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2015学年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剑桥中学高二(上)第二次段考生物试卷(文科)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2分)(2012秋涟水县校级期末)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A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B系统内生物体能量代谢的过程C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D能量从生物体进入环境的过程2(2分)(2013涟水县校级模拟)在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中,构成“金字塔”最底层的是()A最高营养级的生物B生产者C初级消费者D分解者3(2分)(2015广东模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应包括()A食物链和食物网B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C生产者和分解者D阳光、生产者和分解者4
2、(2分)(2014秋蜀山区校级月考)在食物链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一定是()A次级消费者B初级消费者C三级消费者D生产者5(2分)(2014秋蜀山区校级月考)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A仅限于绿色植物B仅限于自养生物C全部植物及细菌和真菌D全部自养生物及部分异养生物6(2分)(2013汕头校级模拟)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对部分耕地“退耕还草、还林”,在这个过程中农田的演替属于()A初生演替B先是初生演替,后为次生演替C次生演替D先是次生演替,后为初生演替7(2分)(2013秋长春期末)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A影响因素不同B起始条件不同C产生的植物种类不同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8(2分)
3、(2014秋蜀山区校级月考)发生在裸岩上的群落演替过程是()A裸岩阶段苔藓阶段地衣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B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C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草本植物阶段苔藓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D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灌木阶段草本植物阶段森林阶段9(2分)(2011秋邢台期末)一片草原上的全部黄羊和一片草原上的全部生物,在生态学上分别称为()A种群和群落B种群和生态系统C群落和种群D群落和生态系统10(2分)(2014庄浪县校级四模)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A温度、食物B温度、光照
4、C湿度、温度D光照、食物11(2分)(2014秋蜀山区校级月考)水稻与稻株旁的杂草,水稻同稻田里的蝗虫,水稻与其茎叶内稻瘟病菌之间的关系依次属于()A互利共生、捕食、寄生B竞争、寄生、捕食C竞争、捕食、寄生D竞争、捕食、捕食12(2分)(2014秋蜀山区校级月考)下面甲、乙两图分别表示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甲)和混合培养(乙)时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从该图所示的结果可以推断()A双小核草履虫比大草履虫个体小B双小核草履虫是大草履虫的捕食者C双小核草履虫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在竞争中获胜D大草履虫在和双小核草履虫的种内斗争中失败13(2分)(2012秋隆回县期末)如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个数随时
5、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A竞争、捕食、互利共生B互利共生、捕食、竞争C竞争、互利共生、捕食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14(2分)(2014秋蜀山区校级月考)下列各情况下,种群中个体数目会呈“J”型增长的是()A当只有食物条件受到限制时B当只有捕猎者不存在时C环境一开始适合于这一个物种,后来却不适合时D只有在实验室中15(2分)(2014秋南安市校级期中)如图所示为在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 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其数量表示种群内迁出的个体数 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AB
6、CD16(2分)(2013秋淄川区期末)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这时生态因素对该种群没有作用B种群的增长率保持稳定C食物将不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D出生率再也不会超过死亡率17(2分)(2014秋蜀山区校级月考)在对某种兔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46只,第二次捕获24只,其中有标志兔12只,则该种群的总数量为()A46B24C12D9218(2分)(2014秋蜀山区校级月考)现有ABCD四个种群,其年龄组成分别如图所示,其中最可能灭绝的种群是()AABBCCDD19(2分)(1997上海)预测1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A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
7、成的比例B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C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D人口男女性别比20(2分)(2014秋蜀山区校级月考)下列现象中,最能说明植物生长素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两重性的是()A茎的向光性和背地性B顶端优势C根的向地性和向水性D含羞草的小叶受刺激立即下垂21(2分)(2014秋蜀山区校级月考)下列关于顶端优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顶芽存在,有利于侧芽生长B除去顶芽,有利于侧芽生长C顶芽优先生长时,侧芽生长被抑制D切除顶芽,切口涂以高浓度生长素,侧芽生长被抑制22(2分)(2006揭阳一模)“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造成的,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因素是(
8、)A温度B湿度C空气D阳光23(2分)(2012秋景洪市期末)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弯曲生长的部位分别是()A尖端、尖端、尖端B尖端、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C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尖端下面的部分D尖端、尖端下面部分、尖端24(2分)(2014秋揭阳校级期末)下列免疫活动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A消化液将食物中的细菌杀死B抗体抵抗天花病毒C溶菌酶杀死细菌D白细胞吞噬病菌25(2分)(2014秋蜀山区校级月考)有关艾滋病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传染途径是注射、输血、握手等BHIV的潜伏期较短C可以是一种先天性疾病D患者丧失免疫功能26(2分)(2014秋蜀山区校级月考)与神
