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广东省汕尾市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终于开学了!”北京家长王丽莉(化名)如释重负。她的儿子开学就上了初中,在过去的整个暑假中,王丽莉跟儿子几乎一直在“战斗”。其实,她本来计划暑假期间送儿子一份大礼:小学毕业游。但是,儿子说什么也不愿意.出门。王丽莉最初以为是青春期在作崇,但是后来事情却变得越来越不对劲:儿子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对着镜子梳妆,洗脸、护肤做得非常仔细,甚至会偷偷拿面膜去敷,王丽莉就撞到了两次。王丽莉马上找儿子谈话,告诉他男孩子应该有男孩子的样子,结果,儿子拿出了手机随手
2、点了几下,八九个明星的照片张张划过,“你认识吗?我也希望成为他们这样。”他说,这八九个男孩是在“某某练习生”的综艺节目中出道的。他们肤白、唇红、皓齿、明眸,在中小学生中有大把“粉丝”,看着一张张充满阴柔气息的男孩照片,王丽莉竟不知说什么好。其实,男孩教育的危机,中国青年报早在2010年前后就已经关注,之后,性别教育也日益被人们重视,有些家长还特意利用寒暑假让孩子参加类似“军营男子汉”的活动。但仍有很多中小学男生没有按既定的路线发展,与前几代同龄人相比,现在男生发育得更早,个子蹿得老高,但越来越多的男孩高大的外表下却是一份阴柔的审美,喜欢精致妆容,热衷发美美的自拍、上传花样视频。(选自中国青年报
3、新闻报道“娘气”亚文化放过我儿子吧2018年9月10日,有删改)材料二:“男孩危机”话题自10多年前进入舆论视野以来,一直经久不衰。一些学者提出,学业危机、心理危机、体质危机和社会危机共同催生了“男孩危机”,并认为“应试教育是男孩成长危机中最为凶猛的杀手”。据教育部统计数据,女大学生的绝对数量在2009年已超过男性,占比达50.48%。如果进一步考虑女大学生的招生录取比例与性别比,实际上早在2005年中国便已进入女性教育优.势时代。而且在教育层次上,女性教育也呈现“中专一大专一本科”的不断攀升趋势,显示了教育领域中女性地位的日渐上升和男性优势的逐步丧失。如此看来,“男孩危机”似乎成为一个得到数
4、据和日常话语支持的事实。那么,女性教育优势与“男孩危机”难道是一币两面?换句话说,“男孩危机”是否真由女性教育优势凸显所致?女性教育优势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男女平等”宏观政策的推动,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女性得以获得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特别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新一代独生子女家庭、纯女户家庭大幅增加,男孩女孩被寄予同样的期望,两性获得了家庭收入提高后同等的家庭支持的增量公平,男女之间的教育不平等状况大为改善。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女性的先发优势以及对考试制度的适应性,或导致女性在升学率方面存在优势,特别是经过.中考和高考两道关卡的考验,女生教育优势明显增长。不过研究显示,高考的性别分辨率并
5、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也并非高校女生数量超过男生的主要原因。事实上,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欧美国家便出现高等教育女性化,迄今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中的普遍现象,全球高校女生的总量已经超过男生,只有在南亚、中东以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女生仍处于劣势。这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和国家,对应着更好的性别教育平等状况,身在其中的女性亦具有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并证明着自身能力。我国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变化也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呈现出城乡差异,农村女性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上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应试教育不足以解释女性教育优势现象,女性教育优势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与“男孩危机”并无直接关系。反而
6、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女性教育资本的积累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女性在学术、就业、婚姻等诸多方面的弱势地位,也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社会结构性性别不平等状况。学术上,虽然本科教育中女大学生数量多于男性,但在高层次博士教育中女性数量依然少于男性,学术领域中的女科学家比例低,学术界尤其理工科拥有高级职称的女性少。在就业市场中,女性仍处于弱势地位,不仅可选择的范围狭窄,而且在与同等条件的男性竞争中也不太容易得到同等的就业机会。女性的教育优势遭遇传统的“梯度”婚姻结构,反而催生了更多“剩女”就业中的弱势地位及表现,又使得女性经常在家庭决策中成为被牺牲的那个,更多的家庭主妇由此产生。总而言之,女性的社会弱势地位没有因其
7、教育优势而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更谈不上占据优势,两性不平等程度虽在降低,但同时也变得更加隐蔽,弥散于社会与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日常话语和某些数据中,“女性优势”与“男孩危机”被看成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有碍于人们对性别平等的客观认知。促进女性发展并不意味着削弱男性发展,遏制女性教育优势也绝不会推动“男孩危机”问题的解决,反之亦然。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应获得充分、持续、健康的发展,都应被给予自由、充分而公平的发展机会,推动教育向包容、平和与平等的方向发展,这或许是真正解决教育领域中性别平等问题的有效途径。我们的终极目标始终是两性的和谐共赢,唯有如此,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
8、。(选自光明网时评“男孩危机”是由女性教育优势导致的吗?2021年4月21日,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那些在寒暑假参加类似“军营男子汉”活动的男孩,并没有产生多少改变,外表高大的他们仍喜欢精致妆容,显得很女性化。B.王丽莉想方设法仍没能改变受到“娘气”亚文化深刻影响的儿子,这表明阴柔的审美已经成为一些中小学男生的执着追求。C.女性教育优势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男女平等”宏观政策的推动,但在高层次学术领域,这一政策的推动效果还未明显体现。D.如果我们把“女性优势”与“男孩危机”看成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此一直强调,这会妨碍人们对性别平等的客观认知。
9、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则材料提到的“男孩危机”的内涵不大一样,材料一主要指男孩“娘气”化现象,材料二主要是指男孩在教育领域优势地位下降。B.因为女性有先发的优势且更适应考试制度,所以只要机会均等,女性在升学率方面就会有绝对优势,其教育优势自然也会更加明显。C.南亚、中东等地区的高校女生总量处于劣势,我国农村女性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上处于劣势,原因基本相同: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D.我们的教育应该向着包容、平和与平等的方向发展,这样才有可能既促进女性发展,也不削弱男性发展,使之都得到良好的发展机会。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
10、.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波拉克在真正的男孩中认为,当代男孩胆小懦弱、缺乏自信,取得的成就远不及当代女孩。B.女性的教育优势,在大学生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几乎会丧失殆尽;某些用人单位或者明显或者含糊地表现出重男轻女的倾向。C.统计显示,中国“剩女”在一线城市居多,特别是北京,“剩女”数量已经突破80万,不仅居国内第一,更是创下了世界之最。D.女孩并非只擅长死记硬背,她们也是素质教育的受益者,随着试题中考查能力与素养的题目增加,女生的成绩日渐上升。4.有人认为“男孩危机是由女性教育优势凸显所致”,材料二是怎样批驳这一观点的?请具体说明。(4分)5.两则材料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请简要概
11、括。(6分)广东省阳江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对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战略谋划。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刻不容缓。回顾人类发展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类活动不断触及自然生态的边界和底线的种种危害,也越加显现出来。比如,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迫使野
12、生动物迁徙,增加野生动物体内病原的扩散传播,等等。进入21世纪以来,从非典、禽流感到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病毒,再到这次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威胁,已经越来越紧迫地摆在我们眼前。唯有更好地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守护人类自身的健康;唯有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才能有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真正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一方面,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引导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形成健康文明生产生活
13、方式,在人们的思想上和头脑中构筑缜密的生态文明无形边界,增强全民生态环保意识。当前,我国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生态环保任重道远,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不仅要全力以赴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更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另一方面,还要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构建生态文明体系,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的有形边界,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摘编自经济日报评论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材料二:深刻认识“两山论”所蕴含的绿色伦理观,绿色财富观
14、、绿色幸福观,对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并非总是均衡配置于每个社会群体与个体而产生的社会矛盾与冲突,通过法治方法统筹自然环境的多重价值与功能,协调多元利益诉求,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利益均衡。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互惠关系,以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为旨趣,将人对优质生态产品,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定位为新时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法治方式矫正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状。“十四五”期间,关于生态文明立法,一方面,要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立法碎片化,重复率高、质量低等问题,积极开展环境法典编纂研究,并将环境法典编纂纳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适时启动环
15、境法典编纂工作1以“补短板”思路加快推进重点领域的生态环境立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进程。另一方面,以法律体系生态化为目标,对现有的各种法律按照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总要求进行“生态化”评估与改造,确保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绿色发展观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得到贯彻。同时,以党章为指引构建党内环境规章体系,完善中国共产党依法绿色执政的基本遵循,理顺党内生态环境规章和国家生态环境法律的理论联系与实践关联,通过光内规范法制化与国家法律党纪化等方式实现党规国法的有效衔接,完善党政同责的具体制度,形成光规国法“组合拳”,共同助力生态文明法治体系建设。(摘编自
16、吕忠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法治)材料三: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首先,坚持理念创新,形成绿色发底价值取向。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优美和经济增长“双赢”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价值标准。确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倡导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改善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
17、,维护生态平衡。其次,坚持制度创新,完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硬约束的制度体系,让生态文明制度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完善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形成环境保护的刚性倒逼机制。发挥全民参与的乡规民约、社会公约教育引导作用,强化共建共享,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用的良好生态发展格局。最后,坚持科技创新,形成绿色发展的战略支撑。科学技术在防治污染、改善生态方面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当前,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科学方法广泛应用于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治理,卫星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代
18、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结果导向,继续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科研组织实施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断彰显科学技术在推动绿色发展中的力量。(摘编自成长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体现了我们党对人与自然关系规律的初步认识。B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多次面临着病毒的威胁。只有更好地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守护人类健康,保障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C因为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增强全民生态环保意识,所以要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
19、。D当前,我国改革任务仍然艰巨,生态环保任重道远,全力以赴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是最重要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要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人们的思想上和头脑中构筑生态文明的无形边界。B通过党内规范法制化与国家法律党纪化等方式完善相关制度,形成党规国法“组合拳”,有利于生态文明法治体系建设。C倡导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改善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决定因素。D在防治污染、改善生态方面,科学技术大有可为。我们要继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让科技在推动绿色发展中发挥更大
20、的作用。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类活动触及自然生态边界和底线的危害的一项是(3分)A野生动物生存空间缩小B生物多样性减少C野生动物体内病原的加速扩散传播D全球地震多发4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谈谈怎样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4分)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几乎所有的中国古典悲剧都离不开善恶报应,最后一般都是好人得到幸福,坏人受到惩罚。而西方悲剧却大不一样,从亚理斯多德开始一直是反对善恶报应的。同样是人,为什么中西方人在这个问题上有这么
