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滚动综合测评3(第一~七单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89295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滚动综合测评3(第一~七单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滚动综合测评3(第一~七单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滚动综合测评3(第一~七单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滚动综合测评3(第一~七单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滚动综合测评3(第一~七单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滚动综合测评3(第一~七单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滚动综合测评3(第一~七单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滚动综合测评3(第一~七单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滚动综合测评(三)(第一七单元)一、选择题1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下图)再现了这一场景。史记记载和这块画像石在()A描绘上是一致的 B形式上是一致的C风格上是一致的 D主题上是一致的DA项表述过于笼统,排除;具体而言,史料典籍和画像石在描绘的对象内容即主题上是一致的,故D项正确;史记是用文字书写的史料典籍,而画像石是刻石作画,二者在素材、形式和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别,故排除B、C两项。2有学者指出,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据此可知科举制的实行()

2、A形成了重文轻武的局面B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C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D有利于公平选拔人才D根据材料“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强调的是公平公正,有利于公平的选拔人才,D项符合题意;重文轻武是宋朝的政治特点,A项排除;B、C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3“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A宋辽对抗 B南宋与金对峙C宋夏和议 D北宋与金对峙B由“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等信息可判断该诗描述了南宋统治者满足现状,偏安江南一隅的现象,这一现象出现在南宋与金对峙局面形成之后,故选B项。4明代内

3、阁大学士多数为词臣入阁,品秩较低,一般限制在正五品这一阶衔上面,而到了康熙九年,清政府把大学士的品秩由正五品升格到正二品,到雍正七年,又升格至正一品。清代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化()A反映出内阁位高权重 B折射出君主专制的强化C表明清代前期以文治国 D表明中央权力体系完善B内阁的权力来自皇帝,内阁大学士品级升高折射出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B项;内阁成员权力大小完全依赖于皇帝,排除A项;清代前期以文治国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内阁官员品秩的变化,无法体现整个中央权力体系的完善,排除D项。5史学家郭廷以说:“海运大开已三百年,中英的接触已两世纪,彼此互感不满。中国虽无调整之意,英国则已不耐,认为

4、非变不可。”这里的“非变不可”主要是指()A走私鸦片,扩大商品市场B诉诸法律,建立协调机制C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市场D政治结盟,实现经济互惠C从“海运大开已三百年”可以看出时间是新航路开辟以后300年左右,中英之间虽然有两个世纪的接触,但中国实际上奉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不能满足当时英国对华贸易的要求,所以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要求打开中国的市场,故C项正确;走私鸦片与“非变不可”不符,排除A项;B、D两项不符合当时中英关系的史实,排除。6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由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犯了许多严重的错误,有人则认为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这种不同的观点()A反映了不同的政治

5、立场 B由评价者所处时代决定C可用唯物史观加以整合 D有待更多史料验证对错C题干两种观点分别从主、客观两个角度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从唯物史观出发,应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综合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政治立场的不同;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分析者所处时代的不同;D项错误,这两种观点都是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的正确分析,只是分析角度不同。71888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筹设官办织布局,从英国购置机器。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奏请获得清政府许可后,织布官局得以迁往武昌。这表明()A汉族官僚势力开始崛起B民族工业对外具有依赖性C自然因素影响工业

6、布局D洋务企业具有封建性D织布局随着张之洞的调任而改变位置,不是以生产为目的来选择厂址,体现出洋务企业带有很强烈的封建属性,故选D项;A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汉族官僚势力崛起;B项错误,对外具有依赖性不符合题干主旨;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迁往武汉不是自然因素的影响,而是人为因素。8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梁等人并未将定宪法和开国会列入议事日程。光绪帝所发上谕虽然有上百条,但其重点和脉络很清楚,反复强调的主要是练兵和筹饷。这反映出()A光绪帝未掌握朝廷实权B君主立宪制不符合中国国情C光绪帝变法决心不坚定D维新派对封建势力妥协退让D康梁等人并未将定宪法和开国会列入议事日程,表明维新派对封建势力妥协退让,D