9、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特点是()A调节准确、快速B作用途径是反射弧C调节物都由内分泌腺产生D调节作用范围广泛27(2分)(2005上海)下列激素的生理作用相互拮抗的是()A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B甲状腺素与肾上腺素C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D生长激素与甲状腺素28(2分)(2014秋惠州期末)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是()A灰质B白质C神经元D轴突29(2分)(2013秋龙华区校级期末)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A在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下实现的B温度、pH等理化性质呈现动态平衡C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D体内细胞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30(2分)(2007秋黄浦区期末)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10、()A血红蛋白B葡萄糖C二氧化碳和水D乙酰胆碱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40分)31(10分)(2014秋蜀山区校级月考)向一有限的环境中引入一小白鼠种群,给予充足饮水和定时恒量食物经一阶段观察统计,获得如图所示的数量增长曲线请分析回答:(1)图中表示的是种群增长的型曲线(2)这个鼠群繁殖最快在点上(3)鼠群数量最大在点上(4)鼠群繁殖开始受限制在D点上,原因是有限(5)从E点到F点,出生率(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死亡率32(16分)(2014秋蜀山区校级月考)如图是食物关系图分析并简要回答:(1)该图是一个简单的,含有条食物链(2)图中的初级消费者是、(3)鹰同时占有
11、个营养级(4)图中兔和蚱蜢是关系,而蜥蜴和蚱蜢是关系33(14分)(2013秋朝阳县校级期末)如图所示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请观察后据图回答:(1)促进芽生长的生长素最适浓度是molL1,生长素的这一浓度对根的生长效应是(2)A点所对应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3)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4)由此可见,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影响,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影响(5)从生长素的浓度在1010mol/L101mol/L范围内,对植物各器官的作用效果可以看出,生长素对生长的作用特点是2014-2015学年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剑桥中学高二(上)第二次段考生物试卷(文科)参
12、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2分)(2012秋涟水县校级期末)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A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B系统内生物体能量代谢的过程C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D能量从生物体进入环境的过程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解答:解:A、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属于能量的输入过程,A错误;B、系统内生物体能量代谢的过程是能量的转化和散失过程,B错误;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C正确;D、能量从生物体进入环境的过程还是能量的输
13、入过程,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能量流动的概念,意在加强学生的识记能力,是一道基础题2(2分)(2013涟水县校级模拟)在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中,构成“金字塔”最底层的是()A最高营养级的生物B生产者C初级消费者D分解者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1、能量金字塔:以每个营养级生物所固定的总能量为依据绘制的金字塔能量金字塔中,营养级别越低,占有的能量越多,反之,越少能量金字塔绝不会倒置2、能量金字塔每一台阶的含义:代表食物链中每一营养级生物所固定的总能量能量金字塔形状的象征含义:表明能量流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具有逐级递减的特性解答:解:A、最高营养级所固定的能量最少,在
14、金字塔的最顶层,A错误;B、生产者是最低营养级,其固定的能量最多,在金字塔的最底层,B正确;C、初级消费者所固定的能量少于生产者,位于金字塔的底层,但不是最底层,C错误;D、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因此能量金字塔中不包含分解者的能量,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明确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递减,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3(2分)(2015广东模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应包括()A食物链和食物网B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C生产者和分解者D阳光、生产者和分解者考点:生态系统的概念 分析:在一
15、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据此可以解答本题解答:解:A、食物链和食物网属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错误;B、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共同构成生态系统,B正确;C、生产者和分解者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C错误;D、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概念,只要熟练掌握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仔细分析选项中的内容是否符合生态
16、系统的概念,即可正确答题4(2分)(2014秋蜀山区校级月考)在食物链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一定是()A次级消费者B初级消费者C三级消费者D生产者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是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是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以此类推解答:解:A、在食物链中,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是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A正确;B、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B错误;C、三级消费者是第四营养级,C错误;D、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意
17、在强化学生对营养级的识记、理解与运用5(2分)(2014秋蜀山区校级月考)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A仅限于绿色植物B仅限于自养生物C全部植物及细菌和真菌D全部自养生物及部分异养生物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解答:解: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光合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其他自养生物也为生产者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意在考察考生对所学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6(2分)(2013汕头校级模拟)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对部分耕地“退耕还草、还林”,在这个过程中农田的演替属于()A初生演替B
18、先是初生演替,后为次生演替C次生演替D先是次生演替,后为初生演替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解答: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对部分耕地“退耕还草、还林”,说明原来已经有植物存在,因而属于次生演替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
19、2分)(2013秋长春期末)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A影响因素不同B起始条件不同C产生的植物种类不同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主要的区别在于演替起始的条件不同解答:解: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在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可以看出,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起始条件不同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8(2分)(2014秋蜀山区校级月考)发生在裸岩
