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年新课标高考语文总复习精品训练 第4部分 选考部分14-1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94443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新课标高考语文总复习精品训练 第4部分 选考部分14-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4年新课标高考语文总复习精品训练 第4部分 选考部分14-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4年新课标高考语文总复习精品训练 第4部分 选考部分14-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4年新课标高考语文总复习精品训练 第4部分 选考部分14-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4年新课标高考语文总复习精品训练 第4部分 选考部分14-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2014年新课标高考语文总复习精品训练 第4部分 选考部分14-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2014年新课标高考语文总复习精品训练 第4部分 选考部分14-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2014年新课标高考语文总复习精品训练 第4部分 选考部分14-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2014年新课标高考语文总复习精品训练 第4部分 选考部分14-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2014年新课标高考语文总复习精品训练 第4部分 选考部分14-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2014年新课标高考语文总复习精品训练 第4部分 选考部分14-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2014年新课标高考语文总复习精品训练 第4部分 选考部分14-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2014年新课标高考语文总复习精品训练 第4部分 选考部分14-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2014年新课标高考语文总复习精品训练 第4部分 选考部分14-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2013年山东省实验中学测试)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性格学者吴秋辉王明波吴秋辉(18761927),山东临清人,清末民初著名学者。临清县志载,吴秋辉“为人貌寝又不修边幅,而天才卓越, 目空千古,视时辈蔑如也”。1911年考获公费留日资格,但因眇一目,却被以“有碍观瞻”为名取消。1922年,吴秋辉在济南赁一小楼自居,遍览群经,研精探微,心解神契,踌躇自乐,不与时人通往来。民国十三年(1924)春,山东国学研究社成立,请吴秋辉讲经学。吴先生驳斥先儒,独标新义,义理考据皆高出前人之上,由是时论大哗,先生之学渐知于世。吴秋辉一生中举凡诸子百家之书,天文、地理、术数、理化之学,无不博览详究,有

2、所创建。吴秋辉先生很欣赏苏格拉底“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这句话。他自己也常自负地说:“孔子无常师,我则无师。”而且也不愿意为人师。他认为中国学术的发展是缓慢的,甚至有时处于“立正”状态,停滞不前,皆缘于师承。被传的人谨遵先师遗言,不敢稍有异议。否则,便会被视为洪水猛兽。因之,中国的学术界只能是漆黑一团,永远不能大放光明。他主张铲除奴性,恢复自我,不要怕别人说你怪诞和不合时宜甚至狂妄,他认为那些甘心拜倒在古人权威脚下的人,是一群没有独立性格的奴才。古文字学家王敦化先生曾回忆说,1924年,著名学者胡适到济南讲诗经,全城遍贴海报。吴先生闻悉后,于前一晚到胡先生下榻的济南最大的“津浦大旅馆”造访,二

3、人单独晤谈约两个小时。及吴先生辞出后,胡先生即嘱旅馆订票,于翌晨乘火车返京,断然取消了这次演讲。济南学界对吴、胡二人谈话内容虽不甚了了,然皆知吴秋辉对诗经的造诣非常,胡先生非其对手。故当时传闻,胡先生一夕闻道, 自惭弄斧班门,决然北还。吴秋辉认为,诗经中有不少“帮闲”的字,不是整个字的帮闲,而是一个字的偏旁或部首的帮闲。诗经首篇关雎中的“雎鸠”到底指的是什么鸟儿,多少年来都莫衷一是。吴秋辉认为若说“雎鸠”是水鸟,吴先生认为水鸟有那么多种,到底是哪一种呢?若说“雎鸠”是鸳鸯,吴先生认为也不对,弄不清“雎鸠”这一名实,就休想搞明白这首诗的奥妙所在,他说鸳鸯太狎昵了,怎么配比“君子”和“淑女”呢?若

