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86080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检测高一语文2020.1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涂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2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习总书记指出,“要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2、。在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培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推进社会向上向善力量的形成,是人有德而立、国有德而兴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构建与推进要通过善文化在“个人家庭社会”的内化与践行来实现。首先,善是为人之本。孟子作为传统善文化的奠基者及推进者,提出了“四端说”,他强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体悟并践行“良知”是个体道德修为的基础。其次,善是知行合一的根本要求。中国传统善文化要求“仁者爱人”,要“泛爱众”:行为上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能做

3、到“民胞物与”,以实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为追求。仁爱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基础,与邻为善,互利共生,构成了交往的和平主义价值理念。仁爱主义、集体主义、和平主义是善文化谋求人类共同生存、命运一体的道德价值观。再次,善的培育、实践的第一场所在家庭。中国传统善文化培育与践行的根本是家国一体,“孝”“忠”合一。儒家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德之本、教之源。对父母、先祖的爱、养、畏、敬,及对兄长的尊敬、友爱,是孝悌文化的基础。要将感恩、敬畏、奉献、责任等基本道德意识、情感、价值作为家教、家风的内涵培育下一代,谋求个人善行与社会善行在价值观上的一体性,追求与实现家庭之善和国家之善

4、在道德践行上的一致性。最后,善是人实现“天人合一”、追求永恒的信念维系。中国在文明的“轴心”时代,已经奠基了天、地、人是同源相生、同道相存、同场相在的共同体的信念。所谓“黄天元素,唯德是辅”“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其中的“道”、“天(理)”往往与人的善心、良心相通相连。儒家认为,良知即天理。在现实生活中,周易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佛教的因果报应论,道教的“承负”果报论等使中国人有了善恶报应的善信念观,致力于在现实社会谋求“立德”以成就“不朽”。千百年来,善成为中国人成长发展的立身之基、修身之要,追求永恒的信念维系。中庸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的根本是觉悟善性、安践善

5、性。中国传统善文化的构建与普遍性、持续性传播、承继。促进并形成了中国人向善的自觉性。奠基起中华民族的善文化基因、精神基因、信仰基因,成为民族向上、向善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营造社会善文化的良好氛围,构筑社会善的规范体系,培育社会善的信念,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是当前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中汲取有益的成分,将民族善文化基因发展延续,是增强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软实力的重要方面。(摘编自王永智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1. 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子之所以提出了四端说,是因为其认

6、为善是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B. 仁爱主义、集体主义及和平主义相互关联,是善文化谋求人类共同生存的道德价值观。C. 善作为一种信念维系,起于文明的“轴心”时代,成为中国人成长发展的立身之基、修身之要。D. 将中国传统善文化基因发展延续,具有增强文化自信与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双重意义。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取总分总的结构,主要论述了中国传统善文化的构建与普遍性、持续性传播与承继。B. 文章主要采取了事实论证,特别是对文化典籍的引用,使文章既有事实典范,又有文化底蕴。C. 文章详略得当,详写善文化在“个人家庭社会”的内化与践行,略写其当下的社会

7、意义。D. 文章首尾两段都联系现实,指出善文化对国家发展的积极作用,体现了立足当下的创作意识。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培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推进社会向上向善力量的形成,是个人和国家发展的根本所在。B. 家庭是培育与践行善文化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要注重培育下一代感恩、责任等基本道德意识。C. 由“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可看出,当时的人们有了善恶报应的善信念观,积极实践善性。D.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等信念,对于今天我们营造社会善文化的良好氛围仍有重要现实意义。【答案】1. B 2. B 3.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

8、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A项,强加因果,原文第二段为“孟子作为传统善文化的奠基者及推进者,提出了四端说,他强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C项,“善作为一种信念维系,起于文明的“轴心”时代,成为中国人成长发展的立身之基、修身之要”中起源时间错误,偷换概念。依据原文“中国在文明的“轴心”时代,已经奠基了天、地、人是同源相生、同道相存、同场相在的共同体的信念。”“其中的“道”、“天(理)”往往与人的善心、良心相通相连。”“千百年来,善

9、成为中国人成长发展的立身之基、修身之要,追求永恒的信念维系。”可知,起于“轴心”时代的是“共同体信念”,其中的理念和“善”相关联,是随着千百年来的发展逐渐成为“信念维系”。D项,“具有增强文化自信与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双重意义”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由原文最后一段“将民族善文化基因发展延续,是增强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可知,“是重要方面”,并非“双重意义”。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

10、容表达的细微差别。B项,“主要采取了事实论证”错误。文中主要采取的是道理论证,引用大量的文典如中庸周易以及孟子的言论,来证明论点。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A项,“是个人和国家发展的根本所在”错误。依据原文“在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培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推进社会向上向善力量的形成,是人有德而立、国有德而兴的基础”可知,弘扬善文化是“人有德而立、国有德而兴的基础”,选项夸大了其作用。故选A。(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阅读下

