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内容建立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早期政治制度体系,将政治隶属关系与血缘关系结合起来,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是中央集权制的确立时期,秦朝最早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西汉解决了王国问题,巩固了中央集权古代政治制度形成了成熟的体系,包括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枢权力机构、以科举制为主的选官制度和较为完备的监察制度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代废除了丞相制度,设立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主旨(1)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基本特点是以血缘为基础,家国一体(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考纲要求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第1讲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夏、商政治制度1王权承袭:夏启时期,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2商朝政治形式(1)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2)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二、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2内容(1)对象:周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做诸侯。(2)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3)义务:诸侯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3.影响(1)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
3、治,扩大了统治区域;通过层层分封,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2)消极: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4崩溃:诸侯在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楚王问鼎”是其表现。三、西周的宗法制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2内容(1)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2)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是大宗,由嫡长子继承其地位。(3)从卿大夫到士,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3特点:嫡
4、长子继承,等级森严,强调血缘关系。4影响(1)在广大范围内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2)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和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概念辨析“封建”的不同含义 易混易错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对周天子来说,周天子是大宗,诸侯对于周天子是小宗。但在诸侯国内,诸侯对于卿大夫来说就是大宗,而卿大夫就变成了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卿大夫又称为大宗。所以,除了天子永远是大宗外,其他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归纳总结“一、二、三、四”归纳宗法制的要点教材断点补遗家国同构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
5、,均以血缘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在家国同构的格局下,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在家庭、家族内,父家长地位至尊,权力至大;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至大。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不仅国君如父,而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简言之,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主题一分封制的特点和影响史料一解读史料一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特点。解读本史料应注意图中文字信息和封国地域分布上的特点。由图中“
6、周王室贵族”“武王弟”“周公长子”等信息分析同姓封国数量上的特点;从封国的地理分布可看出同姓封国地域分布上的特点。史料二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解读史料二说明了西周分封制的发展演变情况。史料中第一句话体现了分封制下的诸侯国与原有邦国的不同;第二、三句话说明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拥有较大的权力,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说明分封制下诸侯国实行世袭贵族统治,拥有较大的独立性。
7、史料运用(1)据史料一指出图示中同姓封国与异姓封国相比在数量与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什么明显特点,分析这些特点体现出西周统治者怎样的统治策略?(2)根据史料二,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1)特点: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居于战略要地。统治策略:以亲制疏,将血缘内聚力转化为政治向心力。(2)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形成了二元体制。1分封制的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3)纵向联系:明确周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
8、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2分封制的影响(1)在西周初期的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较高的权威,周天子对诸侯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向心力。分封制起到了拱卫周王室、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渐崩溃,导致了诸侯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2)历史遗存影响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主题二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史料一解读史料一中图片及“宗庙”“祖庙”“家族”
9、等信息说明宗法制是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缘关系远近区别亲疏的制度。史料二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或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中国历史纵与横解读史料二描述了西周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特点。史料二以省略号为界分为两层。第一层主要阐述了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特点“家国同构”“家国一
