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8 ,大小:419.50KB ,
资源ID:691962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9196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7周 第11、12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7周 第11、12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doc

1、阳东广雅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7周集体备课记录年级高一科目历史主备教师郭颜各日期4.8课题第11、12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时2参与人员 郭颜各主备教案(由主备教师填写或另附详案).C om第四单元单元设计本单元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5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基本历程。本单元内容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一阶段经历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三个时期,这一阶段,既取得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发生过严重的失

2、误和挫折。后一阶段,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高速、健康、稳定发展,总体上已达到了小康水平,并明确了新的奋斗目标。本单元的重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的过程,难点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从新中国建国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约30年时间内,我国经济建设的成败得失。第一目“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阐释了19491956年我党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对经济建设的成功探索,主要包括国民经济的恢复、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方面内容;第二目“探索与失误”阐释了

3、1956196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之后的十年全面建设过程,这期间既有八大的成功探索,也有因“左”倾错误而导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第三目“国民经济的劫难”则主要介绍了“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中的经济情况,这其中既有大幅度的下降也有短时间的恢复和回升。总体来看,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是在成功和失误中曲折发展。在教学时,教师应联系实际社会生活分析党的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学生观察社会、研究历史的兴趣。思路设计教学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教学难点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教学方法本课教学内容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较强的理论性,跨度长、

4、难度大。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渗透基本理论,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挖掘隐性知识,引导学生深刻全面地分析社会主义建设出现曲折的多方面原因,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党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失误。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2)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创设情境,解析史料,学习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2)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2)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

5、关注国情的意识。教学设计导入设计诗词导入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1957年,当武汉长江大桥建成时,毛泽东兴奋地写下这首词,他感慨万千:即使是“神女”也会对我国的巨大变化感到惊奇。那么,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怎样取得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呢?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能找到答案。情境导入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能解决

6、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是天下大乱。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则作出这样的回答: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历史的真相。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板书)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推进新课问题情境1: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的经济状况如何?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有哪些?(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多媒体展示材料:1949年工农业产量同历史最高水平的对比名称产量与历史最高水平对比钢15.8万吨减少80%煤3

7、243万吨减少48%粮食11318万吨减少25%棉花44.4万吨减少48%1949年人均国民收入与周边地区的比较中国27美元印度57美元亚洲(平均)44美元自主学习1: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从纵向看与历史最高水平相比有大幅下降;从横向看与周边国家有较大差距。自主学习2: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问题情境2:这说明新中国成立时,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也十分紧迫,同时困难巨大,中国共产党是如何用事实来回应部分资本家的否定和蔑视的呢?多媒体展示图片:1949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亿元)产量1952年产量比1949年增加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粮1.639亿吨49

8、%9.3%棉130.4万吨193%53%自主学习:1952年,工农业生产增长较快,超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已经完成。过渡:党和政府并不会仅仅满足于经济的恢复,其更远大的目标在于将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为此政府又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即第一个五年计划。问题情境3:国家开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要解决的两大基本任务是什么?自主学习1: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自主学习2: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多媒体展示材料:“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

9、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问题情境4: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显著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为什么这么做?师生互动:(1)从历史因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尤其薄弱,亟待发展。(2)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3)从外部经验看,苏联的五年计划同样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学习延伸:查找并列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建设项目,看这些建设项目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分析基本原因。师生互动:地区分布:集中在东北地区。原因:(1)东北地区临

10、近苏联,易于接受苏联在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援助。(2)东北地区有着较为丰富的煤、铁资源。(3)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在东北地区建有一些工矿企业,因而工业基础较好。合作探究: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你如何看待这一成果?自主学习:我国的工业化建设是在周边政治环境险恶、国内人口众多和资源、资金匮乏的条件下进行的,这是光照千秋的壮美功业,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依靠中央政府无处不在的高度权威和强有力的行政调遣。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我国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建立必然要采取适当牺牲农民利益,采用“工占农利”的方式。因此从长远来看,落后的小农经济必然无法满足工业化建设的

11、需要,改革小农经济成为历史的必然要求。2.在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开展社会主义改造,这种改造的实质是什么?自主学习:实质是一场生产关系的变革,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使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促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刚刚使农民获得渴望已久的土地,现在又对农民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你认为农民会支持吗?自主学习:(1)农民会给予支持。因为将生产由私有制度变为公有制从理论上讲农民仍然是土地的主人并且走合作化道路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发扬农民的互助精神,解决个体小农经济无法解决的一些问题,如大规模兴修水利等。(2)农民不会给予支持。因为对于长期处于

