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课时 千秋功过秦始皇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业达标 1下列关于赫鲁晓夫改革背景的表述,正确的是()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B斯大林的鼎力支持C玉米成为苏联人民的主要粮食D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争加剧答案 A答案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在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故 A 项正确,排除 B 项。大量种植玉米由于违背自然规律最终失败,排除 C 项;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美苏军备竞争加剧,排除 D 项。解析 2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把苏联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A农业方面B工业方面C政治领域D优先发展重工业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
2、可知,赫鲁晓夫把苏联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其中推广玉米种植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改革最终失败,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均不是其经济改革的重点,故排除。解析 答案 A答案 3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改变传统的收税办法,由按产量改为按自留地面积计算税额。同时,降低自留地的税额,免除私人果树、奶牛的实物税。后来又废除自留地的义务交售制。这一举措()A彻底否定了农业集体化B打破了斯大林模式体制C确立了苏联的市场经济D有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答案 D答案 解析 由材料可知新的收税办法降低了税额,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 D 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并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
3、制的束缚,没有彻底否定农业集体化,排除 A、B 两项;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仍然是坚持计划经济体制,并未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排除 C 项。解析 41956 年 3 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普遍实行按月预支现金和年终结算的劳动报酬制度,不少集体农庄还试行有保障的货币工资制度。这些做法()A促进了苏联农业的迅速发展B改变了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局面C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D使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答案 D答案 解析 由材料时间“1956 年”可知,材料事件是赫鲁晓夫改革,材料中措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故 D 项正确。赫鲁晓夫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其他三项
4、与史实不符,故排除。解析 5有学者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是苏联历史上最为稳妥的改革”,此观点得出是基于()A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B当时苏联经济的较快发展C“发达社会主义”的建成D继续推行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措施答案 B答案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因此而推论出材料中的观点,B 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 A 项;“发达社会主义”说法错误,排除 C 项;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与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措施有很大的不同,排除 D 项。解析 6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两人执政期间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他们的改革对苏联的共同作用不包括
5、()A都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B开辟了新型工业化模式C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D改革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是在原有体制框架下的改革,没有创立一种新的工业化模式,故选 B 项。A、C、D 三项表述正确,排除。解析 答案 B答案 7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加速战略”,主张国家加大对机器制造业投资,达到“成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带动整个国民经济“五年内赶上美国”。由此可见“加速战略”()A未改变经济管理关系B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C改革突破口选择不当D彻底突破斯大林模式答案 C答案 解析“五年内赶上美国”说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并非对症下药,改
6、革突破口选择不当,故 C 项正确。要“成倍提高劳动生产率”,必然要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关系,排除 A 项;材料没有体现“加速战略”是背离社会主义的,排除 B 项;材料没有反映“加速战略”彻底突破斯大林模式的信息,排除 D 项。解析 8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只有实行全面的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这表明戈尔巴乔夫改革()A发展了多种形式的所有制B采用了新经济政策的措施C超越了社会发展阶段D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解析“只有实行全面的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表明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故 D 项正确。A、B、C 三项说法
7、错误,排除。解析 答案 D答案 91991 年 7 月 1 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私有化法,根据这部法律,到 1992 年底,苏联有将近一半的工业企业将脱离国家控制。由此可知,该法律()A使苏联开始打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B促进苏联尝试推行了国家资本主义C不利于苏联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D表明苏联全盘接受了市场经济模式答案 C答案 解析 材料表明,该法律使苏联将有一半的国有工业企业转化成私人企业,这必然会削弱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经济基础,从而不利于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故 C 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就已经开始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A 项错误;列宁时期就尝试过推行国家资本主义,B 项错误;材料体现苏联
8、接受了市场经济模式,但不能说明是“全盘接受”,因为还有一半的工业企业属于国家所有,D 项错误。解析 10苏联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A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B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C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D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共同点都是为了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C 项正确。A 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排除;B 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排除;D 项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排除。解析 答案 C答案 等级提升 等级提升11赫鲁晓夫上台后,对一些重点科研项目采取打破地区、
