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高等动物减数第一次分裂主要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会出现两两配对的现象B. 染色体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上的着丝粒分裂C.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D. 同源染色体分离后分别移向细胞两极【答案】B【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
2、过程: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会出现两两配对的现象,形成四分体,A正确;B、染色体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上的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错误;C、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C正确;D、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的主要特征,D正确。故选B。2.图为某生物一个细胞的分裂图像,着丝点均在染色体端部,图中1、2、3、4各
3、表示一条染色体,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图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B. 图中细胞的每个染色体上只有一个DNA分子C. 染色体1和3可能会出现同一个子细胞中D. 染色体1和2在后续的分裂过程中会移向同一极【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以“某生物一个细胞的分裂图像”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图中所示为同源染色体联会,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A错误;图中细胞的每个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因此每个染色体上有两个DNA分子,B错误;1和3是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会发生自由组合,因此染色体1和3可能会出现在同一个子细胞中,C正确;染色
4、体1和2为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会相互分离,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D错误。3.图1为某二倍体生物(AaBb)细胞不同分裂时期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图2表示其中某一时期的细胞图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1若为减数分裂,则A与a的分离和A与B的组合发生在cd段B. 图1若为有丝分裂,则ef段的细胞都含有两个染色体组C. 图2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D. 图2细胞中与、与为同源染色体【答案】A【解析】【分析】图1若表示有丝分裂,则de段即表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若表示减数分裂,则de段代表减数第二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图2细胞质均等分裂,且染色体数目与
5、体细胞一样,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像。【详解】图1表示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曲线,de段代表着丝点分裂图2若为减数分裂,cd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中、后、末期及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而A与a的分离和A与B的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A正确;图1若为有丝分裂,则ef段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B错误;图2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不可能是次级卵母细胞,C错误;图2细胞中1与2、3与4是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的子染色体,不是同源染色体,D错误;综上所述,选A项。【点睛】本题中图示1是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曲线,考生需熟悉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及特点,才
6、能准确解读该曲线各区段的生物学含义,而针对该类曲线的各类设问也就可以迎刃而解。4.下图表示同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形成的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以及受精作用(图中省略了减数分裂中表现正常的其他型号的染色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卵细胞继承了初级卵母细胞的细胞质B. 图中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发生异常C. 图示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患有先天智力障碍D. 图中受精作用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重组【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第21号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未分离,导致卵细胞中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该卵细胞与正常精子受精后形成的个体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即21三体综
7、合症。【详解】A、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都是不均等分裂的,因此卵细胞继承了初级卵母细胞多于的细胞质,A错误;B、由图示中可以看出,卵细胞与其一同产生的极体均含2条21号染色体,而另两个极体却不含21号染色体,因此可推断图中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发生异常,B错误;C、图示形成的受精卵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发育成的个体为21三体综合症患者,即患有先天智力障碍,C正确;D、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而不是发生在受精作用过程中,D错误。故选C。5.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实现3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F1形成的雌雄配子
