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单元 单元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85692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单元 单元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单元 单元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单元 单元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单元 单元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单元 单元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单元 单元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单元 单元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单元 单元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单元 单元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单元 单元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单元 单元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单元 单元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单元 单元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单元 单元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单元 单元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单元 单元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单元 单元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单元 单元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单元 单元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单元 单元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单元 单元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4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单元 单元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4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单元 单元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4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单元 单元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4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单元 单元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4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单元 单元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4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单元 单元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4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单元 单元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4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单元 单元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4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单元 单元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4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单元 单元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4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单元 单元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4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单元 单元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4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单元 单元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4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单元 单元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4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单元 单元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4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单元 单元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4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单元 单元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4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单元 单元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4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单元 单元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4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单元 单元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总结能力提升历史阶段通史线索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导致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秦汉至明清(公元前2211840年)秦朝时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西汉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宋代形成理学体系;明末清初,儒家思想在批判中再度活跃纵向贯通1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历程地位原因春秋战国儒学创立和 发 展时期 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仁政”“德治”等主张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年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秦朝儒学受到重创时期 儒家思想受到压制秦统一后,儒生依旧遵守旧的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

2、立面,不能为统治者服务汉代儒学改造时期儒学处于独 尊 的地位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学说等新内容,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宋明儒学转型和成熟时期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依然如故儒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体现了唯心主义的内容,逐渐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儒家思想发生了转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明清之际批判继承时期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仍占统治地位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腐朽2.“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

3、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3通史视野下古代中国文学的时代特征(1)从文学发展角度看: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中国古代的文学发展经历了先秦散文、汉代赋、隋唐诗歌、宋元词曲、明清小说的历程,每一个历史阶段的文学成就反映了该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等社会特征。(2)从政治角度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阶段,“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反映在文学方面以诸子百家的散文为主;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和发展,社会处于大

4、一统局面,汉赋以华丽辞藻描绘恢宏时代;隋唐时期具有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制最终形成,推动了诗歌的繁荣;等。(3)从经济折射点看:文学形式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宋元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世俗文学艺术的发展。宋词、元曲等文学成就反映了宋元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明清反封建小说、戏剧走向繁盛,反映了封建社会衰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的特征。横向比较1董仲舒和程朱理学关于“天人关系”的理论(1)董仲舒关于天人关系的学说是“天人感应”,认为“天”是以自然为外貌的有意志的至上神。“感应”的方式是“天”监察人的行为,然后通过灾异或祥瑞等自然现象来表达自己的意志,对人间的统治

5、者进行告诫和奖赏。他的天人关系本质上仍是神人关系。(2)程朱理学对天人关系作了新的阐释。一方面把“天”定义为“天理”,认为它是宇宙本原并主宰万物,社会伦理也是“天理”。“人”的本性是“仁”,而“仁”也是“天理”,因此,天人关系是统一关系。另一方面,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要存天理,必须消灭人欲。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比较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相同点本质都以儒家纲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内容都是在继承孔孟“仁”“礼”基础上的儒学发展的新形式,以维护封建统治影响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不同点理学思想“理”是世界的本原

6、“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方法论“格物致知”“发明本心”“致良知”道德观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人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视角1 史学方法竹简的史料价值湖北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对于研究儒家思想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以下记载中,强调教育民众的是()A“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B“凡动民必顺民心,民心有恒,求其永”C“富而贫贱,则民欲其富之大也。贵而能让,则民欲其贵之上也”D“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解析:D项的大意是:乐是圣人所喜欢的,它可以使民心向善,深刻地感动人心,使民风习俗改变。D项强调音乐对民众的教化作用,正确。A、B、C三项没有强调教育民

7、众。答案:D视角2 史学前沿关于诸子百家思想的史学观点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该学者评述的是()A儒家、道家B儒家、墨家C法家、儒家D法家、墨家解析:“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契合儒家“入世”的思想和“仁者爱人”的道德情操;“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契合道家“无为而治”的主张和“逍遥”的生活态度,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答案:A视角3 通史意识明清时期的经济、文化现象明末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对盛泽有这样一段描写:“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勤女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一

8、材料可用来作为()A分析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始材料B反映明代北方市镇经济发展的第二手材料C说明明代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的有力证据D研究明代短篇小说写作的直接材料解析:文学作品能反映一定的历史,但经过了文学加工不是原始资料,排除A项;盛泽镇在南方,B项错误;题干的描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问题,排除C项。题干材料可以是研究明代短篇小说的直接材料,故选D项。答案:D视角4 历史意识社会意识服务于政治现实明代小说繁荣。当时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面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小说成为明代文学主要形式B小说整合了社会价值