12、小农不经济状态下的农民,他们的思想觉悟水平不高,许多人并不赞同公有制这一先进的所有制形式。过程评价:同学们的不同观点反映了当时广大农民的复杂态度,但在党和政府的积极工作之下,对农民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发展迅速。多媒体展示材料:19521956年国民经济结构变化类别1952年1956年国营经济19.1%32.2%合作社经济1.5%53.4%公私合营经济0.7%7.3%个体经济71.8%7.1%资本主义经济6.9%接近于零总结过渡: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说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经基本确立,国家已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此后的十年,党在经济建设领域中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13、。(板书)探索与失误问题情境5: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是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八大对新形势下国内主要矛盾作了分析,主要有哪些矛盾?矛盾的实质是什么?解决矛盾的关键是什么?自主学习:(1)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矛盾的实质是先进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3)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发展生产力。因此,中共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说明我国发展生产力的主要途径是走工业化的道路。过

14、渡:可惜的是中共八大的正确路线并未坚持下来,在八大召开后不久,我国的经济建设由于政策的失误而出现困难。问题情境6: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其内容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条总路线?自主学习:(1)其内容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2)主观上,反映了人民尽快改变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客观上,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情境7:在总路线的指导下,全国上下迅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什么?自主学习:“大跃进”运动主要体现为大办工业、大办农业,盲目追求社会主义建设不切实际的高速度

15、;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特点是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同时在分配中实行平均主义。(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和“历史纵横”)问题情境8:“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结果如何?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一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20世纪50年代末农村流传的民谣材料二人民公社内农业集体劳动以吹哨方式召集农民,“一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20世纪50年代末农村流传的民谣材料三1959年的粮食产量仅为3400亿斤,比1958年实际产量4000亿斤减少600亿斤由于估产偏高,当年征购粮食反比上年增加173亿斤,达到1348亿斤,超过实际产量的1/3。1960年粮食产量

16、进一步降为2870亿斤,比1959年又减少530亿斤,跌落到1951年的水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过程评价:广大干部群众从原则上拥护“大跃进”,并且不辞劳苦地为实现“大跃进”而努力奋斗,这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是难能可贵的。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也取得了一部分实际成果,如著名的大庆油田的建成。但是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未能实现生产力的飞跃,反而造成了极大的人力资源的浪费,并且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两大运动相互推动酿成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些严重失误,最终导致19591961年出现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思考:一向英明的党中央为什

17、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失误呢?总结:(1)由于党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2)对国情的认识不准确。(3)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影响。(4)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巨大成就使部分领导人被胜利冲昏头脑、盲目乐观。(5)长期的革命过程中,使党和人民习惯于开展大规模的集体运动。过渡: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党中央开始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首先是纠正矛盾尖锐的农村,并提出了八字方针。令人遗憾的是,党中央虽然在经济建设中对“左”倾错误进行了纠正,但是并未能从思想根源上彻底解决“左”倾错误,因此酿成了延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板书)国民经济的劫难多媒体展示材料:年代国家财政收入比上年1966558.7亿元2

18、4.4%1967419.4亿元25%1968361.3亿元13.9%1973809.7亿元5.6%学科网1975815.6亿元材料说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使得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损失惨重。那么“文化大革命”究竟是怎样对国民经济产生破坏的呢?自主学习:结合教材、材料思考问题。学生回答后总结:“文革”期间社会局势动荡,人们将工作重心错误地放在政治上所谓的“阶级斗争”上,党的组织和国家政权受到极大削弱,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经济建设中各项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量知识分子、科研人员受到迫害和打击。深度思考:在1973年和1975年国民经济为何有所回升?回答:1971年周恩来着

19、手恢复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思想,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思维延伸:这一降一升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总结:都是“左”倾错误惹的祸!课堂小结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我国的经济建设是在成功与失败的交替中不断前进的。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反思。历史再次雄辩地证明: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唯有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我们才能克服重重困难,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板书设计习题解答学思之窗分析当时人们是以怎样的精神面貌来进行建设的?你对这样

20、的炼钢运动有什么看法?解题关键:阅读理解材料,分析“大跃进”运动的影响。思路引领:材料与所学知识相结合。答案提示:情绪高涨,积极性特别高。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的盲目蛮干,不但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本课测评纵观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可以从中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解题关键:经济建设,经验和教训。思路引领:经济建设成功与失误的原因。答案提示: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经济规律,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还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发扬民主,加强法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专断。学习延伸查找并列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

