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离骚导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重点难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3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4欣赏诗中的比兴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学习内容】课前预习:关于离骚楚怀王三十九年(前300年)春,屈原被排斥流放在汉北。此间创作了离骚,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全诗373句,2490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神话传说和丰富
2、的想象,表达了作者鼎革图治的政治抱负和同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坚强意志,抒发了热爱祖国的炽烈感情,是我国浪漫主义长诗的鼻祖。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
3、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库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
4、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关于“楚辞”与楚辞“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战国时期的一批楚国作家在学习楚国民歌基础上,创造、发展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楚辞则是由西汉刘向编辑的屈原、宋玉等楚国作家作品的总集名。在文学史上,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走近
5、作者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他名平,字原,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我们对他评价很高: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是我国有记载的第一位文人诗人,第一位知识分子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
6、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有九年之久。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用吃粽子、赛龙舟的方式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包括两个内涵: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其中离骚是代表作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
7、骚)。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
8、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诵读课文: 1、第一遍,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的节奏要复杂一些,但仍有规律可循,这就是每个诗句都可以分成两半,中间用虚词连接,前一半占两拍,后一半看起来似乎只有一拍,但加上延长音或停顿,其实也是两拍。所以,它的基本句式是:XXX虚词XX(空拍或加语尾助词),一般一句是三四个节拍。下面试从课文中举几个例子,虚词皆加括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9、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4、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知识积累1、注音修姱( )謇朝谇( )( ) 蕙纕( ) 揽茞( ) 谣诼( )偭规矩( ) 忳郁邑( ) 侘傺( )( ) 溘死( ) 鸷鸟( ) 延伫( ) 攘诟( )( ) 兰皋( ) 芰荷( )岌岌( )2、通假字偭规矩而改错 忳郁邑余侘傺兮 何方圜之能周兮 进不入以离尤兮 芳菲菲其弥章 延伫乎吾将反3、一词多义【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亦余
10、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度】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固】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汝心之固,固不可彻【相】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反】忽反顾以游目兮。(屈原离骚)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贾谊过秦论)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史记鸿门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焉】驰椒丘且焉止息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修】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退将复修吾初服邹忌修八尺有余(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4、古今异义【工巧】 古义: 今义: 【改错】 古义: 今义: 【流亡
11、】 古义: 今义: 【以为】 古义: 今义:【穷困】 古义: 今义: 【陆离】 古义: 今义: 5、翻译并体会特殊句式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步余马于兰皋兮。不吾知其亦已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既替余以蕙纕兮。赏析课文: 1、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2、再读课文, 朗读时还要把握文章的主旨,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感情。第一部分:主要是说他因进谏而遭贬黜,接着就说到朝中小人如何诬蔑他,而君王却执迷不悟,由此他想到当时政治上的坏风气:投机取巧,不顾公理,造谣中伤,产生了孤独感。但他决不同流合污,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终于得出“伏清白以死直”的结论,这种精神
12、是极为感人的。 第二部分:既黜之后,该怎么办?反省自己,是否没有看清道路,返回去呢?承着反省的思想,检查自己的进退、制衣,肯定了自己的美好品质及政治主张“苟余情其信芳”,“唯昭质其犹未亏”,信念更加坚定,为了寻求理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刚正不阿,一身正气,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坚持真理,献身理想;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情感无不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为光明自由幸福而斗争。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分析特色:1 、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离骚作为一首宏伟瑰丽、令人回肠荡气的政治抒情诗,以大胆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
