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 2020.111本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使用答题纸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要字迹工整,笔迹清晰超出答题区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2018年国庆,深圳世界之窗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盛世纪震撼上演。全剧由日月春秋、大汉王朝、盛世长安、雪域草原、碧海扬帆五大篇章组成。如何在更大范围内传递中国精神中国梦,要做到这一点,雅俗共赏
2、显得尤为重要。以编舞为例,选择诗经蒹葭,并配以古曲,视之高雅,然诗经蒹葭的内容本质是通俗的。从内容来看,第三幕盛世长安以“饮中八仙”和“大唐商市”来呈现。以杜甫饮中八仙歌为切入点,通过再现诗仙李白、书圣张旭等人在酒会上的群像醉趣,生动地再现盛唐时代文人士大夫乐观、放达的精神风貌,不可谓不雅。而“盛世长安”则展现了当时闻名天下的东市西市繁华热闹的景象:西市胡姬酒肆、商铺林立、商贾云集,很接地气的市井闹市;东市作为皇家购物场所,其高雅与西市的繁华相得益彰。我们每个人经常会说“买东西”,但很少有人追究“买东西”一词的出处,当大家看完东西两市的表演,就很清楚“买东西”一词就出自唐朝到东西两市的购物之意
3、,令观众感到意外之喜。深圳世界之窗原创推出的史诗、名著、都市三大系列作品中,每一个作品的主题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表面上看对一个景区而言都显得过于严肃厚重,其实每部作品主题的确立,都是艺术与市场的双赢,雅俗可共赏。越是商业性的演出,越要从文化上入手;越是娱乐性的表演,越要在艺术性上加强;越是流行性的作品,越要有精品上的追求。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铺天盖地的信息足以让人们对各种新生事物产生足够的免疫力,而打动观众的最佳方式则是引发一场情感的共鸣。因此,盛世纪提供给观众的不仅是一部作品,更是一台有故事、有人物、有吸引力的演出,一段能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美好体验。(搜狐网深入浅出讲述中国故事,雅俗共赏
4、传递中国精神)材料二: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最早于1948年上半年由观察杂志社出版,书中收录关于文艺的论文十四篇,有三分之一是谈诗歌的,主要是谈朗诵诗。先生对新诗创作有个基本观点,即诗歌语言固然应当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但更主要的是新诗必须有节奏。盖中国传统诗歌与音乐有密切关系,而“节奏”是从音乐来的;尽管新诗与音乐已没有直接关系,却也不能没有节奏。既称为诗,总要读来朗朗上口,因此节奏是不能缺少的。这本书中谈诗歌的文章大抵从不同角度来阐释并论证这个观点。书中力作当推论雅俗共赏和论逼真与如画。这里我想着重谈谈论雅俗共赏。先生撰写论文,经常结合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来谈问题,此文自不例外。这篇论文的观
5、点是有倾向性的,即以古今的名著名篇为例,要求今后的作者能照顾到广大读者层面。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不能只供文化程度高的读者阅读,而应该争取多数人(即一般文化水平的人)都能欣赏,这样的作品才能传之永久。这就是我对先生论“雅俗共赏”的粗浅理解。其实我以为,雅与俗并非彼此不能相容的矛盾对立面,其间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先秦文学中,诗三百篇应该是最古老也最典雅的作品了,但其中“国风”和“小雅”两大类,有不少作品最初也应该是比较通俗的,且曾在民间广为流传。后来经过上层文化人进行加工,才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楚辞中的九歌也是这样。其后的汉魏乐府、五七言诗以及词、曲,散体文中的话本等,其发展过程亦大抵如是,
6、不妨说都是由俗变雅,或先俗后雅的。清末谴责小说,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在当时不过是流行一时供人消遣的“闲书”,现在则成为近代文学史中必须予以评价的古典名著。可见“雅”与“俗”只是相对而言,不宜划分得太刻板、太绝对。如果从读者这方面说,则从俗到雅,实即“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主要还是希望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鉴赏能力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当前有一种风气,强调属于古典范畴的文艺作品非经过人为的改动不可,即使是已被公认为经典之作,如小说中的西游记红楼梦或戏剧中的牡丹亭桃花扇也要对它们妄施斧斤。理由是不“改刀”的话就不算“与时俱进”,并认为群众也看不懂。我则认为,这是不科学的,也是行不通的。
7、真正的经典作品,不下苦功夫是读不懂的。试问,谁敢擅改屈原的离骚天问以及鲁迅的野草呢?成功的作家和艺术家是有责任提高读者和观众的鉴赏能力和艺术水平的,而不是随意迁就读者和观众的低水平,从而降低作品的质量或擅改传世已久的经典之作。如果拿“雅俗共赏”做挡箭牌,而一味迎合时尚的低级趣味,最终是会葬送我们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前途的。一部成功的文学艺术作品能产生“雅俗共赏”的效果,乃是品位很高的美学境界,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不能由于作者水平低或演员的艺术表现力不足,写不出或演不出达到一定水平的作品和剧目,便以“雅俗共赏”为借口而替自己文过饰非。在当前这种社会浮躁风气下,在文化滑坡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请读者耐心
