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8 ,大小:454KB ,
资源ID:691995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9199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青西新区胶南一中2017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测试时间:2018年3月28日)说明: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注意事项:1考试开考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涂写在答题卡和第卷上;考试结束将答题卡、第卷一并交回。2第卷为选择题,涂在答题卡上。第卷为非选择题,写在答题纸上。第卷1. 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A. 需要大量劳力B. 适时增加肥力C. 提倡精耕细作D. 善于积累经验【答案】C

2、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农业的特点。【名师点睛】精耕细作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在小块土地上靠精细的劳作和高投入增加亩产量,是精耕细作发展的主要动力。2. 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A. 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 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 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 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描述的是翻车,使用的是人力,不是说农具自动化,故A项错误;翻车属于灌溉工具,能提高农田抗旱的能力,故B项正确;翻车属于简易灌溉工具,标志着灌溉技术成熟的是筒车,故C项错误;农业生

3、产始终不能摆脱自然的束缚,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经济和灌溉工具翻车【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以及调动、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为突出特征。复习时要掌握古代的水利灌溉工具,从水利工程战国出现了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等和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的翻车,唐朝创制筒车,宋朝出现水力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等角度掌握。3. 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

4、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 土地过度集中B. 有田者无力可耕C. 小农户个体经营D. 地权与劳动者契合【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中引文的准确理解与分析。题干中引文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经济形态的向往,也就是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一种自然的较为淳朴的生活,与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的模式状态相符合,故C项正确;题干中只是谈到人们“佃则有田”,而没有阐释土地过度集中,故A项排除;“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说明人们有力可耕,故B项排除;题干中地权依然三是地主阶级,作为劳动者的农民,两者是无法契合。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

5、古代农业小农经济4.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 经济严重衰退B. 土地政策调整C. 坊市制度崩溃D. 政府管理失控【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北宋政府的不抑兼并政策导致土地兼并的严重,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只能租种地主的土地,故B项正确;土地兼并不代表经济的衰退,故A项错误;坊市制度是城市中的制度,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5. 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

6、0以上214%小计139100%A. 自耕农经济盛行B.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 均田制破坏严重D.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答案】A【解析】根据表格可知,20130亩占有比例最大,说明自耕农经济盛行,A正确。而131300亩和300亩以上的占有比例不足百分之十, 说明土地集中现象并不突出,B错误。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经崩溃,C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农业生产效率,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材料中各种数据的代表含义。自耕农每家每户占有土地应是少量的,符合20以下和20130两个层次,且占有比例较大,说明自耕农经济占主流,即可得出答案。6. 春秋公羊传注疏载:“时(鲁)宣公无恩信于民,民不肯尽力于公田,故

7、履践案行,择其善亩谷最好者,税取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贵族土地所有制得到巩固B. 广大自耕农希望得到土地C. 土地私有权客观上被承认D. 诸侯国国君失去民众信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鲁国的初税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594年,鲁国实施初税亩,按土地的多少收税,实质上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所以C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土地制度的变迁7. 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大运河对

8、本区域交通的影响A. B. C. D. 【答案】A【解析】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属于四选三,解题时排除掉一个错误的即可。根据材料信息“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没有体现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排除含的选项即可。故本题答案选A项。【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点睛:本题是通过文物挖掘的方式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做这类题目时需要掌握相关细节性的知识点,同时把握关键词,注意不要夸大对信息的解读即可。8. 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

9、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 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C. 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D. 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答案】D【解析】材料中“亩产5石”、“亩产高达10石”、 “一亩二十斛”等数据说明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故D项正确;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两宋之际,故A项错误;B项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C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原因,故错误。9. 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

10、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 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唐朝时期,随着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也被北方人接受,故答案为C项。材料不能反映唐朝中期“南茶开始北运”,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实际上南北方饮食习惯存在较大差异,排除;南宋时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区域经济和重心的转移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点睛: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

11、了这样的过程: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学科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随着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逐渐被北方人接受。10. 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A. 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 官府组织

12、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C. 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 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中国古代经历了三次经济重心南移,即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安史之乱时以及两宋之际,南移的原因都是因为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大规模的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故答案为D项。ABC项不是共同原因,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经济经济重心南移11. 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 坊市制度瓦解B. 土地集中加剧C. 农业技术进步D. 海外贸易拓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

