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知识梳理】混合物的分离就是将混合物中的各组分各自独立开来。混合物的提纯就是将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而使主成分(非杂质)达到一定的纯度保留下来,混合物的提纯又叫做物质的净化或除杂。1物理分离方法方法适用范围主要仪器注意点实例固+液蒸发易溶固体与液体分离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不断搅拌;最后用余热加热;液体不超过容积2/3NaCl(H2O)固+固结晶溶解度差别大的溶质分离NaCl(NaNO3)升华能升华固体与不升华物分离酒精灯I2(NaCl)固+液过滤易溶物与难溶物分离漏斗、烧杯、玻璃棒、铁架台一角、二低、三碰;沉淀要洗涤;定量实验要“无损”NaCl(CaCO3)液+液萃取溶质在互
2、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把溶质分离出来分液漏斗、铁架台、烧杯先查漏;对萃取剂的要求;使漏斗内外大气相通;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从溴水中提取Br2分液分离互不相溶液体乙酸乙酯与饱和Na2CO3溶液蒸馏分离沸点不同混合溶液蒸馏烧瓶、冷凝管、温度计、牛角管、铁架台温度计水银球位于支管处;冷凝水从下口通入;加碎瓷片乙醇和水、I2和CCl4渗析分离胶体与混在其中的分子、离子半透膜更换蒸馏水淀粉与NaCl盐析加入某些盐,使溶质的溶解度降低而析出烧杯用固体盐或浓溶液蛋白质溶液、硬脂酸钠和甘油气+气洗气易溶气与难溶气分开洗气瓶长进短出CO2(HCl)液化沸点不同气分开U形管常用冰水NO2(N2O4)2化学分
3、离方法(1)分离和提纯物质的原则:不增:提纯过程中不增加新的杂质;不减:不减少被提纯的物质;易分离:被提纯物质与杂质容易分离;易复原:被提纯物质要易复原;“三必须”:一除杂试剂必须过量;二过量试剂必须除尽(因为过量试剂带入新的杂质);三必须选最佳除杂途径。(2)常见化学分离法方法原理典例加热法混合物中混有热稳定性差的物质时,可直接加热,使热稳定性差的物质分解而除去食盐中混有氯化铵、纯碱中混有小苏打沉淀法在混合物中加入某试剂,使其中的一种或多种以沉淀形式分离出去的方法,若使用多种试剂将溶液中不同物质逐一沉淀,这时应注意后加试剂能将先加试剂的过量部分除去,最后加的试剂不引入新的杂质转化法不能通过一
4、次反应达到分离目的,而要转化为其它物质才能分离,然后再将转化物质恢复为原物质苯酚中混有硝基苯时,先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分液,再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2重新生成苯酚酸碱法被提纯物不与酸反应,而杂质可与酸反应,用酸做除杂试剂;被提纯物不与碱反应,而杂质可与碱反应,用碱做除杂试剂用盐酸除去二氧化硅中的碳酸钙,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铁粉中的铝粉氧化还原法对混合物中含有还原性杂质,加入适当氧化剂使其氧化为被提纯物质;对混合物中含有氧化性杂质,加入适当还原剂使其还原为被提纯物质氯化亚铁中含有氯化铁杂质可加入铁粉,振荡过滤,即可除去氯化铁;氯化铁中含有氯化亚铁杂质可通入氯气,将氯化亚铁转化为氯化铁调节pH法利用某
5、些物质沉淀的pH范围不同,采取一定措施调节溶液pH,使某些物质沉淀进行分离电解法利用电解原理除去杂质粗铜作阳极、纯铜作阴极,硫酸铜作电解质溶液温馨提示:在分离提纯有机物时,常犯的错误是套用无机分离中的反应转化法。例如,除去乙酸乙酯中混有的乙酸,如果采用加入乙醇及催化剂并加热的方法,试图将乙酸加转化为乙酸乙酯,这是适得其反的。其一是加入的试剂难以除去;其二是有机反应缓慢、复杂,副反应多,该反应是可逆反应,不可能反应到底将乙酸除尽。3.依据物质的物理性质选择恰当分离(提纯)方法分离(提纯)类型分离(提纯)方法固固固液液液【典例分析】提纯下列物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电池工作时,负极失去的电子均通过溶液
6、转移到正极上在原电池中失去电子的一极是阴极,发生的是还原反应原电池的两极一定是由活动性不同的两种金属组成铝比铁活泼,但铝制品比铁制品在空气中耐腐蚀将铝片和镁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盛有NaOH溶液,铝作负极电池工作时,电子通过外电路从正极流向负极铅蓄电池在放电过程中,负极质量减小,正极质量增加锌锰干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碳棒变细氢氧燃料电池可将热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答案解析先加生石灰,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过滤后,利用蒸馏可以提纯沸点较低的,正确;苯酚与NaOH溶液反应可生成水溶性的苯酚钠,可与苯分层,实现分离除杂,正确;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氯化钠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小,可采用结晶法除去氯化钠