4、说“雎鸠”是鸷鸟,他说这更不对,鸷鸟是鹰雕鹫鸢之类,这类鸟以凶悍残暴著称,和“君子”“淑女”的德性差得更远了。吴先生为此查阅资料,反复对比研究,最后断定“鸠”是一个普通名词,“雎”是一个形容词,且只是“雎”字的左旁“且”字是形容词。“且”是“祖”的古字,是“大”的意思。而“雎”字的右旁“隹”字就是帮闲的摆设。“雎鸠”只是形态上的复词,与“鸳鸯”、“鹭鸶”等形成形式上的相同。“雎鸠”就是大鸠,就是“鸠类”中最大的鸟,它就是鸿雁。因为雁的特性是雌雄不肯乱配,雁群中如发现有孤雁,那便是寡妇或鳏夫,可见它们的爱情非常真挚。所以,拿这种鸟来比“君子”和“淑女”,就恰如其分,非常贴切。吴秋辉著述颇为宏富,

5、但因一生贫困,故均未印行。吴秋辉晚年在朋友的劝说和帮助下,致函梁启超,述其治孝经过,并呈上近著数篇,希望梁任公能为出版自己的著作助一臂之力。信发出后仅四天,即得到了梁任公的复函。复函对吴秋辉的学术成就推崇备至,认为“先生识力横绝一世,大著不可不谋全部分公之天下。”不过遗憾的是, 自己的信发出后,生性狂怪的吴秋辉又动摇了,竟认为这是自己的失节,从而失去了出版自己著作的良机。但爱才心切的梁启超对此不以为意,又派专员请吴秋辉到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任导师。国学研究所成立的四年中只有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位导师。由此足可见梁启超对吴秋辉之器重。几乎与此同时,北京大学研究院也礼聘吴秋辉任导师兼教授

6、。吴秋辉因自己的学术观点与世迥异,尽管生活极为困难,仍未成行。1927年,吴秋辉患病不起,环顾未竟之著作,捶床叹曰:“吾以数十年之精力研讨古籍,今方彻底了悟,著述未及一半而病入膏肓,岂非命也!天之生我,果为何者!”于5月28日溘然长逝,享年51岁。1吴秋辉认为“中国的学术界只能是漆黑一团”的原因是什么。若要中国学术“大放光明”,他认为应怎样做。答:_答案:(1)原因“皆缘于师承。被传的人谨遵先师遗言,不敢稍有异议。否则,便会被视为洪水猛兽”。(2)他主张“铲除奴性,恢复自我”,不要甘心相信古人权威。2第四段画线句子“雎鸠就是大鸠它就是鸿雁”是吴秋辉的一个研究结论。根据文意,说说他的理由有哪些。

7、答:_答案:(1)“雎”字的左旁“且”,是“大”的意思;“雎鸠”就是大鸠,鸠类中最大的鸟就是鸿雁。(2)雁的特性是雌雄不肯乱配,它们的爱情非常真挚。所以,拿这种鸟来比“君子”和“淑女”,就恰如其分,非常贴切。(大意相同即可)3真实是人物传记的基本特点。这篇传记哪些方面显示了其真实性特征。答:_答案:(1)实事求是地叙述。A.有出处来源的均加以注明,如“临清县志载”的内容,如叙述胡适来济南讲学一事,用“王敦化先生曾回忆说”来表明事件来源,如梁启超给吴秋辉的复函,直接引用复函原话,都体现了言之有据、真实可信的特点。B.对不太能确定的地方,措辞也是十分严谨的,如“故当时传闻”表明以下内容是当时的舆论

8、“传闻”。(2)不虚美,不隐恶。对吴秋辉这样一个“天才卓越”“识力横绝一世”之人,作者并未通过一些文学手法加以渲染、夸大其词;而对吴秋辉“目空千古”的怪异性格,作者也毫不避讳,不有意隐瞒,如最后一段“生性狂怪的吴秋辉”“因自己的学术观点与世迥异”等。4这篇传记题目为“性格学者吴秋辉”,吴秋辉亦被称为“现代怪杰”,你认为他的性格怪在哪儿,他的这种“怪性格”对他学术的影响如何。请就其中的一点谈谈你的看法。答:_解析:答题过程分为三个步骤:“怪性格”要从原文来,要言之有据,或直接引述原文,或根据原文进行概括;这种“怪性格”对其学术的影响,一定是学术方面的,不能答成其他方面;“个人看法”,看法须与前面

