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44 ,大小:211.50KB ,
资源ID:68505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8505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法导读.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法导读.doc

1、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法导读编辑整理 黄仲明一、 模块特点概述【课程概况】课程名称人教选修1课程类型基础学科课程课程开发课程教材研究所授课对象高二年级课程资源教材、网络、学科资料教学时数26课时【课程特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着重反映人类历史演进过程中的重大改革。改革和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中最为常见的现象,改革则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它是自上而下、和平的国家和政府的行为,是通过政策的调整来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人类历史上的改革有很多,本模块精选了其中9个重大改革,这9个改革贯通古今中外,或成功或失败,充满了曲折与反复,然而它们都对历史的前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被历史所铭记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了解改革里的风云际会,体察改革过程中历史进程的畅达与艰涩,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国情、认识世界,明晰“万物皆变”的历史趋势,增强日后投身于现代中国开放大潮的责任心。基于此,我们要了解本模块改革的背景、主要措施和影响,也要区别改革与革命的异同。无论改革或是革命都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进步为目标的,然而二者却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二、模块学习目标解读【课程目标】1、了解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九个有代表性的改革,知道这些改革的来龙去脉及其代表人物,形成较为清晰的改革的概念;了解改革的必要性和主要措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不同类型的改革,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改革家坚

3、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2、通过运用图片、视频、图表、史料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材料、获取信息、论从史出以及历史比较等技能。3、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手机历史信息,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4、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历史学习的见解和成果。5、以史为鉴,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当今中外和世界的重大改革,理性地对待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目标细化】(一)要把握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其一:社会革命(暴力)1、历史上重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新民主义革命等。革命是由暴力打造的,

4、是用鲜血铸就的,它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用暴力来夺取国家政权,并且往往伴随着国家政权的更替,从而产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秩序的巨大变革。2、重大革命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结果。3、根本目的: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夺取了国家政权,建立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4、领导力量和方式:由下层群众发动的,是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二)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二:社会改革(和平)1、历史上重大改革:(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5)欧洲的宗教改革(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

5、9)戊戌变法(10)中国的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2、根本原因:旧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阻碍生产力发展。3、根本目的、实质: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以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4、领导力量和方式: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三)要掌握理解改革和革命的主要区别1、背景不同: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革命时社会背景相对动荡。2、方式、力量不同:改革是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而革命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3、根本目的不同: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革命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

6、建立新的社会制度。4、对生产力影响不同: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在改革的同时不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而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因此革命必然对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在革命之后必然要对国家机器、生产力等进行重建,因此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四)要善于总结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改革的定义: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1改革的分类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

7、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从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从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A、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B、封建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魏文侯变法、商鞅变法(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外国:彼得一世改革、阿里改革 中国: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2)确立资本主义:外国:农奴制改革、明治

8、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外国: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附:分类表解】奴隶社会的改革第一单元梭伦改革雅典城邦的兴起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封建性质的改革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富国强兵的秦国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改革迫在眉睫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促进民族大融合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的改革)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王安石变法的作用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马丁路

9、德的宗教改革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封建改革第六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改革的后果确立或尝试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9世纪中叶的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明治维新走向世界的日本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维新运动的兴起百日维新戊戌变法2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3改革的原因(背景)人类社会从来没有施之

10、百代而不变的制度。一切制度都是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设计的行为规范,随着时代的变化,再合理的制度也会出现问题。当这些缺陷造成很大社会影响、动摇统治秩序的时候,当政者可能自觉或被动地实行改革。总的来讲,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民族危机严重4改革的过程不否定过去则改革无从开始,彻底否定过去则社会进入巨大的

11、不确定状态,其结果必定是每人追求短期利益,社会动荡,生产下降,所以改革的根本性难题是如何在否定过去和保持连续性之间维持平衡。 5改革的结束成功:特殊的改革阶段转变成不间断的调整,即建立一种新制度,它能自我调整,释放出社会内的压力;失败:改革导致新的利益矛盾激化,或压力的释放速度太慢,社会内部矛盾加剧,最后改革转化为革命;改革停留在表面层次,不愿触及较长期的利益关系,以致不断改变策略。改革成为时断时续,时而前进,时而倒退的胶着状态,这种状态可以维持很长时期,直到新的契机出现,从而转入成功或变为失败。6改革成败的原因(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

12、的根本原因。 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注意: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改革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2)成功的改革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13、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3)失败的改革:外国:阿里改革、苏联和东欧改革中国: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7. 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习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

14、的改革之路。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8评价改革的标准对于历史上的改革和变法评价的方法指导:要坚持如下标准:1、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2、坚持历史的标准;3、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斗争的观点;4、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5、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6、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7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如何评

15、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运动方法指导对改革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是:(1)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9中国封建王朝地主阶级改革成败规律 王朝初期改革容易成功,王朝中后期改革大多失败。这主要是因为:王朝初期:新王朝建立决定了统治阶级必须恢复并发展经济,部分调整生产关系,这为新王朝的改革减少了阻力;王朝初期,统治者能