7、,正确;CO2可以被澄清石灰水吸收,而CO不可以,错误;加热时,FeCl3会水解,错误;饱和碳酸钠溶液可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又能与乙酸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乙酸钠,此法可用,正确;氯化铵受热分解生成氯化氢气体和氨气,从而与氯化钠分离,正确;加入无机盐可使高级脂肪酸钠析出,再进行过滤可除去丙三醇,正确;Cu和CuO均可以被HNO3溶解,错误【指点迷津】用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时的原则被提纯的物质应尽量不要减少(不可“玉石俱焚”)。如CO2中混有SO2,不宜用NaOH溶液或Na2CO3溶液除杂,而要用饱和NaHCO3溶液。不得引入新的杂质(不可“前门驱虎,后门进狼”)。要易于分离、复原。即被提纯物质
8、与杂质要易于分离(不可“难舍难分”)。为使杂质尽可能除去需要加入过量的试剂。在分离和提纯中有的杂质不止一种,需用多种试剂和多种除杂分离方法,要注意安排好合理的除杂顺序,有的杂质可用多种试剂除去,要尽量选择操作简单,除杂分离效果好,经济实惠的试剂。在多步分离过程中,后加的试剂能把前面所加过量的试剂除去。在分离提纯有机物时,常犯的错误是套用无机分离中的反应转化法。例如,除去乙酸乙酯中混有的乙酸,如果采用加入乙醇及催化剂并加热的方法,试图将乙酸转化为乙酸乙酯,这是适得其反的。其一是加入的试剂难以除去;其二是有机反应缓慢、复杂,副反应多,该反应是可逆反应,不可能反应到底将乙酸除尽。有机物的提纯与分离中
9、较多地使用蒸馏(可分馏)、分液等方法。多数物质的分离提纯采用物理化学综合法。【达标练习】1. 下列除去杂质所用试剂或方法错误的是()A除去Na2CO3固体中混有的少量的NaHCO3:置于坩埚中加热B除去FeCl3酸性溶液中少量的FeCl2:加稍过量双氧水后放置C除去乙酸乙酯中混有的少量乙酸:加入乙醇并加热D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HCl:通入饱和NaHCO3溶液中洗气2. 下列分离方法正确的是( )A用CCl4提取溴水中的Br2 B蒸干NH4Cl饱和溶液制备NH4Cl晶体 C从KI和I2的固体混合物中回收I2D除去乙醇中的苯酚3. 下列实验中,所采取的分离方法与对应原理都正确的是选项目的分离方法
10、原理A.分离溶于水的碘乙醇萃取碘在乙醇中的溶解度较大B分离乙酸乙酯和乙醇分液乙酸乙酯和乙醇的密度不同C除去KNO3固体中混杂的NaCl重结晶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D除去丁醇中的乙醚蒸馏丁醇与乙醚的沸点相差较大4. 苯甲酸乙酯(C9H10O2)别名为安息香酸乙酯。 它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不溶于水,稍有水果气味,用于配制香水香精和人造精油,大量用于食品工业中,也可用作有机合成中间体,溶剂等。其制备方法为:。已知:苯甲酸在100会迅速升华。名称相对分子质量颜色,状态沸点()密度(gcm-3)苯甲酸*122无色片状晶体2491.2659苯甲酸乙酯150无色澄清液体212.61.05乙醇46无色澄清
11、液体78.30.7893环己烷84无色澄清液体80.80.7318实验步骤如下:在圆底烧瓶中加入12.20 g苯甲酸,25 mL 95%的乙醇(过量),20 mL环己烷以及4 mL浓硫酸,混合均匀并加入沸石,按下图所示装好仪器,控制温度在6570加热回流2 h。利用分水器不断分离除去反应生成的水,回流环己烷和乙醇。反应结束,打开旋塞放出分水器中液体后,关闭旋塞,继续加热,至分水器中收集到的液体不再明显增加,停止加热。将烧瓶内反应液倒入盛有适量水的烧杯中,分批加入Na2CO3至溶液至呈中性。用分液漏斗分出有机层,水层用25 mL乙醚萃取分液,然后合并至有机层,加入氯化钙,静置,过滤,对滤液进行蒸
12、馏,低温蒸出乙醚和环己烷后,继续升温,接收210213的馏分。检验合格,测得产品体积为12.86 mL。回答下列问题:(1)在该实验中,圆底烧瓶的容积最适合的是 (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A25 mL B50 mL C100 mL D250 mL(2)步骤中使用分水器不断分离除去水的目的是 。(3)步骤中应控制馏分的温度在 。A6570 B7880 C8590 D215220(4)步骤加入Na2CO3的作用是 ;若Na2CO3加入不足,在之后蒸馏时,蒸馏烧瓶中可见到白烟生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5)关于步骤中的萃取分液操作叙述正确的是 。A水溶液中加入乙醚,转移至分液漏斗中,塞上玻璃塞,分