13、南,古代经济的核心部门是农业,海外贸易只不过是封建经济的补充,与农业经济关系最密切的是农业技术的革新,C项正确、D项错误;A项主要侧重于商业方面,不是促成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B项与经济重心南移没有必然联系。所以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原因12.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 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 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 全国的经济重心

14、已经转移到南方【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仍在北方,A、C、D三项不符合史实,故A、C、D项错误;从题干中“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的信息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发展,故B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经济重心【名师点睛】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而南方经济后来居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我经济重心南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东晋南朝:趋

15、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发达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

16、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大力兴办漕运,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13. 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 低级官员易染奢

17、靡风气【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前中期,朝廷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显然说明冲击等级秩序,故排除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排除A。朝廷对玉制器皿等规定不是传统伦理,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中朝廷饮食器具的变化,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是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14. 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

18、,“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 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 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 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答案】C【解析】明朝,在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人们逐渐改变了原有的义利观,逐利成为风尚,材料也没有涉及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问题,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汉代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故B项错误。汉初通过“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材料中的“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的现象,故答案选C项。材料表明富商的发展态势,并未涉及政治权利问题,故排除D项。【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

19、进步汉初经济发展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的关键是对材料内容的准确解读。本题难度不大,首先结合材料内容,判断出D项是无关项。结合所学知识判断A、B说法错误。15. 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A. 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B. 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C. 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D. 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答案】D【解析】根据“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景德镇”,可见景德镇一词是在宋朝出现,排除A;根据“镇民陶玉者”,可见陶玉身份不是官

20、营手工业者,排除B;题干中并没有体现该产品闻名海外,排除C;根据“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说明陶玉通过进贡朝廷,使得瓷器闻名天下,因此选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宋景德中始置镇”“镇民陶玉者” “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等,依据材料信息判断选项正确。16. 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 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 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 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 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时空观念。根据图示,陶

21、、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对较为发达,且三地距离较近,有利于商贸发展。故答案为A项。争霸战争并非只是在这一区域进行,且争霸战争一定程度上造成对经济的破坏,排除B项;这一区域的交通条件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这一区域城市规模如何扩大材料没有反映,难以得出推动商业发展的结论,排除D项。【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之际的商业发展【名师点睛】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本题考查影响商业贸易发展的因素,区域位置是重要因素之一。本题的解答应当根据图示,从图示中陶、曹、鲁的位置关系,来确定推动

22、这一地区商贸发展的原因。17. 明中叶以后,地方官府所制定的集市日渐次频繁,间隔缩短。江南有许多乡村市集,也是超越了定期市的阶段,如苏州昆山县的半山桥市,“民居辐辏,朝夕为市”。这反映了当时江南A. 商品经济日益繁荣B. 抑商政策开始松动C. 工商市镇日渐兴起D. 生活观念发生转变【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明中叶以后,地方官府所制定的集市日渐次频繁,间隔缩短。江南有许多乡村市集,也都超越了定期市的阶段,这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A项正确;“地方官府所制定的集市日渐次频繁” 并不能代表政府的抑商政策松动,B项不符合史实;C、D与材料主旨不符。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

23、的发展18. 下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这一铜版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北宋纸币铜版拓片”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正确;纸币的发行自然也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正确。根据“流转行使”可见有利于货币的流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正确;根据“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可见该纸币并不在四川流通,与所学知识“四川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不符,因此仅凭材料信息无从体现一定是北宋发行的纸币“交子”, 排除,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

24、展北宋纸币。【名师点睛】组合型选择题是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本类型的题注意运用排除法。这种方法就是根据题意,先找出错误选项,依次排除错误的题肢,得出正确的结论的方法。运用排除法时,通常要注意选项表述中的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片面性、以偏概全、时间空间不符等说法。如本题题干中“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可以推测该纸币并不在四川流通,与所学知识“四川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不符,因此仅凭材料信息无从体现一定是纸币“交子”,因此排除即可。19. 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

25、化的原因是A. 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B. 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C. 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D. 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状况,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归因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从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等信息,反映出市镇经济发展迅速,而其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繁荣,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题干信息与“人口增长”关联性不大,排除A;C项明显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品经济的

26、发展明清时期的状况20. 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表明农产品在当时大量进入了商品流通领域,故正确,排除BC;“积累了巨额财富”不是用来扩大再生产,而是“用于购田置地”说明了当时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故正确,排除C;“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反映了食盐贸易依然控制在政府手中,故错误;材

