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后素养落实(十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1汉书载:“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据此推知典客的主要职责是()A代表国家出使属国及对外交往B掌管对少数民族的接待与交往C代表皇帝与别国进行军事谈判D负责起草国家的各种政令、文书B材料中“归义”与出使矛盾,故A项排除;材料“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指的是典客专门管接待蛮夷归化事务,掌管王朝对属国的接待与交往,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军事信息,故C项排除;题干内容与起草政令无关,故D项排除。2汉武帝时,细君公主居乌孙作诗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下列不能从诗中获取的信息是()A细君公
2、主远嫁乌孙属于政治联姻B细君公主的生活习惯与从前不同C细君公主远嫁促进了两国的经济往来D反映了当时西域的生产、生活情况C材料“吾家嫁我兮天一方”反映了政治联姻,“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反映了细君公主生活习惯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西域的生产、生活情况,但材料中并没有提及两国经济往来的情况,故选C项。3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不仅有开放的对外政策,还有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A遣唐使来华B文成公主入藏C玄奘西行天竺 D鉴真东渡日本BA项遣唐使来华、C项玄奘西行天竺、D项鉴真东渡日本都属于开放的对外政策的内容,文成公主入藏属于开明的民族政策
3、的表现,故B项符合题意。4观察两图,与昭君出塞相比,步辇图反映出唐朝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是()A通过和亲的手段有效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B采取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C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巨大的向心力D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C两图均反映“和亲”政策,但唐朝和亲的背景与汉代有显著不同,西汉是在国力有限的背景下屈尊“和亲”,唐朝则是在国力强盛的背景下“和亲”,体现了唐朝对周边民族的吸引力,故C项符合题意。5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宋与西夏“置榷场于保安军及高平砦”,进行互市。嘉祐二年(1057年),元昊的儿子谅柞扰边,宋朝警告说:“要以违约则罢和市。”后来因其待
4、宋不恭敬,宋朝停止榷场互市。这表明宋朝()A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软弱性B对外贸易政策的灵活多变C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D政治统一促进了边境贸易C材料“要以违约则罢和市”体现的是宋朝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C项正确;材料中停止榷场互市的行为,体现的是宋朝政府态度十分强硬,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民族关系,而非对外贸易,B项排除;北宋并未实现政治统一,D项排除。6元史中称:“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在边疆设立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实质上说明元朝时()A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B政府推行民族分化政策C边疆与内地的差别消失D
5、边疆地区人民负担沉重A材料“唐所谓羁縻之州(在边疆设立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是说元朝疆域辽阔,历来由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的一些地区,也征发赋役,正式划入元朝版图,故选A项。7理藩院的职掌规定:“修订惩治少数民族的法律,参加审理刑名案件。理藩院驻各处司员,参加对该地区民族案件的判决。凡判遣罪以上者,均报理藩院会同刑部或三法司审定执行。”这反映出理藩院()A地位与军机处相似B是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行政机构C具有独立的经济权力D管理地方不受中央政府的约束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理藩院是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行政机构,故选B项。8清朝前期统治者处理边疆民族关系时,主张
6、“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下列选项能体现该主张的是()A设台湾府 B平定准噶尔部叛乱C册封达赖、班禅 D设伊犁将军C“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意思是沿袭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而不强行改变他们的习俗;虽然政令实现统一,但不变更他们原有的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故C项正确。9从1414年到1438年,被称为传说中的瑞兽“麒麟”的长颈鹿七次以纳贡的名义进献给明朝皇帝,其中两次是通过“市”即买卖获取的,但明朝官员仍将其列入“朝贡之物”,皇帝们仍是厚加赏赐,文武百官也纷纷稍首称贺。这反映了明朝统治者(