16、吸取前代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当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王朝初期的改革有强大的王权作保障中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制度和旧势力的顽强抵抗。10结合政治课“新鲜事物”的特点,认识改革的艰巨性和多样性所有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改革过程中,陈旧观念受到猛烈冲击,旧势力的利益受到影响,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会演变成生死较量,改革者必须以大无畏的勇气战胜困难,才能完成改革。改革也具有多样性,历史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改革,改革者要实现预期目的,

17、只有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改革。三、学法指导重大改革学习点拨(一)把握发展历程,形成整体结构从改革到革命的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强国之路的古代: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从革命到改革的现代: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新时期改革中国社会历程20世纪两种体制的创新与调整: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二战后美苏等国家的改革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走向民主政治的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世界(二)把握考点方向,学习有的放矢考点1:梭伦改革的基本特点【考查方向

18、】通过改革的性质、目的和作用来理解梭伦改革。梭伦改革触及了当时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占有关系,是对旧生产关系的调整,所以恩格斯称它是一场“革命”,但这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旧势力没有被彻底清除,下层人民的要求没有很好地满足,梭伦推崇“中庸”,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他形容自己“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但结果两面都不讨好,最后自己被迫远走埃及。考点2:关于民族融合【考查方向】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特点;理解民族融合的实质。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

19、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考点3:王安石变法的评价【考查方向】了解王安石变法的性质;透过变法措施分析变法的积极作用;理解变法的结果及其原因。王安石变法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富国之法在抑制土地兼并、发展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方

20、面有一定成效;强兵之法节省了军费开支,改变了原有军事编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取士之法促进了考试选官制度的发展,对于确立择优录用的原则有积极意义。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考点4: 宗教改革的实质【考查方向】从改革的性质和作用去理解宗教改革的实质。宗教改革形式上是反对天主教的教义和教会组织,实际上是对现存的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反抗,实质上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它为西欧资本主义因素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考点5: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特点【考查方向】通

21、过改革的性质出发认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从改革的结果分析其改革的失败。由于英法殖民者用枪炮打开了埃及的大门,穆罕默德阿里的经济改革一开始就具有对外开放的特点。然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开放又是非常有限的。它是在保存封建农奴制的基础上进行的。虽然有近代色彩,但其性质是封建性的。它涉及内容全面,但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因此虽有较大成效,但最终以失败告终。考点6:戊戌变法的特点【考查方向】从方式、宗旨、内容三方面去深刻体会戊戌变法的特征。从方式上看,变法要用西方和日本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从宗旨上看,是要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22、发展,在渐进的变革中,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从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令中没有体现,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三)学法八字方针:夯实、提高、拓展、瞄准纵观历史各个时期的改革,其复杂性与艰巨性毋庸多言,然而,正是在这些改革中,人类历史不断前进。在本模块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改革要有较为清楚的认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历史思维能力,我认为应该坚持以下八字方针:“夯实、提高、拓展、瞄准”。1掌握史实,夯实基础:了解和熟悉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基本史实,以扎实打好这方面的基础。2

23、比较分析,提高能力:从背景、目的、内容、特点、结果、成败原因、影响等方面全面归纳著名的改革。在此基础上找出其共性和个性。3学科渗透,拓展思维: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等政治知识来分析改革和变法的必然性、多样性、复杂性、曲折性、进步性和局限性,从而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4关注时政,瞄准目标:理解古代改革、国外改革与当今我国的改革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了解如何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并深化农业改革、发展农村经济,进而掌握改革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现实意义。(四)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奴隶主阶级的改革1 梭伦改革【重点】背景: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

24、激起平民的反抗,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直接原因)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权利,实行改革。(改革的阶级基础)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领导改革。(政治前提)措施内容影响颁布解负令下令取消一切债务,禁止以土地和人身做抵押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目的是为了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原则是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所要尽的义务也越多并未实现公民之间的真正平等,打破了贵族依据世袭特权垄断官职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改革国家权力机

25、构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大大提高了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削弱了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执掌最高统治权打破了世袭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有权参与到政治管理中来设立公民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大大推动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评价:积极性:改革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最重要),为后来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借鉴。局限性:他的中庸原则决定了他的民主化改革的不彻底性贵族仍然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氏族

26、制度残余仍得以续存。贵族凭借血缘门第,照样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享有公民权的人在其人口中只占十分之一。所以,它的民主政治实质上只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特点:“中庸”(“折中”的色彩)、“节制”、“公平”、“平等”2克里斯提尼改革3伯里克利改革4管仲改革5鲁国“初税亩”梭伦改革与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都触及了当时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占有关系,但只是量变,没有达到质的变化,土地所有制并没有发生。故都没有促使社会性质的转变。封建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大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破坏,诸侯割据混战。经济:生产力提高,井田制

27、瓦解,出现改革变法的潮流。军事:战争频繁。文化:百家争鸣小背景: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内容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正式废除了井田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地主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统一度量衡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对秦国经济的

28、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得到可靠保证普遍推行县制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定秦律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了变法的彻底执行,有利于加强统治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实质是文化专制改革旧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

