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高二语文教案:2.3.3 别离(苏教版必修5).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90618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二语文教案:2.3.3 别离(苏教版必修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2高二语文教案:2.3.3 别离(苏教版必修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2高二语文教案:2.3.3 别离(苏教版必修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2高二语文教案:2.3.3 别离(苏教版必修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2高二语文教案:2.3.3 别离(苏教版必修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12高二语文教案:2.3.3 别离(苏教版必修5).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12高二语文教案:2.3.3 别离(苏教版必修5).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别离(课堂实录)【教学目的】1、加强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2、体会诗歌内在的情绪,深邃的哲理。3、体会诗歌严谨的结构。【教学过程】师: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一首无题诗,相信大家一定很熟悉,“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生:(齐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师:春天将尽,百花凋谢,催生百花的东风已经无力。在这种环境中遇到朋友离别之苦,实在难以承受。李商隐的这首诗里充满了对别离的伤感。南朝文学家江淹说:“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因离别而落泪,因伤怀而赋诗,那么冯至笔下的别离诗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课前布置同

2、学们登陆学校电子图书馆,查找有关冯至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交流学习的成果。生1:冯至是文学翻译家,译作有海涅诗选和海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由于他在研究歌德、译介海涅作品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1983年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慕尼黑歌德剧院颁发的歌德奖章;1987年又获该国国际交流中心授予的1987年国际交流中心艺术奖。生2:冯至是现代作家,他的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不拘泥于历史的故事传说,运用想象和虚构进行创作,用以借古讽今。出版有散文集东欧杂记、传记杜甫传等,散文集山水,以清朗而有情致的文字,在山光水色的描写中追求一种启示性的哲理,显示了他散文创作的艺术个性。生3:冯至是学者,有论文集诗与遗产等

3、。生4:冯至是诗人,他的十四行集整体风貌中所显示的庄严、单纯与从容,以及艺术上的相对完美,使得它在40年代文学,以至整个现代文学之中,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另一方面,冯至十四行集的成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表明中国现代新诗人,已经有足够的思想艺术力量,消化外来形式,利用它来创造中国自己的民族新诗。生5:冯至还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师:鲁迅先生为人率真直爽,为文切峻犀利,但他对冯至的诗评价极高,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冯至的别离。歌不唱不足以感肺腑,诗不读不足以怡性情,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学生自由朗读)师:同学们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觉?生6:老师,不好意思,我有好几句没有读懂

4、,总之感觉很拗口,可能我本来就不是学诗的料子!(同学大笑)生7:老师,人生如同一张磁盘,不同的人在磁道上留下的音符是不相同的。不同的人又有不同思维方式,更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态度。冯至好像是深沉而且有思想的人,所以读他的诗要慢慢“品”,而不是牛“饮”。生8:我在查资料时看到以下内容,感觉冯至的确是一个深邃的思想的诗人:(学生投影)冯至的十四行集是关于个体与人类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命的形而上的体验与思考,是由27首诗组成的,是中国新诗史上“最集中、最充分地表现生命主题的一部诗集,它是一部生命沉思者的歌”,它使中国现代诗歌第一次具有了“形而上的品格”。诗人关于人的生命的这种体验与形而上的思考,与从

5、歌德到存在主义的西方思潮的关系,是比较容易注意到的既存在着影响,也有平行思考。另一面与传统思想的联系也是明显的,例如诗人关于自我与万物的沟通的体验与思考,就显然有“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思想因素。他选择了“十四行诗体”,完全采用现代白话口语,连关联词也很少使用,却将这种外来的诗体形式运用自如,达到内在诗情、哲思与外在形式的和谐。(鼓掌)师:说得太好了,“思”是心上一块田,冯至在这块田地上辛勤地耕耘、播种、收获,让我们一同来欣赏这道独特的风景吧。下面请同学们划出在阅读中遇到困难的句子,与学习小组同学讨论理解。(学生讨论)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难的地方,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生9:老师,“我们招一招手,随

6、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这句话我不理解。生10:分别前的那一招手,仿佛是在把世界劈成两半。诗人的这种奇特想象,完全有现实依据。因为彼此工作都很忙,再加上相距遥远,相聚的机会就更少了。想到这里,一股悲凉的情绪不禁涌上心头,浑身骤然感到寒冷起来。生11:这个是一个立体的镜头,让我想起了李白“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的模样,人生别离常有事,转瞬天涯孤旅人!师:你是我们的班级诗人,你写过离别诗吗?生12:老师,最近我的生活里似乎没有了诗歌般跳荡的音符,我也一直在寻找着。不过我很喜欢网络上的一首别离诗,我给大家吟诵一下吧。我挥挥手,往事又涌上心头,/我回过头,凝视你痴痴的双眸,/我轻声唱,用那已沙

