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阶段综合测评(三)(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但这座山峰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这样宋人就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宋人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
2、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比如宋人的送别诗多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所以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
3、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既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宋诗终于与唐诗并驾齐驱,成为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正如钱钟书所云:“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
4、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诗与唐诗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成为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摘编自莫砺锋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诗反映生活几乎无所不包,宋人只能在唐人的基础上继续向深处挖掘。B宋诗选材趋向平民化,不再写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具有平易近人的特点。C宋诗在艺术上的任何创新都是模仿唐诗、对唐诗风格进行陌生化的结果。D宋诗追求平淡,在丰华情韵的唐诗之外创造了古典诗歌的又一美学范式。DA项,说法绝对,“只能在唐人的基础上继续向深处挖掘”错,原文说“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B项,以偏概全,“不再写盖世英雄或绝
5、俗高士”错。关于宋诗选材平民化的问题,原文说“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强调“更多的是普通人”,并非完全不写“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C项,曲解文意,“都是模仿唐诗”错。原文说“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并非“模仿”唐诗。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围绕宋诗的艺术成就,重点论述了宋代诗人超越唐诗独树一帜的表现。B对于宋诗的艺术风格,文章从两个层面展开论证并指出其与唐诗的不同。C文章在论述中多次运用对比,展示了宋人不落窠臼、锐意求新的创新精神。D文章先简述宋人面临的困境,再逐层论述其创新,
6、最后总结宋诗的成就地位。A于文无据,“超越唐诗”错。宋诗在唐诗之外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是一种艺术创新,但不能理解为宋诗“超越”了唐诗。唐诗与宋诗是“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是“并驾齐驱”的“双峰”,是“两大美学范式”,文中没有谁超越谁的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宋人对唐诗不是既学习继承又开拓创新,宋诗无法取得与唐诗并驾齐驱的地位。B宋诗在艺术上的创新成果告诉我们:只有树立明确的参照对象,创新才能取得成功。C开拓新领域、选择新角度、追求陌生化等,都是创新之道,宋诗如此,其他领域亦然。D宋诗整体风格趋同而许多诗人风格各异,可见追求整体的统一并不妨碍个体各展所长。
7、B以偏概全。宋诗以唐诗为参照对象进行创新,但不能由此得出任何创新都必须有明确的参照对象才能取得成功的结论。(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一种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在民众中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规约、习俗、精神,其特点是活态的传承与流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地域格局看,多分布于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盛行以及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各个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如下图。(摘编自程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材料二: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自然环境下产生
