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课 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课程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由于平时媒体的传播,比较普遍地以明清时期为素材,因此,学生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及发展有所了解。但在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的背景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上,仍有一定难度,需要老师的指导。【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明废行省 设三司;明废丞相,权分六部;识记: 内阁制的出现和发展 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军机处的设置了解: 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 军机处设置的作用与影响 通过分析与理解历史问
2、题,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2.过程与方法(1)本课主要采用讲授法,同时配合提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总结的能力。(2)通过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使学生掌握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通过问题讨论使同学们更能理解课本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3.情感态度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2)使学生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重点难点】
3、教学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教学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教具】黑板、PPt【教法】讲授法、提问法、比较法、讨论法【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老师简要回顾一下前几节课讲授的内容,让学生重温所讲过知识的同时了解君主专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引出问题:“君主专制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又把中央的权力集中到了皇帝,到明清时期它的发展情况是怎样的呢?宰相刘罗锅的名称是否正确?”通过这些问题导入新课。2.讲授新课 (1)宰相制度的废除(板书)原因元末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很多人都拉起一支队伍来玩争霸天下的游戏,最后朱元璋取得了胜利,在136
4、8年建立了明朝。通过给同学们看明史纪事本末的有关材料,提问:“为何我朝罢相?” 让同学们看历史纵横,说出三司名称和职权,了解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采取的一些措施。(转折)但是这也使宰相的职权扩大。指导学生看课文引文部分,了解“胡惟庸案”,通过有关材料、历史纵横、“胡惟庸案”等得出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历史原因)废行省设三司,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具体原因) 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直接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措施1368年,废丞相,权分六部,直属皇帝。结果(影响)任何事都是存在着两个方面,废除宰相制度也是如此。指导同学们看课本第16页的资料
5、回放以及明朝那些事儿的材料:据统计,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不可一日无辅臣”。从这些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丞相制度的废除可以集权于皇帝,维护皇权,避免丞相权势过重,导致政局动荡。不过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废宰相之后,全国的重大政务都由他一个人决断,工作量非常的大,而且从“学思之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由于过分集权于皇帝,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更加严重。【过渡】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应运而生。(2)内阁制度的形成(板书)原因展示材料:据统计,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
6、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不可一日无辅臣”。通过材料得出内阁出现的原因是由于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需要侍从顾问帮他处理繁多的政务。发展过程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由于政务繁多,他设置了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但他们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大学士人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成员多至五或七人,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明宣宗时,开始将部分奏章交到内阁,由阁臣替皇帝拟出处理意见,用小票墨笔书写,贴在各个奏章上面,称为“票拟”。然后呈给皇帝审定,再由太监用朱笔抄出,交付施行,称为“批红”。至明英
7、宗,票拟制度化,成为阁臣的一项专职。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首辅更是权压众臣。 明神宗时首辅张居正当权,六部几乎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师:设问:什么叫“票拟”?什么是“批红”?(解释,例外给同学们看图片)所谓“票拟”,是说对于来自全国各方面的奏章,在送给皇帝批示之前,由阁臣替皇帝指出处理意见,用小票墨笔书写,帖在各个奏章上面,称为“票拟”,然后呈给皇帝申定,再由太监用朱笔抄写,交付实行,称为“批红”。通俗来讲,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思考探究:有的学者以张居正为例,认为明朝的内阁首辅是变相重设的宰相。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
8、 探究思路:给同学们看宰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图,得出结论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制内阁制相同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不同权力来源法定,宰相制度赋权非法定,皇帝个人信任职 责参与决策咨询机构任 免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对皇权影响制约皇权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 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权力与前代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9、。性质特点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过渡】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经历了怎样的过程(3)军机处的设立(板书)让同学们看教材第18页并课件展示清朝几位皇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师:你看过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吗?要是看过的话,一定对雍正设立的军机处有所了解。里面提到雍正七年,因用兵西北:但是内阁距离内廷又太远,不方便及时处理军机大事,于是,雍正就在隆宗门设立“军需房”,后来正式改名为“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展示图片)设置者:
10、雍正(展示图片)目的:根本目的:加强皇权;直接目的:办理西北军务。 特点:简(机构简单,不像内阁成员庞杂) 速(办事效率高) 密(地处内廷,严禁外人进入,外界干扰少)职能:用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以及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的相关资料分析其职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影响:1.提高了行政效率;2.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3.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思考探究:为什么说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探究提示:军机处设立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形同虚设,后
11、来相继撤消,内阁也名存实亡,而被皇帝召见的军机处大臣只是“跪受笔录”、“承旨遵办”,这样,全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的权力大到极致。因此,我们可以说,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有人说,中国到目前为止,一共失去了三次追赶世界的历史性机遇。第一次,是明清时期,我们第一次被西方落下;第二次是19世纪末,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以改革和革命的失败而错失良机;第三次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内乱和封闭,使中国离世界越来越远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正在抓住第四次机遇。所以21世纪的100年,能否赶上世界?对中国来说,很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全面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2、呢?积极作用: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消极影响: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结论:绝对君主专制违背了世界发展潮流,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的发展开始落后于西方。【本课小结】自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后,历代王朝都设置丞相制度,参与军国大事的处理。到了明代,延续了一千多
13、年的宰相制度废除了,军国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后来,明朝虽设置内阁,但内阁的职责只备顾问。清朝虽设置军机处,但军国大臣也只是传达皇帝的旨意,它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民主制度难以形成,封建制度正在走向它的衰落。【导向下一单元】落后就要挨打,200多年以后,1840年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开始了一段屈辱悲惨的中国近代史。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课后练习答案】一、本课测评:明朝内阁是为减轻皇帝沉重的政务负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权构或决策机构。阁臣虽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但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是
14、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因此,内阁的出现有利于加强皇权。清朝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中央机构,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值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皇帝对军政大事裁决,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二、学习延伸:解读年表可以看出:从秦朝统一中国的两千多年中,出现了秦汉、隋唐、元明清三次大一统,时间长达一千三百余年,统一或基本统一(北宋)的时间占三分之二以上。虽然历史上也出现过魏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等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但其结局都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统一。因此,“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历史延绵不断”是中国历史与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历史显著的不同点。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在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进程中,皇权与相权之间此消彼长,中央与地方争权斗争接连不断,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创立与不断强化,有效地维护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助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