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仁寿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90846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仁寿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四川省仁寿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四川省仁寿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四川省仁寿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四川省仁寿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四川省仁寿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四川省仁寿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四川省仁寿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四川省仁寿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四川省仁寿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四川省仁寿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四川省仁寿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四川省仁寿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仁寿二中2021级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科试题 范围:专题一1-3课。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商代的征伐,只是迫使被征服者屈服,没有把被征服地区的土地、人口授予自己的同族子弟统治;而周人的封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不同族人混居在一起的现象。周人的封国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确立了贵族世袭权利C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D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2周代君主与诸卿会商政事,通常在例行的早朝上进行,若有重大疑难政事,君主还往往召集众卿大夫临时集议。朝议者的资格都是由宗法身份和官职所排定,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参议成员的权利不容任意侵犯。周代的朝议A具有贵族民主色彩 B表明官僚政治制

2、约君权C破坏宗法等级制度 D导致分封制度逐步瓦解3下图是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中国西周康侯簋。内部24字铭文记述了它的由来,其大意是:“王来讨伐商的城池,把卫封赏给了康侯,沬司徒疑为纪念亡父,铸造了这尊青铜器。”“簋”指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也是重要的礼器。关于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记载了周伐商取得牧野之战的胜利 B铭文作为书法字体之一富有图案美C祖宗祭祀体系是周朝礼制重要内容 D它与司母戊大方鼎属于同一个朝代4西周时期的何尊、大盂鼎、大克鼎等青铜器上的铭文让我们看到:贵族们受到王的赏赐,然后为亡祖亡父做器祭祀,赞扬先祖的品德;最重要的是祈求先祖降福,“子子孙孙永宝用享”。由此可知,这一时

3、期A王位世袭制开始确立 B品德决定贵族地位高低C祖先崇拜功利性凸显 D中央集权得到高度巩固5它是官僚政治进入完善和成熟时期的产物。它把朝廷的决策和行政职能分离,但决策权力本身也被分割;它与秦汉时丞相集决策与行政于一身的旧制度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奠定了中枢机构的总体格局,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它指A郡国并行制 B九品中正制 C三省六部制 D猛安谋克制6西周宗法制度是为了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据此可知,宗法制A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B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C成为各级贵族生活准则 D形成完备的政治体系7西汉政府将百姓编户入籍,被

4、正式编入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会定期进行人口调查;汉武帝时期,国家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通行货币,实行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并对工商业者加重征税。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A有效抑制富商大贾势力 B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C直接促进西汉商业繁荣 D政府对城市控制更严格8周公东征后,再次分封异姓亲戚之国,封国大小不等,有的是畿内的采邑。它们广泛分布在中原地区内,与众多的旧国错杂在一起,其主要目的是A强化中央集权 B加强西周统治 C促进民族交融 D维护同姓诸侯9表1为唐朝天宝前后户数和人口数变化一览表。导致这一时期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表1年度公元(年)户数(户)人口数(人)资料来

5、源中宗神龙元年705615614137140000资治通鉴玄宗天宝十四年755891470952919309通典食货志代宗广德二年764293312516920386旧唐书德宗建中元年7803805076唐会要宪宗元和十五年820237540015760000旧唐书文宗开成四年8394996752旧唐书A自然灾害的频发 B均田制遭到破坏C政治局势的影响 D疆域的不断缩小10属国制度是两汉政府对归附的少数民族部落实行的一种地方民族管理体制,属国居民“因其故俗”,允许保留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等;由政府任命属国都尉领护。这一制度A是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度的延伸 B开创了改土归流政策的先河C使边