21、大的分歧呢?中国悲剧偏重于因果报应,明显地具有他律性,而西方悲剧强调出于自由意志的行动,突出了行为的自律性。德国哲学家康德对行动的自律与他律有过深刻的研究,他认为他律的行动表现为:“因为我希望其他事情,所以我应该做这件事情。”而自律行动的特征为:“即使我不希望任何事情,我也应该如此这般做。例如,前者会说:如果我要维护我的名声我就不应该撒谎;后者会说:即使它一点也不会使我丧失名誉,我也不应该撒谎。”康德还指出,真正的道德法则必须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之上,以善恶报应为特点的他律原则并非真正的道德法则。为什么以道德严谨而闻名于世的中国人却偏偏创作出他律的悲剧,而道德情感较冷漠的西方人反而创作出自律的悲剧
22、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考查一下中西方人对幸福和德行的不同态度。西方文化是突出个体的,他们比较注重个人的幸福。在服从道德准则的时候,他们不会耻于谈论个人利益,有时甚至为了个体的自由去挑战现存的道德。所以西方人的个体的幸福与道德之间矛盾尤为突出,虽然他们也设法协调两者的关系。实际上重智的西方人往往把幸福看得比德行还重要,他们只是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兼顾道德法则,因为智慧主要是用来获得幸福的。西方人关于德与福的问题也体现在悲剧中。别林斯基在谈到悲剧时曾说:“如果主人公战胜了心灵的自然爱好而有利于道德法则,那么,幸福就永别了,生命的欢乐和魅力也永别了!他变成了行尸走肉主人公如果遵循了心灵的自然爱
23、好,那么他被自己认为是一个罪犯,成了良心的牺牲品。”西方悲剧中的人物几乎从不忘记自己是个不断追求幸福的人,虽然他们也相当重视道德原则。在两者并重的情况下,他们就没有必要期待额外的报应。如果不得不放弃幸福来完成道德使命时,他们绝不忍气吞声,而是听从自己情感的驱使,把自己的行为当法律,为了复仇杀死他人或近亲,甚至在绝望之余,杀死自己。这种抗争的成就感本身就已经是很好的回报,他们因此没有必要祈求别的报答。中国古人把德与福的关系称为义利关系。与西方相比,中国人更加重视整体,不是很突出个体的利益,基本上是重义轻利的。孔子曾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程伊川甚至说:“公则一,私则万殊。至当归一,精义无
24、二。人心不同如面,只是私心。”道家虽然与儒家有很大的区别,甚至对仁义道德进行了非议,但他们对个体利益的态度是相似的。此外,佛教也是重道德轻个人利益的。由此可见,中华文明的主要思想流派都有重义轻利的倾向。然而人天生就有一种追求享受的倾向,不管古人怎样尽力构建道德的天地,德行本身并不能取代幸福。所以注重追求人格完美的中国古人(少数圣人也许是例外)不可能总是生活在道德的天地中,同样有着幸福的需求。但重道德的古人难以跳出道德之外去挑战现实来获得需求的满足,却试图通过道德的手段找到幸福,结果把道德变成通向幸福的途径,使道德法则的尊严大大降低,减少了自律的成分,增加了他律性。佛教与道教中的因果报应说在中国
25、的广泛影响,使中国人的道德增加了他律的成分。当然我们应当肯定,中国人的道德行为的原动力并非他律的,而是自律的,只是在个人的幸福得不到保证时,他们又不得不幻想出善恶报应关系。中国悲剧之所以离不开善恶报应关系,其关键原因就在于古人太重视德行了。中国悲剧人物过于注重人格的自我完善,却不太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么一个善良的人却在现实中屡屡遭到无情的打击。人们面对这样的困惑,除了通过因果报应来获得慰藉之外,似乎难以找到别的出路,除非与西方人一样,积极地行动起来。(摘编自浅谈中西方悲剧)材料二:中西方的悲剧精神不同。这个不同是由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决定的。西方社会“从古希腊开始就有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特征
26、,崇尚个性和自由,富于冒险和开拓,讲求力量和技术;具有批判精神、怀疑态度和否定勇气”。因此,西方悲剧中主人公的悲剧结局基本上是出于自己的意愿,惊天动地的斗争体现了他生命的价值,他的死是问心无愧的。因此观众不会因为主人公的牺牲而绝望,而是被他不朽的斗争精神所感染。而中国文化是内陆型的,“它的政治思想是稳定,它的哲学思想是中和,它不是一种进取性,而是一种保守型的文化。”中国文化缺乏怀疑和否定的力量,中国人往往对不合理的东西采取容忍态度,反对矛盾冲突。中国文化的这种特征也体现在中国古典悲剧中。所以中国悲剧人物往往不敢向传统观念挑战,他们的外在行动也就不能和西方悲剧人物一样大刀阔斧。小人物充当悲剧主角
27、也是中国人对不合理现象容忍的结果,因为小人物就像路边的小草,任人们的脚踩却无力反抗。这些善良弱小的人物没有能力也没有想要积极地创造幸福,但又不甘心受苦到底。因此中国悲剧只好依靠外在的力量实现结尾的大团圆,以便获得“诗的正义”,即中国人所说的“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这种快乐的结尾从表面上看是受苦人的希望,实际上却是被迫害者的精神鸦片。观众看了这种戏,虽然可以高高兴兴地回家,但心中积极进取的欲望却被大大地削弱。(摘编自中西方悲剧的比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法则必须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之上。据此,一个人只是迫于别人的眼光才给老人让座,一般不会
28、被认为是个道德的人。B.别林斯基认为,悲剧主人公如果遵循心灵的自然爱好去追求幸福,那么他就会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因为他违背了道德。C.中国古人同样有对幸福的追求,但因为受到道德的约束,只能通过道德的手段来寻求幸福。这样做无异于缘木求鱼,并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D. 中国古典悲剧往往离不开“善恶报应”,以大团圆来结局。这样虽然让受众从中获得慰藉,但不能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不能很好地激发受众积极进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在提出问题后,从比较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的角度分析中西方悲剧不同的原因。B.材料一先提出中西方悲剧结局的不同,接着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
29、文化得出结论:中国悲剧离不开善恶报应的关键原因是中国古人太看重道德。C.当幸福与道德发生矛盾时,西方悲剧中的人物往往会选择抗争。因为这种抗争本身就具有了价值,所以他们就没有祈求别的报答的必要。D.中国悲剧中的主人公没有抗争意识,任人欺压但又心有不甘,中国悲剧只好依靠外在的力量来实现结尾的大团圆,以此来获得“诗的正义”。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A.哈姆雷特悲壮地死去,他的敌人也化为乌有。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正义秩序的恢复。他的精神之壮美震撼人心,永远存留于天地之间。B.罗密欧与朱丽叶为追求自由爱情,最终以死殉情。他们的毁灭像一把火,尽管光焰消失,却为寒冷漆黑
30、的大地留下了青春的爱的温暖。C窦娥冤中窦娥含冤而死后,窦天章得官归来,重审女儿冤案,窦娥得以沉冤昭雪,观众获得了精神的愉悦,得到了心理的补偿。D.祝福中悲剧主人公祥林嫂受封建礼教的迫害和摧残,虽然有过抗争,但最终还是沦为乞丐,在漫天飞雪的祝福之夜寂然死去。4.什么是行动的自律和他律?请认真理解材料一的内容并作简要阐释。(4分)5.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概括中国悲剧的特征。(6分)广东省茂名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高二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2021年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成都召开,通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
31、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考古新发现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形金饰片、金箔、眼部有彩绘铜头像、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精美牙雕残件、玉琮、玉石器等重要文物500余件。不同于中原系统的青铜人物造像,以及带有古代欧亚文明色彩如黄金制品、立体的青铜神像等三星堆出土文物,让不少人认为,以三星堆文化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某种异域文化,是迥异于中原文明的存在。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误解。三星堆最新发现的黄金面罩、大量的象牙等,固然反映了古代蜀地与东南亚以至于更遥远的印度、西亚等地的文化联系,但从大量中原式样的青铜尊,以及象牙雕刻的中原式云雷纹来看,这些都仍在中国本土文明范围内。中
32、原夏商周文明确实没有金面罩,而古埃及则有图坦卡蒙墓出土的黄金面罩,以及迈锡尼出土的所谓“阿伽门农的面具”金面罩等,而在契丹、吐蕃,也有使用黄金面具的考古证据。这些确实能看出古代欧亚大陆之间,包括巴蜀地区在内的某些文化联系。从中原文化的价值系统来看,主要看重的宝物是青铜器、玉器、大龟。九鼎的信仰以及礼记礼运所谓“祭器不假”,礼记曲礼“祭器不逾境”“不鬻祭器”,都表达了青铜礼器的重大价值。玉器更以和氏璧能购买十五座城池而著称。至于大龟壳,则见之于礼记礼器所谓“诸侯以龟为宝”,以及论语公冶长记载,臧文仲家族以“山节藻棁”的方式礼敬“大蔡之龟”。在中原地区夏商周时期早期的价值系统中,黄金的地位确实并不
33、是超越于青铜器、玉器、龟壳之上的非凡存在。黄金在中原的重要性,要到战国秦汉时期,如楚国之“郢爰”、秦朝之上币、汉代之“汉金”才显现出来。三星堆和后来十二桥文化的金沙所代表的古蜀文明,确有重视黄金而不同于中原地区的一面。这一特质,与蜀地通过南方丝绸之路,经云南连通缅甸、东南亚经往印度、西亚的延绵不绝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密切关系。(摘编自李竞恒三星堆新出土文物,再证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分支)材料二:作为“考古中国”项目的重要工作之一,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在发掘初期就有了丰富的收获,新的发现有助于更全面地研究古蜀文明,认识古蜀文明对中华文明的独特贡献。三星堆新一轮考古成果充分体现了古蜀文明、长江文化对中
34、华文明的重要贡献,相关成果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的重要实物例证。长期以来,由于文献记载缺乏,我们对于古蜀国知之甚少。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的三星堆遗址出土以来,古蜀国神秘面纱逐渐揭开。35年前那次发掘,获得了一些造型独特的珍贵文物,带给世人无尽的遐想。硕大的耳朵、前凸的双眼、三角鼻梁此前发现的三星堆青铜大面具、青铜立人像等文物,与传统的中原文物差别巨大,给人以十足的神秘感,因此有人猜测三星堆是域外文明,更出现了“三星堆是外星人遗迹”这样的大胆“狂想”。已经开始的新一轮考古发掘工作,正在回答有关三星堆和古蜀国的各种疑问。最新考古成果“有话要说”,三星堆文化并不孤立。此次发现
35、的铜尊、铜罍、玉琮以及铜器纹饰,都能够在中原地区出土的一系列器物中找到祖型。三星堆属于古蜀文化遗址,据测定,其年代距今4000年延续至距今3200年。新一轮考古表明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交流频繁,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样性。通过考古展示鲜活的中华民族历史,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意义重大、成果重要。可以说,35年前三星堆“一醒惊天下”是历史的意外馈赠,是在特殊背景下进行的抢救性考古发掘,今天的考古发掘,则是一次集结各方力量的主动性科学行动。三星堆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工作由国内34家单位共同参与,还有一个包括文物保护技术、动物学、植物学、环境学、冶金学等在
36、内的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团队参与其中。考古发掘工作以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方式进行,就是要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工作,就是要把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现出来,就是要让中华民族伟大而古老的历史变得鲜活而生动起来。(摘编自樊大彧三星堆遗址新发现何以再惊天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通报了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在6座“祭祀坑中发掘出500余件重要文物。B.从带有古代欧亚文明色彩的黄金制品、立体的青铜神像等出土文物可知,以三星堆文化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迥异于中原文明的存在。C.三星堆
37、新一轮考古是“考古中国”项目的重要工作之一,这次考古取得的成果充分体现了古蜀文明、长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D.三星堆遗址新一轮考古是一次集结各方力量的主动性科学行动,由许多单位包括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团队共同参与,取得了重要成果。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星堆最新发现的文物中有黄金面罩,古埃及、迈锡尼以及契丹、吐蕃等地也有黄金面具、面罩的考古证据,反映出古代欧亚大陆之间的某些文化联系。B.青铜器、玉器、大龟等宝物能反映中原文化的价值,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出土的铜尊、铜罍、玉琮以及铜器纹饰,都能够在中原地区出土的器物中找到祖型。C.中原夏商周文明没有金面罩,能佐
38、证当时黄金并不是非凡存在,直到战国秦汉时期,黄金才在中原变得重要,如楚国之“郢爰”秦朝之上币、汉代之“汉金”。D.新一轮考古测定,三星堆属于古蜀文化遗址,距今4000年延续至距今3200年,反映出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交流频繁,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样性。3.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印证材料一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1978年陕西宝鸡的一处古墓中发现了103件青铜器,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一件名叫“神兽折觥”的铜器。B.20世纪60年代,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玉器近200件,其中玉璧69件,包括丧葬用玉璧和装饰用玉璧。C.2017年,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康平张家窑林场辽墓群”主动性考古中发掘出
39、辽代契丹贵族黄金面具。D.20世纪80年代,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村M4墓葬考古时出土的最重要的两件文物是玉版和玉龟。4.请概括材料二主要的写作思路。(4分)5.请综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考古工作的认识。(6分)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
40、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
41、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
42、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毛译东诗词以革命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43、的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
44、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材料二毛泽东一生嗜书不倦,尤其爱读历史书籍。毛泽东读史书,总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为中心,对历史进行见解独到的品评。他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独具慧眼,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毛泽东诗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多年,从三皇五帝到历代将相,毛泽东每有所感,就有评说。这些评点,虽只区区三言两语,却折射了他的历史观,反映了他的是非观。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45、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摘编自汪建
46、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硫的一项是( )A. 革命诗词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记录着革命者和建设者们伟大的理念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的诗词。B. 毛泽东诗词作为革命诗词最杰出的代表,既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又有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C. 毛泽东诗词中的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前后的长沙与1936年2月写于陕北的沁园春雪内容有很大的差别,二者之间没有关联。D. 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流传,缘于这些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
