汉朝的大都城。从先帝以来,没有一个皇子封在洛阳为王的。除了洛阳,其他地方都可以。”王夫人没有作声。武帝说:“关东的国家,没有比齐国更大的。齐国东边靠海,而且城郭大,古时只临菑(z,资)城就有十万户,天下肥沃的土地没有比齐国更多的了。”王夫人以手击头,感谢道:“太好了。”王夫人病故武帝很哀痛,派使者去祭拜道:“皇帝谨派使者太中大夫明捧着璧玉一块,赐封夫人为齐王太后。”皇子刘闳为齐王,

48、年纪小,没有儿子,立王以后,不幸早死,封国废绝,变为郡。世人说齐地不宜封王。春秋大传记载:“天子之国有泰社。”诸侯王开始受封时,一定受土于天子祭祀土神的地方,回到封国再建立自己的国社,每年祭祀它。东方为青色,南方为赤色,西方为白色,北方为黑色,中央为黄色。所以将分封于东方的取青土,分封于南方的的取赤土,分封于西方的取白土。分封于北方的取黑土,分封于中央京畿的取黄土。各取自己的色土,用白茅草包裹起来,封好以后以之为社。这就是最初受封于天子的情形。这叫做主土。对于主土,要建立社坛祭祀它。齐地的人多变奸诈,不通礼义,所以天子告诫齐王说:“敬受朕的诏令,要想到天命是固定不变的。人能爱好善德,才能昭显光

49、明。若不图道义,则使辅臣懈怠。竭尽你的心力,真心实意地执持中正之道,就能永保天禄。如有邪曲不善,就会伤害你的国家,伤害你自身。”齐王到了封国,左右大臣能以礼义维系护持,不幸齐王中年夭折。然而他一生无过失,遵照了给他的策文之意。(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人日寄杜二拾遗高适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注人日:农历正月初七。杜二:杜甫。此诗写于高适晚年任蜀州刺史期间。南藩:指蜀地。东晋时期,贤

50、人谢安坚决辞去官职到会稽附近的东山隐居,后人常用“高卧东山”来比喻隐居不仕,生活安闲。15. 下列对本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起句直入点题,三、四两句承接“思故乡”的具体内容,“不忍见”“空断肠”透露出了本诗的情感基调。B. 九、十两句用谢安的典故,称赞杜甫像谢安一样有隐逸情怀,只不过这样也会心路辜负了随身的书剑,蹉跎了岁月。C. 全诗每四句一段,共分三段,每段换韵,音调抑扬交换,与诗人跌宕起伏的情感相协调,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D. 诗歌把个人遭际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浑朴自然的语言,传递出了发自肺腑的真情,颇有“汉魏风骨”。16. 从第二句的“怜”到第六句的“

51、忧”和“虑”,再到末句的“愧”,分别反映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内容?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答案】15. B 16. 第二句表现思念故乡,三、四句写羁旅飘泊的孤寂落寞和异地宦游的怅然失意及人生的渺茫。有愤慨和不平,有忧郁和悲伤,感情是复杂变化的。五、六句写诗人的爱国热忱未衰减,面对动荡不已的时局,忧虑不已。此忧之深,虑之远,更说明国步艰难,有志莫申。深沉的感喟中,隐藏了内心无限的哀痛。瞻望未来,深感渺茫,回顾往昔,事难前定。诗人对早年曾隐身“渔樵”的“愧”蕴含着自己匡时无计的孤愤,和对友人处境深挚的关切,更见得两人交谊之厚,相知之深。【解析】【15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

52、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B项,“称赞杜甫像谢安一样有隐逸情怀”错误。“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意思是生活虽困顿,却也闲散自适,不可能知道此时竟辜负了随身的书剑,老于宦途风尘之中。诗人早年曾隐身“渔樵”封丘作,“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这“愧”的内涵是丰富的,它蕴含着自己匡时无计的孤愤,和对友人处境深挚的关切。这种“愧”,更见得两人交谊之厚,相知之深。可见九、十两句借谢安典故批评自己享受了“闲散自适”的时光,有愧于