20、上的群落演替过程是()A裸岩阶段苔藓阶段地衣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B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C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草本植物阶段苔藓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D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灌木阶段草本植物阶段森林阶段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解答:解:裸岩上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先驱物种是地衣,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有机物,这为其他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岩
21、石分解,土层加厚;草本阶段各种昆虫和小动物开始进入到这个地区,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的透气性越来越好;灌木阶段和森林阶段使得群落结构变得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因此生物的演替顺序: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容易题9(2分)(2011秋邢台期末)一片草原上的全部黄羊和一片草原上的全部生物,在生态学上分别称为()A种群和群落B种群和生态系统C群落和种群D群落和生态系统考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
22、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解答:解:一片草原上的全部黄羊为同一个物种,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原上的全部生物包括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构成一个群落故选:A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只有考生识记相关知识点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10(2分)(2014庄浪县校级四模)大多数生物
23、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A温度、食物B温度、光照C湿度、温度D光照、食物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对于植物来讲,阳光对植物生理和分布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照;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动物也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与动物的食物有关解答:解:引起森林群落中国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光照、食物,因为光照影响
24、植物的分布和分层,为动物则直接或间接地依赖植物而生存,不同层次的植物为不同的动物提供食物因而动物因食性的不同而分层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一般,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进而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识记群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群落的垂直结构的理解11(2分)(2014秋蜀山区校级月考)水稻与稻株旁的杂草,水稻同稻田里的蝗虫,水稻与其茎叶内稻瘟病菌之间的关系依次属于()A互利共生、捕食、寄生B竞争、寄生、捕食C竞争、捕食、寄生D竞争、捕食、捕食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2)捕食(此长彼消、
25、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体内寄生:人与蛔虫、猪与猪肉绦虫;体表寄生:小麦线虫寄生在小麦籽粒中、蚜虫寄生在绿色植物体表、虱和蚤寄生在动物的体表、菟丝子与大豆胞内寄生:噬菌体与大肠杆菌等解答:解:1、稻株旁的杂草和水稻争夺生存的空间、营养物质、水分等,所以稻田里的水稻和稻株旁的杂草是一种竞争关系;2、水稻同稻田里的蝗虫,蝗虫以水稻为食,是一种捕食关系;3、寄生是从活的生物物体内获取营养维持生活的方式,对寄主造成伤害,因此,水稻与其茎叶内稻瘟病菌之间是寄生关系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种间关系,意在考查考
26、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2(2分)(2014秋蜀山区校级月考)下面甲、乙两图分别表示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甲)和混合培养(乙)时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从该图所示的结果可以推断()A双小核草履虫比大草履虫个体小B双小核草履虫是大草履虫的捕食者C双小核草履虫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在竞争中获胜D大草履虫在和双小核草履虫的种内斗争中失败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分析题图:从图甲可看出,双小核草履虫比大草履虫个体数增长快,所以双小核草履虫的出生率比大草履虫大;从图乙可看出,两者的关系是竞争,双小核草履虫在竞争中获胜,所以双小核草履虫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解答:解:A、根据曲线图不能判断
27、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个体的大小,A错误;B、由乙图可知,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之间是竞争关系,而不是捕食关系,B错误;C、乙图中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不断增多,而大草履虫逐渐被淘汰,说明双小核草履虫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C正确;D、大草履虫在和双小核草履虫为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不能称为种内斗争,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首先要求考生识记几种种间关系及相应的曲线图,能根据乙图准确判断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的关系;其次要求考生能认真分析曲线图,提取有效信息,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13(2分)(2012秋隆回县期末)如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个数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那么
28、,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A竞争、捕食、互利共生B互利共生、捕食、竞争C竞争、互利共生、捕食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1、共生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数量曲线呈平行关系2、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数量曲线分析有时相反,有时平行3、竞争是两种生物生活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中,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竞争结果往往对一方不利,甚至会被消灭解答:解:1、甲中两种群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互利共生关系2、乙中两种群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3、丙中两种群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
29、,属于竞争关系故选:B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间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识记能力,属于中等题14(2分)(2014秋蜀山区校级月考)下列各情况下,种群中个体数目会呈“J”型增长的是()A当只有食物条件受到限制时B当只有捕猎者不存在时C环境一开始适合于这一个物种,后来却不适合时D只有在实验室中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种群中个体数目会呈指数增长即J型曲线实现的条件是:食物、生存空间宽裕,没有天敌的理想条件或者实验室条件解答:解:A、当食物受到限制时,种群数量呈现S型增长,A错误;B、即使捕猎者不存在,种群的数量也会受生存空间,食物等的限制,而呈现S型增长,B错误;C、当开始环境适