8、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F2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相等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实现3: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F1形成的不同种类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F2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等;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据此分析。【详解】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要足够多,这样可以避免偶然性,正确;一般来说,雌配子数量比雄配子数目少,错误;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这是实现3:1的分离比要满足的条件,正确;F2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
9、要相等,否则会影响子代表现型之比,正确;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否则会影响子代表现型之比,正确;符合题意的有,B正确。6.某昆虫常染色体上存在灰身(B)和黑身(b)基因,现查明雌性含B基因卵细胞有50%没有活性。将纯种灰身雄性个体与黑身雌性个体杂交,产生的F1代雌雄个体相互交配,产生的F2代中灰身与黑身个体的比例是A. 2:1B. 3:1C. 5:1D. 8:1【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雌性含B基因的卵细胞有50%没有活性,即Bb的雌性个体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B:b=1:2,Bb的雄性个体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B:b=1:1。【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将
10、纯种灰身雄性个体(BB)与黑身雌性个体(bb)杂交,产生的子一代基因型为B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其产生的雌雄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分别是B:b=1:2、B:b=1:1,因此子一代相互交配,产生的后代中黑身的比例为2/31/2=1/3,则后代灰身:黑身=2:1,故选A。【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其实质,能够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杂合子产生的雌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进而对后代表现型进行预测。+7.水稻的非糯性和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非糯性花粉中所含的淀粉为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而糯性花粉中所含的淀粉为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现用纯种非糯性水稻和糯性水稻杂交,取F1花粉加碘液染色,在显微镜下观
11、察,1/2花粉呈蓝黑色,1/2呈红色。下列有关水稻的叙述正确的是A. F1出现这样的花粉比例是对F1进行测交的结果B. 上述实验说明非糯性为显性性状C. F1自交,F2与F1的花粉类型相同但比例不同D. 若含有a基因的花粉50%的死亡,则F1自交后代基因型比例是2:3:1【答案】D【解析】【分析】考点是基因的分离定律,意在考查对基因分离定律的理解和用实验方法进行证明的能力,及应用分离定律的遗传规律进行相关计算的能力。【详解】F1出现这样的花粉比例的原因:F1是杂合子,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进入不同配子,A错误.不知道F1的表现型,实验不能说明显隐性,B错误.F1自交,F2与F1的花粉类型和比
12、例都相同,C错误.若含有a基因的花粉50%的死亡,则F1的雌配子显隐性比是1:1,雄配子显隐性比是2:1;自交时配子随机结合,经组合统计后可知后代基因型比例是2:3:1 ,D正确.【点睛】杂合子逐代自交,若没有用基因突变或自然选择等因素,每一代产生的显隐性配子比例的理论值都是1:1。8.某种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下图为该遗传病的系谱图,其中3号不携带致病基因,B超检测出7号为双胎妊娠。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 5号与正常男性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是25%C. B超检查可诊断出胎儿是否带有患病基因D. 若图中?是龙凤胎,两者都正常的概率为25%【答案】D【解析】根据系谱
13、图中1和2夫妇都正常,他们生出了一个患病的6号男孩,说明该遗传病为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再根据3号不携带致病基因,说明其后代患病8号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于4号,由此推断该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A错误;假设该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控制基因为a,则1和2号的基因型为XAY和XAXa,其正常女孩5号的基因型可能为1/2XAXA或1/2XAXa;她与正常男孩(XAY)生出患病孩子(XaY)的概率1/21/4=1/8,B错误;B超检查只能诊断出胎儿外观形态发育是否正常,不能诊断出胎儿是否带有患病基因,C错误;由于图中6号和7号的基因型分别为XaY和XAXa,若图中?是龙凤胎,两者都正常(即基因型分别为
14、XAY和XAXa)的概率为1/21/2=25%,D正确。9.一个基因型为BbRr(棕眼右癖)的男人与一个基因型为bbRr(蓝眼右癖)的女人结婚(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所生子女中表现型的几率各为1/8的类型是A. 棕眼右癖和蓝眼右癖B. 棕眼左癖和蓝眼左癖C. 棕眼右癖和蓝眼左癖D. 棕眼左癖和蓝眼右癖【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Bb和bb杂交后代出现棕眼和蓝眼的几率各为1/2,Rr和Rr杂交后代出现右癖和左癖的几率分别为3/4、1/4,所以所生子女中表现型的几率各为1/8的类型是棕眼左癖和蓝眼左癖。【详解】由题目可知棕眼对蓝眼为显性,右癖对左癖为显性,且两对性状都位于常染色体上,