11、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腊梅花开 胥得意事情来得太突然了,本来还在认认真真地办着年货,等儿子回来安逸地过一个祥和的年,谁知道来了封城的消息。城封得很快,头一天的消息,第二天就封了。新闻里和通知里都讲了,人人都不能出门,要彻底把那种说不清的病毒隔离住。全城人都行动了,这位母亲也不能例外。她平时就是一个明事理的人,退休后,主动当起了小区里的志愿者,事事都带头。这次,因为疫情封城,一定是因为事情非常重大了。母亲给儿子打电话:“封城了,政府不让回来,你就不要回来了。”儿子是海军的一名军医,一直跟着军舰出海,已经两个春节没有回家了,恰好今年没有任务,早就计划回来过春节的。在接到母亲的电话前,在新闻中,他

12、已经得知了家乡封城的消息。不能出门,只好在家里看新闻。母亲和父亲的心里焦急万分,他们所在的城市每天都有新增的病例,而且更可怕的是,一时还没有特效药,人们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好在,电视中不停地播放着各级政府抗击疫情的相关消息。北京的专家队来了,上海的医疗队来了,全国各地都在支持着自己所在的城市,而且为这次疫情而建的医院正在一天一个样地拔着节,母亲和父亲心中有了些安慰。可是,一觉醒来,父亲却开始咳嗽,并伴有发烧,一连串的症状都和新闻中所说的疫情相仿。忐忑不安中,老两口拨通了防疫站的电话。一个小时后,急救车来到了小区。上门的医护人员仔细地询问完情况后,父亲迅速被急救车拉走了。母亲被隔离在家了。趴在阳台

13、上看着呼啸着疾驰而去的急救车,母亲心里像长满了草。她急切地给儿子打电话,儿子没接。儿子在稍后的留言中告诉母亲他很忙。听说儿子忙,母亲突然意识到自己给儿子添乱了。全城几百万人都在家隔离着,又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慌什么!自从父亲被接走后,母亲就开始了茫然无措。直到一天,有一位专家在电视中讲,只要春天一到,疫情就会好转。于是,她开始无比渴望春天的到来。父亲戴上了呼吸机,他不忍心让母亲看到自己在隔离病房里的样子,每天只是偶尔发来语音微信。父亲告诉母亲,他入住的医院里,所有的医护人员都是军人,请她放心。父亲还告诉母亲,所有的医护人员也都穿戴得严严整整,传染不上。父亲还告诉母亲,要相信这场仗一定能打赢。可

14、是不论父亲怎么说,母亲心中还是惴惴不安。母亲知道儿子是一个海军军医,全国的医生都行动了,不知道他们正在做什么。眼下的情况,哪怕是祝福一句都会让儿子分神。她知道儿子是一个极孝顺的孩子,有空了就会给家里打电话。可是,让她有些不解的是,除夕这天她竟然没有收到儿子的任何消息。时间变得太漫长了,一面惦记丈夫,一面想念儿子,母亲只能守着电视看。电视中播放了许多医生感人的事迹,母亲看着看着就哭了。她是被感动的,感动之余,她又开始合计儿子在做啥。可是,儿子每天很晚才会发来一条报平安的短信,很简短。好消息一点点传来了,电视中讲,患者开始陆续出院了。而且,更好的消息是她接到了医院的通知,明天,她的丈夫就可以出院了

15、。放下电话的那一瞬间,她的眼泪再也忍不住,没来及眨一下,眼睛就模糊了一片,接着温热的泪水从脸颊上滚滚流过。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就等在了医院门口。每年的此时,街上的花店都热闹非凡,而如今,所有的店铺都关了门,她想给医生、护士还有丈夫买几束花的愿望也无法实现了。母亲觉得无比失落。就在这时,在家里已经十天足不出户的她看到马路边有一丛腊梅正绽出一片金黄。那一刻,她几乎要尖叫出来,似乎隔着口罩都闻到了腊梅的花香,她几步冲了过去。母亲围着腊梅花转了两圈,还是没忍心折下一枝。母亲突然想起了一个办法。她几步跑了回去,掏出手机拍了几张腊梅。终于见到了丈夫,像是隔了几个世纪。她的泪水又汩汩地流了起来。父亲和母亲还戴

16、着口罩,他们都知道此时哪怕再是想念也要按医生的要求保持距离。母亲急切地把手机相册打开,让父亲看里面的腊梅,大声而兴奋地说:“腊梅开了,春天就要来了!”父亲点点头,对母亲说:“把照片也给儿子发一张吧,他在病房里忙碌了十几天了。”母亲一惊,问:“他在哪儿?他咋在病房?”父亲缓了一口气:“他们的医疗队在除夕夜坐专机飞来了。虽然我没有见到他,但是每天我都能听到护士提到他的名字,他一直忙着会诊呢。”母亲激动地把照片传给了儿子,她在微信中告诉儿子:“家乡的腊梅花开了!爸妈都好。”那天晚上,母亲收到了儿子的回复:“爸妈,我们军舰又出海了。我在密闭的舰舱中,信号不太好,不能和你们视频,但是我天天在盼家乡的腊梅