47、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和七律长征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和斗争风骨。B. 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C. 毛泽东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写有“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的诗句,表明他肯定“焚书坑儒”事件。D. 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了部分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如认为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文治武功显赫。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能体现毛泽东诗词浪漫主义风格的一项是( )A.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B.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C. 携
48、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D.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4. 请结合材料概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党产人的革命诗词的特点。5. 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应如何评价古代帝王。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当前,中国民俗学学科危机重重。纾解民俗学学科之困,要从知识生产层面进行探索,借鉴知识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史相关研究,重新确立民俗学学科的总体性问题意识、总体性分析框架和总体性解释路径,以增强民俗学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对话能力,否则做再多的同质性个案研究也无助于提升民俗学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地位。关于民俗学是否为“
49、资料之学”,学界一直颇有争论。把民俗学视为资料学,本质上是否认民俗学具有生产知识的能力,而只能充当各种信息、资料的中转站,这无疑从根本上否定了民俗学学科的存在价值,更遑论其学科独立性问题。如果民俗学不能生产专门知识,而只是各类信息和资料的“经纪人”“经手人”或“二道贩子”,那么这个学科确实就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必要,讨论民俗学危机的纾解也就失去了现实和学术意义,但如果民俗学能够在各类信息和资料基础上生产出专门的学科知识,那么不可回避地就要讨论到这些知识是什么的问题,而讨论清楚这些知识是什么以及存在哪些问题后,再去讨论民俗学的未来问题才有了学术基础和现实价值。实践民俗学强调从以往的民俗事象“优先”向
50、日常生活实践的转变,某种意义上说,确实开拓了民俗学研究视野和学术边界。毕竟,按照传统民俗学体裁划分,在社会转型时期,大量传统民俗事象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而新出现的具有民俗性的生活文化或文化现象又不能被涵盖进来,这造成传统民俗学研究对象的持续萎缩。在这个意义上,把民俗学研究对象扩展到日常生活实践,无疑有助于民俗学研究领域的拓展,也有助于探索纾解民俗学学科危机的有效解决方案。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就此认为研究对象的转变或拓展,就意味着民俗学的转型。实际上,早在中国民俗学学科发轫时期,即已有学者关注日常生活、关注行动意义。因此,实践民俗学的出现,更像是一种学术初心的回归,而不是转变。新时代社会转型时期
51、,面对时代剧变带来的社会生活变革,传统民俗学确实需要进行自我“革命”,并在探索知识生产机制的基础上确立新的研究方案,实践民俗学显然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因此,民俗学的学科危机是个系统性问题,反思和重构工作需要从多方面展开。(摘编自李向振当代民俗学学科危机的本质是什么?兼谈实践民俗学的知识生产问题)材料二: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乡村持续发展的精神文明和内生动力。扎根田野、“在田野中理解中国”的民俗学研究,所做的正是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并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思想文化基础和发展经济的宝贵资源。从这个意义上
52、来说,走进乡村田野,就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推动力量。现在的民俗学者走向田野、深入民间的目的性很明确,大多是带着对具体对象和具体问题研究的目的开展田野工作的。不过,当代民俗学的田野研究,既不应该停留在过去那种以了解民俗事象来龙去脉为己任的阶段,也不能仅仅满足于将民俗事象描述清楚,而是应该通过这些民俗事象,去了解其背后实实在在的人怎样赋予日常生活以意义的,即通过个案研究,展现民俗学理论建构的深度。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理论建构的深度和广度,与研究者的主观意识与反思程度息息相关。因此,研究者在展开田野调研和研究过程中随时要保持对自我的反省、确保能够批判性地分析他们所参与的实践,深入了解研究对象。只
53、有这样才可能跳出个案的狭窄视野,从对个案的典型性或代表性的“深描”中,展现宏大的理论追求。关于民俗学的田野研究,巴莫曲布嫫曾提出“五个在场”的原则:史诗传统的在场,表演事件的在场,演述人的在场,受众的在场,以及研究者的在场。笔者认为,除了“五个在场”之外,还应当在更宏大的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和中国乡村在国家发展中的背景下,努力实现“四个同构”,即民众主体与学者主体同构、人文田野与理性研究同构、民间礼俗与国家治理同构,以及民间记忆与国家历史同构。中国民俗学“田野学派”是根植在中国乡土大地上的一个研究学派,其特征是通过广泛而深入的乡村田野调查,去发现大量被遮蔽或迅速变化的乡村文化传统,去了解乡村人是如
54、何赋予日常生活以文化意义和建构乡村文化传统的,动态看乡村文化发展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关系,去认识民间记忆对于还原中国历史真实的价值。建构中国民俗学“田野学派”的目的,就是要用“有温度的田野”深化民俗学理论研究,推进民俗学学科的发展,就是要用“有深度的研究”服务于乡村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振兴与发展。(摘编自黄永林构建中国民俗学“田野学派”的思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前民俗学学科危机重重的主要是因为民俗学不能生产专门知识,而只是信息和资料的“经纪人”“经手人”或“二道贩子”。B.实践民俗学在一定意义上开拓了民俗学研究的视野和学术边界,它强调对日常生活实践的研究,
55、而不再是对民俗事象的研究。C.扎根田野、“在田野中理解中国”的民俗学研究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发展乡村经济的文化基础和宝贵资源。D.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发展民俗学的田野研究,既要坚持巴莫曲布嫫提出的“五个在场”原则,还应当努力实现“四个同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只要做足够多的个案研究,并借鉴知识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史相关研究,就可以提升民俗学在人文社科领域的领先地位。B.在社会转型期,传统民俗学如果不进行自我革命,不从多个方面展开反思和重构工作,将失去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可能。C.在开展田野工作时,虽然广泛了解和清楚描述民俗事象非常重要,但当代的民俗学
56、者更要展现民俗学理论建构的深度。D.中国民俗学“田野学派”的研究目的之一是去认识民间记忆对于还原中国历史真实的价值,做“有温度的田野”研究。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在论及民俗学是否为“资料之学”的争论时,运用了假设分析法,阐释清晰,逻辑严密。B.材料一以中国民俗学发轫时期的研究内容为例证,阐析实践民俗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有说服力。C.材料二以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为论题,以解决新时期中国民俗学学科困境为论证目的,针对性强。D.材料二在揭示中国民俗学“田野学派”的特征时,以一组整句展开论述,阐析深入,极有气势。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5.新时代
57、社会转型时期,中国民俗学者要怎样做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广东省揭阳市2020-2021学年度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前不久,在北京召开的世界慕课大会上,北京理工大学邓玉林教授团队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实现中韩两国四地同上一堂实验课。韩国又松大学学生、云南大学学生、北京市大兴区旧宫镇养老照料中心的老人与线上线下嘉宾一道,同步学习,实时协作。这堂实验课,再次展现出慕课打破时空限制、让知识无远弗届的魅力。慕课,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结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58、要总结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经验,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正是本次世界幕课大会的背景之一。2020年,面对疫情,教育部依托前期慕课建设积累及在线教育形式,发动全国所有高校成功实施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实践。今年春季学期,全国所有普通本科高校全部实施在线教学,108万教师开出110万门课程,合计1719万门次;参加在线学习的大学生达2259万人,合计35亿人次;教师在线教学认可度达80%,学生在线教学满意率达85.%大会上,中国慕课与在线教育的抗疫成绩单引发广泛关注。如今,在全球教育创新实践中,慕课正在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引擎
59、,不仅助力中国高校成功应对疫情,而且为未来高等教育课堂带来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催生着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改变了教师“教”、学生“学”、学校“管”,改变了教育的形态,基本实现了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质量的实质等效。截至2020年10月,我国主要慕课课程平台有30余家,上线慕课数量已有3.4万门,在校生和社会学习者学习人数达到5.4亿人次,在校生获得慕课学分人数发展为1.5亿人次,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已居世界第一。质量为王、公平为要、学生中心、教师主体、开放共享、合作共贏,已成为中国慕课的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
60、终身学习体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慕课与在线教育的优势,有利于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随着中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成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目标。如今,以国家级-流课程为代表的慕课资源已经成为广受欢迎的优质学习资源。随着优质慕课登陆各大主流平台,从学生、在职者到老年人,慕课覆盖人群日益拓展,全民终身学习蔚然成风。慕课催生变革,教育塑造未来。“扩大慕课平台开放度和优质资源覆盖面”“创新慕课学习内容、模式和方法”“规范慕课
61、的开放、共享、应用与管理”次大会上,慕课发展北京宣言描绘的愿景让人期待。以慕课促进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还需要进一步彰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增强慕课吸引力,使学习者进行更有价值的深度学习。同时,应推动中国慕课担当起服务终身学习的责任,面向社会开放更多更优的学习资源,提高服务终身学习的能力与水平,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贡献力量。(摘编自吴月慕课打开教育更多可能,人民日报2020年12月28日,有删减)材料二:借助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慕课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打破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正如它的英文缩写MOOC中的第一个0
62、(open,开放)所显示的那样。于传统教学而言,慕课上“别人家的老师”无形中成为线下授课老师的参照对象,压力也是动力,从“以老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课堂形式的日趋丰富和信息密度的加大,很难说与慕课建设浪潮毫无关系。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认识的不断深入,慕课于教育改革的意文和价值更加凸显。但处于快速成长期的慕课并不是没有烦恼。从诞生初期,慕课建设就始终伴随着完成率不高的质疑声。早前,就有统计报告指出,中国慕课的课程完成率可能只有4%15%。有媒体援引中国慕课大会的消息称,在2亿多的学习人次中,有近一半是社会学习者。虽然没有更多数据表明,社会学习者比在校学习者的完成率更高,但考虑到
63、平均教育程度和互联网使用水平,前者的完成率或更不乐观。按照传播学的知沟理论,经济社会地位和教育水平正是造成知识差距的主要因素。慕课建设确实带给我们更多玫瑰色的希望,但在这之下掩藏的知识鸿沟,我们也不能视而不见。从热推“颠覆者”概念到对“(慕课)不能取代传统教育”成为共识,更为理性的审视必将推动慕课建设行稳致远。而对于每个学习者来说,收藏、报名一门精品课程确实可以疏解快节奏社会中的焦虑感和失控感,但好饭也需要一口一口吃,所以与其做着玫瑰色的梦,不妨先登录打卡,学起来。(摘编自飞飞理性审视推动慕课建设行稳致远,光明日报2019年4月11日,有删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64、3分)A.面对疫情,我国教育部总结以前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经验,发动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实践,为抗疫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B.慕课改变了教育的传统形态,打破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它正成为推动中国教育变革的重要引擎。C.本次在北京召开的慕课大会发表了慕课发展北京宣言,描绘出以慕课促进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使学习者进行更有价值的深度学习等美好愿景。D.慕课下掩藏着知识鸿沟,因为经济社会地位和教育水平较低,社会学习者比在校学习者的慕课课程完成率要低。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是本次世界慕课大会的背景之一,也
65、是中国的慕课数量和规模在现阶段位居世界第一的原因之一。B.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目标,慕课与在线教育将起到重要作用。C.从中国慕课的课程完成率可能只有4%-15%的统计报告中可以推知慕课中学习者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它最终无法取代传统教育。D.通过对比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篇文章虽然在论述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肯定了慕课的价值并看好慕课的发展前景。3.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慕课”特征的一项是(3分)A.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深山里的一名11岁小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学习了吉林大学“奇异的仿生学”、武汉大学“古文字学”等课程。B.一位85岁
66、的老先生通过线上学习拿到中国大学“针灸学导论”课程结业证书,又接着学习厦门大学“针灸学”课程。C.某语文老师提前制作PPT,学生在家里先依照PPT上的要求,初步完成学习任务,到了学校之后再共同对课程内容进行讨论、答疑和完成相关练习。D.由专家团队打造,为中小学生提供系统、完整的学校同步教学及专项提高视频课程,形成新课预习、复习巩固、课后习题智能检测的学习闭环。4.两则材料都引用了数据,请任选一处说明引用数据的作用。(4分)5.材料二谈道“慕课建设确实带给我们更多玫瑰色的希望”,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慕课”从哪些方面给我们以希望。(6分)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广东省汕尾市2020-2021学年高二语
67、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终于开学了!”北京家长王丽莉(化名)如释重负。她的儿子开学就上了初中,在过去的整个暑假中,王丽莉跟儿子几乎一直在“战斗”。其实,她本来计划暑假期间送儿子一份大礼:小学毕业游。但是,儿子说什么也不愿意.出门。王丽莉最初以为是青春期在作崇,但是后来事情却变得越来越不对劲:儿子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对着镜子梳妆,洗脸、护肤做得非常仔细,甚至会偷偷拿面膜去敷,王丽莉就撞到了两次。王丽莉马上找儿子谈话,告诉他男孩子应该有男孩子的样子,结果,儿子拿出了手机随手点了几下,八九个明星的照片张张划过,“你认识吗?我也希望成为他们这样。”他说,这八九个男孩是
68、在“某某练习生”的综艺节目中出道的。他们肤白、唇红、皓齿、明眸,在中小学生中有大把“粉丝”,看着一张张充满阴柔气息的男孩照片,王丽莉竟不知说什么好。其实,男孩教育的危机,中国青年报早在2010年前后就已经关注,之后,性别教育也日益被人们重视,有些家长还特意利用寒暑假让孩子参加类似“军营男子汉”的活动。但仍有很多中小学男生没有按既定的路线发展,与前几代同龄人相比,现在男生发育得更早,个子蹿得老高,但越来越多的男孩高大的外表下却是一份阴柔的审美,喜欢精致妆容,热衷发美美的自拍、上传花样视频。(选自中国青年报新闻报道“娘气”亚文化放过我儿子吧2018年9月10日,有删改)材料二:“男孩危机”话题自1