9、的性格和影响一致,可肯定,亦可否定,若能辨证来看就更好了,如其性格若能稍加变通,不如此固执,可能不会如此贫困,著作可能出版,能有更大影响,可能作出更大成就等等。答案:(1)“不与时人通往来”。(或者回答不信古人,不信权威,敢于质疑,大胆狂妄。)(2)他性格孤僻、狂傲,却醉心学术,善于钻研,为其学术成就达到一定高度创造了条件。在多方面有所创建,“义理考据皆高出前人”。最后一段他给梁启超寄出信后又动摇,从而失去出版自己著作的良机,也是自负使然。他对诗经的研究,可见他不盲目相信前人的研究成果,敢于质疑;从他研究的结果看,的确是与前人大相径庭,可见其独立性、创造性;从他提出的依据看,可见他善于钻研、思

10、考。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老人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师昌绪人们都说他是个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老人。他一辈子和各种各样的材料打交道,在高温合金、合金钢等领域为中国创造了多项第一。他年逾九旬,仍活跃在科研前线,半个多世纪来始终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不停奔忙。他就是我国著名材料学家、两院院士师昌绪。2011年1月14日,91岁高龄的师老登上了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领奖台。在一般人的印象里,90多岁的老人早该在家里颐养天年。可要见师老,却必须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办公楼里这是师老每天工作的地方。“我现在每天8点准时出门,9点到办公室,接待来访、写文章、看资料,下午3点左右回家,

11、中午也不休息。”穿着深蓝色唐装的师老精神矍铄,尽管听力不太好,但说话中气十足。师老有一本“效率手册”,上面记录着他每天的工作安排。翻开手册可以看到:2009年,在北京接待来访202批次,在京开会56次,出京开会13次,包括沈阳、天津、成都、威海、上海、深圳、广州等,还做了3次特邀报告;2010年,出差10次,南到广州,北至满洲里,在京主持大小会议几十个,其余时间几乎每天都到办公室工作当被问到为什么耄耋之年仍然这么忙碌时,师老笑着说:“因为我平生最好管闲事。”对师老的好管“闲事”,与他共事20多年的国家自然基金委原工程与材料学部常务副主任李克健深有感触。2000年的一天,师昌绪突然找到李克健,询

12、问有关碳纤维的事情。碳纤维是航空、航天的关键材料,其他国家既不出口、也不转让技术。“当时国内没人管这件事,师老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他意识到了这件事的重要性,二话不说把这当成了自己的事。”李克健回忆说。后来,师昌绪主持召开了关于碳纤维发展的研讨会,并亲自上书党中央建议将此列入国家863专项。10年来他一直跟踪我国碳纤维的研发、生产与应用,强调要“自主创新”、“降低成本”。“师先生很有眼光,管的都是国家最需要的闲事。什么事情重要,关键环节在哪里,他都能敏锐地看到,并且敢说敢做,不怕承担责任。”李克健说。别人眼中的难事、烦事,师昌绪总是敢于去管。20世纪80年代,他把国内27个和材料相关的学会组织

13、在一起,成立了中国材料联合会。“这需要多少号召力、勇气和细致繁琐的工作啊!”师老多年的老友李恒德院士曾感叹,“这件事亏得有他,我很难想到还有别人能办成。”而说起自己管的这些“闲事”,师老哈哈一笑:“没办法,因为我这个人最大的缺点就是心太软。”在整个材料界乃至科技界,师老都可谓德高望重,但他特别“低调”。记者在报道中称他为“中国材料之父”,他坚决要求记者把这句话删去。说起刚刚获得的国家最高科技奖,他连连摆手:“这个奖不是给我一个人的,是给整个材料科学界的。”师老一辈子最看重的就是祖国。20世纪50年代,师老在美国留学。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当局明令禁止师昌绪等35名中国留学生回国。为促使美国开放禁