13、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摇B振摇几次后需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放气C经几次振摇并放气后,手持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D放出液体时,应打开上口玻璃塞或将玻璃塞上的凹槽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6)计算本实验的产率为 。题号答案解析1C乙酸乙酯中的乙酸应加饱和Na2CO3溶液,然后分液除去2ACCl4和水不互溶,分层,采取分液的方法分离,A正确;NH4Cl加热易分解,B错误装置无法回收气态碘且蒸发皿加热不需垫石棉网,C错误;乙醇和苯酚混溶,不能采取过滤的方法,D错误3D萃取的原则之一是两种溶剂互不相溶,但乙醇易溶于水中,故不能分离,A错误;分液原理是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乙酸乙酯和乙醇均为液体有机物,可以互溶
14、,B错误;重结晶可以分离KNO3中混杂的NaCl是因为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比NaCl大,C错误4(1)C(2)使平衡不断正向移动(3)C(4)除去硫酸和未反应的苯甲酸;苯甲酸乙酯中混有未除净的苯甲酸,在受热至100时发生升华(5)AD(6)90.02%(1)在圆底烧瓶中加入12.20 g苯甲酸,25 mL 95%的乙醇(过量),20 mL环己烷以及4 mL浓硫酸,加入物质的体积超过了50ml,所以选择100ml的圆底烧瓶;(2)步骤中使用分水器不断分离除去水,可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3)反应结束,打开旋塞放出分水器中液体后,关闭旋塞,继续加热,至分水器中收集到的液体不再明显增加,这时
15、应将温度控制在8590;(4)将烧瓶内反应液倒入盛有适量水的烧杯中,分批加入Na2CO3至溶液至呈中性。该步骤中加入碳酸钠的作用是除去剩余的硫酸和未反应完的苯甲酸;若碳酸钠加入量过少蒸馏烧瓶中可见到白烟生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苯甲酸乙酯中混有未除净的苯甲酸,在受热至100时苯甲酸升华;(5)在分液的过程中,水溶液中加入乙醚,转移至分液漏斗中,盖上玻璃塞,关闭活塞后倒转用力振荡,放出液体时,打开伤口的玻璃塞或者将玻璃塞上的凹槽对准分液漏斗的小孔,故正确的操作为AD;(6)0.1mol 0.1mol m(苯甲酸乙酯)=0.1mol150g/mol=15g,因检验合格,测得产品体积为12.86 m
16、L,那么根据表格中的密度可得产物的质量m(苯甲酸乙酯)=12.861.05=13.503g,那么产率为:=90.02%二、物质的检验【知识梳理】物质检验包括鉴定、鉴别和推断,它们的共同点是:依据物质特征反应,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准确观察反应中的明显现象,如颜色的变化、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气体的产生和气味、火焰的颜色等进行判断、推理。熟记一些特殊的实验现象及一些物质特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能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对常见物质进行鉴别和推断,这也是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检验类型鉴别利用不同物质的性质差异,通过实验,将它们区别开来鉴定根据物质的特性,通过实验,检验出该物质的成分,确定它是否是这种物
17、质推断根据已知实验及现象,分析判断,确定被检的是什么物质,并指出可能存在什么,不可能存在什么检验方法若是固体,一般应先用蒸馏水溶解若同时检验多种物质,应将试管编号要取少量溶液放在试管中进行实验,绝不能在原试剂瓶中进行检验叙述顺序应是:各取少许溶解加入试剂描述现象得出结论1离子检验离子试剂现象沉淀法X-AgNO3溶液和H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或淡黄沉淀或黄色沉淀SO42-稀HCl和BaCl2溶液白色沉淀Fe2+NaOH溶液先生成白色沉淀,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终变为红褐色Fe3+NaOH溶液生成红褐色沉淀Al3+NaOH溶液先生成白色胶装沉淀,后沉淀溶解气体法NH4+浓NaOH溶液和湿润的红色石
18、蕊试纸产生刺激性气体,使试纸变蓝CO32-稀盐酸和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SO32-稀H2SO4和品红溶液品红溶液褪色显色法I-Cl2水(少量)和CCl4溶液分层,下层为紫色Fe2+先滴入KSCN溶液再滴入Cl2水溶液先是无变化,滴Cl2水后变红色Fe3+KSCN溶液溶液呈红色苯酚溶液溶液呈紫色Na+、K+Pt丝和稀HCl火焰为黄色、浅紫色2气体检验物质检验方法氢气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呈淡蓝色火焰火焰,混合空气点燃有爆鸣声,生成物只有水。注:不是只有H2才产生爆鸣声;可燃的气体不一定是H2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氯气黄绿色,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注:O3、NO2等也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