15、根据亲代BbRrbbRr,采用逐对分析法,Bbbb1Bb、1bb,即棕眼:蓝眼=1:1,RrRr1RR、2Rr、1rr,右癖:左癖=3:1,可推出子代有BbR_棕眼右癖(1/23/4=3/8)、Bbrr棕眼左癖(1/21/4=1/8)、bbR_蓝眼右癖(1/23/4=3/8)、bbrr蓝眼左癖(1/21/4=1/8)。故所生子女中表现型的机率各为1/8的类型是棕眼左癖和蓝眼左癖,即B正确,ACD错误。故选B。10.孟买血型是由两对等位基因i(位于第9号染色体)和Hh(位于第19号染色体)相互作用产生的,使ABO血型的表型比例发生改变,其机理如下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 根据ABO血型
16、可以明确判断亲子关系B. 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 H基因表达的产物是A、B、AB血型表现的基础D. 父母均为O型血时,可生出B型血的后代【答案】A【解析】【分析】孟买血型是由两对等位基因I/i(位于第9号染色体)和H/h(位于第19号染色体)相互作用产生的,故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根据ABO血型不一定可以判断亲子关系,因为在一些特殊条件下,血型是可以发生变异的,故在判断亲子鉴定时,不可以只依据血型来判断,A错误;B、由分析可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C、由图可知:凡是基因型为hh_的个体都是O
17、型血,说明H基因表达的产物是A、B、AB血型表现的基础,C正确;D、基因型为hh_和H_ii的个体都是O型血,父母均为O型血时,可生出B型血的后代,如Hhii与hhIBi,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以血型的遗传为题材,主要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对图形的分析与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11.下列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与选择的方法,最合理的是A. 白化病的遗传方式人群中抽样调查B. 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患者家系中调查C. 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患者家系中调查D. 21三体综合征的发病率学校内随机抽样调查【答案】B【解析】【分析】调查人类遗传病时应该选择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进
18、行调查,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要在患者家系中调查,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要在广大人群中随机调查。【详解】A、B、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要在患者家系中调查,A错误;B正确;C、D、调查人类遗传病时应该选择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进行调查,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要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C错误; D错误;故选B。12.鸡的性别决定为ZW型,雄鸡为ZZ,雌鸡为ZW(WW型胚胎致死)。现有一只雌鸡因受环境影响转变成能正常交配的雄鸡,该雄鸡与正常雌鸡交配产生的子代性别及比例为()A. 雌性雄性=11B. 雌性雄性=21C. 雌性雄性=31D. 雌性雄性=12【答案】B【解析】【分析】在ZW型中
19、,雄性为ZZ,雌性为ZW,现有一只雌鸡即ZW因受环境影响转变成能正常交配的雄鸡,则该雄鸡仍为ZW,据此分析。【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雄鸡为ZZ,雌鸡为ZW,环境的影响使一只ZW的雌鸡发育成能正常交配的公鸡,但其染色体没有发生改变,仍为ZW,该公鸡ZW与正常母鸡ZW交配后代有3种基因型,即ZZ:ZW:WW=1:2:1,但由于WW型胚胎致死,所以后代中只有ZZ和ZW两种,性别分别为雄性和雌性,所以交配产生的子代雌性:雄性=2:1。故选B。13.不同基因型的褐鼠对灭鼠灵药物的抗性及对维生素K的依赖性(即需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维生素K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的表现型如下表。若对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的
20、褐鼠种群长期连续使用灭鼠灵进行处理,则褐鼠种群基因型 rrRrRR对灭鼠灵的抗性 敏感 抗性抗性对维生素K的依赖性无中度高度A. 基因r的频率最终下降至0B. 抗性个体RRRr11C. RR个体数量增加,rr个体数量减少D. 绝大多数抗性个体的基因型为Rr【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由于Rr对维生素K依赖性是中度,对灭鼠灵有抗性,所以对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的褐鼠种群长期连续使用灭鼠灵进行处理,仍有基因型为Rr的个体活着。【详解】由于对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的褐鼠种群长期连续使用灭鼠灵进行处理,仍有基因型为Rr的个体活着,所以基因r的频率不可能下降至0,A错误;抗性个体中
21、,由于Rr对维生素K依赖性是中度,而RR对维生素K依赖性是高度,所以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主要是Rr的个体,B错误;D正确;由于RR对维生素K依赖性是高度,而rr对灭鼠灵为敏感性,所以RR和rr个体数量都在减少,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4.图中a、b、c为相应部位的细胞外液。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b中蛋白质含量多于aB. a中不含有淋巴细胞C. 长期营养不良会引起 b增多D. c中含有血浆蛋白、激素等【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可知,a所处的管道没有盲端,为血管,则a为血浆;c所
