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古文二则1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理解翻译课文。2能够评价文中的人物和事件。3着重分析人物语言。4体会后汉书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分析人物语言。理解正面描写、反面衬托的写法。2课时第一课时四知一、导入新课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曾子还说:“吾日三省吾身。”古人是多么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古人的故事,以期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二、介绍作者及解题范晔(398445),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东南)人。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官场多磨,后因事被杀。宋书本传称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
2、,能隶书,晓音律。”任宣城太守时,曾博采魏晋以来各家关于东汉史实的著作,删繁补略,撰成后汉书纪传九十卷(十志未及完成),为我国史学名著。名篇有班超传张衡传等。“四知”即“天知、神知、我知、子知”。题目是编者加的。三、学习课文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2要求学生自己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翻译课文,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师生统一解答。3出示卡片检查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翻译。重点句子如下:(1)(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2)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3)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明确:(1)(杨震)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2)当他赴郡途中
3、,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3)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4结构分析:本文分成两层,杨震拒金。杨震拒绝了为子孙置办产业的建议。5内容分析:(1)谈谈你对“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理解,并说说你是怎样看待“杨震拒金”的。(2)(杨震)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你同意他的观点吗?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教师评价。(1)身居高官的杨震有廉洁自律,坚决拒贿的高尚品格。(2)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教师注意做正确引导。6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入理解人物性格。7写作特点分析:(1)人物形象鲜明。本文虽短,
4、却非常鲜明地突出了杨震廉洁无私的高尚思想品德。(2)语言刻画形象传神。“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八个字形象刻画出了杨震拒绝贿赂的坚定态度。四、布置作业1翻译课文。要求:(1)准确。(2)句子优美流畅。(3)最好能体现原文的特色。2搜集古代的清官、好官例子。3请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应部分作业。第二课时私心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拒收下属贿赂、拒绝为子孙开产业的古代官吏,杨震廉洁无私的高尚思想品德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其实,像这样的清白官吏还有很多,同学们能举出哪些例子?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好官”。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读准下列加点字。便宜性质悫蕴藉安寝2检查学生阅读课文的情况,并
5、予以点拨纠正。三、理解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2第五伦简介: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他的祖先是战国时齐国的田氏。田氏在西汉初迁徙至皇帝陵园的很多,所以以迁徙的次序作为姓氏。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4要求学生自己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翻译课文,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师生统一解答。5出示卡片检查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翻译。重点词语:便宜:指有利国家、合乎时宜之事。方:比作,比拟。虽:虽然。用:任用。竟:整。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
6、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选举:古代指选拔举用贤能。重点语句:(1)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2)性质悫,少文采,
7、在位以贞白称。(3)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6学生复述本文故事,理清结构。全文分成两层:(1)(自“伦奉公尽节亦以此见轻”)写第五伦一心奉公,清洁廉明。(2)(自“或问伦曰岂可谓无私乎?”)写第五伦向别人解释“私心”。7理解主题:通过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公正无私,来赞扬其高尚的无私的品质,进而以其私心反衬第五伦的情操。四、写法分析1语言简洁,朴素无华。以人物对白来表现性格。2正面描写与反面衬托,用第五伦自己承认有“私心”,来衬托他的真无私。五、比较探究古文二则让我们认识了两位古代清官,你更欣赏哪一位?为什么?你觉得在现在这个社会,这样的“官”有意义吗?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六、布置作业1背诵课
8、文。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2请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应部分作业。私心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
9、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
10、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无私(正面描写)有私(反面衬托)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