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6.54KB ,
资源ID:690580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9058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四川省仁寿一中南校区2020-2021学年高二11月22日历史周练 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四川省仁寿一中南校区2020-2021学年高二11月22日历史周练 WORD版含答案.docx

1、仁寿一中2019级文科历史11月22日周练一、单选题(每题4分,共48分)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礼,主张“为国以礼”;道家“非礼”,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法家否定礼治,提倡法治。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A私学兴起,民间思想异常活跃B礼崩乐坏,需要重建社会秩序C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局面形成D诸侯争霸,分封秩序开始瓦解2商代对神灵的敬畏是空前绝后的,周朝逐步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思想。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战国荀子主张“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种变化体现了()A早期政权日益重视以神权维护统治B儒家天命观思想影响很深远C统治者重视天人关系旨在教化百姓D天人关系的重心发

2、生了变化3有学者指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政府高官中儒士出身者所占比重并不太高,直到东汉时期这一比例仍旧不到不仅如此,两汉时期抱怨儒生过于迂腐,难以胜任公务的言论却不绝于耳。这些现象反映出()A汉代中央没有真正掌握选官权B儒生参政被谨慎对待C儒家崇尚空谈,不被社会尊重D独尊儒术遭遇极大阻力4无论是晋代谢氏的家训,还是明清时朱子格言处世治家的劝诫,亦或是曾国藩的“八本”“八字”的训导,都不外乎如修身、敬长、勤俭、戒奢、睦里、重教等行为规范,或忠君爱国、孝悌友爱、团结睦邻、奉公守法等约束。这表明“家训”的主旨是()A强化血缘纽带,维护宗族特权B规范家族行为,追求政治平等C凝聚家族力量,

3、稳定社会秩序D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5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种现象反映了()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6李贽一方面对以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内容进行猛烈抨击,但同时自己又花了十几年的心血著成藏书一书,希望此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这体现了李贽()A对儒家经典猛烈抨击B对科举制度的否定C未能冲破传统的束缚D希望得到后人认可7经济的异变与政治的异动都会引发社会思想的变化。明末清初的新儒

4、学与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都属于这种思想变化。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A都体现了新的社会阶层的诉求和对传统思想的批判B都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C都崇尚贤人治国的开明君主统治模式D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诉求8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从中可知()A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B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C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D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9在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忧患意

5、识、变易观念、华夷之辨、民本思想等精神传统,通过现代诠释获得了新的生命,转换为近代救亡意识、“变法自强”思潮、革命观念以及近代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这主要表明()A西方思想影响着中国文化进程B政治变革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C民族危机推动中国文化的转型D传统文化是近代革命的指导思想1019世纪末,湖南维新派一方面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祟孔教,在其时务学堂学约中专列“传教”一项,说“今设学之意,以宗法孔子为主义”。该现象表明()A维新派思想与实践的错位B大众传媒固守传统文化C中体西用仍是维新派宗旨D中国近代化的艰巨性11有学者指出,尽管维新变法运动

6、中的思想激荡之势包含各种各样的思想,但他对国家富强的广泛要求,呈现出一种激进的倾向,打击了传统政治秩序的思想基础。这显示出维新思想()A内部存在着严重分歧B具有思想启蒙的特征C因激进而难以被接受D打破了传统政治秩序12“胡适提出的文学革命其实是一剂泻药。而陈独秀、钱玄同、鲁迅等人还嫌它不够猛烈,又以更激烈的态度提出新的口号,于是废除汉字”将线装书统统丢进茅厕里”“不读中国书”等种种骇人听闻的说法便一个接一个地出来了,而且到现在还有人为之猛拍巴掌。”该评论指新文化运动()A起到了文化革新的作用B自下而上解放思想的弊病C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灾难D其发起者其实是胡适二、材料阅读(52分)13(25分

7、)宋代是我国科技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当时文人看来,“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 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宋朝是一个科技进步的时代但宋朝的经济不能用以改革社会,是导致发明不能作有系统增进的一大主因。从西

8、方的经验看来,必须商业的影响力远超过农业生产的影响时,上述的突破才能发现。中国在现代历史初期,谈不上符合所需要的准备程度。宋朝的商业平铺在亿万农民头上,就为效至微了。这种种条件都无助于开展各种发明以推广其成果之用心设计。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 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生产力最高和最发达的国家”,但是“由于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使这一发展势头未能继续下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这种文学形式”是什么,并概括宋代主流文学的特点。(9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技进步的表现,并据材料二,指出作者为什么认为宋代难以“开展各种发明推广其成果”。(10分) (3

