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克州一中2022-2023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一年级历史一、单选题(本题共35题,满分7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 100分)1下图为我国某时期形势示意图。根据地图信息判断,此时中国处于A旧石器时代 B部落联盟时期 C夏商时期 D西周早期2大盂鼎内壁铸有铭文 291 字,记载了周康王在宗周训诰盂之事:“我闻殷坠命,唯殷边侯甸与殷正百辟, 率肆于酒,故丧师矣。”并叮嘱盂要效法祖先,恭敬办政,莫违王命。这反映了西周A与殷商相比粮食生产落后 B注重总结治国理政经验C青铜器制作工艺十分高超 D分封制度已经开始瓦解3自然在提供人生存条件的同时,也在磨炼人的意志,给予人重重压力。人类只有不断克
2、服这些压,才能繁行生存和继续发展。因此,在人类产生之初,认识自然、改造环境便成为人类生存的第一要义,并成为终 身使命。下列没有反映题干主旨的是A早期人类先后以打制和磨制石器为主要工具 B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可以种植谷物、饲养家禽C母系氏族时期开始出现私有制度和阶级分化 D河姆渡文化的居民能种植水稻并且建造房屋4下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卷二夏本纪整理的夏朝世系示意图。它表明夏朝A选贤与能,禅让遗风 B父死子继,王位世袭C封邦建国,授民授土 D中央集权,皇帝独尊5漫画两副面孔(如下图)违背了孔子( )A“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B“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C“学思结合”的学习思想 D“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6荀子
3、认为,“国之存亡在其主,天下得失道一人出”,君主“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故“君贤者其国治,君 不能者其国乱”。荀子这一观点A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执政理念 B对君主的品行提出了要求C迎合了强化君权的时代诉求 D促进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7吕氏春秋将以实现“大一统”为目的的战争形式称为“义兵”。战国道家认为应坚持“为义”的“兵道”,“伐乱 禁暴”。这反映了A战国战争是正义的 B统一成为了社会的主潮流C诸子为秦统一辩护 D道家恢复等级秩序的愿望8战国中后期,来自其他诸侯国的张仪、司马错等为数众多的“布衣将相”逐渐在秦国登上政治舞台。出现这 种局面的主要因素是A秦国厉行节约 B布成为主要衣被原料C争霸战争
4、严重破坏经济 D商鞅变法的推动9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建元六年“司马长卿便略定西夷西至沫、若水,南至为徼,通零关道、桥孙 水(今安宁河)以通邛都”。历史上西南地区(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于。 A商代B周代C春秋战国D秦代10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指的是A分封制和宗法制B分封制和郡县制C宗法制和郡县制D宗法制和中央集权制11秦朝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A地方推荐 B皇帝任命 C科举考试 D世袭获得12西周分封,天子(王)的封土是“方千里”,公、侯的封土是“方百里”,伯的封土是“方七十里”,子、男则 是“方五十里”
5、。这说明分封制的本质是A周天子间接统治国家的方式 B贵族内部权力与财产的再分配C安抚功臣与异姓贵族的手段 D巩固和扩大周朝统治的政治制度13感叹“大道”既隐,想有学者把先秦到秦汉的历史列为“方国一王国一帝国”(“方国”就是活动在一定区域,以 血缘为纽带牢固的部落集团)。试想,这一变化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最高统治者开始建立皇帝制 B周边王朝完全臣服于秦汉王朝C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形成 D中央王朝统治范围极大扩张14中国是丝的国度,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丝绸文明。至汉,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在某汉代考古遗址发现 有一件素纱禅衣,重量仅 49 克。识图(下为汉代局部示意图)判断,该遗址位于A B
6、C D15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如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后 裔,建立夏政权的匈奴首领自称“大禹之后”“(将)复大禹之业”。这表明A各民族隔阂完全消失 B中原文明的影响扩大C游牧民族转向农耕生活 D北方地区统一进程加快16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这一转变不能说明A中央集权加强 B思想控制严厉C统一局面形成 D其他学派消亡17下图为唐代鎏金胡瓶。胡瓶,是一种贮酒器具的名称,在波斯乃至整个中东地区都在使用。它最初的材质为金银制,传入中土后工匠们用陶瓷等工艺仿制改制,并把胡瓶的口沿、流、盖做成凤首,柄上安龙首等 纹样。这说明,唐代A中国文化辐射至
7、周边国家 B中外文化交流较为频繁C中外各阶层饮酒风气浓厚 D胡瓶多为皇室贵族使用18北宋中前期,皖北地区人口维持在五十万户左右,沿汴河两岸兴起了六孜、庸桥、灵璧等商业大镇。金 代时,汴河逐渐湮废,皖北地区的经济逐渐衰落,人口和北宋相比下降了近 64%。元朝时撤并了归德府所辖 的临涣、符离等八个人口不满千户的县。这说明A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B交通是影响皖北商业的最主要因素C民族政权轻视农业发展D皖北地区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下降19北魏至隋唐实行均田制,“均田”是指( )A按全国人口平均分配土地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C对广大农民平均分配土地D不侵犯地主阶级的土地20据李藩传记载:“王
8、锷用钱数千万路遗权幸,求兼宰相相。有密旨曰: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报 来。(李)藩遂以笔涂“兼相”字,却奏上云:不可”材料中敢于驳正皇帝密旨的李藩应该任职于A唐朝的三省 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21东晋政权为笼络南渡聚族而居士民,在长江南北梁益诸州、荆襄一带,置侨州郡县安置侨人,保持其原 来籍贯(如在京口设立南徐州),另立户籍,给予免除赋役之优待,不受当地政府管辖。这一政策A不利于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B标志着户籍制度的成熟C形成了郡国并行的管理体系 D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22历代统治者奉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而唐太宗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