8、读一读朱自清先生这本论雅俗共赏旧著,窃以为是大有好处的。(选自吴小如前言,有删减)材料三: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士”和“民”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老百姓加入士流的渐渐多起来,这些新晋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这样,“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到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孟子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
9、,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以西厢记和水浒传为例,这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压迫反抗”,也是人之常情。这可以说是俗人和雅人的交点。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新的知识阶级。这知识阶级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的地位。抗战以来又有“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更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这大概也会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朱自清论雅俗共赏,有删节)1. 下列对材料二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文本第一段最后一
10、句的“这个观点”指的是“新诗语言必须要有节奏”的基本观点。B. 朱自清在论雅俗共赏一文中指出,文学作品应重点照顾一般文化水平的读者。C. 诗经楚辞等经典作品都经历了由俗到雅的演变历程,这与上层文人的加工有关。D. “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即提高广大读者的文化素质和鉴赏力,而非一味地迁就读者水平。2. 下列对材料二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首先介绍文集基本内容,然后主要就其中一篇文章谈自己的理解和深入思考。B. 作者在阐述“雅俗并非矛盾对立”这一看法时,主要运用事例和比喻等论证方法。C. 文章主要从文学史发展和读者鉴赏两方面,阐释了作者对“俗”与“雅”的认识。D. 这篇前言体现作
11、者鲜明的观点和写作动机,文末点明旧著再版的价值和现实意义。3. 根据材料三的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安史之乱”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学向“雅俗共赏”转变的起点,因为战乱打破了“士”与“民”的界限,越来越多的“民”进入到上层社会。B. 雅文学和俗文学交融的一个前提就是社会阶层的融合,剧烈的社会动荡,如战乱就成为新文学产生的必要条件。C. 作者引用孟子的话,是想证明,有一些美是被人们共同承认并欣赏的,而这些美主要集中在共通的人之常情上。D. 苏轼的词流传千古,不仅仅有其语言接近白话,明白通畅的原因,还有其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人们心中郁结却不能言的感受。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
12、析。(4分)5. 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应该如何正确处理雅与俗的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共16分)说起梅花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
13、,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记得第一个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
14、,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15、。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鰲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
16、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
17、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有一次和一个日本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取材于苏
18、菲的同名散文)6.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 与雅致的“苏菲”相比,“梅”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因此令作者耿耿于怀。B 文中那位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作者期待他写出“梅花四弄”。C 本文明写对梅的热爱,在无意识中也表现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隔膜与误解。D 在旅居海外的作者看来,梅花不仅渗入了自己的生活,也象征了民族精神。7.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墨梅”是用水墨画出的梅花,在黑白浓淡之间呈现出疏、瘦、清、斜之美。B 由林和靖“众芳摇落独暄妍”一诗诗体推断,该诗写作年代是在魏晋年代。C 倒数第三段中称“梅花是人间尤物”,“