22、处的管道具有盲端,为淋巴管,则c为淋巴,b位于组织细胞间隙,为组织液。【详解】A、血浆与组织液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A项错误;B、血浆中含有淋巴细胞,B项错误;C、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增大,导致组织液增多,C项正确;D、正常情况下血浆蛋白位于血浆中,D项错误。故选C。【点睛】组织水肿是指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其引发原因包括2大层面5项原因,如图所示:15.下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神经中枢。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 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B. 当有刺激作用时,发生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缩手中枢位于乙方框处;痛觉中
23、枢位于甲方框处C. 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D. 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答案】B【解析】【分析】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详解】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为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d为传出神经,e为效应器,A错误;B、缩手反射中枢位于脊髓即乙方框处,痛觉感觉中枢位于大脑即甲方框处;所以先缩手后产生痛
24、觉的现象说明,痛觉感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B正确;C、受到刺激,神经纤维d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C错误;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既能引起乙的兴奋,也能抑制乙的兴奋,D错误。【点睛】识记兴奋产生、传导和传递过程是解答本题关键。二、多项选择题16.下图为马(2N64)和驴(2N62)交配形成的受精卵卵裂过程中相应物质变化的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CD段细胞内含有4个染色体组B. DE段是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所致C. KL段细胞内的核DNA数为63个D. AB段与GJ段细胞内均未发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答案】AD【解析】【分析】左图中:BC段染色体数目加
25、倍是由于后期时着丝点发生分裂,因此图中AB段表示间期、前期、中期,CD段表示后期,EF段表示末期;右图中:HI段表示DNA的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IJ段表示前期、中期、后期,KL段表示后期和末期。【详解】A、CD段细胞内含有4个染色体组,A正确;B、DE段是由于细胞分裂所致,B错误;C、KL段包括后期和末期,所以细胞内的核DNA数分别为126个和63个,C错误;D、AB段与GJ段细胞内着丝点都没有分裂,所以均未发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D正确。故选AD。17.基因可通过直接控制酶分子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控制生物性状。下图1、图2是两种基因对细胞代谢控制模式图(相关等位基因均独立遗传)。相关叙
26、述正确的是( )A. 根据图1,理论上自然种群中黄色个体的基因型只有3种B. 根据图1,基因型为AaBb个体自由交配,F1白色个体中纯合子占1/2C. 根据图2,理论上自然种群中有4种颜色个体,有9种基因型个体D. 根据图2,基因型为MmNn个体间自由交配,F1中全部绿色个体测交,得到白色个体的概率是1/4【答案】BC【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图1中白色的基因组成为:aa_,黄色的基因组成为:A_bb,灰色的基因组成为:A_B_;图2中蓝色的基因组成为:M_nn,黄色的基因组成:mmN_,绿色的基因组成:M_N_,无色的基因组成:mmnn。【详解】A、根据图1,理论上自然种群中黄色个体的基因型
27、A_bb只有2种,A错误;B、根据图1,基因型为AaBb个体自由交配,F1白色个体aa_中纯合子占1/2,B正确;C、根据图2,理论上自然种群中有蓝色、黄色、绿色、白色4种颜色个体,蓝色有2种基因型,黄色有2种基因型,绿色有4种基因型,白色有1种基因型,共有9种基因型,C正确;D、根据图2,基因型为MmNn个体间自由交配,F1中全部绿色个体基因组成为M_N_,将绿色个体测交,即M_N_和mmnn交配,得到白色个体的概率是2/31/2+2/31/2=2/3,D错误。故选BC。18.图示为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肝细胞、甲、乙三部位O2浓度大小关系
28、为乙甲肝细胞B. 乙中的葡萄糖通过甲进入肝细胞需穿过3个磷脂双分子层C. 甲、乙、丙维持稳定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D. NaHCO3与乙中产生的乳酸反应,使乙的pH稳定在7.357.45【答案】ABC【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判断出甲、乙、丙分别为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氧气运输过程中,由血浆扩散到组织液,又由组织液扩散到细胞,故O2浓度逐渐减小;乙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要通过一层毛细血管管壁细胞和一层肝细胞膜,所以共3层细胞膜;稳定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pH稳定则依赖于缓冲物质的调节。【详解】A、氧气运输过程中,经自由扩散由血浆扩散到组织液,又由组织液扩散到细胞,故O2浓度大小关系为乙
29、甲肝细胞,A正确;B、乙中的葡萄糖通过甲进入肝细胞要通过一层毛细血管管壁细胞,为两层膜,又穿过一层肝细胞膜,所以共3层膜,即3个磷脂双分子层,B正确;C、甲、乙、丙维持稳定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调节网络,C正确;D、乳酸是由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场所应为细胞质基质,并非乙血浆中产生的,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以图形作为信息的载体,考查了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区分甲、乙、丙所代表的成分以及所参与的调节过程。19.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分别如下图一、二所示。此种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若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图二所示效果。下列有