8、的,如果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遭到破坏,这种文化遗产就会渐渐沉寂下去,甚至走向灭绝。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近二三十年来,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迅疾改变,影视的普及与流行艺术的影响,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等文化生态的变化,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危机。一些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村落、村寨遭到破坏,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的非遗保护命题,本质上是文化传承如何应对自然和社会环境变化的挑战。(摘编自黄永林“文化生态”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材料三:源自日常生活事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因此,非遗本体事象的环
9、境生态化非常关键。以淮河流域的“柳编”为例,在过去,淮河流域生态自然化呈现,淮河两岸滩涂之野遍布柳树、荆条、芦苇,淮河上的渔民与两岸乡民自然而然地就地取材,生活用具自然而然地用上了柳编,如席子、馍篓、鱼篓、菜筐、藤椅,等等。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淮河两岸逐渐被白色垃圾、水泥工程等侵占,既有的柳编生态环境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再加上现代文明也一度视柳编生活用品为落后苦难生活的象征,柳编也自然而然地被人们弃用。不仅如此,非遗的生态化传承,还需要考量传统遗产如何走入现代生活并融入时代群体的血脉里。我们保护和传承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事象,不是停留在保留某种样态上,而是推动其走入一个动态的发展轨道上
10、去。博物馆式的原样态陈列与展演固然有其历史标本的重要性,但我们的目的是让其生活化和应用化,从而激活其生命,助推其历史重构及时绽放出时代的风采。例如,中国各地的皮影戏,在过去就是早期的动画片,曾对青少年的情商与智商发展,有不可估量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世代相传的非物化形态的动态保护,不是机械地、被动地封存式保护,而是活态传承。要在保护好原生态文化生长“原生土壤”的基础上,引导好原生态文化的良性变迁。(摘编自戎龚停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生态考量)4下列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以活态为传
11、承形式的技艺、经验、规约、习俗、精神的文化积淀。B相比第三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数,第一批和第二批中省份间的非遗项目数的差距大,其中三批项目数最多的都是浙江省。C国家级非遗项目数从地域分布来看,不仅南方和北方极不均衡,而且南方的非遗项目数均高于北方的非遗项目数。D从地域格局来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程度,与其所属区域的悠久历史、文化盛行以及少数民族的聚居有关。C“南方的非遗项目数均高于北方”错误,材料一的图显示,山西省的非遗项目数就高过广西等南方地区。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材料二、材料三分析了
12、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B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近二三十年的沉寂和灭绝,是由于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破坏了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C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危机,是由民众生产、生活方式的迅疾改变,影视的普及与流行艺术的影响,外来文化的冲击等因素引起的。D淮河流域“柳编”被弃用,一方面是因淮河两岸生态环境受损造成原材料的短缺,一方面是因现代人曾认为它象征落后苦难的生活而不为。B说法绝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受到破坏,应该是多重原因造成的。6怎样才能促进非遗的生态化传承?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落实答案区间,根据
