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课后篇巩固探究 学业水平引导1.诗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19世纪,法国人比奥认为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同时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惯)、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他在此强调诗经具有()A.强大的艺术感染力B.浓厚的古典主义韵味C.质朴的现实主义色彩D.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解析:题干中诗经“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惯、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体现了现实主义色彩,故C项正确;A、B两项不符合题意;诗经反映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社会风貌,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但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2.郑
2、振铎在评价汉赋时说:“我们远远地看见了一片霞彩,一道金光,却把握不到什么。他们没有什么深挚的性灵,也没有什么真实的诗的隽美;他们只是一具五彩斑斓的中空的画漆的立柜。”这反映出汉赋()A.表现手法不完美B.没有任何文学价值C.缺乏完美的形式D.缺乏有价值的内容解析:汉赋的形式是完美的,笔法也相当铺张,但其内容空虚,这是其缺乏长久生命力的原因所在。故选D项。答案:D3. 导学号10234033魏晋时期,人们常用因果轮回、三世(前世、今世、来世)等观念解释人世间的现象,遂产生了幽明录冥祥记冤魂志等论因果报应的志怪小说。这反映出当时()A.儒学丧失了正统地位B.佛教传播产生了一定社会影响C.封建迷信的
3、思想盛行D.市民阶层的扩大影响文学创作解析:文学是时代的反映。因果轮回、三世观念、因果报应都是佛教理论,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B4.南宋后期,词的艺术精神发生蜕变,向“诗化”(追随辛弃疾的“辛派”词人多抒发进取或超然之志)、“雅化”(推崇姜夔的“风雅派”词人主张雅正)方向发展,从此()A.词发展到新的高峰B.词走向衰落C.新的文学形式产生D.词走向世俗化解析:南宋后期,词风向“诗化”“雅化”方向发展后,讲究格律,广大市民不愿听也听不懂,它不能适应市民生活需要,也就必然走向衰落,故B项正确;A项“高峰”不能从材料当中得出;材料中没有涉及新的文学形式,C项错误;D项世俗化材料未
4、能反映。答案:B5.元代堪称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后人评价元曲“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该评价主要是肯定元曲()A.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B.以文人雅士抒情写志为主流C.体现凝重与沉郁的特征D.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解析:元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主要是因为它接近和反映了市民的日常生活。答案:A6.我国有许多以诗句写成的对联表达了人们对历史名人的深切缅怀与崇敬之情。以下对联与相关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是()A.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诸葛亮B.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屈原C.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欧阳修D.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杜
5、甫解析:“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对应的历史人物是诸葛亮;“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对应的历史人物是欧阳修;“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对应的历史人物是杜甫;“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对应的历史人物是屈原。答案:A7.明清时期,小说逐渐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主要是因为()A.印刷术不断完善B.市民阶层不断扩大C.科举制的发展D.思想领域的活跃解析: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一些市井文人将说书的话本加工创作成供人阅读、情节内容复杂的小说,主要满足市民阶层对文学精神食粮的需求。答案:B8.明代小说中的主人公,已不
6、再局限于那种千篇一律的才子佳人,最普通的人开始成为文学中的典型形象。这一现象无法反映出()A.商品经济的发展B.文学创作日益平民化C.市民阶层的扩大D.反封建思想开始兴起答案:D9. 导学号10234034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A.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B.商业道德伦理发生重大变化C.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D.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解析:明朝中期以后,商品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商人的社会地位也有所提高。文学作品中商人形象的变化与社会经济的变动和商人地位的变化密切相关。故选D项。答
