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86078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检测高一历史第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与如图叙述的特征相符的是A. 仰韶文化B. 大汶口文化C. 龙山文化D. 河姆渡文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距今约7000一5000年前、主要分布于黄河中游地区、大量彩绘陶器”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境内距今约7000一5000年前的文化遗址中既出土了以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为代表的陶器,仰韶文化出现于黄河中游,大汶口文化出现于黄河下游,故A项正确,B项排除;龙山文化距今约2500年至2000年,排除C项;河姆渡

2、文化是我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排除D项。故选A。2. 许倬云说:“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国家权力与家庭关系结合B. 未能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 王权与神权高度结合D. 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不断加强亲戚之间关系,是敦睦亲戚的孝道”、“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等信息可知,在分封制中渗透了宗法血缘的特征,说明中国早期

3、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国家权力与家庭关系的结合,故选A;B项内容无从体现,排除;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神权的内容,排除C;儒家学说在周代没有成为指导思想,排除D。3. 公元前663年,北方山戎部落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助。管仲献策齐桓公:“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于是齐桓公援助燕国,攻打山戎。这说明A. 华夏认同逐步形成B. 宗法分封制重新得到认可C. 霸主有“尊王”的义务D. 齐桓公以地域区分夷夏之别【答案】A【解析】【详解】齐国认为“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于是齐桓公援助燕国,攻打山戎。这说明齐国等国是认同华夏的,故A正确;材料和宗法分封制无关,故B错误;材料体现的

4、是齐桓公“攘夷”,不是“尊王”,故C错误;“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说明齐桓公以民族性来区分夷夏之别,故D错误。4.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B.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A【解析】【详解】秦朝时期,国家用奉常、郎中令、少府和宗正等九卿级别的高官,专门管理皇帝的宗庙、警卫、生活和家族亲戚等事务,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化国为家,君权至上”的本质特点,A项正确;职分细化是具体做法不是本质,B项错误;唯才是举

5、与三公九卿的具体职务无关,C项错误;政务繁杂与诸卿管理皇帝的私人、家族事务不符,D项错误。5. 新疆地广物丰,风光秀美,民风奇特,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在此设置了A. 北庭都护府B. 安西都护府C. 西域都护府D. 宣政院【答案】C【解析】【详解】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开始行使国家主权,故答案为C项;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是唐朝时期设立的,排除A、B项;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地区军政事务的机构,排除D项。6. 如图为东汉洛阳城平面图。根据考古

6、发现,东汉的太学一处在辟雍(皇家弟子学习六艺之地)之北,一处在辟雍东北,与明堂(天子的太庙)灵台(观天象望气之所)相距不远。据此可知,当时A. 统治者注重政治教化与儒学相渗透B. 统治者加强了对太学的管理C. 太学作为最高学府发展已相当成熟D. 儒家思想开始占据主流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把太学设在皇家弟子学习六艺之地的附近,以及天子的太庙的附近,可见汉代统治者重视对子弟的政治教化,而太学又以儒学为主,因此体现政治教化与儒学相渗透,故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管理的信息,排除B;材料不能说明太学成熟,排除C;西汉儒学已经占据主导,排除D。7.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表述正确的

7、是A. 汉乐府诗讲究铺陈排比,文采华丽B. 司马迁的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C. 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促进了文化传播D. 汉赋是建安文学,可以配乐演唱【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故选B;将就铺陈排比、文采华丽的是汉赋,排除A;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而非发明,排除C;建安文学出现于东汉末期,而汉赋在西汉前期就已经出现,排除D。8. 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称“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而土为“黄中之色,万物之元”,故改拓跋氏为元氏。这表明孝文帝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是A. 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B. 加强拓跋氏对中原的统治C. 缓和鲜卑与汉族的关系D. 彻底改变