69、0多年前进入舆论视野以来,一直经久不衰。一些学者提出,学业危机、心理危机、体质危机和社会危机共同催生了“男孩危机”,并认为“应试教育是男孩成长危机中最为凶猛的杀手”。据教育部统计数据,女大学生的绝对数量在2009年已超过男性,占比达50.48%。如果进一步考虑女大学生的招生录取比例与性别比,实际上早在2005年中国便已进入女性教育优.势时代。而且在教育层次上,女性教育也呈现“中专一大专一本科”的不断攀升趋势,显示了教育领域中女性地位的日渐上升和男性优势的逐步丧失。如此看来,“男孩危机”似乎成为一个得到数据和日常话语支持的事实。那么,女性教育优势与“男孩危机”难道是一币两面?换句话说,“男孩危机
70、”是否真由女性教育优势凸显所致?女性教育优势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男女平等”宏观政策的推动,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女性得以获得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特别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新一代独生子女家庭、纯女户家庭大幅增加,男孩女孩被寄予同样的期望,两性获得了家庭收入提高后同等的家庭支持的增量公平,男女之间的教育不平等状况大为改善。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女性的先发优势以及对考试制度的适应性,或导致女性在升学率方面存在优势,特别是经过.中考和高考两道关卡的考验,女生教育优势明显增长。不过研究显示,高考的性别分辨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也并非高校女生数量超过男生的主要原因。事实上,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欧美
71、国家便出现高等教育女性化,迄今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中的普遍现象,全球高校女生的总量已经超过男生,只有在南亚、中东以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女生仍处于劣势。这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和国家,对应着更好的性别教育平等状况,身在其中的女性亦具有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并证明着自身能力。我国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变化也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呈现出城乡差异,农村女性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上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应试教育不足以解释女性教育优势现象,女性教育优势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与“男孩危机”并无直接关系。反而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女性教育资本的积累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女性在学术、就业、婚姻等诸多方面的弱势
72、地位,也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社会结构性性别不平等状况。学术上,虽然本科教育中女大学生数量多于男性,但在高层次博士教育中女性数量依然少于男性,学术领域中的女科学家比例低,学术界尤其理工科拥有高级职称的女性少。在就业市场中,女性仍处于弱势地位,不仅可选择的范围狭窄,而且在与同等条件的男性竞争中也不太容易得到同等的就业机会。女性的教育优势遭遇传统的“梯度”婚姻结构,反而催生了更多“剩女”就业中的弱势地位及表现,又使得女性经常在家庭决策中成为被牺牲的那个,更多的家庭主妇由此产生。总而言之,女性的社会弱势地位没有因其教育优势而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更谈不上占据优势,两性不平等程度虽在降低,但同时也变得更加隐蔽,
73、弥散于社会与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日常话语和某些数据中,“女性优势”与“男孩危机”被看成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有碍于人们对性别平等的客观认知。促进女性发展并不意味着削弱男性发展,遏制女性教育优势也绝不会推动“男孩危机”问题的解决,反之亦然。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应获得充分、持续、健康的发展,都应被给予自由、充分而公平的发展机会,推动教育向包容、平和与平等的方向发展,这或许是真正解决教育领域中性别平等问题的有效途径。我们的终极目标始终是两性的和谐共赢,唯有如此,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选自光明网时评“男孩危机”是由女性教育优势导致的吗?2021年4月21日,有删改)1.下
74、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那些在寒暑假参加类似“军营男子汉”活动的男孩,并没有产生多少改变,外表高大的他们仍喜欢精致妆容,显得很女性化。B.王丽莉想方设法仍没能改变受到“娘气”亚文化深刻影响的儿子,这表明阴柔的审美已经成为一些中小学男生的执着追求。C.女性教育优势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男女平等”宏观政策的推动,但在高层次学术领域,这一政策的推动效果还未明显体现。D.如果我们把“女性优势”与“男孩危机”看成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此一直强调,这会妨碍人们对性别平等的客观认知。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则材料提到的“男孩危机”的内涵不
75、大一样,材料一主要指男孩“娘气”化现象,材料二主要是指男孩在教育领域优势地位下降。B.因为女性有先发的优势且更适应考试制度,所以只要机会均等,女性在升学率方面就会有绝对优势,其教育优势自然也会更加明显。C.南亚、中东等地区的高校女生总量处于劣势,我国农村女性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上处于劣势,原因基本相同: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D.我们的教育应该向着包容、平和与平等的方向发展,这样才有可能既促进女性发展,也不削弱男性发展,使之都得到良好的发展机会。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波拉克在真正的男孩中认为,当代男孩胆小懦弱、缺乏自信,取得的成就远不及
76、当代女孩。B.女性的教育优势,在大学生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几乎会丧失殆尽;某些用人单位或者明显或者含糊地表现出重男轻女的倾向。C.统计显示,中国“剩女”在一线城市居多,特别是北京,“剩女”数量已经突破80万,不仅居国内第一,更是创下了世界之最。D.女孩并非只擅长死记硬背,她们也是素质教育的受益者,随着试题中考查能力与素养的题目增加,女生的成绩日渐上升。4.有人认为“男孩危机是由女性教育优势凸显所致”,材料二是怎样批驳这一观点的?请具体说明。(4分)5.两则材料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请简要概括。(6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
77、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归纳作者观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
78、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解答】(1)A.曲解文意。依据材料一“有些家长还特意利用寒暑假让孩子参加类似军营男子汉的活动。但仍有很多中小学男生没有按既定的路线发展”,“那些在寒暑假参加类似军营男子汉活动的男孩”错,并非特指“那些在寒暑假参加类似军营男子汉活动的男孩”。故选:A。(2)B.或然变必然。依据材料二“不过研究显示,
79、高考的性别分辨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也并非高校女生数量超过男生的主要原因”,“所以只要机会均等,女性在升学率方面就会有绝对优势,其教育优势自然也会更加明显”错,太过绝对。故选:B。(3)A.材料二的“男孩危机”指的是教育领域的男性优势逐步丧失,而本项不涉及教育领域。B.材料二的观点是“男孩危机”与女性教育优势凸显无直接关系。B项内容与材料二第5段的内容吻合。C.一线城市“剩女”数量庞大,表明这是“女孩危机”,根本没有涉及“男孩危机”的问题。另外“剩女”增加的原因未必都与女性高学历有关。D.证明女孩在素质教育领域也有实力。故选:B。(4)依据材料二“不过研究显示,高考的性别分辨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
80、大,也并非高校女生数量超过男生的主要原因”“事实上,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欧美国家便出现高等教育女性化,迄今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中的普遍现象,全球高校女生的总量已经超过男生,只有在南亚、中东以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女生仍处于劣势。这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和国家,对应着更好的性别教育平等状况,身在其中的女性亦具有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并证明着自身能力。我国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变化也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呈现出城乡差异,农村女性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上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应试教育不足以解释女性教育优势现象,女性教育优势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与男孩危机并无直接关系”,先从中外教育的基本
81、情况正面论证应试教育不足以解释女性教育优势现象,从而证明“男孩危机”与女性教育优势关系不大。依据材料二“反而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女性教育资本的积累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女性在学术、就业、婚姻等诸多方面的弱势地位,也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社会结构性性别不平等状况”,后运用反证法,指出女性的社会弱势地位没有因其教育优势而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从而论证“男孩危机是由女性教育优势凸显所致”的观点其实是一个伪命题。依据材料二“促进女性发展并不意味着削弱男性发展,遏制女性教育优势也绝不会推动男孩危机问题的解决,反之亦然”,运用举例、对比的论证方法,使论证更有力。(5)不同:依据材料一“其实,她本来计划暑假期间送儿子一份大
82、礼:小学毕业游。但是,儿子说什么也不愿意出门。王丽莉最初以为是青春期在作崇,但是后来事情却变得越来越不对劲:儿子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对着镜子梳妆,洗脸、护肤做得非常仔细,甚至会偷偷拿面膜去敷,王丽莉就撞到了两次”,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叙述和描写的方式,依据材料二“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女性的先发优势以及对考试制度的适应性,或导致女性在升学率方面存在优势,特别是经过中考和高考两道关卡的考验,女生教育优势明显增长。不过研究显示,高考的性别分辨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也并非高校女生数量超过男生的主要原因”,材料二主要运用了议论的方式。原因:材料一是新闻报道,选自中国青年报新闻报道“娘气”亚文化放过我儿子吧,依
83、据材料一“但仍有很多中小学男生没有按既定的路线发展,与前几代同龄人相比,现在男生发育得更早,个子蹿得老高,但越来越多的男孩高大的外表下却是一份阴柔的审美,喜欢精致妆容,热衷发美美的自拍、上传花样视频”,通过事实来表现“娘气”亚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借助于叙述和描写更生动直观。材料二是时事评论,选自光明网时评“男孩危机”是由女性教育优势导致的吗?,依据材料二“学术上,虽然本科教育中女大学生数量多于男性,但在高层次博士教育中女性数量依然少于男性,学术领域中的女科学家比例低,学术界尤其理工科拥有高级职称的女性少。在就业市场中,女性仍处于弱势地位,不仅可选择的范围狭窄,而且在与同等条件的男性竞争中也不太
84、容易得到同等的就业机会”,用议论更容易阐明自己的观点。答案:(1)A(2)B(3)B(4)先从中外教育的基本情况正面论证应试教育不足以解释女性教育优势现象,从而证明“男孩危机”与女性教育优势关系不大。后运用反证法,指出女性的社会弱势地位没有因其教育优势而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从而论证“男孩危机是由女性教育优势凸显所致”的观点其实是一个伪命题。运用举例、对比的论证方法,使论证更有力。(5)不同: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叙述和描写的方式,材料二主要运用了议论的方式。原因:材料一是新闻报道,通过事实来表现“娘气”亚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借助于叙述和描写更生动直观。材料二是时事评论,用议论更容易阐明自己的观点。【点
85、评】阅读新闻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新闻中的导语、图表中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广东省阳江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对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
86、战略谋划。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刻不容缓。回顾人类发展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类活动不断触及自然生态的边界和底线的种种危害,也越加显现出来。比如,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迫使野生动物迁徙,增加野生动物体内病原的扩散传播,等等。进入21世纪以来,从非典、禽流感到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病毒,再到这次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威胁,已经越来越紧迫地摆在我们眼前。唯有更好地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守护人类
87、自身的健康;唯有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才能有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真正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一方面,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引导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形成健康文明生产生活方式,在人们的思想上和头脑中构筑缜密的生态文明无形边界,增强全民生态环保意识。当前,我国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生态环保任重道远,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不仅要全力以赴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更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快
88、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另一方面,还要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构建生态文明体系,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的有形边界,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摘编自经济日报评论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材料二:深刻认识“两山论”所蕴含的绿色伦理观,绿色财富观、绿色幸福观,对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并非总是均衡配置于每个社会群体与个体而产生的社会矛盾与冲突,通过法治方法统筹自然环境的多重价值与功能,协调多元利益诉求,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利益均衡。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互惠关系,以保护“
89、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为旨趣,将人对优质生态产品,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定位为新时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法治方式矫正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状。“十四五”期间,关于生态文明立法,一方面,要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立法碎片化,重复率高、质量低等问题,积极开展环境法典编纂研究,并将环境法典编纂纳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适时启动环境法典编纂工作1以“补短板”思路加快推进重点领域的生态环境立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进程。另一方面,以法律体系生态化为目标,对现有的各种法律按照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总要求进行“生态化”评估与改造,确保人