19、试纸变蓝氯化氢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潮湿的空气中形成白雾,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用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时生成白烟;将气体通入AgNO3溶液时有白色沉淀生成二氧化硫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后又显红色;能使酸性KMnO4溶液或新制氯水或溴水、褪色氨气无色有刺激性气味,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时能生成白烟二氧化氮红棕色气体,通入水中生成无色的溶液并产生无色气体,水溶液显酸性一氧化氮无色气体,在空气中立即变为红棕色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注:SO2气体也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N2等气体也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一氧化碳
20、可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燃烧后只生成CO2;能使灼热的CuO由黑色变成红 色甲烷无色气体。可燃烧,淡蓝色火焰,生成水和CO2;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或溴水褪色。乙烯无色气体,可燃烧,燃烧时明亮的火焰和黑烟,生成水和CO2;能使酸性KMnO4溶液或溴水褪色乙炔无色无味气体,可燃烧,燃烧时有明亮的火焰和浓烟,生成水和CO2;能使酸性KMnO4溶液或溴水褪色3官能团检验官能团选用试剂实验现象饱和烃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溶液不褪色但分层碳碳双键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颜色变浅或褪色醛基银氨溶液或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溶液有银镜出现或有红色沉淀羧基碳酸钠溶液或金属钠有无色无味气体放出醇羟基金属钠有无色无味气体
21、放出酚羟基溴水或三氯化铁溶液白色沉淀生成或溶液为紫色酯基氢氧化钠溶液加热溶解,且不分层4. 重要有机物鉴别物质实验操作现象结论苯和甲苯取少量无色液体于试管中,加入几滴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用力振荡若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是甲苯;若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是苯乙醇方法一:在盛有少量无色有特殊香味液体的试管中,加入一小块金属钠,在试管口迅速塞上配有医用注射针头的单孔塞,用小试管倒扣在针头之上,收集并验纯气体,然后点燃,把一干燥小烧杯罩在火焰上钠在溶液中缓慢放出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可燃,产生淡蓝色火焰,罩在火焰上方的干燥小烧杯壁上出现液滴,迅速倒转烧杯,向烧杯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浑浊
22、生成。说明该液体可能是乙醇。方法二: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无色有特殊香味液体,将铜丝螺旋在酒精灯上灼烧至红热,插入液体中,反复几次铜丝螺旋灼烧变黑,插入液体中又变红,反复几次,液体的气味变为刺激性。说明该液体可能是乙醇。乙酸向试管溶液里滴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向试管溶液里加入Na2CO3溶液有无色无味气泡冒出,该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溴乙烷向盛有待测液的烧瓶中,加入NaOH溶液共热后,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用稀HNO3酸化,滴加AgNO3溶液产生淡黄色沉淀,说明待测有机物是含溴的卤代烃向盛有待测液的烧瓶中,加入NaOH乙醇溶液共热后,将产生的气体先用水净化,再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酸