30、关分析正确的是( )A. 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B. 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C. 局部麻醉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D. 局部麻醉药和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和作用机理一致,都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答案】ABC【解析】【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详
31、解】A、神经细胞兴奋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即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A正确;B、由图1知,-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Cl-通道打开,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正确;C、据图2知,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时,突触后膜的Na+通道未打开,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C正确;D、局部麻醉药和-氨基丁酸都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但是它们的作用机理不同,D错误。故选ABC。20.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大量使用抗生素是引起细菌抗药性增强的重要原因。下图是细菌抗药性形成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易感菌群中出现具有一定抗药性的细菌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32、B. 抗药性基因传递给其他细菌产生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C. 长期使用某种抗生素,就会通过人工选择产生耐该抗生素的菌群D.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会导致耐药菌群的出现或造成体内菌群失调【答案】AB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在抗生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易感细菌,但少数细菌因为变异而具有抵抗抗生素的特性,不能被抗生素杀死而生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细菌已不再受其的影响了,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抗生素对细菌的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其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详解】A、易感菌属于原核生物,遗传物质是DNA,没有
33、染色体,因此抗药性变异的来源不是基因重组和染色变异,只能是基因突变,A正确;B、抗药性基因传递给其他细菌, 是通过质粒实现的,质粒将抗药基因在菌株间、菌种间传递,使抗药基因由一个质粒转移到另一个质粒,故属于基因重组,B正确;C、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是经过抗生素的长期自然选择,出现了抗药性较强的菌株,且逐渐增强。抗生素在杀死有害菌的同时将体内的有益菌也杀死,所以会引起菌群失调,C错误;D、长期使用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选择,所以会导致耐药菌群的出现,D正确。故选ABD。第卷选择题21.某哺乳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Ee,下图14是其体内某一个细胞增殖过程中的部分分裂图像,图5、图6为描述该动物体内
34、细胞增殖过程中相关数量变化的柱形图,图7为该过程中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请回答相关问题:(1)图14细胞分裂的先后顺序是_,图1细胞的名称是_,由图1和图4所标注基因可推知,在该细胞增殖过程中发生的变异类型是_。 (2)若图5中的b代表核DNA含量,则c最可能代表_含量。图14中,与图5表示数量变化相符的是_。 (3)该动物体内的细胞在增殖过程中,当发生着丝粒分裂后,细胞将处于图6中的_组。 (4)图7中CD段,细胞内含有_个染色体组,_个核DNA分子。图14中,与图7中HI段相对应的是_。【答案】 (1). 图2 图3 图1 图4 (或2、3、1、4) (2). 次级卵母细胞 (3
35、). 基因突变 (4). 染色单体 (5). 图3 (6). b、c (7). 4 (8). 8 (9). 图1和图4【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分析图1: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位于赤道板上,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分析图2:该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分析图3:该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于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该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分析图4: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该细胞为第一极体;分析图5:该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处于减数第一次
36、分裂、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分析图6:a组细胞中DNA含量是体细胞的一半,是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b组细胞中的DNA含量与体细胞相同,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c组细胞中DNA含量是体细胞的2倍,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分析图7:AF段表示有丝分裂;FI表示减数分裂。【详解】(1)原始生殖细胞先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再通过减数分裂方式形成配子,因此图14细胞分裂的先后顺序是图2、图3、图1、图4;根据图3细胞的不均等分裂可知该生物的性别为雌性,图1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再结合图1和图3中染色体颜色可知,图1名称是次级卵母细胞;由图1和图4所标注基因可推知,在该细胞增殖过程中发生的变异类型是基因突变。(