29、一妻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成功的原因:主要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步崩溃和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时期,变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地主阶级的要求。商鞅变法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地主阶级:变法保证了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特权。农民:奖励军功,有利于农民参与到政权中来,奖励耕织,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建立县制,且强调法治,使新法在地方得以顺利的贯彻执行。良好的历史机遇:晋国分裂,士人、说客追求建功立业。有利条件: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当地民风质朴

30、、尚武精神充斥等。商鞅义无返顾的坚毅精神,不畏权贵,执法如山历史作用: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总体评价: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但其极端专制的高压政策,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2、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北魏崛起并统一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实质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趋势社会危机(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导致各族

31、人民起义,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政治上的腐败和经济上的土地兼并现象严重,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发生。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导致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措施内容作用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建新制推行均田制,租调制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设立三长制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掌握,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整顿吏治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放;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

32、速恢复和发展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汉化迁都洛阳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便于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了鲜卑贵族的封建化,并巩固北魏统治。成功的原因: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和封建化趋势。措施得当,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前提环境。不仅进行经济改革,而且重视文化习俗上的改革。成功的关键原因在于改革能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并且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孝文帝个人的胆略和卓识使得改革可以顺利推进。特点:改革深入到文化习俗等上层建筑方面,使他的改革能系列配套,比较全面。少数

33、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影响: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繁荣。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3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的改革:王安石变法背景: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冗官、冗兵、冗费和每年给辽、西夏的岁币,使北宋面临严重的财政困难。土地兼并和辽、西夏政权的威胁产生了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三冗”两积”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使革新除弊成为朝野共识;庆历新政失败,原有问题得不到解决。宋神宗任命王安石进行变法目的: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

34、固封建统治秩序措施:富国之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强兵之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选官制度)影响: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败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支持变法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赏罚也不够公正,支持变法的宋神宗本身

35、也摇摆不定等等。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4、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封建改革(1)埃及的阿里改革背景:马木路克反动势力统治,埃及国内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西方殖民国家对埃及的侵略;穆罕默德阿里掌握政权,具备了改革所需的政权前提;穆罕默德阿里政权为应对国内外危机,必须富国强兵的强烈主观诉求。 目的:直接目的:富国强兵。根本目的:为了对内维护自己封建专制统治的统治,对外抵御外来侵略并对外扩张措施:经济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包税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度;征收单一的土地税农业:兴修水利、推广改良农具、引种新的

36、农作物品种,发展经济作物,特别是棉花。工业:发展官办工厂,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创办民用工业。引进西欧国家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限制私营手工业生产,保护民族工业政治歼灭了残余的马木路克。削弱了宗教长老阶层的势力。确立高度的中央集权;(仿效欧洲,设立中央机构国务会议和咨议会,建立省县乡村各级行政机构)文化创办学校。外聘专家。选派留学生。出版翻译学术著作和普通读物。创办了阿拉伯文的报纸军事实行征兵制。加强训练军队。建军校培养军官。装备先进武器。建立舰队,壮大发展海军失败的原因:外部根源列强的插手和干涉是。内因阿里封建王朝的封建的专制性和扩张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也抑制了缓慢成长的

37、埃及资本主义因素影响: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促进经济发展(农、商、工)。促进文化的繁荣。壮大军事力量。使埃及实际上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性质:改革未能涉及对政治体制根本性改造,是有利于埃及近代化发展的封建改革。5、中国近代清王朝的封建改革:洋务运动、清未“新政”和“预备立宪”对封建主义改革的小结: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目的是为了建立或巩固封建地主阶级政权。如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地主阶级所进行的促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的一场改革运动。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为挽救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对其内部政策的调整。洋务运

38、动是19世纪6090年代由清朝地主阶级洋务派实行的学习西方先进军事和生产技术的一场运动,就整体而言,是清政府为了应对内忧外患而在内政外交方针所作出的调整。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发生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洋务运动则发生在近代时期。它们的改革都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并对当时及以后的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思想文化领域(1)欧洲的宗教改革背景: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 经济上: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西欧超过三分之一的土地政治上:鼓吹教权高于王权,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垄断教育、思想、文化,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社会生活:影响无处不在欧洲资本主

39、义的发展:天主教会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这是各国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民族国家的发展(政权与教权矛盾加深,天主教会成为各国中央集权的最大障碍)文艺复兴的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形成强大冲击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宗教“异端”运动: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对宗教改革影响深远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原因1、根本原因:1516世纪,德意志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经济搜刮主要原因3、直接原因导火线: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目的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时间1517年开始经过

40、1、开始:“九十五条论纲”时间:1517年意义:揭开了宗教改革开始的序幕,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2、1520年马丁路德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等,提出其改革主张内容主张评价1、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2、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3、信仰的惟一依据是圣经反映了正在兴起的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和反封建的思想4、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并主张神甫可以娶妻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进行资本原始积累5、俗权高于教权,并最终支配教权6、建立本民族教会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加强王权,实现国家统一的政治要求影响1、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

