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选择题1下列现象中,与城市化进程有必然联系的是()A绿化面积不断减少B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C住房紧张与交通拥挤 D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解析: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区域转变为城市区域的过程,因此,城市化进程必然带动非农业人口比重的上升。答案:B(2012年广东汕头模拟)某市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兴建产业园吸引企业入驻;第二阶段:原有产业逐步置换为高端产业。读下图判断23题。2第一代产业园区利用的主要区位条件是()A管理经验 B资金C科技 D廉价劳动力解析:从工业生产部门来看,这些工业布局主要区位条件是需要大量劳动力,属于廉价劳动力工业。答案:D3第二代产业园
2、区相关产业集聚的主要目的是()A共用基础设施B便于获取对方信息,取得竞争优势C加强协作,促进交流D靠近原料产地解析:第二代产业园区相关产业集聚主要目的是利于加强协作,促进交流;IT产业基地,高技术产业产品更新换代快,相互合作和交流有利发展。答案:C江苏省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较快的省区之一。根据下图回答45题。4在江苏省内,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是()A北部地区 B中部地区C南部地区 D北部和中部地区解析:江苏省南部靠近上海等大城市,在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下,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并带动了郊区城市化。答案:C5近年来,外商的投资逐步从“珠三角”地区转移到江苏省。对比“珠三角”地区,江苏省具有的优势条件是()A
3、丰富的矿产资源 B较高的科技水平C国家对外开放政策 D海外华侨的大规模投资解析:江苏省能源和矿产资源短缺,国家对外开放政策和海外投资是珠江三角洲的优势条件。江苏省由于有众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答案:B(2012年连云港模拟)工业化率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城市化率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图是中国和日本的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变化曲线,读图回答67题。6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日本工业化率 B中国工业化率C日本城市化率 D中国城市化率解析: 日本是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达到70%以上;而工业快速发展后,其工业化率会有所降低;我国的城市化率
4、在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迅速,由此判断是日本城市化率,是中国工业化率,是中国城市化率,是日本工业化率。答案:B7关于中、日两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分析,正确的是()A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快于日本B日本工业生产总值呈现下降趋势C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相适应D日本工业化水平高于中国解析:目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快;日本工业生产仍然在增长之中;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偏低,与工业发展不相协调;日本工业化早,工业化水平高于中国。 答案:D8下列不是珠江三角洲面临的生态问题是()A酸雨严重B水污染严重,“水源性”缺水问题突出C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D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解析:注意不是珠江三角洲的生态问题的选项,珠江三角洲降水
5、量丰富,不是水源性缺水。答案:B(2012年北京东城模拟)图甲表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图乙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划分图,回答911题。9关于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三个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在缩小B三个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都在不断上升,近年来上升有所减慢C近年来西部地带的城市化发展速度超过了中部地带,已经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D东部地带的城市化水平最高,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解析:读图做出判断,东部地带的城市化水平最高,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答案:D10为降低生产成本,某棉纺织企业由A地带向C地带转移的因素可能是 ()A接近原料产地
6、 B接近廉价劳动力C接近消费市场 D接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解析:棉纺织企业属于廉价劳动力导向型工业,为降低生产成本,某棉纺织企业由A地带向C地带转移,其原因是接近廉价劳动力。答案:B11下列关于该类工业转移带来的主要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短期内可能导致移出地大量民工失业B会给移入区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C有利于移出地产业结构升级D促进移入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解析:棉纺织企业由A地带向C地带转移,移出地是东部地区,民工主要从事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因此不会导致大量民工失业。答案:A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下图是我国四个地区企业城市化的典型模式。读图完成1213题。12图
7、中代表的地区依次是 ()A苏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东北地区B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C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D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解析:根据城市群体发展的基础条件可以确认代表的地区依次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答案:C1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包括 ()A产业升级面临困难 B城市建设相对落后C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D产业转移日渐加强解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的产业转移,相对特大城市而言十分缓慢。答案:D近二十年来,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跨
8、越式发展,成为我国东部一个亮点,但是,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却忽视了对生存环境的保护,渤海肌体日益脆弱,无疑给“一路高歌”的环渤海经济“泼了一瓢冷水”。有关专家呼吁: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有效遏制污染,十年后,渤海将变成第二个“死海”。据此回答1415题。14环渤海经济带工矿业、城市密集,这种集聚效应有利于()缓解大城市人口过度膨胀状况,改善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获得规模效益,实现共同繁荣充分利用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缓解内城衰落A BC D解析:工矿产业的集聚,主要是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的联系,获得规模效益。答案:C15如果渤海成为“死海”,那时即便不再向渤海排一滴
9、污水,单靠其自然恢复生态,至少要用200年时间,这说明()A海洋环境的更新周期是200年B海洋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C海洋中的自然资源都是可再生的D海洋生物的繁殖能力很弱解析:渤海变成“死海”后,需要200年的时间才可自然恢复生态,说明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即海洋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答案:B二、综合题16读我国某省轮廓和该省相关数据分布图,回答问题。(1)该省发展粮食生产的气候优势是什么?在发展粮食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气象灾害有哪些?(2)该省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有什么特点?为什么?(3)该省南部属于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试评价这里发展工业的条件。(4)在该省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轻城市
10、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析: 第(1)题,本题要求分析发展粮食生产的气候优势,考生只能从气候角度展开;江淮平原位于南方地区,常遇到的气象灾害有低温冻害、台风、暴雨、洪涝、干旱等。第(2)题,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最重要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高,则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越低。江苏省南部农业人口比重小,北部大,故南部城市化水平高,北部低。第(3)题,工业发展条件可从原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水源等方面分析。第(4)题,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主要是环境、交通、住房、就业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从城区规划、交通建设、建卫星城、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等角度进行。答案:(1)亚热带
11、季风气候,光、热、水资源丰富并且配合较好。灾害:低温冻害、台风、暴雨、洪涝、干旱等。(两点即可)(2)南部城市化水平较高,北部较低。原因:南部农业人口比重小,北部大。(3)有利条件: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不利条件: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4)加强对城市的科学合理规划;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景观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建立卫星城市,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3点即可) 17读我国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示意图(甲)、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示意图(乙)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图(丙),回答下列问题。(1)
12、近二十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2)乙区域与甲区域相比,工业发展的主要劣势是什么?(3)乙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问题有哪些?该区域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是什么?(4)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人民生活最富裕、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试分析其区位优势。解析:本题考查了读图获取信息、综合分析问题、比较能力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1)珠江三角洲的产业结构从图中读出,说明其变化。(2)比较甲乙两区域,乙区域工业发展的劣势从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来分析。(3)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乙区域城市化也会带来生态问题;城市建设相对落后;产业升级困难等问题。(4)珠江三角洲经
13、济快速增长的区位优势回忆教材内容即可。答案:(1)产业结构由以轻纺工业为主转变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2)同甲区域相比,乙区域在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力队伍和国内经济腹地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劳动力成本优势也在逐渐丧失。 (3)主要问题:产业升级面临困难;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主要对策:调整产业结构;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规划与管理。 (4)地理位置优越,毗邻港澳地区,靠近东南亚;劳动力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侨乡便于吸引外资及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土地价格低廉;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高考资源网()来源: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 s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