30、合于这一个物种,但后来却不适合时,那么种群的数量会先增加后减少,C错误;D、种群中个体数目会呈指数增长即J型曲线实现的条件是:食物、生存空间宽裕,没有天敌的理想条件或者实验室条件,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J型曲线实现的条件,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15(2分)(2014秋南安市校级期中)如图所示为在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 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其数量表示种群内迁出的个体数 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ABCD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1、
3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解答:解:、J型曲线是在没有环境胁迫下的增长曲线,而S型曲线是在自然条件下的,即存在竞争时的曲线,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就是环境阻力,正确;、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是指环境的K值,错误;、阴影部分表示通过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包括迁出的和死亡
32、的个体,错误;、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J型曲线和S型曲线,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16(2分)(2013秋淄川区期末)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这时生态因素对该种群没有作用B种群的增长率保持稳定C食物将不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D出生率再也不会超过死亡率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
33、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 K 值解答:解:A、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生态因素对该种群有作用,可使K值发生改变,A错误;B、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B正确C、食物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之一,C错误;D、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而环境条件的改变可使K值发生变化,所以出生率仍有可能会超过死亡率,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7(2分)(2014秋蜀山区校级月考)在对某种兔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46只,第二次捕获24只,其中有标志兔12只,则该种群的总数量为()A46B24C12D9
34、2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解答:解: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46=24:12,N92只因此该草场中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92只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标志重捕法的计算方法,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18(2分)(2014秋蜀山区校级
35、月考)现有ABCD四个种群,其年龄组成分别如图所示,其中最可能灭绝的种群是()AABBCCDD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据图分析,A属于稳定性,C属于增长型,B和D均属于衰退型,其中B的衰退速度最快,最容易灭绝解答:解:A、种群中繁殖前期个体很多,繁殖后期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A错误;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B错误;C、种群中繁殖后期的个体数较多,使得种群密度减少,但繁殖前期的个体数也不少,使得种群不容易灭绝,C错误;D繁殖后期个体数太多、繁殖前期的个体数目太小,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
36、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最容易灭绝,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年龄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能根据年龄结构推测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19(2分)(1997上海)预测1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A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B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C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D人口男女性别比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出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
37、化的解答:解:A、年龄组成可用来预测种群未来的动态,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故A正确;B、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只能说明人口基数,不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故B错误;C、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故C错误;D、人口男女的性别比例能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20(2分)(2014秋蜀山区校级月考)下列现象中,最能说明植物生长素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两重性的是()A茎的向光性和背地性B顶端优势C根的向地性和向水性D含
38、羞草的小叶受刺激立即下垂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实例主要有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解答:解:A、茎的向光性和背地性,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生长作用,A错误;B、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实例主要有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B正确;C、根的向地性可以体现两重性,向水性不能体现两重性,C错误;D、含羞草的小叶受刺激立即下垂属于植物的应激性,没有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实例,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21(2分)(2014秋蜀山区校级月考)下列
39、关于顶端优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顶芽存在,有利于侧芽生长B除去顶芽,有利于侧芽生长C顶芽优先生长时,侧芽生长被抑制D切除顶芽,切口涂以高浓度生长素,侧芽生长被抑制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产生顶端优势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侧芽运输积累在侧芽位置,顶芽处于最适生长素浓度范围,而侧芽处于较高生长素浓度范围而受到抑制解除顶端优势的方法是去除顶芽解答:解:A、顶芽存在,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不有利于侧芽生长,A错误;B、除去顶芽,解除顶端优势,有利于侧芽生长,B正确;C、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优先生长时,侧芽生长被抑制的现象,C正确;D