7、哑的歌喉。/我知道,此一走天涯路远,/我相信,你会在风雨中等候,/我要走,不是一去不回头,/我希望,归来时人景依旧。/一抹斜阳,带上我无言的离愁,/再次挥手,/只是分离,/不是分手。(学生鼓掌)师:多么真实的感受,这首诗让我想起了柳永词中洋溢着离愁别绪的几句话,“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生13:老师,可我不觉得冯至的这首诗也是愁情缠绕,挥之不去的。当我读到“身边感到冷,眼前突然辽阔,像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这句话时,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总之读了不会让我落泪!生14:我也觉得这首诗与众不同,但我又不知如何解读。师:读冯至的诗如品茗,自然要细品慢咽,字斟句酌。刚刚降生的婴儿有什么特点?生15:

8、初降生的婴儿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或她睁开懵懂的双眼,眼前一定豁然开朗,封闭的空间陡然开阔了,单调的色彩倏忽间五彩缤纷了。生16:我明白了,诗人是用“像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这样奇特的比喻来表达分别后的感受:眼前的世界一下子空阔起来,一种新奇感油然而生,获得全新的生命感受。别离是痛苦的,但诗人并没有沉浸在愁丝之中不能自拔,更没有悲观厌世。师:你说得很有道理。生17:我们小组在讨论诗歌第二节时感到非常困惑,不知道“把冷的变成暖,生的变成熟”这句话究竟说的是什么意思。师:同学们将第二小节齐读一遍,然后联系上下文讨论这句话的含义。呵,一次别离,一次降生,我们担负着工作的辛苦,把冷的变成暖,生的变成熟,各

9、自把个人的世界耘耕。(学生齐读、热烈讨论)生18:第二节是诗人承上一节把别离看成是“降生”,看成是新生活的开始,一切从零开始,投人生活,努力工作,“担负着工作的辛苦”“把各人的世界耘耕”,这样不仅可以排遣别离的痛苦,更可以使友情有新的发展。生19:说得太好了,别离是痛苦的,但痛苦不是表达友情的唯一方式。在别离的苦痛中沉沦的人是懦夫,将别离的苦痛化作耕耘世界的力量和勇气,这才是回馈友情的最佳方式。生20:世界总是那么辨证,痛苦、悲伤的另一面却是快乐、欢欣。我想起了巴金的散文朋友,巴金前半生几乎居无定所,全靠朋友的帮助才能安然活下来,一次次别离,一次次黯然落泪。巴金说他想还这一辈子也还不完的“感情

10、债”,可他所能做的只是辛勤写作,用自己的笔犁开朋友间时空阻隔的群山,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回报朋友们没有奢望回报的真挚情谊。冯至说出了一个思想者才能看到的真理。师:你是一个善于思考,勤于阅读的好学生。生21:哦,我懂了!刚才我还看不懂第三小节的意思,现在明白了。第三小节诗人是写友情因分别而有了新的发展,新的内涵。诗人一定是认为:人间只要有友情的存在,有彼此的勉励和相互支持,寒冷的可以变成温暖的,陌生的可以变成熟悉的,离别的痛苦也可以化为前进的动力,并使每次重逢都有初次见面的新鲜感,使从前的体验也因为距离而成为刻骨铭心的记忆,使友情永不衰老。为了再见,好像初次相逢,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像初晤面时突

11、然感到前生。(情不自禁地朗诵)生22:我特别喜欢“一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我们只感受时序的轮替, 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这句话,但我又不知为什么喜欢,是不是喜欢到说不出是喜欢的最高境界?(学生笑)师:天地间最深的是宇宙,人世间最深的是情感,一切的语言在真挚的情感面前都是苍白的。但我们总不能一直不说,老舍爱北平,爱到说不出的境地,但他还是写了令人回味悠长的想北平。我们喜欢一个诗句,可能暂时说不出内心潜涌的感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的增多,也许在某个时刻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好作品应当是一辈子的经典。生23:我们小组刚才讨论了对这几句话的理解,我们认为,这三句诗是诗人对别离

12、的思考的升华:我们的人生仿佛是由一次次别离和欢聚组成,既彼此融合又各自独立,只要保持精神状态的年轻,会使人觉得不知老之将至,“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友谊常青,人生不老。师:大家同意吗他们的见解吗?(学生点头赞同)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冯至的别离,读出一点思考的味道。(学生齐读)请同学们概括地说说这首诗表现了友情的哪些内涵?生24:这首诗歌颂了真挚美好的友情,内涵上侧重指出友情是朋友彼此的勉励和支持,友情是生活的动力,揭示了友情的价值。师:概括得很准确。这首诗写于1941年,那是一个特殊的年月,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正疯狂地蹂躏着华夏大地,为躲避日寇的飞机轰炸,诗人冯至告别朋友,从昆明来到近郊的一座深