7、)A希望通过朝贡贸易扩大对外交流B向远夷国家宣扬国威耀威于域外C借此强调政权的权威性和合法性D需要满足对异域奇珍异宝的需求C虽然明知长颈鹿是买卖获取的,但明朝官员仍将其当作朝贡之物,而皇帝也厚加赏赐,说明意图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周边政权的认同,以强调明政权的权威性和合法性,故选C项;朝贡贸易更多的是带有政治色彩,并不是为了扩大对外交流,排除A项;长颈鹿是朝贡到明朝,而非宣扬国威耀威于域外,排除B项;长颈鹿是作为“祥瑞”进贡的,不是为了满足对异域奇珍异宝的需求,排除D项。10“唐朝时在广州设置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清朝时则在广州设置十三行,统一经管对外贸易。”从中可以得出的最恰当信息是()A中国古代实
8、行“闭关锁国”政策B中国古代政府完全垄断了对外贸易C广州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D清朝时期中国对外贸易不断萎缩C开放广州管理对外贸易说明A项的说法有误;由材料看不出对外贸易不断萎缩,故D项错误;B项说法过于绝对;从唐朝的“市舶使”到清朝的“十三行”说明广州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故C项正确。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食于651年遣使和唐朝通好。大食商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大食商人不少定居在唐朝,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受到唐政府尊重。唐朝时,造纸等技术通过大食传到西方,唐也从天竺学会了熬糖法等先进技术。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用书材料二1683年台湾郑氏降清,次年七月,康熙帝曾决定废
9、止海禁,开海贸易。与西方国家的海上贸易也逐渐发展起来。(但)康熙帝又在1716年实行禁海,对海外贸易规定禁条,严加限制。实行海禁后,海上一片荒凉。“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十居五六南海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今禁南海,百害无利,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材料三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
10、外国东西,便觉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鲁迅看镜有感(1)材料一中反映的唐朝对外政策是什么?有何重大影响?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采取了怎样的政策?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不利影响?(2)结合材料三鲁迅的话,说一说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变化和你的认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外政策是积极主动的对外交往。重大影响主要从“增进了唐朝与各国的联系和交往、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等角度回答即可。清朝的对外政策是闭关锁国,不利影响要从“该政策造成中国长期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不利于中外正常贸易和交往”等角度进行回答。第(2)
11、问,材料三鲁迅的话是强调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从一开始的积极主动对外交往变成后来的闭关锁国政策,强调了积极主动对外交往的积极影响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巨大的危害,然后论从史出、认识到“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挨打,对外开放才能富民强国”等类似道理即可。答案(1)唐朝政策:对外开放(或兼收并蓄)。影响:这种政策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增进了唐朝与各国的联系和交往;提高了唐朝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清朝政策:海禁(或闭关锁国)。不利影响:阻碍了中外正常贸易和交往,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于国计民生与社会安定;造成中国长期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2)变化:由对外开放、互相取长补短到闭关锁国、害怕接
12、受外来事物。认识: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挨打,对外开放才能富民强国。12阅读下面表格中的信息,可以得出长城和大运河都()长城大运河秦汉时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隋唐时期,成为联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加强了南北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A.抵御了匈奴侵扰 B削弱了诸侯势力C促进了南北交流 D有利于巩固统一D修筑长城,抵御游牧民族侵扰,是秦汉时期巩固统一的措施,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之间的联系,也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故选D项;A项只是长城的作用,排除;秦朝和隋朝没有诸侯割据的现象,排除B项;C项只是大运河的作用,排除。13通西域后,汉武帝“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骆二匹,牛羊以万