23、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证明有乙烯生成,说明待测有机物在醇溶液可以发生消去反应,是卤代烃。苯酚向盛有少量待测稀溶液的试管里滴加过量饱和溴水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待测稀溶液是苯酚溶液取少量晶体于试管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振荡试管;向试管中滴加氯化铁溶液,振荡试管溶液变为紫色说明所取固体是苯酚醛基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少量AgNO3溶液,然后边振荡试管边逐滴滴入稀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制得银氨溶液;向银氨溶液中滴入几滴待测液体,振荡后将试管放在热水浴中温热。有银附着在试管壁上形成银镜,说明待测物中有醛基。在试管里加入少量的NaOH溶液,滴入几滴CuSO4溶液,得到新制的氢氧化铜;振荡后加入少量待
24、测液体,加热。有红色沉淀生成,说明待测物中有醛基。淀粉向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碘水。呈蓝色,说明待测液中有淀粉蛋白质取1支试管加入少量蛋清液,滴入几滴浓硝酸,微热。先有白色沉淀,加热后沉淀变黄,说明蛋清液中含有蛋白质灼烧羊毛织物有烧焦羽毛气味,说明羊毛中含有蛋白质【典例分析】下列方法正确的是 。用氨水鉴别Al3+、Mg2+和Ag+用Ba(NO3)2溶液鉴别Cl、SO42和CO32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除去N2中的少量O2检验某溶液是否含有SO42时,应取少量该溶液,依次加入BaCl2溶液和稀盐酸取少量溶液X,向其中加入适量新制氯水,再加几滴KSCN溶液,溶液变红,说明X溶液中一定含F
25、e2某钾盐溶于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说明该钾盐为K2CO3某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该气体水溶液一定显碱性仅用AgNO3溶液便可鉴别亚硝酸钠和食盐答案解析Al3+和Mg2+与氨水反应都只生成沉淀,不溶解,无法鉴别,错误;SO42-和CO32-与Ba(NO3)2反应都生成白色沉淀,无法鉴别,错误;灼热的铜网可与O2反应生成CuO,N2不与Cu及CuO反应,这样可除去N2中的少量O2,正确;若溶液中含有Ag+,也会有不溶解于盐酸的白色沉淀产生,错误;溶液X中应先滴KSCN溶液,不呈红色,再滴入适量新制氯水,溶液变红,才能说明X溶液中一定含有Fe2,错误;与盐酸反应产
26、生CO2气体的不一定是CO32-,也有可能是SO32-或HCO3-或HSO3-,错误;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肯定为碱性,正确;还需要用稀HNO3,看沉淀是否溶解,错误【指点迷津】物质的鉴别常以简答题形式进行考查,回答时注意:(1)选取的试剂对试剂组中的各物质反应现象要专一,使之一目了然。(2)不许原瓶操作。鉴别的目的是为了以后的使用,若原瓶操作,会造成原试剂被污染,所以要有“各取少许”字样。(3)不许“指名道姓”,结论的得出来自实验现象,在加入试剂之前,该物质是未知的,叙述时不可出现“取某某试剂加入某某物质”的字样。一般简答顺序为:各取少许溶解加入试剂描述现象得出结论。【达标练习】5. 关
27、于某无色溶液中所含离子的鉴别,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加入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加稀盐酸沉淀不溶解时,可确定有Cl存在B通入Cl2后,溶液变为深黄色,加入淀粉溶液后溶液变蓝,可确定有I存在C加入Ba(NO3)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加稀盐酸后沉淀不溶解时,可确定有SO存在D加入稀盐酸,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确定有CO存在6. 下列实验操作与预期实验目的或所得实验结论一致的是()选项实验操作实验目的或结论A某钾盐溶于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说明该钾盐是K2CO3B向含有少量FeCl3的MgCl2溶液中加入足量Mg(OH)2粉末,搅拌一段时间后过滤除去MgCl2
28、溶液中少量FeCl3C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DC2H5OH与浓硫酸170共热,制得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检验制得气体是否为乙烯7. 下列是某同学设计的物质鉴别方案:用NaOH溶液鉴别:NH4Cl、AlCl3、FeCl3、MgSO4、NaHCO3五溶液;用HCl鉴别:NaAlO2、Na2S2O3、K2CO3、Na2SiO3、Na2S五溶液;用水鉴别:NH4NO3、NaOH、BaSO4、Cu(NO3)2、Na2O2五固体;用Ba(OH)2溶液鉴别:FeSO4、CuCl2、Na2SO4、NH4Cl、NH4NO3五溶液;用FeCl3溶液鉴别:K