13、山。他没有抒发乱世流离的苦痛,也没有慨叹知音难聚的凄凉,而是理性地思考了友情的价值。那么,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呢?每人至少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思考。(学生沉默、思考)生25:一般说来,中国的离别诗侧重借景抒情,叙事传情。而这首诗以抽象的思索为主,没有具体的场景。没有具体的分别对象,也没有特定的离别时间和地点。柳永的雨霖铃上阕中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词人突现的是某一个具体的送别场面,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交代得十分明确。生26:中国传统诗歌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便是通过环境的渲染与反复咏叹来

14、表达情感。我很喜欢现当代诗人吴奔星的一首别离诗。诗名叫别。师:(有些激动)他是我仰慕的一位前辈诗人,他一生坎坷却人格高尚,臧克家说他“人品作品立高峰”。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一直说要见我,可我却因为拿不出像样的作品谒见他,所以一直没有谋面。一年多前惊闻他仙逝的消息,我真的不知所措,觉得亏欠他的太多!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诗好吗?(师哽咽)生26:好!师生朗诵吴奔星先生的别。你走了/没有留下地址/只留下一串笑容/在夕阳里;你走了/没有和谁说起/只留下一串笑容/在露珠里;你走了/没有说去哪里/只留下一串影子/在小河里;你走了/笑容融化在夕阳里/双眼动荡在露珠里/影子摇晃在河水里。 哪里都有夕阳/哪里都有露

15、水/哪里都有小河/你走了,留下了整个的你!(学生鼓掌)生26:这首诗虽然也没有具体的情节,但有电影“蒙太奇”式的画面,“你”的笑容融化在夕阳里,双眼动荡在露珠里,影子摇晃在河水里,因此,“你走了,留下了整个的你” 这句话就不难理解了。生27:我现在明白冯至的别离为什么一开始看不怎么明白了,我们总喜欢寻找具体事件、具体画面,因为这样才刺激。中国文学好像就是情节多余思索的。冯至是个翻译家,吸收了西方的哲学思维,所以思索的味道浓烈一些。虽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作为学习和积累阶段的我们来说,还是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我们只要意识到这首诗的重点不在交代事实,而在刻画内在情绪和表达深邃的哲理,便

16、可品尝这首“思与诗相结合”的“沉思的诗”的韵味。师:这首诗从“招手”的具体描写开始,以抽象的感悟结束。中间缺少了传统诗歌的摹情状物,而多了西方诗歌的哲理思索。生28:我觉得这样写避免了“为艺术而艺术”的不良倾向,在我看来,中国诗歌有堆砌辞藻、罗列现象、强加情感的弊病,应当适当向西方诗歌学习,多向思想的纵深处开掘。师:(师鼓掌)你能读诗而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见解,而“成一家之言”,给我国诗歌创作指明方向了嘛!(学生微笑)同学们,冯至的别离是一首“十四行诗”,它的节奏往往含有“层层上升而又下降,渐渐集中而又渐渐解开,以及它的错综而又整齐,它的韵法之穿来而又插去”的特点,善于表现沉思的状态和吟咏比较

17、永恒的主题。冯至自己说:“它(十四行诗)不曾限制了我活动的思想,只是把我的思想接过来,给一个恰当的安排”,“把主观的生活体验升华为客观的理性,而理性里蕴蓄着深厚的感情”,充分表达对生命的体验和对友情的感悟。那么,诗人是如何安排这首诗歌的结构的呢?(学生沉默、思考)生28:这首诗的结构十分紧凑,第一节突出离别带来的情感冲击,第二节写离别后默默地承担、严肃地生活,第三节写友情因分别而有了新的发展,第四节强调要平静地接受人生的聚散,坦然面对岁月的流逝、人世的变化。生30:我觉得可以用“起”“承”“转”“合”四个字来概括这首诗的结构,这首诗的段与段,句与句,或断或连,表现诗意的关联或转折,曲折而丰富地传达出对友情和生命的理性体验。可以称得上是一首精致的诗。师:同学们刚才谈得很深入,面对旧日时光以及朋友的别离,我们不能总流连在伤痛之中。友情不但是相聚时相互扶持,更是离别后的相互勉励。我们不需要“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式的孤独与惆怅,不需要“斜阳落尽天山外,望断天涯路”式的痴迷与等待,豁达一点,开朗一点,“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要知道只要心意相通,友谊常存,即使身在天涯,两心仍是“若比邻”。大家再齐读这首诗。(学生齐读)下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