40、、切除顶芽,切口涂以高浓度生长素,生长素向下运输到侧芽部位积累,侧芽生长被抑制,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顶端优势,意在强化学生对顶端优势的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22(2分)(2006揭阳一模)“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造成的,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因素是()A温度B湿度C空气D阳光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本题是对植物向光性原因的考查,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背光侧生长素多长的快,向光侧分布少,长的慢,因此植物会向光弯曲生长解答:解:由题意可知,题干中的“红杏出墙”是由于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故选:
41、D点评:本题是用植物向光性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对植物向光性原理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23(2分)(2012秋景洪市期末)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弯曲生长的部位分别是()A尖端、尖端、尖端B尖端、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C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尖端下面的部分D尖端、尖端下面部分、尖端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尖端下面一段是弯曲生长的部位解答:解:通过生长素发现史的实验得知:胚芽鞘尖端是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和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以下的伸长区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生长素及植物向光性的相关
42、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相关知识的能力,属于简单题24(2分)(2014秋揭阳校级期末)下列免疫活动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A消化液将食物中的细菌杀死B抗体抵抗天花病毒C溶菌酶杀死细菌D白细胞吞噬病菌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解答时结合题意从人体的特异性兔疫和非特异性兔疫的概念等方面切入保护人体健康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阻挡和清除异物;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第三道防线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来抵抗抗原其中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人人
43、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唾液内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患麻疹后不再感染麻疹不会再得此病、接种卡介苗能预防结核病、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特定的抗体抵抗相应的抗原属于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解答:解:A、消化液将食物中的细菌杀死属于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B、抗体抵抗天花病毒为体液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B正确;C、溶菌酶杀死细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D、白细胞吞噬病菌为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
44、免疫的知识点,试题难度一般,区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是解题的关键25(2分)(2014秋蜀山区校级月考)有关艾滋病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传染途径是注射、输血、握手等BHIV的潜伏期较短C可以是一种先天性疾病D患者丧失免疫功能考点: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分析:艾滋病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病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T淋巴细胞,随着T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解答:解:A、握手不含感染艾滋病,A错误;B、HIV的潜伏期较长,可长达几年
45、,B错误;C、艾滋病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病,故为后天性疾病,C错误;D、患者由于T细胞减少,逐渐丧失免疫功能,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艾滋病的特点及传播途径,考查了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试题难度一般26(2分)(2014秋蜀山区校级月考)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特点是()A调节准确、快速B作用途径是反射弧C调节物都由内分泌腺产生D调节作用范围广泛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传递方式电信号(神经冲动)、化学信号(递质)激素及其他化学物质调节方式反射激素特定的组织细胞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作
46、用对象效应器靶细胞膜上的受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联系神经调节对体液调节起调控和主导作用;体液调节也能影响神经调节,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调节的解答:解:A、神经调节准确、快速,A错误;B、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错误;C、体液调节的物质有激素、二氧化碳等化学物质,并不都是内分泌腺产生,C错误;D、体液调节范围广泛,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考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注意相近知识点的总结;明确生命活动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难度不大27(2分)(2005上海)下列激素的生理作用相互拮
47、抗的是()A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B甲状腺素与肾上腺素C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D生长激素与甲状腺素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当多种激素共同参与某一生理活动的调节时,激素与激素之间往往存在着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这对维持其功能活动的相对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解答:解:激素的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A、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则是升高血糖浓度,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浓度方面就表现为拮抗作用,A正确;B、甲状腺素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肾上腺素主要作用于血管和心脏,升高血压,B错