8、北方的社会习俗【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材料中的“土德”“万物之元”等都是明显的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故A正确;BC项是孝文帝改姓氏的作用之一,不是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故BC错误;改姓氏并未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故D错误。9. 九品中正制将举官察吏的标准定在品行情操上,而衡量其高下的唯一尺度是儒学的仁义忠孝。于是,“家训”“家诫”的家学教育便适时而兴盛起来。由此可见A. 九品中正制导致世族势力扩张B. 九品中正制全面严格举荐人才C. 九品中正制推动了儒学的发展D. 曹魏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由于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导致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家

9、学教育的兴盛,这说明九品中正制推动了儒学的发展,故选C;AB项说法与题意主旨不符,均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仅反映了选官制度的变化,没有体现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排除D。10. 隋朝政府在各地修建了许多粮仓,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贞观十一年,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李世民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这说明隋朝A. 贫富分化加剧导致灭亡B. 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C. 社会财富都集中到国家手中D. 北方仍然是全国的经济中心【答案】B【解析】【详解】隋代储藏的粮食到唐代还没有用尽,说明储藏的量较大,由此可知隋朝时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故选B;隋朝灭亡主要是由于暴政,而非贫

10、富分化,排除A;C项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C;D项无法体现,排除。11. 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竞衣胡服。”这反映了A. 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B. 民族交融推动社会变迁C. 唐人善于学习西洋文化D. 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答案】B【解析】【详解】题意说明唐代贵族及士民在日常服饰和风俗上都带有少数民族的特征,这是汉族和少数民族融合的表现,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现象的出现于唐代民族融合有关,故选B;材料仅反映了日常服饰和风俗的融合,没有体现文化融合,排除A;唐人是吸收少数民族的特征,而不是学习西洋文化,排除C;材料中反映的现象不

11、是三教合一的表现,排除D。12. 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这说明三省六部制A. 巩固完善中央集权制度B. 有利于专制皇权的加强C. 建立了科学的行政体系D. 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三省六部制下诏令的草拟和发布最终都要经由皇帝同意,加盖皇帝的印玺,这说明三省六部制最终还是为了强化皇权专制,故选B;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中枢机构,和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三省六部制最终还是为皇权服务的,C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项内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13. 均田制下,“成丁

12、而授,丁老而退,不听卖易”。唐代中叶实行两税法后,“兼并者不复追正,贫弱者不复田业”、“富者有资可以买田”。这说明两税法实施后A. 国家对土地交易的态度改变B. 土地的经营方式更加多元化C. 土地兼并现象明显得到抑制D. 主要依靠政治权力占有土地【答案】A【解析】【详解】均田制下土地不得随意买卖,而唐代实行两税法后国家放松了对土地买卖的控制,说明国家对土地交易的态度发生改变,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待土地买卖态度的变化,不能说明土地经营方式发生变化,排除B;两税法实行后土地兼并现象应该更加严重了,排除C;两税法实行后富者是通过买卖土地占有更多的土地,而非依靠政治权力,排除D。14. 杜甫的诗

13、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的诗歌自唐以来,即被公认为“诗史”。以下关于杜甫的诗歌说法正确的是A. 杜甫是安史之乱的亲历者,其诗歌作品可作为信史B. 作品通俗易懂。贴近民生,开创了中国市民文学的先河C. 杜甫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作为史料应加以甄别D. 是浪漫主义风格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底层人民的苦难【答案】C【解析】诗歌是文学作品,属于第二手史料,必须和第一手史料相互印证,故A错误;杜甫的诗反映的历史,不是通俗易懂,故B错误;杜甫的诗歌可以作为史料解读,但必须仔细甄别,并和第一手史料相互印证,故C正确;杜甫诗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故D错误。点睛:历史

14、的史料根据形式可分为实物资料(如遗迹、遗物和出土文物等);文献资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和报刊杂志等);口述资料(如神话传说、史诗故事和话本等);图片音像资料(新闻图片、记录片和影视资料)。根据使用价值又可分为第一手资料(原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间接资料)。在历史资料研究中,不管是文字还是实物的资料,凡是有当事人或亲历者根据亲身经历写成或叙述的资料都可成为第一手资料。高考中常出现的诗歌、传说、竹枝词和话本等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但使用时须用其他史料印证。15. 宋代一些地方官在审判中重视调解,并提出情、理、法相结合的理论,不再把民事诉讼视为“民间细故”,而