90、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绿色发展观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得到贯彻。同时,以党章为指引构建党内环境规章体系,完善中国共产党依法绿色执政的基本遵循,理顺党内生态环境规章和国家生态环境法律的理论联系与实践关联,通过光内规范法制化与国家法律党纪化等方式实现党规国法的有效衔接,完善党政同责的具体制度,形成光规国法“组合拳”,共同助力生态文明法治体系建设。(摘编自吕忠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法治)材料三: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首先,坚持理念创新,形成绿色发底价值取向。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优美和经济增长“双赢
91、”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价值标准。确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倡导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改善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其次,坚持制度创新,完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硬约束的制度体系,让生态文明制度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完善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形成环境保护的刚性倒逼机制。发挥全民参与的乡规民约、社
92、会公约教育引导作用,强化共建共享,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用的良好生态发展格局。最后,坚持科技创新,形成绿色发展的战略支撑。科学技术在防治污染、改善生态方面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当前,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科学方法广泛应用于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治理,卫星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代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结果导向,继续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科研组织实施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断彰显科学技术在推动绿色发展中的力量。(摘编自成长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93、分)A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体现了我们党对人与自然关系规律的初步认识。B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多次面临着病毒的威胁。只有更好地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守护人类健康,保障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C因为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增强全民生态环保意识,所以要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D当前,我国改革任务仍然艰巨,生态环保任重道远,全力以赴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是最重要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要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人们的思想上和头脑中构筑生态
94、文明的无形边界。B通过党内规范法制化与国家法律党纪化等方式完善相关制度,形成党规国法“组合拳”,有利于生态文明法治体系建设。C倡导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改善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决定因素。D在防治污染、改善生态方面,科学技术大有可为。我们要继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让科技在推动绿色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类活动触及自然生态边界和底线的危害的一项是(3分)A野生动物生存空间缩小B生物多样性减少C野生动物体内病原的加速扩散传播D全球地震多发4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谈谈怎样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4分)5请简要梳理
95、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
96、“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解答】(1)A“体现了我们党对人与自然关系规律的初步认识”错误,曲解原意。原文是“这充分体
97、现了我们党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可见,原文是“充分体现了”,选项表述为“体现了”。B.正确。C“因为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增强全民生态环保意识,所以要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错,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三中“确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倡导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改善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可知,选项前后内容应是并列关系,不能用“因为,所以”连接。D“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是最重要的”
98、错误,原文是“不仅要全力以赴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更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可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更为重要。故选:B。(2)C“倡导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决定因素”错误,曲解原意。原文是“倡导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改善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可见原文说的是“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选项说成“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决定因素”。故选:C。(3)D“全球地震多发”分析不当,“地震”属于
99、自然灾害,受人类活动因素影响有限,所以,该项不属于人类活动触及自然生态边界和底线的危害。故选:D。(4)根据材料一中的“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引导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形成健康文明生产生活方式,在人们的思想上和头脑中构筑缜密的生态文明无形边界,增强全民生态环保意识”分析概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导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形成健康文明生产生活方式,增强全民生态环保意识。根据材料二中的“关于生态文明立法,一方面,要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立法碎片化,重复率高、质量低等问题,积极开展环境法典编纂研究,并将环境法典编纂纳入
100、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适时启动环境法典编纂工作,以补短板思路加快推进重点领域的生态环境立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进程。另一方面,以法律体系生态化为目标,对现有的各种法律按照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总要求进行生态化评估与改造,确保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绿色发展观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得到贯彻”分析概括: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加强生态文明立法,以法治方式矫正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状。根据材料三中的“坚持理念创新,形成绿色发展价值取向”“坚持制度创新,完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坚持科技创新,形成绿色发展的战略支撑”分析概
101、括:坚持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形成绿色发展价值取向,完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绿色发展的战略支撑。(5)材料一共三段,分为三个层次,在概括层意时要重点关注每一段的首句话。根据第一段中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对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战略谋划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刻不容缓”可知,第一段由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战略谋划引出观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刻不容缓。第二段根据“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类活动不断触及自然生态的边界和底线的种种危害,也越加显现出来”
102、分析可知,指出第一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不断触及自然生态的边界和底线的种种危害。第三段根据“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真正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分析可知,阐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真正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最后采用“首先提出的观点,然后论证,最后指出”的模式回答论证思路即可。答案:(1)B(2)C(3)D(4)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导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形成健康文明生产生活方式,增强全民生态环保意识。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加强生态文明立法,以
103、法治方式矫正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状。坚持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形成绿色发展价值取向,完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绿色发展的战略支撑。(5)首先由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战略谋划引出观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刻不容缓。然后指出第一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不断触及自然生态的边界和底线的种种危害。最后阐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真正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点评】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
104、致内容;最后,聚焦图表中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几乎所有的中国古典悲剧都离不开善恶报应,最后一般都是好人得到幸福,坏人受到惩罚。而西方悲剧却大不一样,从亚理斯多德开始一直是反对善恶报应的。同样是人,为什么中西方人在这个问题上有这么大的分歧呢?中国悲剧偏重于因果报应,明显地具有他律性,而西方悲剧强调出于自由意志的
105、行动,突出了行为的自律性。德国哲学家康德对行动的自律与他律有过深刻的研究,他认为他律的行动表现为:“因为我希望其他事情,所以我应该做这件事情。”而自律行动的特征为:“即使我不希望任何事情,我也应该如此这般做。例如,前者会说:如果我要维护我的名声我就不应该撒谎;后者会说:即使它一点也不会使我丧失名誉,我也不应该撒谎。”康德还指出,真正的道德法则必须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之上,以善恶报应为特点的他律原则并非真正的道德法则。为什么以道德严谨而闻名于世的中国人却偏偏创作出他律的悲剧,而道德情感较冷漠的西方人反而创作出自律的悲剧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考查一下中西方人对幸福和德行的不同态度。西方文化是突出个
106、体的,他们比较注重个人的幸福。在服从道德准则的时候,他们不会耻于谈论个人利益,有时甚至为了个体的自由去挑战现存的道德。所以西方人的个体的幸福与道德之间矛盾尤为突出,虽然他们也设法协调两者的关系。实际上重智的西方人往往把幸福看得比德行还重要,他们只是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兼顾道德法则,因为智慧主要是用来获得幸福的。西方人关于德与福的问题也体现在悲剧中。别林斯基在谈到悲剧时曾说:“如果主人公战胜了心灵的自然爱好而有利于道德法则,那么,幸福就永别了,生命的欢乐和魅力也永别了!他变成了行尸走肉主人公如果遵循了心灵的自然爱好,那么他被自己认为是一个罪犯,成了良心的牺牲品。”西方悲剧中的人物几乎从不忘记自
107、己是个不断追求幸福的人,虽然他们也相当重视道德原则。在两者并重的情况下,他们就没有必要期待额外的报应。如果不得不放弃幸福来完成道德使命时,他们绝不忍气吞声,而是听从自己情感的驱使,把自己的行为当法律,为了复仇杀死他人或近亲,甚至在绝望之余,杀死自己。这种抗争的成就感本身就已经是很好的回报,他们因此没有必要祈求别的报答。中国古人把德与福的关系称为义利关系。与西方相比,中国人更加重视整体,不是很突出个体的利益,基本上是重义轻利的。孔子曾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程伊川甚至说:“公则一,私则万殊。至当归一,精义无二。人心不同如面,只是私心。”道家虽然与儒家有很大的区别,甚至对仁义道德进行了非议
108、,但他们对个体利益的态度是相似的。此外,佛教也是重道德轻个人利益的。由此可见,中华文明的主要思想流派都有重义轻利的倾向。然而人天生就有一种追求享受的倾向,不管古人怎样尽力构建道德的天地,德行本身并不能取代幸福。所以注重追求人格完美的中国古人(少数圣人也许是例外)不可能总是生活在道德的天地中,同样有着幸福的需求。但重道德的古人难以跳出道德之外去挑战现实来获得需求的满足,却试图通过道德的手段找到幸福,结果把道德变成通向幸福的途径,使道德法则的尊严大大降低,减少了自律的成分,增加了他律性。佛教与道教中的因果报应说在中国的广泛影响,使中国人的道德增加了他律的成分。当然我们应当肯定,中国人的道德行为的原
109、动力并非他律的,而是自律的,只是在个人的幸福得不到保证时,他们又不得不幻想出善恶报应关系。中国悲剧之所以离不开善恶报应关系,其关键原因就在于古人太重视德行了。中国悲剧人物过于注重人格的自我完善,却不太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么一个善良的人却在现实中屡屡遭到无情的打击。人们面对这样的困惑,除了通过因果报应来获得慰藉之外,似乎难以找到别的出路,除非与西方人一样,积极地行动起来。(摘编自浅谈中西方悲剧)材料二:中西方的悲剧精神不同。这个不同是由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决定的。西方社会“从古希腊开始就有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特征,崇尚个性和自由,富于冒险和开拓,讲求力量和技术;具有批判精神、怀疑态度和否定勇气
110、”。因此,西方悲剧中主人公的悲剧结局基本上是出于自己的意愿,惊天动地的斗争体现了他生命的价值,他的死是问心无愧的。因此观众不会因为主人公的牺牲而绝望,而是被他不朽的斗争精神所感染。而中国文化是内陆型的,“它的政治思想是稳定,它的哲学思想是中和,它不是一种进取性,而是一种保守型的文化。”中国文化缺乏怀疑和否定的力量,中国人往往对不合理的东西采取容忍态度,反对矛盾冲突。中国文化的这种特征也体现在中国古典悲剧中。所以中国悲剧人物往往不敢向传统观念挑战,他们的外在行动也就不能和西方悲剧人物一样大刀阔斧。小人物充当悲剧主角也是中国人对不合理现象容忍的结果,因为小人物就像路边的小草,任人们的脚踩却无力反抗
111、。这些善良弱小的人物没有能力也没有想要积极地创造幸福,但又不甘心受苦到底。因此中国悲剧只好依靠外在的力量实现结尾的大团圆,以便获得“诗的正义”,即中国人所说的“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这种快乐的结尾从表面上看是受苦人的希望,实际上却是被迫害者的精神鸦片。观众看了这种戏,虽然可以高高兴兴地回家,但心中积极进取的欲望却被大大地削弱。(摘编自中西方悲剧的比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法则必须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之上。据此,一个人只是迫于别人的眼光才给老人让座,一般不会被认为是个道德的人。B.别林斯基认为,悲剧主人公如果遵循心灵的自然爱好去追求幸福,