41、争,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2、使德国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形成了一种新教路德宗3、有利于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4、为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加尔文宗教改革背景1、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2、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时间1536年开始内容主张评价1、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2、主张简化宗教仪式3、核心: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或弃民4、主张发财致富5、主张自由、平等,个人主义6、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具有简朴、诚实、讲信用等高尚美德反映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7、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神职人员选举产生

42、)8、建立政教合一政权(教会监督国家、社会和家庭)使教会组织和国家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的形式,更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作用1、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势力2、净化了社会风气3、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4、主张更为激进,其更激进之处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和严厉排斥异己,以及主张国家的民主化与共和化上。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5、国际性影响广泛,日内瓦也由此成为“新教的罗马”局限镇压异端,判处异端死刑亨利八世宗教改革背景1、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要求宗教改革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社会各阶层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3、日益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桎梏4、欧洲大陆宗教改革的推动

43、发起者国王亨利八世时间1532年开始,1534年国会通过了著名的“至尊法案”,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动机建立作为王权之精神支柱的、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加强统治导火线亨利八世离婚案 实质反映了王权和教权的斗争内容1、1534年,颁布至尊法案断绝英国教会在行政和经济上与罗马教廷的关系2、规定国王为英国最高首脑,拥有任命教职、召开教会、审查教规的权力3、保留天主教的教阶制度,教义和仪式4、没收修道院财产归王室所有特点1、宗教改革由中央政府推动,自上而下地展开,国王在改革中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有权任免教职和决定教义。亨利八世成为英国第一位国教最高首脑2、没有触动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

44、,英国国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影响1、摆脱了罗马教权的桎梏,巩固了日益强大的王权,2、使英国基督教成为英国国教,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3、天主教会被剥夺的大多财产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4、比较保守的,在宗教信仰和神学思想方面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不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后出现清教运动。结果:建立了不受罗马教会控制的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历史作用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神权统治,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实质:西欧资产阶级在意

45、识形态领域里进行的一场反封建的政治斗争目的:建立适应于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于资产阶级兴起需要的“廉价教会”2确立资本主义的改革(1)农奴制改革背景政治上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主要)地主对于农民的穷凶极恶的压榨和奴役,引起农民不断地骚动。从而引发农奴制的危机。严重威胁着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经济上农奴制使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与西欧国家差距很大农奴制给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自由劳动力短缺、工业资本缺乏、国内市场狭窄)俄国工业发展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上革命民主主义者积极发动武装起义,准备推翻俄国农奴制。新思潮的涌动,废除农奴制的呼声日益

46、高涨越来越多有识之士意识到,农奴制已经成为阻碍俄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废除农奴制的呼声日益高涨,出现了十二月党人起义.和知识分子的反沙皇斗争,促进人民的觉醒对俄国专制统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直接原因)震撼了贵族地主的统治,使俄国统治者从政治昏睡中清醒过来,暴露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客观上加速了改革的步伐。亚历山大二世深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上台后深刻意识到农奴制的落后目的直接: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根本:巩固统治,维护沙皇专制政权焦点是如何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农民如何获得自由和土地时间1861年俄历二月十九日(公历3月3日)亚历山

47、大二世正式签署一系列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史称“二一九法令”内容二一九法令农民获得人身自由权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份地,但付清赎金之前需须负担一些临时义务加强了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管理结果成功外部力量的推动: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促使俄国进行改革俄国内部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资产阶级政治力量的积累、使国家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强烈民族愿望。评价进步性1、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改革后很快出现农民分化,从而产生农业资本主义)2、促进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3、也推动了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

48、等方面的近代化总之:改革使俄国的生产关系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局限性原因:“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妥协的产物。这次改革没有改变沙皇专制主义的本质,沙皇只是在形势所逼下作了一些“让步”表现:1、不彻底性:农民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封建剥削方式在农村继续保留2、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3、欺骗性:改革远远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而且农民大量的土地和金钱被地主夺去,改革后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无法维持生计,只得重新佃种地主土地,受到更大的盘剥与奴役影响:1、它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

49、义,必然给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特别不是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2、并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尤其是农奴制残余保留过于浓厚3、社会矛盾依然尖锐,农民暴动和起义不断所以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性质由沙皇政府和贵族地主阶级主持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明治维新一、背景(一)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1、德川幕府统治的构成:天皇:享有崇高威望,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并没有实权幕府将军:掌握实权。将军也是最大的封建主,直接管理着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和许多重要城市。大名:藩的首领,(全国其他地区分成大大小小两百多个“藩”)享有藩的世袭统治权,但必须听命于将军。武士:将军与大名养的家臣。

50、职业军人,拥有佩刀的特权,他们构成了幕府统治的基础。2、幕府统治下的日本社会状况:(1)内政:实行森严的身份等级制度。统治阶级:将军、大名、武士(占日本全国人口的10%) 士被统治阶级: 农(占全国人口的80%)交租还要负担各种杂役和劳役工 (工商业者占人口的10%)经营工商业,受到统治阶级的歧视商贱民:处在社会最底层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各等级世袭,互不通婚;日常生活各有严格规定,不得逾越,体现了森严的等级制度。(2)外交:闭关锁国a严禁日本人与外国贸易,把外国商人和传教士驱逐出境;b只许同中国、朝鲜、荷兰等国通商,且只准在长崎一地进行,对外商业活动受到严格控制; 消极影响:阻碍了日本商品