15、是认为“此其有关于朝廷上下之纪纲”。这一做法A. 促进了儒学的新发展B. 推动了地方司法独立C. 有利于加强地方治理D. 旨在强化君主的权威【答案】C【解析】【详解】宋代地方官员强调“情、理、法”三者的结合,重视“民事诉讼”“调解”,这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强化社会治理,故选C项;宋代诉讼调解活动受“情、理”的影响,但这并未直接推动儒学的发展,排除A项;宋代地方司法受到中央管控,无法“独立”,排除B项;地方司法调解与君主专制权威之间不存在直接关联,排除D项。16. 南宋时期,宋金边境的榷场成为书画文物由北向南回流的渠道,且日渐兴盛起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两宋时期中国文化呈现多元

16、化特征B. 书画回流蕴含宋人对故国依恋之情C. 南宋时期南方的书画创作手法很高D. 南宋时期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金灭北宋后,宋朝的部分领土成为金朝的统治范围,所以书画文物从北向南回流说明当时南宋文人对故国充满依恋,故选B;AC项说法与当时实际不符,排除;南宋时期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与这种现象无关,排除D。17. 辽太宗制定了南北面官制,“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官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使得“燕蓟之地陷于胡虏且百年而忘南顾之心”据此可知,该制度A. 缓和了民族矛盾B. 导致民族关

17、系的对立C. 不利于国家统一D. 导致了民族分化现象【答案】A【解析】【详解】“燕蓟之地陷于胡虏且百年而忘南顾之心”是指原属于汉族政权的地区的人民由于生活的稳定而忘记了土地的沦陷,由此可知辽太宗制定的南北面官制度缓和了社会和民族矛盾,故选A,排除B;该制度有利于国家统一,加强了民族融合,排除CD。18. 史料实证,是指历史研究工作要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判断下列四个选项属于”史料实证”的是( )A. 指南针传入西方,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形成B. “四大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重大贡献C. 金史中提到”火炮”,说明当时人们已将火药应用于战争D. 北宋时期平

18、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史料实证”的含义,可知C符合题意,“金史中提到火炮”是史料,“说明当时人们已将火药应用于战争”是实证,故选C;而AB选项在叙述四大发明的影响,均不符合史料实证内涵,故排除AB;D选项在叙述历史,属于历史解释,故排除D。19. 元朝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做到了“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一做法A. 促进了民族关系和谐发展B. 确保了帝国统治的长治久安C. 成为帝国扩张的有利工具D. 有利于国家政令的及时传递【答案】D【解析】【详解】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这明显有利于及时传递国家政令,故

19、选D;元代实行四等人制,民族矛盾尖锐,没有出现民族关系的和谐,排除A;元朝统治时间较短,没有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排除B;驿道的修筑是在元统一完成后,并不是扩张的工具,排除C。20. 空间观念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能力素养。元史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从历史空间上来看,这里的“内”是指A. 大都周围的河北山西山东B. 蒙古汗国初建时的斡难河源一带C. 女真部落活动的东北地区D. 淮水以南原南宋统治区【答案】A【解析】元朝时期设立行省管理地方,中书省负责“腹里”管辖,主要包括的河北、山西、山东以及大都附近,故A项正确;蒙古汗国初建时的斡难河源一带主要是岭北行省管辖,故B项错误;女真

20、部落活动的东北地区主要是辽阳行省管辖,故C项错误;淮水以南原南宋统治区主要是江浙行省管辖,故项错误。点睛: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和特征(1)趋势: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分散或收回地方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2)特点: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严密;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加强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21. 明史载:“然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伴食者承意指之不暇,间有贤辅,卒蒿目而不能救。”