17、花开”其实,儿子还想在回到家时告诉母亲,他在患者名单上看到了父亲的名字,但是,他不想让父亲看到他那时的样子。 (原载于中国应急管理报,2020年2月,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因疫情不能出门的父母焦急万分,主要原因是他们所在城市的新增病例在增加,又一时没有特效药,抗疫形势严峻。B. “腊梅花开”寓意春天到来,寄托着母亲希望疫情尽快过去、家乡早日摆脱疫情、一家人早日团聚的强烈期盼。C. 父亲说医护人员都是军人,穿戴得严严整整,传染不上,既为不让母亲担心,也流露出得知实情后对儿子的牵挂。D. 母亲非常喜欢意外发现的腊梅花,但她“围着腊梅花转了两圈,还是

18、没忍心折下一枝”表明她的坚强与乐观。5.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交代儿子是军医,母亲除夕没有收到儿子任何消息,儿子每天很晚回一条平安短信等情节,都为儿子除夕夜坐专机支援抗疫一线埋下伏笔。B. 小说人物极具代表性,是全民一心、抗击疫情的国人的缩影,既有家庭小爱,又有无私大爱,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C. 最初,父子相互了解对方实情,因为爱,都用善意谎言掩饰自己的实情,随着情节的发展,最后双方揭开真相,故事得以闭合。D. 小说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塑造了一个关心家人、坚强乐观、有大局意识的母亲形象,平凡而伟大。6. 如何理解“趴在阳台上看着呼

19、啸着疾驰而去的急救车,母亲心里像长满了草”?请简要分析。7. 小说运用第三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8. 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答案】4. D 5. C 6. (1)母亲因父亲生病住院而内心忐忑,表达了母亲对父亲的关心和牵挂。(2)父亲生病,母亲一人被隔离在家,表达了母亲内心的孤单、慌乱、不知所措。 7. (1)小说中的叙述者站在小说故事外部,了解小说全部的情节发展,可以更容易展开故事,使小说情节发展更为连贯,富于条理。(2)小说叙述者以旁观者的身份介绍人物,了解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及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塑造人物形象更全面、更客观、更具灵活性。 8. 参考答案一:(1)可以

20、删去(2)小说的结尾通过儿子的短信内容交代了儿子的去向和祝愿,“天天在盼家乡的腊梅花开”,呼应了标题,更好的表达了对家乡远离疫情的期盼和祝愿。(3)儿子刻意隐瞒自己的去向,就是不想让父母担心,但实际上父母已经知道。表达了一家人相互关爱的家庭温馨,同时也体现出儿子奋战抗击疫情一线的无私大爱,和父母的理解与支持,丰富了人物形象;小爱与大爱交织在一起,深化了主题。参考答案二:(1)不能删掉(2)收束全文,与前文伏笔相照应,故事情节更加完整。父亲知道儿子奋战在医院,儿子又怎能不知道父亲在住院呢?消除了读者的疑问,凸显了他们彼此的关心和牵挂,引起了读者的情感共鸣。(3)通过最后一段表现了儿子不希望父亲为

21、自己奋战一线而担心,相互间的牵挂默默地放在心里,印证了母亲眼中儿子是个孝顺的孩子这一事实,表明了一家人相互间的关爱和温馨,丰富了形象,深化了主题。【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D项,“表明她的坚强与乐观”理解有误。联系前文看,“她想给医生、护士还有丈夫买几束花的愿望也无法实现了。母亲觉得无比失落”,发现腊梅,围着绕了两圈,没忍心折下,是母亲非常喜欢绽放生机的腊梅,但不想因为个人心愿损害腊梅,表现母亲对自然生命的尊重。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C项,“随着情节的发展,最后双方揭开真相”理解有误。从最后一段“其实,儿子还想在回到家时告诉母

22、亲,他在患者名单上看到了父亲的名字,但是,他不想让父亲看到他那时的样子”看,儿子仍然掩盖了事情的真相,他没有告诉母亲自己看到了患者中有父亲的名字,没有见父亲,也没有让父母知道他在病房里,没有解开真相。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重要句子的能力。“趴在阳台上看着呼啸着疾驰而去的急救车,母亲心里像长满了草”,从修辞手法上看,这句话用了比喻的手法,表现了母亲情绪的不安和内心的杂乱。联系上下文看,父亲的症状和新闻里说的疫情相仿,这样写表现了母亲关心、惦念和担忧父亲。也为下文想给儿子打电话做了铺垫,进一步表现了母亲此刻的孤单、慌乱、不知所措,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综合以上分析,简要回答即可。【7

23、题详解】本题考查小说叙述角度的鉴赏能力。题干明确说“小说运用第三人称叙述”,可考虑第三人称行文的一般作用,如从情节发展上看,叙述者身在事外,了解小说全部的情节,容易展开故事,使情节发展更自然连贯;从人物塑造方面看,以旁观者的身份介绍人物,可以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全面客观,更具有灵活性。答出以上两点,也就回答了本文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这个问题。【8题详解】本题考查小说情节安排的理解分析能力。最后一段的内容是在写完儿子通过短信交代自己的去向之后,作者的补充交代。这一交代提及儿子想再回家时告诉母亲的话,让我们确定了他曾参与治疗但未与父亲见面的事情。如果将最后一段去掉,文章是以交代儿子的去向