13、对三则材料的分析,可知在第三则材料。然后再对第三则材料进行分层:第1段为一层,阐述“非遗本体事象的环境生态化非常关键”的观点,可以组织答案重视非遗本体事象的基础环境生态化,提供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第2、3两段为一层,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世代相传的非物化形态的动态保护”的观点,可以组织答案通过非遗本体事象的生活化和应用化,促进其动态的发展。答案重视非遗本体事象的基础环境生态化,提供其赖以生存的环境。通过非遗本体事象的生活化和应用化,促进其动态的发展。(每点3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阳光堆在犁铧上晓寒犁铧是沿着墙
14、角进入我的生活的,祖父说,它的年龄不知比我大了多少倍。不过看上去它一点也不老,犁铧是一个叛逆的家伙,把自己丢在了时间之外。它一副冷冰冰的样子,用它坚硬的目光,梳理这个村庄的筋脉,思考它的命运和这个村庄的羁绊与纠葛。谁是谁的主宰?谁是谁的附庸?那时候我害怕锐利的东西,像刀斧锯凿之类,所以从来不敢去招惹它,就是从它身边经过,也是蹑手蹑脚。只有到了翻耕的季节,土地的脉动才把它召回,加入到村庄的烟火中来。祖父把它摁倒在饱满的河水里,拿一把稻草慢慢擦拭,事实上,它已经够干净了。但祖父还是擦得很用心,反复地擦,反复地洗,连一条小缝隙都不放过。祖父认为收拾得一尘不染之后,背回来放到院坝里,让太阳慢慢把它晒干
15、。祖父拿起他那把发黑的长烟杆,装一袋烟点燃,边嗦嗦地吸着,边围着犁铧转圈,不时用手抚摸一下,嘴里念叨着,真是一张好犁。太阳满满地堆在犁铧上,犁铧像一面镜子,反射出冷艳的光芒,水珠给镜面打上稀疏的斑点,但还是能把人的眼睛刺得一塌糊涂。到第二天,祖父出去翻地,牛在前面走着,祖父和犁铧走在后面。外边到处能听到赶牛的吆喝声。一张又一张犁铧插进村庄的泥土里。泥巴翻起来的那一瞬,阳光正好打在劳作的犁铧上,透过浅水折射回来,周围的路上、屋顶山上有数不清的光斑在游荡。一张张犁铧在村庄的土地里鱼一样游动。这时的村庄,撕开了伪装,完成了与心灵最完美的对接,犁铧过处,枝枝节节,都在响着爆芽的声音。到了黄昏,祖父赶着
16、牛从地里回来,屋里已经点上了煤油灯,灯火里的犁铧还沉浸在劳作的时态,像一条小溪一样淌着水,祖父把它轻轻放回墙角。祖父告诉我,这张犁是他父亲也就是我的曾祖父留下来的。曾祖父小的时候,家里开了一家药铺,后来家道衰落,药铺关了,地和房子也卖了,四十岁的曾祖父租了人家的一块地学做农活,用一张犁养活一家人。我无法想象一双瘦弱的抓惯了药材的手怎样驾驭那张犁铧顺溜地把土地翻开。这个我从未谋面的男人,到底是如何做到的?虽然我知道了犁铧的来历,打着沉重和温暖的烙印,但我还是怕它,它那冰冷的雪光里,好像总带着一股腾腾的杀气。祖父慢慢老了,用不动犁铧了,父亲接了过来,还是在同一片土地上,一次又一次把古老的泥土一页页
17、翻开。新翻的一页泥土,就是祖父曾经翻过的一页,只是祖父的那一页已经找不到了。父亲留下的犁痕,就是祖父当年犁出的沟壑。原来,土地和人一样,都在延续着同一条血脉。犁铧转到两个哥哥的手里时,没用上几年,村庄里的犁铧便在各种农机的轰鸣声中败下阵来。我家的犁铧也随着大流,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路,走到了谢幕的时刻。现在,犁铧被放到一栋空房子的楼上。犁铧沦落到这步田地,很快衰老了,锈蚀攻陷了它的眉心。犁铧,没有人再提起它,都把它给遗忘了。犁铧在空荡里看得到时间的来来回回,它在时间的来回里反刍着自己的辉煌,反刍着一个村庄的来路。村庄太小,已经容不下一张犁铧。我偶然回去,还能看到它,只是我不再怕它,我和它默默相望
18、,从它衰败的眉眼里,能感知到传递过来的泥土的温度。擦去时间堆叠的锈迹,上面有一行清晰的字:光绪二十四年。它是我家唯一的古董,是我那个村庄的图腾。(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通过叙述家中犁铧的命运变迁,以小见大,揭示了农业在现代工业社会中逐渐衰败的宏大主题。B曾祖父以犁铧进行艰难的生存斗争,养活了一家人,因此在“我”眼中,犁铧打着沉重和温暖的烙印。C文章第三段运用了细节描写,细致地再现了祖父对犁铧的擦拭过程,表达了祖父对犁铧的敬意与喜爱。D第五段中画线处的“数不清的光斑在游荡”,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翻耕的繁忙情景。A对文章主题
19、概括错误,犁铧无法代表“农业”;文中提到出现“各种农机”,先进生产工具的出现意味农业并没有衰败。8结合文章,分析文中结尾处画线句的含意。(6分)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回答此类题,一要注重联系上下文,二要注重把握语句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这个句子中关键词是“古董”和“图腾”,从字面意思来看,对于作者的家庭来说,犁铧历史久远;对于村庄来说,它是一种代表。这个句子在文章结尾处,对它的理解要结合全文。从全文来看,犁铧虽然现在被冷落了,它仍是家庭传统精神的代表,是生产方式的代表。综合前述,即可解答本题。答案家中犁铧历史悠久,现虽被冷落,但它凝聚着家族传统中的精神意义,值得珍视。犁铧曾是
20、重要的劳动工具,代表着村庄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意思相近即可)9文章是怎样围绕“犁铧”来组织全文的?请对此简要分析。(6分)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本题要认真研读文本,理清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得出答案。犁铧是本文的行文线索,应围绕它进行两方面的梳理,一是文章内容,犁铧连接了过去和现在;二是文章内涵,犁铧连接了家庭生活与传统,连接了“我”的情感。考生只要弄懂犁铧是文章的线索,从线索作用的角度思考作答即可。答案先后写了犁铧过去的辉煌和现今的落寞,在对比中反映出时代的变迁。围绕犁铧,串联起家族中几代人的生活。以犁铧为载体,表现了“我”的认识和情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深化。(每点2分,意思相
