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省“皖南八校”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2 一、选择题24司马迁继父志,任史官,受宫刑,发愤著史记,终成“史家之绝唱”。子长著史有血有肉,“史”“我”相融,史家的“爱憎分明”尽显其中。由此可见() A历史研究从来都不是客观的 B史学家的个人情绪情感、是非标准左右了史书的编撰过程 C研究历史、再现历史,应先对历史认知者的人格心理作一番考察 D太史公以史抒情、以史达志,个人心理对著史影响超越社会心理【考点】史学理论史学研究方法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司马迁著史记的经过及原则,历史研究是在遵循历史史实的基础进行研究,是在客观的基础上进行的,故A项错误;史书的编撰过程体现了“秉笔直书”的原
2、则,不能由个人情绪情感决定,故B项错误;材料中史记呈现出“子长著史有血有肉,史我相融,充分体现了研究历史要了解著史者的人生经历,才能把握历史发展,故C项正确;司马迁著史书秉承的是”秉笔直书”的原则,其个人心理不能凌驾于社会心理之上,故D项错误。【答案】C25秦兵马俑出土的陶俑、陶马都经过精心彩绘且几乎无一雷同,青铜兵器制作精良且形制、大小几乎一致每批陶俑、陶马、兵器上都打印或刻有工匠的名字。这反映当时() A法家思想在国家管理上的体现 B陶器制作工艺达到巅峰 C工匠制造技艺高超、产品精美 D战争催生青铜制造产业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 【解析】根据材料中秦
3、兵马俑中的陶俑和陶马都经过精心彩绘,青铜兵器制作精良且都刻有工匠的名字,说明国家管理的统一严整,体现了法家思想治国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中说明陶器制作,并没有说明工艺达到巅峰,故B项错误;材料重在强调国家的管理,并非强调工匠的制作工艺,故C项错误;青铜制造业促进了兵器的改进,并不是战争催生青铜制造业,故D项错误。【答案】A26蔡元培曾评价:“中国之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故中国之画,以气韵胜,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他强调中国画() A与书法相伴而生 B与文学相兼而成 C追求神韵与意趣 D画、诗、书相融27西奥多舒尔茨传统农业的改造指出:“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效率很高小农作为经济
4、人,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小农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 B传统农业经营效率很高可以与现代农业相媲美 C传统农业效率高是指土地私有制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D传统农业的贫乏往往表现为规模小、工具简陋、农民负担重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 【解析】材料强调的重点是传统农业下小农的效率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不是指小农不逊色于资本主义企业家,故A项错误;材料中传统农业效率高,但不能等同于现代农业,故B项错误;土地私有制下主要是地主占主导地位,对农民的积极性作用不大,故C项错误;传统农业下,生产水平低下,农民负担较重,故D项正确。【答案】D28南京条
5、约第十一条中规定:“议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往来,用照会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此条款标志着() A清政府外交政策有所调整 B华夷观念已经改变 C中国外交开始半殖民地化 D中外关系趋于平等【考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解析】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改变了过去“天朝上国”的态度,根据材料中“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往来,用照会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说明对外交往政策做了调整,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中国传统的华夷观念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涉及对外政策的调整,中国外交
6、的半殖民地以总理衙门的设立为标志,故C项错误;这一时期的中外关系,外国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并不平等,故D项错误。【答案】A29王尔敏在拳变时期的南省自保中写道:“庚子五月,拳乱起于近畿,仇洋杀教,围攻使馆,以致酿成巨衅,东北尤罹浩劫。而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立约互保指南省与列强立约和平相处)这说明() A清中央政府对东南互保运动的认可 B东南督抚认清了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C中央集权在晚清时期遭到严重削弱D东南互保运动得到后世历史学家的基本肯定 【考点】1840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