51、经济的发展,使日本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埋下落后挨打的隐患。1、 随着日本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幕府统治下社会矛盾尖锐化,统治危机严重。表现:1837年,下级武士大盐平八郎在大阪领导的武装起义,表明日本封建社会统治基础已开始动摇。(二)日本被迫开国“黑船事件”(1853年)1、概况:1853年,美国海军将军佩里率领一支由4艘军舰组成的舰队来到日本。代表美国政府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日本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之为“黑船事件”。2、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料。3、直接后果:使日本被迫签定日美亲善条约随后,英、俄、法等国也效仿美国,同日本签订了所谓的“

52、亲善条约”,西方列强取得了在日本开放港口、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协定关税、设立租界等各种特权,日本被迫开国,陷入半殖民地危机中。背景概括(1)内忧:a政治上四民不等国内阶级矛盾尖锐;b经济上幕府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c外交上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大趋势(2)外患:1853黑船事件,各国签约(通商、领事裁判权和协定关税)(3) 前提:倒幕运动后建立以天皇为首的明治政府二、明治维新的内容(一)政治上: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对封建国家进行改造,废除旧体制,确立新体制1、废藩置县,把全国划为3府72县,把地方置于中央直接管辖之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建立起来。2、废除等级制度:宣布“四民

53、平等”,取消了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层特权。3、公债补偿,收回华族与士族的俸禄与禄米。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体制建立起来。(缓和的社会关系、自由劳动力、一定的资本);(二)经济上:发展新经济动用政府力量大刀阔斧地推进资本主义发展1、改革币制: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的货币。2、土地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立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3、地税改革: 措施: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人征收土地税,新土地税以货币支付。 作用:a、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发展;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成为明治政府初期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c、为国家工业化提供有力保障;4、“殖产兴业”(核心)(1)建立近代企业措施:政府

54、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人才,建立“样板”企业,以供私人企业效仿;作用:国营企业示范作用,把私人资本引向发展近代工业的道路(2)发展交通、通讯业为工业的发展奠定基础(3)大力扶持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作用:a促进私人资本主义发展,提高日本工业竞争力;b少数资本家控制了日本大部分近代工业;(三)文化上:文明开化大力倡导并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旧文化,同时进行教育改革(1)派遣学生到欧美国家留学,翻译西方著作,介绍西学, (2)按照欧美国家模式,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3)生活习俗方面大力推进生活习俗西化(4)“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一方面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

55、技术知识的人才;另一方面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四)军事上:建立新军队新建一支符合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新式军队(1)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欧美建立常备军(2)明治政府大力改进军事装备,引进先进武器,并设立现代化军工企业,仿制先进武器。(3)建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4)接受武士道教育,军队只向天皇负责(带有浓厚军国主义色彩,加紧向外侵略,走上对外扩张道路,给中国、朝鲜人民带来巨大灾难。)(5)法制:颁布日本帝国宪法建立君主立宪制 (评价:明治宪法带有浓厚的封建性,但它毕竟是近代亚洲的第一步资产阶级宪法。它的颁布标志着日本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通知秩序基本建立,巩固了新确立的日本近代

56、天皇制度。)三、明治维新的影响(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1、政治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立宪制国家。2、经济上:19世纪90年代,日本初步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3、军事上:日本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开始对亚洲邻国进行侵扩张,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原因: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竭力推行军国主义)4、外交上:20世纪初日本完全废除了西方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并逐步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中的一员。(4)戊戌变法社会背景: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加剧侵华表现:1、经济上:由商品输出进入到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2、政治上:由直接

57、割地改为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3、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戊戌变法是民族危机加深的直接产物 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原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清政府偿还借款,并加紧搜刮,各地的自然灾害等经济、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潮(产生时间:产生条件:代表人物:思想主张:作用:局限:)维新思潮:(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思想)开始:1895年,康、梁领导发动“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发展:主要事件:1、创办报纸: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

58、外纪闻,由梁启超等人编辑撰稿,宣传西学,鼓吹变法。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后改为时务报,当时时务报发行最为广泛,湖南的改良派还办了湘报。2、组织学会:1895年在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后康又在上海组织了“强学会”, 1898年4月康有为发起建立保国会。3、创办学堂:长沙就办了“时务学堂” 。4、上书请愿:1898年上清帝第五、六书影响: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启发了民智的作用;制造了舆论和组织了力量。在此基础上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维新运动勃然兴起。高潮:“百日维新”。原因: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迫在眉睫的民族危亡各种力量推动:中国知

