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207KB ,
资源ID:69311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9311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四教学案:第二单元 单元小结与测评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四教学案:第二单元 单元小结与测评 WORD版含答案.doc

1、一、对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治世”和“盛世”的认识1“治世”和“盛世”在封建社会里,当封建朝廷对地主阶级有所控制,多数农民(自耕农)得以维持正常生活和进行再生产,社会出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秩序稳定、矛盾缓和、民族和睦、文化昌盛等现象时,往往被称为“治世”或“盛世”。它的出现有三种情况:(1)在长期战乱或分裂之后,社会经济凋敝,急需安定秩序,休养生息。新王朝的统治者往往顺应形势,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因而出现了“治世”景象,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2)王朝建立多年后,在长期休养生息、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盛世景象,如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这类盛世因承平日久,强盛中也隐

2、含着危机,如天宝危机和安史之乱的出现。(3)在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危机之后,经过改革,调整政策,使王朝有所振兴,出现所谓的“中兴”,如昭宣中兴、光武中兴、同治中兴等。但中兴往往不能解决社会根本矛盾,只是缓解社会危机,因而其出现也是暂时的。2出现原因(1)根本原因:统治者对封建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具体原因前朝末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沉重打击,迫使新王朝的统治者吸取教训,调整政策。当朝帝王良好的个人素质,善于用人纳谏,居安思危。经济上,采取重视发展生产的措施;社会政局方面,政治清明,社会安定。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互通有无,在文化方面,具备了

3、文化繁荣的条件。广大人民辛勤的劳动,为盛世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科技新成果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二、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三者的异同1相同点(1)三者都强化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发展。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唐太宗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康熙帝妥善处理了民族关系,收复台湾,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辖。(2)三者都妥善处理了民族关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秦始皇派人北伐匈奴,南击南越,设郡县加强管理;唐太宗恩威并用,既和亲又有军事征讨,从而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康熙帝平叛与结盟并用,加强了中央与边疆地区的关系。2不同点(1)统治效果不同:秦始皇的统治并未使中国进

4、入盛世时期,而唐太宗与康熙帝的统治使中国进入了盛世时期。(2)面临威胁国家统一的问题不同:秦始皇、唐太宗面临的是中央政权与地方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而康熙帝既面临着中央政权与地方分裂势力的矛盾,也面临着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势力之间的矛盾。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对建立了“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的千秋功业的秦始皇的评价,最为合适的是()A从谏如流,知人善任B缔造统一,创立新制C巩固统一,维护主权 D述而不作,万世师表解析:选B选项依次描绘的是唐太宗、秦始皇、康熙帝、孔子。2秦始皇被不少史学家视为“千古一帝”。下列各项中,属于秦始皇所开创的第一有()第

5、一次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第一次进行全国文字统一工作第一次统一全国的度、量、衡第一次组织统一的科举考试A BC D解析:选B科举制开始于隋唐时期,排除,答案为B。3“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秦统一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B秦统一使人民脱离了诸侯的统治C秦统一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D秦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解析:选A材料的意思是普通的百姓,得以免予战国时期常年的战争。说明秦的统一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4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俸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材料反映唐太宗的言论与哪一思想比较接近()A以民为本思想 B

6、休养生息思想C严刑峻法思想 D和忍求安思想解析:选A题干材料反映了唐太宗认识到百姓对统治的重要性,与以民为本思想最为接近,故A项正确。5贞观元年,唐太宗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这说明唐太宗()尊重法律的独立性认可皇权有限主张法权高于皇权重视法制建设A BC D解析:选C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法律实际上是皇帝意志的一种体现,故错误,排除含有的选项即可。6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面对郑氏集团的请求,康熙帝采取的举措是()A封土赐爵,接受朝贡 B御驾亲征,攻占台湾C设台湾府,中央管辖 D订立

7、盟约,划定疆界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拒绝了郑氏集团的请求,并派施琅收复台湾,并设台湾府,隶属与福建,故C项正确。7下列属于秦始皇与康熙帝共同功绩的是()A巩固国家统一 B废除分封制度C抗击外来侵略 D建立交通网络解析:选A秦始皇采取统一文字、度量衡,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等措施巩固国家统一,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噶尔丹叛乱,抗击沙俄,巩固了国家统一,故A项正确。8“康熙在国内和对外的斗争都为中国历史写下了有声有色和值得珍视的篇页。但康熙始终没有表现出某种使中国跳出落后状态的独特尝试,原因何在?关键不在个人的意志和才能,而在社会条件。”这段评价()充分肯定了康熙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