7、东南互保运动的免于义和团的进攻,并未涉及清政府对东南互保运动的态度,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东南督抚为维护自身统治而立约互保,并没有认清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仇洋杀教”东南各省纷纷立约自保,体现出中央政府对其统治的削弱,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后世史学家对东南互保运动的态度,故D项错误。【答案】C30武汉会战目的方针与策略指导指出:“以目前国际形势观察,自力更生仍为我政略上最高原则,基于此而产生之作战指导方针,亦即持久战与消耗战。”由此判断() A国民政府坚持片面抗战路线 B中国共产党坚持持久战与人民战争路线 C中国反法西斯战场自始至终都
8、是独立的 D国民政府曾期待国际力量援助 【考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持久战 【解析】片面抗战路线指的是只依靠政府和军队,不发动群众,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武汉会战是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的抗战,不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故B项错误;我国的反法西斯的战争得到了美国和苏联法西斯同盟的支持,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以目前国际形势观察,自力更生仍为我战略上最高原则”1938年欧洲战场的反法西斯形势自顾不暇,所以国民政府提出自力更生,准备持久战,因此能推断出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曾寄希望于国际支持,故D项正确。【答案】D31下表是1954年北京西单区第一届人大代表构成统计表,材料表明本届代表()类别政府
9、党派团体驻区机关工人文教卫生私营工商业少数民族宗教街道居民人数964853241313442比例511%341%229%455%3011%1364%739%739%227%2386% A是由普选产生的 B有制定法律之权 C具有广泛代表性 D选举的依据是1954年宪法【考点】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解析】根据图表的题目“1954年北京西单区第一届人大代表构成统计表”主要说明了各个阶层所占的人数和比例,并未涉及人大代表产生的方式,故A项错误;制定法律是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不是人大代表个体,故B项错误;从构成图看,代表构成来自各行业,充分体现了广泛的代表性,故C项正确;195
10、4年宪法是在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的,故D项错误。【答案】C32罗马元首制建立后,皇帝更为频繁地授予希腊人以罗马公民权。一些希腊人,主要是城市中的社会上层,也通过书面申请或他人举荐等方式从皇帝那里谋求官职或包括罗马公民权在内的民事权利。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B帝国境内公民与非公民界限不复存在 C罗马公民权成为一种特权和荣誉D希腊人的民族认同是慑于罗马皇帝权威的【考点】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公民权 【解析】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的标志是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材料中并未涉及,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希腊人,特别是社会的上层希望获得罗马公民权,不是罗马帝国境内公民和非公民,故B项错误;
11、材料体现皇帝授予希腊人以罗马公民权,而希腊人,主要是社会上层,也积极申请罗马公民权,说明罗马的公民权成为一种荣耀,故C项正确;希腊人获取公民权是因为罗马发展的吸引,并非慑于皇帝的权威,故D项错误。【答案】C33有学者认为,15世纪欧洲的绘画把人放在一个真实的世界中,它严格按照物理学规律来绘画,肯定自然主义,反对中世纪的象征主义,为近代科学创造了一个理论前提。该观点() A描绘了艺术与科学的必然关系B揭示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的特征 C否定了神学对艺术创作的影响D诠释了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历史条件34图8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的影响力演变曲线图,从变化中看出() A近现代自由主义经
12、济思想和理论在西方一直保持最大的影响 B70年代以后,凯恩斯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C80年代以后,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思想再次占据统治地位 D经济理论的影响力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状况和理论自身的完善【考点】工业革命自由主义经济理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解析】根据图表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A曲线为自由主义经济思想,B曲线为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自由主义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兴起的,结合图表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到1929年经济危机之后,其影响力逐渐下滑,不是一直保持最大影响,故A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资本主义国家普
