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2020学年新素养导学同步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练习:课时作业13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89898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新素养导学同步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练习:课时作业13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学年新素养导学同步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练习:课时作业13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学年新素养导学同步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练习:课时作业13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9-2020学年新素养导学同步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练习:课时作业13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9-2020学年新素养导学同步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练习:课时作业13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19-2020学年新素养导学同步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练习:课时作业13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19-2020学年新素养导学同步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练习:课时作业13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作业13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时事新报载:“日本开战是为了文明开化的进步”,内村鉴三甚至以英语发表论文说“中国是进步的大敌”,就连日本小孩都唱起“支那佬,拖辫子,打败仗,逃跑了,躲进山里不敢出来”的歌谣。这实际上是说()A当时日本一般国民产生了厌战心理B日本为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而庆幸C清代蓄辫陋俗为日本妇孺所嗤笑D日本舆论宣传为侵华打下民意基础【解析】题干表明在日本的一般国民中产生了战争有理、亚洲落后、蔑视中国的心理,为日本进行侵略打下了民意基础。“日本一般国民产生了厌战心理”与所唱的歌谣不符,A项不正确;“清政府堕落为洋

2、人的朝廷”是辛丑条约的影响,B项错误;“打败仗,逃跑了”表明歌谣所嗤笑的是清政府腐败导致战斗力不强,并非“蓄辫陋俗”,C项不正确。【答案】D219世纪末列强加紧了侵略中国的步伐,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其根本目的是()A把朝鲜变成殖民地B向中国东北扩张C解决本国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D扩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日甲午战争根本目的的分析。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根本目的是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服务。【答案】C3“甲午战争的结果,某种程度上为历史作了不合理的注脚。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被后人所否定,而穷兵黩武的明治维新却成为史家美谈。”这告诉我们()A历史结论必须看重结果B历史评价基于价值立

3、场C历史事件总是相互联系D历史过程往往难以还原【解析】洋务运动虽然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但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目的,是封建王朝自救运动,故被后人所否定。明治维新推翻幕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推动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使日本成为近代强国,故明治维新成为史家美谈,由此可见,历史评价要基于价值立场,故B项正确。【答案】B4阅读下表,由此可得出的最恰当结论是()黄海海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项目参战舰艇(艘)火炮(门)兵力(人)舰船损失伤亡人数中方101912 0525艘沉没1 200日方122723 5665艘重伤300A.日本海军损失惨重B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灭C中国北洋水师主力尚存D日本取得

4、黄海海域的制海权【解析】根据题干中北洋水师舰船有10艘参战,5艘沉没的数据,可知北洋水师主力尚存,故C项正确。【答案】C5有人说:“中日地位的逆转,是从甲午之役开始的。”下列各项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日本利用马关条约取得了在华设厂的特权,不断对华进行资本输出B日本利用马关条约占领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基本实现了对华海上封锁C日本利用马关条约使重庆开埠通商,将侵略魔爪深入到中国内地D日本利用马关条约的赔款发展了军事和教育,迅速成为帝国主义强国【解析】“中日地位的逆转”是指两国之间的综合国力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故D项最能佐证题中观点。A、B、C三项都不能全面反映题干的观点。【答案】D6义和团运动和

5、太平天国运动相比,最主要的不同之处是()A参加者的阶级属性B对中外反动势力的打击C对西方文明的态度D活动时间的长短【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主张向西方学习,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可知C项为正确答案。【答案】C7蔡元培在1916年说:“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在此蔡元培认为,义和团运动()A与现代化进程相悖 B主要由民族矛盾引起C是维新变法的继续 D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解析】由题干材料中“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这一信息可知,义和团运动主要是由民族矛盾引起的。【答案】B8下列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

6、军侵华战争的相似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都是为了进一步扩大中国市场而发动B侵略者都曾经进犯过京津地区C侵略者都烧杀抢掠,对中国人民犯下了累累罪行D战后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发动的;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则是列强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而发动的。B、C、D三项都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相似点,故选A项。【答案】A9著名维新人士容闳与友人论时局时说:“汝以为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容闳在这里()A肯定义和团民众蕴藏的力量B认识到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C强调义和团民众的愚昧无

7、知D指明了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源【答案】A10严复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说:“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该战之后()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C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D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解析】从材料“威海之海军大替矣”可知说的是威海卫之战日军占领威海卫,全歼北洋水师,由此可以判断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被迫开放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是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中日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