21、主要建设项目,看这些建设项目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分析其原因。解题关键:阅读理解地图提供的信息。思路引领:分析建设项目地理分布与客观因素、主观因素的关系。答案提示:建设项目: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工矿业的建设成就尤其突出,建成了飞机、汽车、重型机械、精密仪器等近600个重要项目。分布特点:主要建设项目都集中在适合重工业发展的东北地区。主要原因:东北地区临近苏联,易于接受苏联在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援助。东北地区有着较为丰富的煤、铁资源。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在东北地区建有一些工矿企业,因而工业基础较好。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

22、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2)培养学生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3)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1)阅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内容,从历史的角度,讨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利弊;(2)通过比较法,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3、,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3)社会主义初期阶段需要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制,使学生认识到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一百年不动摇。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放映影片和图片资料,把课文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设计一些有新意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依据课改精神,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以学生为本,目的明确,环环相扣。”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引导学生尝试同他人合作,共同

24、探讨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主体、新颖、互动、实践”的教学理念。教材分析:这节课的内容专业色彩比较浓,涉及了许多经济学专业知识,对学生理解和接受都有较大的难度,建议教和学双方都做一些预先准备工作。教师在参考一些资料,提高自己对课文理解的同时,也应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通过有关工具书查阅课文中所涉及频率较多的名词、概念等,以求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教和学的效果。教学过程及要点:导入新课:教师打出课件材料:材料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但由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市场运行僵滞,流通渠道单一,供应仍显短缺。不少重要商品实行有计划

25、的凭票证限量供应。改革开放初期,买电风扇要买票预约,买彩电得千方百计找“门路”,买自行车须托各种各样的“关系”在商品匮乏的阴影下,只要一传出“涨价”的风声,各大商场立刻就会涌起抢购狂潮。彩电、冰箱、电风扇,不问好坏,一买而空,连粮食和洗衣粉,都成袋成箱往家搬。人们实在是穷怕了!这种计划经济年代因商品短缺造成的特殊现象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期。材料二新旧三大件 民谣、顺口溜往往是一个时代民声的表达或一个地区特征的印记。在近来看形势、忆今昔的学习中,很多广州人感慨地提起“三件宝”顺口溜的前后变化。 广州传统三件宝: 陈皮老姜禾秆草;20世纪中期三件宝:司机医生猪肉佬;20世纪80年代三件宝:电视冰箱

26、洗衣机;90年代新三宝:买楼买车买电脑。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所表达的问题,即我国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特征,导入本课。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背景:(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参见前言)背景: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然而,当时的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却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这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目的: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性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结果: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

27、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意义: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合作探究1】材料1: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材料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5月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以上两则材料的共同出发点是什么?它们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观点是否相同?分别代表怎样的思想路线?你赞同哪种观点?(1)共同出发点:继承毛泽东思想。(2)不相同。(3)前者主张教条主义地继承毛泽东思想,实际上是违背毛泽东思想;后者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真正继承了毛泽东思想。(4)我赞成第二种观点。2、召开:1

28、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3、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3)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4)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国策。4、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合作探究2】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结束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党的解

29、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国家的一次伟大转折。【合作探究3】归纳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背 景内 容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城市武装起义道路行不通开辟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第二次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在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第三次在粉碎“四

30、人帮”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合作探究4】归纳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会议名称召开时间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八七会议1927年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遵义会议1935年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不正确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伟大

31、决策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八七会议、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合作探究5】归纳近代史上三次历史性的巨变巨变结果任务第一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维护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第二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合作探究6】比较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遵义会议的相同之处?第一,遵义会议是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转折点,它结束了王明的“左”倾错误,重

32、新确立了党的正确路线、组织路线和军事路线,在中国革命的危机关头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则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转折点,它全面纠正了自1957年以来党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发生的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重新恢复了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政治路线。第二,遵义会议上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过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先后在农村和城市展开。二、经济体制改革:【合作探究7】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其前提、实质和根本目的是什么?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

33、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根本目的是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合作探究8】为什么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所以要选择农业首先改革。其次,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它已关系到两亿农民的温饱问题,所以要先从农村改革。另外,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

34、革率先开始。(1)经营方式的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原则: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2)实行:1978年,开始在安徽、四川一些农村试点(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3)作用:仅几年时间,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合作探究9】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区别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不同:在农业合作化前,土地等生产资料归个体农民私有,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土地和生