13、遍出现“滞胀”现象,因此普遍采取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但是仍然实行国家干预和自由发展相结合的政策,因此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经济并未退出历史舞台,故B项错误;80年代后,出现了新的经济理论,自由主义的影响上升,但并不是自由主义占统治地位,故C项错误;综合材料说明,经济理论作为调节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属于生产关系层面,必然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发展,故D项正确。【答案】D35看电影吃爆米花是一种纯正的美式习俗,但20世纪20年代美国五大影院在观影时是禁止吃爆米花的,看电影吃爆米花真正流行于30年代,随后风靡全球。这种改变最能说明() A电影技术的进步带来观影习惯的改变 B电影艺术呈现出了大众化、商
14、业化趋势 C大萧条给影院经营造成了巨大经济困难 D电影从业人员的地位、心理预期得到提升 【考点】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电影艺术 【解析】20世纪20年代电影已经发展到“有声电影”时代,到30年代,电影技术并无明显进步,故A项错误;由20世纪20年代美国五大影院在观影时是禁止吃爆米花到30年代看电影吃爆米花风靡全球,说明电影艺术在世界范围的迅速发展,体现出大众化、商业化的趋势,故B项正确;材料中仅仅说明30年代看电影的情景,并未涉及大萧条对电影业的影响,故C项错误;电影从业人员的境况在材料中未涉及,故D项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5年英国建成
15、第一条铁路后,美国、德国等相继开始修建铁路。到1850年止,世界上有19个国家建成铁路并开始营业。这个时期正值产业革命后期,钢铁工业、机器制造业等已达到一定水平,同时工业发展又有原材料和产品的输送问题需要解决。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后,有关铁路的知识开始由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1876年,英国商人在上海修建的淞沪铁路,被认为是在中国土地上的第一条铁路。1 909年建成的京张铁路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资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投入运营的铁路,但也仅仅只是一个象征而已。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平均每年修建铁路300余公里,不仅数量少且分布偏、标准杂、管理混乱。材料三 世界主要国家铁路网密度统计表
16、:铁路网密度按人口计算按国土面积计算总里程【公里】统计年份单位公里/每万人公里/万平方公里中国084114910002012美国55553832264272007加拿大161810092572162007俄罗斯5969911280002006法国553362299012008德国4419173418962008英国28568009165672006日本19548904234742006印度06321251633272007 引自世界铁路发展史铁路资料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第一条铁路出现在英国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原因。(10
17、分) (3)根据材料三,比较中国所处世界铁路发展中的地位,并谈谈你对21世纪中国大力发展铁路交通网的看法。(9分)【考点】(1)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铁路建设)(2)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铁路建设 (3)现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铁路建设【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根据材料一中“工业发展又有原材料和产品的输送问题需要解决”得出传统的交通工具无法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瓦特改良章契机和斯蒂芬苏的火车机车研究解决了技术问题。(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中“鸦片战争前后,有关铁路的知识开始由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1876年,英国商人在上海修建的淞沪铁路,