8、,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故C项正确;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八国联军侵华后,故D项错误。【答案】C11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A否定其排外主义 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C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D全面赞扬与肯定【解析】结合材料“新文化之反动”“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等信息可看出孙中山对义和团运动既赞扬又否定。【答案】C12庚子诗鉴载,1900年间,拳民搜索教堂,“见蜡人不能辨,以为人蜡。遇粤之荔枝干,又以为人

9、眼,相与痛詈西人,暴其惨酷”。据此推断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后产生了敌意B义和团能正确区分外来侵略和近代文明C清政府成为了列强“以华治华”的工具D农民阶级完全认清了基督教的反动本质【解析】从材料可知体现的是义和团运动没有分清外来文明,认为西方国家人民残忍,而加以反抗,体现出在中国封建文化的长期影响下,中国民众思想落后,很难接受和理解外来文明,而对其敌视排斥,故A项正确;从材料可知,义和团不能正确区分外来侵略和近代文明,故B项错误;清政府成为了列强“以华治华”的工具是1901年辛丑条约的影响,发生在义和团运动之后,故C项错误;基督教的反动本质体现在其传教活动是伴随着西方的

10、大炮和商品而来的,具有很大的侵略性和隐蔽性,但题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13(26分)阅读以下与马关条约签订有关的材料:材料一伊藤:“停战多日,期限甚足,和款应从速定夺,我已备有改定条款节略中堂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李:“难道不准分辩?”伊藤:“只管辩证,但不减少。”李:“既知我国为难情形,则所求者,必量我力之所为。”伊藤:“日限既定,故将我所能做到者,直言无隐,以免多方辩论。”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材料二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材料三张之洞说:“速向英、俄、德诸国恳

11、切筹商,伏与利益,亲立条约,恳其实力相助,问其所欲,许以重酬,绝不吝惜。”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请回答:(1)从材料一看,对话双方态度有什么区别?(8分)(2)材料二的说法是否完全正确?为什么?(8分)(3)根据材料一、三分析,李鸿章和张之洞在对日本态度上是否有原则性差异?为什么?(10分)【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归纳概括能力。第(2)、(3)问应从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和统治集团的卖国行为等角度分析。【答案】(1)日方盛气凌人,蛮横强硬;中方狼狈应酬,俯首听命。(2)不完全正确,因为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并非李鸿章一个人造成的,而是整个清王朝腐败无能造成的。(3)没有。张之洞为反抗日本而向英俄德等几个强

12、盗卖身投靠的做法与李鸿章的投降主义没有区别。14(2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次中国之问题,当以何者为基础而成和议乎?大率不外三策:一曰分割其领土,二曰变更其皇统,三曰扶植满洲政府是也策之最易行者,莫如扶植满洲朝廷。而漫然扶植之,则亦不能绝后来之祸根,故论中国最终之处分,则瓜分之事实无所逃避,而无奈瓜分政策,又不可剧行于今日。材料二盖中国数千年在沉睡之中,今大梦将醒,渐有“中国是中国人之中国也”之思想。故义和团之运动,实由其爱国心所发,以强中国,拒外国人为目的者也。虽此次初起,无人材,无器械,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非无故也。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又必有义

13、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竟之志者。材料三故今之计,列强当以瓜分为最后之一定目的,而现实当一面设法,顺中国人之感情,使其渐忘其军事思想,而倾服于我欧人,如是则将来所谓“黄祸”者,可以烟消灰尽矣。以上材料都摘自于赫德中国实测论请回答:(1)以上材料出台的背景是什么?(4分)(2)从材料一看,赫德认为“瓜分政策,又不可剧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3)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列强认识到什么?(6分)(4)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最终目标是什么?结果如何?(10分)【解析】第(1)问要综合三则材料来分析,材料一提及对满洲开始扶植,材料二提及对义和团运动及其失败的认识,材料

14、三提及列强对中国的政策及实施策略,这些应是在1900年义和团运动之后列强对中国的认识。第(2)问列强的瓜分政策调整为扶植说明了灭亡中国的阴谋被粉碎。第(3)问主要是列强认识到以义和团为代表的中国力量的反抗。第(4)问注意材料三中“以瓜分为最后之一定目的”的信息。【答案】(1)背景: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义和团运动被镇压。(2)主要原因: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3)认识到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认识到中国觉醒时代已经到来。(4)最终目标:在政治上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结果:在义和团运动的打击下,帝国主义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企图最终没有实现,这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