9、)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三中导致宋朝“发展势头未能继续下去”的“不利因素”。(6分)14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1周年,回望历史,我们更能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观念逐渐形成并发展,其实践活动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时段 民族国家观念的演进及其实践 19世纪4050年代 传统“天下观”开始动摇:林则徐具有了朴素的民族意识和近代国家主权观念,打破了中国是世界中心的神话;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强调这是中国发展的“根本之图”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派代表人物提出“中体西用”,并主办洋务运动,以“自

10、强”“求富”为口号为中国走上近代化发展之路做了铺垫 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在爱国基础上“究心泰西政治实业之学”,主张建立民主政治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康有为提出在中国建立起一个近代化民族国家 粱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并形成了“国家”取代“天下”“民族国家”替代“封建王朝”的近代民族国家观以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的戊戌变法运动成为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里程碑 20世纪初 孙中山完整提出了建设民族国家、国民国家和社会国家的思想。因辛亥革命而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是拥有独立主权民族国家的雏形,开启了近代以来建设中国民族国家的进程 20世纪上半叶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及其国家学说与中国

11、实际结合,经过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民族国家最终实现了独立自主, 据陈艳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研究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从以下两个论题中自选一个展开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只列论题不阐述不得分。)(12分) 论题一:挽救民族危亡是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核心。 论题二: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要求:联系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史实,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字迹清晰。)15(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在华创办教会学校,逐步形成了从小学到大学完整规范的近代教

12、育体制。教会学校以西方近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如林乐知在上海开办的上海震旦大学。这些教会学校教授内容以近代科学文化知识为主,配合以体育、美术、音乐的综合性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注重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会学校招收社会各阶层的学生,扩大了教育对象范围,他们宣传男女平等的思想,兴办了教会女校,如燕京大学等,使中国女子第一次接受学校教育,破除了几千年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落后思想,提高了妇女的地住。 摘编自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材料二 教会学校的兴办加快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新旧交替,为近代教育建立起了重要的借鉴和推动作用。然而,传教士是在有着不平等条约所赋子的特权情况下进入中国的,所从事的各种

13、活动有着为自己利益服务的目的。美国传教士明思博曾说:“英语国家的人民所从事的传教事业,所带给他们的效果必定是和平地征服世界,不是政治上的支配,而是在商业和造业,在文学、科学、哲学、艺术、教化、道德、宗教上的支配,并在来的世代里将在一切生活的领域里取回效益,其发展将比目前估计更为远大。 摘编自赵丰田晚清五十年经济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传教士在中国创办教会学校的突出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传教士在华创办教会学校进行简评。( 9分) 答案1-5BDBDC 6-10:CADCD 11-12:BC13【答案】(1)这种文学形式:宋词。(1分)特点:具

14、有娱乐艺术性;形式自由活泼;趋于平民化。(9分) (2)表现:活字印刷术,推动了印刷业革新;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6分)原因:农耕经济无法推动社会改革;商业的影响力小。(4分) (3)不利因素:封建政治体制的束缚;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科技发明难以推广;理学的束缚。(任答三点,6分)14【答案】示例一 论题:挽救民族危亡是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核心。2阐述: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抵抗派冲破了“天朝上国”的观念,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对西方侵略和挑战的回应,蕴含了朴素的挽救民族危亡的理念。(2分)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重点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求得国家富强,

15、但也有早期维新派提出了制度之变,启迪了人们的思想。(2分)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中国重点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以救亡图存为宗旨,渴求实现以中华民族为核心的民族国家独立与统一。(2分)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并用之挽救民族危亡、改造中国社会,取得巨大成绩,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最终实现了民族国家的独立。(2分) 示例二 论题二: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2阐述: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推动了维护国家主权的反侵略斗争,如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都展现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2分)

16、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倡导“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掀起抵制外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推动了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之路,促进了思想解放,从“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的器物变革,到“维新变法”、“民主共和”的制度变革,再到“民主科学”、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变革。(2分)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推动中国共产党探索救国救命道路的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维护国家、民族利益,领导中国人民最终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结束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2分)15【答案】(1)以西学为

17、指导;传授近代科技为主;具有综合性;注重教学方式创新;扩大教育对象范围。(6分) (2)积极: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一定程度上普及和传播了科学知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向近代转型。消极:在列强侵华背景下,其活动服务于侵略需要;创办学校以获取利益为目的。(9分)1【答案】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原有的社会秩序亟需建,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情况各家学说分别提出了不同主张,儒家倡导恢复礼乐秩序以治国;道家倡导无为而治,认为是因为过分强调“礼”导致了“忠信薄”和社会动荡;主张以“法”管理国家,原有社会秩序的瓦解是导致材料中百家争鸣局面的本