6、疆管理与内地趋向一体化 D有利于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11王安石变法,设发运使总管东南六路的赋税收入,掌握供需情况。凡籴买、税收、上供物品,都可以“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对于京都库藏支存定数,以及需要供办的物品,发运使有权了解核实,使能“从便变易蓄买”,存储备用。这一做法旨在A打击商人的远程贸易行为 B减轻农民运输负担,增加收入C解决南北经济不平衡问题 D调剂物资供应关系,平抑物价12下图为秦汉郡县乡里组织图。据图可知,秦汉时期A官僚政治制度已经成熟 B地方治理体系基本形成C地方机构建设分权明显 D彻底消除封建割据隐患13关于秦朝徭役,史记陈涉世家中有“失期,法皆斩”的记载。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

7、虎地出土的秦律徭律却规定“御中发征,乏弗行(没有及时出发),赀(罚)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责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可见A多重史料互证可以丰富历史认知 B史记属于私人修史可信度低C考古发掘是还原历史的唯一途径 D秦律客观再现秦朝历史全貌14西周崇尚军礼,以礼、仁、德、信为原则,强调“鸣鼓而战”“正大不诈”;东周诡诈战法被普遍运用,偷袭、出奇、设伏等军事行为受到推崇。这反映了A儒家思想尚未成为主流思想 B社会变革影响价值取向变化C宗法礼乐制度已然不复存在 D诸侯争霸削弱周天子的权威15礼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周人尊礼尚施,事鬼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材料反映了A

8、唯物主义思想产生 B人文意识逐渐增强C儒家思想影响政治 D宗法观念逐渐瓦解16商代远在北方、江南和西南的一些方国、部族,名义上依附于商,其实有的从未朝贡过。周代在各地分封诸侯建国,还允许被分封的诸侯国对卿、大夫二次分封,自行设立各类管理官员,使其各司其责,交纳贡税。这说明分封制A促进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 B健全了赋税征收体系C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区域 D发展了国家治理体系17以下对图2所示政治结构的看法,比较符合史实的是图2A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B健全监察机制,确保吏治清明C依靠权力制衡,实现富国强兵 D借助分化事权,加强君主专制18在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中,特别是在祭器中发现,贯穿西周13位

9、王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中不再出现让“神”决定一切的内容,更多的是围绕着赞美天佑、颂扬美德、军功记事、分封田亩、世代历史、先王训政等。这表明,西周时期A青铜铸造艺术得到发展 B国家管理意识发生改变C“德治”思想开始出现 D血缘宗法政治体系完备19张创新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一书中认为,西汉时期丞相的出身,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布衣丞相时期、侯升相时期、无爵升相时期。特别是汉武帝时期,跳出从列侯中挑选丞相的思维模式,把选择丞相的标准由重武功转为重事功。这反映了汉代A军功爵制走向衰弱 B人事改革与时俱进C丞相权力受到约束 D中央权力高度集中20公元前560年,楚共王去世,楚国大臣们商议谥号,说“赫赫楚国,而君临

10、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这说明楚国人A已形成华夏认同观念 B承认了中原地区的统治C接受了东周王室控制 D开始对华夏族实行统治21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订立盟约,互相称王,公元前325年,蔡阁君主秦惠文王也自立为王。公元前323年,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进行了五国相王。这反映了当时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诸侯间矛盾得以解决C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D贵族阶层被官僚取代22汉书公孙弘传载:“(丞相公孙弘去世后)李蔡、严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继踵为丞相,自蔡至庆,丞相府客馆丘虚而己。至贺、屈氂时,坏以为马厩、车库、奴婢室矣!”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西汉A中央集权的强化

11、B丞相更替的频繁C社会经济的凋敝 D中枢机构的调整23给事中本来是言谏官,掌侍从规谏,无弹劾监察之职。宋朝之后,给事中开始拥有监察功能。明朝六科给事中职能进一步变化,转为监察官员,成为钳制六部的独立机构。给事中职能的变化A推动了权力中枢的异化 B保证了中央决策的正确C促进了监察程序的规范 D抑制了宰相权力的膨胀24战国中后期,秦国都城的宫殿面积大幅扩张,压倒了宗庙与市,与东方六国都城遵循周礼的城市布局形成了鲜明对比。据此可推知,当时秦国A坊市制度趋向瓦解 B宗法观念遭到摒弃C城市功能发生变化 D社会转型领先六国25观察下图所示位置。下列选项中地域、时代和史实相匹配的是A春秋孔子整理编订诗经 B