112、那么他就会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因为他违背了道德。C.中国古人同样有对幸福的追求,但因为受到道德的约束,只能通过道德的手段来寻求幸福。这样做无异于缘木求鱼,并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D. 中国古典悲剧往往离不开“善恶报应”,以大团圆来结局。这样虽然让受众从中获得慰藉,但不能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不能很好地激发受众积极进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在提出问题后,从比较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的角度分析中西方悲剧不同的原因。B.材料一先提出中西方悲剧结局的不同,接着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得出结论:中国悲剧离不开善恶报应的关键原因是中国古人太看重道德。C.当幸福与道
113、德发生矛盾时,西方悲剧中的人物往往会选择抗争。因为这种抗争本身就具有了价值,所以他们就没有祈求别的报答的必要。D.中国悲剧中的主人公没有抗争意识,任人欺压但又心有不甘,中国悲剧只好依靠外在的力量来实现结尾的大团圆,以此来获得“诗的正义”。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A.哈姆雷特悲壮地死去,他的敌人也化为乌有。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正义秩序的恢复。他的精神之壮美震撼人心,永远存留于天地之间。B.罗密欧与朱丽叶为追求自由爱情,最终以死殉情。他们的毁灭像一把火,尽管光焰消失,却为寒冷漆黑的大地留下了青春的爱的温暖。C窦娥冤中窦娥含冤而死后,窦天章得官归来,重审女儿冤案
114、,窦娥得以沉冤昭雪,观众获得了精神的愉悦,得到了心理的补偿。D.祝福中悲剧主人公祥林嫂受封建礼教的迫害和摧残,虽然有过抗争,但最终还是沦为乞丐,在漫天飞雪的祝福之夜寂然死去。4.什么是行动的自律和他律?请认真理解材料一的内容并作简要阐释。(4分)5.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概括中国悲剧的特征。(6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115、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重要概念的分析理解和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注意结合句子和文段意思,仔细辨别分析,认真推敲。(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归纳作者观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解答】(1)C.“中国古人同样有对幸福
116、的追求,但因为受到道德的约束,只能通过道德的手段来寻求幸福”理解有误。依据原文材料一第六段“但重道德的古人难以跳出道德之外去挑战现实来获得需求的满足,却试图通过道德的手段找到幸福”分析可知,“通过道德的手段来寻求幸福”的只是“重道德的古人”,并非“所有的古人”,故此种说法扩大范围了。故选:C。(2)D“中国悲剧中的主人公没有抗争意识”理解错误,依据原文材料二第二段“小人物就像路边的小草,任人们的脚踩却无力反抗”分析可知,悲剧主人公只是“无力反抗”而非“没有抗争意识”。故选:D。(3)D.材料一主要论证分析的主要是中国悲剧的“因果报应”的大团圆的结局。“祥林嫂受封建礼教的迫害和摧残,虽然有过抗争
117、,但最终还是沦为乞丐,在漫天飞雪的祝福之夜寂然死去”,这个论据可佐证“小人物就像路边的小草,任人们的脚踩却无力反抗”这个观点,它的结局不是中国悲剧的“因果报应”的大团圆的结局。故祥林嫂的例子不符合观点。故选:D。(4)题干要求考生认真理解材料一的内容并作简要阐释“什么是行动的自律和他律”。阅读文本可知,“行动的自律和他律”直接内容主要集中在第二段。但后面的文段也间接表现其内容。行动的自律(主要体现在西方人身上):依据材料一第二段文句“强调出于自由意志的行动,突出了行为的自律性”可概括,行动源于自由意志地驱使;依据文句“而自律行动的特征为:即使我不希望任何事情,我也应该如此这般做”可概括,特征为
118、“我是一个个体的存在,不应该受制于外部环境”;依据文句“真正的道德法则必须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之上”可概括,自律是建立真正的道德法则的基础。行动的他律(中国人):从第二段文句“他认为他律的行动表现为:因为我希望其他事情,所以我应该做这件事情”可概括,他律的行动表现为:人的行动应该考虑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从文句“前者会说:如果我要维护我的名声我就不应该撒谎”可概括,注重外界对自己的评价;个体的自由应该服从道德的准则。(5)题干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概括中国悲剧的特征。从材料二第一段文句“中国文化缺乏怀疑和否定的力量,中国人往往对不合理的东西采取容忍态度,反对矛盾冲突。中国文化的这种特征也体现在中国古
119、典悲剧中”可概括,中国悲剧反对矛盾冲突,对不合理的东西采取容忍态度。从文句“所以中国悲剧人物往往不敢向传统观念挑战,小人物充当悲剧主角也是中国人对不合理现象容忍的结果,因为小人物就像路边的小草,任人们的脚踩却无力反抗”可概括,悲剧在小人物身上体现尤其明显,他们对不合理现象容忍,任人们的脚踩却无力反抗。从文句“因此中国悲剧只好依靠外在的力量实现结尾的大团圆,以便获得诗的正义,即中国人所说的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可概括,中国悲剧是以大团圆来结局,这也是中国悲剧偏重于因果报应的直接体现。答案:(1)C(2)D(3)D(4)行动的自律:行为由自己的理性所决定(行为源于自由意志),不受制于外部因素。行动的
120、他律:行为受制于外部因素而非由理性自身(自由意志)决定。(5)悲剧的矛盾冲突不强烈;悲剧的主角往往是小人物,不敢挑战传统,无力抗争;中国悲剧往往离不开“善恶报应”,以大团圆来结局。【点评】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图表中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广东省茂名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高二语文
121、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2021年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成都召开,通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考古新发现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形金饰片、金箔、眼部有彩绘铜头像、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精美牙雕残件、玉琮、玉石器等重要文物500余件。不同于中原系统的青铜人物造像,以及带有古代欧亚文明色彩如黄金制品、立体的青铜神像等三星堆出土文物,让不少人认为,以三星堆文化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某种异域文化,是迥异于中原文明的存在。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误解。三星堆最新发现的黄金面罩、大量的象牙等,固
122、然反映了古代蜀地与东南亚以至于更遥远的印度、西亚等地的文化联系,但从大量中原式样的青铜尊,以及象牙雕刻的中原式云雷纹来看,这些都仍在中国本土文明范围内。中原夏商周文明确实没有金面罩,而古埃及则有图坦卡蒙墓出土的黄金面罩,以及迈锡尼出土的所谓“阿伽门农的面具”金面罩等,而在契丹、吐蕃,也有使用黄金面具的考古证据。这些确实能看出古代欧亚大陆之间,包括巴蜀地区在内的某些文化联系。从中原文化的价值系统来看,主要看重的宝物是青铜器、玉器、大龟。九鼎的信仰以及礼记礼运所谓“祭器不假”,礼记曲礼“祭器不逾境”“不鬻祭器”,都表达了青铜礼器的重大价值。玉器更以和氏璧能购买十五座城池而著称。至于大龟壳,则见之于
123、礼记礼器所谓“诸侯以龟为宝”,以及论语公冶长记载,臧文仲家族以“山节藻棁”的方式礼敬“大蔡之龟”。在中原地区夏商周时期早期的价值系统中,黄金的地位确实并不是超越于青铜器、玉器、龟壳之上的非凡存在。黄金在中原的重要性,要到战国秦汉时期,如楚国之“郢爰”、秦朝之上币、汉代之“汉金”才显现出来。三星堆和后来十二桥文化的金沙所代表的古蜀文明,确有重视黄金而不同于中原地区的一面。这一特质,与蜀地通过南方丝绸之路,经云南连通缅甸、东南亚经往印度、西亚的延绵不绝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密切关系。(摘编自李竞恒三星堆新出土文物,再证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分支)材料二:作为“考古中国”项目的重要工作之一,三星堆新一轮
124、考古在发掘初期就有了丰富的收获,新的发现有助于更全面地研究古蜀文明,认识古蜀文明对中华文明的独特贡献。三星堆新一轮考古成果充分体现了古蜀文明、长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相关成果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的重要实物例证。长期以来,由于文献记载缺乏,我们对于古蜀国知之甚少。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的三星堆遗址出土以来,古蜀国神秘面纱逐渐揭开。35年前那次发掘,获得了一些造型独特的珍贵文物,带给世人无尽的遐想。硕大的耳朵、前凸的双眼、三角鼻梁此前发现的三星堆青铜大面具、青铜立人像等文物,与传统的中原文物差别巨大,给人以十足的神秘感,因此有人猜测三星堆是域外文明,更出现了“三星堆是
125、外星人遗迹”这样的大胆“狂想”。已经开始的新一轮考古发掘工作,正在回答有关三星堆和古蜀国的各种疑问。最新考古成果“有话要说”,三星堆文化并不孤立。此次发现的铜尊、铜罍、玉琮以及铜器纹饰,都能够在中原地区出土的一系列器物中找到祖型。三星堆属于古蜀文化遗址,据测定,其年代距今4000年延续至距今3200年。新一轮考古表明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交流频繁,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样性。通过考古展示鲜活的中华民族历史,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意义重大、成果重要。可以说,35年前三星堆“一醒惊天下”是历史的意外馈赠,是在特殊背景下进行的抢救性考古发掘,今天的考古发掘
126、,则是一次集结各方力量的主动性科学行动。三星堆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工作由国内34家单位共同参与,还有一个包括文物保护技术、动物学、植物学、环境学、冶金学等在内的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团队参与其中。考古发掘工作以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方式进行,就是要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工作,就是要把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现出来,就是要让中华民族伟大而古老的历史变得鲜活而生动起来。(摘编自樊大彧三星堆遗址新发现何以再惊天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通报了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在6座“祭祀坑中发
127、掘出500余件重要文物。B.从带有古代欧亚文明色彩的黄金制品、立体的青铜神像等出土文物可知,以三星堆文化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迥异于中原文明的存在。C.三星堆新一轮考古是“考古中国”项目的重要工作之一,这次考古取得的成果充分体现了古蜀文明、长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D.三星堆遗址新一轮考古是一次集结各方力量的主动性科学行动,由许多单位包括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团队共同参与,取得了重要成果。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星堆最新发现的文物中有黄金面罩,古埃及、迈锡尼以及契丹、吐蕃等地也有黄金面具、面罩的考古证据,反映出古代欧亚大陆之间的某些文化联系。B.青铜器、玉器、大
128、龟等宝物能反映中原文化的价值,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出土的铜尊、铜罍、玉琮以及铜器纹饰,都能够在中原地区出土的器物中找到祖型。C.中原夏商周文明没有金面罩,能佐证当时黄金并不是非凡存在,直到战国秦汉时期,黄金才在中原变得重要,如楚国之“郢爰”秦朝之上币、汉代之“汉金”。D.新一轮考古测定,三星堆属于古蜀文化遗址,距今4000年延续至距今3200年,反映出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交流频繁,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样性。3.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印证材料一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1978年陕西宝鸡的一处古墓中发现了103件青铜器,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一件名叫“神兽折觥”的铜器。B.20世纪60年代,河
129、北满城汉墓出土的玉器近200件,其中玉璧69件,包括丧葬用玉璧和装饰用玉璧。C.2017年,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康平张家窑林场辽墓群”主动性考古中发掘出辽代契丹贵族黄金面具。D.20世纪80年代,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村M4墓葬考古时出土的最重要的两件文物是玉版和玉龟。4.请概括材料二主要的写作思路。(4分)5.请综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考古工作的认识。(6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
130、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观点是什么,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辨明文体特征是解答行文思路题的第一要务。解答时要分析文章结构,即根据文体的特点,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照应等的安排。(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
131、,仔细概括。【解答】(1)B“以三星堆文化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迥异于中原文明的存在”错,从全文看,三星堆文化仍在“中国本土文明范围内”,结合材料一第二段“让不少人认为,以三星堆文化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某种异域文化,是迥异于中原文明的存在”来看,B选项只是“不少人认为”的一种片面观点。故选B。(2)D文中并没说“三星堆属于古蜀文化遗址,距今4000年延续至距今3200年”是“新一轮考古测定”的结果,原文只是说“据测定”,可以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三星堆属于古蜀文化遗址,据测定,其年代距今4000年延续至距今3200年”得出这样的结论。故选D。(3)C材料一第四段主要是论述“中原文化的价值系统,主要看重的
132、宝物是青铜器、玉器、大龟”,而C项“发掘出辽代契丹贵族黄金面具”不能支撑此观点。故选C。(4)材料二共有四段,第一段是总说,共有两句话,第一句指出三星堆新一轮考古收获丰富,第二句侧重说明三星堆新一轮考古意义重大。第二段,前半部分侧重介绍“35年前那次发掘,获得了一些造型独特的珍贵文物,带给世人无尽的遐想”,后半部分侧重介绍“已经开始的新一轮考古发掘工作,正在回答有关三星堆和古蜀国的各种疑问”。第三、四段指出“今天的考古发掘,则是一次集结各方力量的主动性科学行动”,侧重介绍三星堆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工作参与单位、学科等情况,“就是要就是要就是要”指出发掘工作未来方向。(5)结合“就是要把我国文明起
133、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现出来,就是要让中华民族伟大而古老的历史变得鲜活而生动起来”概括出考古工作能够让人类文明得到更加清晰、全面、生动的呈现。结合“这一特质,与蜀地通过南方丝绸之路,经云南连通缅甸、东南亚经往印度、西亚的延绵不绝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密切关系”“新一轮考古表明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交流频繁,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样性”概括出考古工作能够理清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结合“从大量中原式样的青铜尊,以及象牙雕刻的中原式云雷纹来看,这些都仍在中国本土文明范围内”“此次发现的铜尊、铜罍、玉琮以及铜器纹饰,都能够在中原地区出土
134、的一系列器物中找到祖型”概括出考古工作需要以客观全面的态度去认识各种文明。结合“考古发掘工作以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方式进行”概括出考古工作需要不断加强团队力量,提高工作效率。答案:(1)B(2)D(3)C(4)首先说明三星堆新一轮考古收获丰富,意义重大。接着写第一次发掘引发的对三星堆的猜测及新一轮三星堆考古发掘揭开古蜀国神秘的面纱。最后侧重分析了三星堆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工作特点及未来方向。(5)考古工作能够让人类文明得到更加清晰、全面、生动的呈现;考古工作能够理清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考古工作需要以客观全面的态度去认识各种文明;考古工作需要不断加强团队力量,提高工作效率。【点评】选择题主要是考
135、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
136、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
137、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
138、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毛译东诗词以革命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藐
139、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