59、识分子高涨的爱国热情,一些封疆大臣想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光绪皇帝不愿意做亡国之君,也想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自己能真正掌权时间:1898年6月11日(定国是诏)-9月21日(农历戊戌年)内容作用局限政治颁布新法: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革旧制: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原因)经济颁布新法: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改革旧制: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60、的发展文教颁布新法: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设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改革旧制: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军事颁布新法: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船舰,扩建海军团改革旧制:裁汰旧军增强国防力量失败:“戊戌政变” 直接原因:谭嗣同夜访袁世凯,伊藤博文访华 失败的原因:1、客观上,封建顽固势力对新政的破坏和镇压。旧势力力量雄厚。2、这场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较为薄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得很不充分(根本原因)。维新派不论在政治主张、方针策略,还是在组织程度上,都表现出软弱无力和政治上的不成熟。3、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涉及农民问题

61、,也就不可能发动广大群众,使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4、国际环境: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他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是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的。这就使改革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另外执行新政的地方官员阳奉阴违,新政无法落实;变法采用“和平”“合法”的手段和自上而下的方式;对帝国主义的幻想等等,也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评价: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爱国性:变法运动是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进步性:从变法的

62、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启蒙性:从变法运动的过程看变法的思想基础是资本主义学说,抨击封建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就是促进近代思想的启蒙,就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总之,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进行变法,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比较简表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社会背景(1)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中国日本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逐渐成为一种政治力量,迫切需要政治上

63、的统治地位(2)封建统治相对薄弱,在幕藩体制下,大名还有一定的独立性,后来,大名、将军,武士因财政状况恶化而由封建社会的支柱转变为反幕府的力量,幕府成为众矢之的(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2)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使封建统治势力强大群众基础领导力量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武装推翻幕府民族资产阶级尚未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仅仅是一些知识分子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力量小。改革的进程明治维新是在倒幕派推翻德川幕府,建立新的政权后发布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执行了符合国情的政策,强制推行,大刀阔斧改革。戊戌变法前没有经历政权的变动,变法者不仅手中

64、无实权,无兵权、无财权而且在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前提下进行,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各地阳奉阴违。国际环境(1)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各大国皆忙于自己的事务,对日没有一致的政策(2)列强集中侵略中国,中国等亚洲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牵制和削弱对日本的入侵和干涉(1)帝国主义时期;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高潮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改革(1)英国议会改革(1832年开始)(2)美国罗斯福新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新政实施的背景: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使美国往地狱里冲);人民对胡佛政策的不满;罗斯福当选总统。罗斯福新政措施(“新政”把美国拉回人间)内容具

65、体措施整顿银行金融(起点)制订“紧急银行法”,成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恢复银行信用。调整农业缩减耕地,屠宰大批牲畜,加强“计划种植”。 提高农产品价格、农场主收入和农民购买力复兴工业(核心)通过国家复兴法,要求资本家遵守“公平竞争”原则;雇员有权加入工会,并选出代表同雇主集体谈判合同,规定最高工作时限,最低工资额,禁止使用童工。缓解危机、缓和阶级矛盾。工赈救济直接救济;以工代赈。扩大消费、刺激生产。取得社会效益。罗斯福新政实质特点:实质:动用国家权力干预经济生活,将美国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美国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特点:在确保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局部调整资本主

66、义生产关系中的某些弊端。罗斯福新政的意义:作用:(1)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2)新政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新政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避免像德、日、意等国那样走上法西斯道路。挽救了美国的民主制度,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影响:改变了美国人的政治生活(新政实施期间,美国联邦政府的规模、职能和特别是总统的权力急剧扩大);改变了美国人的经济生活(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这对缓解资本主义社会矛盾,促进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四)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1苏俄的新经济政策2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3中国的改革开放选修1第一单元第四单元检

67、测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在梭伦改革中,雅典公民被划分为四个等级,其划分依据是A、政治地位 B、血缘关系 C、居住地域 D、财产多少2、梭伦改革后,陪审法庭的陪审员产生的方式是A、由各等级公民选举产生 B、从各等级民众抽签产生C、由各等级国民轮流担任 D、由首席执政官随意指任3、在梭伦改革中,使广大平民成为享有自由权利公民的措施是A、颁布“解负令”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设立陪审法庭 D、建立四百人会议4、梭伦颁布“解负令”的目的在于A、废除债务奴隶制 B、促进雅典城邦发展 C、打破贵族世袭特权 D、实现公民真正平等5、梭伦改革并没有实现雅典公民的完全平等,主要是因为A、用财

68、产的不平等代替了出身的不平等 B、不同等级的公民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力利C、不同等级的公民承担的义务也不相同 D、梭伦改革仅适应了奴隶主阶级的需要6、梭伦确立的财产等级制度是(1)公民财产越多,等级就越多(2)公民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3)公民等级越低,承担的义务越少(4)不同等级的公民虽然享受的权利不同,但所尽义务相同A、(1)(2)(3)(4) B、(1)(2)(3)C、(2)(3)(4) D、(1)(3)(4)7、下列对梭伦改革后的雅典公民大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有权决定战争,媾和等国家大事 B、有权选举国家公职人员C、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D、享有最高的司法裁判权8、在战国变