21、这表明A. 中央集权加强B. 君主专制加强C. 宦官取代六部D. 宦官权力失控【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明代国家政务和选官的决策权都掌握在宦官手中,而宦官是秉承皇帝的旨意,这就说明明代的一切大权都是由皇帝决策的,君主专制得到加强,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不是中央集权加强,排除A;宦官不是行政机构,不能取代六部,排除C;根据“承意”可知宦官要秉承皇帝旨意,权力并没有失控,排除D。22. 明朝中叶以后,江南湖州的农民大部分种桑养蚕,山东、河南许多农民种植棉花,湖广一带的农民则以种粮为主,苏州、福州、松江等地的农民多从事纺织业。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A. 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有

22、所增强B. 南方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C. 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D. 手工业发展超过农业【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明代不同地区的农民从事不同的作物种植和行业,其中种桑养蚕、种植棉花和纺织业都与市场有关,这说明当时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有所增强,故选A;材料内容不能说明当时南方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排除B;经济重心在南宋就已经完成南移,排除C;D项由题意无法体现,排除。23. 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区调整疆界,归并事权;清查土地,清理财粮;选拔官吏,推进改土归流;建城池,设学校;同时废除原来土司的赋役制度,与内地一样,按地亩征税,数额一般少于内地,土民所受的剥削稍有减轻。据此可知“改土归流”A.

23、 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B. 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治理C. 破坏了民族团结D. 使皇权空前强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清政府在西南区调整疆界,归并事权”“选拔官吏,推进改土归流”“按地亩征税,数额一般少于内地,土民所受的剥削稍有减轻”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时期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度,任用流官以加强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即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治理,B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清朝时期通过改土归流以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但不代表彻底消除地方割据的根源,A项错误;清朝时期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当地土司制度,任用流官管辖西南地区,这有利于加强民族融合和团结,C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

24、控制,没有强调皇权强化的问题,D项错误。24. 乾隆二十年,一些英国商船从广州开往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该材料表明A. 清朝政府已经放弃海禁政策B. 海关税收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C. 宁波成为新的对外贸易中心D. 清朝曾经推行过有条件的对外开放【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可知,乾隆表示要是税收增加,定海也可以像广州一样开放。由此可见,清朝曾经推行过有条件的对外开放,故选D;A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不能体现海关税收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故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宁波成为

25、新的对外贸易中心,故排除C。25. 崇祯历书在历法理论基础上,舍弃“天圆地方”观念,使用西方大地圆球形说;农政全书则运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思维和方法来进行农业试验和研究。这表明A. 全球性文化交流影响明末的学术视野B. 持续到现代的西学东渐进程由此开启C. 空疏无物的理学学术思想被时代抛弃D. 西方科技引进推动了明清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崇祯历书使用西方大地圆球形说,农政全书运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这些都体现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对中国传统科技的影响,而这又得益于新航路开辟后全球性文化交流,故选A;”由此开启“的说法无法体现,排除B;虽然崇祯历书和农政全书中运用了西方近代自然科

26、学的思想,但不代表理学思想就被抛弃,排除C;当时西方科技的引入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极为有限,排除D。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材料二 到战国末土地买卖的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当时地主土地来源并不仅限于购买,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封建国家的赏赐。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

27、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三 春秋战国的法治思想主要是为了巩固君权,关于平民的政治权利,在战国的法令法规中,根本找不到任何影子。王利玲、李成生春秋战国与古希腊的“法治”思想之比较(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发生的变化,并说明孔子对此所持的观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领域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现象出现的原因。【答案】(1)变化:从夏、商、西周时期的“以礼治国”到春秋战国时期“以法治国”。观点: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使社会能够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28、2) 变化:新兴地主正在形成和发展,贫富分化加速;原因: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中国幅员辽阔,内陆平原广阔则更适合也需要建立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春秋战国时代农耕文明发展,小农经济兴起,出于巩固统治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强化了对平民的政治控制;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国家逐步从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思想产生;同时百家争鸣兴起,法制思想和集权思想被多数统治者所采纳,难以形成民主思潮。【解析】【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到了春秋战国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等信息可得出从夏、商、西周时期的“以礼治国”到春秋战国时期“以法治