37、2)若图5中的b代表核DNA含量,则c最可能代表染色单体含量。图5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因此图14中,与图5表示数量变化相符的是图3。(3)该动物体内的细胞在增殖过程中,当发生着丝点分裂后,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或有丝分裂后期,分别将处于图6中的b、c组。(4)图7中CD段,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内含有4个染色体组,8个核DNA分子。图7中HI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因此图14中,与图7中HI段相对应的是图1和图4。【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
38、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22.某兴趣小组对CMTl腓骨肌萎缩症(基因A、a控制)和鱼鳞病(基因B、b控制)进行广泛社会调查,得到下图1的遗传系谱图,图2是乙家庭中的部分成员的鱼鳞病基因电泳图,图3是生物体中的两个基因的碱基部分序列图。请分析回答:(1)结合图1和图2判断,CMTl腓骨肌萎缩症的遗传方式为_,鱼鳞病的遗传方式为_。(2)1的基因型为_;若2和3想再生一个孩子,他们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为_。(3)图3是5与6所生孩子的基因M、R编码各自蛋白质的前3个氨基酸的DN
39、A序列,起始密码子为AUG或GUG。正常情况下,基因M在其一个细胞中最多有_个,所处的时期可能是_。基因R转录时的模板位于_(填“a”或“b”)链中。若基因R的b链中箭头所指碱基对AT突变为TA,其对应的密码子变为_。【答案】 (1).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3). AaXBY (4). 3/16 (5). 4 (6). 有丝分裂DNA复制后到末期前或减数分裂DNA复制后到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前 (7). a (8). GAA【解析】【分析】分析系谱图1:甲家族中,-1和-2都不患CMT1腓骨肌萎缩症,但他们有一个患该病的女儿,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
40、非伴性”,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家族中,-3和-4都不含鱼鳞病,但他们有一个患该病的儿子,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由图2电泳图可知-3不携带鱼鳞病致病基因,则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CMT1腓骨肌萎缩症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鱼鳞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2)根据-1和-4可推知-1的基因型为AaXBY;-1两种病都患,因此-2的基因型为AaXBXb,-3的基因型为AaXBY,他们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为3/41/4=3/16。(3)若9与10所生孩子的基因M为纯合子,则有丝分裂DNA复制后到有丝分裂末期前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DNA
41、复制后到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分裂末期前最多可以出现4个M基因;由于M基因的b链转录形成的碱基序列是AUGGUCUCC,其前三个碱基可以构成起始密码,因此b链是模板链;若基因R的b链中箭头所指碱基对对AT突变为TA,其对应的密码子变为GAA。【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根据系谱图判断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并能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23.某种蟹壳的颜色与其体内含有的物质有关,当蟹壳中积累物质A时,表现为灰白色;积累物质C时,表现为青色;积累物质D时,表现为花斑色,相关原理如下图所示。图中基因均独立遗传。当物质A不能转化而过多积累时,会导致成体蟹仅存活50%。请回答下列问题:(1)蟹壳颜
42、色的遗传遵循_定律。(2)将一只青色蟹与一只花斑色蟹交配,产生的子代都表现为青色,则亲代花斑色蟹的基因型是_,子代青色蟹的基因型是_。(3)若将基因型为EeHh的雌雄蟹交配,则所得子一代成体蟹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将子一代中花斑色蟹与青色蟹交配,所得子二代成体中灰白色个体所占比例为_,子二代灰白色成体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_。【答案】 (1).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 (2). EEhh或Eehh (3). EEHh或EeHh (4). 青色:花斑色:灰白色=9:3:2 (5). 1/17 (6). 1/3【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杂合子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
43、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详解】(1)由题干可知,图中基因均独立遗传,蟹壳颜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2)将一只青色蟹(E_H_)与一只花斑色蟹(E_hh)交配,产生的子代都表现为青色(E_H_),则亲代花斑色蟹的基因型是EEhh或Eehh,亲代青色蟹的基因型为EEHH或EeHH,子代青色蟹的基因型是EEHh或EeHh。(3)若将基因型为EeHh雌雄蟹交配,正常情况下所得子一代成体蟹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青色(9E_H_)花斑色(3E_hh)灰白色(4ee_)=934,但当物质A不能转化而过多积累时(ee_),会导致成体蟹仅存活50%
44、,所得子一代成体蟹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青色(9E_H_)花斑色(3E_hh)灰白色(2ee_)=932。子一代中花斑色蟹(E_hh)产生的配子2/3Eh、1/3eh,子一代中青色蟹(E_H_)产生的配子为4/9EH、2/9Eh、2/9eH、1/9eh,所得子二代表现型之比为青色(E_H_)花斑色(E_hh)灰白色(ee_)=1683,灰白色成体蟹仅存活50%,因此青色(E_H_)花斑色(E_hh)灰白色(ee_)=1681.5,成体中灰白色个体所占比例为1.5/25.5=1/17,子二代灰白色成体(1/3eehh、2/3eeHh)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3。【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自由组合定律及其