14、令,师昌绪带头多方联络,联合其他学生集体写信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要求撤掉禁令,同时印刷200多封信投递给美国报界、议员和民众团体。他的导师柯恩想挽留他,提出可以提高他的待遇。师昌绪拒绝了,说:“我是中国人,中国需要我!”1984年,已是花甲之年的师昌绪被调到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工作。他敏锐地感到来自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组织学部委员们对我国钢铁、能源、通信、计算机、集成电路的发展以及科技人员的培养等重大战略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科技和经济必须同步发展。对于别人给予的“战略科学家”的评价,师老谦逊地说:“我做这些都是从国家的需要出发,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和预测的能力。这些事情不能光倡导一下,要负责到

15、底。”他总是说:“作为一个中国人,要对中国作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总结自己近一个世纪的人生,他认为:人的一生要有所作为,智慧、体魄是基础,勤奋、进取是动力,素质、品德是保证,环境、机遇是条件。(原文有删改)5人们都说师昌绪是个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老人,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其原因。答: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文章的题目和开头都提到了“用特殊材料制成”,解答时紧扣“特殊”,结合语境筛选即可。注意有效区间在文章开头三段。答案:人们之所以都说师昌绪是个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老人,是因为:他一辈子和各种各样的材料打交道,在高温合金、合金钢等领域为中国创造了多项第一;年逾九旬,仍活跃在科

16、研前线,半个多世纪来始终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不停奔忙。6文章叙述20世纪50年代师昌绪在美国留学的经历,有何意义?答:_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从整体出发,明确叙述师昌绪在美国留学的经历对全文所起到的作用,继而从该段文字的上下文语境入手,分析概括出这段文字的意义。答案:(1)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深化了文章的内涵。(2)说明师昌绪的爱国情怀由来已久。(3)揭示师昌绪一生辛勤源自他对国家的热爱。(答出两点即可)7语言描写是本文塑造人物形象最重要的手法之一,请举例对此加以说明。答: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通读文章,全面把握所要分析的

17、表现手法,然后结合文章具体分析。答题时要紧密结合文章进行分析,切不可脱离文章而胡编乱造。答案:(1)通过对传主语言的描写,从正面展示了传主的人格魅力。如“这个奖不是给我一个人的,是给整个材料科学界的”表明了师老的谦逊的美德。(2)通过别人对传主的评价,从侧面表现了传主的人格伟大。如“师先生很有眼光,管的都是国家最需要的闲事。什么事情重要,关键环节在哪里,他都能敏锐地看到,并且敢说敢做,不怕承担责任”,烘托出师昌绪高瞻远瞩、智慧过人、敢于承担的高贵品质。8师昌绪总是说:“作为一个中国人,要对中国作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答:_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

18、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明确提出自己对这句话的认识,然后结合现实及文章内容,阐述理由。师昌绪的话反映了他的人生价值观,可对这种人生价值观发表看法,观点科学合理,能自圆其说即可。答案:(示例)这句话体现了师昌绪伟大的爱国情操和为国奉献的价值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以及民族自豪感。我们每个人都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一、(2013年烟台市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白鹿原上的风陈世旭西安是圣城。白鹿原是圣地。陈忠实是圣者。他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割草拾柴。穿着没有后跟的烂布鞋投考中学,三十里

19、沙石路把脚板磨得血肉模糊。每周日从家里背一周的馍步行去上五十里外的中学。馍夏天长毛,冬天结冰。高中毕业回乡,像祖辈一样刨土挖地,同时热望成就文学。把墨水瓶改装成煤油灯,熬干了灯油即上炕睡觉。冬天笔尖冻成冰碴,夏天的蚊虫令人窒息。几十年过去,所著颇丰,但没有一部让自己满意。将临五十岁,“清晰地听到了生命的警钟”。处于创作思想成熟并且极为活跃的高峰时期的作家心里,“一个重大的命题由开始产生到日趋激烈日趋深入”,那便是“关于我们这个民族命运的思考”。当时的文坛,“各种欲望膨胀成一股强大的浊流冲击所有大门窗户和每一个心扉”。 已经成为陕西作协主要负责人的陈忠实静静地收拾了自己的行囊,带上他认为必需的哲