10、体”,第二层主要阐述了宗法制的政治特点裙带作风和荫庇现象。史料运用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宗法制的特点。答案(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2)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相结合。(3)大宗与小宗既是宗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4)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1宗法制的影响(1)对当时的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对后世的积极影响: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3)对后世的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
11、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2宗法制的历史遗存(1)封建政治: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对祖宗的崇拜;“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2)社会习俗: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的修建;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祭祖扫墓等。(3)思想观念:“忠”“孝”等伦理观念;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现象。主题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的权力
12、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4神权色彩浓厚: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5稳定延续: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2012年2013年(卷)T24,西周分封制下的墓葬等级规定2014年(卷)T24,分封制、礼乐制2015年2016年(卷丙)T24,西周对历史传承的重视1(2016课标全国卷丙)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
13、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答案B解析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这表明西周时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因此B项符合题意。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的甲骨文是继承关系,并非全新的文字体系,故排除A项;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C项与史实不符;青铜器主要用于制造祭祀用的礼器和战争用的兵器,从商代到西周,其功用并未发生重大改变,故D项错误。2(2014课标全国卷,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 B河北C陕西 D山东答案C解析周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在今陕西一带
14、,而河南、河北、山东是当时所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所在地,故A、B、D三项不可能为正确答案。3(2013课标全国卷)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答案C解析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集权统治,故选C项。由于铁器牛
15、耕的推广导致分封制瓦解,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表现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B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项表述错误。4(2015江苏高考)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答案A解析材料大意为:天子与不同爵位的贵族在朝会时处在不同的位置。由此可知,周朝时期贵族在朝会的时候有尊卑之分,这反映的是分封制下形成的森严的等级序列,故A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是秦朝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是汉初实行的政
16、治制度,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B、C、D三项。5(2013安徽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袝(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新唐书狄仁杰传(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答案(1)父系血缘关系或“家天下”政治等;礼乐制度等。解析第(1)问要求回答历史因素,实际上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
17、相关内容总结即可。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有学者指出:“多元起源的文明火种,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汇聚中原,成为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母体。”当时,构成中华文明母体的内涵之一是()A早期政治制度开始萌发B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形成C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D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答案A解析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的时间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2(2017重庆高三联考)侯建新在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一文中说:“封建的就不是专制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据此,与文中“封建”含义相近的是()A宗法制
18、B中央集权制C分封制 D君主专制答案C解析分封制是天子把自己直接管辖的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并授予他们爵位,诸侯再分封贵族,诸侯和贵族在自己的领地上有相当的自主权,与材料“封建”意思相符,故C项正确。3(2016河北邯郸高三摸底)史记周本纪载:褒姒不好笑(周)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记载表明()A诸侯有随时朝觐天子的义务B受封诸侯有义务提供军赋C幽王荒淫遭遇诸侯联合反叛D周王室衰微面临诸侯攻伐答案B解析“诸侯悉至”是履行随从周王作战,保卫王室的义务,与朝觐天子无关,故A项错误;受封诸侯有随从作战的义务,有义务提供军赋,故B项正确;诸侯赶来救援,
19、而非联合反叛,故C项错误;周王室面临西部少数民族犬戎的攻伐,故D项错误。4周代分封制下,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受封的偏远诸侯国也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这表明分封制()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B构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C激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D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内容可知,西周诸侯进行武力兼并的同时,对被兼并的地区进行文化渗透,从而传播了周王朝代表的中原文化,故D项正确。5(2016山东日照期末)左传隐公三年载:“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偏重)于虢,郑伯(即郑庄公)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