13、法,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斗争,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深广忧愤和精神上的追求。2、比兴手法。屈原比兴手法的运用,较诗经亦发展了一大步。(重点分析“比”),本文中“比”的运用如:“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蕙纕”“揽茝” 比喻自己的美德),“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灵修”,神圣,喻指君王。“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蛾眉” 喻指高尚德行)你还能找出类似的句子吗?有哪些?3、 语言特色。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舒展自如;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情淋漓酣畅,声情并茂;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4、了解“香
14、草、美人”的意象体系作为诗歌的象征手法,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是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生动。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是屈原的创造,它是楚辞中最典型的象征性意象。之后,人们常以“香
15、草美人”比喻忠贞贤良之士。 文章翻译: 我揩拭着辛酸的眼泪,声声长叹,哀叹人生的航道充满了艰辛。我只不过是洁身自好却因此遭殃受累,早晨去进谏,到傍晚就遭毁弃!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给我加上罪名。这些都是我内心之所珍爱,叫我死九次我也绝不改悔!我只怨君主啊!你是这般无思无虑,始终是不能明察我的用心。你周围的侍女嫉妒我的姿容,于是造出百般谣言,说我妖艳狐媚!那些贪图利禄的小人本来就善于投机取巧,方圆和规矩他们可以全部抛弃。追随着邪恶,背弃了法度,竞相以苟合求容作为处世准则。我忧郁烦闷,怅然失意,我困顿潦倒在这人妖颠倒的时期!我宁愿暴死而尸漂江河,也绝不和他们同流合污,沆
16、瀣一气。哦,那凤鸟怎么能和家雀合群?自古以来本就这样泾渭分明。哪有圆孔可以安上方柄?哪有异路人能携手同行!我委屈着自己的心志,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暂且忍痛把谴责和耻辱一起担承。保持清白之志而死于忠贞之节,这本为历代圣贤所推重!我后悔,后悔我当初没有看清前程,迟疑了一阵,我打算回头转身。好在迷失方向还不算太远,掉转车头,我依旧踏上原来的水驿山程。我走马在这长满兰草的水边高地,我奔向那长有椒树的山丘,暂且在此停息。我既然进言不听反而获罪,倒不如退居草野,把我的旧服重整。我裁剪碧绿的荷叶缝成上衣啊!又将洁白的莲花缀成下裙。没人理解我,就让他去大放厥词吧!只要我内心是真正的馥郁芳芬。我把头上的帽子加得高
17、而又高啊,把佩带加的很长很长。芬芳与污垢已经混杂在一起,唯独我这光明洁白的本质未曾蒙受丝毫减损。急匆匆我回过头来纵目远望,我要往东南西北观光巡行。我的佩饰如花团锦簇、五彩缤纷,喷吐出一阵阵令人心醉的幽香清芬。人生各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喜爱,我却独独爱好修洁,习以为常!就算把我肢解了我也毫不悔改,难道我的志向会因受挫而改变吗? 合作探究:1、屈原一心想实现美政,又为什么“朝谇而夕替”被流放?2、离骚虽以抒情为主,也不乏生动的比喻及对偶,从文中找出一二处并谈谈这些诗句对营造意境的作用。3、有人认为直接抒情的诗句,只有“意”而无“境”,你是怎么认为的?请找出一二句直接抒情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4、诗
18、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命运?5、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品格?拓展阅读: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原本是古代南方“百越”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他们生活在水乡,断发纹身,自比是龙的子孙,每至端午,便举行神秘而隆重的祭祖庆典(见闻一多端午考)。 端午节与屈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占楚国都城,楚三闾大夫屈原目睹国破民辱,痛不欲生,挥笔留下绝笔之作怀沙,于五月五日抱石自沉汨罗江中,以高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烈的爱国主义乐章。相传屈原沉江,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划船前去拯救;拯救不得,便争先恐后打捞他的真身;打捞不得,便把饭团、鸡蛋投进江里,喂饱鱼虾鳖蟹,以免它们啮噬三闾大夫。从此,每到这个日子,人们便纷纷争渡江中,投以饭
19、食,祭奠英魂,一个普通的民俗节日便慢慢演变为含有特殊意蕴的全民族的盛大祭典,代代相衍,传流不息。端午节最初的习俗端午的古风习原本很多,有悬艾、插蒲、斗草、浴兰、射圃、系彩、涂臂、佩香囊、赠朱索、贴赤符、采术、蓄药、烹鹜、葅龟、蒲酒、枭羹,等等。但经过岁月流水的淘洗,许多风习都已渐远渐淡、湮没无闻,惟有与祭奠屈子紧密相系的食粽和竞渡,却与时演进、蔚为大观。 食粽汉代就已出现了用草木灰水浸泡的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食品。南北朝时期,粟米中还掺杂板栗、赤豆、肉类等物,掺入药材的称为“益智棕”。“大唐粽子”更有讲究,用米“莹白如玉”,锥形、菱形,花样翻新。粽馅各地有异。北方多枣粽、松子粽、胡
20、桃粽,南方多豆沙粽、火腿粽、蛋黄粽。苏东坡端午帖子词中 “时见粽里觅杨梅”、 “水团冰浸砂糖裹”,咏的是果粽和糖粽;元代舒桢“碧艾香蒲处处忙”,说的是艾叶粽;清代董元恺“萦丝楚粽,巧借针线逢”,描述的是绫罗包裹、针线缝合的粽子。清人还有食粽的谜语: “三角四楞长,珍珠里面藏。欲尝其中味,解带脱衣裳。”至于粽联、粽话,更是烟雨葱茏,机趣万方。竞渡比之食粽,竞渡更具祭奠庆典的隆重气氛和壮丽色彩,显示出凝聚力和群体性的震撼感。竞渡起源于屈子故里。南朝梁代宗懔荆土岁时记曰:“午日竞渡舟楫,拯屈原也。其舟轻,谓之飞凫。”贵州苗族同胞则在五月举行“龙船节”。渐次,风染塞北关西、海峡两岸。1736年(乾隆二
21、十九年),台湾知府蒋元君在台南法华寺半月池主持龙舟赛,开启了台湾端午竞渡的风习。年年盛况,节节胜景,外国友人也按捺不住,越南、朝鲜、日本,乃至远在欧洲的英国,都先后上演端午龙舟竞渡的活剧。1991年端午节,屈子第二故乡湖南岳阳市举办了首届国际龙舟节,将“龙头”抬入屈子祠内“上红”(披红带)、“开光”(点睛),宣读祭文, 60余万中外人士三鞠躬后将龙头抬向汨罗江,奔向竞渡赛场,欢声雷动,盛况空前。(刘宝田) 端午在韩国2005年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时间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对此,专家称:无形遗产属于全人类共享,韩国申报成功并非坏事。【课堂小结与反思】【课后作业与练习】主题性研究课题:文学即人学。学完本文后,你认为在商品经济的今天,学习屈原的为人处世是智还是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