29、I、Na2SO3、Na2CO3、Na2SO4、NaOH五溶液。在不用其他试剂且不加热的情况下,上述实验方案中能够将五种试剂都鉴别出的方案有()A B C D全部8.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小题实验目的。(a、b 为弹簧夹,加热及固定装置已略去)(1)验证碳、硅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已知酸性:亚硫酸 碳酸)连接仪器、 、加药品后,打开a关闭 b,然后滴入浓硫酸,加热。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装置A中的试剂是 。能说明碳的非金属性比硅强的实验现象是:_。(2)验证 SO2的氧化性、还原性和酸性氧化物的通性。打开b,关闭a。能验证SO2具有氧化性的化学方程式是: 。若大量的SO2通入NaOH溶液
30、中,其化学方程式是: 。BaCl2溶液中无沉淀现象,将其分成两份,分別滴加下列溶液,将产生的沉淀的化学式填入下表相应位置。滴加的溶液氯 水氨 水沉淀的化学式写出其中SO2 显示还原性并生成沉淀的离子方程式_。题号答案解析5B Cl、SO均能与Ag形成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A错误;淀粉遇I2变蓝,通入Cl2后,溶液变为深黄色,加入淀粉溶液后溶液变蓝,则溶液中有I存在,B正确;SO与Ba(NO3)2反应形成的BaSO3沉淀在加入稀盐酸后会转化为BaSO4沉淀,C错误;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CO2或SO2,原溶液中可能存在的离子是CO、HCO、SO或HSO,D错误6B钾盐还可以是KHCO3,
31、A错误;Mg(OH)2消耗溶液中H致使溶液pH变大,Fe3可转化为沉淀而除去,B正确;当溶液中含有Ag时,会产生AgCl沉淀,有同样的实验现象,C错误;制得的乙烯中可能含有SO2杂质气体,该气体也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7B当将所用试剂分别逐滴加入待检试剂时,中五试剂的现象分别为:刺激性气体放出、先白色沉淀后溶解、红褐色沉淀、白色沉淀、无现象;中五试剂的现象分别为:先白色沉淀后溶解、有气体和黄色沉淀、有无色无味气体放出、有白色沉淀、有臭鸡蛋气味气体放出;中五试剂的现象分别为:溶解且降温、溶解且升温、不溶解、溶解形成蓝色溶液、反应且放出气体;中五试剂的现象分别为:白色沉淀变为红褐色、蓝色沉淀、白
32、色沉淀、刺激性气体放出、刺激性气体放出,故NH4Cl和NH4NO3不能鉴别出来;中五试剂的现象分别为:无色变为褐色、溶液变浅绿色、有红褐色沉淀和气体生成、溶液呈棕黄色(Fe3颜色)、红褐色沉淀8(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u +H2SO4(浓)CuSO4 + SO2+2H2O 品红 Na2SiO3溶液变浑浊或Na2SiO3溶液中出现白色胶状沉淀(2)SO2 + 2H2S =3S+ 2H2O NaOH + SO2 = NaHSO3 BaSO4 BaSO3 SO2 +Cl2 + 2H2O + Ba2+ = BaSO4 + 2Cl- + 4H+(1)连接好仪器在加药品之前必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浓硫酸在
33、加热的条件下与铜反应生成硫酸铜、SO2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 + H2SO4(浓CuSO4 + SO2+2H2O。产生的SO2与碳酸氢钠反应放出CO2,CO2通入硅酸钠溶液产生硅酸沉淀,据此验证碳、硅的非金属性强弱。由于SO2也能与硅酸钠溶液反应产生硅酸沉淀,所以再把生成的CO2通入硅酸钠溶液之前要检验SO2是否被碳酸氢钠完全吸收,因此A中的试剂是品红溶液。非金属性越强,相应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越强,根据较强酸制备较弱酸原理可知,能说明碳的非金属性比硅强的实验现象是Na2SiO3溶液变浑浊或Na2SiO3溶液中出现白色胶状沉淀。(2)SO2具有氧化性,能和H2S反应生成单质S和水,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 + 2H2S =3S+ 2H2O。SO2是酸性氧化物,能与氢氧化钠反应,若大量的SO2通入NaOH溶液中生成亚硫酸氢钠,其化学方程式是NaOH + SO2NaHSO3。 氯水具有强氧化性,能被溶液中的亚硫酸氧化生成硫酸,进而生成硫酸钡沉淀;氨气是碱性气体,通入氨气酸性降低碱性增强,因此生成亚硫酸钡沉淀,其中与氯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 +Cl2 + 2H2O + Ba2+ = BaSO4 + 2Cl- + 4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