24、和祝愿结尾,在表达对家乡远离疫情的期盼和祝愿的同时,也能以“天天盼着家乡的腊梅花开”来呼应标题,使情节结构更严谨。从人物形象上看,儿子刻意隐瞒去向,是不想让父母担心,表现了一家人的相互关爱之情,而他奋战在一线的大爱,在前文已有流露,这样写更能丰富人物形象,深化主旨。如果将最后一段保留,可以知道为什么前面父亲知道儿子在医院两人为何没见面的问题。父亲怕儿子担忧,没有要求见儿子,儿子怕父亲担忧,名字父亲名字在患者名单中也没选择见面。因彼此的关心而将牵挂和爱放在心里,既可以消除读者疑问,引发读者共鸣,又突出了一家人的相互关爱和温馨,和前文写儿子的孝顺相照应,丰富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主旨。综合看,无论是可

25、删还是不可删,从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和主旨等做到有理有据分析均可。做题时,要先针对“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明确态度,再结合文本回答“为什么”。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元符三年进士。累迁辟雍博士、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迁左正言,俄除给事中。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胥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奸,搢绅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给事中),则非其职矣。”未拜命,首抗疏劾

26、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者众,国家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翌日,贯等相率前诉,谓国家极治,安得此不详语。卢航奏禾狂妄,谪信州监酒。遇赦,得自便还里。初,陈瓘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

27、正汇从学。后正汇告蔡京罪,执诣阙,瓘亦就逮。经臣莅其狱,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或谓其失对,禾曰:“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遂坐瓘党停官。遇赦,复起知广德军,移知和州。寻遭内艰,服除,知秀州。王黼新得政,禾曰:“安能出黼门下?”力辞,改汝州。辞益坚,曰:“宁饿死。”黼闻而衔之。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久之,知舒州,命下而卒,赠中大夫,谥文介。(节选自宋史陈禾传)注辟雍:太学名。 宦寺:宦官。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

28、虞 虞:欺骗B. 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 曹:一类人C. 安得此不详语 详:通“祥”,吉祥D. 黼闻而衔之 衔:怀恨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与黄经臣胥用事 尝与人佣耕B. 臣之所忧 我欲因之梦吴越C. 居于鄞 尝学琵琶于穆操、曹二善才D. 禾答以事有之 慨当以慷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B. 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C. 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D. 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12

2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禾有先见之明。从长久太平的局面中看出潜藏的危机,针对当时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的情况,他上奏请求采取措施,起初不为人理解,后来得到证明。B. 陈禾忠于职守。其他官员对童贯等人的行为不敢指责,陈禾却大胆弹劾。他认为自己所处职位有进言的责任,否则,一旦调任给事中,进谏就不是自己的本职了。C. 陈禾敢于进谏。拉破了皇帝的衣服,坚持认为要惩处童贯等人。然而陈禾激怒了皇帝,以致遭到诋毁时,皇帝就趁势将他贬谪到外地。D. 陈禾刚正耿直。他服丧结束,担任秀州知州,但他不愿在王黼手下任职,宁愿离开也不赴任,因此得罪了王黼等人,最终受到诬陷而获

30、罪。13.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2)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答案】9. A 10. A 11. C 12. D 13. (1)祸福死生,都是命啊,怎么可以用逃避一死来换得个不义的名声呢?希望能够分担贤者的罪名。(2)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理解的能力。A项,“虞:欺骗”错误,“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译为“陈禾请求增加守军、修补城墙,用来防备不测”,因此“虞

31、”译为“预测”。故选A。【10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的能力。A项,“与黄经臣胥用事”中“与”,连词,“和,跟,同”;“尝与人佣耕”中“与”,连词,“和,跟,同”。 B项,“臣之所忧”中“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我欲因之梦吴越”中“之”,代词,代表的是越人说的话。C项,“居于鄞”中“于”,介词,在;“尝学琵琶于穆操、曹二善才”中“于”,介词,向。 D项,“禾答以事有之”中“以”,连词,因为;“慨当以慷”中“以”,介词,用。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恰逢童贯统领军队路过寿春府,想要拜访陈禾不能进门,送礼给陈禾也不接受。童贯恼怒了,回到

32、朝廷后就说坏话诬陷陈禾。“适童贯领兵道府下”中,主语“童贯”,谓语“道”,宾语“府下”,语法结构完整,因此应在“府下”后断开。据此排除BD。“贯怒”主谓句;“归而谮之”中省略主语“童贯”,“归而谮”,“而”表顺承关系,就,“归”“谮”为谓语,“之”为代词,做宾语,陈禾。语法结构完整,因此在“怒”和“归”中间断开。据此排除A。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D项,“宁愿离开也不赴任”错误,曲解文意,原文“寻遭内艰,服除,知秀州。王黼新得政,禾曰:安能出黼门下?力辞,改汝州。辞益坚,曰:宁饿死。黼闻而衔之。”只表达了坚决的推辞,并没有表示离开。故选D。【13题详解】