29、国”。观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作为儒学的代表人物,其思想核心是“仁”“礼”,主张“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西周的等级制度,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使社会能够君臣有别,长幼有序,以稳定社会秩序。(2)变化,根据材料“到战国末土地买卖的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等信息可得出新兴地主正在形成和发展,贫富分化加速;原因,根据材料“到战国末土地买卖的频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极大发展,逐渐允许土地的自由买卖,因此这时期铁农具、牛耕的使

30、用和推广及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材料所述变化的主要原因。(3)根据材料“春秋战国的法治思想主要是为了巩固君权”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而进行变法,法家思想适应了这时期各国巩固统治和国家发展的需求,也为当时国家逐步从分裂走向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提供了理论武器,因而法制思想和集权思想被多数统治者所采纳,难以形成民主思潮。27. 儒家思想产生以后,经历了不断的改造、发展和演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孟子提出“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他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虞

31、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摘编自林晓平论孟子对历史治乱盛衰的总结材料二 汉武帝元光元年策试贤良诏问:(朕)永惟万事之统欲问大道之要,至论之极。(董仲舒)对曰:“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思想主张。(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应对汉武帝“大道之要,至论之极”的主要主张。

3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汉代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儒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宋明理学为什么是“两汉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答案】(1)思想主张:历史发展治乱更替,有其规律性;行“仁政”以得民心;善用人才。(2)主张:重视教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变化: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制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儒学被确立为思想的正宗,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3)原因:重点从政治方面转向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吸取了佛道思想的精粹,将人、社会和宇宙联系起来,形成一整套囊括天

33、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宋明理学上升到思辩化阶段,形成论证严密的儒学思想体系,是哲学化的儒学。【解析】【详解】(1)思想主张:根据“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得出历史发展治乱更替,有其规律性;根据“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得出行“仁政”以得民心;根据“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得出善用人才。(2)主张:根据“莫不以教化为大务”得出重视教化;根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得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法、儒思想的地位的变化主要是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制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儒学被确立为思想的正宗,成为中

34、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3)原因:根据“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得出重点从政治方面转向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吸取了佛道思想的精粹,将人、社会和宇宙联系起来,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宋明理学上升到思辩化阶段,形成论证严密的儒学思想体系,是哲学化的儒学。所以宋明理学为什么是“两汉儒学所无法比拟的”。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

35、不绝,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祆教、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概括材料中唐朝对外开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做出合理解释。【答案】特点:范围广遍及欧、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以长安为中心;既有陆上丝绸之路又有海上丝绸之路,陆路发达;对外交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设置了专门机构

36、、划定特区管理对外事务。解释: 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国力强盛;农耕文明繁荣,文化、技术领先;唐朝统治者具有开放的意识和包容的心态;海陆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促进了唐朝的繁荣,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提升唐朝国际地位;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引领了周边国家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中华文化圈。【解析】【详解】根据图示中的交通路线可以看出唐代对外联系的范围广,遍及欧、亚、非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以长安为中心;既有陆上丝绸之路又有海上丝绸之路,陆路发达;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代对外交往的内容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设置了专门机构、划定特区管理对外事务。唐代对外交往的特点主要和唐朝国家统一强盛、农耕文明繁

37、荣、文化技术领先、统治政策开明、海路交通条件改善等因素有关。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文史纵横材料二 无论行政、财政、军亊、司法诸亊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

38、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根据材料一,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体制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代地方行政制度创新的主要内涵并分析其影响。【答案】(1)变化: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集权。(2)内涵: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影响:行省制度较好地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省制的开端。【解析】【详解】(1)变化:根据“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得出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根据“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得出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集权。(2)内涵:根据“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得出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行省制度较好地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省制的开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