21、近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祐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直,置末甲。调衢州龙游令。民未知学,泽为建庠序,设师儒,讲论经术,风俗一变,自此擢科者相继。通判登州。境内官田数百顷,皆不毛之地,岁输万余缗,率横取于民。泽奏免之。朝廷遣使由登州结女真,盟海上,谋夹攻契丹,泽语所亲曰:“天下自是多事矣。”退居东阳,结庐山谷间。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磁经敌骑蹂躏之余,人民逃徙。泽至,缮城壁,浚隍池,治器械,募义
22、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上言:“邢、洺、磁、赵、相五州各蓄精兵二万人,敌攻一郡则四郡皆应,是一郡之兵常有十万人。”上嘉之。金人逼二帝北行,康王即帝位于南京,泽入见,涕泗交颐,陈兴复大计。金人谋攻汴京,自郑抵白沙,去汴京密迩,都人震恐。僚属入问计,泽方对客围棋,笑曰:“何事张皇,刘衍等在外必能御敌。”乃选精锐数千,使绕出敌后,伏其归路,金人果败,自是不复犯东京。泽威声日著,北方闻其名,常尊惮之,对南人言,必曰宗爷爷。泽疏言:“丁进数十万众愿守护京城,李成愿扈从还阙,即渡河剿敌,杨进等兵百万,亦愿渡河,同致死力。臣闻多助之至,天下顺之。陛下及此时还京,则众心翕然,何敌国之足忧乎?”上乃降诏择日还京。
23、泽前后请上还京二十余奏,每为潜善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诸将入问疾,泽矍然曰:“吾以二帝蒙尘,积愤至此。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众皆流涕曰:“敢不尽力!”诸将出,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都人号恸。遗表犹赞上还京。赠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谥忠简。(选自宋史宗泽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B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
24、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C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D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D“磁州”为地名,“知”为“管理”之意,应在“知磁州”后断开,可排除A、B两项。如果断成“即日单骑”,则该句表意不完整。故排除C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末甲,古代科举制度殿试中一种等级,殿试录取的等级称甲,最低一等叫末甲。B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在商周时代就已经出现,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C疏也称“奏疏”,
25、与作为文体的“表”不同,是古代臣子向君王陈情说理的文章。D阙是皇宫前面两边的楼台,中间空缺为道路,这里指宫殿,可理解为“旧都”。C“与作为文体的表不同”错误,二者同属奏章。奏疏是臣子用来向皇帝陈述意见或说明情况的。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宗泽兴学重教,开启民智。他在担任衢州龙游令时,发现当时民众不知学习,遂兴办学校,聘请老师,讲论经学,不仅转变了风俗,也使考上科举的人不断涌现。B宗泽高瞻远瞩,颇有政治远见。他在担任登州通判期间,对朝廷结交女真、与它结盟并谋划夹攻契丹的举措不以为然,认为天下将大乱,遂辞官隐居,不再出仕。C宗泽精明能干,富于军事才能。他在担
26、任磁州知州期间,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防备措施,为坚守磁州作长远的打算,并为此向朝廷献计献策,使五郡互为援助。D宗泽尽忠报国,至死不渝。他从宋王朝利益出发,一再上书请求朝廷返都东京;病重之际,他不把家事放在心上,仍念念不忘收复失地,叮嘱将领要实现其遗愿。B“不再出仕”有误,从后文来看,宗泽又出仕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境内官田数百顷,皆不毛之地,岁输万余缗,率横取于民。(5分)译文:_(2)陛下及此时还京,则众心翕然,何敌国之足忧乎?(5分)译文:_答案(1)登州境内有几百顷官田,都是不长草木的地方,但每年却要交税一万多缗,都是向百姓横征暴敛来的。(2)陛下趁这