9、观念C小说的繁荣反映心学的盛行D小说有一定社会教化功能解析:材料中所展现的是明代小说的内容和社会影响,并未涉及小说在明代文学中的地位,A项错误;根据材料“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得出明代小说传达的仍为惩恶扬善的传统价值观,并没有进行社会价值观的整合,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小说繁荣受到心学的影响,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得出小说中宣扬的惩恶扬善的价值观,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和认可,从而达到社会教化功能,D项正确。答案:D视角5 价值观文艺的平民化、通俗化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

10、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解析:根据这位学者的观点,市民阶层对小说的喜闻乐见更加扩大了小说这种世俗文化的影响,C项正确。题干没有反映出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或者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其他三项可排除。答案:C视角6 人类文明的时代性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法治”的名言,如管子明法解:“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权力及对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

11、守法律。下列各项中,对上述两种“法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民治”B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C两者都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前者是“民治”,后者是“法治”解析:题干中管子的思想主张治理国家应当以法为依据,任法而国治,舍法而国乱。在古代社会,法治是君主意志的体现,是一种“人治”;现代“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权力及对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是人们意志的体现。故选A项。答案:A视角7 史观文化是社会存在的反映(2018江苏南通模拟)包公戏是戏剧舞台上的艺术典型。京剧形成后,包公戏出现了复杂面貌,既有铡驸马时的铁面无私、主持正义的清官形象,也有用打

12、龙袍代替打皇帝维护君主尊严的卫道者形象。这充分说明()A清代的包公戏更尊重历史事实B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开始走向成熟C老百姓对司法公正的强烈向往D京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解析:戏剧是一种艺术作品,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A项错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元曲,开始走向成熟在元曲之前,B项错误;由题干中“也有用打龙袍代替打皇帝维护君主尊严的卫道者形象”,推知反映的是维护君权,C项错误;题干中的包公戏反映了民众的清官情结和君权的卫道者,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社会现实,D项正确。答案:D视角8 全国新课标卷第41题探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5001840年中外历史大事年表(节选)世界中国16

13、世纪,新航路开辟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1696年,巴黎出版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该书是法国耶稣会士李明在华期间写给法国要人的通讯汇编,对康熙年间的中国作了详尽的介绍1718世纪,欧洲思想启蒙运动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1765年,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1840年前后,机器制造代替手工劳动,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完成1593年,番薯由吕宋(今菲律宾)引入中国1602年,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163

14、7年,宋应星完成天工开物,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1688年,法国传教士张诚到由葡萄牙人徐日升神甫引荐觐见康熙帝,与法国另一传教士白晋同在宫廷供职。1689年,张诚和徐日升被委任充当中俄尼布楚边界谈判的译员1663年,黄宗羲完成明夷待访录1644年,清军入关1729年,雍正设军机处1736年,清朝祈谷于上帝,乾隆帝亲诣行礼,自是每年如之。建京师先蚕坛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在上表中任选三组中外历史信息进行解读,主题自拟。(要求:主题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近代中外联系日益加强。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粮食作物番薯传入中国,中外经济联

15、系加强;传教士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西方工业革命后积极寻找国际市场,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示例二:明清时期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明清在农耕经济顶峰的康乾之际,西方工业文明出现巨大飞跃。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资产阶级代议制则在欧美各国确立并完善。明清出现了反传统、反教条的进步思想,但新思想受到压制,以理学为主体的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西方人文主义兴起,科学家、思想家为真理而献身。明清以实用性、总结性为特征的古典科技继续发展,西方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形成。(其他主题如“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对中国的影响加强”等,如果论证充分,也可)史海补遗填补教材空白

16、点1玄学与佛学玄学是流行于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当时的一些士人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转而重视对老子庄子易经三书的研究,这三部书渊博深奥,内容玄远,被称为“三玄”。玄学家们以“三玄”为经典,采取思辨哲学的方法与形式,提出有无、本末、体用、言意、动静及自然与名教等范畴,开一代哲学之新风。玄学的出现及流行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垮台使继任的统治者们不得不总结教训,为维护社会秩序、为纲常名教提供新的理论依据,这在客观上促使了玄学的产生。曹魏时期,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曹魏宗室与司马氏集团之间矛盾尖锐,不少名士被卷入政治斗争,招来杀身之祸。在现实政治的压力下,知识分子被迫转而采取明哲保身的态