12、汉代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C北魏孝文帝下令禁穿胡服 D清朝设立十三行管理外贸26魏晋南北朝时期,州郡长官任命下属的制度流行。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并规定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命。对此解释准确的是A选拔人才方式与加强中央集权相适应 B选拔人才的标准从重才学转向重门第C选官制度的变革提高了地方官吏职权 D制度不断创新保证了隋朝的长治久安27仪式是社会群体价值观念的重要反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到各地巡狩祭祀,并吸收各地神灵到秦人的神灵系统中,以使六国臣民接受秦朝统治。古罗马的凯旋仪式是最大的公共庆典,向公民展示对外战争带来的战利品,以及将领的军事成就,以凝聚民心。二者相同

13、的目的是推动文化认同 传播人文主义思想拓展本国疆域 宣扬统治者的权威A B C D28秦朝吏员的称谓较为混乱。如啬夫一职,使用较为广泛,有时指国家正式官员,有时指吏员,且不同职责、不同系统的吏员均以啬夫命名的现象也很多。这表明A官僚政治具有一定灵活性 B秦朝政治体制还不够完善C皇权专制统治具有随意性 D国家任用人才具有广泛性29许倬云先生指出,西周原来只是僻处西方的一个“方邦”,在打败商人后,人少,为治理那么大的国家,对于旧日的敌人商人采取了尊敬、合作的态度,对于土著也采取了合作共存的态度。这说明西周实行的分封制A构建了政治同盟 B具有包容性C稳定了统治秩序 D具有开创性30左传襄公十四年载:

14、“有君而为之贰(辅佐),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以相辅佐也。”这反映出春秋时期A士大夫阶层强烈的责任意识 B自下而上参政机制的形成C原始民主传统仍有一定影响 D国家对危机调控能力增强二、非选择题:40分。31(24分)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 年考试经术笺奏,

15、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三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

16、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 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1)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6分)(2)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10分)(3)据材料三,概括唐宋时期官员考察制度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8分)32(16分)在中国古代,“家”(家族、宗族)与“国”(国家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即贵

17、族层、统治者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宗族集团或异财,或共财,或异财共财相结合。虽然在宗族组织中,有时又分成若干分支家庭,甚至小家庭,但这些个别家庭在社会与政治、经济活动中均不具有独立性格,而是被埋没在宗族体系之中。摘编自张金光 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材料二秦汉时期,产生于春秋战国的那些家庭历史特质得到了进一步确认、 整合和普遍化,成为两千年中持续保持的强固传统。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夫妇同一个已婚子女组成的直系家庭,成为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家庭形式。张国刚 中国家庭史材料三秦汉中国能够熔铸为坚实的整体, 乃是基于文

18、化、政治、经济各项的“软实力”。两宋学者组织的儒学,可以说是汉代以来规模宏大、海纳百川的文化传承,此时结晶而成的一套严整的思想体系。摘自许绰云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春秋时期家庭的主要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个体家庭大量涌现并成为主要形式的政治和经济原因。(4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的“软实力”主要指什么? (6 分)2021级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评分参考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CACCCBBBCD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DBABBDDBBA题号212223242

19、52627282930答案CDADCADBBC1【答案】C【解析】“周人的封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不同族人混居在一起的现象”说明不同的民族不得不在一起,这样可以促进民族交融,也不得不认可周天下文化,故选C项;周人的封国是诸侯对地方的实际掌控,而不是中央掌控,不属于直接控制,排除A项;“商代的征伐,只是迫使被征服者屈服,没有把被征服地区的土地、人口授予自己的同族子弟统治;而周人的封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不同族人混居在一起的现象”可以看出前后比较强调周人封国后出现的民族交融情况,而没有体现贵族的继承关系,排除B项;根据所学,商周时期,“君主专制”的情况尚不存在,排除D项。2【答案】A【解析】君主召集的卿大