9、忌异类。盖德泽治,四海可使如一家”。材料主要说明唐朝( )A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B多元开放的外交理念C尊崇儒学以德治国 D民族大一统意识增强2320 世纪 90 年代初,江西新淦大洋洲商墓出土了 480 多件青铜工具,其中犁、铲、斧等 11 种青铜农具共 有 53 件。材料说明商代A中原农业发展迅速 B青铜铸造业较为发达C农业发展自成体系 D青铜农具的广泛使用24以下路线图反映的史实应该是( )(备注:逻些指现在的拉萨)A张骞出使西域 B昭君出塞 C文成公主进藏 D玄奘西游25下列作家中主要体现“现实主义”风格的是白居易 杜甫 普希金 拜伦A B C D26唐宋之际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时期。从
10、分期角度提出“唐宋变革”理论的首推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他于 1910 年在日本历史与地理上发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提出唐和宋在文化性质上有显著差异。下 列支持这一结论的历史依据有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科技发展与程朱理学的出现城市经济发展与交子出现文学艺术方面世俗文化兴起ABCD27下表是史料中所收录的唐代文学家地域分布情况(今地名)由此可知,唐代文学人才A由南方向北方不断地迁移B以北方社会作为创作题材C呈北重南轻的不平衡局面D受传统文学创作区域影响28科举制虽然在清末才被彻底废除,但从唐朝到清末间有代表性的科举存废之争就有过六次。这表明A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B科举制的公平公正最终得
11、到了社会认可C封建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的斗争日趋激烈 D科举制有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一面29有学者对我国古代 8- 9 世纪的城市法律处罚内容进行整理,研究发现频繁出现如下内容:上述信息主要 说明该时段有人私自在坊的外墙上打洞以获得通往主要街道的通道;居民违章建筑,在坊墙和交通繁忙的大街之间修筑建筑物;违规设摊交易;A城市秩序非常混乱 B政府法制逐渐失范C抑商措施不断加强 D经济发展挣脱束缚30东晋初期,为了仰仗随司马氏南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视世家大族,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 的现象,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这一时期成为门阀政 治的代表时期。
12、这反映出当时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 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31下图分别为战国时期秦国的杜虎符和秦朝的阳陵虎符,这两 件文物( )杜虎符铭文: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才(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 燔燧(点燃烽火)之事,虽毋会符行殴(也)。阳陵虎符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A表明了调兵方式的严重弊端 B说明地方将领无任何用兵权C反映了政治制度的延续发展 D凸显了秦朝太尉的军事权力32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 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霓裳羽衣舞”
13、,风靡一时。这反映了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发展 B经济交往带动文化交流C外来物品推动观念更新 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33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 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这一现象A说明不同文化之间碰撞与交流融合B体现了时局动荡对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C反映了儒家思想兼收并蓄与时俱进D反映了佛、道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34周杰伦的新歌兰亭序唱到:“兰亭临帖,如行云流水。月下门推,心细如你脚步碎”兰亭序其 书体被认为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雅俗共赏。这种书体是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行书35王祯造活字印书法记载:“五代唐
14、明宗长兴二年(931 年),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 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因是天下书籍遂广。”这反映了( )A雕版印刷术已在唐朝普及 B政府已采用活字印刷技术C雕版印刷推动了文化发展 D文化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2题,满分15分)36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
15、统 治的基本模式。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 愿陛下令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面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史记材料三 宰相、丞相或相国之成为官名,始于春秋战国时代。齐国、秦国都有此官职作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辅佐君主治理国家政事。秦汉时期的宰相,位高权重,相权与皇权的矛盾冲突,导致两汉皇帝不断调整、削弱宰相职权,结果就是以尚书台为代表的中朝官的崛起,国家行政权力的中心从三公逐渐转至三省。王成等中国政治制度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2)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国后来的发展对中央造成什么影响?根据材料二说一说汉武帝继位后采取什么措施消除这一影响?“上从其计”的根本目的是什么?(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说明从秦汉到隋唐中央机构的主要变化,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37图 1、图 2、图 3 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东汉永和五年、唐天宝元年、明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密 度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分别提取图 1、图 2、图 3 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