18、质原因,故选B项;私学兴起和文化下移是原有社会秩序动荡导致的现象,排除A项;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也是原有社会秩序动荡导致的现象,排除C项;诸侯争霸为战国时期的社会情况,先礼崩乐坏而后有诸侯争霸,诸侯争霸也是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动荡的表现,排除D项。2【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内容可知,商朝非常敬畏神灵。到周朝时期,统治者意识到了人的力量,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这比商朝有了较大的进步。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荀子更加重视人的力量。通过这数次变化,充分证明从商朝到春秋战国时期,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故选D项;敬天保民思想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

19、会失去上天的庇护,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说明早期政权并不是以神权维护统治,排除A项;儒家的天命观是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不能反映题干中的商代、周朝,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重视天人关系是为了维护统治,而不是为了教化百姓,排除C项。3【答案】B 【解析】汉代中央没有真正掌握选官权是指察举制,材料的内容是汉代儒生参政受到非议,故A项错误;“罢黜百家,独尊懦术”后,政府高官中儒士出身者所占比重并不太高,两汉时期抱怨儒生过于迂腐,难以胜任公务的言论却不绝于耳,表明汉代儒生参政受到非议,参政被谨慎对待,故B项正确;儒家崇尚空谈,不被社会尊重与材料的内容汉代儒生参政受到非议不符,故

20、C项错误;独尊儒术遭遇极大阻力与材料的内容汉代儒生参政受到非议不符,故D项错误。4【答案】D 【解析】材料中侧重于对家族成员的个人的品行的,不是维护宗族特权,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追求政治平等,故B项错误;C项是家训实行的作用,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都不外乎如修身、敬长、勤俭、戒奢、睦里、重教等行为规范,或忠君爱国、孝悌友爱、团结睦邻、奉公守法等约束”得出家训的核心思想是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故D项正确。5【答案】C 【解析】民众崇拜的形成是民众自身的利益和政府的提倡有关系,不完全是英雄个人的品德决定,故A项错误;由“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被世人称颂是其前提条件,不仅仅只有皇帝个人

21、的好恶,故B项错误;关羽因为被忠勇被人称颂,符合理学宣扬的封建社会的价值观,因而被统治者所加封,故C项正确;官府的造神运动最根本是维护统治的需要,与民众的信仰不符,故D项错误。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对以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内容进行猛烈抨击”,李贽反对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科场当以选士”,李贽并不反对科举考试,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希望此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表明李贽在批判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的同时,又希望自己的学说成为科举的内容,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李贽并不仅仅希望得到后人的认可,故D项错误。7【答案】A 【解

22、析】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新思想反映了新阶层的需求,新文化运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诉求,都批驳了旧的封建礼教、等级伦常,故A项正确;明末清初新儒学,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昙花一现,故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反对君主复辟,倡导科学民主,故C项错误;明末清初尚未形成资产阶级,故D项错误。8【答案】D 【解析】理学注重气节、品质,凸显人性的庄严,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清代三大儒,倡导回归孔孟的本源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清初三大儒的进步主张,并不代表思想的主流,理学依旧占据主要地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扬弃或终结理学”、“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它是面对现实危机的一种批

23、判发展,故D项正确。9【答案】C 【解析】西方思想影响着中国文化进程与材料中“中国传统文化”不符,没有涉及西方思想影响,故A项错误;政治变革只是方式之一,与材料中“这主要表明”不符,故B项错误;民族危机推动中国文化的转型与材料中“在近代,中国传统文化”“通过现代诠释获得了新的生命,转换为近代救亡意识、变法自强思潮”相符,故C项正确;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是近代革命的指导思想,与材料中“中国传统文化”不符,故D项错误。10【答案】D 【解析】材料中维新派极力推崇孔教是为了“托古改制”,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直接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存在较大阻力,体现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艰难,故选D项;维新

24、派推崇孔教也是为了宣传新思想,并未错位,排除A项;同上原因,维新派报刊中,“宗法孔子”仅为名义,并非固守传统文化,排除B项;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宗旨而非维新派宗旨,排除C项。11【答案】B 【解析】由材料“呈现出一种激进的倾向,打击了传统政治秩序的思想基础”可知维新思想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推动了民主思想的传播,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阐释维新思想的进步性,“内部存在严重分歧”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因为触动了封建官僚的利益,被地主阶级镇压,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打破了”表述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12【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带来的负面作用,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不是自上而下的运动,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废除汉字”、“将线装书统统丢进茅厕里”、“不读中国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造成严重的灾难,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这些口号并非胡适主导提出,故D项错误。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