20、夫按照宗法身份排定具有很大的稳定性,这些卿大夫是世卿世禄的贵族,周天子在决策时参考贵族意见,这具有贵族民主色彩,故选A项;卿大夫是世卿世禄的贵族体现的是贵族政治,不是官僚政治,排除B项;周代朝议以宗法身份排定参会人员,这是宗法制的体现,没有破坏宗法制,排除C项;材料的内容是关于君主决策方面的内容,没有提及分封制,排除D项。3【答案】C【解析】据材料“沬司徒疑为纪念亡父,铸造了这尊青铜器”“簋也是重要的礼器”可知,这一礼器有纪念先祖的作用,说明祖宗祭祀体系是周朝礼制的重要内容,故选C项;牧野之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而“把卫封赏给了康侯”表明“三监之乱”后周公封文王子康叔于商族

21、故地“卫”,排除A项;铭文不是书法字体,小篆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排除B项;司母戊大方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而康侯簋是西周,排除D项。4【答案】C【解析】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记载可知,祭祀祖先更重要的是祈求先祖降福给子孙,以“永保用享”,可见祭祀祖先具有一定的功利性,故选C项;夏朝时期王位世袭制开始确立,排除A项;祭祀祖先是为了祈求祖先的保佑,且贵族主要依据血缘关系继承,排除B项;西周实行分封制,诸侯国享有较大的自主权,此时中央集权尚未确立,排除D项。5【答案】C【解析】略6【答案】B【解析】略7【答案】B【解析】据材料“编户齐民”、统一货币、盐铁专卖及打击工商业者的措

22、施可知,其均属于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措施的表现,故选B项;据材料“实行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并对工商业者加重征税”可知,“编户齐民”、“人口调查”属于户籍管理,与经济控制无关,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的商业政策抑制了商业的发展,并不利于商业繁荣,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尚未提及对城市的控制,排除D项。8【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再次分封异姓亲戚之国”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异姓诸侯国,赐予土地和人民,获得了异姓邦国的支持,有利于加强西周统治,故选B项;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制度,不存在中央集权,排除A项;西周控制区域都为华夏民族,排除C项;根据材料“再次分封异姓亲戚之国”可

23、知是为了加强对异姓诸侯的统治,排除D项。9【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可知,唐朝天宝以后人囗从持续增加到急速下降再到回升。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前期统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所以人口持续增加;唐玄宗天宝年间发生的安史之乱对社会和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由盛而衰,因此政治局势导致人口锐减,故选C项;自然灾害的频发不能反映中宗神龙元年到玄宗天宝十四年间人口增加的原因,排除A项;均田制遭到破坏与人口减少关系不大,排除B项;疆域的不断缩小不是这一时期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10【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属国居民因其故俗,允许保留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等”这说明属国制度的实行缓和了游牧民族与中

24、原政权的冲突,有利于缓解民族对立情绪,适应了边疆民族关系复杂的形势,故选D项;材料中对属国制度的定义是管理少数民族的一种体制,而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主要是解决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冲突,排除A项;改土归流是明清以来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大规模实行的废除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的流官治理的改革,排除B项;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与材料中保持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矛盾,排除C项。11【答案】D【解析】“设发运使总管东南六路的赋税收入,掌握供需情况”可见其目的是调节市场供需,从而确保物价的稳定,故选D项;“京都库藏支存定数,以及需要供办的物品,发运使有权了解核实,使能从便变易蓄买”说明其重在平衡市场,而不有涉及是否