53、人生和忧国忧民的好友杜甫,并非赞扬“杜甫像谢安一样有隐逸情怀”,赞扬了杜甫,但隐逸情怀是作者自己的,其中有无奈有愤激。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思想感情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翻译诗句,读懂字面意思后再深挖背后的情感态度。根据题干“从第二句的“怜”到第六句的“忧”和“虑”,再到末句的“愧”,分别反映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内容?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是要求结合心态变化来把握思想感情。题干问的是二到六句,但具体分析时需要结合全诗。“遥怜故人思故乡”,“遥怜”的“怜”,正是表示二人感情的字眼,通篇都围绕这“怜”字生发展开。“思故乡”,既是从自己说,也是从杜甫说,满目疮痍的中原,同是他们的

54、故乡。紧接着“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便是这思乡情绪的具体形容。春天到时,柳叶萌芽,梅花盛开,应该是令人愉悦的,但在飘泊异地的游子心中,总是容易撩动乡愁,而使人“不忍见”,一见就“断肠”,感情不能自已了。中间四句是诗意的拓展和深化,有不平,有忧郁,又有如大海行舟、随波飘转、不能自主的渺茫与怅惘,感情是复杂的。“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预”是参与朝政之意。尽管如此,诗人的爱国热忱却未衰减,面对动荡不已的时局,自然是“心怀百忧复千虑”了。这“百忧千虑”,也正是时局艰难的反映。“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此忧之深,虑之远,更说明国步艰难,有志莫申。深沉的感喟中,隐藏了内

55、心无限的哀痛。瞻望未来,深感渺茫,回顾往昔,事难前定。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诗人早年曾隐身“渔樵”,这“愧”的内涵是丰富的,它蕴含着自己匡时无计的孤愤,和对友人处境深挚的关切。这种“愧”,更见得两人交谊之厚,相知之深。【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

56、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两句质疑语气的话批评秦统治者不顾念百姓而疯狂掠夺大肆挥霍。(2)苏轼赤壁賦中,连用两个比喻句“_,_”借客人之口感叹生命的短暂和微不足道,吐露哀伤之情.(3)李密陈情表中“_,_ ”两句以鸟喻人,向晋武帝提出先尽孝,奉养祖母。【答案】 (1). 奈何取之尽锱铢 (2). 用之如泥沙 (3). 寄蜉蝣于天地 (4). 渺沧海之一粟 (5). 乌鸟私情 (6). 愿乞终养【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

57、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字,我们要善于积累。此题中需注意“锱铢”“蜉蝣”“沧”“粟”等字在语境中的意思和字形的正确书写。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褒斜道,得名于褒水

58、和斜水,_,山廓上建的道就叫褒斜道。我们也称之为“栈道”,因为它是当时秦在南取巴蜀的时候,用栈桥的方式修的一条道路。这是古时长安穿越秦岭通往汉中入川的一条必经之路,为长安和汉中艰难地建立起了 的联系。所谓“_,失蜀道者天下难守。”对于中国古代政权来说,要王天下,就一定要取汉中和巴蜀。此道北出斜口,可攻取长安;南下褒口,可入川蜀。进可战,退可守,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刘邦被项羽逐出关中时,张良建议刘邦烧掉褒斜道来 项羽,以图东山再起,而秦岭中这场大火让项羽顿觉 。两年后,刘邦宣布要修复栈道,其实是虚晃一枪。他的队伍暗中却从大散关越过秦岭,进入楚军镇守的陈仓,一路势不可当,关中平原顿时门户大开。从此

59、,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军事实践,也成为军事史中声东击西的经典战例。如今,当你漫步褒斜道上,会看到褒斜道两旁镌刻着数量众多的汉代遗迹,它们穿越千年时空, 后世。随着社会的发展,使褒斜道不断整修和开拓,不仅为人类的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更重要的是成为交通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微乎其微 麻痹 高枕无忧 留传B. 微不足道 欺瞒 大功告成 留传C. 微乎其微 欺瞒 高枕无忧 流传D. 微不足道 麻痹 大功告成 流传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随着社会的发展,褒斜道不断整修和开拓,不仅成为交通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更重要的

60、是为人类的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B. 随着社会的发展,褒斜道不断整修和开拓,不仅成为交通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还为人类的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C. 社会的发展,使褒斜道不断整修和开拓,不仅为人类的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更重要的是成为交通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D. 社会的发展,使褒斜道不断整修和开拓,不仅为人类的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还成为交通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_【答案】18. A 19. B 20. (1). 两水之间有一山廊 (2). 得蜀道者天下易得【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