48、误;C、肾上腺素主要作用于血管和心脏,升高血压,胰高血糖素则是升高血糖浓度,C错误;D、生长激素促进生长,甲状腺素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二者不是拮抗作用,D错误故选:A点评:解题关键:理解激素拮抗作用的概念,掌握各种激素的生理功能28(2分)(2014秋惠州期末)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是()A灰质B白质C神经元D轴突考点:神经元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解答: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9、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即神经细胞;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分支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神经元知识,考查学生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29(2分)(2013秋龙华区校级期末)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A在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下实现的B温度、pH等理化性质呈现动态平衡C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D体内细胞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使内环境成
50、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解答:解:A、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是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方式,A错误;B、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就是温度、pH等理化性质呈现动态平衡,B正确;C、内环境稳态是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不是内环境稳态的实质,C错误;D、内环境稳态是体内细胞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这说明了内环境稳态的意义,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并明确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并且能够把实质和调节方式、意义等区分,属于简单题30(2分)(2007秋黄浦区期末)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血红蛋白B葡萄糖C二氧化碳和水D乙酰胆碱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51、 分析: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构成了细胞的内环境,凡是血浆、淋巴、组织液的成分,都是内环境的成分,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解答:解:A、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正确;B、细胞外液中含有营养物质如葡萄糖,B错误;C、血浆中含有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和尿素等,C错误;D、乙酰胆碱属于神经递质,分泌后进入组织液,故属于细胞外液的成分,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并非内环境的成分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40分)31(10分)(2014秋蜀山区校级月考)向一有限的环
52、境中引入一小白鼠种群,给予充足饮水和定时恒量食物经一阶段观察统计,获得如图所示的数量增长曲线请分析回答:(1)图中表示的是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2)这个鼠群繁殖最快在C点上(3)鼠群数量最大在E点上(4)鼠群繁殖开始受限制在D点上,原因是生存资源有限(5)从E点到F点,出生率等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死亡率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一有限的环境中引入一小白鼠种群,其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又减少;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在种群数量为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解答:解:(1)图示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说明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2)鼠群繁殖最快在C点,即种
53、群数量为时(3)鼠群数量最大在E点,此时达到K值(4)由于有限的环境中生存资源有限,所以鼠群的种群数量达到D点时,繁殖开始受到限制(5)从E点到F点,种群增长率为0,所以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故答案为:(1)S (2)C(3)E(4)生存资源(5)等于点评:本题考查了一有限的环境中引入一个种群的数量变化,不完全等同于S型曲线,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审题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32(16分)(2014秋蜀山区校级月考)如图是食物关系图分析并简要回答:(1)该图是一个简单的食物网,含有3条食物链(2)图中的初级消费者是兔、蚯蚓、蚱蜢(3)鹰同时占有三个营养级(4)图中兔和蚱蜢是竞争关系,而蜥蜴和蚱蜢是捕食
54、关系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以及食物链的书写,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食物链越长,能量流动时损失的能量就越多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食物网由3条食物链组成:绿色植物兔鹰;绿色植物蚯蚓相思鸟鹰;绿色植物蚱蜢蜥蜴蛇鹰解答: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该图由3条食物链组成了一个简单的食物网(2)图中的初级消费者即以生产者为食的生物有:兔、蚯蚓、蚱蜢(3)鹰同时占据第三、四、五共3个营养级(4)兔与蚱蜢都吃草,相互争夺共同的食物,因此属于竞争关系,而蜥蜴和蚱蜢是捕食关系故答案为:(1)食
55、物网 3 (2)兔、蚯蚓、蚱蜢 (3)三(4)竞争 捕食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等是考试的重点内容,要理解掌握33(14分)(2013秋朝阳县校级期末)如图所示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请观察后据图回答:(1)促进芽生长的生长素最适浓度是108molL1,生长素的这一浓度对根的生长效应是抑制生长(2)A点所对应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促进生长(3)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生长(4)由此可见,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影响不同,同
56、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影响不同(5)从生长素的浓度在1010mol/L101mol/L范围内,对植物各器官的作用效果可以看出,生长素对生长的作用特点是较低浓度促进生长,较高浓度抑制生长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分析曲线图: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最后是茎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分别是1010mol/L、108mol/L、104mol/L图中曲线表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解答:解:(1)由图可知,促进芽生长的生长素最适浓度是108mol/L,而这一浓度对会抑制根
57、的生长(2)A点所对应生长素浓度是促进茎生长的最适浓度(3)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既不促进茎的生长,也不抑制茎的生长(4)由图可知,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影响不同,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影响也不同(5)由图可知,生长素对生长的作用特点是较低浓度促进生长,较高浓度抑制生长故答案为:(1)108 抑制生长 (2)促进生长 (3)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生长(4)不同 不同 (5)较低浓度促进生长,较高浓度抑制生长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生长素作用及作用的两重性,重点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的有关生长素的知识答题,同时能根据曲线图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特别是曲线下降阶段,千万不要误认为曲线下降就代表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