69、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理。“的思想家是A、墨子 B、李悝 C、商鞅 D、王安石9、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的实质是A、根据土地数量的多少收税 B、按田质好坏征收赋税C、按公田数目向耕者收税 D、逐步承认土地私有10、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垦荒地的第一个高峰到来,其最大后果是A、加速井田制瓦解 B、促进封建生产关系形成C、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 D、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11、“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直接作用是A、促进了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 B、导致土地所有制发生重大变化C、加快了新兴封建制度的确立过程 D、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12、春

70、秋时期我国奴隶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力的发展 B、周王室的衰落 C、诸侯争霸 D、周朝统治腐朽13、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A、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B、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14、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的条件是(1)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代替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2)新兴地主阶级形成及其经济实力增长(3)地主阶级要求发展封建经济,实行地主阶级专政(4)在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下,各国先后变法A、(1)(2)(3) B、(3)(4) C、(1)(2)(3)(4) D、(2)(3)(4)

71、15、下列引文均出自中国古代典籍,其中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D、“更名天下田为王田”16、商鞅变法内容中,直接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的是A、重农抑商 B、奖励军功 C、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 D、制定连坐法17、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是A、普遍推行县制 B、实行连坐法 C、按军功受爵 D、奖励耕战18、“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B、歌颂了商鞅变法的成效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 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19、促使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根本原因是A、民族融合

72、的需要 B、汉族地主的建议C、巩固统治的需要 D、先进经济形态的吸引20、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A、北方统一的实现 B、鲜卑族的封建化C、北方民族大融合 D、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21、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2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A、迁都洛阳 B、实行汉化措施 C、颁布均田令 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23、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

73、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24、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最基本原因是A、各民族间的战争 B、统治阶级的政治改革C、各族人民的长期交往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5、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A、抑制土地兼并 B、限制高利贷盘剥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减轻农民负担26、“冗官、冗兵、冗费”是造成北宋长期“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这说明A、兵不在多在勇 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C、政治改革要有强大的经济后盾 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弊大于利2

74、7、下列涉及到封建生产关系调整的改革是(1)管仲改革(2)王安石变法(3)商鞅变法(4)梭伦改革A、(1)(2) B、(2) C、(3)(4) D、(3)28、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29、王安石变法所触及的主要矛盾是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封建国家和大地主阶级的矛盾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官僚地主和中小地主的矛盾30、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A、加强军事力量 B、解决

75、财政困难C、铲除割据基础 D、打击土地兼并二、非选择题(40分)31、南宋朱熹认为,王安石“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強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一位史学家评论道:“朱熹的看法有一定依据。但是,如此曲解变法之目的和否定变法之作用,那就有失公允了。”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10分)32、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两次主要变法运动,回答:(1)两次变法有哪些相同点?(5分) (2)两次变法有哪些不同点?(8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两次变法运动的认识。(7分) 33、韩非子指出,商鞅虽死,“秦法未亡也”。结合商鞅变法的具体措

76、施,分析其历史影响。(10分)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5:DBABA 610:BDCDB 1115:BADCB 1620:AADDC2125:BADCC 2630:BBBBB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解析】需要判断和论述的是史学家的观点。而该观点又是对朱熹观点的评论。所以既要论证史学家的观点,又要反驳朱熹的片面认识。基本思路是:一方面要以王安石变法结果中的有关事实肯定朱熹观点中的合理成分,这也是论证史学家认为的“有一定依据”的依据;另一方面要从变法的目的和积极作用指出朱熹观点的缺陷,也同时论证了朱熹“有失公允”的看法。王安石变法确实存在用人不当、材质过急造成的一

77、些弊端,但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培养和选拔人才。朱熹把“群奸肆虐,流毒四海”归结为变法为目的,显然有失公允。变法作用总的来说是积极的,它使北宋财政情况有所改善,积贫积弱危机有所缓和。32、提示:可以从变法背景、支持者、主持者、变法内容、变法过程、变法结果和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等方面分析回答。33、措施: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废除旧贵族特权,奖励耕战,按军功授爵赐给田宅;建立县制,由国家统一派官吏治理。影响:商鞅变法适应了时代潮流,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促进了先进生产方式的确立,使秦国迅速富强。选修1第五单元第九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马丁路德认为人们唯一信仰

78、的神圣权威是A、上帝 B、教会 C、圣经 D、教皇2、1555年,德意志新旧教诸侯签订和约所确立的原则是A、“教随国定” B、路德派新教成为将来德国的国教C、“因信称义” D、在圣经面前人人平等3、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因信称义”。下列对“因信称义”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灵魂得就取决于表面礼仪 B、灵魂得救取决于心中的信仰C、否定了教皇和僧侣的特权 D、以自律代替了他律4、宗教改革的实质是A、新教各派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 B、天主教会内部各派争权夺利的斗争C、封建君主摆脱罗马教廷的斗争 D、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5、被称为“罗马教皇的奶牛”的欧洲国家是A、意大利 B、西班牙 C、德意志