18、被认为是在中国土地上的第一条铁路”“1 909年建成的京张铁路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资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投入运营的铁路”得出经历了从“西方铁路的知识的传播”到“外国人在华修铁路”再到“国人自主承办”的历程;根据首先是传入有关铁路的知识;根据材料二中“但也仅仅只是一个象征而已”得出这一时期中国的铁路修筑主要被列强控制;根据材料二中“中国平均每年修建铁路300余公里,不仅数量少且分布偏、标准杂、管理混乱”得出建造速度慢、数量少和分布偏、标准杂、管理混乱的特点;第二小问原因,要结合近代铁路建设所处的社会性质、经济、技术管理方便的不足以及社会动荡的环境等角度分析即可。 (3)第一小问地位,根据材料
19、三的图表分析可得中国铁路总里程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按人口和国土面积看,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第二小问看法,结合材料三分析可从我国的铁路发展空间、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铁路的有利的国际、国内条件等方面回答即可。【答案】(1)原因:英国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传统交通工具无法满足工业生产所需大量的原材料和产品的输送;英国瓦特改良蒸汽机和史蒂芬孙蒸汽机车的研制解决了铁路运输的关键技术。(6分) (2)特点:经历了从“西方铁路的知识的传播”到“外国人在华修铁路”再到“国人自主承办”的历程;列强长期主导近代中国铁路的修建和运营;铁路发展艰难,建造速度慢、数量少且分布偏、标准杂、管理混乱。(6分)
20、 原因:两半社会,国家主权不独立、经济发展滞后;资金、技术、人才的匮乏;社会动荡,政局不稳;传统观念的制约等。(4分) (3)地位:中国铁路总里程处世界领先地位,但人均公里数短,与发达国家差距大。(3分)看法:中国人口密度大,国土面积广袤,铁路发展符合国情,空间巨大;改革开放积累了大量的人才与技术,物质基础扎实;要处理好铁路与公路、航空、水运等运输方式的关系;提高行车速度、改进服务设施、增加安全系数;加强国际合作,发展跨国铁路运输网。(6分)(言之成理、答够三点即可)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动机和目的,是以传统的传奇志怪的形式和手法,来表现他长期郁积于
21、心底的“孤愤”之情,是对当时社会的抗争,也是为重振文言小说所作的抗争。聊斋志异中很多篇末缀以“异史氏曰”,议论横生,表面看是仿“太史公曰”的写作方法,究其底里,恐怕还是把自己的小说当“史”来看待,这是高出了以前任何一位文言小说家的。 摘编自蓝翎聊斋志异序 附:蒲松龄(1640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汉族。出身没落地主家庭,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聊斋志异距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和唐代传奇的兴盛已千年之久,可谓“起文言小说千年之衰”。 文学作为作家对于生活评价性的反映,必然要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和社会心理。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时代背景,
22、利用你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理解谈谈蒲松龄的创作情怀。(12分)【考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明清小说(蒲松龄聊斋志异)【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表明观点,列出文学与史学的关系,一是要结合其创作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主要从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二是要结合蒲松龄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的动机和目的,分析其文学作品的特点,结合材料中“恐怕还是把自己的小说当“史”来看待,这是高出了以前任何一位文言小说家的”进行评价,总结出其文学作品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答案】答案提示:(1)说明文学与史学的关系(言之成理即可,3分) (2)蒲松龄的“孤愤”之情一方面源于明末清初的社会动荡、吏治腐败、文
23、化专制、民族压迫、经济残破、民生疾苦等恶劣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又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启蒙思想的潜滋暗长。蒲松龄重振文言小说的抱负与使命意识。蒲松龄个人不得志使他作品更具忧民情怀,表面看怪诞不经的作品却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本质。(9分)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宰相匡衡改“郊祀”之议:“即于云阳(地名)立泰畸(祭天神之处)。今行常幸长安,郊见皇天,反北之泰阴,事与古制殊。又至云阳,行溪谷中,厄陕且百里皆非圣主所宜数乘。郡、县治道