20、学、文学书籍,以及他这之前收集整理的史料,静静地回到已经完全破败的祖居老屋。新年的艳阳把阴坡上的积雪悄悄融化,强烈的创作欲望既使人心潮澎湃,又使人沉心静气。当陈忠实在草拟本上写下第一行字的时候,整个心便没入父辈爷辈老老老爷辈生活过的这座古原的沉重的历史烟云。这是1988年4月1日。陈忠实负了写出民族秘史的沉重使命,开始穿越一条幽深漫长的、似乎看不到尽头的时空隧道。三十年后重新蜗居老屋,避开了现代文明和城市喧嚣,连电视信号也因为高耸陡峭的白鹿原的阻挡而无法接收。最近的汽车站离这个孤单的不足百户人家的村子还有七八里土路,一旦下雨下雪,就几乎出不了门。陈忠实重新呼吸的是左邻右舍弥漫到屋院的柴烟, 出

21、门便是世居的族人和乡邻的面孔,听他们抱怨天旱了雨涝了年成如何之类。除了思想,他完全绝对地封闭了自己:不再接受采访;不再关注对以往作品的评论;不参加应酬性的活动。从1988年春到1991年深冬,他全部记忆中最深刻的部分是孤清。冬天一只火炉夏天一盆凉水,每天趴在一张小圆桌上,“连着喝掉一热水瓶酽茶,抽掉两包以上雪茄,渐渐进入了半个世纪前的生活氛围”。白嘉轩、鹿子霖、朱先生、小娥、黑娃形形色色的人们从黑暗的纵深,一个个被召唤到他的面前,进入他的笔端。唯一的消遣是河边散步,院里弄果木,夏夜爬山坡,用手电筒在刺丛中捉蚂蚱;而冬天,则放一把野火烧荒。整整四年,陈忠实领着白鹿原上的三代人,穿行了古原半个多世

22、纪的风霜雨雪,让他们带着各自的生的欢乐和死的悲凉,进入最后的归宿。一切都像庄稼从黄土里长出来一样自然。白鹿原登上了当代文学的巅峰。对它的成就和影响,再苛刻的人也难以漠视和否认。而陈忠实,像野火一样呼啸着,燃烧了自己,像古往今来所有的殉道者一样,向文学奉献了自己。而今的白鹿原,丰腴肥硕,草树葱茏,早不是当年的贫瘠荒凉;而今的陈忠实,形销骨立,瘦削苍黑,早不是当年的强健明亮。莽莽苍苍的白鹿原北坡,遥远的对面,是骊山,骊山那一面,埋着中国的始皇帝。原与山之间,由东向西倒流的灞河,从秦岭逶迤而来,在迷茫的云烟中闪闪烁烁,到白鹿原西坡,跟那儿的浐河一起注入渭河。陈忠实祖居的老屋,就在我们站立的坡沿下面,

23、 白鹿原是靠背,灞河流过门前。陈忠实说,灞河最早叫滋水,有位君王想要成就霸业,把它改作了霸河,后人觉得过于张扬,给“霸”加了三点水。在白鹿原里,陈忠实把浐河写作了“润水”,以与灞河最早的称谓“滋水”对应。他的愿望是“滋润”,滋润文学的想象,而文学滋润的,是民族的心灵。正午,起风了。白鹿原上绿浪翻滚。白鹿原繁荣过:“飒飒风叶下,遥遥烟景曛。”(初唐长孙无忌)白鹿原衰败过:“丘坟与城阙,草树共尘埃。”(晚唐赵嘏)但白鹿原上的风,跟千百年前一样。古人未坐今时风,今风曾经吹古人。那位把滋水改作霸河的君王是谁,陈忠实说了,我没有听清,即便听清了也记不住。但陈忠实和他的白鹿原,我会永远记住。所有的帝王都会