27、料反映了一个徽商最初经营农产品、后来经营食盐、发家致富的过程,没有涉及社会地位提高的信息,故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商业活动21. 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 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 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 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明朝中后期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其特征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两者形成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明朝是江南市镇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市镇经济与手工业发展,商品

28、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雇工需求量大,导致雇工态度发生变化。应该选A。明朝随着一条鞭法出台,人身依附关系放松,排除D选项。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B、C。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和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资本主义萌芽22. 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由此可知,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A. 有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B. 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C. 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D. 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变【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对“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

29、介绍,我们可以发现明清时代的税收政策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的,这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有利于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这些措施反而对土地兼并有所遏制;C选项错误,与事实不符;D选项材料无法体现。点睛:解答本题要学会联系所学知识,张居正改革的部分对“一条鞭法”有详细的介绍,其中涉及到一条鞭法之目的有三:一简化税制,二增加收入,三方便征收税款。从这些内容就可以看出,一条鞭法对新的生产关系是有利的,因此可以确定答案。23. 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

30、 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 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 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 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民间崇拜”“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等,材料主旨即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实质上是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其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的结果,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A项“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项“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明显不符合史实。D项“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说法本身错误。本题正确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宋代经济的发展东南沿海地区的状况及影响24. 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

31、,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A. 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 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 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 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明朝“海禁”政策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项“废止”一词说法明显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说法明显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结论题干信息没有提及,排除;从材料中“因势利导”、“易私贩为公贩”等信息说明政府对

32、“海禁”政策有所放松,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政策明朝“海禁”政策 【名师点睛】关于明清时期实行“海禁”与“闭关政策”政策的原因,重点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1)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它使封建统治者自我满足,脱离于世界大势,盲目排外。(2)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明朝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统治;清朝统治者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3)倭寇骚扰与西方殖民者的扩张。明朝中期以后,日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日益严重,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殖民扩张日益疯狂,威胁中国沿海安全和清政府的统治,这是清政府实行此政策的客观原因。25. 1756年,

33、多年不到浙江贸易的英国商船迭连北上宁波,引起乾隆疑虑:“顾向来洋船进口,俱由广东之澳门等处,其至浙江之宁波者甚少。近年乃多有专为贸易而至者。将来熟悉此路,进口船只不免日增,是又成一市集之所。在国家绥远通商,宁波原与澳门无异,但于此复多一市场,恐积久留居内地者益众。海滨要地,殊非防微杜渐之道。”这说明当时A. 粤海关一口贸易政策已开始执行B. 宁波成为重要通商口岸C. 对外贸易从属维护政权安全考虑D. 天朝上国观念遭到冲击【答案】C【解析】由“在国家绥远通商,宁波原与澳门无异,但于此复多一市场,恐积久留居内地者益众。海滨要地,殊非防微杜渐之道”可以看出当时限制对外贸易主要是担心来华者威胁中国的政

34、权稳定,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对应的是1757年;B项与“其至浙江之宁波者甚少”不符;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26. 下图所示为欧洲人在亚非的贸易分布格局,其形成的原因不包括A. 远洋运输业迅猛发展B. 海外贸易据点的建立C. 远航探险活动的开展D. “商业革命”的兴起【答案】A【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远洋运输业迅猛发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而图片反映的是早期殖民扩张时期,故A选项错误,符合题意;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发生,商业范围和贸易中心变化,故D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欧洲列强纷纷开展远航探险活动,故C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它们建立海外贸易据点进行贸易和殖

35、民扩张,故B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27. 下图取材于欧洲画家斯泰达努斯的画作新发现(NOVAREPERTA)。图中所描绘的新发现A. 有助于罗马帝国的海外扩张B. 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C. 宣告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诞生D. 标志着英国海上霸权的确立【答案】B【解析】根据题目“新发现(NOVAREPERTA)”以及图片中的“罗盘”、北美洲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B正确。A、C、D三项的描述都不新航路开辟的内容或者影响,排除。【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点睛: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考查

36、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本题较简单,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读图能力。解答好这类题,需要坚持“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审,即审图,要求弄清图片有几个要素和几层含义;二是审注,注的内容对图起到补充性或解释性的作用,对理解图及组织答案有好处;三是审设问,设问是图片题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不同的设问决定了不同的答题方向。第二步:比,即对图片中的内容或横向或纵向比较。第三步:联,即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注意图与图之间的联系,注意图与教材相关知识的联系。28. “那时(15世纪末)的欧洲正如一位作家所描绘的那样,像一个靠他人通过墙上的裂缝喂养的巨人。但是,这位巨人的力量和知识正在增长,牢狱的围墙已不