19、尤物”在这里指特别美好的事物。D “梅”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都是历代中国画家酷爱的创作题材。8.本文倒数第三段描写了哪些赏梅的情境?作者借此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品质与格调?(6分)9.本文结尾写道:“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请紧扣“书香”与“诗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中书监高
20、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书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讲罢,孝怡异之,向博士说,举学尽惊。后高祖闻之,召入,令诵五经章句,并陈大义,帝嗟赏之。以才名拜太学博士,征署彭城王元勰法曹参军,甚见重。尚书令王肃曾于省中咏悲平城诗,勰甚嗟其美,欲使肃更咏,乃失语云:“王公吟咏情性,声律殊佳,可更为诵悲彭城诗乎?”肃因戏勰云:“何意悲平城为悲彭城也?”勰有惭色。莹在座,即云:“所有悲彭城,王公自未见耳。”肃云:“可为诵之。”莹应声云:“悲彭城,楚歌四
21、面起。尸积石梁亭,血流睢水里。”肃甚嗟赏之。勰亦大悦,退谓莹曰:“即定是神口。今日若不得卿,几为吴子所屈。”莹以文学见重,常语人云:“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 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尽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孝昌中,于广平王第掘得古玉印,敕召莹与黄门侍郎李琰之,令辨何世之物。莹云:“此是于阗国王晋太康中所献。”乃以墨涂字观之,果如莹言,时人称为博物。累迁国子祭酒,及出帝登阼,莹以太常行礼,封文安县子。稍以功迁仪同三司,进爵为伯。薨,赠尚书左仆射、司徒公、冀州刺史。(节选自魏书祖莹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性爽侠/有节气士
22、/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尽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B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尽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C. 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尽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D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尽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博士,官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专掌经学教授。B 登阼,即位。阼是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天子即位时践阼升殿,故借指帝位。C 伯,古代被君主封赏的五等爵位的第三等,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D薨,古代称诸侯之死,位高之人专用,后世也指有封爵的
23、大官或大夫之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祖莹勤奋好学,酷爱读书。他日夜苦读,父母怕他生病,但阻止不了,他常等父母睡下,偷偷地燃火读书,并遮盖窗户,后被发觉,因此深得赞誉。B 祖莹才思敏捷,处变不惊。元勰想让王肃再吟咏一遍悲平城,由于说错名字而觉惭愧,祖莹随机应变当即诵读悲彭城,王肃惊叹,元勰大喜。C 祖莹以文见长,世人看重。他在文章创作方面有着独到之处,认为写作必须自出匠心,成一家风骨,不能随便与他人一起探讨,以防文章失去个性。D 祖莹博闻强识,辨物准确。皇帝下诏让祖莹与李琰之辨别所挖宝印为何世之物,祖莹说是于阗国王在晋太康时献给皇上的礼物,经验证,果如其
24、言。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以才名拜太学博士,征署彭城王元勰法曹参军,甚见重。(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共9分)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
25、,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15.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向别人学习,发扬长处避免短处的句子是“ , 。”(2)将进酒中表现作者对权贵的否定,又无法改变现实,以消极的办法反抗的诗句是:“ , 。”(3)老子四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 , 。”三、语言文字应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719题。(共9分)家训只是古代家书的一种形式。更多的古代家书则晓之以理,劝诫子孙