27、时返回京城,那么众人团结一心,敌国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参考译文】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宗泽从小就豪爽有大的志向。元祐六年考中进士。殿试时极力指陈时弊,考官讨厌他的耿直,把他放在末甲最低一等。(宗泽)被调任衢州龙游县令。龙游百姓不知学习,宗泽为他们设立学校,聘请儒学老师,讲解儒家经典学术,社会风气为之一变,自此龙游相继有人登科中举。(宗泽)任登州通判。登州境内有几百顷官田,都是不长草木的地方,但每年却要交税一万多缗,都是向百姓横征暴敛来的。宗泽上奏请求加以罢免。朝廷派遣使者在登州与女真讲和,结盟于海上,图谋夹攻契丹,宗泽对他的亲友说:“天下从此多事了。”(宗泽)退居东阳,在山谷间建造草屋而
28、居。靖康元年(1126),朝廷命令他管理磁州。当时太原失守,出任两河地区的官员都借故不到任。宗泽说:“拿着朝廷俸禄却逃避困难,是不行的。”当天就独自骑马上路,随从的只有十几名老弱士卒。磁州经过敌兵蹂躏之后,百姓逃亡。宗泽到任后,修缮城墙,疏浚护城河,整治器械,招募义勇之人,开始做固守不动的打算。(他)上奏说:“邢、洺、磁、赵、相五州各屯精兵两万人,敌人进攻一郡,则其余四郡都应援,这样一郡的兵力经常保有十万人。”皇帝表示称赞。当时金人胁迫徽、钦二帝北去,康王在南京即皇帝位,宗泽入朝相见,涕泪交流,提出复兴国家大计。金人谋划攻打汴京,从郑州抵达白沙,离汴京很近,都城百姓感到惊恐。僚属都来问计策,宗
29、泽正在与客人一起围坐下棋,他笑着回答说:“什么事这么慌张,刘衍等在外肯定能够抵御敌人。”于是挑选几千名精锐兵士,让他们绕到敌后,埋伏在其退路上,金人果然被打败,从此不再进犯东京。宗泽声望日渐显著,金人听到他的名字,常常既尊敬又害怕,他们与宋人谈到宗泽,必定称他为宗爷爷。宗泽上疏说:“丁进率几十万人愿意守护京城,李成愿意随驾护卫还朝,然后渡河讨伐敌人,杨进等拥兵百万,也愿意渡过黄河,共同抗敌。臣听说多助之至,天下顺之。陛下趁这时返回京城,那么众人团结一心,敌国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皇帝于是下诏择日回京。宗泽先后上了二十多道奏章,请求皇帝回京,每每被黄潜善等人所阻碍,忧愤成疾,背上长毒疮。各位将领
30、入室问候病情,宗泽看着诸将说:“我因为徽、钦二帝遭受不幸,积愤成这样。你们如果能够消灭敌人,我就死而无憾了。”诸将都流着泪说:“怎敢不效力!”诸将出去后,宗泽叹息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第二天,刮风下雨,天色阴暗。宗泽没有一句话谈及家事,只是连呼三声“过河”便去世了。都城里的人痛哭。宗泽所留下的遗书仍然主张皇帝返回京城。朝廷赠宗泽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赐他谥号忠简。(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和子由四首送春苏轼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晖。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
31、非。【注】法界观:佛教华严宗主张的证入法界的观法。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题交代写作缘起。“和”的意思是“唱和”,本诗是诗人为应和弟弟苏辙而写的。B首联呼应题目,表明“青春”虽然已难挽回,但仍能以写诗度过余生的积极心态。C本诗章法绵密,语意前后勾连:颈联上句关联“梦里青春”,下句上承“酒阑病客”。D尾联表达愿望,诗人希望借法界观洗除世间之烦恼,反映出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B“仍能以写诗度过余生的积极心态”理解错误。15本诗二、三联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这两联是如何借景抒情的?(6分)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有两问,第一问,分析二、三联所
32、抒发的诗人情感。根据“惟思睡”的病客和“懒飞”的黄蜂等形象,可推知诗人有老病无聊、青春不再的感伤;根据“两忘机”等词,可推知诗人有忘却烦恼、泯除机心的愿望。第二问,鉴赏借景抒情的手法。分析时可按照借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的思路分析。答案老病无聊、青春不再的感伤;(2分)忘却烦恼、泯除机心的愿望。(2分)颔联下句描写黄蜂在蜜熟之际也不采蜜,以黄蜂之懒,间接写出自己的心灰意懒。(1分)颈联上句描写芍药、樱桃花凋零,表明春色不再,表达伤春伤己之情。(1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_,_”,表现了主人公的形象之美。(2)李密陈情表
33、中以乌鸦反哺为喻,来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的“_,_”与史记屈原列传中“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表达的意思相近。答案(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2)乌鸟私情愿乞终养(3)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2019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中国画是融中国哲学思想、美学精神、绘画理念于一体的民族艺术。20世纪以来,新的文化思潮和艺术观念不断对中国画领域产生冲击,画家们既要突破传统观念推陈出新,又要继承传统发扬光大中国文化精神。(),也造就了当今画坛的各种风格。作为中华文化的传统瑰宝,中国画的笔墨纸砚等工具材料和表现方式