37、能长久地禁锢住他。”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A. “裂缝”说明东西方商路畅通B. “巨人”仍处于中世纪的黑暗中,丝毫看不到光明C. “牢狱”指的是封建神学的束缚D. “巨人的力量”主要指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所示时间为15世纪末,当时新航路尚未开通,传统的东西方之间的商路被阻断,排除A;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意大利,已经看到了近代曙光,排除B;“牢狱”指的是受自然条件和生产力等方面的限制,限制了欧洲的对外经济交往,排除C;欧洲之所以能够冲破牢狱,根本原因就在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8、因此D符合题意。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新航路开辟的背景29. 观察下表,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此现象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影响是15211544年间每年平均15451560年间每年平均西班牙、葡萄牙从美洲掠夺黄金2900千克5500千克西班牙、葡萄牙从美洲掠夺白银30700千克246000千克A. 确立世界霸主地位B. 冲击封建生产关系C. 成为世界市场中心D. 引发本国工业革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由图表可以看出,西班牙和葡萄牙掠夺了大量的黄金、白银,从近代化的角度可以得出,这冲击封建生产关系,所以答案显B。A与近代化不符;C项与

39、表格信息无关;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并没有引发工业革命。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和葡萄牙【名师点睛】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语西班牙掠夺大量的黄金白银,在欧洲引起了价格革命,即货币贬值,商品价格上升,加速了封建主义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这些黄金白银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原始积累,但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则用来挥霍,没有转化为资本,导致其很快衰落。30. 16世纪的一位英国人曾说过,以前的农民及其一家都睡在地板上,厨房里仅有一两口锅,而到16世纪末,一位农夫可能拥有“在橱柜里摆有一套精致的锡铅合金餐具,三四张羽绒床,好几套床罩和挂毯,一个印制

40、的盐罐,一罐酒以及一打羹匙”。这一现象说明A. 工业化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B. 世界性的贸易体系开始形成C. 商贸中心转移推动了英国经济快速发展D. 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16世纪英国农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由于经过新航路开辟,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而英国刚好位于大西洋沿岸,这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答案选C。工业化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才使用的,排除A;世界性贸易体系开始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排除B;16世纪英国并不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而英国建立起资本

41、主义国家是在1688年光荣革命,所以排除D。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名师点睛】15、16世纪是西班牙、葡萄牙实力强大,引导了新航路开辟,对全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对于他们本身的发展却影响不大;而发展到了17世纪,荷兰成为了海上马车夫;但随着后来不断发展,荷兰输给了工业发展国家英国,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31. 有经济史学家估算,1618世纪,荷兰与英国人均GDP年增长率均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这一时期荷、英经济的高增长均得益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海外殖民掠夺A. B. C. D. 【答案】D【解析

4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早期发展状况。项,依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的荷兰和英国因为航海事业的发展,加大了对外殖民扩张掠夺的力度,积累了大量资本,人均GDP增速较快。故项正确。项,英国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是在19世纪中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项错误。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于工业革命之后,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全形成,此处时间不符。故项错误。项,由于荷兰和英国先后确立了海上殖民霸权,海外殖民地增加,双方都加速了殖民扩张掠夺,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加速,人均GDP增速较快。故项正确。综上所述,项错误,项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早期的殖民扩张荷兰和英国32. 17世纪上半

43、叶,欧洲国家纷纷到亚洲进行殖民活动,引发了亚洲海上贸易格局的变化。对此,表述正确的是A. 荷兰通过设立据点控制东亚海上商路B. 英国打败法国垄断了对印度的贸易C. 欧洲殖民扩张迫使中国放弃海禁政策D. 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太平洋沿岸【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17世纪荷兰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在殖民争夺中占领亚洲的许多地方建立据点,控制东亚海上商路,成为“海上马车夫”,故答案为A。B项发生在18世纪中期,C项发生在鸦片战争后,D项说法错误,排除BCD。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拓展荷兰的殖民扩张33. 下表反映了19世纪英国的社会经济状况,据此可以合理推论出时间社会经