8、贡献尖锐指出康熙开创的“康乾盛世”只是“落日的辉煌”明确指出了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巧妙证明了“时势造英雄”这一说法的合理性A BC D解析:选A“值得珍视的篇页”说明正确;“没有表现出某种使中国跳出落后状态的独特尝试”说明正确;“关键不在个人的意志和才能”说明正确,因此答案为A。二、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9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封建盛世时的杰出政治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

9、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资治通鉴卷192,唐记八,武德九年十二月材料二 夫圣代之君,存乎节俭。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舟车不饰,衣服无文,士阶不崇,大羹不和,非憎荣而恶味,乃处薄而行俭。故风淳俗朴,比屋可封,此节俭之德也。 (唐)李世民帝范崇俭篇(1)材料一中,“上”认为“止盗”的根本出路是什么?据材料二,分析唐太宗强调“节俭之德”的根本目的。(7分)(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唐太宗个人与“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内在关系。(8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的信息来归结“出路

10、所在”;从维护统治角度分析其根本目的。第(2)问,结合材料从唐太宗统治策略以及个人品质等推动“贞观之治”局面出现角度思考作答。答案:(1)出路: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目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2)关系:唐太宗励精图治,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欧阳修新唐书材料二康熙皇帝曾说:“

11、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自汉、唐、宋至明,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心如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清朝民族政策解读(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7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熙帝对蒙古的基本政策及其民族政策的进步性。(4分)(3)综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太宗、康熙帝的历史地位。(4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列置州县”“

12、以其首领为都督”“号为羁縻”等关键词中概括其做法;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有利于巩固统治等方面进行评价。第(2)问,从“乱则声讨,治则抚绥”中概括其政策,从多民族的巩固与发展中分析进步性所在。第(3)问,从各自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功绩中概述二人的历史地位。答案:(1)做法:坚持民族平等;武力与怀柔并用;重用少数民族首领;实行羁縻政策。评价: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形成中华文明多元化局面。(2)政策:乱则声讨,治则抚绥。进步性: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3)大唐盛世的奠基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始皇)于是使御

13、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史记 材料二贞观二年,诏停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稽式旧典,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两边俎豆干戚之容,始备于兹矣。是岁大收天下儒士,赐帛给传,令诣京师,擢以不次,布在廊庙者甚众。贞观政要崇儒学材料三(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幸曲阜,诣先师庙,行三跪九拜之礼。东华录(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三位帝王对儒学的态度与措施。(9分)(2)如何认识三位帝王对儒学态度的差异?(6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皆坑之咸阳”的信息可知秦始皇打压儒学,“焚书坑儒”;从材料二中“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

14、先师”的信息可知唐太宗崇儒尊孔;从材料三中“诣先师庙,行三跪九拜之礼”的信息可知康熙帝崇尚儒家文化,祭拜孔子。结合材料联系所学分析其措施所在。第(2)问,可从儒学本身以及统治者的态度两个方面来分析。答案:(1)秦始皇:打压儒学,“焚书坑儒”。唐太宗: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康熙:崇尚儒家文化,亲自祭拜孔子,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2)认识:儒学在秦代更多体现保守一面,在唐代、清代则经过自我调整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所以统治者对其态度不同;无论统治者对儒学态度如何,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封建君主专制。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材料二

15、唐太宗曰:“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见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朕践祚(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资治通鉴材料三300年前,我国曾经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康熙对当时的工业化萌芽不感兴趣。150年后,在新的海上航路使世界地域一体化的进程中,1840年西方的工业经济的产物坚船利炮打垮了中国小农经济的大刀长矛,其实直到1860年中国和印度还分居世界工业产量(以手工业产量为主)的第一位和第二位。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请回答:(1)

16、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秦王嬴政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6分)(2)据材料二归纳唐太宗的统治思想。(4分)(3)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对当时的工业化萌芽不感兴趣”的原因。(5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材料信息与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1)问联系所学归纳秦始皇的活动。第(2)问分析材料内容,从用人、纳谏、民族政策等方面回答。第(3)问从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方面概括出原因。答案:(1)统一中国,结束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开创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采取了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的政策;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统治思想:对人才不能

17、求全责备,要能用其所长,充分发挥其才智;要有容人之量,不能因自己的好恶黜责大臣。(3)原因: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继续推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政策;程朱理学思想的束缚;天朝上国的心态,对世界缺乏认识。(言之有理亦可得分,如“满清统治者的狭隘性”或“少数民族统治者的狭隘性”等)阶段验收评估(一)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中,首次明确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下列能体现出孔子“教育公平”思想的是()A温故而知新B有教无类 C当仁不让于师 D因材施教解析:选B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首开兴办私学的风气