24、共张,吏民困苦,百官烦费。劳所保之民,行危险之地,难以奉神灵而祈福祐。昔者周文、武郊于丰、镐,成王郊于雒邑。由此观之,天随王者所居而飨(祭祀)之,可见也。” 摘编自汉书郊祀志(下) 材料二 在汉儒刘歆帮助下,王莽根据周礼制定了元始仪,它既囊括了西汉中期以来泰畸 后土祠及雍地两大祭祀中心的重要祭祀,也涵盖了其他所有祠畤的功能。自元始仪成立,遍布于全国的祠畸就此退出了国家祭祀舞台,长安南北郊成为国家最高祭祀所在地,也是皇帝唯一需要亲临祭祀的场所。 摘编自田天西汉末年的国家祭祀改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匡衡提议“郊祀”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郊祀”最终
25、取代遍布全国的“祠畸”的社会根源。(6分)【考点】西汉匡衡祭祀制度改革“郊祀”【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今行常幸长安,郊见皇天,反北之泰阴,事与古制殊”得出原来的祭祀地点(云阳的泰畴)方位不合古制,根据材料一中“又至云阳,行溪谷中,厄陕且百里皆非圣主所宜数乘”得出皇帝祭天地需要长途旅行,根据材料一中“吏民困苦,百官烦费”得出劳民伤财,根据材料一中“天随王者所居而飨(祭祀)之,可见也”得出郊祀符合“天随王者所居而飨之”的天人感应理论。(2)根据材料二中“它既囊括了西汉中期以来泰畸 后土祠及雍地两大祭祀中心的重要祭祀,也涵盖了其他所有祠畤的功能。”得出汉代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
26、时推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从思想看汉代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答案】(1)理由:第一,原来的祭祀地点(云阳的泰畴)方位不合古制。第二,皇帝祭天地需要长途旅行,安全无保障。第三,皇帝为祭祀频繁出行,劳民伤财。第四:郊祀是古代帝王的传统做法。第五:郊祀符合“天随王者所居而飨之”的天人感应理论。(每点3分答三即可得9分,不得照抄原文) (2)根源:汉代国家的统一;汉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发展;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每点2分,共6分)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为什么1911年的革命不能建立西方式的新中国呢?第一是没有共同目标第二是缺乏政治体制并缺乏人民参与第三当
27、时所有爱国之士深恐外国干涉最后一点并且最为重要的是,中华民国向西方借鉴,通过立宪会议和内阁而组织政府的想法,是同中国的政治传统脱节的。 摘自费正清美国与中国(第四版) 材料二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西欧、北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在彻底铲除封建帝制这一点上,却远胜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 摘自方志钦辛亥革命彻底革了封建帝制的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1911年革命不能建立西方式新中国的主要原因。(6分) (2)举例说明辛亥革命在彻底铲除封建帝制这一点上远胜于欧洲各国。(9分)【考点】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解析】(1)原因要
28、从内外两方面进行分析,从内因看,根据材料一中“第一是没有共同目标第二是缺乏政治体制并缺乏人民参与”及“中华民国向西方借鉴是同中国的政治传统脱节的”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敢发动群众,因此难以承担重任;从外因看,帝国主义不希望中真正走向民主,所以千方百计阻挠干涉。(2)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和欧洲各国反封建帝制方面的比较,根据所学,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致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欧洲各国英国保留了君主,法国共和派最终与君主派妥协,德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俄国也保留了沙皇,因此都不如辛亥革命彻底。【答案】(1)内因:在两半社会桎梏下
29、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在思想和物质上均表现为难以承担历史重任。(其它酌情给分) 外因:帝国主义时代到来,它们只需要从属和附庸,不允许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走向发达。(6分) (2)说明:辛亥革命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此后虽有袁世凯称帝与张勋复辟行为,也只是短暂的闹剧,民国得以延续。(3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洪流中英国保留了君主制,法国革命则走了一条艰难的共和国之路(共和与帝制反复斗争),德国统一确立了帝制,俄国改革保留了沙皇制。(6分)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4个多月内,占领东北三省并扶植傀儡政权进行殖民统治。