13、数”,金、币帛等价值数千亿铜钱,出使乌孙及葱岭以西诸国,期能“断匈奴右臂”。返回时,“乌孙发导译送骞还”,“其国乃益重汉”。据此可知,西汉中期()A外交政策发生根本转变 B匈奴威胁彻底解除C中原文明向周边扩展 D西域归附汉朝版图C根据材料“将三百人,骆二匹,牛羊以万数金、币帛等价值数千亿铜钱,出使乌孙及葱岭以西诸国乌孙发导译送骞还,其国乃益重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张骞出使西域传播中原文明,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西汉外交政策发生根本转变,故A项排除;材料不能说明匈奴威胁彻底解除,而且“彻底”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排除;材料并没有反映西域归附汉朝版图,故D项排除。14唐太宗对于降服或内
14、附的少数民族,奉行“夷狄亦人,以德治之,可使如一家”的开明理念,推行以羁縻府州为主的和平民族政策,不轻易用兵,且以诚相待。据此分析,羁縻府州政策的推行()A使寒门子弟可以加入统治阶级队伍中来B为贞观之治赢得了一个和谐的外部环境C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D扩大了唐王朝的国际影响力B根据材料“推行以羁縻府州为主的和平民族政策,不轻易用兵,且以诚相待”可知,羁縻府州政策的推行为唐代“贞观之治”赢得了和谐的外部环境,故选B项;“寒门子弟可以加入统治阶级队伍中来”反映的是科举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的“羁縻府州为主的和平民族政策”,并非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排除C项;羁縻府州是唐朝的民族政策,而非
15、国际问题,排除D项。15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仍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任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对边境的威胁减弱。这一变化反映出()A中原经济是蒙古生存的重要基础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C明朝对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D由明朝不同民族政策的结果可知,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故D项正确;蒙古的生存基础是游牧经济,故A项错误;诸王守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明朝前期和后期对蒙古的政策不同,而这并非堵疏并用,故C项错误。16阅读下表,该表史实可以证明明朝()1
16、514年葡萄牙海盗商船直接侵占“屯门”(今香港新界)1521年屯门葡人被明军驱逐,此后,所有朝贡国一概被禁止来广州通贡1543年葡人和一些中国海商在闽浙沿海骚扰,明将剿捕,反遭败绩A.海禁政策是外患的根源B海禁政策阻止了殖民扩张C实行海禁有一定合理性D海禁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C根据题干可知,葡萄牙海盗船侵占“屯门”以及葡萄牙人在沿海地区骚扰是明代实行海禁政策的重要原因,说明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合理性,C项正确;A项颠倒因果关系,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海禁政策并未阻止殖民扩张,排除;海禁政策实行之后禁止朝贡国从广州通贡,而非禁止外国商人来华贸易,排除D项。17唐太宗以其独特的治国之道妥善处理民族关系
17、,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贞观四年,唐太宗与群臣讨论如何安置内附的东突厥。中书令温彦博建议把突厥迁入河南朔方之地,全其部落、风俗,其实质是在尊重突厥生产方式及风俗习惯的前提下的自然同化之策。唐太宗反复权衡后,采纳了温彦博的主张。梁华从唐太宗的民族政策看唐文化的繁荣材料二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吸取了隋“弃德穷兵,以取颠覆”的教训对边疆地区的军事行动十分慎重。在此期间,尽管唐王朝曾发动对东西突厥的战争然在战争之后,唐朝廷也一反“贵中华,贱夷狄”的传统方针,而“抚九族以仁”,对少数民族实行较宽厚的羁縻政策。詹子庆、田泽滨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温彦博提出的建议。结合所学知识,指
18、出唐太宗安置东突厥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太宗采取的处理民族关系的策略,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策略的实践效果。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唐太宗的治国之道。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建议,根据材料一“全其部落、风俗”得出全其部落、保其风俗;第二小问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允许突厥人内迁,实行羁縻府州制度。第(2)问,第一小问策略,根据材料二“尽管唐王朝曾发动对东西突厥的战争然在战争之后,唐朝廷也对少数民族实行较宽厚的羁縻政策”得出战而后和;第二小问实践效果,结合所学知识,从贞观之治、民族团结、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等角度回答即可;第三小问治国之道,根据材料一“唐太宗反复权衡后,采纳了温彦博的主张”得出决策慎重,根据材料二“吸取了隋弃德穷兵,以取颠覆的教训”得出吸取前朝教训,根据材料二“唐朝廷也一反贵中华,贱夷狄的传统方针,而抚九族以仁”得出和好民族。答案(1)建议:全其部落、保其风俗。措施:允许部分突厥人内迁;在东突厥原居处实行羁縻府州制度。(2)策略:战而后和。实践效果:为贞观之治营造了稳固的政治环境;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团结;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治国之道:政治决策慎重;吸取前朝教训,谨慎用兵;以德治国,和好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