20、子忽为质于周。”这一现象表明()A宗法制度趋向瓦解B礼乐制度得以强化C血缘纽带已被打破D分封制度遭到挑战答案D解析郑国是被周天子分封的国,应该对周天子履行一定的义务,“郑伯(即郑庄公)怨王”“周郑交质”等说明了分封制度遭到挑战,故D项正确。6明十三陵是皇家陵墓群,其以长陵(祖陵)为中心,有序地排列形成一个整体。对这种墓葬制度有影响的古代政治制度是()A宗法制 B分封制C世卿世禄制 D宗主督护制答案A解析材料说明以祖陵为中心,有序地排列形成一个整体,是血缘关系的体现,体现了宗法制的影响,故A项正确;分封制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世卿世禄制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宗主督护制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21、7山东素有“齐鲁之邦”之称,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B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C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D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鲁国和齐国历史基本相同久远,故A项错误;鲁国是姬姓诸侯国,齐国是功臣的封国,山东简称鲁而不是齐原因是受到宗法制的影响,故B项正确;孔子受到历代的推崇与此题无关,故C项错误;分封制的等级体系与此题无关,故D项错误。8(2017武汉高三模拟)左传有云:“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材料表明()A周天
22、子建立起绝对权威的统治秩序B西周中枢管理机构与蛮夷之间关系C西周贵族实行集体统治的基本方式D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利与义务的差异答案C解析题干中“而赐之盟”说明周天子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亲属,让其治理地方,体现出了西周贵族集体统治的方式,故C项正确。9(2017山东济南调研)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并订立盟约:“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树子指古代诸侯立为世子的嫡子引者注)这说明齐桓公()A挟天子以令诸侯 B极力维护宗法制C主张废除分封制 D推崇法家思想答案B解析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没有体现出“挟持天子以令诸侯”,故A项错误;“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的目的在于维护正妻和嫡长子的地位,极力
23、维护宗法制,故B项正确;材料与分封制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与材料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10(2017重庆模拟)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这一论述说明西周时期()A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B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为基础C分封制度凸显中央集权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答案B解析材料中“由是而有”表明前“制”即宗法制度与后“制”即分封制的因果关系,故B项正确。11西周在延续前代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完善与创新,以便达到“天下归周”“天下归宗”和“天下归心”的目的。下列与“天下归心”相对应的是
24、()A世袭制 B分封制C宗法制 D礼乐制答案D解析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形成人们日常行为规范,是文明礼仪的象征,有助于增强文化心理认同感,形成“天下归心”的效果,故D项正确。12(2016全国名校联盟联考)郭沫若说:“我们中国古时候的所谓国,其实仅仅是一个大宗或小宗,所以动辄便称万国万邦。”这说明()A宗法制使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B中国古代社会有家国同构的特点C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国家D一个宗族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答案B解析题干强调国就是一个大宗或小宗,意在强调家国同构,故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
25、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二别子(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嫡子、庶子)为祖,继(继嗣)别为宗,继祢(亡父)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礼记大传(1)根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法制的特点。并指出该制度对维护周天子权威有何积极作用。答案
26、(1)指分封制。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2)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密切相关;西周政权与族权密切结合。积极作用: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政治联系具有向心力,有利于加强周天子的权威,有利于西周王朝的长治久安。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封建子弟”不难判断;第二小问,根据关键词句“封建子弟”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从血缘关系和内部等级等方面组织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教材内容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
27、里;依据材料可见家族祭祀权是政治地位的标志,西周政权与族权密切结合。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的信息直接概括即可,应侧重于国家统治方面。14(2017西安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商周时期,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姓”源于氏族,同一氏族的后代,属于同一个姓。“姓”具有“别婚姻”的作用,同姓不能结婚。但是,女子用姓,男子不称姓。“氏”是为了区别氏族内部不同家族而出现的。其来源有地名、官名、兄弟排行等等。但是,“氏”是用于“别贵贱”的,只有贵族出身的男子才能称“氏”。“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战国以来姓氏已不再有别,姓亦是氏,氏亦是姓。史记叙事称人,氏亦称姓,姓亦称氏,即
28、是明证。氏与姓皆只是冠人名别父系或母系亲缘而已,氏亦不复是尊贵与地位的象征,百姓也称“氏”,姓亦不再是女子的专称。于是姓氏合一。探究春秋人名姓氏及称谓的意义材料二广义的人名除名字外,还有字、号等称谓。辛亥革命以前,称字称号的风气颇盛,尤其是在文人雅士圈子内。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后字、号骤减,只用名的风气日炽,这一现象一直延续至今。王泉根当代中国人取名用字的时代性与地域特色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两项有关姓氏、称呼变化的信息,并予以说明。答案信息一:春秋战国时期,“姓”和“氏”男女有别、“氏”由贵族男子专用转变为“姓”和“氏”的使用男女合一、身份合一,姓氏合一。说明:春秋战国
29、时期的兼并战争、经济发展、变法运动使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奴隶主贵族的衰落、地主阶级的兴起,部分平民地位的上升,严重冲击了身份等级制,促进姓氏使用发生变化。信息二:辛亥革命以来个人名号由多样化转变为单一化。说明: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以反封建为主要目标,名号多样化被当成封建传统遭到反对;新文化运动和后来的革命运动都提倡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平民化、工农化,具有文人雅士特色的名号多样化自然不合时宜。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做本题时要抓住两点,一是合理提出信息,二是对信息的原因要做出充分的说明。材料一论述了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姓氏方面的信息,材料二论述了辛亥革命前后的姓氏方面的信息。在做题时主要是突出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社会的变革使姓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辛亥革命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移风易俗也导致了姓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