30、1937年7月7日夜,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到1945年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华北、中原、华东、华中、华南以及台湾,共26省1500余县市,国土面积600余万平方公里。造成中国军民伤亡达3500多万人,财产损失及战争消耗5600余亿美元。 摘编自胡德坤中日战争史 材料二 日本右翼势力言论:日本自民党“终战50周年国会议员联盟”会长奥野诚亮宣称:“大东亚战争是自卫战争,日本当时没有侵略意图,虽然曾经与英美交战,但并没有打算侵略亚洲”。日本法务大臣永野茂门也曾说:“把那场战争说成是侵略战争是错误的。当时日本真心想解放殖民地、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公然叫嚣:“人们都说
31、日本(在南京)干下大屠杀,但这不正确。这是中国人编出来的谎言,一直要污损日本的形象”。日本右翼的错误思想和言论导致日本先后三次修改历史教科书,将“侵略”改成“进入”,把“帝国主义战争”改成“大东亚战争”。 摘自王向远日本右翼言论批判 (1)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右翼势力言论的核心观点。(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相关史实驳斥日本右翼势力的言论。(9分)【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日本右翼势力对侵华战争的态度 【解析】(1)根据材料二中日本自民党奥野诚亮“大东亚战争是自卫战争,日本当时没有侵略意图”得出否定侵华史实,根据材料二中日本法务大臣“把那场战争说成是侵略战争是错误的。当
32、时日本真心想解放殖民地、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得出美化侵略;根据材料二中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公然叫嚣得出拒绝承担战争的罪责;根据材料二中”将“侵略”改成“进入”,把“帝国主义战争”改成“大东亚战争”,写入教科书,得出篡改历史教科书。 (2)注意列举的史实要充分体现出日本对外扩张侵略的本性,可结合日本确定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说明其侵略中国和亚洲是既定方针;从二战期间日本发动的对中国及东南亚的侵略、屠杀等行为进行驳斥其不实言论;结合日本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控制的史实进行回答。【答案】(1)观点:否认侵华史实;美化侵略战争;拒绝承担战争罪责;纂改历史教科书。(每点2分,共6分。答对三点即可)
33、(2)驳斥:早在明治维新期间,日本就制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说明它对中国和亚洲的侵略是蓄谋已久的;二战期间日本以武力侵占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大片国土,并制造了一系列战争罪恶,惨绝人寰;日本在被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如中国汪伪政权)或直接进行殖民统治,疯狂掠夺资源,推行奴化教育等,亚洲多国人民饱受苦难;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等等。(每点3分,共9分。言之有据,答对三点即可)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孙中山与张謇,一位是近代中国的大政治家,被誉为“国父”;一位是近代中国的大实业家,被尊为“实业之父”。他们均为中国早期现代化事业的伟大开拓者。 材料一 1895年张謇
34、在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中说“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并提出“天下将沦”,唯实业和教育“有可救亡图存之理”。1 910年南洋劝业会召开期间,张謇发起劝业研究会,提出振兴实业首推发展棉业和铁业。 材料二 1894年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说:“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民国之后,孙中山提出实业计划以振兴实业,其主要内容为: (1)建设北方大港、东方大港和南方大港三大世界级港口;(2)修筑总共10万英里长的六大铁路系统;(3)修筑100万英里长的
35、公路网;(4)整治长江、淮河、黄河等内河水系;(4)通过大规模移民开发边疆;(5)全面开采煤、铁、石油、有色金属等矿藏;(6)发展轻重工业和现代农业,规划衣、食、住、行等涉及民生的各项实业。 摘编自马敏孙中山与张謇实业思想比较研究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张謇和孙中山实业思想的异同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謇和孙中山实业思想产生的原因。(7分)【考点】张謇;孙中山【解析】(1)相同点根据材料一中张謇认为“唯实业和教育有可救亡图存之理”与材料二中“孙中山提出实业计划以振兴实业”可以得出认为倡导实业救国;根据材料一中“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
36、本实在于工”和材料二中“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可得出是借鉴西方的实业经验。不同点根据材料一中张謇“实业首推发展棉业和铁业”得出张謇注重发展棉纺和钢铁,根据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得出主要集中于湖北地区;根据材料二中孙中山实业计划的内容看,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方面,且范围涉及全国范围。(2)分析二人实业思想产生的原因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看,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出现了学习西方,富国强兵的主张;从个人角度分析,主要是张謇和孙中山都具有爱国精神,因此积极倡导“实业救国”。【答案】(1)相同:认为实业乃救国之本;借鉴西方实业经验。(每点2分,共