26、为人处世之道,治家守业之理,做一个符合儒家伦理规范的谦谦君子。父辈们总是用丰富的生活阅历、沧桑历尽的人生经验、伟岸正直的道德人格来教益自家子孙,但不经意中,家书丰富了民族文化的收藏,成为一笔所有子孙后代的公共财富,穿越了千年的时空。即使是今日翻开阅读,仍觉熠熠生辉。()。沈从文的结发妻子张兆和手捧数百封家书,感喟涕流:我是全北京最的人了。柳亚子在写给夫人郑佩宜的信中,从饮食起居到锅碗瓢盆,事无巨细,一一过问,其情深切,感人至深。家书因其亲切自然而更能贴近读者的心灵,其对的平常生活的描述与记录更能激发读者的共鸣。家书里的文字是那么灵动而饱含深情。随意走进一个章节,家书里的情节都是那么生动感人;随
27、意从一个章节出发,都可以轻松地“”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场景中来。对一个家来说,家书是一条纽带;对我来说,家书就是一处磁场,磁心所在是我阅读的方向。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娓娓道来富有衣食住行嫁接B.侃侃而谈富足悲欢离合链接C.娓娓道来富有衣食住行链接D.侃侃而谈富足悲欢离合嫁接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家书中蕴含的真情十分打动人心,就像家书的教益让人称颂和受益B.家书的教益固然让人称颂和受益,其蕴含的真情却也一样打动人心C.家书的教益虽然让人称颂和受益,其蕴含的真情却也一样打动人心D.家书中蕴含的真情能够打动人心,其中的
28、教益更是让人称颂和受益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家书成为一笔所有子孙后代的公共财富,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丰富了民族文化的收藏。B、家书穿越了千年的时空,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丰富了民族文化的收藏。C、家书丰富了民族文化的收藏,穿越了千年的时空,成为一笔所有子孙后代的公共财富。D、家书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丰富了民族文化的收藏,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垃圾分类虽然只是举手之劳,但要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为说教和试点的效果毕竟是有
29、限的,而应通过制度规范以推而行之。当然,加快推广垃圾分类,制度的推行只是一方面,。投放只是垃圾分类的第一步,要想真正实现垃圾分类,还必须有相对应的收集、运输等一系列处理系统,任何一个环节缺失了,。 21、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6分)巴尔的摩地方法院1987年5月30日裁决亚特兰大市一个生产据称“能使头发卷曲而发亮”的美发剂的制造商向一位使用该厂生产的美发剂而毁发毁容的妇女赔偿45万美元巨款。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经常在一起玩耍。小男孩收集了很多贝壳,小女孩拥有很多雨花石。小男孩想用所有的贝壳与小女孩的雨花石做个
30、交换,小女孩同意了。但是小男孩却把最大最好看的贝壳藏了起来,仅把剩下的给了小女孩,而小女孩则如她允诺的那样,把所有的雨花石都给了小男孩。那天晚上,小女孩睡得很香,而小男孩却彻夜难眠,他始终在想:小女孩是不是也跟自己一样,藏起了很多雨花石。人际交往对于个体成长成才有重要作用,你在与人交往中有怎样的困惑和收获?你对人际交往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期中模块检测语文试题答案(150分,150分钟)2020.11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 【答案】1. D 2. B 3. B 4. 采用先立后破的论证方
31、式。文章首先介绍文集基本内容,然后就其中一篇文章论雅俗共赏引出自己对雅俗共赏的理解。接着指出“强调属于古典范畴的文艺作品非经过人为的改动不可”这种当前风气,是不科学的,也是行不通的。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对比法,引用法等。例证法:当前有一种风气,强调属于古典范畴的文艺作品非经过人为的改动不可,即使是已被公认为经典之作,如小说中的西游记红楼梦或戏剧中的牡丹亭桃花扇也要对它们妄施斧斤。论据典型,新颖,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够有力地证明论点。如:先后运用了诗三百篇其中“国风”和“小雅”两大类,楚辞中的九歌,其后的汉魏乐府、五七言诗以及词、曲,散体文中的话本等,清末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
32、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事例论据,典型且新颖。 5. 作家应该认识到,雅与俗并非彼此不能相容矛盾对立面,其间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雅与俗只是相对而言,不宜划分得太刻板、太绝对。每部作品主题的确立,都应做到雅俗可共赏,都应注重艺术与市场的双赢,越是通俗的表演,越要在艺术性上加强;越是流行性的作品,越要有精品上的追求。“雅俗共赏”的作品,能抓住俗人和雅人的交点人之常情,能引发其情感共鸣。文学作品不能只供文化程度高的读者阅读,而应该争取多数人(即一般文化水平的人)都能欣赏,这样的作品才能传之永久。成功的作家和艺术家是有责任提高读者和观众的鉴赏能力和艺术水平的,而不是随意迁就读者和观众的低水平,从而降低作品