3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1)“祸福死生,命也”,判断句;“岂”,怎么;“以”,介词,用;“易”,交换;“愿”,希望;“分”,分担。(2)“明年”,第二年;“送客湓浦口”,省略句,省略“于”,到;“闻”,听到;“其”;代词,那。【点睛】翻译句子时,要联系原文语境,做到字字落实。在逐字翻译的时候可按以下方法进行操作:保留,保留人名、地名、官名等专用名词;替换,将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替换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运用修辞、典故的词要指出其含义;删除,删除没有意义的虚词;调整,倒装的句式要按现代汉语语法进行调整;补充,为使句子表达连贯,补出省略的成分。参考译文: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考

34、中元符三年进士。多次升迁担任辟雍博士、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天下长久太平,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陈禾请求增加守军、修补城墙,用来防备不测。有人指责这是无端生事,搁置起来不予批复。后来盗贼闹事,人们才佩服他的预见能力。升任左正言,不久授职给事中。当时童贯的权势越加扩张,和黄经臣一起执掌大权,御史中丞卢航跟他们内外呼应做坏事,士大夫因畏惧而不敢正视。陈禾说:“这是国家安危的根本啊。我所处职位有进言的责任,这时候不进言劝谏,一旦调任给事中,进谏就不是我的本职了。”他没有接受给事中的任命,首先上书直言弹劾童贯。又弹劾黄经臣:“依仗恩宠玩弄权势,在朝廷同列中夸耀自己。常常说诏令都出自他的手中,说皇

35、上将任用某人,举行某事,不久诏书下达,都跟他所说的相同。那发号施令,是国家的重大事情,降免昏庸官吏和提拔贤明之士,是天子的大权,怎么能让宦官参与其中?我所忧虑的,不只是黄经臣,这条路一开通,类似的进用者就会多起来,国家的祸患,就不可遏止,希望赶快把他放逐到远方去。”陈禾上奏还没结束,皇上就恼怒地拂衣而起。陈禾拉住皇上的衣服,请求让自己说完。衣袖被撕落,皇上说:“正言撕破我的衣服啦。”陈禾说:“陛下不惜被撕破衣服,我难道敢吝惜头颅来报答陛下吗?这些人今天得到富贵的好处,陛下将来会遭受危亡的祸患。”陈禾的言辞更加激烈,皇上改变了脸色说:“你能像这样尽心进言,我还有什么可忧虑呢?”内侍请皇上换衣服,

36、皇上回绝他说:“留着破衣表彰正直的大臣。”第二天,童贯等人一个接一个地上前陈告,说国家非常太平,怎么能说这不吉利的话。卢航上奏说陈禾狂妄,把他贬为信州监酒,遇到赦免,陈禾得以自由地回到乡里。当初,陈瓘从岭外归来,住在鄞县,和陈禾相互友好,派遣他的儿子陈正汇跟从陈禾学习。后来陈正汇揭发蔡京的罪行,被押送到朝廷,陈瓘也被逮捕,黄经臣审理他们的案子,用檄文征召陈禾到案取证,陈禾回答说事情确实有的,罪行不敢逃避。有人说他回答失当,陈禾说:“祸福死生,都是命啊,怎么可以用逃避一死来换得个不义的名声呢?希望能够分担贤者的罪名。”于是陈禾因为被诬陷为陈瓘的同党而获罪免官。遇到赦免,陈禾又被起用掌管广德军,调

37、任和州知州。不久遇上母亲去世,服丧结束,担任秀州知州。王黼刚刚执掌大权,陈禾说:“怎么能在王黼门下听候调遣?”他极力辞职,于是改任他为汝州知州。他辞职更加坚决,说:“宁可饿死(也不接受任命)。”王黼听说后对他怀恨在心。陈禾的哥哥陈秉当时担任寿春府教授,陈禾就到官邸侍奉兄长。恰逢童贯统领军队路过寿春府,想要拜访陈禾不能进门,送礼给陈禾也不接受。童贯恼怒了,回到朝廷后就说坏话诬陷陈禾,皇上说:“此人向来如此,你不能容忍吗?”过了很久,朝廷才又起用陈禾担任舒州知州。任命刚下达他就去世了,追赠他为中大夫,谥号为文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湖州歌(其六)

38、 (南宋)汪元量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不尽头”,写出北国云天苍茫弥漫,神秘莫测,表明艰难的路程没有尽头。B. 同写“大江东去”,第二句与苏轼词一样,都表达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C. 第三句融情于景,将孤寂清冷、悲凉凄恻的情绪融入自然无痕、动人心弦的画面。D. 全诗以大写意手法展示了一个动态的画面,语言简洁明了,情感哀怨凄迷。15. 首句中的“望”字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14. B 15. “望”字统领全诗的景物描写;诗人通过“