7、项正确;A、B、C三项于材料中无法体现,均排除。91901年10月,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由西安回銮,“除省城内趋炎附势之士绅紧张周旋外,一般人民则毫无表示,彼此既休”。这一现象表明()A清朝统治基础日益丧失B近代民族民主意识觉醒C清廷成为列强治华工具D屈辱条约引发朝野共愤A根据“除省城内趋炎附势之士绅紧张周旋外,一般人民则毫无表示”可知,在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后,社会的离心现象明显加深,清政府统治基础日益丧失,故A项正确;民众对清政府不满并不表明中国近代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故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清廷成为列强治华的工具,故C项错误;“朝野共愤”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10有学者说,武昌起

8、义能够成为辛亥革命首义的关键在于抓住了动摇清政府根本的关键实力。这一“关键实力”是指()A得到了人民群众广泛支持B中国同盟会集结了革命军主力C成功依靠和发动湖北新军D清朝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C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功依靠和发动湖北新军,最终取得武昌起义的成功,C项正确;武昌起义并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故A项错误;武昌起义的主力是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士兵,但组织发动工作的并不是中国同盟会,故B项错误;清朝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是辛亥革命的成果,故D项错误。11中国近代走出国门的妇女单士厘曾写道:“中国妇女,笼闭一室,本不知有国。予从日本来,习闻彼妇女每以国民自任,且以为国本巩固,尤关妇女。”下列主张与之

9、相似的是()A中体西用 B君主立宪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D根据材料“中国妇女,笼闭一室,本不知有国彼妇女每以国民自任”可知,单士厘反对传统礼教对妇女的束缚,与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思想相似,故选D项;“妇女每以国民自任”体现的是民主思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政治体制的问题,故B、C两项错误。12从前人们说中国民众是“一盘散沙”,没有组织,没有活力。五四运动的勃兴,各种群众团体如雨后春笋,到处涌现。他们做社会调查,讨论国内外大事,办平民教育,办宣讲团,等等。这说明五四运动()A有利于促进思想解放B有利于形成革命统一战线C有利于推动文化全面转型D有利于促进民众觉醒D根据题干可知,中国民众从五四运

10、动之前的“一盘散沙”到五四运动后积极关心国家大事,聚焦社会及时代发展,体现了五四运动推动了民众对社会时局的关注,有利于促进民众觉醒,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主旨意在体现五四运动促进了民众思想觉醒,而非思想解放作用,故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形成于国民革命时期,故排除B项;题干内容没有涉及文化的转型,故排除C项。13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经历了从弱小到强大,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中共一大时党的要求“不切合实际”,到中共二大时才“循序渐进,有张有弛”。“循序渐进”是指()A制定了党的最高革命纲领B确立了党的中心任务C制定了两步走的革命纲领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C中共一大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实现共产主

11、义,这在当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中共二大确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即制定了两步走的革命纲领,这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故选C项。14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而是走相反的道路。”毛泽东在文中主要强调中国()A坚持中心城市暴动的必要性B大力组织工人运动的必要性C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D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C根据“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可以看出毛泽东反对以城市为中心,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故

12、C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大力组织工人运动的必要性”,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信息,排除D项。15“这二十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后来很多人都说,这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这次会议()A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B结束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C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D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D根据“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可知,题干叙述的是1935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的遵义会议,它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故选D项。二