17、度,悉心研究三玄之学,倾向于“玄虚淡泊”。玄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还有其思想传承渊源。东汉后期盛行的清议、清谈之风和先秦时期道家思想以及汉末魏初的名法思想都为玄学的产生准备了思想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之所以在中国广泛传播,其中一个重要文化因素就是玄学的发展为佛教哲学的传播准备了思想基础。玄学与佛学虽然有许多不同之处,但二者哲学思想的核心却是相通的。玄学的“虚无”与佛学的“空无”同属于唯心主义哲学范畴,原则上可以相互比附。如在修心方面,玄学主张“清静无为”,佛学主张“安般守意”;在养性方面,玄学讲吐纳之术,希望羽化成仙,佛家行禅定之功,盼望死后成神;在行为方面,玄学主张淡泊逍遥,佛家主张在污不染

18、,在祸无殃。正是基于玄学与佛学有诸多相通之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佛教在中国日趋兴盛,佛学与玄学日趋融合。2西方史学界对宋代文化地位的论述观点一 德国汉学家库恩(Dieter Kuhn)在宋代文化史一书中指出,中国在11世纪至13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首先,文官政治取代了唐朝的以地方藩镇为代表的军人政治,受到儒家教育的文人担任政府高级行政官员;孟子以王道治国的思想第一次付诸实施。其次,宋朝在农业文明、城市文明和物质文明(如手工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农业技术的新发展,新土地的开垦,以及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奠定了宋朝经济繁荣的基础。城市商业和手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出现了以商人为代表的新富人

19、阶层,促进了饮食文化、茶文化、建筑及居住文化的发展。因此,库恩甚至认为,宋朝是中国中世纪的结束和近代的开始。观点二 美国历史学家墨菲(Rhoads Murphy)的亚洲史第七章“中国的黄金时代”,对于这个黄金时代有精彩的论述。在很多方面,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后来的世世代代历史学家批评它,是因为它未能顶住异族入侵,而终于被他们痛恨的蒙古人打垮。但宋朝却从960年存在到1279年,长于三百年的平均朝代寿命。这是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的时期。它拥有大约一亿人口,“完全称得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生产力最高和最发达的国家”。在宋朝,作为中华帝国主要光荣之一的科举制达到了它的顶峰。

20、得到选拔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或更多来自平民家庭,“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对于任何前代甚至近代社会来讲,都是惊人的”。从很多方面来看,宋朝算得上一个政治清平、繁荣和创造的黄金时代。期票、信用证及后来官方大量发行的纸币,适应了商业的发展。政府官员印刷发放小册子来推行改进的农业技术;灌溉、施肥、精巧的新式金属工具和最早的机器,以及改良的作物新品种。经常得到城市富商和朝廷赞助的绘画有了光辉的进步,低廉印刷术的推广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小说和故事书激增。思考感悟在传统史学家的笔下,宋朝是屡屡遭受非议、评价不高的朝代。其实宋朝有它辉煌的另一面,它处在中国历史从中世纪向近代转变的转折点,也就是学者们常说的唐

21、宋之际的社会变革时期,无论在经济、科技、文化各个领域,它都是繁荣与创造的黄金时代。西方学者似乎比我们更为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库恩和墨菲的论述并没有夸大其词,完全是有史有据的。看来,我们有必要换一种视角去解读这一段历史。3明清之际的新思想能否称为“早期民主思想”观点一 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是近代民主思想,在民权理论上还超越了欧洲的卢梭。在清朝的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同时,他敢于大胆地批判君权神授的神秘色彩,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官员应当“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的观点。观点二 既然教材中明确了黄宗羲的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那么后世的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

22、命党的民主思想就是对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所以说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是早期民主思想。观点三 黄宗羲等人的思想仍属治权在君,并没有达到近代民主思想的标准,这主要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黄宗羲属于封建士大夫阶层,受的是儒家传统教育,对理想社会的构想跳不出明君贤臣的框框。思考感悟综合上述观点,我们认为将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称为早期民主思想有些不妥。因为黄宗羲等人的反对君主专制思想只不过是一种对君臣“共治”的幻想,连君民共治都谈不上,并不是民主。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本质上仍属于地主阶级士大夫们的政治思想体系。在明清之际,他们作为从“体制中走出来的人”,深知封建专制之弊,又加上清军入关的强烈刺激,更加深了他们对“体制”的不满。于是,黄宗羲等人要求君主放弃个人的“独治”,实行一种君臣之间的“共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