39、望”烟云茫茫、江水悠悠、夕阳渐沉、寒鸦归巢来渲染冷清悲凉的氛围,抒发自己眷恋祖国的深情和亡国失家的悲伤无奈。与末句呼应,“望”而“目断”更增泪眼望穿、愁肠寸断之感。【解析】【分析】14题详解】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B项,“第二句与苏轼词一样,都表达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说法错误。诗中“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诗一样都是借江水的连绵不绝来表示情感的连绵不绝,但汪诗是以悠悠而逝的江水象征南宋王朝的一去不复返,以壮阔之景衬托心中难耐的孤凄无助和惆怅、悲凉的心境,和苏轼表达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再的感慨不一样。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炼字的理解能力。从全诗看,

40、句中“望”是向远处看的意思,“望”字统领全诗的景物描写。全诗以“望”字领起,“北”字点明望的方向,“燕云(十六州)”是望的对象,“不尽头”则是北望时的感受。烟云茫茫、江水悠悠、夕阳渐沉、寒鸦归巢,这些景物渲染了冷清悲凉的氛围,诗人通过“望”,抒发自己眷恋祖国的深情和亡国失家的悲伤无奈。全诗最后再以“目断”二字收束,只不过诗人最后回望的却不是北方的燕、云,而是故国东南的四百州了。首句“望”与结尾句呼应,“望”而“目断”更增泪眼望穿、愁肠寸断的感觉。【点睛】(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7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短歌行中“_,_?_,_”四句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

41、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2)陶渊明归园田居中透过“_,_”两句,可以看出诗人生活十分闲适,很多空闲时间。(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两句描写了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环境。(4)杜甫登高一诗中,“_,_”两句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5)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两句既写出琵琶女的矜持、腼腆,又写出作者急于与琵琶女相见的心情。(6)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叹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那个英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

42、去不返了的句子是“_,_”。【答案】 (1). 明明如月 (2). 何时可掇 (3). 忧从中来 (4). 不可断绝 (5). 户庭无尘杂 (6). 虚室有余闲 (7). 谢公宿处今尚在 (8). 渌水荡漾清猿啼 (9). 万里悲秋常作客 (10). 百年多病独登台 (11). 千呼万唤始出来 (12). 犹抱琵琶半遮面 (13). 江山如画 (14). 一时多少豪杰 (15). 舞榭歌台 (16).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需要注意的重点字的写法:如“掇”“渌”“常”“作”“始”“榭”,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三、语言文字运用(2

43、3分)1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大型原创民族舞剧骑兵即将在央视大幕开启的舞台上呈现。节目现场,主持人倪萍与特邀嘉宾带你穿越往昔的峥嵘岁月,感受为人民而战的骑兵风采。今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特朗普从开局不顺,到强势反超,在4日两大关键战场却接连“翻蓝”,让拜登离入主白宫仅剩“一步之遥”,大选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作为一名专业演员,不能搞双重标准,仅仅在电影里“天下归心”,而现实中的明星大腕却纷纷另攀高枝儿,做了外籍人士,践行另一种价值。市场调查发现,国内一些商家销售的红木家具质量鱼龙混杂,有关部门提醒消费者选购时要谨慎。在数百家中外媒体面前,总理从容不迫,对答如流,连续

44、回答了中外记者方方面面14个问题,尤其是对经济问题更是切中肯綮。抗击疫情战役一直在持续,在取得阶段性的成功之后,不管以后变化如何,不容置喙的是石钟山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英雄。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运用成语的能力。“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由句中“往昔”“为人民而战”等语境可知使用正确。“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这里用来形容“大选”中情形的变化,使用正确。“天下归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这里用来形容“明星大腕”,对象不当。“鱼龙混杂”形容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只能用来形容人,不能形容物,因此,用来形容红木家具的质量,使用不当。“切中肯綮”指解决问题

45、的方法对,方向一下子击中了问题的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这里用来说明总理对经济问题的回答,使用正确。“不容置喙”指不允许别人插嘴说话。这里应为“不容置疑”,表示不允许有什么怀疑。故选B。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序不当语病的一项是( )A. 作为以服务公众为主的教育资源,现代博物馆应该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不仅要鼓励寻常百姓常来参观,更要让学者精英来雅玩品鉴。B. 我们一定能在奥运之际展现出古老文明大国的风范,那时我们的城市不仅会变得更加美丽,我们每一个人也会更讲文明。C. 不断改善并切实保障民生,才能真正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进一步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实现长治久安的目标。D. 公务员

46、上班时间上网娱乐,影响了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威信,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没有引起政府主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语序不当,应为“不仅要让学者精英来雅玩品鉴,更要鼓励寻常百姓常来参观”。B项,“我们的城市不仅会变得更加美丽”语序不当,应为“不仅我们的城市会变得更加美丽”C项,语序不当,将“进一步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放到“才能真正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前面;另外,在“不断改善并切实保障民生”前加“只有”。故选D。19.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诗经是诗,不是经,这在今天是很明确的。但_。

47、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_,另一方面则用于_,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_,_。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被当作教化的工具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被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有些人看到国君或官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作诗献给他们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语句衔接能力。通读语段,可知第一空应填的句子与“但”前面的语句为转折关系,通过空前的“今天”可知下边接“在封建社会里,”故句应为首句。通过“这些乐歌一方面