44、济状况17601830年水渠长度增加了3倍1850年英国修建了大约9654千米的铁路1852年英国生产的铁总量约为300万吨18001850年伦敦的人口增长了236%A. 工业革命导致了城市规模的扩大B. 19世纪早期的伦敦贫富差距日益扩大C. 交通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D. 19世纪中期的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时间得知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再根据表格中水渠长度增加、修建铁路、铁生产量以及人口增加得知工业革命促使英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故答案为A;B、C两项结论从材料中不能得出;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日不落”殖民帝国,故D项错误。所以选A34. 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

45、“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文明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由此可知A. 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B. “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C. 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D. 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答案】A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35. 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

46、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A. 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B. 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C. 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D. 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但主要是从困扰和不利的角度来分析,A选项概括较为片面。材料体现了工业革命对人们的时间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迫使人们共用一个标准的时间,而不能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时间来安排生活,这说明工业革命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有一定的制约作用,B正确。材料主要侧重是工业革命对地区时间的影响,没有强调工业革命以后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C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材料重点是说时间统一规定,有利于减少微

47、小时间差造成的困扰,而不是侧重有利于国家对社会的管理,排除D。36. 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A. 城市环境极其恶化B. 化学工业污染严重C. 人口膨胀食物短缺D. 医疗技术水平下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18311841年伯明翰因为是工厂集中而出现人口死亡率上升的现象,结合这一时间考虑是因为工业革命导致的城市生存环境恶劣所导致的,故选A;B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现象,不符合题干所述时间,故排除;C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考点:新航

48、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37. 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出当时美国A. 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B. 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C. 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D. 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9世纪60年代,总长度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当时美国尚未形成成熟的同一国内市场,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铁路部门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故B排除。材料也不能说明科

49、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故C排除。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与多种轨距无关,故D排除。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美国38. 有人描述某一时期英国人生活的情景:以前,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艰苦,却很悠闲。现在,社会的节奏变快了。时间支配了整个社会,时钟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导致生活节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工业化B. 信息化C. 城市化D. 电气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英国的工业革命。A项,依据题干,在此之前,英国的民众遵循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制度,这是农业生产状态下的民众的普通生活。但此后,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发展,追求效率,与时间

50、赛跑,社会节奏加快,时间支配了整个社会,工业化与工业革命同时进行。故A项正确。B、C、D项,信息化发生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电气化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二者都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才出现的;城市化是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故B、C、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考点:工业社会的来临英国工业革命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名师点睛】人类历史上到目前为止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中期,它使人们进入“蒸汽时代”,他也是影响人们生活最深刻的一次工业革

51、命,因为它彻底的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接下来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第一次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使人类进入到“电气时代”,他的影响虽然很大但是还是建立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开创的基础上。第三次科技革命我们目前还在进行中,它对人类的生活也是一场彻底的改变,信息化成为最主要的标志。39. 英国议会于1806年通过法令宣布绝对禁止非洲的奴隶贸易,美国于1807年通过了禁止贩奴的法令,法国早在1792年大革命时期就颁布废除奴隶贸易的法令。奴隶贸易被取消的主要原因是A. 阻碍了欧美社会的进步B. 违背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原则C. 不利于殖民统治的稳定D. 不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要求【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黑奴

52、贸易曾为美洲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推动了美洲的发展,并且为欧洲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它极大地促进了欧美社会的发展,故A项错误;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原则主要是针对资产阶级而言,不是取消奴隶贸易的原因,故B项错误;18、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早已在世界建立殖民体系,因此不是为稳定殖民统治,故C项错误;18、19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垄断阶段,需要进行资本的扩张,显然进行黑奴贸易不适应发展的新要求,故D项正确。40. 造成下表中人口比例变化的原因包括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表年代16001670175018011851186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8251352

53、10275510623圈地运动开展工厂制度确立电力设施应用交通工具变革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增长,原因包括:圈地运动开展,使部分农民入城,故正确;工业革命导致工厂制度确立,故正确;电力设施应用,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不符合题干时间,故错误;工业革命导致交通工具变革,城市化进程加快,故正确。故组合错误,故A排除。制错误,故B排除。组合错误,故C排除。组合正确,故D正确。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名师点睛】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的资

54、本主义生产中,大机器生产开始取代工厂手工业,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历史上把这一过程称为“工业革命”。从影响说,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和推动城市化进程;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贫富分化加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同时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第卷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与土地制度的变化相适应,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变化。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值制度。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以至于有人认