61、熟语)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正确辨析词语,要在识记的基础上理解透彻词语的含义,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第一空,“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微不足道”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根据语境“这是古时长安穿越秦岭通往汉中入川的一条必经之路,为长安和汉中艰难地建立起了的联系”可知,此处应选“微乎其微”。可以排除BD;第二空:“麻痹”指使失去警惕性,使疏忽。“欺瞒”指欺骗蒙混。根据语境“张良建议刘邦烧掉褒斜道来项羽,以图东山再起”可知,此处应选“麻痹”。可以排除C。第三空:“高枕无忧”指平安无事,不用担忧。“大功告成”指大的工程、事业或

62、重要任务宣告完成。根据语境可知,此处并未强调完成重要任务,应选“高枕无忧”。第四空:“留传”指从前的事物留下来传给后世或流布、传开。“流传”指传下来或传播开,或谣言、新闻或其他信息在人们中间的传播流传后世。根据语境“会看到褒斜道两旁镌刻着数量众多的汉代遗迹,它们穿越千年时空后世”可知,此处应选“留传”。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文中画线句有三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句子主语为“褒斜道”,应删去“使”。可以排除CD;二是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为“不仅还”

63、。可以排除A。三是最后两个分句语序不当,应为“不仅成为交通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还为人类的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故选B。【20题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答题时要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还要注意字数要求。处,结合前后的语境“褒水和斜水”“山廓上建的道”可知,此处应填“两水之间有一山廓”之类的句子;处,结合后面语境“失蜀道者天下难守”可知,此处应填“得蜀道者天下易得”之类的语句。最后还要注

64、意字数要求,以及表达的是否简洁连贯自然。【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21. 阅读下面的图表,根据要求完成题目。2019年第三季度全球各厂商售给终端用户的智能手机数量(单

65、位:千部)数据可能因四舍五入而与总数不符。Gartner(2019年11月)请根据以上图表内容,分析比较其中数据,写出2条相关结论。要求:每条不超过36个字。【答案】(1)2019年第三季度全球售给终端用户的智能手机数量继续走低。(2)三星、华为智能手机销售量同比增长,苹果智能手机销售量同比下降。【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换实质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简明、准确、得体的能力。图表本身或图表中提供的文字数据都有规律可循,首先要认真观察,找出其中规律。然后根据字数要求、句式要求、内容要求进行转换。转换后的句子语意要连贯,表达要准确。本题要求针对表格中调查结果写出两条结论,需要学生针对表

66、格中主要问题总结结论。根据图表中2019年第三季度的销售量387477.2与2018年第三季度的销售量389074.0可以看出2019年第三季度全球售给终端用户的智能手机数量继续走低。根据2019年度销售量三星79056.7,华为65822.0和苹果40833.0与2018年第三季度数字的对比,可以得出三星、华为智能手机销售量同比增长,苹果智能手机销售量同比下降。22. 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一个对偶句给材料拟一个恰当的标题。要求:扣住材料的主要内容;总字数不超过20个。一段时间以来,“夜经济”成为热词,也成为衡量城市活力的重要指标。各地陆续出台鼓励支持夜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 进一步点亮夜经济,推

67、动相关业态与模式不断创新。数据显示,以服务消费为主要内容的夜经济在城市GDP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发展迅猛。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等城市的夜间消费约占全天消费额的一半,并逐步上升。从提升城市发展水平来看,夜经济打造的亮丽风景线,不仅是一张崭新名片,更能创造就业岗位、带来产业发展机会;从拉动内需、促进消费角度来看,夜经济不仅是城市消费的 “新蓝海”,更为当前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答案】拉内需促消费“新蓝海” 提发展升水平“夜经济”构建创新消费“新蓝海” 打造人才发展“夜经济”“夜经济”创就业造机会 “新蓝海”促消费注新能【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和运用对偶修辞的能力。解

68、答此类问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此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具体分析,题干要求“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一个对偶句给材料拟一个恰当的标题。要求:扣住材料的主要内容;总字数不超过20个”,做此题,首先概括两段文字的内容,第一段内容引出话题“夜经济”,第二段集中笔墨阐释“夜经济”的作用,关键信息是文段最后的文句“从提升城市发展水平来看,夜经济;从拉动内需、促进消费角度来看,夜经济”。筛选信息

69、时注意两段文字内容上的对应,然后用对偶的形式表达出来,比如“拉内需促消费”对“提发展升水平”,“新蓝海”对“夜经济” 等,答案不是唯一的,考生可从和文中关键句提取合理信息,然后以对偶句的形式呈现即可。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关于教师惩戒权的话题一直以来备受全社会的广泛关注。2019年1月22日,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意见稿”中明确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教师可根据学生违规违纪情况。对学生进行惩戒。对此,华强中学准备召开座谈会,就“意见稿”中的三项惩戒措施一一“不超过一节课堂教学时