34、有着其他画种无法比拟的特殊性,为历代画家崇尚与传承。其伟大而完整的绘画体系,成就了一代代宗师。然而,也正是这千百年来逐渐趋于完美的绘画准则,让一些画家“长跪不起”,不敢轻易逾越雷池,仍在使用今日的笔墨纸张道说古人程式化的话语。事实上,单凭笔墨功力,是无法成就作品艺术灵魂的。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新时代的中国画创作者,应该以笔墨激扬时代精神,让中国画在多元共融的艺术格局中保持鲜活的生命力。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其中尺度的把握使画家对中国文化有不同的理解B
35、这其中尺度的把握体现着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C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影响他们对其中尺度的把握D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使他们对其中尺度的把握不同B根据语境,“这”指代的是上文“画家们既要又要”,以“这其中尺度的把握”承接上文,与上文衔接更紧密,故排除C、D两项。比较A、B两项,从内部的逻辑关系上看,应是理解决定尺度的把握,而不是尺度的把握决定理解。故选B。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长跪不起”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C著名画家徐悲鸿
36、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BA项中的引号表示突出强调;B项与文中“长跪不起”的引号都表示形象化的比喻;C项中的引号表示直接引用;D项中的引号表示讽刺和否定。故本题选B。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画家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至关重要的艺术法则。B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呈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C画家凭借自己的生
37、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呈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D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至关重要的艺术法则。A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两面对一面,可将“能否”删去;二是根据语境,“并行不悖”用在此处不合逻辑,可将“并行不悖”改为“至关重要”等词。据此分析,A项修改最恰当。2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概括“企业公共关系”中“双向交流”的四项内容,每条不超过6个字。(5分)信息双向交流在企业公共关系中非常重要。要使企业与社会公众相互间达到充分的了解就要沟通企业的情况。有的企业十分注重情
38、感投入,通过建立企业与社会公众的友善关系,以求得社会公众的理解与信任。有的企业积极确立适应自然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经营观念,进而通过沟通取得社会认同与支持。当然,企业与社会公众的和谐相处也取决于双方在价值导向上的一致性。在这方面,企业还要通过沟通引发和指导社会公众,以提升社会公众生活质量、指导消费并改变生活方式。_解析概括“企业公共关系”中“双向交流”的四项内容,注意每条不超过6个字,依次摘取原词,提取动宾或主谓结构即可。第一个从“要使企业与社会公众相互间达到充分的了解就要沟通企业的情况”可摘出“沟通情况”。第二个从“有的企业十分注重情感投入,通过建立企业与社会公众的友善关系,以求得社会公众的
39、理解与信任”可摘出“沟通情感/情感投入”。第三个从“有的企业积极确立适应自然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经营观念,进而通过沟通取得社会认同与支持”可摘出“沟通观念”。第四个从“企业与社会公众的和谐相处也取决于双方在价值导向上的一致性”可摘出“沟通价值导向”。答案沟通情况,沟通情感/情感投入,沟通观念,沟通价值导向。21下面是某中学“科普体验半日营”的活动路线示意图,请把这个路线安排的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6分)_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此图没有起始点,因此要注意题干“某中学”和图中A、B、C、D四组的提示,可以认为路线图将“分成四组”这一信息省略了,