55、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梁泉我们只有一个中国(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并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宋代“商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因素。材料二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历史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在丝织业中表现最为典型、最为突出。但在具体研究中,彭泽益等学者认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是行会手工业老板和帮工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把这说成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乃是对史实的误解。(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中彭泽益观点的看法。材料三科学技术和社会技术影响着工业革命的发生。决定经济发展的技术其实是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社会技术,就是调整、管理、控制社会的方法。从整个国家来说,支撑社会的广义技术范畴

56、主要包括:政府组织的状况,指政府组织的架构和规模,官僚机构的运转效率等;财政税收制度;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等。社会技术是经济活动的基础,并与经济增长率息息相关。(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而不是中国的原因。【答案】(1)表现:“市”突破了原先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具有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城市经济繁荣,海外贸易迅速发展。因素:政府“不抑兼并”,土地买卖频繁;封建剥削方式发生变化,租佃关系日益发展;雇值制度的推行,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仅回答“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的,给(2)看法一:不赞成。机户是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

57、是早期资本家,机工是具有自自身份的雇工,是早期雇佣工人,他们之间存在雇佣关,为市场的需求进行生产,构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法二:赞成。机户与机工之间是行会手工业主与帮工的关系而不是真正雇佣关系,仍是封建剥削关系,是封建自然经济的组成部分。(3)原因:英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确立,重商主义政策。制定专利保护法保障科技发明,思想解放。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重农抑商政策;传统思想的阻碍。【解析】本题考查对世界国家商业发展知识点的掌握。从宋代商业的发展(1)第一小问表现,根据题意,结合所学,宋代的商业革命表现有坊市界限被打破;原有的乡村城郭也被允许设市;出现了夜市、晓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监督

58、;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对外贸易繁荣;第二小问因素,根据材料一“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可知,“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土地买卖频繁,增强了社会人员的流动性,有利于商业发展;根据材料一“与土地制度的变化相适应,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变化”可知,封建剥削方式发生变化,租佃关系日益发展,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有所减弱;根据材料一“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值制度”,雇值制度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推动商业发展。(2)本题是个开放性的题目;首先从材料“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说成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乃是对史实的误解”中分析出彭

59、泽益观点;然后是否赞成彭泽益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自己的观点即可。(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中英两国的政治制度、经济政策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不同之处来分析出答案。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太祖的指导思想是“藏富于民”,不管土地兼并者如何富有,只要在大宋国土之内,通过赋税,最终会归国家所有。宋代农业生产力发展迅速,“在这种经济发达的情势下,土地这一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自然要作为商品卷入市场”。宋代权势阶层实现对土地的占有,主要通过以下几条途径:合法的土地交易;诱骗(如向土地拥有者许诺可以免除赋税);非法放贷和胁迫(放高利贷导致农户破产,借机胁迫农户交出土地所有权)摘编自王也宋代土地

60、兼并现象的影响及原因分析材料二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9月30日专程前往安徽省考察农村改革发展情况时表示,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把股份制引入土地制度建设。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罗必良教授指出,土地流转的本质,就是推进土地要素的市场化。圈地运动时期的英国虽与我国在历史条件、社会形态、社会环境等方面有较大不同,但其土地制度改革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农业现代化有一定积极意义。摘编自尹红梅英国圈地运动对我国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启示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政府推行“不抑兼并”土地政策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土地政策、英国圈地运

61、动对社会转型的不同影响。【答案】(1)原因:宋初“藏富于民”指导思想的影响;顺应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承认并保护土地私有产权合法性的需要;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土地商品化。(2)影响:宋代受重农抑商的封建传统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影响,失去土地的中国农民只能终身被束缚在土地上,极难推动社会转型的实现。圈地运动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大量原始资本,提供了自由雇佣劳动力,促进了英国资产阶级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整个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和转型。【解析】(1)根据材料一:“宋太祖的指导思想是“藏富于民”得出:宋初“藏富于民”指导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一:“宋代农业生产力发展迅速,“在这种经济发达的情势下,土地这一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自然要作为商品卷入市场”得出: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土地商品化;土地私有制存在使得土地兼并存在根本原因。(2)这个题要分层进行分别分析:宋代土地政策、英国圈地运动的影响:宋代“不抑兼并”政策的推动但是与政治体制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故并未实现社会转型;英国“圈地运动”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与市场,但是英国无论是政治制度和政府政策,与圈地运动相得益彰,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