48、用于”“另一方面则用于”可知二、三空应是或,由句中的“表情达意的工具”及第三空后的句子可知第三空应填句。由句内容与句内容形成并列关系,可推知第二空应填句。句与“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一句联系紧密,故第四空填句;句是对句的举例说明,可作为尾句。故正确的排序应为。20. 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也称曲词、曲子、词、长短句等。隋时兴起,唐、宋时进入全盛期。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B. “短歌行”是汉乐府一个曲调的名称,是用于宴会场合的歌辞。短歌行中,曹操作为一位政治家兼军事家的诗人,抒发了他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

49、图大愿。C. 吟,本指吟咏、作诗,后为诗体名。和歌、行相仿,其音节格律较自由,有五言、七言、杂言等,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梦游天姥吟留别。D.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比而言,虽都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形式自由,意涵丰富。【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也称曲词、曲子、词、长短句等。隋时兴起,唐、宋时进入全盛期”,说法错误,应为“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词也称曲词、曲子、词子、长短句等。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进入词的全盛时期”。故选A。21. 请概括网

50、络文学近20年来的三个变化,每条不超过10个字。近20年来,网络文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早的时候,论坛上每晚所有小说的更新内容,早晨一两个小时就可以读完。现在网络小说每天的更新量之大,无论怎么翻页都翻不完。当时的内容,10部有9部是玄幻类作品,题材比较单一,而现在仅大类就有200多个。而且当时的作品大多比较稚嫩,模仿痕迹重。现在很多作家的创作日见老练,作品原创性大大提高。【答案】更新量更大 题材更加丰富 作家创作更加老练。【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题属于概括主要内容题目。本段文字第一句时总说网络文学近20年来的变化,通过分析第二句和第三句可知这两句是围绕网络文学更新量更大分

51、析的;通过第四句“当时的内容”“题材比较单一”和“而现在仅大类就有200多个”可知现在题材不再单一,而是更加丰富,这是第二个变化;通过第六句和第五句的对比可知第三个变化是作家创作比以前老练。22. 请仿照下面这首冬来了,任选其他季节写一首小诗,格式不必完全一致。趁着丹桂还留有馨香趁着陶菊仍是娇柔芬芳行走在浅冬的路上探望发现秋之芳华仍如许如常我把芝兰素养收集珍藏让寒冬少一些荒寂与薄凉【答案】秋来了趁着杨柳还留有余荫 趁着红莲仍是茎植婷婷 徘徊在浅秋的林中仰望 发现夏之盛炎仍如火如荼 我把杨柳枝条嫁插欣赏 让秋日少一些枯黄和悲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语句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

52、诗歌冬来了。诗歌的题目虽然是“冬来了”,但诗歌开头两句“丹桂还留有馨香”“陶菊仍是娇柔芬芳”描写的却是秋天的景色;第三句“行走在浅冬的路上探望”点明时令已是浅冬,也表明诗人在浅冬季节的路上行走、探望;第四句诗人告诉大家自己看到了“秋之芳华仍如许如常”,最后两句“我把芝兰素养收集珍藏,让寒冬少一些荒寂与薄凉”传递出诗人珍惜当下,不负未来的心声。诗歌写的是“冬来了”,但是中心表达的却是珍惜现在,过好当下,才会迎来美好未来。所以,考生在以其他季节为对象作答时,尽量也写到它的前一个时令,选择一个美好的中心来表达。示例:秋来了趁着杨柳还留有余荫/趁着红莲仍是茎植婷婷/徘徊在浅秋的林中仰望/发现夏之盛炎仍

53、如火如荼/我把杨柳枝条嫁插欣赏/让秋日少一些枯黄和悲凉。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写作。2020年10月,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热映,激发了无数观影者内心最难忘的记忆。在你的成长经历中,或许从未离开过自己的家乡,却见证了家乡的变迁;又或许跟随家人移居他乡,但家乡的故事却从未忘记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以“我和我的家乡”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答案】例文:我爱我的家乡我的家乡,虽然没有泰山那样雄伟的峰峦,也没有香山那样死活的枫叶,但他四季风光

54、如画,谁见了都会赞叹不已。这里有蓝宝石般的苍穹,这里有连绵起伏的群峰,这里有闻名于世的三江源,这里有鸟岛日月山,这里有勤劳热情的人们这里,便是我的家乡青海。然而今天我所要说的则是青海夏都美丽的城南新区。高远的天空如一块硕大无比的蓝宝石,阳光透过这块蓝宝石铺撒到大地的每一个角落,田野中的小麦因阳光的照射显得更加苍翠欲滴。菜籽花在阳光的呵护下变得金光闪射,十分耀眼;田地旁一颗颗高大的柳树挺立着,仿佛守护田野的卫士;在微风的吹拂下,大自然清香的气味扑鼻而来,使人陶醉,使人痴迷。小蜜蜂在花间辛勤劳作,朵朵别致的小野花在冲它微笑,蝴蝶在田野间穿梭,扇动着轻盈美丽的翅膀,鸟儿在树上吟唱着清脆悦耳的歌曲,给