13、、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两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西汉民族关系上则主要是采取和抚四夷,特别是与强大的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边境的安宁。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西汉国力的增强,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强有力措施。据汪高鑫两汉正史民族史撰述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材料二清朝既继承了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也继承了历史上周边民族活动的领地,清朝的所谓“开疆拓土”,就是国家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成崇德论清朝疆域形成与历代疆域的关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对匈奴政策的变化。(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14、举例说明清朝“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并简析清朝“开疆拓土”的历史意义。(10分)解析第(1)问,根据“西汉民族关系上则主要是采取和抚四夷,特别是与强大的匈奴实行和亲政策”“随着西汉国力的增强,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强有力措施”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举例;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中国的版图、边疆管辖、民族交往和经济文化往来等方面回答。答案(1)从“和亲”(或:和)到反击战争(或:战;北击匈奴)。(6分)(2)举例:清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派驻藏大臣,共治西藏;设台湾府,隶属福建;改土归流。(任举其中2例即可,4分)意义:统一

15、(或:大一统)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或:奠定了中国的疆域);有效管辖边疆;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经济文化往来。(任答三点得6分)17(2020山东省等级考模拟卷)道光元年(1821年)十一月,两广总督阮元就美国商船水手伤毙民妇案向道光帝上折奏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阮元奏审办伤毙民妇之夷船水手折今咪喇唑国夷人咈囒哂吐嗲喇哪啡叮因民妇郭梁氏买果争闹,用瓦坛掷伤落水身死,已据供认明确,照例拟绞,情罪相符于本年十月初三日将该凶夷咈囒哂吐嗲喇哪啡叮照例绞决,以彰国宪,并夷人买取食物向系官给买办,今民妇郭梁氏私将蕉、橙卖给夷人,殊属不合,业已被伤身死,应毋庸议。臣复谕饬洋商(

16、注:行商)伍敦元等传谕该大班,当知天朝法度尊严,该夷人既赴内地贸易,自应安静守法,该大班及船主等务须时时戒饬船内水艄人等,毋许滋事逞凶,设已酿成事端,该大班即应查明肇衅生事之人,立时指名交出,听候地方官查审究办,切勿袒庇诿延,自取重咎,以仰副天朝恩溥怀柔之至意。摘自清代档案史料选编(四)(1)此案办理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哪些特点?(6分)(2)此类案件若发生在19世纪50年代,处理结果会有何不同?说明理由。(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可知,当时清政府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以“天朝上国”自居,依法办事。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人可能会逃离处罚;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

17、知在19世纪50年代,依据“领事裁判权”英国人在中国犯法交给英国领事按英国的法律处理,而不是交给中国地方官按清朝法律处理。答案(1)有天朝上国心态;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遵循清朝律例(司法自主)。(每点2分,共6分)(2)不同:涉案外国人会由本国领事处理,清政府无权干涉。(3分)理由: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了“领事裁判权”。 (3分)18人的解放说到底是思想解放,思想解放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某校高一(1)班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这一主题非常感兴趣。他们搜集相关材料,开展合作学习。请阅读下列材料,和他们一起探究问题。材料一【民主科学篇】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

18、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材料二【思维碰撞篇】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也就是传统与西化相斥相纳的历史。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材料一表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掀起了什么运动?这一运动有什么重大意义?(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

19、国思想解放的认识。(6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的图片刊物新青年及“德、赛两先生”可知应为新文化运动,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重大意义。第(2)问,由材料二关键信息“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进行分析归纳。答案(1)运动:新文化运动。(3分)意义:传播了民主科学思想,推动思想文化革新,促进了近代中国的又一次思想解放。(3分)(2)认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3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趋势是近代化。(3分)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根本的差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

20、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绝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1930年6月)材料二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材料三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21、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材料一与材料三对当时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的看法有什么不同?(6分)(2)材料一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是否正确?结合材料二有关内容说明理由。(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与材料三中的关键信息“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可根据第(1)问回答;第二小问根据当时的国情回答;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二“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回答。答案(1)不同:材料一认为中心城市的工人斗争是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 (3分)材料三则认为农民运动才是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3分)(2)道路:以中心城市工人暴动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2分)不正确。(1分)理由: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城市敌强我弱,仅靠工人阶级的斗争不可能取得胜利。(4分)事实证明这条路走不通。(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