25、远近贸易的问题,排除A项;“京都库藏支存定数,以及需要供办的物品”重在稳定市场,主要是从价格上让农民减少损失,排除B项;“凡籴买、税收、上供物品,都可以徙贵就贱,用近易远”这里不能体现南北的差距,不能体现不平衡性,排除C项。12【答案】B【解析】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秦汉时期的地方治理分为郡监(监察)、郡守(行政)、郡尉(军事),分工合理,并且形成了垂直的郡、县、乡、里、什、伍管理体系,说明地方治理体系基本形成,故选B项;秦朝郡县制的推广标志官僚政治制度的建立,不是成熟,排除A项;地方机构建设除了分权明显,还形成了垂直的郡、县、乡、里、什、伍管理体系,以偏概全,排除C项;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存

26、在割据隐患,排除D项。13【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史记记载秦朝徭役误期,被处于死刑,而出土的云梦秦简记载秦朝徭役误期只处罚财物,二者存在出入,说明多重史料互证可以丰富历史认知,故选A项;史记虽是私人修史,带有主观色彩,但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史料价值,排除B项;考古发掘是还原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不是唯一途径,排除C项;秦律可以再现一些秦朝历史,但秦朝历史全貌需要多重史料证明,排除D项。14【答案】B【解析】从西周到东周,由崇尚军礼到诡诈战法被普遍运用,说明传统的礼乐制和信仰遭到破坏,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影响了价值取向的变化,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与儒家思想无关,排除A项

27、;“不复存在”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社会变革引起价值取向的变化,与周天子权威无关,排除D项。15【答案】B【解析】由商人“尊神、事神”到周人“尊礼尚施,事鬼神而远之”,说明周人较商人对鬼神的态度发生变化,人的观念增强,故选B项;据材料“周人尊礼尚施,事鬼神而远之”可知,商周时期仍然是唯心主义思想,排除A项;儒家思想影响政治的是西汉时期的独尊儒术,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商周时期人与神的关系,未涉及血缘宗法观念,排除D项。16【答案】D【解析】由商朝边远地区的方国、部族从未朝贡到周代在各地分封诸侯国,并且允许二次分封和管理,这等于在国家治理方面更加规范和有效,所以是发展了国家治理体系,故

28、选D项;题干仅提到周代与商代相比,在统治范围和统治效力方便更加规范和有效,而不是指对边疆的开发,排除A项;题干中贡赋的内容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且贡赋与赋税是有区别的,排除B项;题干只是讲到国家治理体系的变化,并没有提到统治区域的变化,排除C项。17【答案】D【解析】据图示政治结构的设置并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宋代的中枢机构,宋代在皇帝之下设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增设三司、御史台和谏院成为与二者平级的机构,通过分散中枢机构的权力从而加强了君主专制,故选D项;图示政治结构反映的是加强君主专制,而不是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健全监察机制只是图示政治结构的一部分,整体来看,该政治结构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

29、且“确保吏治清明”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图示权力制衡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而非富国强兵。且结合所学,宋代官僚体系中多部门相互制衡导致官僚体系变得非常庞大,同时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情况时有发生,大大降低了行政效率,不利于“富国强兵”,排除C项。18【答案】B【解析】在商朝时,政治是弥漫着一种神权的色彩,而在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中反映的内容则出现了变化,即材料中所说:不再出现让“神”决定一切的内容,取而代之的是赞美天佑、颂扬美德、军功记事、分封田亩、世代历史、先王训政,这就是商周时期国家的政治与管理意识发生了变化,故选B项;题干材料涉及的是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内容,并未涉及青铜器铸造艺术,排除A项;“

30、德治”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思想,时间不对,排除C项;血缘宗法政治体系完备主要体现在宗法制上,材料没提,排除D项。19【答案】B【解析】据材料“布衣丞相时期、侯升相时期、无爵升相时期。特别是汉武帝时期,跳出从列侯中挑选丞相的思维模式”可知,汉代选拔丞相的标准根据现实需要变化,故选B项;西汉承平日久,军功授爵较少,这是汉武帝时代跳出从列侯选拔丞相的重要背景之一,排除A项;丞相权力受到约束是在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牵制外朝,排除C项;中央权力高度集中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选择丞相的标准无关,排除D项。20【答案】A【解析】据材料“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可知,这体现了楚国人对华夏文明的接受