45、变式的理解和运用,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分析推理计算的能力。24.下图表示人体的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的内环境组成成分是_(用标号表示)。(2)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_含量降低,会引起_ 的液体增多。(3)在中含有许多对酸碱缓冲物质,当肌肉产生的乳酸进入中时,主要与其中的_发生作用。机体对乳酸的这种处理,维持了内环境的_相对稳定,保证了细胞正常生理活动的进行。(4)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增加的物质有_、_等。(5)导致生成增多从而引起组织水肿有多种原因。如果是营养不良导致的,会因中的_大量进入中而引起水肿
46、;如果是花粉过敏,会因毛细血管的_性增大,部分血浆蛋白进入而引起水肿。【答案】 (1). (2). 血浆中蛋白质 (3). 组织液 (4). NaHCO3 (5). pH (6). CO2 (7). 尿素 (8). 水 (9). 通透性【解析】【分析】分析题图:为组织细胞、为血浆、为组织液、为淋巴、为血细胞。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详解】(1)根据内环境中各成分交换关系,图中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的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血浆和组织液。组织液进入淋巴为单向,淋巴进入血浆为单向。(2)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使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进入组织液增多,会导致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
47、肿。(3)乳酸主要与血浆中的NaHCO3发生作用。机体对乳酸的这种处理,维持了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保证了细胞正常生理活动的进行。(4)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由于细胞代谢产生CO2、尿素等代谢废物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血浆,再由血浆运走,故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增加的物质有CO2、尿素(代谢废物)等。(5)导致生成增多从而引起组织水肿有多种原因。如果是营养不良导致的,会因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降低,使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进入组织液增多,会导致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如果是花粉过敏,会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大,部分血浆蛋白进入而引起水肿。【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
48、质,内环境在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作用,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内环境概念和在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作用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25.下图1表示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图2是图1中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其中的去甲肾上腺素(NA)既是一种激素,又是一种神经递质。请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标号_可表示体表的温度感受器,感受冷水刺激后,兴奋传递到体温调节中枢_,经综合分析,通过传出神经引起骨骼肌战栗、毛细血管收缩等(2)图2中,当神经冲动传至突触小体时,引起_中的NA通过c突触前膜以_的方式释放。(3)NA经突触前膜释放后与突触后受体结合,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NA同
49、时作用于_,抑制NA的释放。这样的意义在于_ 。 (4)下图是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为实验材料测定其受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情况,图中箭头表示电流方向。若在b点右侧刺激,则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情况依次是 _ 。 【答案】 (1). (2). 下丘脑 (3). b 突触小泡 (4). 胞吐(或者外排) (5). 突触前受体 (6). 提高了神经调节的精确性 (7). 【解析】【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详解】(1)分析图1,是感受器、
50、是传入神经、是神经中枢、是传出神经、是效应器,因此可表示体表的温度感受器,感受冷水刺激后,兴奋传递到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经综合分析,通过传出神经引起骨骼肌战栗、毛细血管收缩等。(2)图2中,当神经冲动传至突触小体时,引起b突触小泡中的NA通过c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中。(3)由图2可知,NA经突触前膜释放后与突触后受体结合,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NA同时作用于突触前膜的受体,抑制NA的释放,从而提高了神经调节的精确性。(4)如果免疫系统反应过度,将突触后受体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导致图2中NA不能与突触后受体结合,从而影响突触后膜上的信号转换,导致人体患病,这种疾病称为自身免疫病。(5)图3中,若在b点右侧刺激,电流计偏转相反的两次,即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情况依次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反射弧的组成以及兴奋的传导,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