18、,扩大了教育的范围,体现了“教育公平”的原则。29月28日被定为中国的“圣诞日”,“圣”在中国有着特殊意义。孔子之所以被尊称为“圣人”,是因为()A孔子的思想在春秋盛极一时B清康熙帝赞之为“万世师表”C他的思想经过发扬和改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D他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解析:选C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因此正确答案为C。3正如K.R.波普所言:“柏拉图著作的影响(不论好歹)是无法估计的。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在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柏拉图的。”这说明()A柏拉图的理想国被后世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广泛接

19、受B柏拉图的理想国为后世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广泛接受C柏拉图的思想著作大多保留下来,成为学术经典D柏拉图的思想对西方影响巨大,是珍贵的思想遗产解析:选D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内容的正确理解,认识柏拉图思想对后世的影响,D项符合题意。4.亚里士多德曾提出了自己的“中庸”之道,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三种状态,即过度、不及和中间。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他在政治上是()A反对民主制的激进派B反对奴隶制的激进派C温和的民主派 D激进的民主派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亚里士多德提出“中道”理论,鼓励人们以理性为准绳,反对过激行为,由此可排除A、B、D三项,故选C。5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

20、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B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解析:选D天子的印称“玺”,“群臣莫敢用”,体现的是皇帝独尊,意在维护皇权至上。6唐太宗在戒皇属中说:“先贤有言,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不可不察也。”以下选项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B以儒为师,大办学校C厚之以德,抚之以仁 D轻徭薄赋,戒奢从简解析:选A唐太宗强调,敢于直面指出他的错误的人是他的老师,而总是阿谀奉承的人是他的敌人,这充分说明了他知人善任,虚怀纳谏的品格。7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21、“我军进击,大战于乌兰布通,贼军数万阵山下,依林阻水,以万驼缚足卧地谓之驼城我军隔河而阵,以火器为前列遂破其垒”。这一战役()A打击吴三桂平定三藩之乱B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塽降清C打击准噶尔叛乱分裂势力D击退沙俄在东北地区的侵略解析:选C题干中出现地名“乌兰布通”、“驼城”,这是准噶尔叛乱,故C项正确。8下列与康熙帝有关的史实及其评价,搭配正确的是()A亲征噶尔丹解决了中国和俄国东段边界问题B多伦会盟巩固了清朝对天山南北地区的统治C智除鳌拜增进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巩固海防D册封活佛加强了清朝对蒙藏地区的有效管辖解析:选D亲征噶尔丹的作用是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蒙古诸部的控制,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故A

22、项错误;多伦会盟加强了北方边防和对喀尔喀蒙古的管理,故B项错误;智除鳌拜巩固了皇权,故C项错误;册封活佛加强了清朝对蒙藏地区的有效管辖,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9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东西方两位先哲,他们在历史的太空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

23、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摘自梁启超世界伟人材料二吕克昂(亚里士多德创办)一直是许多才高善辩之士云集之所。这个学园的教学风格不同于阿卡米德学园,它采用聚众教学与面向公众演讲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在设备方面也不如阿卡米德,大量的教学活动是在环体育场的林荫道上进行的。摘自王乐理西方政治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孔子的认识。(9分)(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亚里士多德在个人经历等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6分)解析:第(1)问,“吾将以教主尊孔子”“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梁启超认为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24、,可结合孔子创立儒学,创办私学,为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提供理论基础等三个方面具体分析。第(2)问,孔子创办私学、亚里士多德创办吕克昂学园,把自己的政治理想付诸实践。答案:(1)认识:思想家:创立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教育家: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政治家:孔子的政治主张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但他主张维护西周的等级制度,具有一定的保守性。(2)相似:都有理想追求,并为之努力;都创办学校(或学园),发展教育。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柏拉图认为人们用感官体验到的一切美德和品质都是相对的,不完美的。绝对的美德是独

25、立于人类之外的存在,只能用思想去理解。在某些作品中,柏拉图称这些现实之外的纯粹的美德为“理念”理念可以通过人类的灵魂去了解,因为灵魂是不朽的,他蛰居于必朽的躯壳中。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他的理想国家是贵族政体,在其中,体现为哲学王的理性要素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人们的理性也控制着他们的欲望。柏拉图强调“对一个国家来说,贵族政体是模范政体,因为在这个政体形式中,我们发现了所有阶级之间的那种正当的从属关系”。美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材料二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认为人类认识的来源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在政治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详细地比较研究了君主、贵族、共和、僭主、寡头和平民六种政