31、与认同,故选A项;材料“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是说楚国是威名赫赫的大国,对南方诸国或安抚或征伐,使之归顺诸夏,这句话表明了楚国为华夏而战,并没有体现楚国人承认中原地区的统治,排除B项;材料“以属诸夏”是使少数民族归顺诸夏,并非接受东周王室的控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表明楚国人“开始”对华夏族实行统治,排除D项。21【答案】C【解析】据材料“自立为王”“进行了五国相王”等可知,这时期诸侯不再统一尊奉周天子为王,反映出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周天子地位下降,分封制度遭到破坏,故选C项;内容体现了礼崩乐坏的现象,但不代表礼乐制度不复存在,排除A项;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诸侯势力逐渐强化,周王室衰微的

32、现象,诸侯之间矛盾并未解决,排除B项;贵族阶层被官僚取代的主要标志是郡县制的全面推行,排除D项。22【答案】D【解析】据材料“丞相府客馆丘虚而己、坏以为马厩、车库、奴婢室矣”,可知宰相府的客馆变成马厩、车库、奴婢室,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丞相权力缩小,故选D项;中央集权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材料中强调的是丞相府变化,排除A项;材料中丞相府的变化体现了丞相权力的变化,丞相更替次数的变化不是导致丞相府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丞相府的变化反映出丞相职能的变化,而非社会经济变化,排除C项。23【答案】A【解析】据材料“给事中本来是言谏官,掌侍从规谏,无弹劾监察之职,宋朝之后,给事中开

33、始拥有监察功能,明朝转为监察官员,成为钳制六部的独立机构”说明这种职能上的转变体现了皇权的强化,推动了中枢权力的异化,故选A项;给事中不参与决策,其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但是不能保证决策正确,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监察程序,排除C项;明朝废除了宰相,排除D项。24【答案】D【解析】据材料“战国中后期,秦国都城的宫殿面积大幅扩张,压倒了宗庙与市”说明秦国在政治制度方面出现了转型,与同时期东方六国城市布局基本遵循礼制相比,反映出秦国在转型方面的领先地位,故选D项;宋代坊市制度趋向瓦解,排除A项;宗法观念至今仍然存在,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宫殿而非城市本身,因此无法得出城市的功能发生转变,排除C项。25

34、【答案】C【解析】是现在的河南省,北魏时期,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行了汉化改革,其中穿汉服是一个重要的措施,故选C项;指陕西省,孔子是鲁国人,在现在的山东省,排除A项;指现在的四川省,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受战国时期秦国的安排,而不是汉代,排除B项;指云南省,清朝设立十三行的位置在广东省,排除D项。26【答案】A【解析】“州郡长官任命下属的制度流行。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并规定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命”即官吏的任免权由地方收归中央,即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州郡长官任命下属的制度流行”这里无法判断选拔人才的依据,排除B项;“规定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命”

35、人才的任免权收归中央,降低了地方官吏的权力,排除C项;“隋朝的长治久安”不符合所学知识,隋朝短命而亡,排除D项。27【答案】D【解析】“吸收各地神灵到秦人的神灵系统中,以使六国臣民接受秦朝统治”体现了文化的认同作用,故正确;“公民展示对外战争带来的战利品,以及将领的军事成就,以凝聚民心”这不是人文主义的表现,故错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到各地巡狩祭祀”在统一之后没有疆域的再拓展,故错误;“使六国臣民接受秦朝统治。向公民展示对外战争带来的战利品,以及将领的军事成就”都向被统治者展示自己的强大,故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28【答案】B【解析】吏员称谓混乱,同一官职名称可以在不同职责或者不同系统使用