24、连同他们的霸业消亡,唯文明的薪火永恒。就像白鹿原上的风。1文章以“白鹿原上的风”为题,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作答。答:_答案:(1)“白鹿原上的风”就是指陈忠实及其白鹿原的内涵和丰采,陈忠实及其白鹿原所传承的民族传统、民族精神像浩荡的风一样,生生不息,象征民族文明薪火相传。(2)用“白鹿原上的风”来作题目,富有文学色彩,意蕴深厚,耐人寻味,更能吸引读者眼球。2根据文意,说说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陈忠实负了写出民族秘史的沉重使命,开始穿越一条幽深漫长的、似乎看不到尽头的时空隧道。答:_(2)而陈忠实,像野火一样呼啸着,燃烧了自己,像古往今来所有的殉道者一样,向文学奉献了自己。答:_答案:

25、(1)陈忠实创作的文学作品展示了民族历史的变迁,具有深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2)陈忠实进行文学创作,表现出忘我的写作热情,怀着献身文学的信念,执著痴迷,耗尽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意思对即可)3在作者看来,小说白鹿原有何特点?答:_答案:(1)作品立意高远。小说对民族命运和文化心理有广阔而深刻的描写与揭示,思想内涵深刻高远。(2)作品立足史实。小说描写了“白鹿原”上三代人的生活,记叙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3)作品扎根生活。小说成功描写了一系列形形色色的典型而鲜活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俗生活色彩。(意思对即可,答出两条即可)4陈忠实成功地创作白鹿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

26、有益的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请分别从不同方面谈谈你的看法。答:_答案:(示例一)笔耕不辍,写作功底扎实,方能一挥而就。启示:写作是一种需要反复练习的实践技能,写作水平的提高需要量的积累,不能浅尝辄止。(示例二)长期思索,关注民族命运,方能灵感涌动。启示:要善于积累素材,关注社会,丰富自己的思想,要不断地从课外读物、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中汲取语言和思想的营养。(示例三)心无旁骛,远离尘世喧嚣,方能凝神聚力。启示:写作是一种艰苦的创作活动,要甘于寂寞、才能不受俗世侵扰,集中精力。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孤傲”俞平伯俞平伯1900年生于浙江湖州,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

27、他出身名门,早年以新诗人、散文家的身份享誉文坛。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新红学”的开拓者之一。俞平伯一生爱好昆曲,而这爱好又与他的爱情相关。1917年,俞先生与许宝驯结成秦晋之好。许家都是昆曲爱好者,许宝驯之父许引之是业余昆曲家,许宝驯的姐姐弟弟也喜爱昆曲。尤其是许宝驯,扮相漂亮,嗓音又好,唱起来字正腔圆,并且能填词谱曲。20世纪50年代中期,醉心于红楼梦研究的俞平伯先生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遂淡泊了政治,对昆曲的兴致愈来愈浓。每逢星期四上午,夫妇俩便专门请来笛师伴唱。来了客人,也要坚持一曲唱罢才接待。俞平伯与许宝驯每年夏天都要坐公共汽车或三轮车去颐

28、和园。这给幼小的外孙韦柰留下童话般的印象:“外公租了人工摇的乌篷船,带着笛师,带了吃喝的东西,把船漂在后湖上唱曲子。一群游客围着听,都觉得很惊奇。”1956年8月,在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丁西林和北京市副市长王昆仑等人的帮助下,俞平伯第二次发起昆曲结社,这就是“北京昆曲研习社”。研习社成立大会在俞平伯的家老君堂召开,他亲自拟订了章程和同期公约。研习社最有影响的是对牡丹亭的改编写排演俞平伯与弟子精心整理校订,全体社员通力合作把牡丹亭推上舞台。1958年10月2日在北京试演了一场,周恩来总理亲临观看了演出。俞平伯生性耿介孤傲,不善应酬,演出结束后周总理上台与大家合影,却找不到俞平伯,后来发现他是上台了