70、间的教室内站立或者面壁反省”、“要求家长到校陪读”、“给予不超过一周的停课或者停学,要求家长带回配合开展教育”,广泛听取学生、教师、家长代表的意见。请结合材料内容,在学生、教师、家长中任选一种身份,针对上述三项措施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范文】学生违规严重,赞成让家长“到校陪读”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学生违规严重,赞成让家长到校陪读”。11月22日,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击打、刺扎等多种情形的体罚、变相

71、体罚、辱骂等均被禁止;同时,征求意见稿对于不同情形明确了可采取的适用措施。多位专家、校长、老师表示,征求意见稿实际可操作性较强。但我们也发现,征求意见稿中的部分措施,例如“家长陪读”“罚站一节课”等也引起争议和讨论。从古至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们的共同心愿。但是,现实生活中,由于学生容易会受到不良风气和一些家长“护犊”行为的影响,从而成为“问题学生”,轻者违规违纪,严重者发生违法行为。让老师倍感头疼,管又管不得,处罚更不行。弄不好就会酿成纠纷,造成影响。因而呼吁明晰教师惩戒权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针对这一现实,教育部顺势而为,征求意见稿力求明晰教师惩戒权,让教师有规可依,从而加强对学生和学

72、校秩序的管理,无疑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抓到了点子上。对其中的“家长陪读”等有争议,在我看来,家长参与管理,是责任也是义务。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成为“问题学生”,于家教不无关系。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平时言传身教对孩子影响很大。因而家长确有值得反思和改正之处。之所以让家长到校陪读,说明孩子违规性质较为严重,有走上歧途的风险,亟须及时加以纠正。无论家长时间多紧、工作多忙,都怠慢不得,马虎不起。否则,一旦走上歧路就后悔莫及了。需要看到,要求家长“到校陪读”是对事不对人,而且出发点是为了教育孩子改正错误,争做一名好学生。这不正是我们家长的共同期望吗?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理解和支持。毋庸置疑,学校和

73、老师担负着教育育人的重任,需要尽职尽责。但是,我们需要明白教育孩子是学校、家长包括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义务,谁都不能置身事外,把责任都甩给学校。各界都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参与学生教育管理,齐心合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师生学习和生活的优良环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不能只是口号,而是要落实到我们每个人的行动中。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解析】【详解】此题考查任务驱动型材料写作能力。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

74、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写作时注意:1、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2、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3、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形式可采取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

75、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天处,落笔小处”。此题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即可。【审题】这是一道社会热点+应用文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的主体是当今社会教育惩戒权的问题。第一段首先明确教育部对教育惩戒权的规则制定,第二段是华强中学针对“意见稿”中的三项惩戒措施展开讨论。据此,学生首先要明确具体任务“在学生、教师、家长中任选一种身份”“针对上述三项措施写一篇发言稿”。无论用学生、教师还是家长的身份,都应从上述三个惩戒措施发表看。如:赞同面壁反省,赞同家长陪读,赞同

76、严重违纪学生停课、停学。当然也可以反对。【立意】教育惩戒权,须给好和用好;好老师手握戒尺,眼中有光;教育惩戒权,想说爱你不容易;请将教育惩戒权落到实处;没有惩罚,何来教育;惩戒权,不可或缺;莫让教育惩戒权成“烫手山芋”;教育惩戒权:左手是戒尺,右手是爱;惩戒权不等于体罚;教育惩戒权,需要家校同心。【结构】本文首先引用材料,然后由古人心愿引出现实生活中对违规违纪学生的处罚问题,指出教育惩戒权是众望所归。接着就“家长陪读”问题展开论述,指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学生的教育需要家长保驾护航,家长不能把责任甩给学校。最后指出学校教育需要各界齐心合力,落实到每个人的行动中。【素材】1.学生:惩戒不能侮

77、辱人格小刘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因为性格过于活泼,总在课堂上调皮捣蛋,没少受到老师的惩罚。他表示,每次犯错老师就让他抄课文,一抄就是20遍,有时候得抄到晚上11点。小王刚进初二年级,他表示进校起,班主任老师就制定了班规和惩罚细则。他认为,只要一视同仁,不因成绩好坏而“看人下菜”,犯了错批评一样,惩罚一样,“我们心服口服接受惩罚。”一位不愿意透露名字的高二学生小东(化名)则分享了他的亲身经历。在初中时,自己也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有一次,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他使用了含有侮辱性的词语。他认为这件事对他影响很大,甚至出现过厌学的情况。记者随机走访了20余名学生,所有学生均表示,不能接受老师带有侮辱

