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4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图所对应的朝代是()A秦朝B汉朝C唐朝 D元朝【解析】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县与封国并存的制度,唐朝没有封国,元代实行行省制,对比可知答案为B项。【答案】B2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然而“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这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B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C郡国并行有利于消除内乱D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解析】本题材料“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是关键信息,反映了西汉初郡国并行制的弊端和秦朝郡县制的积极作用,后者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因此选
2、D项。【答案】D3汉武帝于公元前106年在全国分设冀、幽、并、徐、梁、青、荆等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问事”考查郡县长官,内容有:“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两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今”、“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这主要反映了()A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B王国问题依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C皇帝加强对基层百姓控制D中央集权受到地方的严重威胁【解析】汉武帝设立刺史,监察地方百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答案】A4下面为秦汉时期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情况表,对其理解正确的是()朝代县制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层级秦郡
3、县制郡县二级制汉西汉和东汉前期:郡县东汉末期:州郡县二级制三级制A.汉承秦制保持了政治制度的稳定性B郡县制是秦朝开创的一项重要制度C两汉统治者直接沿袭秦朝的郡县制D东汉的地方管理体制发生了本质变化【解析】汉朝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相对于秦朝只是在东汉末期增加了州,但并没有本质变化,具有顺承性和延续性。【答案】A5宋代在各州郡设置通判,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宋统治者的这种做法()A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军事基础B加强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C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解析】设置通判是为了监察地方,分割州郡长官权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答案】D6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
4、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A派文臣做知州B设“三衙”,收精兵C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D“强干弱枝,守内虚外”【解析】从题干中“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可以看出这是重文轻武思想;“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是加强禁军、削弱厢军,体现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重文轻武的思想;A、B两项都有重文轻武的思想,但A项更合适,题干中说的是“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管理地方,故选A。【答案】A7“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它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材料意在提示()A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B
5、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助理国政C明朝皇帝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D内阁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发挥效用【解析】明朝的内阁制是在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下建立的,是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本身不能改变皇权专制的本质。【答案】A8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解析】由材料可知,明成祖时期,内阁开始“参预机务”,即参与国是,故正确选项为B
6、项,排除A项;内阁大学士虽然在仁宗时权力上升,但其权力很难与丞相等同,当然也不可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故排除C、D两项。【答案】B9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掌有对谕旨的“封还执奏”之权。至清初,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由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这些史实反映出当时()A皇帝疏于朝政造成大权旁落B决策过程具有一定制衡色彩C决策制度僵化官员拘泥规制D君主乾纲独断专制达到顶峰【解析】依据材料“内阁首辅掌有对谕旨的封还执奏之权。至清初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由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可知明朝的内阁首辅和清朝的内阁都一定程度上对皇帝有所约束,故B项正确。【答案】B10明末冯元飙说:“(阁臣)夫中外之贵,孰大
7、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者莫如今日。”这反映出明朝内阁()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解析】由材料“柄用专者莫如今日”可知,明朝内阁的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但是国家决策权依然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它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答案】C11从秦朝到清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但不乏与之相悖的特殊现象,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度拆分抑制相权C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D清初军国政事皆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解析
8、】A、B、C三项措施均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与“从秦朝到清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相符,故A、B、C三项错误;清初军国政事皆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议政王大臣威胁到了皇帝的权力,由此可见与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相违背,故D项正确。【答案】D12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统领军队,处理各种军务B参与决策,负责朝廷事务C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行政,安排地方事务【解析】明代内阁没有统领军队,处理各种军务的权力,故A项错误;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都没有决策权,故B项错误;明代内阁备皇帝顾问,清代军机处可以跪奏笔录,这两个机构都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故C项正确;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都无权负责行政
9、,安排地方事务,故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13(2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皇明祖训材料二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者,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皇明大政记材料三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
10、。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官奴(宦官)也。明夷待访录请回答:(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10分)(2)据材料二概括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无不惴惴惧者”?(6分)(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阁臣职权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明末政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0分)【答案】(1)措施:废丞相,分散相权。理由:“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作用:加强了君主专制。(2)机构:内阁。原因: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
11、改,唯恐不符帝意。(3)变化:阁臣的职权由拟旨改为批答,宦官权力居于内阁之上。原因:封建皇权专制。影响:宦官专权,使明朝统治更加黑暗,明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统治。14(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权柄,学士鲜所参决。”引自某史书职官志材料二材料三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时期官制的变化?变化的内容有哪些?你是怎样理解“帝方自操权柄,学士鲜所参决”的?(10分)(2)材料二、材料三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变化的趋势是什么?(6分)(3)某班举办题为“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利弊”的辩论会,正方观点:利大于弊,反方观点:弊大于利。你支持哪一观点,请说明理由。(10分)【答案】(1)明朝初年朱元璋统治时期。朱元璋废丞相后,皇帝亲自掌管六部;设殿阁大学士,但只备顾问。因此,君主专制空前强化。(2)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3)利:消除地方割据,维护国家统一;提高行政效率等。弊:容易形成君主暴政;压抑地方自主性;不利于新的政治和经济因素的成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