33、的质量或擅改传世已久的经典之作。如果拿“雅俗共赏”做挡箭牌,而一味迎合时尚的低级趣味,最终会葬送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前途的。(二)现代文阅读6.答案:D(本题考察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 选项为因果颠倒,作者虽然觉得这个名字极美,但又觉得梅这个名字太俗,闷声闷气,难以启齿,所以才给自己起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B 作者只是说这个意大利人有艺术感染力,并没有说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染力,文中并没有体现出期待。C 作者并不是“无意识”的表现。D 文章中出处提及梅花,并且梅花也象征民族精神)7.答案:B(题目侧重考察文学常识。B选项林和靖是北宋时期的诗人。“众芳摇落独喧艳,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
34、暗香浮动月黄昏”从体裁上来说是七律,所以是近体诗,近体诗是在唐以后才出现的,所以不是魏晋时期所作)8.要点一:万木萧瑟,大雪压境,凌霜傲雪的风骨要点二:千年老梅,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要点三:淡云晓日,薄寒细雨;小桥清溪,明窗疏篱;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超凡脱俗的品质9.答案:“书香”“诗心”传达了历代文人几千年的书写绘画、题咏吟诵中赋予了梅花的精神之美和诗性之美,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梅花所凝聚的深厚文化内涵。“书香”本义指笔墨之香,在文中指梅花的绘画作品以及梅花所蕴含的疏,瘦,清,斜之美。“诗心”本义为诗歌的情感,在文中指从古至今有无数的咏梅佳作,呈于书本,萦绕于心,把梅花的品格深入到
35、血液灵魂和心里。并且给了我们与众不同的审美体验,陶冶人心。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人爱梅,种梅,写梅,赏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梅花诗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清高孤傲精神的象征,表达作者对梅花这种品格的赞美。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0C11D(大夫的死为“卒”。)12C(“不能随便与他人一起商榷”错,原文指写作不能和别人求同。)13(1)祖莹凭借才学名声被任命为太学博士,被征召为彭城王元勰的法曹参军,很受器重。(4分。“拜”“征署”“见”每处1分,句意1分。) (2)人们做事情,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如果在)将要完成的时候也像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就不会让事情失败了
36、。(二)古代诗歌阅读14、B “男儿屈穷心不穷”中“穷”指“理想困窘,不得志”,不能理解为“贫穷的生活”。15、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然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6分,每条3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共23分)(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向别人学习,发扬长处避免短处的句子是“ , 。”(2)将进酒中表现作者对权贵的否定,又无法改变现实,以消极的办法反抗的诗句是:“ , 。”(3)老子四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 , 。”三、语言
37、文字应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9分)17、答案:C解析:“娓娓道来”,意思是连续不断地说、生动地谈论。“侃侃而谈”,形容人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古时候用来形容人善于交谈,有风度,含褒义。根据前文“晓之以理”可知用“娓娓道来”。“富有”,强调的拥有的多。“富足”,强调足够满意。根据前文的“几百封”可知用“富有”。“衣食住行”,泛指穿衣、吃饭、住房、行路等生活上的基本需要。“悲欢离合”,泛指聚会、别离、欢乐、悲伤的种种遭遇。根据后面的“平常生活”可知用“衣食住行”。“嫁接”和“链接”都是比喻用法,过去和现在之间,用“链接”更恰当。18、答案:B解析:上文侧重家书之“理”,下文侧重
38、家书之“情”,由此可以排除A、D两项。“虽然”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此成立。“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也可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根据语境,B项最恰当。19、答案:D解析:文中画线语句语序不当,根据从古至今再向未来的顺序,与多重定语语序的要求,选D项最恰当。20、参考答案:就不能只停留在说教和试点上还要建立完善的垃圾处理系统都将造成整个系统的失灵解析:第处根据后文“说教和试点的效果毕竟是有限的”可知应该填写“就不能只停留在说教和试点上”;第处根据后面的“等一系列处理系统”可知应该填写“还要建立完善的垃圾处理系统”;第处根据前文“还必须有相对应的收集、运输等一系列处理系统”可知应该填写“都将造成整个系统的失灵”。21、亚特兰dao大市一制造商生产du了一种据称zhi“能使头发卷曲而发亮dao”的美发剂。专一位妇女因使用这种美属发剂而毁发毁容。1987年5月30日,巴尔的摩地方法院裁决该制造商向这位妇女赔偿45万美元巨款。22、参考答案:“打算”改为“计划”;“应邀”改为“邀请”;“拜托”改为“希望;“等着”改为“等候”;“听取”改为“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