29、,可是他取了自家的三弦又下去了,总理笑他书呆子。1959年10月,牡丹亭在长安戏院演出了两场,北京昆曲研习社作为当年唯一参加国庆献礼演出的业余社团,是昆曲演出史上的一件盛事。演出结束,文化部的一位高官来看望俞平伯,俞先生不说话,只抽烟。高官问:“身体好吗?”答:“嗯。”高官说:“我们走了。”答:“嗯。”既不客套,也不送客。“文革”开始后,一些乌合之众冲击俞平伯的家,从老君堂抄走了大量书籍和研究资料。后来又将其集中到学部的“牛棚”办学习班,把他的书挂在墙上批判。俞平伯在“牛棚”里依然从容,每天给夫人写一封信。造反派给他戴上纸糊的高帽子,让他敲着锣走在游街队伍的第一个,他也淡然处之。从“牛棚”放出

30、来后,俞平伯全家被赶到一个小房子里居住,工资也被扣发,只给少许生活费。1971年1月,作为特殊照顾的老知识分子,俞平伯夫妇从五七干校回到北京。1972年,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有关部门不得不给俞平伯调整住房、补发工资。一天,几个人提着皮包来到俞平伯家。俞先生点完钱后不慌不忙地问:“这只是本钱,利息在哪里?”来人都很惊愕,说:“没有利息。”俞先生说:“工资是国家给我的,扣这么多年是错误的。今天你们来送钱就是很好的证明。还本付息是常识。”来人面面相觑,无言以对。俞先生说:“其实我并不在乎几个钱,我是对有些人信不过,他们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我担心他们从中贪污。”说得几个人面红耳赤,狼狈不堪。(选自名

31、人传记2012年第1期)5俞平伯先生一生爱好昆曲,这种爱好由哪些因素促成?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答: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题目要求“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俞平伯先生对昆曲的爱好“由哪些因素促成”,首先要确定筛选的有效信息区间,即前四段;其次从这几段中找出相关信息的句子,如段中的“又与他的爱情相关”“遭受非学术的愈来愈浓”等。答案:与自身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有关(或自身文化素养);与许家人的影响有关;与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有关。6文章第三自然段写了俞平伯先生的几件小事,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答:_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第三自然

32、段写了俞平伯先生哪几件小事,然后分析这几件小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对全文(下文)又有什么作用即可。答案:第三段描写了他在朋友家人前唱昆曲的事情,体现了他对昆曲的喜爱;通过这些事情突出他对朋友、对家人平易近人的性格特点;与下文俞平伯耿介孤傲的性格形成对比。7本文叙述了俞平伯艺术追求与生活中的几个细节,举例说说这些细节的写法体现了传记什么样的特色?答:_解析:细节和事件是传记最富有文学性的两大元素。细节描写能够刻画传主的形象,再现传主所处的典型环境和所表现的典型性格,呈现传主的内心世界,展现传主的精神品质,增强传记的可读性和感染力。答案:(示例)文章的细节描写鲜明体现了传记的文学性。(1)选

33、用细节客观真实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体现了传记史实性、真实性的特点。牡丹亭成功演出,俞平伯不主动表功、高官接见不献媚,反映了他的“孤傲”。(2)选用的细节很有典型性、代表性。“牛棚”里依然从容、游街时走在第一个,可以看出其孤傲、淡然。再如最后让送工资人尴尬的细节,这样的细节,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十分生动。典型地反映了俞平伯不善应酬的性格。8有人认为俞平伯是我国有风骨的知识精英,也有人认为俞平伯木讷、不善应酬,你的看法呢?请联系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题目中明确列出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采用其一即可;说明理由不要脱离文本,如同意观点一可结合节。不管同意哪种观点,都要注意言之成理,自圆其说。答案:(示例一)我认为俞平伯是我国有风骨的知识精英。理由:从学术上看,即使受到不公平批判,依然进行牡丹亭的改编与排演,体现了知识精英本色的特点;从和高官打交道上看,牡丹亭的成功演出能说明俞平伯不主动表功,不献媚的性格特征;从受到批斗上看,在“牛棚”里依然从容,游街时淡然处之,能看出他遇困难从容的特点。(示例二)我认为俞平伯木讷、不善应酬。理由:在牡丹亭演出结束时俞平伯不能够主动和领导打招呼;对于高官的问话不能有礼貌的回答;对于送工资的人,不说感谢,反而刁难。(示例三)既有有风骨的一面,也有木讷的一面。(理由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