140、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材料二毛泽东一生嗜书不倦,尤其爱读历史书籍。毛泽东读史书,总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为中心,对历史进行见解独到的品评。他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独具慧眼,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毛泽东诗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多年,从三皇五帝到历代将相,毛泽东每有所感,就有评说。这些评点,虽只区区三言两语,却折射了他的历史观,反映了他的是非观。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
141、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摘编自汪建新毛
142、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硫的一项是( )A. 革命诗词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记录着革命者和建设者们伟大的理念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的诗词。B. 毛泽东诗词作为革命诗词最杰出的代表,既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又有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C. 毛泽东诗词中的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前后的长沙与1936年2月写于陕北的沁园春雪内容有很大的差别,二者之间没有关联。D. 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流传,缘于这些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
143、正确的一项是( )A. 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和七律长征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和斗争风骨。B. 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C. 毛泽东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写有“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的诗句,表明他肯定“焚书坑儒”事件。D. 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了部分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如认为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文治武功显赫。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能体现毛泽东诗词浪漫主义风格的一项是( )A.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B.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C. 携来百
144、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D.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4. 请结合材料概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党产人的革命诗词的特点。5. 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应如何评价古代帝王。【答案】1. B 2. C 3. D 4. 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诗词表现出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抒发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主义情怀;以革命现实主义风格,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 5. 评价古代帝王时应善于分辨,切忌盲从,如:毛泽东不主张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人云亦云;应多方面结合史实对帝王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如:以秦
145、始皇为例,毛泽东提到不应盲目地批评秦始皇,应全面客观评价。重视对帝王治国能力的评价。如:毛泽东认为汉武帝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但他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文治武功显赫。【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革命诗词的范围并不只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C.“二者之间没有关联”错,沁园春雪再一次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D.“缘于这些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于文无据。由原文“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
146、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可知,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流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材料二原文是“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其中“商量”表怀疑,并不是肯定的结论。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分析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A.该句出自现代毛泽东的西江月井冈山,热情歌颂井冈山人民武装斗争的胜利,表达革命者斗志昂扬,坚守阵地的决心,属于现实主义风格。B.该句出自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描写进军的
147、时间、气候、环境和战地的严峻形势,属于现实主义风格。C.改句出自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晚秋所作。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此句追忆往昔不平凡的战斗生活,具有革命现实主义风格。D.“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选自贺新郎别友,又名贺新郎赠杨开慧。用“昆仑崩绝壁”“台风扫寰宇”喻指未来革命风暴的猛烈壮阔,表现出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具有浪漫主义的特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本题要求“概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党产人的革命诗词的特点”,答题的语境主要在材料一。结合“用革命的诗词
148、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概括出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诗词表现出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结合“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概括出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抒发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主义情怀;结合“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概括出以革命现实主义风格,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结合“毛译东诗词以革命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概括出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5题详
149、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要求“结合材料简要谈谈应如何评价古代帝王”,答题的语境在材料二。结合“毛泽东读史书,总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为中心,对历史进行见解独到的品评。他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独具慧眼,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他在七律读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可知,文章以毛泽东评价历史人物为例,得出评价古代帝王时应善于分辨,切忌盲从;结合“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可知,应多方面结合史实对帝王进行全面
150、客观的评价;结合“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可知,文章以毛泽东评对古代帝王多从历史功绩、治国能力方面进行评价,得出应重视对帝王治国能力的评价。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当前,中国民俗学学科危机重重。纾解民俗学学科之困,要从知识生产层面进行探索,借鉴知识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史相关研究,重新
151、确立民俗学学科的总体性问题意识、总体性分析框架和总体性解释路径,以增强民俗学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对话能力,否则做再多的同质性个案研究也无助于提升民俗学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地位。关于民俗学是否为“资料之学”,学界一直颇有争论。把民俗学视为资料学,本质上是否认民俗学具有生产知识的能力,而只能充当各种信息、资料的中转站,这无疑从根本上否定了民俗学学科的存在价值,更遑论其学科独立性问题。如果民俗学不能生产专门知识,而只是各类信息和资料的“经纪人”“经手人”或“二道贩子”,那么这个学科确实就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必要,讨论民俗学危机的纾解也就失去了现实和学术意义,但如果民俗学能够在各类信息和资料基础上生产出专门的
152、学科知识,那么不可回避地就要讨论到这些知识是什么的问题,而讨论清楚这些知识是什么以及存在哪些问题后,再去讨论民俗学的未来问题才有了学术基础和现实价值。实践民俗学强调从以往的民俗事象“优先”向日常生活实践的转变,某种意义上说,确实开拓了民俗学研究视野和学术边界。毕竟,按照传统民俗学体裁划分,在社会转型时期,大量传统民俗事象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而新出现的具有民俗性的生活文化或文化现象又不能被涵盖进来,这造成传统民俗学研究对象的持续萎缩。在这个意义上,把民俗学研究对象扩展到日常生活实践,无疑有助于民俗学研究领域的拓展,也有助于探索纾解民俗学学科危机的有效解决方案。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就此认为研究对象
153、的转变或拓展,就意味着民俗学的转型。实际上,早在中国民俗学学科发轫时期,即已有学者关注日常生活、关注行动意义。因此,实践民俗学的出现,更像是一种学术初心的回归,而不是转变。新时代社会转型时期,面对时代剧变带来的社会生活变革,传统民俗学确实需要进行自我“革命”,并在探索知识生产机制的基础上确立新的研究方案,实践民俗学显然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因此,民俗学的学科危机是个系统性问题,反思和重构工作需要从多方面展开。(摘编自李向振当代民俗学学科危机的本质是什么?兼谈实践民俗学的知识生产问题)材料二: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乡村持续发展的精神文明和内生动力。扎根田野
154、、“在田野中理解中国”的民俗学研究,所做的正是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并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思想文化基础和发展经济的宝贵资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走进乡村田野,就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推动力量。现在的民俗学者走向田野、深入民间的目的性很明确,大多是带着对具体对象和具体问题研究的目的开展田野工作的。不过,当代民俗学的田野研究,既不应该停留在过去那种以了解民俗事象来龙去脉为己任的阶段,也不能仅仅满足于将民俗事象描述清楚,而是应该通过这些民俗事象,去了解其背后实实在在的人怎样赋予日常生活以意义的,即通过个案研究,展现民俗学理论建构的深度。值得注意
155、的是,这种理论建构的深度和广度,与研究者的主观意识与反思程度息息相关。因此,研究者在展开田野调研和研究过程中随时要保持对自我的反省、确保能够批判性地分析他们所参与的实践,深入了解研究对象。只有这样才可能跳出个案的狭窄视野,从对个案的典型性或代表性的“深描”中,展现宏大的理论追求。关于民俗学的田野研究,巴莫曲布嫫曾提出“五个在场”的原则:史诗传统的在场,表演事件的在场,演述人的在场,受众的在场,以及研究者的在场。笔者认为,除了“五个在场”之外,还应当在更宏大的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和中国乡村在国家发展中的背景下,努力实现“四个同构”,即民众主体与学者主体同构、人文田野与理性研究同构、民间礼俗与国家治理
156、同构,以及民间记忆与国家历史同构。中国民俗学“田野学派”是根植在中国乡土大地上的一个研究学派,其特征是通过广泛而深入的乡村田野调查,去发现大量被遮蔽或迅速变化的乡村文化传统,去了解乡村人是如何赋予日常生活以文化意义和建构乡村文化传统的,动态看乡村文化发展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关系,去认识民间记忆对于还原中国历史真实的价值。建构中国民俗学“田野学派”的目的,就是要用“有温度的田野”深化民俗学理论研究,推进民俗学学科的发展,就是要用“有深度的研究”服务于乡村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振兴与发展。(摘编自黄永林构建中国民俗学“田野学派”的思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前民俗学
157、学科危机重重的主要是因为民俗学不能生产专门知识,而只是信息和资料的“经纪人”“经手人”或“二道贩子”。B.实践民俗学在一定意义上开拓了民俗学研究的视野和学术边界,它强调对日常生活实践的研究,而不再是对民俗事象的研究。C.扎根田野、“在田野中理解中国”的民俗学研究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发展乡村经济的文化基础和宝贵资源。D.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发展民俗学的田野研究,既要坚持巴莫曲布嫫提出的“五个在场”原则,还应当努力实现“四个同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只要做足够多的个案研究,并借鉴知识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史相关研究,就可以提升民俗学在人文社科领域的领先地
158、位。B.在社会转型期,传统民俗学如果不进行自我革命,不从多个方面展开反思和重构工作,将失去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可能。C.在开展田野工作时,虽然广泛了解和清楚描述民俗事象非常重要,但当代的民俗学者更要展现民俗学理论建构的深度。D.中国民俗学“田野学派”的研究目的之一是去认识民间记忆对于还原中国历史真实的价值,做“有温度的田野”研究。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在论及民俗学是否为“资料之学”的争论时,运用了假设分析法,阐释清晰,逻辑严密。B.材料一以中国民俗学发轫时期的研究内容为例证,阐析实践民俗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有说服力。C.材料二以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为论题,
159、以解决新时期中国民俗学学科困境为论证目的,针对性强。D.材料二在揭示中国民俗学“田野学派”的特征时,以一组整句展开论述,阐析深入,极有气势。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5.新时代社会转型时期,中国民俗学者要怎样做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分析】(1)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2)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3)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
160、与评价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梳理行文思路的能力。行文思路题先进行分层,然后按照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的顺序进行答题即可。(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解答】(1)A.“当前民俗学学科危机重重的主要是因为民俗学不能生产专门知识,而只是信息和资料的经纪人经手人或二道贩子”有误,材料一原文“如果民俗学不能生产专门知识,而只是各类信息和资料的经纪人经手人或二道
161、贩子,那么这个学科确实就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必要”,可见只是一种假设。B.“它强调对日常生活实践的研究,而不再是对民俗事象的研究”有误,材料一原文“实践民俗学强调从以往的民俗事象优先向日常生活实践的转变”“把民俗学研究对象扩展到日常生活实践”,可见,研究对象依然包括民俗事象。C.“扎根田野、在田野中理解中国的民俗学研究是发展乡村经济的文化基础和宝贵资源”有误,材料二原文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思想文化基础和发展经济的宝贵资源”,偷换概念。(2)A.“就可以提升民俗学在人文社科领域的领先地位”有误。结合材料二的第二段“即通过个案研究,展现民俗学理论建构的深度。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理论建