79、D、英国6、穆罕默德?阿里对土地改革的措施不包括A、取消包税人的免税地 B、没收违规宗教地产C、将全国土地平均分配 D、确立土地私有制度7、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中国洋务运动的相同点不包括A、都创办了军事工业 B、都创办了民用工业C、都改革了政治体制 D、都建立了新式海军8、穆罕默德阿里改革A、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促进了埃及的统一和振兴C、改变了埃及的社会性质 D、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9、在阿里改革失败后,对埃及进行激烈争夺和渗透的国家是A、英法 B、法德 C、英俄 D、英奥10、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在客观上A、维护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B、巩固了沙皇专制统治C、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D、加

80、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步伐11、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A、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社会经济与政治的矛盾C、落后的政治体制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矛盾 D、广大人民与沙皇专制政权的矛盾12、促使俄国1861年改革发生的导火线是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C、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的失败 D、社会矛盾的尖锐和激化13、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主要作用是(1)造成资本的集中(2)扩大了国内市场(3)提供了自由劳动力(4)强化了中央集权A、(1)(2)(3) B、(2)(3)(4) C、(1)(3)(4) D、(1)(2)(3)(4)14、之所以说1861年改革是俄

81、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它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民 B、使农民获得了土地C、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 D、从根本上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5、俄国1861年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列宁说它也是“对农民进行的残酷掠夺”,这主要是指A、农民须用钱购买商品 B、农民被迫出卖劳动力C、农民许用高价赎买份地 D、农民成为商品16、“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日本政府决定A、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 B、推行“文明开化”政策C、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D、大力发展近代工商业17、通过

82、推行改革使国家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是A、亚历山大二世 B、明治天皇 C、俾斯麦 D、甘地18、明治维新中推行的“文明开化”政策的核心是A、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现形式上平等C、政府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D、提倡武士道精神,力争实现民族振兴19、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中,对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最为关键的是A、废藩置县 B、发展近代教育 C、实行征兵制 D、废除土地买卖法令20、中、下级武士之所以能成为倒幕运动的领导力量主要是因为A、资本主义相对薄弱 B、日本有尚武传统,武士阶层更具有号召力C、封建专制统治异常稳定 D、中、下级武士已经演化为资产阶级21、日本在向

83、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没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而是建立了近代天皇制,最主要的原因是A、明治政府的领导者与封建制度联系密切B、资产阶级还没有克服封建专制主义C、倒幕中日本人民没有受到民主思想熏陶D、1889年的日本宪法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22、日本明治维新中废藩置县的实质是A、调整国家行政建制 B、消除封建割据状态C、完善政府管理职能 D、确立土地私有制23、倒幕派的主力是A、中下级武士 B、西南诸藩的大名C、资产阶级和新兴地主 D、城市贫民和手工业者24、戊戌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在于A、促进思想启蒙 B、发展资本主义C、推动政治改革运动 D、掀起民族民主革命25、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主张

84、“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A、君主专制 B、联邦制 C、共和制 D、君主立宪制26、康梁维新派提出先后西方学习,推动“百日维新”,但真正得以实施的措施是A、按西法编练新军 B、设制度局,为新政立法C、进行地方官制的改革 D、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27、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提出的救国图存思想的核心是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厚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C、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D、用民主取代专制,用科学扫荡迷信28、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因素是A、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85、 D、康、梁等的宣传活动29、戊戌变法失败的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A、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B、光绪帝被囚禁C、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 D、帝国主义的破坏30、1898年,康有为等人组织保国会,其宗旨不包括A、保国 B、保民 C、保种 D、保教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_苏联史 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

86、能象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它附属地。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义务农。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四: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请回答:(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4分)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心理?(2分) (2

87、)据材料二、三,说明这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的区别。(6分) (3)材料三中队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6分) (4)依据材料四,说明1861年改革的目的。(4分) 32、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两国已形成一套较为健全的议会民主制度。请分别说出这时俄国和日本的政治体制是怎样的(4分),与英法的主要差异是什么(4分)?从这四个国家由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所走的道路,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历史原因(10分)。说明:答题时要注意概括论述,不要罗列具体过程。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5:CAADC 610:CCBAD 1115:CCDDC 1620:DBABA2125:AAA

88、AD 2630:DBACB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1)矛盾:给农民土地,但不彻底解放农民;既防止农民暴动,又要维护农奴主的统治。原因:由亚历山大二世的阶级属性和被迫进行改革而决定的。(2)暂时义务农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数量土地的权利,还受地主控制;完全自由的农民则完全摆脱了地主的控制,且拥有私产。(3)不符合实际。这部分农民手指与控制社区管理的地主,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仍存在。(4)维护封建地主的利益和统治,防止农民起义。32、(1)俄日体制:俄国为沙皇专制,日本为天皇制。(2)主要差异:英法为民主政治体制,俄日为专制主义体制。(3)历史原因:英法的过渡道路是资产阶级革命,对封建制度改造比较彻底;俄日的过渡道路是资产阶级改革,对封建制度改造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2011年6月28日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