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项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B)A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B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C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D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解析A项中“监”通“鉴”,借鉴;C项中“错”通“措”,放置;D项中“希”通“稀”,少。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B有事,弟子服其劳C有酒食,先生馔D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解析D项“然后”古今同义。A项以为:此处为“让做”,今义为“认为”。B项弟子:此处为“为人弟、为人子的年轻人”,今义指“学生”。C项先生:此处为“年长者”,今义指“老师”。3下列加点的词语
2、与所给例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例句:有是哉,子之迂也A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B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C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D临之以庄,则敬解析B项与例句相同,均为结构助词,的;A、D两项均为代词;C项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下列句子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例句: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A是社稷之臣也B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C曾是以为孝乎D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解析A项与例句相同,均为判断句;B项为主谓倒装句;C项为宾语前置句;D项为介宾短语后置句。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A郁郁乎文哉文:文采B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不议:无可
3、非议C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错:错误D有酒食,先生馔 先生:老师解析A项中“文”,完美;C项中“错”通“措”,放置;D项中“先生”,年长者。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都相同的一组是(B)A.B.C.D.解析A项“诸”,之乎/之于;B项“是”,均为代词,这;C项“于”,在/对于;D项“云”,助词,用在重复的同一词语的后面/说。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
4、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废弛(2)新谷既升:登,谷物登场(3)衣夫锦:穿(4)期已久矣:太,甚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译文:陈谷已经吃完,新谷已经登场,钻火改用木料经过了一个轮回,满一年也就可以结束了。(2)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译文:而君子守丧的时候,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闲居也不觉得安适,因此不那样做。(二)高考模拟(20
5、12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9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1)_(2)_答案(1)贵人贱马(2)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解析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解读。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比较句读的不同所显示的语意的不同。(1)孔子只关心人的伤亡,对马的伤亡则不闻不问。(2)孔子既关心人的伤亡,也关心马的伤亡,只不过先人后马,先重后轻。10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答案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
6、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解析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分析评价,要透过现象认识孔子思想的核心。在当时,马很贵,而看护马的大抵都是奴隶贱民,在一般王公贵族眼里,马是比人要值钱得多的。但是,孔子以人道主义关怀,先问人后问马,体现了孔子的人本思想,值得尊敬。孔子对待周礼的态度礼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体现,因此,它又必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对于这一点,孔子有着明确的认识。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这就是说,后代的礼总是在前代的基础上继承下来而又有所
7、变化的,这是一个规律。孔子认为他对夏殷周三代礼的继承沿革情况是熟悉的,至于周代以后,虽百世,这种有所“损益”的变化规律不会变,礼一定还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一点他非常自信,故曰:“虽百世可知也。”他又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八佾)关于夏礼和殷礼,他都能谈谈,但要进行详细的考证,则需要历史文献。至于它们的后代杞国和宋国都早已不足考证了,因为周代以后杞、宋的礼早已不是夏、殷之礼了。这就是说,作为一代文明,礼的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一代有一代的文明,亦有一代之礼。孔子之所以重视礼,强调礼,正是因为它是这样一种不断发展变化
8、的社会文明。在进行了一番历史考察之后,孔子显然更加赞赏周礼。“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事实上,周礼也正是他那个时代正在延续着的礼。所谓“周之礼教,虽至衰乱之世,亦非全不奉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而“自诸侯出”的礼乐本身,就其基本精神来看,仍然是周代文明的延续。孔子对周礼的赞赏常常成为评价他在政治上或进步或保守的一个主要依据,然而仅仅从政治态度着眼,是远远不能说明孔子赞赏周礼的全部意义的。作为社会文明,礼的变化发展与阶级关系等方面的政治变动相比,显然要缓慢得多,它只能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结果。因此,孔子之于周礼,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它的价值的。他曾将周与
9、夏、殷两代作了这样的对比分析:“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先禄而后威,先赏而后罚,亲而不尊;其民之敝,蠢而愚,乔而野,朴而不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礼记表记他指出,殷人与周人的重要区别,在于前者“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这是其民愚昧之处。夏人与周人虽然在“事鬼敬神而远之”方面是一样的,但其民愚野不文,说明还未完全脱离原始状态;而周人的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则是对夏殷文明的全面超越。至于其民之巧利狡诈,虽
10、为一弊,然而与夏人殷人相比,不也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的文明素质的发展吗?“夏殷之礼,文献无征”,而“周之文化,灿焉可观”,又“以礼为渊海,集前古之大成,开后来之政教”。仅从现存的周礼礼记等典籍来看,大至国土区划、官吏职掌、乡遂授田、城郭道路之制、市肆关门之政、庠序之教,小至冠、婚、丧、祭、歌舞乐律乃至衣服饮食、坐立行走,都作了详细明确的规定。当然,这些规定,尤其在社会公共生活方面,都是在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加以规范化的。这是一种超脱于原始巫术文化的世俗文明。在这一文明的建立中,周王朝的两位杰出人物文王、周公有着杰出的贡献。“文王拘而演周易”这一说法本身不管是否可靠,至少说明了文王的哲人气质;至于周公,则直接参与了礼乐的制定,“成王在丰,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作立政,以便百姓”。难怪谢无量先生感叹,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主张以哲学家执政,这在古希腊纯属理想,而在中国的周代,则已成了事实。文王周公之政,足可称为“以哲学家率制天下”。在论语中,我们多次看到孔子对文王、周公的称颂,他称赞他们的政绩,更赞赏由他们大力推进的整个社会文明。这是“郁郁乎文哉”这句话的内在底蕴。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与夏殷文明比较,孔子非常赞赏周礼的先进性,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 4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