162、构的深度和广度,与研究者的主观意识与反思程度息息相关。因此,研究者在展开田野调研和研究过程中随时要保持对自我的反省、确保能够批判性地分析他们所参与的实践,深入了解研究对象。只有这样才可能跳出个案的狭窄视野,从对个案的典型性或代表性的深描中,展现宏大的理论追求”分析,选项表述绝对。(3)C.“材料二以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为论题,以解决新时期中国民俗学学科困境为论证目的,针对性强”有误,论题是构建中国民俗学“田野学派”,目的有“推进民俗学学科的发展”和“服务于乡村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振兴与发展”。(4)结合第一段“当前,中国民俗学学科危机重重。纾解民俗学学科之困,要从知识生产层面进行探索,借鉴知识社会学
163、和知识社会史相关研究,重新确立民俗学学科的总体性问题意识、总体性分析框架和总体性解释路径”分析,得出第一层“提出问题”:首先提出观点,要从知识生产层面探索纾解中国民俗学学科危机。结合第二段“实践民俗学强调从以往的民俗事象优先向日常生活实践的转变,某种意义上说,确实开拓了民俗学研究视野和学术边界”“在这个意义上,把民俗学研究对象扩展到日常生活实践,无疑有助于民俗学研究领域的拓展,也有助于探索纾解民俗学学科危机的有效解决方案”分析,得出第二层“分析问题”:进而论证了民俗学研究对象的拓展是纾解学科危机的有效方案。结合第三段“因此,民俗学的学科危机是个系统性问题,反思和重构工作需要从多方面展开”分析,
164、得出第三层“解决问题”:最后指出中国民俗学学科危机是系统性问题,要多方面反思和开展重构工作。(5)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当前,中国民俗学学科危机重重。纾解民俗学学科之困,要从知识生产层面进行探索,借鉴知识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史相关研究,重新确立民俗学学科的总体性问题意识、总体性分析框架和总体性解释路径”“实践民俗学强调从以往的民俗事象优先向日常生活实践的转变,某种意义上说,确实开拓了民俗学研究视野和学术边界”分析得出:探索民俗学学科知识生产机制,解决学科危机。结合材料二结尾段“中国民俗学田野学派是根植在中国乡土大地上的一个研究学派,其特征是通过广泛而深入的乡村田野调查,去发现大量被遮蔽或迅速
165、变化的乡村文化传统,去了解乡村人是如何赋予日常生活以文化意义和建构乡村文化传统的,深化民俗学理论研究,推进民俗学学科的发展,就是要用有深度的研究服务于乡村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振兴与发展”和第一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走进乡村田野,就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推动力量”分析,得出:推进学科发展,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推力。结合材料二第一段“民俗学研究,所做的正是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并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思想文化基础和发展经济的宝贵资源”分析,得出:走进乡村田野,挖掘和阐发、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文化基础和发展
166、经济的资源。答案:(1)D(2)A(3)C(4)首先提出观点,要从知识生产层面探索纾解中国民俗学学科危机;进而论证了民俗学研究对象的拓展是纾解学科危机的有效方案;最后指出中国民俗学学科危机是系统性问题,要多方面反思和开展重构工作。(5)探索民俗学学科知识生产机制,解决学科危机,推进学科发展,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推力;走进乡村田野,挖掘和阐发、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文化基础和发展经济的资源。【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
167、作答。广东省揭阳市2020-2021学年度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前不久,在北京召开的世界慕课大会上,北京理工大学邓玉林教授团队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实现中韩两国四地同上一堂实验课。韩国又松大学学生、云南大学学生、北京市大兴区旧宫镇养老照料中心的老人与线上线下嘉宾一道,同步学习,实时协作。这堂实验课,再次展现出慕课打破时空限制、让知识无远弗届的魅力。慕课,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结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总结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经验,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全球
168、新冠肺炎疫情,正是本次世界幕课大会的背景之一。2020年,面对疫情,教育部依托前期慕课建设积累及在线教育形式,发动全国所有高校成功实施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实践。今年春季学期,全国所有普通本科高校全部实施在线教学,108万教师开出110万门课程,合计1719万门次;参加在线学习的大学生达2259万人,合计35亿人次;教师在线教学认可度达80%,学生在线教学满意率达85.%大会上,中国慕课与在线教育的抗疫成绩单引发广泛关注。如今,在全球教育创新实践中,慕课正在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引擎,不仅助力中国高校成功应对疫情,而且为未来高等教育课堂带来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催生着高等教育的深
169、刻变革。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改变了教师“教”、学生“学”、学校“管”,改变了教育的形态,基本实现了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质量的实质等效。截至2020年10月,我国主要慕课课程平台有30余家,上线慕课数量已有3.4万门,在校生和社会学习者学习人数达到5.4亿人次,在校生获得慕课学分人数发展为1.5亿人次,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已居世界第一。质量为王、公平为要、学生中心、教师主体、开放共享、合作共贏,已成为中国慕课的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
170、,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慕课与在线教育的优势,有利于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随着中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成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目标。如今,以国家级-流课程为代表的慕课资源已经成为广受欢迎的优质学习资源。随着优质慕课登陆各大主流平台,从学生、在职者到老年人,慕课覆盖人群日益拓展,全民终身学习蔚然成风。慕课催生变革,教育塑造未来。“扩大慕课平台开放度和优质资源覆盖面”“创新慕课学习内容、模式和方法”“规范慕课的开放、共享、应用与管理”次大会上,慕课发展北京宣言描绘的愿景让人期待。以慕课促进个性化学习和
171、终身学习,还需要进一步彰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增强慕课吸引力,使学习者进行更有价值的深度学习。同时,应推动中国慕课担当起服务终身学习的责任,面向社会开放更多更优的学习资源,提高服务终身学习的能力与水平,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贡献力量。(摘编自吴月慕课打开教育更多可能,人民日报2020年12月28日,有删减)材料二:借助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慕课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打破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正如它的英文缩写MOOC中的第一个0(open,开放)所显示的那样。于传统教学而言,慕课上“别人家的老师”无形中成为线下授课老师的
172、参照对象,压力也是动力,从“以老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课堂形式的日趋丰富和信息密度的加大,很难说与慕课建设浪潮毫无关系。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认识的不断深入,慕课于教育改革的意文和价值更加凸显。但处于快速成长期的慕课并不是没有烦恼。从诞生初期,慕课建设就始终伴随着完成率不高的质疑声。早前,就有统计报告指出,中国慕课的课程完成率可能只有4%15%。有媒体援引中国慕课大会的消息称,在2亿多的学习人次中,有近一半是社会学习者。虽然没有更多数据表明,社会学习者比在校学习者的完成率更高,但考虑到平均教育程度和互联网使用水平,前者的完成率或更不乐观。按照传播学的知沟理论,经济社会地位和教育
173、水平正是造成知识差距的主要因素。慕课建设确实带给我们更多玫瑰色的希望,但在这之下掩藏的知识鸿沟,我们也不能视而不见。从热推“颠覆者”概念到对“(慕课)不能取代传统教育”成为共识,更为理性的审视必将推动慕课建设行稳致远。而对于每个学习者来说,收藏、报名一门精品课程确实可以疏解快节奏社会中的焦虑感和失控感,但好饭也需要一口一口吃,所以与其做着玫瑰色的梦,不妨先登录打卡,学起来。(摘编自飞飞理性审视推动慕课建设行稳致远,光明日报2019年4月11日,有删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面对疫情,我国教育部总结以前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经验,发动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最大规模的在
174、线教学实践,为抗疫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B.慕课改变了教育的传统形态,打破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它正成为推动中国教育变革的重要引擎。C.本次在北京召开的慕课大会发表了慕课发展北京宣言,描绘出以慕课促进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使学习者进行更有价值的深度学习等美好愿景。D.慕课下掩藏着知识鸿沟,因为经济社会地位和教育水平较低,社会学习者比在校学习者的慕课课程完成率要低。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是本次世界慕课大会的背景之一,也是中国的慕课数量和规模在现阶段位居世界第一的原因之一。B.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建设学习型
175、社会,实现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目标,慕课与在线教育将起到重要作用。C.从中国慕课的课程完成率可能只有4%-15%的统计报告中可以推知慕课中学习者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它最终无法取代传统教育。D.通过对比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篇文章虽然在论述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肯定了慕课的价值并看好慕课的发展前景。3.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慕课”特征的一项是(3分)A.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深山里的一名11岁小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学习了吉林大学“奇异的仿生学”、武汉大学“古文字学”等课程。B.一位85岁的老先生通过线上学习拿到中国大学“针灸学导论”课程结业证书,又接着学习厦门大学“针灸学”课程。
176、C.某语文老师提前制作PPT,学生在家里先依照PPT上的要求,初步完成学习任务,到了学校之后再共同对课程内容进行讨论、答疑和完成相关练习。D.由专家团队打造,为中小学生提供系统、完整的学校同步教学及专项提高视频课程,形成新课预习、复习巩固、课后习题智能检测的学习闭环。4.两则材料都引用了数据,请任选一处说明引用数据的作用。(4分)5.材料二谈道“慕课建设确实带给我们更多玫瑰色的希望”,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慕课”从哪些方面给我们以希望。(6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
177、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重要概念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结合句子和文段意思,仔细辨别分析,认真推敲。(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论证的分析能力,了解引用数据论证的作用,结合文本具体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
178、括。【解答】(1)A.“以前大规模”曲解文意,原文是“依托前期慕课建设积累及在线教育形式”。B.正确。C.混淆观点,依据原文“以慕课促进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还需要进一步彰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增强慕课吸引力,使学习者进行更有价值的深度学习”,“以慕课促进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使学习者进行更有价值的深度学习”是作者的解读,而不是宣言描绘的愿景。D.混淆必然和或然,由原文“虽然没有更多数据表明,社会学习者比在校学习者的完成率更高,但考虑到平均教育程度和互联网使用水平,前者的完成率或更不乐观”可知,社会学习者完成率低只是可能性。故选:B。(2)C.偷换概念,原文是“早前,就有统计报告指出,中国
179、慕课的课程完成率可能只有4%15%”,“课程完成率”不能推导“学习效率”,因果关系也不成立。故选:C。(3)C.从原文“慕课,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结晶”可知,慕课的特点有三个:大规模、在线、开放,本项不符合。故选:C。(4)参考答案一:依据原文“今年春季学期,全国所有普通本科高校全部实施在线教学,108万教师开出110万门课程,合计1719万门次;参加在线学习的大学生达2259万人,合计35亿人次;教师在线教学认可度达80%,学生在线教学满意率达85%大会上,中国慕课与在线教育的抗疫成绩单引发广泛关注”,材料一第2段引用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数、课程数、在线学习人数及
180、教学认可度、满意率,证明中国慕课与其他在线教育在抗疫中的巨大成绩。真实、科学、直观,更具说服力。参考答案二:依据原文“截至2020年10月,我国主要慕课课程平台有30余家,上线慕课数量已有3.4万门,在校生和社会学习者学习人数达到5.4亿人次,在校生获得慕课学分人数发展到1.5亿人次,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已居世界第一。质量为王、公平为要、学生中心、教师主体、开放共享、合作共赢,已成为中国慕课的经验”,材料一第3段引用慕课课程平台数、上线慕课数、学习者数、获得学分人数,证明中国慕课数量和规模已居世界第一并且积累了中国经验。真实、科学、直观,更具说服力。参考答案三:依据原文“早前,就有统计报告指出,
181、中国慕课的课程完成率可能只有4%15%。有媒体援引中国慕课大会的消息称,在2亿多的学习人次中,有近一半是社会学习者。虽然没有更多数据表明,社会学习者比在校学习者的完成率更高,但考虑到平均教育程度和互联网使用水平,前者的完成率或更不乐观”,材料二第2段引用慕课完成率及学习人数与完成人数,证明慕课完成率低。真实、科学、直观,更具说服力。(5)依据原文“2020年,面对疫情,教育部依托前期慕课建设积累及在线教育形式,发动全国所有高校成功实施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实践”,应对疫情方面,慕课在成功应对全球疫情上起到重要作用。依据原文“借助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慕课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打破
182、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认识的不断深入,慕课于教育改革的意义和价值更加凸显”,教育改革方面,慕课打破时空限制及优质资源垄断,将推动中国教育改革走得更快更稳。依据原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慕课与在线教育的优势,有利于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目标。随着中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成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目标”,全民教育方面,慕课将有利于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依据原文
183、“而对于每个学习者来说,收藏、报名一门精品课程确实可以疏解快节奏社会中的焦虑感和失控感,但好饭也需要一口一口吃,所以与其做着玫瑰色的梦,不妨先登录打卡,学起来”,个人发展方面,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有望缩小社会学习者和在校学习者的知识鸿沟。答案:(1)B(2)C(3)C(4)参考答案一:材料一第2段引用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数、课程数、在线学习人数及教学认可度、满意率,证明中国慕课与其他在线教育在抗疫中的巨大成绩。真实、科学、直观,更具说服力。参考答案二:材料一第3段引用慕课课程平台数、上线慕课数、学习者数、获得学分人数,证明中国慕课数量和规模已居世界第一并且积累了中国经验。真实、科学、直观,更具说服力
184、。参考答案三:材料二第2段引用慕课完成率及学习人数与完成人数,证明慕课完成率低。真实、科学、直观,更具说服力。(5)应对疫情方面,慕课在成功应对全球疫情上起到重要作用。教育改革方面,慕课打破时空限制及优质资源垄断,将推动中国教育改革走得更快更稳。全民教育方面,慕课将有利于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个人发展方面,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有望缩小社会学习者和在校学习者的知识鸿沟。【点评】阅读新闻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新闻中的导语、图表中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