55、田野增添了一片生机。这便是五年前的城南,这仅仅是一片田野,但美如天堂,这里留下了我童年快乐的回忆。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这片大自然辛勤培育的净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环绕着各个小区,如一条蜿蜒盘旋的长龙。夜晚的城南不再是被星光和月光笼罩着的幽寂神秘的黑夜,而是被许多明亮的灯光所照耀着的“幻境”。最值得一提的是城南广场。广场规划布局严谨,绿化十分完善。有两个小湖,湖里还有鱼儿。湖边则是大片大片的草坪,绿的耀眼,绿的迷人。广场上还有一片杏子林和一片桃林,当微风吹过,远远望去就像荡漾起了绿色的波浪。还有棵棵高大的柳树为人们默默奉献,有这样的天然绿伞为你搭凉,你是否会

56、觉得更爽快呢?绿是有了,但其他色彩也不少,每到郁金香开放的季节,五颜六色的郁金香更是令人应接不暇,红的像火,粉的如霞,白的似雪,黄的如蝶。优美动听的歌曲环绕其间,广场中央的喷泉也随着音乐的节奏喷出高低起伏、连绵不断的水柱。晚上,老人们坐在椅子上,态度安详地谈论着什么,工作了一天的人们围着喷泉尽情地跳着舞,孩子们在附近的假山上玩耍,在广场中央滑旱冰、滑滑板乐曲声,欢笑声荡漾在广场上空,汇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我爱我的家乡,爱家乡的蓝天白云,爱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更爱家乡的祥和富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话题作文,以新片我和我的家乡为材料,旨在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关注、关

57、注身边的人和事,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该作文须以材料为基点展开写作,内容上,要求学生思考在成长中看到的关于家乡的故事,看到家乡的变迁;具体写作时,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写出对家乡真挚的热爱之情。题目上,要注意“我和我的家乡”是话题,而不是标题。文体限定为“记叙文”,注意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如果作文内容是记叙在家乡发生的难忘的一件事时,要交代清楚事件,如果作文内容是记叙家乡的变迁,要对家乡的变迁前和变迁后进行比较。参考立意:(1)我爱我的家乡。(2)家乡中难忘的回忆。(3)家乡的巨大变革。(4)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是我的家乡。可用素材:

58、(1)最美是故乡,草木皆含情。家乡就是那个生养我们的地方,这里有乡音,有亲情,有关爱,有呵护,有我们成长的点点滴滴。这里是我们永远的根,无论我们今后走到哪里,这片土地都永远是我们的牵挂。(2)为热爱,2016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黄文秀,选择回到家乡支援建设。她努力融入当地生活,挨家挨户走访,帮助村里引进砂糖橘种植技术,教村民做电商。在黄文秀任上,百坭村103户贫困户顺利脱贫88户,村集体经济项目收入翻倍。黄文秀在她的笔记中写道:“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乐。”“百色的大山,你是最美的朝霞,脱贫的战场,你是醒目的黄花。”黄文秀成为感动中国人物就是因为他把自己的热爱和国家需要结合在一起。青年一代

59、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心有他人,怀揣梦想,让自身的完美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时代给了我们最好的舞台,让我们为时代的幸福增色,用青春的热血,谱写人生,唱响一曲最壮丽的青春之歌。(3)周恩来的故园情:“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 谁人不起故园情。”这首唐诗写尽了古往今来游子思乡的缠绵和苦涩。一代伟人周恩来一生戎马倥偬,胸怀世界,为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为世界和平事业,奉献出了毕生的精力。他从12岁离开淮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整整66年都没能回故乡一次。但他的心灵深处,却时常眷念着故乡的风情长物,牵挂着故乡的父老

60、乡亲,惦记着故乡的经济发展。他曾深情回忆童年时的梦想和乐趣,回忆小时候在故乡浇过的菜园、栽下的腊梅、游玩的文渠、放飞风筝的镇淮楼;他关心故乡的经济建设,为淮安的发展出谋划策;他与来自家乡的演员拉家常1960年1月,周恩来在上海开会,曾打算抽空回家乡看看。后来,他接到毛泽东主席来电,要他立即赶回北京。回乡的计划不能实现了,机组人员就在飞机途经淮安上空时,特意低空飞行,转了几个圈,让周恩来看一看阔别50年的故土和新貌。身边工作人员注意到周恩来凝视机窗下这片大地,默默沉思。他一定是看到了自己乘舟北上的古运河,看到了收藏着他童年梦想的镇淮楼和文通塔。飞机掠过淮安古城的上空,又全速飞向北京。这是周恩来离开故乡之后,离家最近的一次行文结构:第一、二段:用排比的方式引出我的家乡。第三段:回忆五年前的家乡的样子,描写的生动有趣。第四、五段:描写现在家乡的整体面貌。第六段:详细的描写了广场上的景和事。第七段:升华主题,表达情感,我爱我的家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