36、,说明当时的官僚制度还不够完善,故选B项;官僚政治在秦朝还处于初创时期,由题干中的“称谓较为混乱”可知,不是说官僚政治的灵活性,而是不完善的表现,排除A项;题干只提到吏员称谓混乱的现象,属于官僚政治的范畴,这与皇权专制无关,排除C项;题干提到的是吏员的称谓混乱,而没有提到任用人才的问题,排除D项。29【答案】B【解析】西周对旧日的敌人和土著都采取了合作和共存共处的态度,这说明其分封制具有包容性,故选B项;题干只提到对商人和土著采取包容的态度和政策,并没有提到这种政策是否构建了政治同盟,排除A项;题干只提到了西周对商人和土著的态度,并没有提到结果,所以没法说稳定了统治秩序,排除C项;题干只提到西

37、周对商人和土著采取包容和合作的态度,并没有与其他制度进行比较,由题干内容得不出具有开创性的结论,排除D项。30【答案】C【解析】据材料“使师保之,勿使过度,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可知通过设置公、卿、侧室、贰宗来辅佐从而防止权力过度使用,这说明周王、诸侯等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明显具有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故选C项;“有君而为之贰(辅佐),使师保之,勿使过度”,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对统治者权力进行限制,而非强调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排除A项;依所学,分封制下周王进行层层分封,等级严密,并非自下而上的参政机制,并非排除B项;材料突出强调对统治者权力进行限制,而未涉及到国家对危机的调控,

38、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31【答案】(1)选官原则:以德(孝廉)取人;(2分)发展表现:注重官员的吏治能力;举荐与考试相结合。(4分)(2)趋势:开放性;严密化。(4分)进步性:扩大官吏来源;追求公平公正;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素质。(三点既得6分)(3)特点:将课绩与监察紧密结合;考察方式多途并进。(2分)政治智慧:选贤任能注重德才兼 备;鼓励官员积极治国理政;构建完善官员考察机制。(6分)【解析】(1)第一小问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材料一“举孝廉”可见,西汉重视以德取人。第二小问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材料一“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可见,注重官员的吏治能力,

39、举荐与考试相结合。(2)第一小问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材料二“允许自由报考”,可见科举制的开放性;材料二“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可见科举制的严密性。第二小问进步性,科举制“允许自由报考”,扩大扩大官吏来源;以才学为标准选官,提高官员素质,有利于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3)第一小问唐宋时期官员考察制度的特点,材料三“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可见将课绩与监察紧密结合;材料三“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可见考察方式多途并进。第二小问政治智慧,察举制重德,科举制重才,选贤任能注重德才兼

40、备;材料二宋代文官政治的形成,鼓励官员积极治国理政;材料三唐宋时期构建完善官员考察机制。32【答案】(1)主要特点:人数众多,集体大家庭;按照宗法血缘关系组成,父系家长制,浓厚的等级色彩和明确的政治隶属关系;分支家庭、小家庭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不具有独立性。(6分)(2)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分)(任答一点即可得2分)政治:“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国家的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2 分)(任答一点即可得2分)(3)文化:形成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政治: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形成广泛运用铁器与牛耕的灌溉农业(或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农耕经济)。(6 分)【

41、解析】(1)据材料一“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得出人数众多,集体大家庭;据材料一“社会上层即贵族层、统治者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得出按照宗法血缘关系组成,父系家长制,浓厚的等级色彩和明确的政治隶属关系;据材料一“这些个别家庭在社会与政治、经济活动中均不具有独立性格,而是被埋没在宗族体系之中”得出分支家庭、小家庭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不具有独立性。(2)第一小问政治,据材料二“秦汉时期”结合所学得出“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国家的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第二小问经济,据材料二“秦汉时期”结合所学得出铁犁牛耕的使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3)据材料三“软实力”乃是基于文化、政治、经济,联系所学得出形成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创建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广泛运用铁器与牛耕的灌溉农业(或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农耕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