40、答题时,可将此信息作为起点。此图还是循环结构,因此应是“依次参观”。再将图中的地点信息明确指出即可。答案示例:将活动人员分为A、B、C、D四个大组,(1分)同时入场。(1分)四个组入场地点交错(或“各异”等),(1分)各组入场地点分别为一楼科普互动馆、二楼创意百工坊、三楼科技活动室、三楼机器人工作室,(1分)依次参观分布在四个楼层的7个科普场馆。(1分)(句子通顺、语意连贯1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新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大幅增加“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这给不爱背诵古诗文的高二学生小李带来了苦恼。他想:已进入新时代,多背古诗文有用吗?高考中5分的占比,要花大量时
41、间背诵逍遥游离骚赤壁赋等长篇诗文,值得吗?而在从小喜爱古诗文的高一学生小华看来,这是个好机会。她想借此创建“古诗文社”,与同学一道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又怕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影响自己的学业该怎么办呢?请选择其中的一位,针对他或她的苦恼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或建议。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显然,我们只需要明确他(她)的苦恼,提出解决意见即可。小李的苦恼在于不爱背古诗文,不确定是否值得花大量时间背古诗文,而小华担心创建“古诗文社”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会影响学业。在谈看法或提建议的时候,需要注意鼓励或肯定对以
42、古诗文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也可辩证提醒他(她)注意时间、精力的分配。【作文立意】文化之美,更在分数外;古诗文要背,也要爱;弘扬传统文化乃我辈之责;学业与文化,如何不能兼得?【参考例文】古诗文背诵,当多多益善给小李的一封信小李学弟:你好。听说你最近正苦恼于古诗文的背诵,不知道为了高考的5分,花费大量时间背诵逍遥游离骚这些长篇诗文是否值得。作为你的学长,我想告诉你,放心去背吧,那些经典的古诗文,多多益善!首先,学长要告诉你,从功利的角度看,背诵古诗文的好处,远远不止5分。在名句默写之外,如果你能在作文中信手拈来古诗文中的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名句,就能瞬间让文章变得极富文采;如果你对
43、诗文中的典故、作者、事件如数家珍,那你的议论文事例论证将如虎添翼;如果你能通过背诵培养语感,你对试卷中的古诗文阅读将更加得心应手背诵这些古诗文,对语文学习的帮助是全方位的。因此哪怕从功利的角度来看,古诗文的背诵当多多益善。当然,如果仅仅用分数来衡量那些千古流传的诗文的价值,那既是对这些诗文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家传统文化的不尊重。须知诗文之用,并不仅仅是为了高考,诗文之美,更是远在分数之外。哪怕高考试卷上1分都没有,花费大量时间去背诵这些诗文也是值得的。背诵古诗文,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弘扬。我国有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遗产,而古诗文正是文化天空下极其璀璨的一颗明珠。由屈原结合楚地民歌进行创
44、作的离骚开我国古代浪漫主义风格之先河,直接引领了两千多年来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逍遥游作为先秦诸子中庄子的代表作,其崇尚自由无所待的精神给我们展现了道家文化的魅力;赤壁赋中有关变与不变的阐述展示了古代朴素的辩证法观念弘扬传统文化,应自背诵古诗文始。背诵古诗文,是对个人气质的一种培养和熏陶。苏轼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读得多了,见识也就广了,思考也会更深刻更全面,自然会在个人的气质上体现出来。正如电影卡萨布兰卡中的经典台词:“如今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背诵古诗文,能够增强个人对精神世界和生活的感悟。林语堂说:“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通过谚语和诗卷深切地渗入
45、社会,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如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悲天悯人的“余”,庄子笔下“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鹏”,苏轼在赤壁之下表现出来的那种豁达,等等,这些都让古诗文的背诵有了更深刻的意义。不管是出于功利的目的,还是出于更深层的考量,古诗文的重要性都毋庸置疑,对古诗文的背诵,应多多益善。希望学弟能及时明悟。学长:某某3月11日【名师点评】本文以书信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意见,表现更直观。文章首先从功利的角度分析古诗文背诵的价值,驳斥了其只值5分的错误论断,然后又重点分析了非功利的层面,即背诵古诗文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并结合材料中出现的具体的古诗文名篇进行事例论证,让人信服。结尾总结,全文构成结构上的闭合照应。文章多处引用,贴近现实,又体现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