26、体,他主张法治,并认为“法律是不受情欲影响的理智”。朱亚娥主编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哲学和政治主张方面的不同。(10分)(2)结合材料分析,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和老师主张不同体现了怎样的治学态度。(5分)解析:第(1)问,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最大的区别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途径,柏拉图认为感觉是不完美的,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感觉是人类认知的来源。在政治主张方面,柏拉图主张贵族政治,亚里士多德则强调依法治国。第(2)问,不同主张,表明亚里士多德独立思考,追求理性的治学态度。答案:(1)不同:哲学上,柏拉图认为美德或理念独立于人的身体之外,人要靠灵魂去了解;亚

27、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是真实的,没有感觉就没有认知,批驳了柏拉图理念先于物质的唯心论。政治上,柏拉图主张依靠哲学王的智慧管理国家,强调人的理性,所有阶级之间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亚里士多德主张以法治国。(2)态度:尊师但不盲从;独立思考、追求真理。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们通常认为太宗之治(626649)是唐代“理想制度”的形成时期,是一个以良好和井井有条的施政著称的经济期。8世纪后期和9世纪的作者在怀旧时当然把它说成是黄金时代。但事实上太宗在执政时并没有制定新制度,政府的政策也没有大变化。政府的基本结构、行政细节以及政府干预的限度这一十分重要的问题早在隋代已被建立和解决,只是在唐高祖时

28、稍加修改后又被采用,并体现在624年颁布的一些法典化的法律中。费正清、崔瑞德剑桥中国史隋唐史材料二唐朝开国之君虽为高祖,然其事业,实在大部分是太宗做的。高祖传位于太宗,遂开出公元627年至649年的23年间的“贞观之治”。历史上记载他的治绩,至于行千里者不赍(带着之意)粮,断死刑岁仅39 人,这固然是粉饰之谈,然其时天下有丰乐之实,则必不诬的了。隋、唐时的制度,如官制、选举、赋税、兵、刑等,亦都能将前代的制度加以整理。吕思勉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两位学者是如何评价唐太宗在“制度”上的作为的。(6分)(2)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在政治、经济及律法等方面有什么建树?简要评述明君、盛世与制度的

29、关系。(9分)解析:抓住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结尾句内容,从中分析概括两位学者对唐太宗在“制度”上作为的评价。第(2)问,从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考试,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制定唐律等方面概括其建树;三者的关系要从制约、保障、条件等方面分析总结。答案:(1)评价:前者认为唐代“理想制度”在唐太宗之前已经确立,唐太宗只不过是简单继承,没有新的作为;后者认为唐太宗能继承和有效整理前代各项制度,并加以实施,由此开创出“贞观之治”的繁盛局面。(2)建树:实行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度;推行均田制;制定唐律。(答出三点即可)关系:明君是盛世出现的重要原因;明君需在继承和完善前代制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但明君

30、需要制度的制约;盛世更需要有制度的保证。(答出三点即可)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时间主要活动康熙二十三年十月南巡途经黄河,视察北岸诸险。十一月南巡至江宁,谒明孝陵。回銮时诣曲阜孔庙,书“万世师表”。康熙二十八年正月第二次南巡,临阅河工。二月抵达绍兴,祭大禹陵,亲制祭文,书额曰“地平天成”。康熙三十八年三月阅黄河堤。康熙四十一年九月第四次南巡。见河工初步告成,欣然命笔作览淮黄成诗一首。康熙四十四年二月第五次南巡阅河。三月驻跸苏州,命选江南、浙江举、贡、生、监善书者入京修书。康熙四十六年正月九卿叩请皇上亲临河工,指授方略。康熙帝认为他数次南巡,濒河官民不无劳扰,不允亲往。经大学士等再三恳请,最

31、后决定再次南巡。四月河工善后处理完毕,返回京师。至此两河安宁,漕运无阻。摘编自康熙朝实录、康熙南巡和他在淮安的治河实践等(1)据材料归纳康熙南巡中的主要文化活动,并指出其相同的政治意图。(7分)(2)据材料指出康熙南巡的核心活动,分析该活动的影响。(8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注意范围是“文化活动”,可从材料信息中查找,再分点归纳概括;第二小问“相同的政治意图”可依据材料中的相关活动进行推论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核心活动”通过材料中的活动分析归纳;第二小问“影响”可从材料中查找有关影响的相关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从进步性、局限性两个方面分析评价。答案:(1)活动:祭陵,拜孔;题词,作诗;选才修书。意图:缓和满汉矛盾,巩固统治。(2)活动:视察(巡阅)河工。影响:促进黄淮治理;保障漕运;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扰民现象。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