78、人格性质的惩戒行为。超过半数学生不希望接受抄作业、罚站等惩戒行为。家长:超半数认可合理惩罚赋予教师惩戒权,家长怎么看?“无规矩不成方圆,哪有那么金贵。”家住天元区的唐先生属于“心大”型。他表示自己读书时也常被老师打手板、罚站、跑操场。他认为,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受挫能力太弱,唯我独尊,只能听好话,对于长久的人格培养不见得是好事。芦淞区的徐女士则表示了自己的担心,担心过度惩戒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她说,每当看到网络上传播的“老师扇耳光”等惩罚视频,心里都揪成一团。采访中,超过半数的家长赞同“小惩大诫”的非体罚惩戒形式。他们希望老师能充分发挥智慧,用义务劳动服务、参与社会实践等引导学生。天元区孙女士表

79、示,自己孩子班上的小捣蛋,犯错就被安排每日带早读,久而久之,小伙子不仅上课认真了,成绩也进步了。“所以关键还在于老师的方法,像这样的惩戒我觉得大多数家长都能接受。”孙女士说。校方:关键在戒而不在惩,老师不能越界“打不得,骂不得,挨不得。”采访中,曾老师透露,自己曾因没收学生手机被学生破口大骂,事后家长竟然还认为老师有错,跑到学校闹了一场。“惩戒权不是尚方宝剑。”北师大株洲附校理事长余年初认为,惩戒权的出台,是传递一种信号,于现实法律中,学校正常管理也将有法可依,类似“校闹”等行为将受到制约。他表示,惩戒的关键在戒,目的绝不在惩,老师不能越过边界,否则将成为教育的“暴力者”。“赏识表扬是爱,批评

80、教育也是爱。”天元区建宁实验小学副校长李慧玲认为,作为教育者,要以关爱、矫正为宗旨。教育惩戒不等于放开体罚,打扫校园卫生、参加公益服务活动等,都是可以借鉴的惩戒形式。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亚平认为,教育除了温情,还需要必要的合理的“硬”手段和方法。教师惩戒权赋予教师权利的同时,也会促使教师们关注如何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化成长需求去做相应的“惩戒”。教育部门:老师不能有体罚、打骂、辱骂等侮辱行为“按照我国教育法、教师法的有关规定,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市教育局教师科相关负责人表示,教育部明确教师惩戒权主要是为了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解决当前部分教师不敢管、不愿管的问题;二是解决不善管

81、、不当管的问题。以前,全国各地也出现过一些教育不当、过度惩戒的现象,此次明确教师惩戒权,可以让老师、家长都有把“尺子”去衡量、判断,缓冲家校矛盾等问题。负责人表示,教育惩戒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学生,而是为制止不当行为,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惩戒的措施要与学生年龄和身心健康相适应,禁止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打骂、辱骂以及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2.乾隆的太子嘉庆小时候因为读书不用功,被老师王杰惩罚下跪,恰好被乾隆看到,乾隆让太子起来,责备王杰:“教者天子,不教者亦天子,君君臣臣乎?”乾隆的意思是:(太子)教导是天子,不教导也是天子,还有没有君臣上下之分了?王杰当场怼了回去,说:“教者尧舜,不教者

82、桀纣,为师之道乎?”王杰的意思是,(太子)教导就是尧舜,不教导就是桀纣,这是我做老师的责任和权力。王杰不畏权势,坚持行使了自己的教育惩戒权。3.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书塾就是私塾,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点睛】构建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结构:第一步,巧引材料,表明态度。首先就是根据自己的写作角度,恰当地引述材料,表明自己的态度。同样一则材料,不同的写作角度会有不同的引述方式。第二步,分析原因,摆出事实,阐明道理。引述材料之后,紧接着就需要结合材料分析论证。论证需要有一个清晰的层次,一般说来,可以先分析原因,再引用事实证明,然后结合事实阐明道理,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三步,回应开头,总结全文。材料贯穿全文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文章的结尾不是简单地总结全文,而是回应开头,既再次表明自己的态度,又深化文章的主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