37、4分) 不同:优先发展方向:棉纺与钢铁工业交通与运输;主张更多基于地方、民间立场主张则更多基于全局、国家立场(每点2分,共4分) (2)原因: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剧;张謇和孙中山的爱国情怀;中国与西方的现实差距;西学东渐的影响。(每点2分,共7分。言之成理、答对三点给满分)安徽省“皖南八校”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参考答案242526272829303132333435CACDACDCCBDB40(25分)(1)原因:英国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传统交通工具无法满足工业生产所需大量的原材料和产品的输送;英国瓦特改良蒸汽机和史蒂芬孙蒸汽机车的研制解决了铁路运输的关键技术
38、。(6分) (2)特点:经历了从“西方铁路的知识的传播”到“外国人在华修铁路”再到“国人自主承办”的历程;列强长期主导近代中国铁路的修建和运营;铁路发展艰难,建造速度慢、数量少且分布偏、标准杂、管理混乱。(6分) 原因:两半社会,国家主权不独立、经济发展滞后;资金、技术、人才的匮乏;社会动荡,政局不稳;传统观念的制约等。(4分) (3)地位:中国铁路总里程处世界领先地位,但人均公里数短,与发达国家差距大。(3分)看法:中国人口密度大,国土面积广袤,铁路发展符合国情,空间巨大;改革开放积累了大量的人才与技术,物质基础扎实;要处理好铁路与公路、航空、水运等运输方式的关系;提高行车速度、改进服务设施
39、、增加安全系数;加强国际合作,发展跨国铁路运输网。(6分)(言之成理、答够三点即可)41(12分)答案提示:(1)说明文学与史学的关系(言之成理即可,3分) (2)蒲松龄的“孤愤”之情一方面源于明末清初的社会动荡、吏治腐败、文化专制、民族压迫、经济残破、民生疾苦等恶劣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又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启蒙思想的潜滋暗长。蒲松龄重振文言小说的抱负与使命意识。蒲松龄个人不得志使他作品更具忧民情怀,表面看怪诞不经的作品却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本质。(9分)45(15分)(1)理由:第一,原来的祭祀地点(云阳的泰畴)方位不合古制。第二,皇帝祭天地需要长途旅行,安全无保障。第三,皇
40、帝为祭祀频繁出行,劳民伤财。第四:郊祀是古代帝王的传统做法。第五:郊祀符合“天随王者所居而飨之”的天人感应理论。(每点3分答三即可得9分,不得照抄原文) (2)根源:汉代国家的统一;汉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发展;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每点2分,共6分)46(15分)(1)内因:在两半社会桎梏下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在思想和物质上均表现为难以承担历史重任。(其它酌情给分) 外因:帝国主义时代到来,它们只需要从属和附庸,不允许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走向发达。(6分) (2)说明:辛亥革命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此后虽有袁世凯称帝与张勋复辟行为,也只是短暂的闹剧,民国得以延
41、续。(3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洪流中英国保留了君主制,法国革命则走了一条艰难的共和国之路(共和与帝制反复斗争),德国统一确立了帝制,俄国改革保留了沙皇制。(6分)47(15分)(1)观点:否认侵华史实;美化侵略战争;拒绝承担战争罪责;纂改历史教科书。(每点2分,共6分。答对三点即可) (2)驳斥:早在明治维新期间,日本就制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说明它对中国和亚洲的侵略是蓄谋已久的;二战期间日本以武力侵占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大片国土,并制造了一系列战争罪恶,惨绝人寰;日本在被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如中国汪伪政权)或直接进行殖民统治,疯狂掠夺资源,推行奴化教育等,亚洲多国人民饱受苦难;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等等。(每点3分,共9分。言之有据,答对三点即可)48(15分)(1)相同:认为实业乃救国之本;借鉴西方实业经验。(每点2分,共4分) 不同:优先发展方向:棉纺与钢铁工业交通与运输;主张更多基于地方、民间立场主张则更多基于全局、国家立场(每点2分,共4分) (2)原因: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剧;张謇和孙中山的爱国情怀;中国与西方的现实差距;西学东渐的影响。(每点2分,共7分。言之成理、答对三点给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