7、案:D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唐代的世族和文士从事各门艺术,钻研各种学问。各类儒学蓬勃发展,尤其是撰述历史和注释经典引人注目。在这一时期,人们并不认为学习儒家经典、献身于孔子为官之道与信仰佛教或道教相互抵触,很多人学习一种以上的传统学问。文人墨客对艺术甚感兴趣,他们很多人因书法作品受人敬重。几乎所有文人都写应景诗,赋诗被列为科举制度的最高级考试进士科中的一项。或许这有助于诗歌艺术的发展,因为唐代涌现出许多中国最杰出的诗人。剑桥插图中国史(1)根据材料,归纳唐代文化繁荣的原因。(2)根据材料,指出直接推动唐诗走向繁荣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诗繁荣的表现。参考答案:(1)世族和文人的努力
8、;思想的开放;科举考试的推动等。(2)科举制的实行。诗人众多、作品丰富、体裁多样等。 能力素养拓展一、选择题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於皇武王,无竞维烈。允文文王,克开厥后。”(注)於:叹美词。皇:美,辉煌。无竞:无人可以与他竞争。烈:光明显赫,功业伟大。允:诚然,信实。厥:其该诗句应出自()A.诗经周颂B.国风周南C.诗经大雅D.诗经小雅解析:诗经中的“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而材料中的诗句反映的是对周武王和周文王的歌颂,故A项正确;“风”为地方民歌,因而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雅”是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布局
9、分为“大雅”和“小雅”,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小雅”属于“雅”的一种,故D项错误。答案:A2.太史公曰:“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据此可知,司马迁()A.意在赞扬屈原中和含蓄的文风B.认为离骚与诗经的创作手法一致C.旨在消除汉赋虚辞滥说之风气D.对自己竭诚尽忠的不幸遭遇而心怀感伤解析:材料大意是:国风虽然有许多描写男女恋情之作,但却不是淫乱;小雅虽然表露了百姓对朝政的诽谤愤怨之情,但却不主张公开反叛,离骚两者兼而有之,可见司马迁赞扬屈原中和含蓄的文风,故A项正确;离骚是浪漫主义作品,而诗经是现实主义作品,两者创作手法不一致,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汉赋,故C
10、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作者对自己政治遭遇的感伤,故D项错误。答案:A3.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A.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C.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解析:唐宋时期,处于三教合一、儒学复兴的历史阶段,柳宗元在这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了极高的评价;明代专制主义制度空前强化,理学趋于僵化,这也导致其思想贡献很难得到较高评价。由此可见,对历史人物及其活
11、动的评价,明显受到时代的影响,故选C项。答案:C4.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作者对于南北文学差异的分析()A.完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本质上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论C.折射了古代文化的区域特色D.没有认清文学特色的多样性解析:题干材料中刘师培关于南北环境及文风的逻辑的叙述有些主观因素,不完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地理环境是导致南北文风差异的重要因素,但并未达到“决定性”的程度,故B项错误;不管环境
12、与文化间的逻辑关系如何,不同地区间文化不同是事实,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刘师培已经看到不同地区文化的多样性,故D项错误。答案:C5. 导学号10234035关羽的故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在民间流传,但基本忠于历史原貌。宋代正一派道士编造关公战蚩尤的故事,关羽成了道教的财神。明代时三国演义不断传播,关羽的忠义勇武精神得到人们追捧。关羽故事的流传()A.还原了历史的细节,增加历史的真实B.传播了道教的观念,反映思想的进步C.丰富了正统史学观,扩充历史的内涵D.折射了市民价值观,影响百姓的行为解析:“财神”是市民阶层的偶像崇拜;长篇小说符合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因此,关羽形象的变化及其故事在民间的
13、广泛传播,符合当时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也影响到民众的行为。故选D项。答案:D6.史学家傅乐成认为,宋文化与唐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类型。如在诗歌方面,宋诗深奥含蓄,将唐诗的丰腴、通脱、旷达,化作瘦劲、深刻、曲折而富于哲理。造成宋诗这种特点的原因在于()A.君主专制的日趋强化B.理学观念的影响C.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D.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题干中宋诗“深奥含蓄”“富于哲理”的特点明显受到理学观念的影响,故选B项。答案:B7.“说话”是宋代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话本是“说话”的底本。宋代“说话”的兴盛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A.市民阶层的文化要求B.封建统治的松弛C.词趋于衰落的必然性D.宫廷文学的发展解析
14、: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因此适应他们文化娱乐要求的“说话”趋于兴盛。答案:A8.明代中后期出版的大部分图书都采用注释和注音的编写方式。如唐书志传中的“尔兄日前饮酒至酣”,编者对“饮酒至酣”做了注释:“半醉也。”详刑公案中的“事系无辜不究”,编者对“辜”的读音做了注释:“辜,音孤。”这类现象反映出当时()A.学术研究促进了社会转型B.文化发展呈现大众化趋势C.科举改革影响了书籍出版D.商业发展冲击了学校教育解析:无论是对图书内容作出解释,还是对图书中的文字注音,其目的都是帮助大众阅读,为阅读提供便利。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B9.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趋于繁荣