35、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农民只是享有经营和使用权。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属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础建设。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只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生产的一家一户的落后的生产方式。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发展后果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商品化、现代化。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经营方式落后,个体力量薄弱,亦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了生产力的

36、发展。(2)行政机构的改变:撤社建乡镇,撤队建村委会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废除人民公社的必要性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实行,土地所有权和支配权的下放,生产经营权的下放,作为国家基层政权和生产组织单位的人民公社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理由。此外,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由于作为社会经济基础的核心内容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动,国家上层建筑也要进行与其相适应的变动。因此,国家必然要逐步撤销人民公社。(3)意义: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影响:农业生产获得了前

37、所未有的发展,粮食产量连年大幅度提高,建国以来第一次真正解决了中国庞大人口的吃饭问题。随着后续配套改革措施的不断推出(如: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等),使中国的农业和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变。【过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直接鼓舞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合作探究10】材料1: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需要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材料2: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

38、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自主权)。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导致政企职责不明。企业缺乏自主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1)全面展开:1984年以后(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3)内容(采取的措施):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

39、者和经营者。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过渡】上述的改革措施,仅仅是政策层面,是不够的。随着改革的深入,不断遇到新的问题,需要继续探索新的对策,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扩大,对世界经济发展成功国家经验的研究,随着我们对经济规律的新的认识,也使我们对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确定了更高的目标。从十四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进入到一个制度创新的高层次改革阶段。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40、建立:1、背景:(1)必要性:1)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阻力”的解释:一是伴随着改革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社会现象,让一部分比较保守的人对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前途产生了疑问,甚至有些人主张退回到过去的道路上去。二是初步的改革措施,已不能满足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特别是走向世界的要求,改革走入了瓶颈状态,必须深化改革,实现新的突破。2)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2)可能性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物质基础)邓小平南巡讲话,冲破思想束缚(思想基础)2、过程(1)理论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邓小平南巡讲话要点:社会主义的本

41、质问题;姓“资”姓“社”问题;提出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邓小平在关键时刻,排除阻力,把握方向。先后到南方几个改革开放较成功的省份视察,围绕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市场经济到底姓“资”还是姓“社”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通过市场需求强弱的变化来自然调整资源配置,实现推动和调节经济发展的经济模式。其基本特征是,通过市场供需强弱变化来影响商品价格和企业生产;它要求商品和投资市场是开放的、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是自主的;企业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企业的发展归宿是优胜劣汰。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出现后普遍采用并逐渐完善的经济模式,因此,长期以来被人们习惯

42、性地冠以资本主义经济的别称。其实,只不过是资本主义较早地采用了它,这并不能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代名词,也不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实质上,它仅仅是一种经济手段。(2)目标确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大”主要内容:坚持两个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加快两个步伐: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邓小平讲话的指导下,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整个改革开放指明了新的方向。邓小平的

43、“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3)理论完善:1)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作了规定: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和中心环节。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

44、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坚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道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以上五种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2)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4)基本建立: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确立。3、意义(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

45、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2)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合作探究11】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国搞市场经济会不会改姓?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所有制形式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生产目的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实现共同富裕后 果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是盲目的,容易引起经济危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不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解答【学思之窗】小岗村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参考答

46、案:主要是因为小岗村的村民在省政府创新政策的推动下,为了摆脱自身的困境,大胆地把生产队的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自负盈亏,充分调动了这些承包土地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经过他们的精心劳动,获得了比以往多得多的收获。【探究学习总结】本课测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参考答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在农村对人民公社的旧体制和城市中计划经济的旧体制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在农村改革中,主要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改革措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克服了平均主义,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城市中对国

47、有企业的改革中,主要围绕着增强企业活力这一中心,通过政企分开、简政放权,通过推行多种所有制形式经济,通过改革分配制度等,调动了企业和领导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生产效率,推动我国工业生产持续高速发展。学习延伸阅读以上材料,分析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结合今日农村的变化,试分析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答案要点: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所以要选择农业首先改革。其次,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所以要先从农村改革。另外,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

48、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农村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克服了平均主义,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中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也要看到,中国国情导致改革后我们依然实行的是小农经济,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都十分落后,要实现农民富裕的目标还有很大难度。此外,农村经济的社会化、商品化程度还很低,还跟不上工业化发展的要求,还需要开拓思路,探索新的改革措施。 讨论记录 这两课主要内容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最终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学生对建国后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做一细致的了解。教学反思 备长签名: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