9、部门界限,组织各方面力量联合攻关的办法,使得科技发展速度快于西方同类项目。然而,19541962 年,苏联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却仅仅是美国的 1/2,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仅是美国的 1/5。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苏联()A计划经济体制的活力依然存在B经济体制僵化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C攻势外交极大的消耗经济实力D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答案 B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19541962 年,苏联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却仅仅是美国的 1/2,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仅是美国的 1/5”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科研发展速度较快,但却没有转化为工农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力,故 B
10、 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显然体现出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不是活力,A 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美苏争霸中美攻苏守,C 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问题,不是说明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D 项错误。解析 12苏联全部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如果以 1952 年为 100%,1964 年提高至354%,谷物 843%,畜产品 1523%,经济作物 159%。1964 年苏联农产品价格的提高表明苏联()A改变了旧体制框架的弊端B试图解决农业一直落后的问题C扭转了农业被动落后局面D改变了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问题答案 B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64 年苏联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而
11、这一时期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将改革重点放在农业,试图解决农业一直落后的问题,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故 B 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改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A 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只是起到了一定成效,但是最终失败,排除 C、D 两项。解析 13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的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其中 19611965 年是9.8%,19661970 年为 23.4%,19711975 年则是 26.5%,这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这说明当时苏联()A农业经济呈不断发展态势B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农业助力C承受来自美国的巨大压力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答案 B答案 解析
12、 根据材料“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的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并结合所学可知,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衡,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阻碍了经济发展,故而需要调整和改革,B 项正确。A、C、D 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解析 141989 年,苏联真理报发表文章说:“如果说在初期我们认为这基本上指的只是纠正社会机制的部分扭曲现象,只是完善过去几十年间形成的、已经完全定型的制度的话,那么,现在我们说,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这表明戈尔巴乔夫改革()A全盘否定苏联的社会制度B追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C全盘否定了计划经济体制D全面促进了苏联社会主
13、义建设答案 A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中“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可知,戈尔巴乔夫全盘否定了苏联的社会制度,故 A 项正确。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C 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D 项说法错误,排除。解析 152016 年 3 月,俄罗斯人以执政前后国家十个方面的变化为标准,评价 20 世纪以来俄罗斯的十位领导人的功过,列宁、斯大林、普京的得分均为正面,并列第一,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有 9 项评价均为负面而位居最后。这体现出俄罗斯人()A对历史的认可度比较高B注重吸取历史经验教训C充满对计划经济的怀念D有比较高的历史荣誉感答案 B答案 解析
14、结合所学可知,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两个关键人物,他们两人的评价“负面”,说明俄罗斯人吸取了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故选 B 项。材料信息表明,俄罗斯人对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评价很差,认为他们在历史上起了负面影响,认可度不高,排除 A 项;结合所学可知,列宁和普京实行的并非计划经济体制,排除 C 项;材料反映了俄罗斯人对不同国家领导人的存在不同评价,“有比较高的历史荣誉感”的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D 项。解析 16社会主义运动经历过曲折的发展历程,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与反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
15、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材料二 俄罗斯专家格阿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 18 年执政生涯的评价:到这个时期,苏共二十大所激发的,而在随后的岁月中被保守主义的灭火队竭力加以扑灭的那股新的热情也逐渐泯灭。1964 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1990 年,戈尔巴乔夫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
16、制。戈尔巴乔夫总统提出“更新联盟”的构想,于 1991 年 8 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以“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代替了原先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每个共和国都成为主权国家。(1)根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积极意义?(2)根据材料二,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的基本态度是什么?根据材料一、二,归纳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相似的局限性?(3)根据材料三,戈尔巴乔夫犯了哪些严重错误?答案(1)意义: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态度:否定态度,认为勃列日涅夫在走回头路。局限:虽然都开展了改革,但是都未能冲破斯
17、大林模式的束缚,回到了斯大林模式的老路上去了。(3)错误:放弃社会主义思想;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放弃统一的国家主权。答案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即可指出赫鲁晓夫的改革的积极意义。第(2)问,根据材料二“1964 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即可指出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的基本态度是否定态度。再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未能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的角度归纳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的相似的局限性。第(3)问,根据材料三“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更新联盟”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背离社会主义、统一的国家解体等方面回答。解析 第1课时 千秋功过秦始皇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