15、。中国图书总目和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共收存明清小说1 300余篇。明清小说繁荣的社会原因不包括()A.商品经济繁荣B.市民阶层扩大C.中外交流加强D.印刷技术提高解析:明清时期,中国由开放走向闭关,因此,C项的叙述与史实不符。答案:C10.西游记刊刻于明万历二十年,主角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儿一直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这反映出明代出现()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立志的思想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D.崇尚法制,反对专制,理性至上的思想解析:“自由自在”,反对约束,这是一种追求自由的思
16、想,而不是民主和法制思想。答案:A11. 导学号10234036宋元以来,人们不断把民间的种种传说加到八仙身上,使八仙的故事越来越丰富、离奇和神采飞扬,差不多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神仙的总汇与顶级代表。而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使八仙故事受到群众喜爱、流传不衰。这种现象表明()A.古代文化世俗化趋势加强B.民间故事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求C.民间文学提升了道教的政治地位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解析:材料中“老百姓心目中神仙的总汇与顶级代表”“八仙故事受到群众喜爱、流传不衰”的信息说明文学逐渐被下层民众所喜爱,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说的是文学世俗化,不是迎合统治阶级,
17、故B项错误;民间文学世俗化与道教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社会的价值取向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A12.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在清朝,讽刺小说反少有,有名而几乎是唯一的作品,就是。讽刺小说是贵在旨微而语婉的,假如过甚其辞,就失了文艺上底价值所以讽刺小说从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其中的“”最有可能是()A.封神演义B.三言二拍C.儒林外史D.聊斋志异解析:从时间上看,封神演义三言二拍为明代小说,排除A、B两项;C、D两项都是清代小说,但聊斋志异描写的是志异鬼怪故事,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儒林外史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品,C项正确。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
18、列要求。材料一三代漆文竹简冗重艰难,不可名状,秦、汉以还浸知钞录,楮墨之功简约轻省,数倍前矣。然自汉至唐犹用卷轴,卷必重装且每读一卷或每检一事,绌阅展舒甚为烦数,收集整比弥费辛勤。至唐末、宋初,钞录一变而为印摹,卷轴一变而为书册,易成难毁、节费便藏,四善具焉。(明)胡应麟经籍会通材料二宋史艺文志载有宋一代,集部凡二千三百六十九部,三万四千九百六十五卷,较之自战国迄唐之集部,增二倍有余。旧唐书载唐仅一百一十二家,元人较之,尚多五倍。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臣僚言:“朝廷大臣之奏议、台谏之章疏、内外之封事、士子之程文,机谋密划,不可漏泄。今乃传播街市,书坊刊行,流布四远,事属未便。乞严切禁止。诏照
19、见年条法指挥,严行禁止。其书坊见刊板及已印者,并日下追取,当官焚毁今后雕印文书,须经本州委官看定,然后刊行。”摘编自宋会要辑稿(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书籍的演变过程及原因。(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文化现象,并分析这种文化现象出现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分析宋朝对于书籍流通的态度及其影响。参考答案:(1)过程:由竹木简到纸张卷轴,由手工抄录到印刷,由卷轴到书册。原因:竹简沉重;纸张手抄简便;卷轴不便翻阅、收集和整理;印刷书册易于成书,成本较低,便于收藏保存。(2)现象:文化繁荣,著作丰富。原因:唐代雕版印刷术和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唐诗、宋词、元曲的兴盛;科举制的推行;国家重视文献的整理
20、。(3)态度:严禁民间私自印书,加强对书籍的审查。影响: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军事、政治机密的泄露,维护了国家的利益;但也妨碍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不利于文化的传播。14.明清时期,我国古典小说创作进入了繁荣期,出现了四大名著。观察下列小说中的插图,完成相关问题。 (1)上述四幅图片分别出自哪部著作?(2)明清时期,我国古典小说创作出现高峰的原因有哪些?(3)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四大名著被拍成了电视剧,在全国引起了较大反响。但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又出现了重拍的热潮。你对此持何种态度?为什么?参考答案:(1)图1水浒传、图2三国演义、图3红楼梦、图4西游记。(2)小说创作的素材丰富。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与此同时,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这都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呼唤出一个中国古典小说的黄金时代。(3)同意重拍。利用日益发达的科技更好地展现相关的故事情节,给人们带来视觉和美的享受;随着对四大名著研究的深入,能够更好地体现和挖掘它们的内涵等。(言之有理即可)反对重拍。对原有相关影视作品的超越非常困难,影视观众很难认同新的作品;多次重拍浪费大量的资金,会导致不良的社会风气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